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胎教
2021-04-04 艺术胎教 胎教艺术 艺术亲子活动在美国的打架艺术。
拳王泰森曾表示过,此生唯一的错事就是学会了“打架”。泰森是专业“打架”的,或许觉得累了。可是,我们这些业余“打架”的,还真得好好学学。有人说,美国人打架,先推对方两步;中国人打架,自己先退两步。“打架”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无论是先发制人,还是以退为进,要打,就得打出水平,打出美感,这可是一门儿艺术。
君子的本色是,要打人,三年不晚。挨打时,要屹立不动,即使身体动摇,意志也不能动摇。
小时候打架,父母总说:“爱打架的不是好孩子,有事报告老师,老师会做出公平裁决。”孩子们信任老师,就像父母们信任法官一样。然而,美国的孩子,他们的长辈则告诉他们:“挨打了?Fightback(打回去)!”遇到孩子打架,美国人会站在一旁袖手旁观;法国人会立即把揪在一起的孩子分开,教他们用嘴吵就好,不要动手;而中国人看到孩子打架,多半会劝告:“不要打,也不要吵,有话好好说。以和为贵,别伤了和气,双方都忍一忍,退一步”。和一位研究心理学的朋友谈起这两种观念,他说:“‘不打架’,是中国文化强调‘和谐’避免冲突,牺牲一己一时的利害,求得整个社会的稳定。人性善为其理念。‘Fightback’,是基于保护个人利益的观念,人人争得自己权益,社会自然平等公道。基于人性恶的观念。”这是东西方人完全不同的两种理念,就像对“离婚”的看法,“离”与“不离”,东西方人的理由都是“为了孩子”。东方人的“不离”,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西方人的,“离”,是为了给孩子一个没有父母纷争打闹的环境。至于这两种做法的优劣得失,却是众说纷纭,即使是婚姻学家,也莫衷一是,这里按下不表,咱们回到“打架”。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孩子打架,父母老师应是旁观者而非仲裁者。孩子在揪打的过程中,不仅能渐渐地适应团体活动,而且还能感觉到被打的疼痛,以及发现如何才能增进朋友间的感情,所谓不打不相识嘛。打架可以提供孩子很多学习的机会。被欺负的孩子,会想方设法求取致胜之道。以前小的时候,或家里有长兄,或玩伴中有“孩子王”在你受欺负的时候会替你出头,而在美国的ABC多半得靠自己打码头。有心理学家说:“打架能增长个体挨打的直接经验,理解拳头和口头表达的不同效果,使受教育者在打与被打的反复操练中,获得暴力和侮辱的有机联结。”
延伸阅读
艺术宝宝培育之美术篇(下)
“错乱涂鸦”和“命名涂鸦”
1、错乱涂鸦
由于动作协调性不够,画在纸上的画是一些凌乱的线条,有时还会将线条画出纸外。
2、命名涂鸦
到了此阶段,幼儿虽尚未能画出具体形象,但已经能借由图画表达一些意念,一面画一面喃喃自语,画完了,还会帮这幅画命名。
我有“画”要说
画作是幼儿无声的语言,当幼儿还无法以明确的语言表达他心中想说的或是某种委屈时,借由不同的线条与色彩,以绘画代替口语“说”出来。此外,有自闭症等精神偏差的孩子,也可从其中找寻病因,作为诊治线索,并以绘画作为治疗的手段之一,疏导郁结的情绪,协助病童恢复和外界的沟通,即所谓的“绘画治疗”。
若孩子因画出心中想说的,而受到成人指责,以后不会再画“真画”,只画“大人想看的”,不但关闭了与成人沟通的管道,情绪纾缓的出口也少了一个。那么可以从画中读出孩子想说什么吗?专家认为,会教画不一定懂得儿童心理,同时专家建议,若孩子只是画一些恐怖血腥的画,并无出现明显的偏差行为,父母毋须妄自揣测或过度紧张,他可能只是暴力卡通看多了。
不要急着作道德教育,要先寻找问题的核心。必要时可寻求研究儿童心理的专家协助,从幼儿绘画形色中的组合与象征,分析幼儿的心理状况与投射,借以诊断幼儿的问题并寻求矫治方式。
艺术鉴赏前先作功课
美术教育不一定要从画画开始,把握名画鉴赏的机会,也是让孩子参与接触艺术的另一种好方法。但艺术鉴赏并非只是单纯的“看”,可以结合故事、戏剧与舞蹈,拉近孩子与画的距离。
如利用故事解说让孩子了解画家背景,利用戏剧方式让孩子扮演画中角色,或是舞动出来,接着在实际欣赏画作之后,让孩子画出他的感想或是改写名画,从事前暖身,到亲眼鉴赏到实际动手画,才是完整的鉴赏活动,对孩子才能发挥功效。
进入美术馆之前,应有相当的暖身动作。只在画室作画,眼界与格局都会日逐狭窄,因此艺术鉴赏已成为欧美美术教育的重点之一,目的在于培养幼儿完整的艺术观。
“如何欣赏艺术”也是一种艺术。若未先作好暖身功课,只是一窝蜂地跟着大批人潮凑热闹,孩子看不懂,产生不耐,也影响大人的心情,再加上展览会场的嘈杂与空气流通不良,及许多不守规矩人士的“错误示范”,只怕孩子学会的是一堆坏习惯,或是想到艺术就头痛,反而成了一个不好的开始。
家长施教锦囊
1、艺术不能教,但美感与色彩认知需要调教与培养。
2、尊重孩子的涂鸦自由,画得“像”,并不表示画得“好”。
3、用“引导”代替“示范”教法,以免扼杀孩子的原创活力。
4、由画中读孩子的心事,必要时可寻求专家协助。
5、上美术馆前先作“暖身动作”,一窝蜂地赶凑热闹对孩子并无好处。
艺术宝宝培育之美术篇(上)
孩子的第一个童年便是妈咪的第二个童年,重新拾起已经遗忘的童年,古老的童谣、儿歌或是一些游戏,都被尘封在记忆深处,借由和宝宝的互动中,重温童年记忆,对宝宝也是一种新鲜体验。而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也能看到你的另一半的童年,对夫妻而言,是一种美好、奇妙的感受,可让彼此间的感情联系为紧密。
启发艺术基因——美术教育
艺术不能教
创造不能教也不能学。美术教育是所有学科中最不需要教也不需要学的,可惜目前懂得美术的人真的不多,懂得美术的父母和老师更是少之又少,美术教育过度用力的教与学之中。
在过度用力“教”与“学”的过程中,孩子天生的直觉与创意被压抑或扼杀,站在原创的观点上,“教”反面是一种危险的事。专家指出“知识可”可以教,但“创造”不能教,创造是一种无中生有,不能教也无法学,创造是一种天生的才情,幼儿从一岁开始就能涂鸦了,此时他需要的不是“教”,而是可供自由发挥才情与想像的宽广空间,亲自去体验。
色彩与美感需要培养
同时专家也提醒,艺术虽然不能教,但美感的培育与色彩认知则是需要教导与不断练习的。要培育美感及对色彩认知,最好的方式是拜大自然为师,以原野山林的自然原色,作为认识色彩的第一步。
成人总以为从婴儿房到幼儿园,教需以高彩度的亮色系或是各种颜色鲜艳的卡通人物,才能吸引幼儿注意,其实,每天浸泡在这样一个混色染缸中,却会造成孩子对色调的无感与错感。专家指出,不少幼儿的画,线条描绘力很强,但色彩却多而杂,显示出对色彩的感应度极有待开发与练习,要知道色彩智能并不一定随着年龄增进,而需要不断地练习与培养。
孩子是创意大师
孩子刚开始拿起画笔,就站在原创的高点。他们不需要像成人般,得要摆脱视觉惯性的束缚,以纯净的眼睛,便能直达事物的本然核心;这些独一无二的原创,都不是教出来的。因此本世界的伟大画家如毕加索、米罗等人,都为了追求更高的境界的艺术突破,及建立个人独特的风格,转向原始艺术或儿童绘画寻求灵感,以开拓全新的视野与可能性。
幼儿的鹇纯净还未受到污染,能不受到视觉惯性的束缚,以守全直觉式的观察画出“心像”,是他们的本能,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是许多甚至艺术大师所毕生追求的。
但随着年风的增长,这片想像活土若未经灌溉滋养,终会逐渐干枯。若想保有这份原创活力,应帮助孩子建立自发性的价值观,并鼓励独立思考能力,以免在成人的过度干扰或是各种视觉污染下,丧失信心与美感敏锐度。
孩子有“画不像”的自由
画得“像”,并不是美术教育的目的。绘画在于满足幼儿涂鸦的个体户与本能,让他养成独立创造的习惯,并且勇于表达自我。借由不同媒材的创作与形、色运用,开发生命的美感经验。
正确的美育观念才能保护孩子珍贵的原创性,在升学主义下成长的家长与教师,太过份于成果导向,并对技巧性过度需求,只求画得“像”,却忽略了最珍贵的“原创性”。
家长与老师在提供环境与材料之外,最大的功能是“引导”,虽然幼儿没有开发的视觉,对周遭漫不经心,但已经有内有的吸收心智;透过绘画,养成观察与联想。创造力不能直接给予,要从内在点燃,成人应该珍惜幼儿的原创自由,打破“画得像,才是画得好”的迷思,还给孩子自由涂鸦的创作自由。
大人插手孩子缩手
成人的干涉与过度的成果导向,是扼杀创意的元凶!让孩子尽情自由地涂鸦吧!这是生命初期一种奇妙的天赋本能,就如教育专家玛利.蒙特梭利的敏感度。
这种原本深藏的潜能,家长或老师应把握这个稍纵即逝的本能,从涂鸦期开启孩子的创造之门,一旦年纪渐增,逐渐受社会种种所制约后,这个丰沛的创造力,将逐渐丧失,而且可能是永久地失去。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创造者,幼儿的自由意志在涂鸦中获得抒发,成为寻求独立及自我探索的内在动力,是自主学习的开端,自信与个人独特性,于焉形成。
但是涂鸦时专注且伴随创作快感的孩子,却老是被家长所干扰。看到满纸错乱无章的线条,便以为孩子不会画,急忙要教他或是送去才艺班,其实从两岁起的“错乱涂鸦”到四岁的“命名涂鸦”这段时期,所画的一片混沌,只有孩子自己才看得懂,但是只要成人一开始插手指导,这个自我探索的旅程便宣告中止。
当孩子说“我不会画”,大人开始“示范教学”,孩子便从此养成依赖的习惯,不懂得独立思考,自信心也在成人的指责中丧失。请了解到这是一段自然必经的过程,家长不用急也不急不来,过早介入与干预,就是提早剥夺孩子体验天马行空想像的自由,孩子大了,自然开始会逐渐画得像,但却可能逐渐失去可贵的原创性。
看看许多成人眼中所谓“画得好”的作品,却充满了僵化概念及成人拙劣指导的轨迹,大人的无知却错杀孩子的才情,令人惋惜。(转下文)
下一篇:艺术宝宝培育专案之美术篇(下)
打架(朋友间打架篇)
问题:
我的儿子和他的好朋友大部分的时候都能玩得很好。但是有时他们也会对彼此生气。我看过他们互相推搡或者打对方。我该如何制止这种行为呢?
思考:
孩子们就像大人一样,也会对朋友感到厌烦和生气。但是,他们不像大人那样有自我控制能力,因此缺乏用一种合适的方法来处理烦躁的智慧。作为家长,你需要教孩子在出现分歧时,该如何谈判或者妥协。
解决方法:
1、让两个孩子分别坐在沙发的两端,或者是两张放在一起的椅子上。告诉他们,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他们就可以站起来了。不要问“发生了什么”或者“谁先开始的”之类的问题,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观点。除非你看到了一个孩子先动手打另一个孩子,否则就让他们承担同样的责任。如果孩子们还小,或者没有处理这种打架的经验,你就需要引导他们之间的谈话。他们或许会把想法告诉你,希望你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让他们知道,你在那里只是为了帮他们,而他们必须自己跟对方交谈。
2、如果你看到一个孩子打(包括推、抓或者其他的攻击行为)另一个孩子,立刻采取行动。让打人的孩子在椅子上坐几分钟,让他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可以站起来。“阿诺德,在这个家里我们不允许打人。坐在厨房里。等你不会再打人的时候就可以起来了。”
3、介入他们中间,坚定地说:“不许推人。好好跟对方说你想要什么。”然后,引导他们之间的谈话:“阿诺德,你想从西尔威斯特那里得到什么?”
父母小贴士:
如果你的孩子总是与某位朋友吵架,那么最好不要再让他们在一起玩了。如果这不太可能,就设计一系列的活动来让他们都忙碌起来。准备一些手工劳动或者其他游戏,或者租张碟让他们安静地看。
让宝宝在“打架”中学会成长
过节了,自然要带着宝贝去参加一些大大小小的聚会,孩子们凑到一起免不了要发生一些小冲突,如果遇上你家宝贝是个淘气包,爸爸妈妈们也许就会又急又气。教育专家告诉你:不要太担心!儿童在社会交往中,无论是哪个国家、哪种文化,进攻性行为在所难免。相反,越是挑逗性行为多的孩子,越具备社交能力。只要你善意诱导就行。下面的几个小例子,让我们细看宝贝在打架中长大。
挑逗式:就不给你,怎么着?
在游乐场上,森森跟两个孩子开玩笑,把他们的帽子抢走了,大家都在哈哈大笑,那两个孩子也没有着急,笑着追他。森森把这两个孩子的帽子扔到草堆里,还跳着喊着“我把你们的帽子扔到沟里去啦!”那两个孩子跑到草丛里捡回自己的帽子,开始追打森森,3个孩子热闹地打成一片。
行为翻译:快来和我们一起玩吧
“挑逗”是儿童之间常见的社交行为,一个会挑逗他人的孩子,说明他的智力发育有了飞速的成长,能够利用自我设计的游戏来引起其他孩子的注意,进行友好交往。同时,如果其他小朋友开他的玩笑,他也能够快乐地接受,并利用自己的智慧化解对方的挑逗,是请小朋友参与到游戏中的一种行为。
成长评述:追逐是儿童在锻炼奔跑能力
追逐是儿童锻炼奔跑能力,促进大脑中空间距离、物体关系识别等神经系统的发育的一种形式。孩子蹒跚学步开始,即便走路还不稳当时,他们就无一例外地热衷于奔跑。这是他们身体发育的需求,家长应放手让孩子多多奔跑,也应该多跟孩子一起玩儿互相追逐的游戏。
扭打式:不“打”不成交
毛毛过生日,良良妈带着良良去他家玩。毛毛立刻抱着个足球让良良和他一起踢,他们那里是踢球呀,分明是肉搏战,你撞我一下,我拽你一把,互相抱在一起在地上打滚,嘴里还大声叫喊着,眼睛里都泛着兴奋的光芒。
行为翻译:我的力量有多大
儿童交往当中,大约10%的游戏行为是两个或者多个孩子纠结在一起,身体冲撞,扭打摔跤。在这种游戏当中,孩子们体验着自己的力量,发现着自身的强度和限度,增强着自信心。并且还排出老大、老二的顺序,还会根据伙伴的力量逐步调整。做家长的不仅需要经常拥抱孩子,也应该多跟孩子进行扭打游戏,有助于孩子发现自己、找到力量的极限、建立起自信。
成长评述:接触是交流的开始
一个人的身体感觉越猛烈,他或她的情感的反应就越强烈,情绪的发展也越健康。身体接触可以帮助儿童接触自己的情绪,体验自己的情感。一个什么东西都不摸不碰的孩子,会变得冷漠畏缩、无法和他人交流。所以,不要害怕孩子之间身体的接触,哪怕是打架也没关系。
攻击式:你到底敢不敢?
小强看着站在滑梯顶端的水水,很好奇。走上去问水水,滑梯好不好玩?过了一会儿,小强很想自己玩滑梯,让水水滑下去,可是水水有点不太敢的样子……这时,小强突然采取了一个最粗鲁的方法:不管不顾地推了水水一把,想把他推下去。
行为翻译:你占了我的地盘,走开
大部分发生在孩子之间的攻击行为,都是正常的,并且是友好的。有些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当中,过早地引入了争斗、输赢、吃亏等概念。这些家长让孩子参加各种竞技比赛,敦促孩子取得名次和证书;把孩子跟同龄小朋友相比较,强调孩子必须各方面都得第一;干涉孩子的社交活动,容不得孩子“吃亏”,并且教导孩子必须时时处处占上风,不然就批评指责孩子太笨、太窝囊。这些做法会误导孩子的游戏意图,认为所有的冲突都是恶意的。
成长评述:克服儿童自我中心性
儿童将进攻行为当作一种工具或手段,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争夺玩具、甚至在争抢的过程中出手打人,或者推倒对方以占领游乐器械等等。这种进攻行为只是儿童思维自我中心性、不能延迟满足、并且尚未掌握语言交流的一种正常表现。
敌意式:真正地厮打起来!
奕奕、子轩、虎娃以及其他的一些孩子在幼儿园楼下海洋球池里玩球。玩着玩着,奕奕、子轩、虎娃3个小男孩儿开始拿着球互相打着玩儿。打着打着,就变成子轩和虎娃两个人跟奕奕的互相对打,奕奕逐渐感觉自己处于劣势,越打越着急,最后他干脆气愤地跟他们厮打起来。
行为翻译:我在发泄情绪
有时,个别的孩子会在没有明显挑衅的情况下,主动对小朋友施加暴力。比如,有的孩子在游玩的过程中,会突然掐、拧、打或者咬其他的小朋友。一般来说,有这种举动的孩子,是在发泄某种情绪,也许是要引起他人关注。每一个孩子都有感到难过的时候,都可能做出过激行为。偶然一次,我们不必如临大敌,而是平静化解、及时处理。要耐心地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可以的,不可以伤害他人。
成长评述:逐渐学会忍耐和表达
儿童是在“尝试——错误”中学习和成长的,不允许孩子犯错误,也就等于剥夺了他们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很多孩子在尝试一两次,并且发现这种行为不被接受之后,会逐渐削弱,学会以其他方式表达自己。
所以,给孩子点“打架”训练是必要的,但前提是要能收放自如。达到某种训练目的后,要能够及时调整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明辨是非,知道碰到问题要有正确的解决方法。
小贴示
对与错:关键是妈妈的态度正确!当我们的孩子挨了别人一巴掌或者挑逗时……
如果告诉他:“我知道这让你疼了,但他不是故意的,他只是喜欢你,想跟你玩儿,但又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才好了。”或者“他跟你开玩笑、逗你玩儿呢!别在意!”孩子会觉得这个世界是温暖的、友善的!
错误!如果我们用一种愤愤然的态度对待儿童之间正常的扭打、挑逗……
认定对方在“欺负”自己的孩子,孩子就继承了一种“受害者”心态,误以为所有的动作都是意在伤害自己,要么对这个世界横眉立目、怒而待之,要么在家长强健的羽翼保护之下,变得懦弱胆小,无法学会社交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