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害羞

(一)表现:

让妈妈头疼的是每次家里有生人来,女儿点点总是显现出六神无主的样子;那么小的人儿,显出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好静不好动,每次到朋友家里串门,她会一路吵着“不去”,即便是到了目的地,也像被钉在地上一样就是不进人家的家门。

(二)儿童心理分析:

由于孩子的天生气质决定的。例如像妞妞就属于内向型的孩子,比较不爱动,胆小害羞,而且适应性差,对于新事物或陌生人,经常采取拒绝的方式,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比较容易显示不愉快的心情。

由于家庭的教养方式有问题。一些父母的性子急、对孩子缺乏耐心;对孩子要求过高、管教过严;对孩子指责、约束过多等。有的家庭是爷爷奶奶带孩子,他们总是陪伴孩子玩,为了安全起见,不让孩子与外界接触,使得孩子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变得胆小、害羞、依赖性强。还有的父母经常采用惩罚、体罚、恐吓等方法教育孩子,对于一些敏感、情绪不稳定的孩子来说,会使孩子的神经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的状态,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变得胆小、孤僻。

作为家长平时要认真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了解他们的气质,并运用正确的教养方法引导孩子,孩子就会变得活泼大方、开朗乐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缠人 (一)表现:

独生的儿童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容易产生缠人、磨人的坏习惯。比如:吵着要你帮他找玩具,帮他找出来了,玩了不一会儿,他又丢下玩具拿起你手上的绒线当球踢;你写东西他也要写,给了纸、笔还不干,又要抢你手中的笔等等,很容易让家长恼火。

(二)儿童心理分析:

1、是缺乏感情的表现。我们可以从婴儿的行为中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婴儿啼哭,不光光是因为肚子饿的原故,有时看到大人从他身边走过来却不抱他,也会哇哇哭起来,目的是引起你的注意,要你赶快抱他。这是一种感情需要。儿童缠人也出于同样的道理,问你要东西、跟你捣乱都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你注意他,和他交流感情。这种心理在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当有人陪、有事干的时候是不会磨人的,当他东张西望不只做什么的时候,就会来找你的麻烦了。

2、是一种心理依赖。有个性、活动能力强、会玩的孩子较少磨人。相反,过于娇生惯养,样样都由父母安排停当,会使孩子养成离开父母就无法生活的习惯。这种依赖性反映在情绪上,就是围着父母胡搅蛮缠,甚至被父母骂了一通、打了一巴掌,反而安稳了。这种情况正是儿童行为不独立、内心情绪不安定而采取的一种发泄。挨骂挨打反而转移了焦虑,被动地稳定了情绪。这就许多家长常说的孩子是贱骨头,好说歹说不行,骂一顿到舒服了。同时越是自卑的儿童越容易缠磨大人。

3、家庭成员的态度不一。请注意孩子专找宠爱他的人缠,也专找态度暧昧、容易妥协的人缠,因为经验证明,他们总是在责骂之后满足他的要求。所以要分清情况分别对待。

要从根本上纠正还取决于对儿童个性的培养。缠人表示孩子缺乏自立、情绪不定,改变这种个性的根本出路,是不要过分保护孩子,而应培养孩子自立能力,多让孩子自己拿主意,尊重他的选择。这样孩子反而对自己的行为会作出负责的选择,再不会整天磨着你帮他干这干那,也不会不知深浅地提出无理要求。

三、恐惧 (一)表现:

很多父母难以忘记孩子恐惧的表情,他们经常害怕的说:“那声音太响了”“梦里的怪兽”“危险到处都有”“分离”“没尝试过,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二)儿童心理分析:

也许婴儿经历的第一次恐惧是由巨大的噪声和强烈而陌生的刺激造成的。这种恐惧通常出现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因为孩子在出生后失去了母体带来的安全感。第一年里,他们刚开始认识外界环境。因此,任何他们不熟悉的刺激、光线、声音都会使之产生恐惧感。显然,婴儿是逐步适应世界上的新事物的。

在2-4岁之间,孩子会害怕动物。父母适当地控制局面能为孩子提供帮助。要让他们了解,有些动物很危险,而有些动物却很有善。帮助孩子熟悉动物很重要,父母可以给他们看图片,为他们买动物造型的玩具,给他们讲关于小动物的故事,和他们一起查阅展现动物生活形态的资料。父母永远不能强迫孩子接近他们害怕的动物,这样只会使他们身心不快,并使他们的恐惧心理变成恐怖心理。

孩子常常会对暴雨、闪电和响雷感到恐惧。在自然环境中,暴雨通常很危险。应该告诉孩子如何保护自己。但是,要注意不能让孩子的恐惧感变成一种持久的不快。此外,儿童对黑暗的恐惧也很常见。不要忘记,孩子到6岁时往往还不能区分虚幻和现实。如果孩子夜间醒来,应该关着灯哄他入睡。不要让他们感到恐惧总是伴随着黑暗。

四、不合群

(一)表现:

有的父母生怕孩子出门惹是生非,总是把孩子关在家里,很多原因久而久之就造成孩子“不合群”

(二)儿童心理分析:

1、宝宝表现为怕生。总是停留在同龄群体之外,郁郁寡欢,孤独沉默。这些宝宝往往不愿入托或入园,常因此与父母生气。

2、是孩子以自己为中心,只要大家不按自己想法去做就会不高兴。

3、是由于孩子身上的某些缺点。例如,爱捣乱、爱骂人等原因,小朋友们是不欢迎他加入游戏队伍的。

4、体弱多病的孩子也不愿意参加集体游戏和活动。对于他们首先要增强体质,要找大夫诊治,把孩子体力恢复起来。有了强健的体魄,你的孩子就会改变过去那种腼腆的、懦弱的、只缩在家里不敢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习惯了。

5、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总愿意跟比自己小的孩子一起玩,这也不奇怪。如果大人硬让他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由于智力跟不上,他就免不了受朋友们的欺负和排挤,因而造成孩子易怒、粗暴,产生自卑感,收到相反的效果。

6、性格古怪的孩子也不愿和朋友一起玩。他们一般不容易在短期内转变。对于他们,父母一定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地和孩子交流感情,努力理解孩子,还要找心理专家和精神科大夫咨询,以便矫治孩子古怪的性格。

7、住在楼房,本单元上下没有同龄孩子。

8、大人怕把屋子弄赃,不让孩子带同学到家里玩。

9、担心出事,干脆谁家也不让孩子去。

10、孩子没常性,与别的孩子玩一会就闹个不欢而散。

11、不爱和同学说话,总是自己埋头看书。

12、没老实劲,不是逗弄这个,就是推倒那个,结果谁也不愿和他玩。

父母可以多鼓励孩子与同龄儿童交往。大人不要在孩子身边,也不要叮嘱太多,甚至孩子们的争吵,哭闹等事也让他们自己去处理,家长尽量不要去干预。让孩子广交朋友。同各种类型的孩子交往,不要局限于邻居亲戚家的孩子。尽可能改变孩子的依赖状况。要让孩子自己穿衣吃饭,夏天自己洗澡,单独睡觉,自己起床,自己决定一天的活动等。如果孩子一时离不开妈妈,可将他们寄放到亲戚家,让其适应一下离开妈妈的生活。

五、重复

(一)表现:

我发现我五岁的孩子最近有一个奇怪的特点:在看动画片、图画书时,特别喜欢重复。即对看过的动画片和图画书不厌其烦地看了一遍又一遍,而对新的、未看过的反而不太感兴趣。请问这样正常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二)儿童心理分析:

这位家长对孩子的观察很细心。四五岁的孩子出现喜欢重复看同一部动画片和图画书的现象并不是个别的,有相当一部分孩子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这一特点。

孩子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个性的原因。在对待事物的态度上,能表现出人的个性的不同特点,孩子的个性正在形成和发展,这种个性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表现出来。喜欢重复看同一部动画片和图画书正是一部分孩子喜欢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喜欢重复的个性的一种体现。

二是心理发展水平的原因。由于幼儿的认识能力、想象能力和记忆力的发展还很不完善,所以就不可能象成人一样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这样,孩子如果是每次都看不同的动画片和图画书,就会出现记不住、无法接受的现象,而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则能避免这一现象,使孩子在重复中检验自己的记忆和期望,从中体会到一种成就感。一般来说,随着孩子心理水平的提高,这种现象也会逐渐消失。

所以,孩子喜欢重复看同一部动画片和图画书的现象并没有什么不正常的,一般也不会有什么害处。如果这种现象的程度非常严重时,家长可以适当进行引导。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五个故事时间塑造孩子健康心理


儿子一个半月大时,有一天到了喝牛奶时间,我顺手拿起手边的故事书,将封面对着他。其实当时只是好玩,结果却惊讶地发现,他应该尚未发育完全的眼睛,竟然很有规则地上、下、左、右转动着看完了一页,我不相信地再翻了一页,他的眼睛又重复地移动了起来,而且一页接一页看下去。我无法得知他究竟看到了什么,但这个发现却提醒了我,小孩子心理可能会对书本感兴趣。于是,误打误撞地为他开启了阅读人生。

喂奶、翻书、说故事,同时进行

可能有人会发出疑问,妈妈一手喂奶、一手拿书,哪来第三只手翻书呢?所以,我会准备特别做给小小孩看的厚板书,比较容易用一只手翻页,然后一边喂奶、一边翻书、一边说故事。或者,你也可以先准备十几本童书在手边,只让婴儿看每本书的封面,这也是挺不错的做法。

有时候,我会选择静静地陪他,让他自己看;或是让他边看图,我则一边叽叽呱呱地解说着内容──这样总是让我觉得自己好象神经有问题,怎么对着没有反应的婴儿自说自话。其实,一边喂奶、一边看书的顺带好处是,孩子常常不知不觉地就把牛奶喝光了,不会因为其它事分心而无法喝完牛奶。

母乳妈妈专心享受当下!

如果妈妈是喂母乳呢?那要怎么一边喂奶、一边看故事书?请各位妈妈教养孩子时,一定要以自己的直觉来变通实行,不能死守着书上所说的来做,所以碰上喂母乳时就别想着还要念故事书了吧!我觉得喂母乳是全天下最幸福的亲子时光,这样的时间稍纵即逝、而且一去不复返,所以好好地专心享受它吧!

说真的,很多时候奶也喂了、尿布也换了,什么都不会做的婴儿还是眼睁睁地望着你;这时候对妈妈来说,念故事书是打发时间,而对孩子来说,则是蕴含了无限可能的教育功能,这么简单好用的方式,何乐而不为呢!

儿子一个半月大时,有一天到了喝牛奶时间,我顺手拿起手边的故事书,将封面对着他。其实当时只是好玩,结果却惊讶地发现,他应该尚未发育完全的眼睛,竟然很有规则地上、下、左、右转动着看完了一页,我不相信地再翻了一页,他的眼睛又重复地移动了起来,而且一页接一页看下去。我无法得知他究竟看到了什么,但这个发现却提醒了我,小孩子可能会对书本感兴趣。于是,误打误撞地为他开启了阅读人生。

任何书本都可以念

要帮这个阶段的孩子念故事书最容易,也可以最随性;家里的任何书都可以随手拿起来念,也不用拘泥于要怎么念。我可以肃穆地念起阿弥陀佛的佛经,也可以用歌剧的架式念起唐诗,只要家里的婴儿没有大哭抗议,怎么做都可以。

一位在纽约学画的朋友,也是从女儿一出生不久,就开始给她看不同画家的作品画册。朋友表示,如果不是听到我说两个月大的儿子会看书,她也不会想到要帮这么小的孩子念故事书或是让她看画册。朋友还发现,当女儿八个月大时,就好像很有主见地,会特别喜欢某个画家的作品,只要拿到这位画家的画册,就会静静地欣赏好久,像是上辈子就认识这位画家呢!

如何把握让孩子爱上书本的黄金时期?

只要孩子还在用奶瓶喝奶,都是让他们爱上书本的最佳时机。因为一天二十四小时里,这个时期的孩子除了睡觉和喝奶,其它时间通常都是处于非静止状态;所以只要遇到孩子愿意平躺下来,会赶紧挨着他们旁边躺下(趁这个机会赶快休息一下,等会儿才有体力再战),然后就这样一本接一本地念起故事书来。而以下的时机,都非常适合用来念故事书:

1、用奶瓶喝牛奶的时间

2、用奶瓶喝水的时间

3、睡觉之前(包括午睡)

4、累了躺在床上无所事事时

5、孩子早上刚醒来,还乖乖躺在床上时

这些时机每天都会在生活中出现,所以非常适合,而且通常这时孩子都已经自动地乖乖躺在床上了。

事例分析:家&幼儿园,表现截然不同


奇奇是个刚上幼儿园的小男孩,聪明、好动,他可是班级里的“小能干”:小朋友哭了,他会跑过去安慰;有时会帮阿姨摆放桌椅;中午吃饭他会主动帮忙分餐具。在幼儿园,奇奇不断地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小伙伴的信任。他不仅是很多小朋友的好朋友,还是老师和阿姨的得力助手。

可是,就在新学期开学前的家庭访问中,奇奇的父母竟为奇奇在学校的表现很吃惊:奇奇在学校真的是这样吗?真的会做那些事情吗?他在家里可是什么都不会做的呀。

奇奇父母的质疑和意外地表情,让老师心生奇怪:奇奇究竟是怎样一个孩子呢?为什么他在家里和幼儿园的表现会如此的截然不同?

追根溯源

奇奇是三代单传的独苗,家里人很是宠爱,几乎所有事情都由大人包办,别说做事,就连吃饭都是保姆喂到嘴里的。

家人最怕奇奇出危险,所以,从奇奇出生家人就给保姆定了规定,安全最重要,不得有半点闪失。

宝贝心声

在家里,我也想做事情,想成为爸爸妈妈的小帮手。可是,每次只要我想做,妈妈就会说:不行,那样会很危险的,或是这会弄脏的,反正就是不允许做!妈妈总是担心我出错,或是做不好,或是怕我弄伤了自己……

有一次我偷偷拖地板,晚上妈妈回来说:“那个大手柄万一戳到身体很不安全的。”还说我不会拖,也拖不干净。

每次我偷着做事情,还总是害的阿姨被妈妈批评,真没劲!

妈妈总是不相信我能做好,真讨厌!

在家里,我什么都不能做,也总是挨批评,所以我就什么都不做!

……

可是在幼儿园里就不一样,老师愿意我给她帮忙,还会竖起大拇指说:“你真棒!”

我还有很多好朋友,他们都喜欢我。

……

专家剖析

我们能够体会到奇奇父母对孩子的深深爱意,对于这个三代单传的掌上明珠,家长即给予厚望,又害怕担心。所以,总是尽可能给奇奇所有的保护。但是成长道路上的挫折又怎是父母所能躲避或是遮挡的呢?

奇奇上幼儿园了,他的自我评价、自我认识体系正在渐渐的完善,他更有尊重的需要,更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这些却是家长不能给予的。如果我们站在奇奇的立场上试想,任何事情都由父母支配,哪怕是去厨房拿个碗筷之类的小事情,他也没有自主权,在家里就如同一个宠物宝贝,这样诸多限制、没有一点点空间的生活他能体会到快乐吗?他能拥有自信吗?

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我们除了给予疼惜、保护以外,更重要的是尊重和自信,只有当孩子在不断的获得信任、肯定和鼓励以后他才会做得更好,而这种健康情感的积累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给父母支招

1.教育需要双向沟通(孩子和老师)

奇奇父母日常工作繁忙,所以早接晚送就由保姆代替,因此也少了和老师沟通交流的机会。例如:奇奇在幼儿园的表现怎样?他在老师眼里是怎样一个孩子?他和小朋友的相处如何?这些都会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是不具有先天的调节能力,没有正确与否的评判标准,家庭如果约束过多,必然限制了孩子主动参与的机会,时间久了,一切行为就成为一种固定模式,也就出现了在家里的消极行为和幼儿园的积极行为的鲜明对比。

教育的主体毕竟还是孩子,所以和孩子的沟通就更显重要。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喜欢做什么,不喜欢做什么,父母才可以不断地调整教养方式,把患得患失的宠爱变得更具理性,更有方法和效力,而这对于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也很有帮助。

2.一定限制内的自由

孩子的成长是通过不断的体验来获得经验的。所以我们必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给孩子更多尝试的空间,而这种自身获得的体验会比说教更有效果。

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对于有些不安全的因素要绝对禁止,但除此以外我们可以采用给予一点点的要求,然后放手让孩子去做。例如:当孩子要自己洗澡的时候,我们可以告诉他先放冷水,再放热水;小屁屁要擦肥皂等,只要孩子能做到这些,那就放手让他去做,即使他依旧会把水泼撒满地,但这其中的快乐却远比你给他冲淋时多很多。而这份快乐更是他以后探索生活、主动学习的源动力。

3.“孩子,你真棒!”——真心的赞美,是一剂良药

正如奇奇的老师,他就是在不断的赞美中,激发了奇奇内心的自我意识,让奇奇感受到老师的需要,同伴的肯定,以及每次表扬时的小小得意……这些都会促使孩子不断克服自身的小缺点,朝着老师期许的方向发展。作为父母如果总是满怀顾虑以及挑剔的态度,那只会让孩子觉得“体验”就意味着“批评”的到来。因此,父母应该放低孩子在体验过程中的要求,做得不好可以重做,摔倒了就爬起来,失败了还有下次……只要他努力着、快乐着、得意着,那就真心告诉他:孩子,你真棒!

妈妈:不宜给孩子过分打扮


妈妈:不宜给孩子过分打扮

有的家长凭着自己的兴趣打扮孩子,给孩子涂指甲油、口红、胭脂,戴项链、戒指、耳环。

他们不知道,这样做对孩子是有害无益的。先从健康和安全来说,孩子皮肤及粘膜柔嫩,局部免疫力不强,容易受损伤、过敏和细菌感染。如果皮肤经常被质地较硬的项链、戒指摩擦,或受化妆品中化学物的刺激,容易使皮肤损伤,甚至发生皮炎。

口红引起的“口唇过敏症”时有所见,表现为嘴唇发痒,有烧灼感、红肿、干裂。口红还可吸附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和病原体,随食物进入口内。另外,孩子年幼无知,也会把戒指、珠子等东西含在嘴里玩,不慎吸入气管造成窒息等后果严重事件。因此,涂化妆品和戴手饰对孩子来说既不利于健康,也是不安全的。

从生理心理特点来说,孩子新陈代谢旺盛,生性好动,容易出汗,手上和身上随时可被弄脏,需要经常洗净。如脸上涂了化妆品,弄脏了反而不美,又难以洗净。而且,孩子对美与丑的辨别能力不强,特别好模仿,需要成人正确地引导。如果经常给孩子涂脂抹粉,打扮得象个“小大人”,孩子容易产生爱虚荣,好表现自己等不良的行为习惯。

女孩子都爱打扮,而健康、清洁、整齐才是真正的美。逢年过节,家长可以适当地给孩子打扮一下,如给女孩系上漂亮的蝴蝶结,穿上色彩鲜艳而舒适的衣裙,充分显示孩子天真活泼的可爱形象。

孩子性教育的五个正确要点


孩子性教育的五个正确要点

当孩子逐渐长大后,肯定会对自己和大人的身体产生好奇,没准儿哪天就问出令大人难以立刻回答的、有关性的问题。为了避免这种尴尬情景出现,绝对有必要从小就对孩子进行合适的性教育。

1、家庭是最佳教室

在家里进行性教育是最为合适的。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在家里都是最为放松的,因此进行性教育就少了很多压力。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对宝宝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当孩子看见爸爸妈妈总是很亲近、很甜蜜、相互分享喜怒哀乐时,就能从他们的体贴与关怀中体验到两性的和谐互动,这就达到了性教育的效果。根本不需要刻意说教,就在平时的耳濡目染中,宝宝就能学习到与异性相处的正确态度。

请注意,如果家庭中总是充满语言与动作暴力现象,那么孩子就会长期处于一种紧张与害怕的情绪中,同时也会获得不正确的两性印象,认为性别就是不平等的、是充满冲突和暴力的,自然就难以知道如何与异性相处。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日后要建立正确的两性观念是相当困难的。

当然,即便父母整天争吵打斗,估计他们对孩子的爱都是一样的,还是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性教育。但是,无论再怎么努力去“教”,只要孩子身处家人相互责备、不满、两性关系不和谐的家庭中,那么对他的成长来说都是一种遗憾。

2、自然地谈论性

在自己家里谈论性和身体器官,这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就陆锦英老师的经验来说,自从她的儿子具备语言能力开始,她就借着洗澡的时候教他认识身体,让他觉得谈论“性”是很自然的。有时她的儿子会问:“妈妈,为什么你下面有毛,而我却没有?”“卫生棉是做什么的?”她都会认真回答儿子的所有疑惑。

在与孩子谈论“性”的时候,不要有太多的神秘色彩,否则大人本身都无法坦然面对“性”,再加上知识不足、难以找到有效方式等原因,要和宝宝谈论“性”就感觉更加困难。但是,父母总是羞于启齿、含糊搪塞或一味训斥也不好,反而会使宝宝产生种种奇怪联想,严重者还会造成日后的性压抑或性苦闷。

孩子对身体产生好奇是一种自然反应,大人无需以有色眼光去看待,不妨坦率自然地回答孩子提出的疑惑。当孩子有性的问题时,就以他所能够理解的语言来直接回答问题,不要扭扭捏捏,也不需要转移话题或含糊其辞。早期压抑宝宝对身体探索的欲望,会使他日后一提到性就感觉别扭,总是顾左右而言他,或是一味排斥、鄙视甚至忽视,这对正常的心理发展都是很不利的。

3、用正确名称谈论身体

正确的性教育,就是让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感受身体的美好,而不是什么隐晦肮脏的东西。只有从小对身体有了正确的认识,才不会做出不礼貌的行为来,比如拿异性的生理特征开玩笑、游戏式地抚摸其他人的生殖器等。其实,孩子的可塑性很高,在很多时候,接受过度社会洗礼的大人反而要向孩子学习,学习着如何去坦然看待性,进而不避讳谈论性器官。

据陆锦英老师介绍,在洗澡的时候,她会很自然地带孩子认识身体的器官,清楚讲解每一个器官的功能,对她的儿子来说,说出“阴茎、阴道”就像说“鼻子、嘴巴”一样自然,因为它们都是身体的一部分。大人在谈论性的时候越自然,对孩子的教育效果就越好。

4、注意自我保护,清楚身体界线

在孩子正确、坦然地认识身体之后,就要让孩子知道隐私与自我保护的重要。其实,在教导孩子认识身体器官时,就要让他明白不能暴露身体的某些生殖器官,这并不表示那些部位是可耻的,而是出于对个人隐私权的尊重。

随后,父母可从小教导孩子保有自己身体的隐私权,不能让别人随便触摸自己的身体,也不要随便触摸别人的身体。所以,当孩子想伸手摸妈妈的胸部或是想看其他阿姨的内裤时,都应适时教导正确的观念。

当然,那些出于礼貌的举动,如摸头、触肩等就另当别论啦。不过,每个孩子对身体的感受都不同,如果宝宝对亲友的拥抱或触摸确实感到不舒服,做父母的一定要相信并尊重他的感受,以委婉口气向亲友说明,以减少身体不适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困扰。

5、认真回答所有问题

成长中的孩子总是乐于探索,对身边的事情充满疑问,这也许让很多家长感到头痛,尤其是被问到感觉尴尬的性问题时。对此,陆锦英老师特别强调一点,希望大家能认真回答孩子的所有问题。因为一个探索欲强烈的孩子,当欲望被满足、疑问被认真答复时,他会更加愿意表达,这对个性发展很有好处。

当然,这样的孩子通常对性也充满疑问,但是这并不代表什么,只能说明孩子长大了。只要大人坦然诚恳地去回答问题,孩子就会自然无邪地接受。千万不要让孩子感觉有关性的问题都是“怕羞”“可耻”的事,大人更不应该有这种想法,那已经是相当迂腐的观念,只会妨碍孩子正常的心理发育。

给孩子性教育的五个原则


当孩子逐渐长大后,肯定会对自己和大人的身体产生好奇,没准儿哪天就问出令大人难以立刻回答的、有关性的问题。为了避免这种尴尬情景出现,绝对有必要从小就对孩子进行合适的性教育,而如下5条原则非常值得关注哟。

原则1家庭是最佳教室

在家里进行性教育是最为合适的。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在家里都是最为放松的,因此进行性教育就少了很多压力。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对宝宝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当孩子看见爸爸妈妈总是很亲近、很甜蜜、相互分享喜怒哀乐时,就能从他们的体贴与关怀中体验到两性的和谐互动,这就达到了性教育的效果。根本不需要刻意说教,就在平时的耳濡目染中,宝宝就能学习到与异性相处的正确态度。

请注意,如果家庭中总是充满语言与动作暴力现象,那么孩子就会长期处于一种紧张与害怕的情绪中,同时也会获得不正确的两性印象,认为性别就是不平等的、是充满冲突和暴力的,自然就难以知道如何与异性相处。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日后要建立正确的两性观念是相当困难的。

当然,即便父母整天争吵打斗,估计他们对孩子的爱都是一样的,还是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性教育。但是,无论再怎么努力去“教”,只要孩子身处家人相互责备、不满、两性关系不和谐的家庭中,那么对他的成长来说都是一种遗憾。

原则2自然地谈论性

在自己家里谈论性和身体器官,这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就陆锦英老师的经验来说,自从她的儿子具备语言能力开始,她就借着洗澡的时候教他认识身体,让他觉得谈论“性”是很自然的。有时她的儿子会问:“妈妈,为什么你下面有毛,而我却没有?”“卫生棉是做什么的?”她都会认真回答儿子的所有疑惑。

在与孩子谈论“性”的时候,不要有太多的神秘色彩,否则大人本身都无法坦然面对“性”,再加上知识不足、难以找到有效方式等原因,要和宝宝谈论“性”就感觉更加困难。但是,父母总是羞于启齿、含糊搪塞或一味训斥也不好,反而会使宝宝产生种种奇怪联想,严重者还会造成日后的性压抑或性苦闷。

孩子对身体产生好奇是一种自然反应,大人无需以有色眼光去看待,不妨坦率自然地回答孩子提出的疑惑。当孩子有性的问题时,就以他所能够理解的语言来直接回答问题,不要扭扭捏捏,也不需要转移话题或含糊其辞。早期压抑宝宝对身体探索的欲望,会使他日后一提到性就感觉别扭,总是顾左右而言他,或是一味排斥、鄙视甚至忽视,这对正常的心理发展都是很不利的。

原则3用正确名称谈论身体

正确的性教育,就是让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感受身体的美好,而不是什么隐晦肮脏的东西。只有从小对身体有了正确的认识,才不会做出不礼貌的行为来,比如拿异性的生理特征开玩笑、游戏式地抚摸其他人的生殖器等。其实,孩子的可塑性很高,在很多时候,接受过度社会洗礼的大人反而要向孩子学习,学习着如何去坦然看待性,进而不避讳谈论性器官。

据陆锦英老师介绍,在洗澡的时候,她会很自然地带孩子认识身体的器官,清楚讲解每一个器官的功能,对她的儿子来说,说出“阴茎、阴道”就像说“鼻子、嘴巴”一样自然,因为它们都是身体的一部分。大人在谈论性的时候越自然,对孩子的教育效果就越好。

原则4注意自我保护,清楚身体界线

在孩子正确、坦然地认识身体之后,就要让孩子知道隐私与自我保护的重要。其实,在教导孩子认识身体器官时,就要让他明白不能暴露身体的某些生殖器官,这并不表示那些部位是可耻的,而是出于对个人隐私权的尊重。

随后,父母可从小教导孩子保有自己身体的隐私权,不能让别人随便触摸自己的身体,也不要随便触摸别人的身体。所以,当孩子想伸手摸妈妈的胸部或是想看其他阿姨的内裤时,都应适时教导正确的观念。

当然,那些出于礼貌的举动,如摸头、触肩等就另当别论啦。不过,每个孩子对身体的感受都不同,如果宝宝对亲友的拥抱或触摸确实感到不舒服,做父母的一定要相信并尊重他的感受,以委婉口气向亲友说明,以减少身体不适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困扰。

原则5认真回答所有问题

成长中的孩子总是乐于探索,对身边的事情充满疑问,这也许让很多家长感到头痛,尤其是被问到感觉尴尬的性问题时。对此,陆锦英老师特别强调一点,希望大家能认真回答孩子的所有问题。因为一个探索欲强烈的孩子,当欲望被满足、疑问被认真答复时,他会更加愿意表达,这对个性发展很有好处。

当然,这样的孩子通常对性也充满疑问,但是这并不代表什么,只能说明孩子长大了。只要大人坦然诚恳地去回答问题,孩子就会自然无邪地接受。千万不要让孩子感觉有关性的问题都是“怕羞”“可耻”的事,大人更不应该有这种想法,那已经是相当迂腐的观念,只会妨碍孩子正常的心理发育。

老人带孩子的利弊分析


那天妈妈群里有两个妈妈在为孩子爱打人犯愁,一个妈妈说孩子两岁半快该上幼儿园了,跟小朋友在一起,别人玩了他想玩的玩具他抬手打,别人没招他惹他,也是嘴里喊着“打”手就挥上去了。这让妈妈很犯愁。孩子从小是姥姥带的,姥姥对孩子感情好得没话说,但也把孩子惯得嚣张跋扈。

爸爸妈妈每次吵孩子,姥姥都会护着。

另一个妈妈说他们家孩子也是姥姥带,这个妈妈原本觉得孩子姥姥还比较注重育儿方法,譬如姥姥没事会看一些育儿书籍什么的。可是他家的孩子也会打人,但不是谁都敢打,而是只敢打姥姥。

群里的妈妈都说问题出在孩子不该由姥姥带,父母亲自带的孩子一般没有这种毛病。这里牵扯出一个问题,就是隔代教育!隔代教育这两年被叫得很热,针对隔代教育,也有不同的见解。到底隔代带孩子好,还是父母带孩子好?我们可以用妈妈们提供的案例说明一下:

隔代教养情境一:

要吃饭了,宝宝刚拿起勺子,姥姥赶紧夺过来:别弄洒了,姥姥喂你!孩子要喝水,他想自己到饮水机那里接水。姥姥赶紧叫着:哎哟宝贝,小心烫着你的手,来让姥姥帮你倒。倒好了会接着说:水太热了,姥姥帮你吹吹,冷一下再喝!好了,现在可以喝了,来,姥姥端着你喝!

矫正情境:吃饭的时候,妈妈会让孩子自己来吃,即使洒到桌子上流到衣服上也没关系!喝水的时候,孩子:妈妈,我渴了,要喝水。妈妈:你的小杯子在柜子里,喝水自己去倒吧。分清热水和凉水,不要被热水烫了!等热水凉一些再喝。唔,真棒!现在妈妈也渴了,宝宝能帮妈妈倒水喝吗?宝宝:可以哦!妈妈:哇,宝贝你真棒!

隔代教养情境二:

宝宝在看动画片,老人歪在沙发上假寐。宝宝:姥姥,你看大雄飞起来了啊!为什么他坐在那个上面就可以飞呢?姥姥:哦,他会开飞机吧!宝宝:不是啦,不是飞机啦!姥姥:快看吧,看完跟姥姥睡一会儿去!

矫正情境:宝宝:爸爸,那个一闪一闪的东西是什么?爸爸:是火箭在夜空中飞行吧,啊,不!这个是宇宙飞船呢!宝宝想知道什么是宇宙飞船吗?爸爸给你讲啊……

很明显,老人容易事事包办,孩子很难发展自我能力,另外对孩子智力刺激不足,孩子容易缺乏活力。而父母更注重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能力并且可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以及激发孩子的活力和好奇心。同时父母可以给予孩子更好的语言以及智力上的刺激。也会有耐心引导他们去探索外部世界,培养他们广阔的视野和良好的语言能力。

而现实中,父母却很难做到亲自带养孩子。因此在无法实现父母带的情形下,爸爸妈妈要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对孩子的教养中,譬如下班后,譬如周末,尽可能多地与孩子互动,称赞和鼓励孩子,帮助孩子纠正不当的行为,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老人带孩子也不是一无是处,比如可以增加亲子间的亲密度,如果父母有良好的示范的话,孩子会较孝顺。早教专家冯德全有本书叫《谁说爷爷奶奶不会带孩子》,书里提到老人带不好孩子的关键词如:包办、代沟、纵容、过度忧虑、生活闭塞、文化缺失等。但他认为如果爷爷奶奶肯放手,懂得尊重孩子渴望独立的愿望,爷爷奶奶也可以带好孩子。冯德全为此提醒老人:有些话,千万不能说——你爸爸小时候还不如你呢!/别怕,我去跟你爸说!/你妈不要你了!/你真笨!/看看邻居奶奶的孙子!/你和你爸一个德行!/没事,奶奶去帮你认个错。/你可别像你爸似的,将来没出息!/当班干部太影响学习了!/小孩子问这么多干吗?

怎么样,这些话是不是比较耳熟?但愿老人们可以以此为借鉴,在以后的育儿中多多克制。也希望爸爸妈妈们为孩子规避不良的语言环境,创造优良的探索环境,让孩子充分地健全地成长。

与孩子沟通 注意“五个不”


无论是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方式,还是沟通的内容,都直接影响着孩子心理等各方面的发展。那么在亲子沟通过程中,都有哪些误区是家长们应该避免的呢?

直升机父母——你不能控制孩子一生

一、避免长篇大论和说教;用简短句子,15字以下。

二、不用不清晰不明确的句子(你乖点,不要这样等);用直截、确切的句子。

三、不用以偏概全的句子(你总这样……),用描述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思(你这样和我说话,我心里很难过)。

四、避免听对方说话时,做其他事,或走神;看着说话人,身体前倾,适时点头。

五、不打断对方说话,让每个人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意见。>>打骂教育VS亲子沟通哪个更有效?

--------------------------------------------------------------------------

育儿问答:

友leleguaiguai问:如何更好的做到亲子沟通?

特聘专家潇潇(向他提问)解答:(1)家长蹲下来,或坐下来,用您的目光平视孩子的眼睛来说话,让孩子感觉到平等。如果孩子仰视家长,他会很累,因而拒绝谈话。(2)家长要以对孩子的任何事情都很好奇,很想学会的态度来问孩子。(3)家长可以先讲讲自己幼年时发生的趣事,孩子听了觉得好玩儿,也会激发起他讲述的欲望,说他经历的好玩儿的事情。您要表现出是一个很享受的、忠实的听众。以后,再有新鲜事儿他会主动地讲给您听。>>查看全文

八大亲子沟通技巧

与孩子沟通时不能说的12句话

第一句:“快起来!今天上课要好好听讲啊!”

不要和孩子在早上谈话,尤其是当他还没睡醒时。青少年喜欢在晚上交流,因为他们的生物钟比成人后延。

第二句:“你会干什么?我像你这么大时早工作了!”

不要拿孩子与自己当年进行比较。时间长了,孩子会拒绝与你沟通。

第三句:“你还不减肥,胖得脑子里只剩油了吧?”

千万不要用困扰他的事情开玩笑。记住,青少年敏感、容易受伤害。

第四句:“你为什么总干傻事?”

不要在他们某些行为后,问这样的话。你可以问:“做这件事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吗?”

第五句:“不是我唠叨,是你没明白!”

不要对某些事情一而再地唠叨。只给他们提出自己的建议,相信孩子,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第六句:“看着我的眼睛。”

不要直视孩子的眼睛。用“并肩坐着”取代“面对面”,孩子比较容易打开心扉。

第七句:“今天下午不许去打球了,我们需要谈谈。”

不要占用整块的娱乐时间和他们谈心,不妨在与孩子一起打球、看戏或者吃饭时交流一下。

第八句:“你摔谁呢!”

不要禁止孩子咆哮、摔门、哭泣。让他们发泄,训练自己倾听他们带有情绪性的字眼。

第九句:“你今天在学校怎么样?”

不要提过于笼统的问题,而应以正面的态度问特定、具体的问题。比如:“老师怎么评价你这篇作文?”

第十句:“你这么想完全错误,应该……”

不要打断他们就开始说自己的想法。因为孩子需要时间去整理思绪,通常不会一次就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

第十一句:“别总是乱花钱!”

不要老把话题集中在琐事上。谈些更能引起他们兴趣的话题,如体育比赛、音乐会甚至政治等,有助于彼此了解。

第十二句:“下次理发时,鬓角剪得短点。”

不要总是给他不需要的建议,而应经常赞许他们的想法。>>专家访谈:如何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

--------------------------------------------------------------------------

育儿问答:

友水蜜小桃问:如何培养亲子关系?

特聘专家张小沫(向她提问)解答:宝宝在三岁前是和父母建立亲子依恋关系最好的事情,宝宝需要抓住这个时期多陪孩子玩儿,和孩子交流沟通,平时多和孩子进行亲子游戏,亲子阅读,多带孩子到户外去玩耍,晚上可以让孩子你睡一个房间,宝宝自己睡小床,这样都可以很好增加亲子依恋关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