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往往比较注重身体、技能、认知或智力水平对学习的影响,而易于忽略其他的因素。现代教育科学理论表明,情感与兴趣的因素是不能被排除在学习之外的。假如一个儿童不愿意学习,对学习毫无兴趣,或者一心想着别的事物,那么可以肯定他难以在学习中获得成功。

情感在学习中的作用正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如果儿童在入学前情感上已作好准备,能控制自己的冲动,学会如何去延迟满足,则他的思维就会得到良好的发展。为此,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用一些智力测验来测量儿童。测验题目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测验题简单易做,儿童容易解决,马上可以得到奖赏,但奖赏较小;另一种类型是测验题复杂难做,儿童要动足脑筋才能解决,奖赏要过几天才能给,但得到的奖赏较大。把两种类型让儿童选择,看儿童选择的是推迟满足还是即时满足。结果发现,情感上易于冲动的孩子,往往选择即时满足,而善于控制冲动的孩子,往往选择推迟满足。 而且,选择推迟满足的孩子要比选择即时满足的孩子具有更高的认知水平。 这充分表明情感对学习目的和学习效果的影响。

一些有经验的父母已把发展儿童的情感和态度作为学习的先决条件,因为学习中遇到的每件事情都可能与父母和儿童的情感相关联。不论是父母还是儿童,当他们一进入学习领域,同时也把情感带入了该领域。Www.ZJ09.COM

儿童兴趣的种种表现,也是学习情况的标志。我们常常发现,年龄很小的儿童就会自发地看图画书,一边看一边问家长“这是什么”“那是为什么”心理学家认为,这些儿童已为今后的阅读学习作了准备。

儿童兴趣的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一般来说,是由对简单事件的兴趣发展到对复杂事件的兴趣;由喜欢实际活动发展到喜欢象征性的活动;由自我中心的兴趣发展到社会性的兴趣。例如,5 岁的儿童喜欢听动物的故事;小学低年级儿童喜欢听童话、神话、有趣的自然现象的故事;8~10岁儿童的兴趣在于惊险故事以及有关儿童的故事;11~12岁儿童的兴趣则是关于惊险、活动、兴奋、神秘、滑稽及恶作剧等故事。

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阅读活动的成熟状态和准备情况。了解儿童的兴趣水平及其发展趋势,遵循儿童兴趣的发展规律,有利于父母因人而宜地指导儿童的学习。儿童在日常活动中,常常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自己的兴趣所在,父母可以通过观察、交谈、兴趣调查等方式了解儿童的各种兴趣,从而了解儿童在学习活动的某些方面的成熟状态和准备情况。当然,儿童对某些学习活动缺乏自发的兴趣,不都是不成熟的表现,有些可能是因为儿童缺乏这些学习活动的经验,有些则可能是儿童对这些学习活动有着不愉快的体验,等等。如果儿童是因为缺乏学习活动的经验而缺少学习兴趣,父母则应多提供给儿童更多这类学习活动的机会,使儿童在学习中发生兴趣。如果儿童是因为对学习活动有着不愉快的体验而缺少学习兴趣,父母则应努力消除这类不愉快的记忆,多用鼓动的方式,让儿童树立学习的信心,或试着让儿童产生愉快的体验。总之,面对不同的情况,父母不可一概而论。

这里,还必须指出,有些父母认为,智力成熟不足的儿童往往可以通过提高兴趣来弥补,实际上这是误解了兴趣与智力的关系。应该承认,儿童智力的成熟水平,直接影响到儿童对某种学习的兴趣。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智力成熟早的儿童,兴趣出现得较早。然而,必须承认,兴趣不能补偿智力成熟的不足。

可见,兴趣固然是学习准备的标志,但它不是孤立的,它往往同儿童的智力发展的成熟水平结合在一起。一般说来,当儿童的兴趣为学习作好准备时,倘若智力发展水平还未为学习作好准备,那么他要进行学习也是有困难的。

延伸阅读

学习的准备之六


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儿童的自我意识从无到有,最后达到成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儿童生活的第一年没有自我意识。他们还没有把自己作为主体从周围世界的客体中区分出来,他们甚至还不知道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是属于自己的。大约到了第一年末,自我意识的萌芽产生了,儿童开始把自己与周围客体分开来,认识了自己与客体的关系,也认识了自己的力量。例如,知道由于自己推皮球,皮球就滚了。

在生活的第二年,儿童开始认识到自己的身体,并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感觉。2~3岁的儿童开始把自己当作主体来认识。2岁儿童在表达自己愿望时,总要把自己的名字挂在前头,如“茜茜吃糖”。从称呼自己的名字变为称呼“我”,这是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

儿童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逐渐懂得哪些东西是属于自己的,哪些东西是属于别人的, 并且学会用“我的”物主代词来标志,以后过渡到使用“我”这一人称代词。从这个时候起,儿童不再把自己当作一个客体来看待,而是作为一个主体来认识了。 儿童进入小学前后,自我意识出现了加速发展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儿童已能利用语言符号调节和指导自己的行动,另一方面是由于客观环境向儿童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迫使儿童经常按照这些要求来对照和检查自己的行为,加之成人和同伴也经常以这些要求来评定儿童的行为,因而使儿童对自我有了更多的了解。

学习的基本前提是分清物-我关系,即把自己的世界和外在的世界区分开来。倘若没有这一概念上的准备,学习就成了一句空话。在自我意识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成分,心理学上叫做“控制点”,它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

所谓控制点,就是一个人找出控制他生活的主要力量,也即人们对影响自己生活和命运的某些力量的看法。年龄越小越有可能到外部世界中去寻找这种力量,因为他们不知道“我”对“物”能起什么作用和影响。例如,年幼儿童对待学习的态度,往往不是出自自己的本愿,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控制学习,而是把学习看作遵循父母的命令、迎合世袭的传统,或者出于对学习的新鲜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和活动的结果,关键不在外部,而在自己的内部。他们开始认真地看待自己,控制点更多地落在内部。控制点由外部转向内部的这个过程,一般到成年期才能完成。

在自我意识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成分,心理学上叫作“自我观念”。所谓自我观念,就是一个人对他自己的观念的认识和调节。一个人想做什么或已经做了什么,自我观念是非常清楚的,并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如果评价是积极的,那么他就会按那样的方式继续行动下去;如果评价是消极的,他就会进行分析、总结经验、修正已有的观念,使它在下一次行动中更合理、更适当。例如,有一部分儿童刚进入小学时,往往表现出很大的不适应,在最初几天,他们可能会一人独处,拒绝参加游戏和活动,上课时注意力难以集中。这说明,一部分刚离开幼儿园的儿童,一时难以尽快把幼儿园成员的自我观念转变成小学成员的自我观念,毕竟幼儿园与小学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必须花一定的时间来修正旧观念,形成新观念,以调节自己的行为。所以,在这一过渡阶段,一部分儿童往往表现出陌生、混乱,甚至敌意行为。当然,一旦他们形成了小学成员的自我观念,就会自觉地改变自己的行为,使之更现实。

有经验的父母往往不会急功近利,意欲让儿童在短时间内迅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因为他们知道,儿童形成新的自我观念是有过程的,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准备时期,即为适应新环境作观念上的准备。父母需要了解的是,儿童的自我观念是否同他们的年龄相适应,这样的自我观念作为学习的准备是否充分了,在哪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充实,怎样在儿童可以接受的前提下进行充实等等,使儿童在自我意识方面为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

学习的准备之一 


学习的准备又可称作“学习的条件”。它是指儿童在从事某种学习时,原有的身心发展水平是否具备了适合该学习的条件。成熟是儿童能否从事学习的第一条件。

成熟是指儿童的某些心理机能和生理过程在内部的先天原因的影响下发生的变化。成熟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例如,大脑的成熟,解剖生理结构的成熟等。当把这一概念用于心理学时,其范围扩大了,一般指由正常生长过程中身体结构的发展引起的各种器官、心理机能和能力的逐渐或连续展开。

成熟对儿童学习的作用与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学习的作用并不相同。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学习的作用持续儿童的一生,而成熟对儿童学习的作用具有相对性。儿童的某种学习与训练总是有一个最佳的学习时期,这个最佳的学习时期就在儿童的一定的成熟期内。早于成熟期和错过成熟期的学习都较在成熟期内的学习效果差。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作为父母,重要的不是等儿童学习的内部条件具备了再去施教,而是要促进这种条件的产生。当然,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成熟期的学习固然重要,后来的实践也不能忽视。例如,有些超常儿童,早期智力发展过人,而后期发展平平庸庸,犹如昙花一现,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放松了对他们的后期继续教育。所以,成熟是影响学习准备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但我们仍须恰如其分地评价它在准备中的作用。过分夸大成熟的作用,有可能使之成为教育者推卸自己职责的借口,因为儿童学习的成败固然可能与成熟有关,但大量的事实说明,儿童学习的成败与学习材料和指导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有着重要关系。同样,过分夸大学习的作用而无视成熟的影响,有可能导致拔苗助长,造成学习的失败和浪费。

学习的准备之三


一般说来,儿童的生理成熟先于心理成熟。儿童生从出生到青年时期,生理上的发展具有迅速增长的特征,到了大约18岁时,生理的发展便基本上完成了。但是智力的发展并不象生理上的发展那样在18岁结束。婴儿期至学龄初期智力发展较快,到了30岁左右,智力仍然在发展,只不过速度渐慢而已。心理学家贝利(Bayley)曾用贝利婴儿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韦克斯勒成人量表对同一组被试进行了长达36年的追踪研究,发现13岁以前测验分数呈直线上升,以后逐渐缓慢,到25岁时达到最高峰,26~36岁属于保持水平的高原期,随后有所下降。

儿童语言的学习和推理能力的发展,是智力准备状况的主要标志。

在语言发展方面,5岁儿童已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和进行交际;6岁时,用语便有相当技巧了,在读写方面均有进步;7岁的儿童已开始独立阅读神话和寓言故事;8~9岁儿童阅读的兴趣有所扩大和加深;10~12岁的儿童已可作读书研究,能就某一个特别有趣的题目写出较有创见的报告。

许多心理学家的实验证明,言语学习的有效性有赖于心理上的成熟。例如,为了弄清楚言语-记忆水平对学习和解题的影响,心理学家把一定的智力年龄作为儿童能否学习的重要标志。以2~9岁儿童作被试,选择8篇情节不同的故事。实验时,将8篇故事逐一读出,每一篇故事重读10次。接着,要求儿童回忆故事的情节。研究表明,智龄低于3岁2个月的儿童(不论年龄是2岁还是9岁),心理尚不成熟,无法借助一定的方法记住这些故事,他们能够回忆的平均字数还不到5个,因而给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智龄在5岁8个月时,记忆能力逐步提高,能够回忆的平均字数已达60~70之间,因而给学习带来了方便。实验表明,儿童阅读-记忆的能力一般在智龄5岁时,始能出现。不作好这方面的心理准备,阅读-记忆就不能顺利进行。

还有一些心理学家也借助实验手段来查明儿童在哪一个智力阶段才具备开始阅读的成熟水平。他们把智龄5~8岁的儿童作为被试,对这些儿童进行半年教育,随后测定他们在这半年里达到阅读标准的百分比。结果发现, 智龄低于5岁的儿童几乎无一人能顺利阅读,智龄在 5岁6个月的儿童只有极少数人能须利阅读,而智龄在6岁的儿童有半数以上的人不能顺利阅读,智龄在6岁6个月时,大约有70%的儿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进步。根据这些资料,可以认为,智龄6岁6个月是有希望在小学一年级顺利进行阅读的最低限度。

上述实验表明,对于刚入学的一些儿童来说,即使他们的年龄已经到达或越过6岁,但如果智龄尚未达到6岁,心理上的准备尚不充分,那么多关心这些儿童是必要的。父母应帮助这些儿童,使他们参加丰富多样的活动,提高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阅读作好必要的准备。

推理能力的准备状况也对儿童的学习发生影响。推理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儿童是否作好推理上的心理准备,直接影响到他的学习能否顺利进行。

儿童推理能力的发展是随着年龄而递增的。年龄越小,成熟水平越低,推理能力越差。相反,年龄越大,成熟水平越高,推理能力越强。心理学家曾采用口头演绎推理方法测定成功的推理与年龄的关系,例如:“如果所有的蝌蚪都长成青蛙,而我的邻居打算养蝌蚪,你能肯定它们会长成青蛙吗”实验结果表明,对这类推理,足够的成熟是需要的。在口头演绎推理上,6~12岁儿童的推理能力随年龄而逐渐提高,6岁儿童解答上述推理题的正确百分数约20%,到12岁时已达到70~80%,以后仍有显著进步。

学习的准备之二


身体发展水平是学习的所有准备中最基础的准备。我们说身体的准备是学习中所有其他准备的基础,是因为动作技能、智力活动、社交水平和情趣水平等都依赖于某些神经的、腺体的、肌肉的和骨骼的结构与机能的准备情况,换句话说,依赖于身体的成熟。它的准备状况如何,最容易加以观察和测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准备的可见性是最强的。

身体发展水平包括身高、体重、体形、皮肤、骨骼、肌肉、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的发展变化,牙齿的更换,以及第二性征的发展。5~6岁的幼儿尽管躯干较长而四肢较短,但已失去了幼时的圆软的外形,头部已达成人头部长度的90%。6岁以后,身体各部分的增长是不平衡的:手臂和腿长得较快,手脚明显地变大,相比之下,头显得小一点。这时的儿童尽管长得较结实,但显得瘦长。

儿童的骨骼比较软,骨化有一个过程。所谓骨化是指骨骼随年龄增长而变硬。骨骼是由胶质(韧而有弹性)和石灰质( 脆而硬)两部分组成的,年龄越小胶质的比例越大,发育成熟时, 骨化才完成。新生儿的骨骼都没有骨化,非常软弱,故不能抬头,不能坐,也不能直立。整个婴儿期大部分是含胶质的软骨,骨化刚刚从软骨中心开始,骨骼有弹性,很易变形,所以必须逐步按骨骼系统加强的程度教儿童坐、站或走。6岁左右儿童的腕骨组织中钙质增加,渐渐硬化形成骨组织。腕骨骨化明显,但掌骨和指骨的骨化要到6岁以后才能完成, 因此应及时矫正儿童不正确的写字姿势。 

儿童在出生以后,大脑两半球表面的沟回加多加深,脑重量迅速增加。对脑电图的研究表明,儿童的脑的发展顺序是沿着枕叶向两侧颞叶发展,再到顶叶,最后达到额叶。枕叶到9岁已基本成熟,颞叶到11岁基本成熟,全皮质( 指枕叶、颞叶和顶叶)到13岁基本成熟。 其中,额叶虽然成熟得最晚, 但它却与人的智力发展有密切关系。 

上述这些身体的发展是学习的必备条件。如果儿童在身体发展方面达不到成熟标准,或者说,没有作好学习的身体上的准备,则学习起来就会发生困难。例如,听觉器官和发音器官发育不健全的儿童很难象正常儿童一样学习语言。另外,如果常常对年幼的孩子讲一些抽象的、逻辑性很强的理论,会使他们难以理解,因为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还处在形象思维阶段。也就是说, 在有关的学习中,应考虑儿童学习该项目时的成熟水平,不顾及这一点,就不能使儿童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孩子学习准备家长要做的事


在孩子即将进入高中时,可以请老师们给他们简单地讲解一下初高中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孩子知道原来初中学到的知识在高中还可以变出这么多的花样,他就会对高中学习产生期待。但这不是补课,用不着让孩子一定要学会什么。

这里有几个要点:

①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兴趣只能由引导得来,绝对无法用强迫实现。

孩子的兴趣是多方面的,而玩是他们最大的兴趣,所以我们尽量想办法把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兴趣与学习联系起来;即便做不到这一点,也不能以打压的方式强迫孩子改变兴趣。如果孩子现在想踢球,那就先让他好好踢一场,当他踢累了的时候,自然就会想着找一个新的兴奋点,这时再乘虚而人,效果就要好得多。所以要想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最好先让孩子在其他兴趣上有一点疲劳度。

其实,在不同科目上也是这样,他现在想做数学题,你就别急着提高他对语文的兴趣,否则孩子会反感。等他数学做累了,给他放一段肖邦的乐曲,如果他喜欢听,就可以和他谈谈肖邦,当他表现出兴趣时,可以推荐他读一读相关的文章,比如苏教版高中教材中就有《肖邦故园》。

通过巧妙的游戏和竞赛激发孩子的兴趣是很明智的一种方式。就像我在上面提到的家长利用日偏食的机会教育孩子的案例,家长可以多了解一些趣味科学案例,在与孩子的游戏和竞赛中把知识和兴趣润物细无声地渗透给孩子。

②把孩子原有的兴趣与学习知识联系起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

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兴趣,只是这些兴趣未必对学习有直接的好处,所以经常有家长感叹孩子的某些兴趣成了学习的绊脚石,自然也就成了家长教育孩子的绊脚石。其实,事情往往不是那么绝对的,因为任何现象中都蕴涵着科学的道理,只要家长引导孩子去探寻其中的奥妙,就可以把这些兴趣转化为孩子学习的动力。例如,一位家长利用孩子喜欢打乒乓球的兴趣,向孩子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乒乓球拍的一面是光滑的,另一面却是不光滑的?然后引导孩子提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有个孩子从小淘气,不喜欢遵守纪律,也就是因为淘气,所以他特别喜欢打仗的游戏,觉得只有打仗才过瘾,想怎么打怎么打。于是家长经常带他看军旅题材的影视节目,逐步引导他认识到,只有遵守纪律的战士才是能打胜仗的战士,慢慢地帮孩子改掉了这个毛病。更妙的是,当孩子即将进入初中的时候,家长意识到原先简单的思想工作可能会失效,于是又把一些不守纪律却能打胜仗的影视内容介绍给他,并与孩子一起比较分析两者的异同,让孩子深刻认识到其中蕴涵的辩证关系,从而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我在前文中也多次提到,可能有的孩子不喜欢学习,但很少有孩子对做人这个问题不关注的,我们就可以先与孩子在这个问题上取得共识,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从而为他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实用范文:入学教育教案之四


【教学目标】

1.知道上课用眼、用耳、用脑的重要,初步学会专心听讲的方法。

2.懂得上课发言要先举手、后发言,初步养成发言声音响亮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出示模型,导入活动

出示眼睛模型(或板画)。提出问题:小朋友,这是什么?你知道眼睛有什么用处?(学生讨论)

对啦!解放军叔叔靠眼睛来保卫祖国,科学家靠眼睛来搞科学实验,工人叔叔靠眼睛来制造机器,农民伯伯用眼睛来播种、除草。我们小朋友要用眼睛来学本领。

二、激情明理导行

我们小朋友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有的小朋友会用眼睛来学习,有的小朋友却不会用眼睛来学习。为什么?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

(1)游戏明理:“小小照相机”。

教师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前,一位同学用眼睛看老师,另一位背朝着老师,眼睛看不到老师。教师拿出一张卡片,上面写着:“我是小学生”。请这两位同学讲讲卡片上写了什么字。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一位小朋友讲得出,另一位讲不出?(学生讨论)

归纳:我们的眼睛就像一架小小的照相机,它能把看到的东西印在脑子里。因此上课要学会用眼睛,要把所学的知识一点一点拍下来印在脑子里,使脑子里的知识越积越多。

(2)怎样才算会用眼睛呢?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老师讲话,眼睛看着老师;

老师写字,眼睛看着黑板;

同学们发言,眼睛看着同学;

读书时,眼睛看着课本。

(3)训练用眼“听”指挥。

教师用不同内容训练学生用眼,如老师讲话、同学发言、翻书朗读等。

出示儿歌,请学生跟着老师念:

眼睛眼睛很重要,学好本领少不了。

老师讲课看老师,同学发言看同学。

看图看书要仔细,边看边想动脑筋。

认认真真学本领,学会用眼顶要紧。

(4)出示耳朵模型(或板画)明理。

耳朵和眼睛是好朋友,眼睛是人体的照相机,耳朵就是人体的录音机,它能把听到的声音都录在脑子里,所以我们也要学会用耳朵来学习。

(5)怎样才算会用耳朵呢?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老师讲课用心听,同学回答仔细听。

边听边想动脑筋,认认真真学本领。

(6)训练用耳听。

教师在教室的各个方位讲话,请学生听后回答讲了什么,看看学生是否听得清。(发言的学生要大声讲,讲清楚)

(7)发言先举手,声音要响亮。

①讨论:我们会用眼睛也会用耳朵,上课想发言应怎么做?

归纳:要想发言先举手,得到老师同意后,起立站正大声讲。没有请到,就放下手,认真听别人讲。这是对老师、同学尊重和有礼貌的表现。

②示范举手。

小朋友写字、翻书用右手,举手应该用左手。左手臂肘抵课桌,左手举起,五指并拢,手放下时不发出声响。

③举手姿势训练,教师巡视,纠正动作。

④小试验明理。

教师请坐在前排、发言比较轻的学生讲一句话,请后排同学讲讲是否听清楚。

得出结论:上课时老师请你发言,就应当迅速起立,大声回答声音一定要响亮。

出示儿歌,请学生跟老师念:

声音要响亮,态度要大方。

一句一句讲,要讲普通话。

⑤发言训练

老师提简单的问题,请学生回答,进行评议。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知道了上课怎样用眼睛、耳朵、嘴巴、脑子来学习,希望大家能按要求去做。我想我们一定能学好本领,成为一名爱学习的好学生。

四、巩固和延伸

1.教师可以把上课怎样用眼、用耳等儿歌分别写在大黑板的左(右)角,让学生在打预备铃时读读,以指导行动。

2.教师要及时表扬上课用眼和用耳的同学。

3.对举手的姿势和说话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在举手和让学生回答问题前都要及时提醒,没有做到的要重做,对说话声音轻的要强化训练,形成习惯。

入园需做好的四项准备


心理准备:

1.让宝宝知道为什么要上幼儿园

2.参观幼儿园,让宝宝知道幼儿园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3.让宝宝了解上幼儿园的好处

4.培养好的生活习惯,调整作息时间与幼儿园基本一致

5.让宝宝知道每天妈妈都会去接他,妈妈很爱他

6.让宝宝知道老师象妈妈一样爱他,要信任老师

物质上的准备:

1.书包

2.两套衣裤、袜子

3.手绢(当然所有物品无论大小全部要绣上名字)

具体的东西每个幼儿园都不大一样,最好提前问下。

教会宝宝自理能力:

如进餐、如厕、穿脱衣服、洗手、喝水等。

1、教孩子独立吃饭。

学会用勺子自己舀饭菜。即使是吃得满地都是饭粒也没关系,到了幼儿园里老师会想办法,帮助他吃得干净些。

2、想小便的时候,跟老师说。

有些孩子刚入园时不会自己大小便,没有爸妈提醒,又不敢告诉老师,因而憋着,或干脆拉到裤子里。因此在入园前,必须训练孩子需要大小便时会主动向成人讲出,并且知道大小便的方法。

3、训练孩子在口渴时会向成人要水喝,或自己主动去喝水。

4、训练孩子当感到不舒服时会说出或用手指出具体的部位(例如头痛、肚子痛等)。这一点非常重要,利于老师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5、会穿脱简单的衣裤。

6、教孩子大声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教孩子做一些这方面的沟通:“告诉妈妈,你想干什么?”、“你刚才玩什么呀,给爸爸讲讲好吗?”……

独立生活的本领

孩子掌握一些独立生活的本领后,会更顺利地适应幼儿园生活,增强自信心。

交往能力:主动向成人表达需求,与同伴友好相处

增强免疫力:入园前2-3个月开始添加营养或保健类食品:初乳制品、含锌高的食品……

其它:保障安全,教会宝宝跟着目标走,不乱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