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发现,IQ(智商)其实遗传的成分并不大,极端的天才和极端的蠢材在人群中占的比例是非常少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天生智力水平都处于中等水平。但通过后天的培养,这些智力平平的人的成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如果培养得好,他们中间会出现非常出色的科学家、艺术家和企业家;相反,那些天赋异秉的天才宝贝,在后天的不良环境下,却极有可能情商缺乏、与环境格格不入,成年后反而碌碌无为。

一个智商IQ和情商EQ俱高的宝贝需要哪些心理基础呢?

1.稳定的安全感

妈咪对宝贝的爱会给宝贝极大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会塑造宝贝稳定的人格,而稳定的人格将在发挥宝贝的创造性上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2.浓烈的好奇心

任何宝贝在人之初都会对自己和周围的事物产生浓烈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但是,如果不引导好奇心进入理智的水平,那么好奇心就会退化或消散。培根说,为了进入科学的王国,我们必须变得像小孩子一样。他的说法提醒我们需要有孩子般的虚心和灵敏的好奇心,也提醒我们,这种天赋的素质容易消失。

3.探索的欲望

当宝贝看见什么都要舔一下,都想用手去摸、胡乱敲打的时候,实际上,他是在用他的方式探索世界。聪明的妈咪不要盲目地阻止宝贝的探索活动,而要带着他一起去感知和探索这个世界。比如,你可以多寻找和选择一些既安全又材质不同的物品,让宝贝去摸一摸、闻一闻,只要是洗干净的,让宝贝舔舔也无妨,让宝贝了解世界是由不同的物体所组成的。

4.思维训练

这是天才宝贝之所以成为天才的最关键的环节。如果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不加以引导,不提升到思维的层面,宝贝的天才可能也就慢慢被湮没了。只有上升到思维的层面,宝贝的创造性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心理学家提倡天才宝贝要特别注重训练反省思维。这也可以理解为,除了正逻辑思维,也需要多培养宝贝进行逆向思维。反省思维有下面2个特征:反省思维包含暗示的连续、组合和次序。思维的顺序总是间接地跟随着行动的秩序。聪明的妈咪要经常引导宝贝问:为什么会这样?还能怎样?如果不这样会怎样?这样之后还能怎样?在和宝贝的问答中有意识地培养宝贝的逻辑思维能力。

扩展阅读

你生的是一个天才宝宝吗?(幼儿早教专题)


引言:亲爱的家长朋友们,谁都想要一个天才宝宝,但是您知道你的孩子是一个天才宝宝吗?到底天才宝宝是一个什么样儿的情况呢?让我们分析一下:

讲话早

如果他迅速掌握大量词汇、发音清晰、喜欢刨根问底并具备非凡的理解力,说明他拥有聪明的潜力。

阅读早

关注他识字和识图的过程。另一个有提示作用的迹象就是他会捡起书本自己阅读。

喜欢数字

他喜欢数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东西如楼梯、来往的车辆吗?他能记住电话号码吗?他认识书本上的数字吗?他是否很早就开始数数?他能解简单的数学题吗?

善于解决问题

他玩那些适于比他年长的孩子玩的游戏吗?他能自主解决游戏中的困惑吗?他是否对细节特别感兴趣?

能够全神贯注

如果他能长时间地关注一件事情,自始至终,比如完成拼图游戏的时候非常专心有耐心,说明他有成为天才的趋势。

本网站小编总结:一个天才宝宝的诞生会一个家庭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孩子从小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学习,研究的习惯,你会发现孩子和别的孩子完全不同。你想要一个天才的宝宝吗?

怎样培养一个心理阳光的孩子


“一个阳光快乐的孩子是一个能自主的孩子,他(她)有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也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是法国儿童教育学界共同认可的观点。那么怎么培养一个心理阳光、远离阴暗的孩子呢?法国不少资深育儿界专家一起,给父母们提出了一系列操作性很强的建议。第一,训练孩子独处的能力。

心理学家说,安全感不是依赖感,如果一个孩子需要热情而稳定的感情联系,他也需要学会独处,比如让他自己呆在安全的房间里。孩子获得安全感,不一定需要父母时刻在场,即便他看不见您,他心里也会知道您在那里。

专家说,对于孩子的各种需要,大人需要去“回应”,而不要事事“满足”。

第二,满足孩子要有度

要人为地制定一些界限,不能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能够心情愉悦的另一个前提,是孩子能承受生活中那些不可避免的挫折和失望。”

儿童精神病科医生托马斯博士告诉我们,“只有当孩子明白了一个道理,即能获得某种东西并不取决于他的欲望,而是取决于他的能力,他才能得到内心的充实快乐。”孩子越早明白这个道理,他的痛苦就越少。一定不要总在第一时间满足孩子的愿望。正确的做法是,拖延一些。比如,孩子饿了,可以让他等上几分钟。

不要屈从于孩子的所有要求。拒绝孩子一些要求会更有助于他获得精神的平静。在家庭中接受这种“不如意的现实”的训练,会使孩子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来面对将来生活中的挫折。

第三,孩子发火的时候冷处理。

孩子发火,第一个办法是转移注意力,就想办法让他去自己的房间发火。没有了观众,他自己慢慢地就会安静下来。

说“不”的策略:不要干巴巴地说不,要给孩子解释为什么不行。即便孩子听不懂,他也能懂得你对他的耐心和尊重;家长之间要意见一致,不能一个说行,一个说不;禁止一件事情的同时可以给他做另外一件事的自由。

第四,正视他的缺陷

如果孩子和别的孩子不同,比如孩子太胖了,耳朵形状有问题,或者性格与行为很偏激,家长一定不要否认这些事实,而是积极和他讨论,寻找解决办法,或者接受现实。在这方面,去找专家是最好的办法,因为小孩子一般会把专家(比如医生)的话当回事。

第五,批评,对事不对人

批评孩子要就事论事。比如,孩子弄坏了妈妈的首饰,这样说是对的:“你看,如果你去玩你没权利玩的东西,就会发生这样糟糕事。”这样说是错的:“你太坏了,你怎么能弄坏我的首饰呢?你成心不让妈妈戴了!”第一句明确告诉了孩子,他的错误在于他“动了不该动的东西”,并没否定孩子的人品。第二句话则为孩子定了性,使他很沮丧,打击了他作好孩子的自信心。

第六,放手让他做

让孩子早早地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将来他会更积极主动地做事。不要过分替孩子做事情,替孩子说话,替孩子做决定,越俎代庖之前,可以想想,这件事,也许孩子可以自己做了。不要说的话:“你不行,这事你做不了!”让孩子“尝新”。有时候大人禁止孩子做一些事情,仅仅因为“他没做过”。如果事情不是危险的,就放手让孩子尝试。

第七,让孩子敞开心扉

与人沟通是能力,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更是一种能力,14岁的男孩子,需要父亲正确的引导,积极的及时的说出自己心里的话,会避免做出一些阴暗的事情,不及时控制、避免,他会更可怕的延续下去。

快乐是一种能力,让他能看到生活中好的,积极的一面。对不好的东西呢,你也能积极地去面对。多说积极的话:“我们在一起真高兴,不是吗?”“我们真是太幸运了!”“不要难过,下次我们会做得更好。”在孩子8岁前,如果没有一个阳光快乐正确的母亲,那么这个孩子会在12岁将她母亲的影子浮现在自己身上。所以,此时,一定不能认为孩子只是孩子,是善变的,更不要认为长大了会好的,其实阴暗已经严重的出现在这个家庭里,如若没有制止与引导,长大只会更加严重与恐怖。

第八,强调所得到的东西,懂得爱

亲情友情,感官享受,强化这些“获得”,让他在享受的时候知道自己是在享受。强化他的认识:我拥有很多,我现有的东西很珍贵。必须让他知道这些亲人们对他的好,不是应该的,不是必须的,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欠谁的,给他的爱,是大人们的负责任,他必须懂得感恩。他们以后也会是为人父母。这个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他必须明白父母给他的不是必须,不是习惯,是爱。

第九,必须懂得尊重他人

不管父母是什么身份,不管周围的人是什么身份,必须要孩子懂得尊重他人,没有身份区别。也许是爸爸的朋友,也许是妈妈的同事,也许是爸爸的司机,也许是学校门口的看守员等等,这些和他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对他的给予,他必须心存感激。

儿童一生心理健康的基础


张仲华医生原帖

心理健康是现在大家很关注的问题。工业化社会中,竞争非常激烈,人与人的关系也很淡漠,生活节奏很快,生活的压力很大,每个人都感到很紧张。有各种心理问题的人越来越多,抑郁症的发病率不断的增高。特别是青少年,经常看到报道美国校园枪杀案,在我们身边,不时听到有中学生自杀、离家出走、某某人的孩子有精神问题,看到报纸上有孩子杀死自己的母亲、奶奶。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看到这些情况,很多年轻的母亲、父亲就会感到不寒而栗。自己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如果在十几年后成为这样,不知道会痛苦到什么程度!

作为一个心理医生,接触到很多、很多各种神经症、心理障碍的病人,这些病人中的绝大部分在童年时或青春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童年期的问题是他们成人后心理不健康的基础。如何才能使孩子的心理能健康发展,为他一生的心理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应该是是每一个父母非常关注的大问题,孩子可以不成材,但不能不成人。孩子长大首先应该是一个快乐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有成就、有贡献或者是一个平凡、平庸的人。

如何才能使一个人的心理能健康发展,心理学研究这个问题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各个学派的心理学家都很关注这个问题。这方面的研究很多,很复杂,不像对认知的研究比较有规律。儿童人格发展对各民族文化背景的依赖更深。中西方文化上的差距很大,有很多理论在应用中要很多年去慢慢消化。根据我们民族的文化背景再进行研究。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很少。尤其是根据我们文化背景特点进行应用性研究,目前做得很差,急需开展和提高。我只能拣几个重点给大家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人格心理学家们把人格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这几个发展阶段对成人的人格有什么影响。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出生后要经过几个先后有序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必须满足儿童的一些需要,如果这些需要给予的太多或太少,都会给成人后的心理带来问题。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在每个阶段中,都有一些关键的问题要解决,如果能很好解决,孩子就能顺利的通过这个阶段,如果不能很好解决这个阶段中关键问题,就会给下一个发展阶段带来问题,给成人后的心理带来问题。以下我简单的介绍这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出生到一岁。这个阶段认为是所有阶段中最重要的阶段,最不能被忽视的阶段,这阶段的重点是孩子与母亲和其他主要抚养人之间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对孩子的态度,应该是建立在一种规律性的基础之上,对孩子的喂养方式,照料方式,对孩子的态度,都不能是孩子经常体验到一种不确定性。

第二个阶段:1-3岁。这个阶段主要是解决儿童的自主性、独立性发展,和遵守生活规则、社会规范。在这个年段,孩子的认知能力开始发展起来,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形成,我们说孩子处于第一反抗期,自主性、独立性的发展对孩子的一生都非常重要,但是孩子也要学习去遵守生活规范与社会规则,这常常很多父母在这两个问题上左右摇摆,究竟是松一些,还是严一些,父母们常常不知道如何去处理。

第三个阶段:3-6岁,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孩子在形成丰富的想象力过程中,孩子创造力、创造的欲望、动机就开始形成,人一生创造力的基础开始奠定。孩子的自信心开始形成。如果这个阶段发展的不好,孩子今后就会更多的体验到自卑感。

第四个阶段:6-12岁,或者延长到青春期前期。这阶段主要是形成孩子的勤奋感和责任心。我们知道这两种品质对一生是非常重要。如果孩子具有这两种品质,父母就不需要为孩子的一生担忧。我们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些孩子很小就知道对自己、他人负起责任。很勤奋的去学习、劳动。

第五个阶段:13岁左右到成人就是我们讲的青春期。艾里克森认为是角色认同的阶段,同一化的阶段。是孩子迈向成人的最后阶段,是为成人做好所有准备的阶段。也是现在全世界工业化社会最为感到迷惘、头疼的阶段。

这五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非常重要,而又以六岁前的三个阶段最为重要。对人一生的心理健康而言,就象盖高楼一样,这五个阶段就是基础,而越往下的基础越重要。基础打不好,盖到上面自然就会歪,或者遇到什么意外,很容易出问题。

我们虽然把儿童心理的发展分为认知、智力的发展和人格的发展。但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这两个方面是融为一体,我们很难看到一个孩子很有创造性,但是却很自卑。一个孩子很有自主性和独立性,却有智力方面的问题。

要使孩子的心理能健康的发展,形成良好的行为。对孩子每个阶段发展的学习、了解,对孩子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仅仅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方面是父母、主要抚养人的心理素质、品质。心理健康程度,以及对孩子的责任感。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去提高。

一个好故事


这两天在读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睿智的父母之爱》,很有感触,本来想多写点,女儿就要洗澡了,先贴篇小故事,以飨各位好妈妈。

这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在乌克兰的一个村子里,姑娘和年轻媳妇们决定向乡亲们展示自己的手艺。她们约好,星期天都把自己亲手制作的最精减的手工产品带到集市。到了这一天,村里所有的姑娘、媳妇都来到集市,带来了好多非常精美的展品:绣花手巾、花边、亚麻布、桌布。有钱人家的妻子、女儿带来的是用金线、银线绣出的绸缎罩单和镶着精致花边、织有漂亮鲜花和小鸟的窗帘。村民们推举出几位最有威信的老大爷、老大娘,请他们评判谁是村里最能干的女人。面对这么多心灵手巧的年轻妇女和这么多精美绝伦的展品,老人们把眼睛都看花了。

但是,出乎所有人的预料,铁匠的妻子玛丽娜成了最后的胜利者。她没有带来任何手工制品,尽管她的针线活干得很好。她带来了7岁的儿子彼得鲁斯,而彼得鲁斯带来了自己用木头雕制的百灵鸟。只见小男孩把这只百灵鸟放到唇前,它立即就像一只活的小鸟,啁啾地唱起歌来。集市上所有的人都停住脚步静静地倾听;正在蓝天飞翔的百灵鸟被地面悠扬的歌声吸引,也跟着一起唱了起来。

“谁创造了聪明、善良、勇敢的人,谁就是最能干的人。”老人们这样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