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欢与父母在一起,这是亲情的一种表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种依恋行为会因为独立性的增强而逐渐减弱。但有的孩子表现出了与其年龄不相称的过分依恋行为。如:孩子都五六岁了,还形影不离地跟着父母,极不情愿到幼儿园去,回家后就缠着父母和他玩,甚至还让父母抱,否则就闷闷不乐或者大哭大闹……有的父母为此很着急,但又没有办法;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对自己亲热是好事,虽有些烦,但也只好听之任之。

孩子这种过分的依恋行为是不正常的,需要分析原因,及时加以矫正。

一种情况是孩子喜欢和父母有身体接触。

如:孩子总要求让爸爸妈妈抱,或来拉爸爸妈妈的手,抱住父母的腿。这可能是和父母以前对孩子过分亲昵,且喜欢用身体接触的方式来表达对孩子的关爱有关。要改变这种情况,父母要有意识地多用语言的方式来表达这种美好的感情,并让孩子接受这种方式。当孩子也逐渐学会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爱时,那种对父母的粘缠行为就会大大减少。

另一种情况是孩子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不安或不舒服的感觉,从而对父母表现出反常的依恋行为,以求得一种安全感和心理上的安慰。

这种依恋行为不是经常的,偶尔因素较多。只要家长留心观察,并采取措施消除使孩子感到不安或不舒服的因素,就可达到目的了。

最多的一种情况则是过度保护导致孩子过分的依恋行为。

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是多方面的:在生活方面,父母惟恐孩子营养不足,一味地给孩子增加营养,买补品。稍稍刮风或下点雨就不让出门,还怕太阳晒坏了身体。教养方面,孩子受到全家人的宠爱,成了家庭的核心,全家人都关心他,服从他,有求必应。在行为方面,因为家长怕孩子出危险,使孩子爱动的天性受到压抑,想跑、想跳等愿望不能得到满足。孩子什么事都不用做,全由家长包办代替了。在心理方面,家长怕孩子生气,从不在孩子面前表露自己的不满、不快与忧愁。时间长了,孩子得不到充分的精神意志锻炼,使孩子出现心理偏差……以上这些因素使孩子的独立性没有发展起来,适应外界的能力很差,离不开父母的帮助,就导致孩子依恋行为的发生。要改变这种情况,应从培养孩子独立性入手。父母要想通过自己的教导和自身的行为去影响、教育孩子,使孩子树立起独立意识;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先从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技能做起,再培养他们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对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也不可放松。

当你的孩子不再过分依恋你,那说明你的宝贝能逐渐自立了。在不久的将来,你的孩子将如雏鹰展翅,翱翔于长空。

扩展阅读

孩子过分依赖家长 5种表现要重视


孩子喜欢与父母在一起,这是亲情的一种表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种依恋行为会因为独立性的增强而逐渐减弱。但有的孩子表现出了与其年龄不相称的过分依恋行为。对于过分依赖的孩子,爸爸妈妈们一定要认识到让孩子勇于尝试的重要性,并让孩子在对新事物的接触中发现世界的乐趣,从而改掉过分依赖的毛病,走向独立。表现1、害羞

让妈妈头疼的是每次家里有生人来,女儿点点总是显现出六神无主的样子;那么小的人儿,显出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好静不好动,每次到朋友家里串门,她会一路吵着“不去”,即便是到了目的地,也像被钉在地上一样就是不进人家的家门。

儿童心理分析:

由于孩子的天生气质决定的。例如像妞妞就属于内向型的孩子,比较不爱动,胆小害羞,而且适应性差,对于新事物或陌生人,经常采取拒绝的方式,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比较容易显示不愉快的心情。

由于家庭的教养方式有问题。一些父母的性子急、对孩子缺乏耐心;对孩子要求过高、管教过严;对孩子指责、约束过多等。有的家庭是爷爷奶奶带孩子,他们总是陪伴孩子玩,为了安全起见,不让孩子与外界接触,使得孩子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变得胆小、害羞、依赖性强。还有的父母经常采用惩罚、体罚、恐吓等方法教育孩子,对于一些敏感、情绪不稳定的孩子来说,会使孩子的神经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的状态,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变得胆小、孤僻。

作为家长平时要认真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了解他们的气质,并运用正确的教养方法引导孩子,孩子就会变得活泼大方、开朗乐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表现2、缠人

独生的儿童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容易产生缠人、磨人的坏习惯。比如:吵着要你帮他找玩具,帮他找出来了,玩了不一会儿,他又丢下玩具拿起你手上的绒线当球踢;你写东西他也要写,给了纸、笔还不干,又要抢你手中的笔等等,很容易让家长恼火。

儿童心理分析:

1.是缺乏感情的表现。我们可以从婴儿的行为中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婴儿啼哭,不光光是因为肚子饿的原故,有时看到大人从他身边走过来却不抱他,也会哇哇哭起来,目的是引起你的注意,要你赶快抱他。这是一种感情需要。儿童缠人也出于同样的道理,问你要东西、跟你捣乱都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你注意他,和他交流感情。这种心理在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当有人陪、有事干的时候是不会磨人的,当他东张西望不只做什么的时候,就会来找你的麻烦了。

2.是一种心理依赖。有个性、活动能力强、会玩的孩子较少磨人。相反,过于娇生惯养,样样都由父母安排停当,会使孩子养成离开父母就无法生活的习惯。这种依赖性反映在情绪上,就是围着父母胡搅蛮缠,甚至被父母骂了一通、打了一巴掌,反而安稳了。这种情况正是儿童行为不独立、内心情绪不安定而采取的一种发泄。挨骂挨打反而转移了焦虑,被动地稳定了情绪。这就许多家长常说的孩子是贱骨头,好说歹说不行,骂一顿到舒服了。同时越是自卑的儿童越容易缠磨大人。

3.家庭成员的态度不一。请注意孩子专找宠爱他的人缠,也专找态度暧昧、容易妥协的人缠,因为经验证明,他们总是在责骂之后满足他的要求。所以要分清情况分别对待。

要从根本上纠正还取决于对儿童个性的培养。缠人表示孩子缺乏自立、情绪不定,改变这种个性的根本出路,是不要过分保护孩子,而应培养孩子自立能力,多让孩子自己拿主意,尊重他的选择。这样孩子反而对自己的行为会作出负责的选择,再不会整天磨着你帮他干这干那,也不会不知深浅地提出无理要求。

表现3、恐惧

很多父母难以忘记孩子恐惧的表情,他们经常害怕的说:“那声音太响了”“梦里的怪兽”“危险到处都有”“分离”“没尝试过,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儿童心理分析:

也许婴儿经历的第一次恐惧是由巨大的噪声和强烈而陌生的刺激造成的。这种恐惧通常出现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因为孩子在出生后失去了母体带来的安全感。第一年里,他们刚开始认识外界环境。因此,任何他们不熟悉的刺激、光线、声音都会使之产生恐惧感。显然,婴儿是逐步适应世界上的新事物的。

在2-4岁之间,孩子会害怕动物。父母适当地控制局面能为孩子提供帮助。要让他们了解,有些动物很危险,而有些动物却很有善。帮助孩子熟悉动物很重要,父母可以给他们看图片,为他们买动物造型的玩具,给他们讲关于小动物的故事,和他们一起查阅展现动物生活形态的资料。父母永远不能强迫孩子接近他们害怕的动物,这样只会使他们身心不快,并使他们的恐惧心理变成恐怖心理。

孩子常常会对暴雨、闪电和响雷感到恐惧。在自然环境中,暴雨通常很危险。应该告诉孩子如何保护自己。但是,要注意不能让孩子的恐惧感变成一种持久的不快。此外,儿童对黑暗的恐惧也很常见。不要忘记,孩子到6岁时往往还不能区分虚幻和现实。如果孩子夜间醒来,应该关着灯哄他入睡。不要让他们感到恐惧总是伴随着黑暗。

表现4、不合群

有的父母生怕孩子出门惹是生非,总是把孩子关在家里,很多原因久而久之就造成孩子“不合群”

儿童心理分析:

1、宝宝表现为怕生。总是停留在同龄群体之外,郁郁寡欢,孤独沉默。这些宝宝往往不愿入托或入园,常因此与父母生气。

2、是孩子以自己为中心,只要大家不按自己想法去做就会不高兴。

3、是由于孩子身上的某些缺点。例如,爱捣乱、爱骂人等原因,小朋友们是不欢迎他加入游戏队伍的。

4、体弱多病的孩子也不愿意参加集体游戏和活动。对于他们首先要增强体质,要找大夫诊治,把孩子体力恢复起来。有了强健的体魄,你的孩子就会改变过去那种腼腆的、懦弱的、只缩在家里不敢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习惯了。

5、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总愿意跟比自己小的孩子一起玩,这也不奇怪。如果大人硬让他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由于智力跟不上,他就免不了受朋友们的欺负和排挤,因而造成孩子易怒、粗暴,产生自卑感,收到相反的效果。

6、性格古怪的孩子也不愿和朋友一起玩。他们一般不容易在短期内转变。对于他们,父母一定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地和孩子交流感情,努力理解孩子,还要找心理专家和精神科大夫咨询,以便矫治孩子古怪的性格。

7、住在楼房,本单元上下没有同龄孩子。

8、大人怕把屋子弄赃,不让孩子带同学到家里玩。

9、担心出事,干脆谁家也不让孩子去。

10、孩子没常性,与别的孩子玩一会就闹个不欢而散。

11、不爱和同学说话,总是自己埋头看书。

12、没老实劲,不是逗弄这个,就是推倒那个,结果谁也不愿和他玩。

父母可以多鼓励孩子与同龄儿童交往。大人不要在孩子身边,也不要叮嘱太多,甚至孩子们的争吵,哭闹等事也让他们自己去处理,家长尽量不要去干预。让孩子广交朋友。同各种类型的孩子交往,不要局限于邻居亲戚家的孩子。尽可能改变孩子的依赖状况。要让孩子自己穿衣吃饭,夏天自己洗澡,单独睡觉,自己起床,自己决定一天的活动等。如果孩子一时离不开妈妈,可将他们寄放到亲戚家,让其适应一下离开妈妈的生活。

表现5、重复

我发现我五岁的孩子最近有一个奇怪的特点:在看动画片、图画书时,特别喜欢重复。即对看过的动画片和图画书不厌其烦地看了一遍又一遍,而对新的、未看过的反而不太感兴趣。请问这样正常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儿童心理分析:

这位家长对孩子的观察很细心。四五岁的孩子出现喜欢重复看同一部动画片和图画书的现象并不是个别的,有相当一部分孩子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这一特点。

孩子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个性的原因。在对待事物的态度上,能表现出人的个性的不同特点,孩子的个性正在形成和发展,这种个性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表现出来。喜欢重复看同一部动画片和图画书正是一部分孩子喜欢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喜欢重复的个性的一种体现。

二是心理发展水平的原因。由于幼儿的认识能力、想象能力和记忆力的发展还很不完善,所以就不可能象成人一样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这样,孩子如果是每次都看不同的动画片和图画书,就会出现记不住、无法接受的现象,而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则能避免这一现象,使孩子在重复中检验自己的记忆和期望,从中体会到一种成就感。一般来说,随着孩子心理水平的提高,这种现象也会逐渐消失。

所以,孩子喜欢重复看同一部动画片和图画书的现象并没有什么不正常的,一般也不会有什么害处。如果这种现象的程度非常严重时,家长可以适当进行引导。

5种表现透露孩子已经过分依赖


表现1、害羞

让妈妈头疼的是每次家里有生人来,女儿点点总是显现出六神无主的样子;那么小的人儿,显出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好静不好动,每次到朋友家里串门,她会一路吵着“不去”,即便是到了目的地,也像被钉在地上一样就是不进人家的家门。

儿童心理分析:

由于孩子的天生气质决定的。例如像妞妞就属于内向型的孩子,比较不爱动,胆小害羞,而且适应性差,对于新事物或陌生人,经常采取拒绝的方式,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比较容易显示不愉快的心情。

由于家庭的教养方式有问题。一些父母的性子急、对孩子缺乏耐心;对孩子要求过高、管教过严;对孩子指责、约束过多等。有的家庭是爷爷奶奶带孩子,他们总是陪伴孩子玩,为了安全起见,不让孩子与外界接触,使得孩子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变得胆小、害羞、依赖性强。还有的父母经常采用惩罚、体罚、恐吓等方法教育孩子,对于一些敏感、情绪不稳定的孩子来说,会使孩子的神经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的状态,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变得胆小、孤僻。

作为家长平时要认真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了解他们的气质,并运用正确的教养方法引导孩子,孩子就会变得活泼大方、开朗乐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表现2、缠人

独生的儿童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容易产生缠人、磨人的坏习惯。比如:吵着要你帮他找玩具,帮他找出来了,玩了不一会儿,他又丢下玩具拿起你手上的绒线当球踢;你写东西他也要写,给了纸、笔还不干,又要抢你手中的笔等等,很容易让家长恼火。

儿童心理分析:

1.是缺乏感情的表现。我们可以从婴儿的行为中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婴儿啼哭,不光光是因为肚子饿的原故,有时看到大人从他身边走过来却不抱他,也会哇哇哭起来,目的是引起你的注意,要你赶快抱他。这是一种感情需要。儿童缠人也出于同样的道理,问你要东西、跟你捣乱都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你注意他,和他交流感情。这种心理在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当有人陪、有事干的时候是不会磨人的,当他东张西望不只做什么的时候,就会来找你的麻烦了。

2.是一种心理依赖。有个性、活动能力强、会玩的孩子较少磨人。相反,过于娇生惯养,样样都由父母安排停当,会使孩子养成离开父母就无法生活的习惯。这种依赖性反映在情绪上,就是围着父母胡搅蛮缠,甚至被父母骂了一通、打了一巴掌,反而安稳了。这种情况正是儿童行为不独立、内心情绪不安定而采取的一种发泄。挨骂挨打反而转移了焦虑,被动地稳定了情绪。这就许多家长常说的孩子是贱骨头,好说歹说不行,骂一顿到舒服了。同时越是自卑的儿童越容易缠磨大人。

3.家庭成员的态度不一。请注意孩子专找宠爱他的人缠,也专找态度暧昧、容易妥协的人缠,因为经验证明,他们总是在责骂之后满足他的要求。所以要分清情况分别对待。

要从根本上纠正还取决于对儿童个性的培养。缠人表示孩子缺乏自立、情绪不定,改变这种个性的根本出路,是不要过分保护孩子,而应培养孩子自立能力,多让孩子自己拿主意,尊重他的选择。这样孩子反而对自己的行为会作出负责的选择,再不会整天磨着你帮他干这干那,也不会不知深浅地提出无理要求。

表现3、恐惧

很多父母难以忘记孩子恐惧的表情,他们经常害怕的说:“那声音太响了”“梦里的怪兽”“危险到处都有”“分离”“没尝试过,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儿童心理分析:

也许婴儿经历的第一次恐惧是由巨大的噪声和强烈而陌生的刺激造成的。这种恐惧通常出现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因为孩子在出生后失去了母体带来的安全感。第一年里,他们刚开始认识外界环境。因此,任何他们不熟悉的刺激、光线、声音都会使之产生恐惧感。显然,婴儿是逐步适应世界上的新事物的。

在2-4岁之间,孩子会害怕动物。父母适当地控制局面能为孩子提供帮助。要让他们了解,有些动物很危险,而有些动物却很有善。帮助孩子熟悉动物很重要,父母可以给他们看图片,为他们买动物造型的玩具,给他们讲关于小动物的故事,和他们一起查阅展现动物生活形态的资料。父母永远不能强迫孩子接近他们害怕的动物,这样只会使他们身心不快,并使他们的恐惧心理变成恐怖心理。

孩子常常会对暴雨、闪电和响雷感到恐惧。在自然环境中,暴雨通常很危险。应该告诉孩子如何保护自己。但是,要注意不能让孩子的恐惧感变成一种持久的不快。此外,儿童对黑暗的恐惧也很常见。不要忘记,孩子到6岁时往往还不能区分虚幻和现实。如果孩子夜间醒来,应该关着灯哄他入睡。不要让他们感到恐惧总是伴随着黑暗。

表现4、不合群

有的父母生怕孩子出门惹是生非,总是把孩子关在家里,很多原因久而久之就造成孩子“不合群”

儿童心理分析:

1、宝宝表现为怕生。总是停留在同龄群体之外,郁郁寡欢,孤独沉默。这些宝宝往往不愿入托或入园,常因此与父母生气。

2、是孩子以自己为中心,只要大家不按自己想法去做就会不高兴。

3、是由于孩子身上的某些缺点。例如,爱捣乱、爱骂人等原因,小朋友们是不欢迎他加入游戏队伍的。

4、体弱多病的孩子也不愿意参加集体游戏和活动。对于他们首先要增强体质,要找大夫诊治,把孩子体力恢复起来。有了强健的体魄,你的孩子就会改变过去那种腼腆的、懦弱的、只缩在家里不敢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习惯了。

5、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总愿意跟比自己小的孩子一起玩,这也不奇怪。如果大人硬让他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由于智力跟不上,他就免不了受朋友们的欺负和排挤,因而造成孩子易怒、粗暴,产生自卑感,收到相反的效果。

6、性格古怪的孩子也不愿和朋友一起玩。他们一般不容易在短期内转变。对于他们,父母一定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地和孩子交流感情,努力理解孩子,还要找心理专家和精神科大夫咨询,以便矫治孩子古怪的性格。

7、住在楼房,本单元上下没有同龄孩子。

8、大人怕把屋子弄赃,不让孩子带同学到家里玩。

9、担心出事,干脆谁家也不让孩子去。

10、孩子没常性,与别的孩子玩一会就闹个不欢而散。

11、不爱和同学说话,总是自己埋头看书。

12、没老实劲,不是逗弄这个,就是推倒那个,结果谁也不愿和他玩。

父母可以多鼓励孩子与同龄儿童交往。大人不要在孩子身边,也不要叮嘱太多,甚至孩子们的争吵,哭闹等事也让他们自己去处理,家长尽量不要去干预。让孩子广交朋友。同各种类型的孩子交往,不要局限于邻居亲戚家的孩子。尽可能改变孩子的依赖状况。要让孩子自己穿衣吃饭,夏天自己洗澡,单独睡觉,自己起床,自己决定一天的活动等。如果孩子一时离不开妈妈,可将他们寄放到亲戚家,让其适应一下离开妈妈的生活。

表情5、重复

我发现我五岁的孩子最近有一个奇怪的特点:在看动画片、图画书时,特别喜欢重复。即对看过的动画片和图画书不厌其烦地看了一遍又一遍,而对新的、未看过的反而不太感兴趣。请问这样正常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儿童心理分析:

这位家长对孩子的观察很细心。四五岁的孩子出现喜欢重复看同一部动画片和图画书的现象并不是个别的,有相当一部分孩子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这一特点。

孩子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个性的原因。在对待事物的态度上,能表现出人的个性的不同特点,孩子的个性正在形成和发展,这种个性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表现出来。喜欢重复看同一部动画片和图画书正是一部分孩子喜欢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喜欢重复的个性的一种体现。

二是心理发展水平的原因。由于幼儿的认识能力、想象能力和记忆力的发展还很不完善,所以就不可能象成人一样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这样,孩子如果是每次都看不同的动画片和图画书,就会出现记不住、无法接受的现象,而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则能避免这一现象,使孩子在重复中检验自己的记忆和期望,从中体会到一种成就感。一般来说,随着孩子心理水平的提高,这种现象也会逐渐消失。

所以,孩子喜欢重复看同一部动画片和图画书的现象并没有什么不正常的,一般也不会有什么害处。如果这种现象的程度非常严重时,家长可以适当进行引导。

别把孩子养成依赖人格


依赖性人格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人格障碍,在儿童或者部分中年人中很常见。而依赖型人格的形成和教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家长们一定要注意,千万别把孩子养成依赖型人格。

依赖型人格

1.元主见。在没有从他人处得到大量的建议和保证之前,对日常事物不能作出决策。

2.无助感。让别人为自己作大多数的重要决定,如在何处生活,该选择什么职业等。

3.被遗弃感。明知他人错了,也随声附和。因为害怕被别人遗弃。

4.无独立性。很难单独进行自己的计划或做自己的事。

5.过度容忍。为讨好他人甘愿做低下的或自己不愿做的事。

6.害怕孤独。独处时有不适和无助感,或竭尽全力逃避孤独。

7.难以接受分离。当亲密的关系中止时感到无助或崩溃。

8.易受伤害。很容易因遭到批评或未得到赞许而受到伤害。

只要满足上述表现中的五项,即可诊断为依赖型人格。

为什么会产生依赖型人格障碍

依赖型人格障碍的产生源于人类自身发展的早期。幼年时期儿童离开父母就不能生存,在儿童印象中保护他、养育他、满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万能的,他必须放赖他们,总怕失去了这个保护神。

这时如果父母过分溺爱,鼓励子女依赖父母,不让他们有自主和自立的机会,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会逐渐产生对父母或权威的依赖心理,成年以后依然不能自主。

此类患者缺乏自信心,总是依靠他人来作决定,终身不能承担起选择和完成各项任务、工作的责任,形成依赖型人格。

另外,对子女关心得太少,或子女受到遗弃或受到挫折等。也会导致儿童的过分依赖性,例如孩子从小受到母亲的遗弃或成人对儿童的依赖性过早、过分地苛责,都会导致儿童过分依赖性。尤其父母开始时用粗暴拒绝的态度对待孩子的依赖要求。经不起孩子的纠缠又屈从孩子过分依赖的要求;或者是儿童在表示依赖的要求以后,再搂抱或亲吻孩子,这对孩子过分的依赖行为,无疑会起到鼓励和强化的作用。这也是依赖型人格产生的原因。

父母须知

国内外的研究者都认为,健康的家庭关系是孩子在外交友、建立良好伙伴关系的基础。家庭破裂或气氛恶劣会影响到青少年对“亚文化”的选择。

心理学家所做的大量临床研究发现,父母如何与孩子相处,与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例如,青少年的抑郁、焦虑、缺乏自信心、找不到生活目标以及孤立无助之感等等不健康的心理和情绪,相当多的因素来自父母和家庭关系中的不良影响。

至于父母对儿童的伙伴群关系采取何种态度,值得注意的是两个极端都不可取。一是权威型控制,二是放任自流。前者使孩子疏远、畏惧父母或产生逆反心理,其通常后果是撒谎或转入地下,所有丑事、坏事都可能在地下发生。后者使孩子无所约事、无所遵循,盲目放纵,可能在无知中出问题。这两个极端的结果都是妨害青少年健康成长。

早教知识:别过分高估你的孩子,自恋孩子在哪里都不会受欢迎!


欣赏自己、自身痴迷、以自我为中心,许多情况下孩子的这类主要表现都受家庭氛围中父母对她们的危害,父母过分的看低自身的孩子、过分的去赞扬孩子的智力和外在的主要表现、孩子在某一行业/层面获得一点考试成绩就無限的变大……

自然全部的父母都是觉得自身的孩子全是天地最聪慧、会干、出色的孩子,可是下列这种个人行为假如父母一直在持续的注重,就会有将会把孩子从信心送到自以为是这条道路上来。

1.常常把自己的孩子和他人的孩子用来较为,并一直注重自身的孩子为何要比他人好。生活中许多的孩子生活在“他人家孩子”的黑影中,可是也是有许多孩子生活在我很出色,其他孩子都比不上我的自身蒙骗中。就算是再出色的孩子,假如一直生活在我非常好、没人能超出我、我是最好是那样的赞扬的自然环境中,時间久了她们就会有将会会确实很自以为是。

2.把父母和孩子中间溫暖的感情当做能够 互换的产品,爱的沒有溫度。不可以否定全部的父母总是喜欢自身孩子的,可是许多把对孩子的溫暖的爱当做了产品开展互换。例如:假如你考試考班集体第一名(相近那样的),母亲便会更爱着你。考試第一名才可以获得母亲的爱?假如换此外一种方法呢?母亲爱着你的,相信你一定能做的更强。

二种心理状态文化教育出的将会便是二种孩子!

3.生活中孩子听不见一切的指责。实际上许多成人也听不进他人指责自身,在职人员场很反感他人对自身指指点点,孩子也那样。可是假如这些看上去/听起来的指责确实专业知识他人的建议呢?一个人假如连接受批评的承受力也没有,人生路上她们又为什么会一帆风顺不碰到一切挫败呢?

4.过分的吹嘘孩子,为她们的不正确找一切托词。过分的吹嘘孩子,炫耀孩子的各种各样考试成绩,就算这一考试成绩仅仅在一个班集体的三人小组中获得不显著的优点,还可以变成许多父母显摆和吹嘘的资产。非常好,你的孩子在一些层面做的非常好,获得了难以置信的考试成绩,你一味的变大孩子的考试成绩她们也会伴随着你只关心眼下获得的成绩。

当孩子深陷窘境/不成功时,你为她们找一切托词,而不是帮孩子想办法去寻找难题并解决困难,并不是帮孩子去了解什么叫有缺憾,只是帮她们去掩盖过失。考試没有考好是由于焦虑不安/赛事没要好是由于衣服裤子不太好,孩子确实沒有敏感到不可以接纳不正确的人生境界,不正确和不成功是孩子多么的学习培训机遇啊!

在我们生活的圈子,孩子的绝大多数盆友中,哪儿也有笨孩子,哪一个孩子不聪慧?教孩子信心能够 ,信心的前提条件是孩子积极主动、开朗、勤奋惦记着处理一切难题 。自以为是是对自身盲目跟风的信心,不承认自身的不够、忽视他人的优势和存有的一种恐怖的情况,对孩子的成才、社交媒体都不容易有很大的协助。终究,人是人群小动物,有谁会热烈欢迎一个自恋狂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