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长在孩子上幼儿园时就开始渗透孩子上小学的准备工作。一些简单的做法是:

孩子认识了一些汉字后,家长有意无意地把一些书摆在孩子面前,津津有味地读,甚至读得哈哈大笑,孩子一看,却发现有好多的字是自己不认识的,根本不知道书里说的是什么,这时家长告诉孩子:这些书真的很有趣,爸爸看得都入迷了,小宝贝别着急,你上小学后,老师会教给你的。越说不急他越急,甚至让家长给他念。这时家长就要注意了,你拿书的时候随便拿本什么书都可以,但给孩子念的时候一定要说他听得懂的,感兴趣的,也就是说,你念的内容和书的内容也许完全不同,所以说,一定要选择恰当的书籍或者准备好给孩子念的内容。比如,你拿的是《史记》原本,但给孩子念的起码应该是白话文;你拿的是《微积分》,孩子可能对那些公式计算有一种直观上的兴趣,但他只是对那些弯弯曲曲的线条好奇,你说给他听的内容也许是趣味数学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这么做必须是渗透性的,最好不要一本正经地对孩子说,你还有很多不懂的知识,比如说什么。

孩子学会唱歌以后,家长可以引导他:你知道怎么把字变成好听的歌吗?当孩子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后,可以让他知道小学语文老师教的东西会帮他实现这个梦想。

在这个方面,带孩子去少年宫和科学馆是个很好的主意。

其他方面的转变也是如此,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参观一下小学生戴着红领巾排成整齐的队列在做操、升旗,参观小学生更为丰富的课余生活,让孩子产生一种向往。他会想着:我将来站队比他们站得更整齐,我将来升旗要把旗子升得更高。

家长们可以在与孩子聊天的时候,回顾一下自己上小学时的一些趣事,在讲述的过程当中穿插小学阶段与幼儿园的不同之处,让孩子在有意无意之间有一点心理准备。但是千万不要很严肃地对孩子说:小学比幼儿园的要求要严格得多,竞争也激烈得多了,你有很多知识要学,不可以再像以前那样贪玩了。小孩子哪里懂得要求严格竞争激烈对自己有什么意义,这些话只能让他对即将开始的学习说不。

有位家长在孩子即将进入小学时,与孩子做游戏,其中一个是数豆豆:把豆子摆成几行几列,然后与孩子比看谁数得快。孩子总是输,这时家长说:妈妈小时候数豆子比你还慢,与小朋友比赛经常输,后来一位小学老师教了妈妈一个神奇的口诀,妈妈就能很快地数出来了。你将来学了这个以后啊一定比妈妈数得还快。孩子从此以后时时记着要学这个神奇口诀,学数学的时候特别用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开学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能为孩子注入充分的学习动力,非常有助于孩子下一阶段的学习。家长们还应该注意,这样的工作不是在某个时间段里集中可以完成的,比如,小学三年级以前和三年级以后的情况就有比较大的差别,所以这个工作要持续进行。

这个工作在初中和高中时做起来就比较难一些,因为孩子们已经不再像小学时那么好奇,很容易跟着家长的思路走。这使得许多家长大伤脑筋,最终只能大谈考高中考大学的重要性,这反过来又可能增加孩子对学习的抗拒心理。所以我想就此强调,培养对学习的兴趣,一定要从娃娃抓起,常抓不懈。这个工作越靠后,难度越大。

其实难做不意味着没法做,比如,在孩子即将进入中学前,可以让孩子接触一些比较复杂的物理和化学现象,当他们感兴趣时,用简单的介绍说明其中的奥妙,然后适当地点一下,他们在中学里会学到更多奇妙的东西。

精选阅读

做好学前准备工作很有必要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学之前帮助孩子做好学前准备工作是保证孩子学习顺利的基础。

孩子从入学开始,就面临着三个巨大的转变:从家庭到学校的环境转变,从被宠爱呵护到被约束要求的氛围转变和从子女到学生的角色转变。这还只是三个主要方面,由此还会衍生出一系列的转变,例如作息习惯、行为习惯、思想意识、兴趣爱好等许多方面。这些转变往往令孩子们无所适从。所以,提前帮助孩子做好适应这些转变的准备,对于孩子的学习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实际上,我们一直在有意无意地做这方面的工作,但是多数家长的做法缺少持续性和全面性,所以效果经常不明显。

比如,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家长们普遍担心孩子们无法快速适应上述转变,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比较充分。但是从孩子上小学开始,不少家长就只是与孩子进行简单的交流,甚至只是嘱咐几句了事。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中小学与幼儿园的环境氛围有很大的区别,对孩子的要求也有很大的不同,由此而言,对于不少孩子来说,这样的角色转变也有相当的难度。比如,不少初中生的在校时间基本上被老师安排得满满的,甚至课外时间也被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他们只需要照做就可以了。可一到高中,越来越多的自习时间和课外时间是需要孩子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安排的,这本来是一种很合理的做法,因为孩子在这一阶段的学情差异很大,教师很难完全统一孩子的学习安排。但不少孩子就是因为无法适应这一转变,手足无措,有的白白浪费了时间,有的安排不合理,使学习事倍功半。

那究竟应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呢?最主要的是设法让孩子明白这一系列转变,最好能想办法让孩子切身体会到这些转变,并对这些转变产生兴趣和憧憬。比如,我们在孩子即将进幼儿园时,就经常在孩子面前念叨幼儿园如何好,有什么好玩的东西,老师会教多少知识,小朋友们在一起如何开心,这实际上就是在告诉孩子,你要去幼儿园了,你要去面对老师了,在玩之外,你还有新的事情要做了。有的家长会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就带孩子们去玩,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适应这些转变。这都是非常明智的做法,一般而言,这一类孩子在入学时不仅没有抗拒哭闹的情况,反而充满了期待。

但在孩子上小学时,家长们的这种耐心和细致逐渐消失了,往往只是嘱咐几句: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和同学们和睦相处。家长们似乎觉得孩子应该可以适应这些转变了,其实不然。比如说,在幼儿园,对孩子在学习文化知识上要求得并不很严格,首先是难度低,绝大多数知识是以识记为主,即便有理解的也很简单;其次,孩子的时间非常充分,基本感觉不到压力。小学就不同了,教学计划安排得非常紧凑,课程表排得满满的,从语文的基本语法和数学的四则运算开始,理解性的东西越来越多,能力型的题也越来越多,孩子很容易产生不胜负荷的感觉。又比如,从小学开始,对纪律的要求比在幼儿园要高得多,偏偏孩子在这一阶段的自主性和叛逆性越来越强,就很容易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有些孩子由反感被约束发展到反感老师,进而反感学习。

所以,家长在这个阶段仍然要做足工作。

入学前帮孩子做好心理准备


即将走进校门的孩子将面对一种生活的转折——从幼儿世界的游戏生活转为类似成人世界的规则生活。面临这种巨大的转折,孩子常会出现许多心理上的不适应。因此,在入学前,家长为孩子做足心理准备工作是使孩子顺利实现这种转折的关键所在。

◆培养孩子对学校的向往和对老师的尊敬热爱之情

常见到一些家长拿学校和老师来吓唬即将入学的孩子:“再闹,等你到了学校,让老师管你!”也有一些家长,尤其是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家长,常常很轻率地当着孩子的面非议学校和老师,说学校教学质量不行,或说老师水平不够等。这种负面评价使得孩子还未入学就与学校和老师有了抵触情绪,怎么能很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呢?

适当的作法是:多跟孩子讲讲自己当年上学时高兴的心情,介绍一下学校各种各样有趣的活动;当孩子再像以前一样向你提出一些好奇的问题时,可以在解答之余顺便告诉他:“你就要上学了,还有好多好多这种有趣的知识可以从老师那里学到。”从而唤起孩子对老师的尊敬和热爱之情,激发起孩子对未来新环境的好奇和向往。

◆帮助孩子养成必要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在孩子入学前几个月,家长最好制定一个与学校生活接近的作息时间表,来上一段时期的预演。

在学习习惯上,入学前的一段日子应增加孩子安静活动的内容和时间,如剪纸、捏人、写字、画画等,以便入学后能尽快适应课堂学习。

◆训练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训练是从幼儿期就该开始的。在孩子即将成为小学生时,应特别考虑他是否已具备如下一些在集体生活中必需的独立生活能力,并进行强化训练:

1.孩子会自己走进厕所大小便吗?会自己穿脱裤子吗?会自己擦屁股吗?

2.孩子能认清自己的东西吗?会将自己的文具收拾起来吗?会自己削铅笔吗?

3.孩子知道自己家的地址和父母的姓名吗?知道学校的校名吗?认识从家到学校的路吗?

4.孩子能简单回答别人的提问吗?在集体中(不是单独一个人的时候)能明白老师交待的事情吗?

5.孩子会扫地、擦桌子吗?

6.孩子遇到困难时能想办法吗?需要别人帮助时能把自己的要求说清楚吗?

一般说来,孩子做好了如上的心理准备,就能很快适应学校生活,顺利地度过人生的第一个转折期。如果发现孩子某一方面心理准备不够充分,那么,在入学前及入学的最初阶段,就需要特别留意,及时“补课”了。

送孩子上幼儿园你做对了吗(幼儿入园指导)


前言:孩子上幼儿园是一项很重要的事情,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们快乐的适应幼儿园呢?这成了许多的家长们犯难的地方,那么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送宝宝上幼儿园你是否做对了呢?

想让孩子在幼儿园里开心地度过,父母可以运用一些小的策略,而不是常见的错误做法。

1、上幼儿园前,先告诉宝宝:“你在幼儿园里开心地玩,下午放学时,妈妈一定会来接你的。”这会让孩子感到父母亲并没有扔下他不管,他还会回到父母身旁的。

2、送孩子上学时,如果母亲向儿子诉说她对丈夫的种种不满,而尚未懂事的儿子无法理解这些复杂的问题,在这种处境下去幼儿园,就容易产生焦虑与不安。所以父母一定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让孩子看到你不高兴的样子,以免让孩子在幼儿园里为父母担心,这可避免孩子因为你的苦恼而加重他的焦虑。

3、一些父母因为孩子舍不得他走,但又要赶着上班,只好偷偷地离开幼儿园,这种做法只会造成孩子更大的不安与害怕,因此父母亲最好在幼儿园里安顿好孩子,让他感到放心,然后再离开。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孩子仍然不让你离开,你的态度一定要坚决,否则孩子容易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不利于焦虑的消除。

4、父母亲不要在送孩子上幼儿园的路上,叮嘱他要听老师的话,要守纪律,要懂礼貌,唱歌时要大声,画画时要画大些,这些过高的要求、禁令或者劝告也会使孩子感到无法达到要求而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入园指导

5、还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用教室里好玩的玩具和积木吸引他们,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6、如果孩子对母亲依赖心理过重,可让爸爸送孩子上幼儿园。

如果孩子赖在床上不起,对父母撒谎“我今天肚子痛、头疼,不想去幼儿园”,或者干脆拿哭闹作为杀手锏,不肯让父母离开家半步。父母不要生拉硬拽地仍坚持送他去入园,可以先跟幼儿园的老师联系一下,了解孩子最近一段时间在学校的状况,找出他不愿意入园的原因。

幼儿不愿意去上学的理由一般有三个:

第一是社交能力弱。有些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差,没有学会与人相处的技巧,除了自己在角落里玩玩具外,没有小朋友和他一起玩,因此在班上不受欢迎,所以也就不喜欢去幼儿园;

第二是自立能力差。孩子入园之后需要自己学会上厕所、吃饭、穿衣。这些基本生活能力都未具备的孩子在集体生活中肯定会感到不安;入园须知

第三表现不佳。有的幼儿因为智力较低,学习表现不好经常遭到老师的批评;有的幼儿好胜心强,特别在意老师的赞扬,一旦老师批评或责备他,他就会受到挫折而害怕上学;有的幼儿则是没有处理好与其他小朋友的友好关系,常常与小朋友吵架打闹,因而产生排斥幼儿园的心理。父母亲可以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的原因进行不同的开导,消除他的恐惧症。

本网站小编总结:小孩子们入园,家长的做法很重要,但是一些的父母们常常不懂得如何正确的送孩子入园,从而很容易犯下一些不应该犯的错误,希望以上所提到的几点家长们不要再犯噢!

培养亲子关系你做对了吗?(亲子关系专题)


前言:良好的亲子沟通对于宝宝的成长很重要,但是目前有许多的家长们都不懂得与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从而往往出现亲子关系不合谐的画面,以下就让我们来看看父母们常常容易犯的几点错误吧!

指责埋怨型沟通

“啊呀!你看你又把衣服弄脏了!成天跟在你后面洗衣服,我是你的佣人啦!”

“你玩不够啊!作业又不做,我看你哪天才能成人噢!”

“你看你桌子乱的,就不能收拾收拾!”……

这些语句体现出一个共同特征——指责和埋怨。

指责埋怨型沟通往往使家庭中形成“家庭相互指责黑三角”:

在这样一个“黑三角”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有一个较为固定的指责对象,家庭问题往往在相互指责和埋怨中不了了之、不欢而散,问题最终并未真正解决,成为一个未了结事件遗留下来。雨天背稻草,越背越重。家庭未了结事件越多,家庭生活越是沉闷或紧张,危机四伏。这是一种很具破坏功能的家庭沟通模式,被指责者要不逆来顺受,要不一味逆反、攻击性强,对子女人格的成长极为不利。亲子网

迁就讨好型沟通

“啊呀!妈妈不知道这个菜你不喜欢吃,将就着少吃点。你想吃什么?我明天就去买。”

“怎么,我给你买的这个圆规是小学生用的?对不起,我明天再去重买。”……

爱孩子是要将孩子作为一个能承担自己责任的独立的人来爱,而不是迁就和讨好孩子。

迁就讨好型沟通的家庭,表面一团和气,但缺乏一种家庭成员之间真挚的爱,而且会养成一个人依赖而又固执、软弱而又任性等不良人格特点。另外,这种沟通同样也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沟通,是通过回避问题来“解决”问题,也是一种缺乏建设性功能的沟通。

孩子在这种迁就讨好型沟通模式中,更容易形成的是任性,只要父母迁就自己,自己却很少迁就父母。但是,这种沟通所造成的孩子的任性却主要表现为眼前的、家庭内部的,孩子在家庭以外往往是一个迁就型的人;孩子成人后,很可能又不自觉地组建起一个迁就讨好型的小家庭,在一种缺乏真挚爱情的家庭情感氛围中生活。

打岔啰唆型沟通

孩子:“妈妈,今天校运动会上,我们班得了年级第一名,真开心!”

母亲:“哎哟,你看你这身汗,脸上脏的,快去洗洗,穿上衣服,别着凉!”……

说得很热闹,但各说各的,没有互动,两个自言自语的人。

“妈妈。明天我们春游,老师说每人要交5元钱。”

“又要交钱了?从你上学到现在,我们在你身上花了多少钱了。我们那个时候春游,就带上一瓶白开水、两块烧饼,自己走到郊外,根本不要买票。你看看现在,一个月光水电费就是好几十,春游要交钱,你肯定还要带点零用钱,钱不好挣噢……”

一句话,引出那么多的话和事。啰唆的人最大的特点是,听到别人的一句话,立即进入自己的个人世界,看是在处理别人的事,实际上是在处理自己纷乱的情绪。

打岔啰唆型沟通主要表现在母亲以及一些过于琐碎的父亲身上,一般情况下,这样的父母不太关心别人真正的情感,自己被许多意义不大的琐事缠绕,给孩子最大的感觉是唠叨、烦人。这种沟而不通的表现是表面上双方都在说话,而且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但信息根本没有交流,像两架同时开放的收音机,各自在坚持不懈地播放着各自的声音,根本没有听众和反馈;另一种情况就是,一方(往往是家长)在喋喋不休,另一方(往往是孩子)则陷入烦躁,焦虑,盼望着这种唠叨早点结束,家长说了什么根本没有听进去。这种毫无效能的沟通,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会造成孩子出现青春期问题,出现逆反和抵触,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孩子抵触的是家长的唠叨,而不是家长所说的内容。亲子教育

这时家长千万要明白,是您的唠叨使孩子在拒绝您说的可能是非常有道理也非常重要的话。

超理智型沟通

“妈妈,我要买活动铅笔。”“为什么要买?”“原来那个坏了。”“刚刚买的怎么就坏了?你怎么这么不爱惜东西?”……“好了,下次可不准再搞坏了,小孩子要知道爱惜物品。”……

超理智型沟通有两大特点:一是夫妻对孩子,夫妻之间往往并不是“超理智”:一是父母“教育”意识、“规范”意识过强、戴着过滤镜看孩子,孩子的一切成就、优点都被过滤掉,剩下的只有缺点和危险,父母在任何时候都不忘了敲打、警示、规范孩子。

这是一种严重缺少孩子感情的沟通,特别容易产生亲子感情障碍。对孩子的影响有时会看到不少眼前的“良好”效果,但从长远来说,对孩子人格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亲子矛盾往往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爆发出来。一些孩子在整个中小学期间都可能是一个十分规矩的“好学生”,但在进入社会的关口或以后,可能出现种种适应障碍。而刻板、缺少热情、固执、偏执、社交不良等等,也往往会成为在超理智型家庭沟通下长大的孩子的人格特点。

不会与小宝宝相沟通,直接影响着亲子关系的和谐,并且也不利于与孩子们有效的交流,希望看了以上的文章家长们能够更多的了解有关与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本网站小编总结:良好的亲子沟通需要父母们懂得如何去与孩子相交流,对于以上的四种不当的沟通方式,家长们要尽量的避免,为了孩子能够身心健康的成长,父母们还要多学习一下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宝贝即将入园,你做好准备了吗?


九月将至,又快到了宝宝入园的时候了,妈妈爸爸们是既兴奋又担心。从熟悉的父母身边去到陌生的老师身边,再到众多的小朋友中间,即将入园的孩子们是否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孩子即将入园,家长该做哪些准备,帮助孩子更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呢?

1.和宝宝讲讲幼儿园

在宝宝临上幼儿园的前1个月,妈妈就可以告诉他:“每个小朋友都要上幼儿园,你下个月也要上幼儿园了。幼儿园里有好玩的玩具,有其他小朋友和你一起玩,还有老师教你们唱歌、跳舞、做游戏。妈妈每天送你过去,到了下班时,再把你接回来。”提前告诉宝宝这些,让他明白妈妈送他去上幼儿园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而不是将他放在一个地方不管了。

2.带宝宝熟悉环境

在熟悉的环境中,宝宝会消除恐惧感。妈妈可以在周末带着宝宝去幼儿园看看。在去的路上,妈妈可以和宝宝一起讨论周围的环境,如“你看,那儿有一棵大树,这里有一家便利店,妈妈每天在这儿给你买好吃的。然后,咱们沿着花园里的小路往前走,一直走到头,就是幼儿园了。”走到幼儿园外,要有意识地让宝宝看看,幼儿园的院墙上画着什么;大门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如果有画,要给宝宝讲一讲,加深宝宝对幼儿园的好感。

有些幼儿园允许参观,那就可以带着宝宝参观一番。院子里一般是大型体育设施,妈妈可以陪着宝宝玩一会儿。再带着他看看,院子里种了什么花草树木、养着什么小动物、有什么有趣的东西等等,加深宝宝对幼儿园的熟悉程度和好感。如果能参观室内,那就更好了,可以领着宝宝到处参观,比如厕所、洗手池、卧室、游戏室等等。

3.培养生活自理能力

妈妈要培养宝宝独立进餐,用杯子喝水,自己洗手,自己穿脱衣服、鞋袜的能力。在家中建立必要的规则,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比如,饭前洗手、玩完玩具放回原处等,不要让宝宝在家中随心所欲、毫无规则意识,否则孩子入园后,面对幼儿园的各项要求会无所适从。

宝宝在家的时候,妈妈也可以有意地按幼儿园作息时间安排宝宝的活动。如帮助宝宝建立适宜的午睡习惯,一般幼儿园的午睡安排在中午12点至下午2点半。早上入园时间为8时左右,晚间睡眠时间最好不要晚于9时。

4.为宝宝准备开学用品

提前预备开学用品,与孩子一同准备并告诉孩子这些用品的名称与作用。选择一些穿脱方便又不妨碍活动的衣服;软底鞋;准备一个孩子喜欢的小背包,放置孩子个人用品如小手巾、水壶等。

5.让宝宝用语言表达愿望

宝宝在家的时候,跟父母交流可能不用说话,仅仅一个表情或一个动作就能让父母明白他的需要。但到幼儿园以后,有些表情和动作就难以被老师或同伴理解,以至宝宝的愿望得不到满足,会使他们感到委屈,从而影响孩子上幼儿园的情绪。因此,要告诉宝宝在幼儿园有什么需求要主动跟老师说。另外,父母对孩子说话时,也要尽量清楚、礼貌、语气温和,发音准确,不要用叠音字。

6.为宝宝创造交往的机会

从宝宝入幼儿园起,就标志着集体生活的开始。与独生子女家庭生活最大的不同就是孩子将与许多小伙伴一起生活。因此,妈妈应教宝宝学会关心他人,与同伴分享玩具与食品,体验交往的乐趣,帮助和安抚身处困难环境的人。平时有空妈妈也可有意带宝宝去小朋友较多的场所,为宝宝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宝宝在具体的交往环境中学会与人交往,帮助宝宝早日适应幼儿园生活。

家长应帮新入学孩子做好学习监测


①最主要的方式是通过老师的评价。家长最好不要只满足于家长会和每学期一到两次的家长通知书,前者时间有限,后者篇幅有限,都很难全面深刻地反映孩子的情况。有条件的家长,最好能每月与各位老师接触一次,与班主任的接触主要是了解前三个方面的问题并探讨下一步的教育措施,与代课老师接触主要是了解第四个方面。接触老师的时候不要泛泛而谈,最好能参考上述各方面事先制定一个比较明确的提纲,逐项了解。

②定期抽查孩子的功课。比如检查背诵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抽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几点。

首先一定要与孩子达成共识,让孩子意识到这是一种善意的关注,而且对他是有价值的,消除孩子的担忧和疑虑,取得孩子的配合。

二是检查的方式要多样化,检查的项目也要全面,以确保检查结果的科学性。可以检查孩子作业的完成情况,注意不要只看完成量,还要看质量,例如选择题要确定孩子是否是蒙出来的;也可以从其他资料中抽出少量题来让孩子限时完成,还可以让孩子给家长讲课。三是抽查可以经常进行,但面对面地检查不宜过多,每门功课每周有一到两次就可以,弱势功课也不宜超过三次,至于让孩子给家长讲课,每周一次足够,但要鼓励孩子经常给自己讲课。

四是检查后要与孩子分析探讨,明确优点与缺陷并达成共识,想出对策,还要定期与老师一起分析并商议下一步的做法,最好能把检查结果整理、归类并保存下来,定期复查,不可查完了事。

③分析考试情况。

分析考试情况的时候一定注意不要笼统地看成绩,要与孩子逐道分析,找出失误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帮助督促孩子解决。失误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知识掌握不扎实,也可能是审题失误或者步骤、表述不严谨,还可能是心态的问题。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对策,只有找对问题才能对症下药,否则可能会帮倒忙。

④通过孩子的同学了解情况。有时候,同学和朋友对他的了解比老师和家长的了解更真实更细致,所以这个途径一定不可以忽略。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最好不要很正式很直接地问,免得对方产生某些顾虑而不敢全面客观地反映情况,而且可能让孩子对家长产生反感,多和孩子的同学聊天,从只言片语中进行分析判断。而且一定不要用这些信息对孩子说事,这样的事只要一次就足以失去这条途径了。

⑤要结合具体的主客观情况了解分析。要有比较全面科学的参照系,在比较中分析,不要只看树木不见森林。当然,选定参照系和比较时要人性化。

宝宝学颜色 你教对了吗?


宝宝学颜色说简单也不简单,如果你踩中了一些雷区,就会给宝宝造成不必要的困扰哦。如果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则会事半功倍。1.宝宝刚出生只认识黑和白

刚开始的时候,根本没有必要丰富宝宝周围的颜色,否则会让宝宝害怕,这是因为宝宝在母亲的肚子里,只体会两种颜色,一个是黑,一个是白。所以,出生不久的宝宝建议家长,多用一些黑白的装饰物来装饰宝宝的房间或者是小床,这样,宝宝不至于看到杂乱的颜色而害怕。

2.宝宝认识颜色有规律

识颜色是有一个科学的发展规律的:红——黑——白——绿——黄——蓝——紫——灰——棕(褐色)。按这个顺序去认识颜色将事半功倍,而且教孩子认识这些颜色时一定要注意的是方法。不能一股脑的教给他认,而是这个星期教他认黄色,在生活中就只给他认一切包含黄色的物体,下一个星期只认蓝色,认识生活中所有含蓝色的事物,如此类推,很快他就会掌握全部颜色保证不易忘记,就是靠着这种方法,有些宝宝快满两岁时就已经认识了十种颜色了,进而推广到粉红等一系列浅色系列分辨也没问题。

3.使用“是非强调法”

看见几个彩色的气球,我们告诉他:“这个是红色,这个不是红色的。”通过“是”和“不是”一起来强调一个知识点——红色,等孩子不管看见什么东西都能一眼分辨出“红色”时,我们再用这种方法来教孩子认另一种颜色。这样以一个个知识点来帮助孩子加深记忆,巩固知识,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你告诉宝宝:“这个是红色,这个是蓝色,那个是绿色。”“填鸭式”地一下让他接受这么多知识点,不但容易使他混淆概念,还会造成孩子对概念的模棱两可。所以,才会有很多家长反映:“这孩子其实什么颜色都知道,可是一问他就乱套了。”这就是因为,让孩子一下了接受这么多种颜色的名称,他无法真正弄清楚每种颜色的概念。

特别要提醒的是,最初的概念错误会非常难纠正。要防止这种概念错误出现,方法是:一次一个颜色,特别是红、黄不能同时认,因为音太近似,会造成混淆。可先选择一个固定物,比如一块红积木,告诉她是红色。然后带着这块积木,到处去比较,发现红色的东西。这也是一种游戏啊。比如红色的气球,红色的花,等。有时,红色之间会有不同,但不要现在就讲给她,因为她还分辨不出。除非她问你,这说明她的观察力大有长进。认颜色可结合涂画进行,比如,妈妈给宝宝画朵红花。认颜色对孩子比较难,因为没有可参照的东西,有的孩子认红色用了1年。关键是妈妈千万不能着急,不能说孩子笨。如果孩子到学龄期还是不能分辨颜色,则要考虑是否有色盲的存在,一般色盲是隔代遗传的,要考虑家族是否有此种情况存在。

4.通过实物辨认颜色

认识颜色的课程可以融合在日常生活的所有活动中。比如给宝宝穿衣服的时候,给宝宝讲讲他所穿的衣服的颜色,外出玩的时候,给宝宝讲讲他所看到的一切:蓝蓝的天,白白的云,五彩缤纷的花,五颜六色的标牌……只要宝宝目力所及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很好的关于颜色的教具。

5.从宝宝感兴趣的颜色入手

在教宝宝辨别颜色时,可以先从那些亮度高、纯度高的暖色调入手,如红、黄、蓝、绿,引导宝宝在鲜明的颜色对比中感受、体验周围丰富多彩的世界,不断地积累感性经验,让宝宝逐渐对色彩产生感觉,而不是一定要逼迫宝宝从概念上分辨颜色。

6.通过归纳分辨颜色

父母可在带宝宝玩耍的过程中玩对颜色进行归纳的游戏,让宝宝加强对颜色的认识。比如,告诉宝宝他最喜欢的玩具小汽车是绿色的,公园里的草坪是绿的,他的小裤子是绿的;妈妈的皮包是粉色的,街道边的花是粉色的,宝宝的小包是粉色的…然后让宝宝想一想他还见过哪些红色的东西,哪些绿色的东西,哪些粉色的东西,哪些黄色的东西…通过这些活动,父母就可以不着痕迹地将颜色的概念传达给宝宝。

7.艺术地引导宝宝抛弃错误的颜色概念

宝宝开始学习辨认颜色的时候,他可能常常分不清各种颜色之间的区别,比如,他会将金黄的迎春花说成是“红色的花”,或者将红牡丹说成是“紫色的花,等等。每逢这时候,父母不必刻意地去纠正宝宝,更不要随口就来一句:“你真笨,教你那么多次,怎么还分不清红色黄色?”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比较积极的方式来引导他:“不错,那确实是牡丹,牡丹是红色的。”这样既纠正了宝宝的错误,又不会打消宝宝学习分辨颜色的积极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