在学前期,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实比储存知识提前接受各种技能学习更为重要。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对孩子的成长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价值观的塑造不仅必要还要非常慎重,正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孩子在幼儿期所确立的价值观将影响其一生。

孩子的价值观包括什么呢?家长在这方面对孩子有哪些期待呢?

我们曾经在做这样一项调查。

“您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备以下哪种品德呢?”

家长的答案很多,基本概括为:感恩、孝顺、懂得谦让、有礼貌、勤奋、好学、不浪费、不攀比、听话。

“你觉得以上几项如果以五分制为标准给自己打分,会打多少呢?”

这一项,很多家长都没有填。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所希望的良好品德与价值观都只是停留在理论上、口头说教上,并没有真正付诸于行为,也没有在日常生活中贯彻。作为家长,往往是言传尽到了,但是身教滞后或缺失。

那么,在孩子眼中,他们又会如何理解呢?

最近,校区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自我约束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开始推行“功过格。”

功过格出自《了凡四训》,这是明朝了凡先生把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毕生学问与修养汇集成的一部小书,这本书中主要围绕着“立命、改过、积善、谦德”是了凡先生对自己孩子的教诲与鼓励,专为教育自己的子孙而作的。

了凡先生的功过格非常值得借鉴。

所谓功过格,其实与“每日三省吾身”的初衷一致,并且更俱实效性,同时便于考证。这是一种记录自己行为善恶用来自勉自省的格子纸,具体做法是把每日做的好事列为功格也就是善行,而每天说过的错话、做过的错事记录在过格之内,并用正负数字标示。奉行者每日自省,记录不辍。

学习《了凡四训》的功过格以后,老师们开始让宝宝自我评价。

当然还不能够完全用文字记录的宝宝们只负责打分,事件则由老师帮助记录,每周交到家长手中。

“今天抢了梦昔的sticker了。减两分

吃饭的时候踢了东东一脚。减三分

跟奶奶嚷嚷了-减一分”

小朋友们自我批评起来还是相当严格的。看看他们又是怎么观察身边人的呢?

“妈妈接电话的时候跟同事发脾气了。

爸爸开车的时候骂前边车上的人是SB。

奶奶跟邻居借了两块姜,没有还。

姥姥买菜的时候说没有零钱,少给了一家一块钱。其实我看到姥姥钱包里还有很多一块钱。”

不知道爸爸妈妈看到这些,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总之每当这时候,孩子们都会有些糊涂,到底是应该按爸爸妈妈要求我们的那样做,还是学他们的样子做呢?

爸爸妈妈言行不一致,是孩子行成良好的评价系统与道德观的最大障碍。孩子正处在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的关键期,每天听到看到的信息量非常丰富,这些信息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样一件事,成人说到的与做到的不一致,孩子经过自己的判断之后,会以成人的行为为准进行存储,因为在他们这个年龄段,通过视觉看到的“信息”更易吸收理解。而不同的成人对于同样一件事所产生的不同的行为,也会让孩子产生认知混淆,爸爸待人很友爱,妈妈待人很苛刻,那么谁和孩子更亲近,孩子便会选择谁的行为为准则。所以家庭教育中,特别是孩子的成长期,父母言行一致、保持统一,是孩子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观的前提。

——摘自《妈妈有办法,宝宝就聪明》

扩展阅读

教会孩子有计划的花钱


亲子理财个案

陈鹏从上小学时就有了自己的零花钱。妈妈每次都是一个星期给他十块钱的零花钱。每次拿到钱之后,他都是欢欣雀跃,可是还不到三天,他一个星期的零花钱就花完了。

剩下的两天,就处于没有零花钱花的日子里。妈妈询问了一些邻居家的孩子,发现给的钱都差不多,陈鹏的零花钱并不少。考察后发现,是孩子花钱有一些缺乏计划性,从而使自己会合理来安排自己的零花钱。

妈妈便让他学会对自己的零花钱记账。每一笔花销,都要清楚地记录下来。这样孩子就能够更好知道,自己的钱是怎么用出去的。还能够查出自己的哪些钱是必须花的,哪一些是不需要的,从而做到合理消费。陈鹏坚持了一个月之后,终于能够很好地平均分配自己每天的零花钱了,甚至有时候还能有一些节余。

理财教育专家分析

父母要教会孩子有计划地花钱,让孩子能够对自己的每一个时期的零花钱,做到合理的消费,从而更加有效地来利用自己的钱,让它们都花在最需要的地方。让孩子学会有计划花钱,也就是教会孩子合理消费。找出必需消费的费用,它们是每天都要保证有的,从而使自己每天的生活,都能够正常地维持下去。

培养孩子有计划花钱,首先就要让孩子能够明白,自己的钱都是怎么花的,花费在了哪些消费品上面。然后再从中区分出,哪些是自己每天的生活必需品,哪些是奢侈品。把自己的消费类别分清,才能够方便孩子做好自己的消费计划。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就更应该让孩子学会有计划地来花自己的零用钱。孩子在上初中以后,就要开始寄宿生活。父母多是一个月给孩子一次零花钱。这笔钱孩子要用来支付自己一个月当中每天的伙食费,还有买零食、学习用品。如何有计划地来分配,就显得更加重要。会理财的孩子能够用同样的钱,办更多的事情。

父母教会孩子有计划地来花钱,也应该从孩子开始接触钱,有自己的零用钱开始。培养出孩子有计划合理消费的习惯。越早让孩子学会理性地花钱,也就越早让孩子能够进入到有效理财的领域中来,对孩子将来的理财也是大有好处,让孩子学会做金钱的主人。

父母应该这样做

方法一:让孩子做好阶段性的支出计划

父母要让孩子做好阶段性的支出计划,能够将自己手中的钱平均分配好,保证自己在下一笔收入到来时,能够每天都有钱花。这其中就要控制住冲动消费,不要让自己的钱很快地流失掉。每个阶段的支出,都要在控制范围内,才能够让孩子更合理地来支配自己的零花钱。

让孩子做好阶段性的支出计划,才能够保证孩子的开销处于可控制、平稳的运转状态中。孩子只要做到按照阶段性的支出计划来进行消费,也就可以有效地解决用钱混乱的情况了。

方法二:购物前要帮孩子制定采购计划

购物前要帮孩子先制定好采购计划,这是为了预防孩子出现冲动消费的情形。孩子在购物时,如果自制力较差,就会出现只要是想要的,都会去购买。这样一来,就会出现消费超支。孩子的零用钱,就不够用了。

父母可以在带孩子购物前,先制定相关的采购计划。如此一来,让孩子也就可以更好地抵制进入商场后受到的诱惑。

方法三:监督孩子严格执行支出计划

父母在帮孩子制定好支出计划之后,也要对孩子进行严格的监督。监督是为了督促孩子能够按计划来进行消费。确保孩子能够更好地执行已经制定好的支出计划,这样才能够让计划发挥更好地效用。

父母的监督能够帮助孩子认真地落实自己的支出计划。尤其是年幼的、自制力较差的孩子更是需要父母的监督。

方法四:针对孩子计划的执行进行奖惩

父母可以根据孩子对计划执行的情况,而进行相应的奖惩。有了奖惩规定,能够更好地调动孩子执行的积极性。如果孩子表现得很好,每天都能够按照计划来花钱,父母的奖励,会让孩子对执行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

孩子在执行时如果表现不佳也要给予相应的惩罚。目的只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有所惧怕,从而更好地执行阶段支出计划。

方法五:让孩子把开支记录下来

父母要让孩子学会记开支账。孩子要把自己每天的开支情况,都清楚地记录下来,方便孩子了解自己的消费流向。清楚的账目也便于孩子分析自己的消费是否合理,有没有可以节省开支的地方。

孩子在开支记录中,也可以找出自己的各种消费陋习的原因,有利于孩子改正自己的不良消费习惯。

财智教育金言

孩子学会有计划地花钱,计划源于合理的分配自己的每一笔资金,计划源于杜绝浪费。计划源于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每一个消费目标,而不损害自己的生活消费品质

八招教会孩子防范危险


一场劫难之后,带给我们的是更多更深的反思。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任何在成人眼里小小的意外都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因此作为家长,我们必须将防灾放意外的常识贯穿于生活的每个小细节之中,只有细水长流、警钟长鸣,才能更大程度地确保孩子的安全。

两岁的女孩由于被疏于照顾而坐进了放在地上的鸡汤锅里造成烫伤;孩子生病时没有按医嘱服药造成中毒;让孩子独自去小区里的游泳池游泳造成溺水……家是人生活中最放松的地方,却最容易出现问题。60%的意外伤害事故发生是在家里,或者在家的周围。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家更是容易出现意外的地方。

意外伤害是孩子的生活中突然发生的,孩子还不能独立解决在成长中面对的各种伤害,需要家长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如果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的父母及早教会孩子良好的保护意识,教会孩子掌握预防意外伤害的技能,那么,许多伤害是可以避免的。

家长的疏忽大意、缺乏安全教育、急救系统不齐全、居家布局或物品摆放不合理都可能导致儿童受伤或死亡。另外,日本曾有专门研究发现,一旦出现意外情况,操持家务的妈妈和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孩子生存率会相对更高——因为他们更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如何获取生存的资源。很多成年男人却因为平时不关注生活细节而失去存活机会。因此,在生活中学习各种防灾防意外知识非常重要。作为父母,千万不可对小朋友的所有生活细节都大包大揽,而是应该提高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从而提高孩子的应变能力。

八招,教会孩子防范危险

一、注意获取感觉

在紧要关头,应该相信直觉。家长不仅要告诫孩子留神从接触的人或事中获取不安的感觉,还要注意倾听,鼓励孩子讲出他感觉不安的人和事。

二、学会识别诱惑

平时,家长应告诉孩子,对于陌生人问路或请求协助寻找丢失的宠物之类的事应保持警惕——这是犯罪分子诱拐儿童的两种普遍策略。如:有的罪犯装作认识你,叫出你的名字(其实,他可能是看到了绣在孩子衣服上的名字或跟踪你时听到有人这么称呼过);有的罪犯自称是消防人员,编造你家房子着火的紧急情况等等。家长应告诉孩子:任何人甚至是警察和消防员,在未得到孩子监护人允许的情况下,都不能将他带走。

三、不要只关注陌生人

家长常会这样叮嘱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说话。”

什么是陌生人?孩子并不一定真正懂得,若让孩子画出陌生人的面孔,一般他都会画出一个可怕的面孔。其实,那些想侵犯孩子的人一般都会装出一副和蔼可亲的面孔。据有关方面调查,对儿童进行性犯罪的嫌疑人中90%是儿童认识的人。家长应特别提醒女孩儿不要单独外宿或跟异性到任何地方去。

四、要学会大声呼叫

小孩子身单力薄是打不败侵犯者的,因此不用教一个小孩子如何用拳脚打败侵犯者,但是孩子却能做许多吸引周围人注意力的事情。比如大声呼喊:“救命!他不是我的爸爸!”骑自行车的孩子可以利用自行车为掩护物,让罪犯难以将你劫持走,同时大声呼救。这样会引起围观者的注意和警惕,争取得到救助的可能。

五、要勇敢地说:“不”

做父母的都想培养有教养的孩子,但也应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打破常规。比如,假如有人威逼孩子做无礼或危险的事时,要勇于说“不”!

六、能帮你的人很多

遇到麻烦找警察,是最基本的常识,但仅此还不够。假如警察不在附近,孩子就不会求助于任何人。还应让孩子知道,公园、商场、电影院等地方的工作人员都可以求助,多一个机遇就多了一个生存的希望。

七、警惕电子领域

无论家里有没有计算机,家长告诉孩子注意电子领域的安全事项也非常重要。孩子可能在学校、图书馆和同学的家里使用网络,因此,应告诉孩子要注意保守家庭及个人的一些秘密,不要轻易约见在网上结识的任何人。

八、在游戏中演练增强自护本领

仅跟孩子讲述一些自护自救的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说了当时可能记住了过后一会儿就忘记。惟一能使孩子掌握的途径是通过角色游戏和演练,并且经过多次演练逐渐掌握要领。在家庭游戏中,父母可设计多种可能发生的情景,向孩子提出问题,测试他们的反应能力。同时还要演练父母和孩子之间如何保持通讯联络的内容。

格塞尔的观察量表


20世纪初,格塞尔先生以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告诉世人成熟的力量与训练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训练怎样与成熟配合,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1925年至今,由格塞尔及其同事制定的格塞尔婴幼儿发展量表,经过多次修订,已经被认为是婴幼儿智能测试的经典方法。

格塞尔的观察量表是从两岁半到9岁。我会为大家演示一些很简单的项目。

在美国,教育工作者是不能够测验婴儿的,只有医生才可以。当初,我们的研究所是一个诊所,格塞尔是一个医生,所以我从他那里也学了很多关于婴儿的量表。

婴儿1岁以后他会搭积木。这个时候可以搭三块。

在测试的时候,格塞尔发现红色是婴儿最喜欢的颜色,之后是绿色和黄色,所以选择红色的积木。

第二个测试是搭建一个桥梁,两块在下面,两块之间要搭第三块。首先是给孩子呈示这样一个形状,然后让小孩再模仿搭建这样一个桥。这也是检查手眼的协调,他首先要看见这两个积木中间的间隙,然后还要搭出来。

这仅仅是测试的一个例子,整个测试需要大概20到30分钟。

测试女孩可能时间花得要更长一点,因为女孩很喜欢说,要花很多的时间跟她谈话。语言的发育不是孩子发育水平一个很好的指示,有的孩子可以说得很好,但是他在发育水平上可能还非常不成熟,这些都有可能。你可能仅仅是听到他说,但是也同时注意看他的手眼协调能力。

早教:教会孩子说道歉


龙是个当之无愧的“小霸王”,到外边玩时,并不是推翻邻居妹妹,便是一脚踢哭比他大的小帅哥。母亲一直不断地应对龙闯的祸,可龙自身连个“抱歉”都不用说。怎么教会孩子说道歉?

怎么教会孩子说道歉?一次,爸爸带龙到大伯家坐客。龙和妹妹一起玩“过家家游戏”,玩着玩着,俩人就为了谁饰演警员而发生争执,龙一把将妹妹推翻,妹妹哭着向龙的爸爸控诉:“他欺负人!”爸爸拉过龙要他向妹妹道歉,龙不吭声。眼见爸爸伸手就需要打自己了,龙狂妄自大地拉着长声说:“对不起,哼!”看见龙一副不知道错的样子,爸爸简直又急又气。

孩子通常欠缺是是非非意识、担当意识和自我控制的工作能力,对自身犯下的错误观点不够,不清楚纠正。伴随着道德观、负罪感等高級感情的发展趋势,孩子将慢慢学好有错就改。父母应正确看待孩子犯下的不正确,防止应用责怪、迫使等粗鲁方法,这不但不容易协助孩子认识错误,反倒会损害孩子的自尊。

孩子沒有学好道歉,将会是由于不明白是是非非定义,不清楚日常生活什么叫对的,什么叫错的,为什么是错的,更不清楚自身应当如何纠正错误。怎么教会孩子说道歉?因而,父母切勿对孩子动则责怪,而应当耐心地告知孩子为何不对,错在哪儿。

承认错误必须一定的胆量,孩子害怕承认错误,可能是担心担负不良影响。父母应给孩子一种归属感,告知孩子每一个人都是有做错事的情况下,要是改了便是好孩子,防止孩子造成畏惧感。

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应立即地给与文化教育并改正,让孩子了解不正确并不是不能拯救的,要是改好啦,就可以获得宽容。父母千万别在孩子犯错误后,一味地指责、斥责孩子,那样易造成孩子造成青春期叛逆,之后犯错误时便会总找托词推诿。

怎么教会孩子说道歉?对明白道歉但又经常犯错误的孩子,父母不但要留意孩子的语言道歉,更要关心孩子纠正错误的行为。因而,如何处理孩子所做错事的方式,比孩子犯的不正确更非常值得父母思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