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逊去世后,他的老妈凯萨琳和前妻黛比罗伊不约而同地“携起手来”,那就是杰克逊的老爸离杰克逊的三个孩子越远越好。爷爷不能碰孙子,这是哪门子事,但却让杰克逊的老爸遇上了。为什么?迈克尔·杰克逊5岁登台,与兄长组成“杰克逊五兄弟”乐队,在父亲乔·杰克逊严厉的打骂下,常常排练演出至深夜,苦不堪言。缺少快乐的童年,成了老爸赚钱的工具,这是天王心中一辈子的痛。

在东方的文化和生活中,父母“教训”儿女是天经地义的事,打骂孩子更是司空见惯,所谓不打不成材、棍棒之下出孝子讲的就是这个理儿。体罚作为一种手段,没有多少人会觉得不能用,关键是别打脸,要打就往屁股上打,反正那肉多,不脱裤子外人也看不出来。当然现在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宝贝,那是特金贵,父母打孩子的越来越少了。

中国人到美国,很多事需入乡随俗。在美国有不少的案例,一些华人到美国后不太了解美国的法律尤其是对儿童的保护法律,结果往往就因打了孩子几下,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可怕后果。

最新的一个例子是,一名来自中国大陆的物理学家在斯坦福大学从事研究工作,其妻子在一家法律事务所担任助理。按理说他们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而且对美国的法律应当不是一窍不通,用动粗的方式管教孩子的事不应当发生在他们身上。

上个月初,这对夫妇在内布拉斯州开车途中因打他们的小孩,被目击者发现报警吃上官司。7月上旬,此案在法庭公开审理,这对夫妇试图说服法官允许他们的孩子回到家。根据当地英文媒体的报道,一位目击者告诉警方,在奥马哈市外停靠在路边的一辆车上,瞧见一对父母打他们的儿子。警方透露,这位目击者先发现孩子的母亲走出车辆,“教训”坐在后座的男孩;随后,又看见孩子的父亲从前座转身打了他的儿子脸部。

结果这对夫妇双双被捕,关押在当地看守所两个晚上,在每人支付250元保释金后获释,与他们同行的儿子和女儿也被当局送到当地的一个监护机构看管。

此案的最新进展是,这对夫妇的两个孩子,经过一个多月在外州的寄养监管并移交到圣塔克拉拉县府有关部门看管后,已于7月14日经圣塔克拉拉县法庭裁定,允许回家与亲生父母团聚。这起在华裔社区引起轰动的“虐待儿童”案件暂告结束。孩子的父亲表示,因“教训”自己小孩而让子女在外州被监护看管达一个多月,是没有道理的,也很难让人接受。

这不是一起专门针对华人的案子,土生土长的白人被控虐待儿童的案子也很多。在加州,一位白人母亲领着一对儿女到超市购物。因为男孩顽皮不休被母亲在脸上打了一巴掌。结果超市的售货员当即报警。付款出门时,在外等候的警察迎上去,问她是否打了孩子。母亲说:不错,他太捣蛋,又不服管教。所以我打了他。警察二话不说,马上给她戴上手铐押进警车。而孩子则被“儿童保护中心”送到有养育能力的人家寄养。为了将她保释出来,她丈夫变卖了房产,才凑足20万美元的保释金。

很多亚洲人移民美国以后,并不了解美国政府机构可以对你是不是好父母、是否胜任父母职责做出决定。在很多情况下,有关机构可以把你送上法庭,甚至把孩子带走。这里所说的孩子,是指年龄在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他们和父母住在一起,生活、经济上需要父母的抚养和支持。在公开场合打孩子极易被人举报,那在家里打孩子就会人不知鬼不觉,没事了吗?

《纽约时报》曾报道过一个案例,纽约市皇后区一位华裔妇女因为8岁的儿子没有做作业,用扫把打他,孩子身上留下了伤痕。第二天,学校老师发现了这名孩子身上有伤,就向纽约市儿童服务管理局进行了举报,当天晚上,警察来到她家,把她的3个孩子一起带走,送交儿童收养机构。这位华裔母亲不仅要忍受和孩子分离的痛苦,还要花钱请律师帮助她到法庭上索回孩子的抚养权。

20世纪70年代以后,虐待儿童问题引起美国社会的高度重视。美国开展了鼓励对虐待和忽视儿童的可疑情况进行举报的运动,法庭对举报也努力做出回应。联邦“儿童虐待防止和治疗法”提供了一些基本指导方针,各州必须根据这条法律对虐待和忽略儿童的解释制定本州的有关法律。

美国法律上确立的儿童虐待行为包括四个方面:精神、情绪上的虐待,肉体上的虐待(打孩子是最明显的例子),对儿童照料上忽视和性骚扰、性侵害。美国每年有1500名儿童死于虐待,90万儿童遭受过虐待,其中80%的案例虐待者是儿童的父母。

美国法律规定,有关政府机构要保护儿童不受虐待和忽略,具体地说,就是要确保父母或法律监护人照顾孩子的过程中,不给儿童造成身体或精神上的伤害。学校老师、社会工作者或医生如果发现儿童受到虐待的可疑情况,必须向有关机构报告,否则,他们自己就可能受到轻罪指控。

按照大多数人的观念,孩子是自己生、自己养,怎么教育父母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去做,孩子不听话,打两下没什么了不起,而且这也是家务事。但在美国不行,政府真是成了老百姓的娘。政府有关部门往往以家长自居,介入有问题的家庭。对有些人来说,政府可能是在侵犯家庭隐私权,但政府认为这样做是为了保护孩子。例如,如果一个孩子已经受到身体伤害或有可能受到身体伤害,政府可以以保护孩子免受伤害为由把孩子带走,也可以在一段期间内对有问题的家庭定期进行监督,如果伤害孩子的是父母,政府方面就会提出让父母接受心理治疗。

美国的一些专家表示,美国法律试图把把政府的介入和父母管教孩子的权利加以平衡。一方面,是由父母决定如何教养孩子,而不是让政府来决定孩子应该如何教育,要教给他们什么以及要信奉什么宗教等。另一方面,父母不能滥用对孩子管教的权利和责任。由于孩子年纪还小,尚不成熟,如果父母滥用他们的权利,就要由政府出面保护孩子。通常情况下,对有关的虐童案各州的法院可以做出几种裁决,一是允许州政府把孩子从亲生父母身边带走,二是允许孩子继续留在父母身边,三是终止父母抚养孩子的权利,由他人收养。看看,在美国打孩子的后果有多严重,无论如何,在这一点上那是一定要入乡随俗,对己好、对孩子好,对大家都好。

精选阅读

捉弄宝宝后果很严重


你平时是怎么和孩子玩的呢?育儿专家指出,与小孩子们一起玩也是要讲究一定的方法与技巧,其“玩”与“捉弄”孩子还是两回事,我们要学会和孩子一起玩,而不是在捉弄孩子,以下就来具体看下吧!

“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过年那几天,特特妈带着三岁的特特走亲访友,聪明可爱的特特赢得了长辈们的喜爱和夸奖,大家都争着抱他和他玩儿,一位爸爸的好友很喜欢特特,他一会儿挠特特痒痒,一会儿又拎着特特的胳膊让特特的身体转起来,特特开始高兴得咯咯直笑,后来这位叔叔干脆和特特玩起了头倒立,抓着特特的双脚,猛的一提,把特特提到了半空中。特特平时的胆子就很小,被叔叔这么一拎,吓得哭了起来。特特妈赶紧过来哄孩子,哄了好一会儿特特的情绪才平稳下来,可是他却怎么也不让那个叔叔抱他,弄得叔叔很尴尬,本来是想让孩子高兴,没想到却适得其反。早教网

这样的场景我们经常能见到,大人见到可爱的小孩子总想逗孩子玩儿,但是有些时候大人的逗常常会让孩子感到不舒服,虽然孩子小,表达不出来自己的感受,但是他们的神情却分明表现出来他们不喜欢这样。教育专家在她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书中提到,“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逗”孩子应该是以儿童的快乐为前提。经常是成人把自己降低到儿童的情趣中,以儿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制造出让儿童快乐的事件,其中包含着童心、快乐,甚至幽默和智慧。“捉弄”孩子,则是成人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兴,给孩子带来的是羞辱、担忧和失落。

生活中我们常见的场景:

一、很多大人喜欢用小男孩的小鸡鸡逗孩子,用手做出剪刀的样子吓唬孩子要剪掉小鸡鸡,看到孩子害怕的样子,大人会高兴地笑起来。

二、总问孩子你是跟爷爷奶奶亲还是姥姥姥爷亲,跟爸爸亲还是妈妈亲。家长不应该为了强化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问这样的问题,这样的发问只会给孩子埋下投其所好、学会撒谎的种子。

三、孩子正玩儿得高兴,大人却凑过来打扰孩子,看着孩子着急的样子,大人会乐得哈哈大笑。

四、挠痒痒逗乐。有些人喜欢挠痒痒来逗孩子,这种被动的让宝宝长时间笑的方式非常不可取,幼小的宝宝还没有自主意识,他可能会很难受,但却无法表达出来,而且宝宝笑的时间过长,有可能会缺氧,甚至窒息。

五、给孩子某个东西,不会痛痛快快的给,而是提条件,或者骗孩子东西飞了,孩子急得哭了,大人才会把东西交给孩子。

六、有时孩子的妈妈离开一下,大人们就会吓唬孩子,妈妈不要你了,妈妈走了。孩子就会着急四处要妈妈,甚至大哭。

对于这些常见的场景,教育专家说,成人觉得这很好玩儿,以为不过是逗孩子着急一下,哭一鼻子,一笑就没事了,其实这些行为都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伤害。它对孩子来说毫无趣味,只会让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觉,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惧和对他人的不信任。早期教育

宝宝受捉弄后,家长要及时疏导宝宝的负面情绪

怎样判断宝宝受了捉弄?宝宝受了捉弄家长该怎么办呢?

教育专家说,凡遇到孩子被大人捉弄,家长要礼貌而坚决地制止。这不是小事,在大人眼里是小事,对于孩子来说却是大事。当然,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面对事情的反应也不一样,怎样判断宝宝是否受了捉弄呢?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情绪和反应来判断。比如孩子因为被捉弄突然变得不开心,受到惊吓后害怕某样事物,出现反抗或退缩行为,甚至哭闹,当这些负面情绪出现时,家长应该及时帮助宝宝疏导。比如害怕被剪掉小鸡鸡的小男孩,妈妈可以告诉他,叔叔不会剪宝宝的小鸡鸡,他在和你开玩笑,如果你害怕,叔叔以后不会和你开这样的玩笑了。这样讲,既消除了孩子的顾虑,又缓和了气氛,不会让朋友尴尬。如果有些人特别喜欢捉弄孩子,那么家长带孩子出去的时候要尽量回避这些人,免得给孩子带来伤害。

本网站小编总结:由以上的我们可以看出,捉弄孩子不仅仅会让孩子不舒服,还会影响到孩子的心身健康,因此希望大人们在给孩子玩的时候要掌握一定的度,不要因为自己一时的开心而伤害到宝宝!

不要捉弄宝宝 后果真的很严重


“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过年那几天,特特妈带着三岁的特特走亲访友,聪明可爱的特特赢得了长辈们的喜爱和夸奖,大家都争着抱他和他玩儿,一位爸爸的好友很喜欢特特,他一会儿挠特特痒痒,一会儿又拎着特特的胳膊让特特的身体转起来,特特开始高兴得咯咯直笑,后来这位叔叔干脆和特特玩起了头倒立,抓着特特的双脚,猛的一提,把特特提到了半空中。特特平时的胆子就很小,被叔叔这么一拎,吓得哭了起来。特特妈赶紧过来哄孩子,哄了好一会儿特特的情绪才平稳下来,可是他却怎么也不让那个叔叔抱他,弄得叔叔很尴尬,本来是想让孩子高兴,没想到却适得其反。

这样的场景我们经常能见到,大人见到可爱的小孩子总想逗孩子玩儿,但是有些时候大人的逗常常会让孩子感到不舒服,虽然孩子小,表达不出来自己的感受,但是他们的神情却分明表现出来他们不喜欢这样。教育专家在她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书中提到,“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逗”孩子应该是以儿童的快乐为前提。经常是成人把自己降低到儿童的情趣中,以儿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制造出让儿童快乐的事件,其中包含着童心、快乐,甚至幽默和智慧。“捉弄”孩子,则是成人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兴,给孩子带来的是羞辱、担忧和失落。

生活中我们常见的场景:

一、很多大人喜欢用小男孩的小鸡鸡逗孩子,用手做出剪刀的样子吓唬孩子要剪掉小鸡鸡,看到孩子害怕的样子,大人会高兴地笑起来。

二、总问孩子你是跟爷爷奶奶亲还是姥姥姥爷亲,跟爸爸亲还是妈妈亲。家长不应该为了强化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问这样的问题,这样的发问只会给孩子埋下投其所好、学会撒谎的种子。

三、孩子正玩儿得高兴,大人却凑过来打扰孩子,看着孩子着急的样子,大人会乐得哈哈大笑。

四、挠痒痒逗乐。有些人喜欢挠痒痒来逗孩子,这种被动的让宝宝长时间笑的方式非常不可取,幼小的宝宝还没有自主意识,他可能会很难受,但却无法表达出来,而且宝宝笑的时间过长,有可能会缺氧,甚至窒息。

五、给孩子某个东西,不会痛痛快快的给,而是提条件,或者骗孩子东西飞了,孩子急得哭了,大人才会把东西交给孩子。

六、有时孩子的妈妈离开一下,大人们就会吓唬孩子,妈妈不要你了,妈妈走了。孩子就会着急四处要妈妈,甚至大哭。

对于这些常见的场景,教育专家说,成人觉得这很好玩儿,以为不过是逗孩子着急一下,哭一鼻子,一笑就没事了,其实这些行为都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伤害。它对孩子来说毫无趣味,只会让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觉,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惧和对他人的不信任。

宝宝受捉弄后,家长要及时疏导宝宝的负面情绪

怎样判断宝宝受了捉弄?宝宝受了捉弄家长该怎么办呢?

教育专家说,凡遇到孩子被大人捉弄,家长要礼貌而坚决地制止。这不是小事,在大人眼里是小事,对于孩子来说却是大事。当然,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面对事情的反应也不一样,怎样判断宝宝是否受了捉弄呢?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情绪和反应来判断。比如孩子因为被捉弄突然变得不开心,受到惊吓后害怕某样事物,出现反抗或退缩行为,甚至哭闹,当这些负面情绪出现时,家长应该及时帮助宝宝疏导。比如害怕被剪掉小鸡鸡的小男孩,妈妈可以告诉他,叔叔不会剪宝宝的小鸡鸡,他在和你开玩笑,如果你害怕,叔叔以后不会和你开这样的玩笑了。这样讲,既消除了孩子的顾虑,又缓和了气氛,不会让朋友尴尬。如果有些人特别喜欢捉弄孩子,那么家长带孩子出去的时候要尽量回避这些人,免得给孩子带来伤害。

总结:由以上的我们可以看出,捉弄孩子不仅仅会让孩子不舒服,还会影响到孩子的心身健康,因此希望大人们在给孩子玩的时候要掌握一定的度,不要因为自己一时的开心而伤害到宝宝!

幼儿园为什么不教孩子认字?过早识字后果很严重!


有研究统计发现,在学龄前被强迫认字的孩子,初入小学时可能会比学龄前未认字的孩子优秀,随着年龄增长,这类早认字的孩子优势不再明显。

他们在学校的表现会跟其他小朋友差不多,但是学习态度却比较被动,对很多事情不感兴趣。更往后,这类孩子的表现更不如意。具体是如何演变的?

1、一年级容易开小差因为一年级学的大部分的字,孩子可能在学龄前已经学会了。

老师教的字自己都认识,并且在一年级阶段也能轻松拿满分,所以这部分孩子往往更容易开小差、上课分神。一旦养成这样的习惯,是非常不利于学习的。

2、二年级遇到挫折容易气馁一年级时的尖子生,容易被一年级的成绩所迷惑,以为学习就是如此简单。因为习惯了不认真和不重视,到二年级会渐渐落后于其他孩子,遇到些小挫折就倍感压力,更容易气馁。

3、“三年级效应”教育界上有种说法叫“三年级效应”,因为一二年级的重复学习,使得孩子上课走神,加上一二年级的基础扎不好,也没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到三年级学习新知识了,往往很难学好,学习成绩也急剧下滑。

在压力和失望下,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这是非常不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长的。

为什么超前被强迫认字对孩子有危害?

奥地利严禁孩子七岁前识字,他们的说法是:

过早地去启蒙这些理性的和语言的结构,实际上是让儿童的智力受到了瓦解。

6岁前的幼儿还不具备逻辑思考的能力,过早地强迫孩子认字,孩子不能理解文字的意思,只会刻意记住了汉字的形状和代表的事物。

就如同饮食不当引起消化不良一样,长期的被动吸收,不仅会给孩子造成压力,还由于孩子的左右脑未发育完全而被迫记忆,短时间内会表现出优势,但长期下来智力会受到影响。

破坏了孩子的创造力过早地让孩子认字,孩子由于长期的被动吸收知识,孩子的大脑就变成了一个储存信息的容器,还由于信息不能被幼儿所消化,阻碍了孩子的思考和创造力。

由于认字占据了大多数时间,孩子也没足够的时间玩耍和探索,他们的思维也渐渐被固化,不爱思考、没有创造的欲望、对学习也提不上兴趣。

孩子就像果树,该几年开花就几年开花,该几年结果就几年结果,成熟都有一个过程。如果太过于刻意,无疑是“拔苗助长”、“竹篮打水”,暂时的优势换来终生的厌倦,这样的代价未免太大。

但是,最后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如果孩子自己有兴趣,那么就不该阻止孩子认字,因为每个孩子的发展是不同的,但如果强迫认字是不可取的。

另外,当孩子在街上看见一个孔雀雕塑,孩子会好奇地问大人那是什么,然后孩子又会指着雕塑旁边的牌子问,那是什么,当大人告诉孩子那是“孔雀”二字,孩子可能会饶有兴致地重复“孔雀”。

这种兴趣跟你指着书本上的字或图片让孩子重复读、然后不断抄写是完全不一样的。

打孩子是打不出道理的


时代发展到今天,仍然有一些家长相信棍棒教育,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据笔者在北京市进行的调查,有12%–18%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常常使用“打一顿”的方法。相信“打一顿”管用的,农村高于城市,父亲高于母亲。甚至有时打孩子和偶尔打孩子的,比率更高。某学校调查,学生中挨过打的占80%。某小学三年级一个教学班调查,全班43人,只有一个学生没有挨过打。

尽管有的教育工作者这样说:“打孩子不能提倡,但如果‘会打’(指时机、轻重适当),也能收到好的效果。”而且还往往举出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打学生的例子作证明。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可取的。一方面,它会助长那些打孩子的家长继续滥施惩罚,使打孩子的行为愈演愈烈;另一方面,本来不打孩子的家长也可能受这种观点的影响想试一试打的作用,走入误区。

为什么打孩子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呢?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社会流传的错误观点的影响。“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人,不打不成才”、“打是疼,骂是爱,气极了,拿脚踹”、“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等等观点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旧时代在各种作坊学徒,在戏班子学戏,都是以打作为重要的教育手段。这种作法几乎是家喻户晓的。

其二,有些家长自己小时候就常常挨父母的打,于是在教育自己孩子中继承了打的传统。尽管这些家长小时候挨打也心里怨恨、反抗,但自己毕竟已成人,胡里胡涂地把打当成一种顺理成章的措施。

其三,一些家长教育无能。孩子有了问题,说骂、训斥都不管用,只好动手、动脚、动皮带、动棍棒,特别是脾气暴躁的家长,往往走这条路。

要遏止打孩子的现象,必须充分认识打的危害:

第一,经常打孩子,会导致孩子不明是非,走上歧途。

打是打不出道理的。有的家长,见孩子有问题,不问青红皂白,不分析原因,不指出解决办法,打完了事。有的时候,孩子的行为明明事出有因,挨打之后,孩子心想:反正好歹都挨打,以后做事不想对还是错了。某城市曾对408名少年犯进行调查,发现棍棒之下少年犯罪率高,其84%是受棍棒教育的。当初,家长不会想到,打会把孩子打上犯罪道路。

第二,经常打孩子,会造成严重的亲子隔阂。

孩子挨打的时候,没有心里舒坦的。皮肉之苦,使他们产生怨恨、逆反、畏惧等心理。打的结果,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亲情日益淡漠,隔阂越来越深,个别孩子甚至会产生报复心理。有一个高中学生第一次给父亲写信时,这样写道:“记得小时候,我曾把您当作一位朋友,一位伙伴,一位慈父。可这在我的成长中却是如梦一般。您那阴云般的怒脸和厉声的怒喝,使我几次产生轻生之念。我暗恨自己,您为什么是我的父亲,而我又偏是您的儿子呢?我早为自己设想过,要永远离开这个家……您那封建式的教子方法,那侮辱我人格的言语,真使我心寒,使我失望。我真希望没有您这样的父亲才好。”这位同学的信,说出了经常遭受粗暴教育的孩子的心声,不能不引起以打施教的家长的深思。

第三,经常打孩子,会造成孩子失去自信,悲观厌世。

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希望得到别人包括家长的尊重,而别人的尊重、信任,会使孩子产生自信,这是他们前进的重要动力。经常挨打的孩子,自尊心受到严惩损害,推动自信,产生自卑,极容易走上自暴自弃、破罐破摔之路。父母本是孩子最亲近的人,经常遭父母的打骂,孩子会感到人世间没有温暖,活着没有意思,于是悲观厌世。现实中,由于遭受父母打骂,出走者有之,自杀者有之,造成的家庭痛苦是难以言状的。

第四,经常打孩子,会造成孩子自欺欺人,人格畸形。

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诚实、守信、善良、上进,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良好的人格。然而,经常打孩子,肯定会使孩子走向这种希望的反面。从心理学角度讲。家长粗暴高压,会导致本来性格倔强的孩子产生抵抗意识、对立情绪,进而变得性情暴躁,行为粗野,甚至形成攻击型人格,对别人施暴,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性格怯懦的孩子,会产生严重的畏惧心理,表现出软弱的顺从意识,进而形成委琐、胆小怕事的性格;至于那些富于灵性的孩子,会“开动脑筋”,用欺骗、撒谎的手段,来应付父母的粗暴,变得少年虚伪,失去童真。这样的后果,将影响孩子的整个人生。

以上几点分析,希望经常打孩子的家长深思,切切不可在粗暴施教的路上走得太远。让我们认真听听邓颖超同志的劝告:“打骂孩子,使孩子一时表面服从,心里反感,甚至也学着对待别人。用这种方法,不但不能把孩子教育好,反而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养成自卑、胆小、孤僻、撒谎等不正常的性格。”

棒棍之下,难出孝子。您说呢?

宝宝在幼儿园打不还手


我属于比较不太在意的妈妈,女儿基本是外向型的,很活泼,也比较憨,被人打两下也不太在意。

小小班是在北京开始上的,幼儿园就在小区里,还算是比较正规的幼儿园。我开始一直没有注意到有什么问题,一直有一天接孩子的时候老师一见我就道歉说孩子被推、摔着了,我随口说没事的,没事的。等走出教室楼才发现孩子脑门上有个好大的包,已经有点青了。我问孩子,她说不痛了,老师已经给冷敷过了。已经冷敷了,还有这么大的包,我真是觉得很心疼孩子。原来孩子是被从厕所的台阶上推下来摔的,要是平地里可能不会这么大的包。不过,想想老师道歉时说的话,我就没有再去找老师,我女儿后来在那里呆了大约一年时间,再也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

后来孩子3岁半的时候,我们到了上海,我已经把打不还手的事给忘了。在上海上幼儿园的第二个月,有天早上洗脸的时候发现孩子的脑门上有齐齐的4道指甲印,很深,一问才知道是睡在旁边的孩子给抓的,女儿回家时居然没有告诉我,在幼儿园时也没有告诉老师,这件事似乎也没有影响她的心情。后来,我去找了老师,给孩子换了床位。这样的事后来直到上小学再没有发生。

上小学一年级了,班主任是语文老师,我女儿最喜欢阅读,拿上一本不管什么书就能坐在那里看上半天,老师很喜欢她。有时回来还有青一块紫一块的时候,但是都说是大家一起玩得时候不小心碰的,她没有觉得是别人欺负她,每天上学心情都不错,我也就不再问了。

今天看了LZ的帖子,我回想了一下,好象在幼儿园时期我采取的唯一的一个办法就是平时多和老师沟通,而沟通的内容也并不是请老师注意保护我的女儿,只是问问今天吃饭如何?大便了没有?老师讲话的时候,她在听吗?中午睡得如何?等等每天都差不多的问题,虽然是很简单的问题,但是如果老师没有注意就可能打不上来。我每天都要问,即使只是为了到时候能回答我的问题,老师也会每天都注意他的情况,她被注意得多了,可能被人欺负的时候就少了。当然,我得说,我女儿在呆过的三个幼儿园和一个小学都遇到了很好、很用心的老师。

还有,其实,我也想过要不要建议女儿,如果谁欺负她就打回去?但是,最后我没有那样做,我觉得,那样可能会给孩子很大压力,孩子心里会不舒服的,即使打回去了,孩子自己也并不快乐。

儿子在美国上幼儿园的那些事


儿子在美国读书也快四个月了,他很喜欢上学。就这几个月的时间,谈谈我的感受。

就我而言,对幼儿园最关心的就是安全问题、饮食问题、老师对孩子的态度问题(担心传说中的体罚对孩子心灵的影响)。

1、就师资而言,美国显然资源丰富。他们班上10个学生,有的班只有8个,有的班11个,但基本就是这么多,绝对不会一个班3,40人。按年龄分班。一个班上有两个老师,一个主管这个班的,一个是辅助的。如果是碰上瑜伽或者舞蹈课程,就是专职老师上这个课。

2、就硬件条件而言,美国土地大,房子大,他们幼儿园就没有二楼。室外运动场所有两个,一个是有滑梯、千秋,沙坑之类的地方;另一个地方就是专门玩水的场所,到了夏天,所有孩子都穿着泳装在这里玩水,很high。这在中国大城市来说,没有这么大室外娱乐场所,也是没办法。

3、吃饭,基本跟中国一样,有早餐、中饭、点心。每天必须配置的有牛奶和水果。吃多少随你便,你可以不吃,也可以吃两三份。老师要做的就是在每天“日志”上记录吃了多少而已。我家孩子有四次没吃早饭,我就问他,他说他忙着玩玩具去了,忘记吃了。被我批评之后,就没有这个现象了。

4、经常有人说美国小孩小时候就是玩,很开心;中国小孩课业负担太重,幼儿园就开始写字,学拼音什么的,中国小孩太可怜了。其实我发现并不是这样,他们幼儿园也有教学内容,他们幼儿园开设的课程有西班牙语(作为外语学习),数学,英语,艺术,形体,运动,科学(计算机)等等,而且几乎每天都有这些课程。但他们的课程教学形式是寓教于乐那种方式,而且对孩子没有任何考试和比较负担,每个孩子老师都以鼓励为主,所以大家没有觉得很枯燥,也并不觉得学习是负担。

比方说,西班牙语,我们做父母的根本不会,自然也无法辅导孩子,几乎从来不管,也无所谓他学没学会。数学,他们现在学简单的加法,10以内加减;艺术,基本就是唱歌、瑜伽、美术课程;运动就是球类等室外运动;计算机课程每天都有半小时,有个专门的IT教室,里面有10台液晶电脑;英语,就是学字母和单词。他都学了一个学期了,字母才学到K,我LG对这点很不满意。所有的课程,都没有测验、考试,家长好像也不会去刻意的“验收”学会了多少。

5、美术和瑜伽课程,我想在中国可能就是兴趣班才会有的,在这里被作为普通课程在上。至于孩子画画会了多少技巧,瑜伽学会多少动作,我从来没在意过,可能我们家孩子在这方面也没什么天分,所以我也懒得关注。呵呵。

6、学校活动,基本没有领导讲话,园长致辞之类的。万圣节,每个小朋友都打扮的非常有个性,学校邀请家长一起来学校玩;圣诞节,他们就穿着普通园服,排练了8首歌曲,然后到了时间家长就去篮球室(临时表演场所)去看孩子们大合唱,每个孩子都参与。从来没有说哪个孩子唱的不好就不参加。

7、美国也有兴趣班,交费去学的那种,这一点其实跟中国一样,在兴趣班学的就会比较专业一点。听说有的三岁多就送去学芭蕾舞的。很多华裔家庭的孩子会报中文学校,到了周末就去上课,回来学习写中国字什么的。

8、孩子基本听不懂英语,而且作为特殊外来人员,难免也会受到一些本地小朋友欺负,但是除了头几天,后面他还是很喜欢上幼儿园,我想这跟幼儿园所有工作人员对孩子的和蔼态度有关系。我每次去接他的时候,都会先在幼儿园逛一圈,偷偷观察一下其它班老师对孩子的态度,基本没有发现训斥,骂人等现象。我家孩子每次放学除了跟本班老师再见,还会跟其他老师、前台等“givemefive”。每次来接他放学,都觉得他玩的挺开心的。每天4:30PM以后的时间,就是小朋友自由活动时间,就是在一个规定的场所,玩各种各样的玩具,每个人可以自己随便玩,也可以几个小朋友自发的做游戏。可以躺在桌子底下,没人说。我每次去接他,他都会把自己的玩具收拾好再走。

最后说到作业,他们课堂上的作业每天老师都会放在他专用的文件袋里,家长自己去取;一天的学习和活动日志也会放在里面;偶尔有需要回家做的作业。我看了他的作业,都是英文描述的,我问他怎么看得懂,他说“mandy辅导我做的”,也就是说一对一的教导孩子。我想这在中国,一个班30多个学生,老师是没有这么多精力的。

9、他们幼儿园的玩具真的蛮多的,我看过一些积木,感觉挺环保的、质量挺好;书籍也挺多,除了本班上有书架,还有一个专门的阅读教室。

10、他们幼儿园对孩子禁止的行为就是“嘲笑他人的缺陷”之类的,具体我不记得了,当时入园手册上写的几条,大概算做行为底线吧。

孩子,有人打你,你要打他!


有人打我,我怎么办?

“爸爸,今天,王小红又打我了!”

“啊,怎么又打你了?!那她今天为什么打你呢?”

“我玩积木,她也要玩,我不给她,她就打我。”

“谁先拿到积木的?”

“我先拿到的。我已经拿在手上玩了,她来抢,我不给她,她就打我。”

“她打你,你怎么办的?”

“她打我,我就哭了。然后,老师来了,我就告诉老师了。”

“老师怎么处理的?”

“老师批评她,不许她再打人……”

“那你现在难过吗?”

“难过!老师批评她,她也不改,她老打人。”

这算是弄清了事情的原委,接着帮助她辨清是非对错。

“你们俩这个事情,是谁不对?”

“是她不对!是她抢我积木玩,先动手打人的。”

“好,她不对,那你要不要报告给老师?”

“要!遇到麻烦找老师……”

“老师知道后,有没有批评她?”

“老师批评她了!可是,可是她不听,过一会儿她又打我,我心里很难过。”

“你心里难过,你想怎么办才能不难过?”

阿淘不言语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那时候她太小了,她的人生里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麻烦。说到这里,算是辨明了是非对错,下面进入解决问题阶段。

有人打你,你要立即还手

“那她打人,该不该打她?”

“该打!”

“她该打,那谁去打她?”

阿淘又不言语了。至此,我直截了当地告诉她:

“好,爸爸教你:她再打你,你就打她。她打你,你要当时、立即就还手,这样她就不敢再打你。

她打你的时候,你不要先哭,不要等哭完了再还手,也不要等老师来了再还手。因为错过了时机你再去打她,往往大家只看到你打她,就会以为你先动手的。

她打过来,你要立即打过去。她踢你一脚,你立即还她一脚。另外,这种两个小孩之间的小事情,也不要去报告老师。小孩打闹,让老师处理,老师也只能批评她几句,安慰你几句,解决不了你俩的矛盾。

所以,不要依赖老师,也不要依赖父母,要依靠你自己去解决两个人之间的矛盾。

爸爸告诉你:要是有人动手打你,你要立即还手打他。这样,对方才不敢欺负你。”

阿淘吃惊地望着我,继而又哭起来,眼泪汪汪地说:“爸爸,我不敢。”

我笑起来,对阿淘说:“来!爸爸跟你先练习练习。你敢不敢给爸爸一拳?我给你一拳,你还我一拳;我踢你一脚,你再还我一脚……”这样拳来脚往,我陪她练习了个把月,一直到她能够条件反射般地反应才罢休。从那以后,阿淘被同伴欺负到哭的事情也少了。

当然,没有什么办法可以一劳永逸,这种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方式,也只有在双方力量相当、在保证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才可以使用。所以,在平时的生活里,家长还要跟小孩渗透各种自我保护方式。

譬如,当遇到力量悬殊的对手时,小孩就不能“硬碰硬”,而需要另外寻找各种各样适宜的办法。无论如何,首要考虑的总是保证自己不受到伤害,另外要告诉小孩,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一定要向大人求救。

大人要教会孩子自我保护

阿淘小学四年级时,写过一则小练笔《恶作剧》,从中可以窥见她与同学间那种既相争又友爱的同伴关系:

平时与同学恶作剧一下,也是挺好玩的。有一次,我从外面回来,打算抄黑板上的作业,就顺便借邱宗乾桌子一角抄。邱宗乾装作捡橡皮的样子,趁我不注意,顺手把我的鞋带解了,我哭笑不得,想去解他鞋带,没解成。我就叫他让开,让我坐到我的座位上去。

进去之后,我就顺势往墙上一倚,邱宗乾要坐下来,我心生一计,说时迟,那时快,我在邱宗乾屁股刚要坐上板凳的那一瞬间,脚在他椅子上用力一蹬,“嘭!”邱宗乾坐到了地上。我大笑一番,邱宗乾没生气,说了声:“我嘈!”我说:“谁叫你解我鞋带呢,恶有恶报哦。”

也许有人不同意我这种做法,认为这是教小孩使用暴力。我有个好朋友也曾为此纠结,她先生要教小孩“以暴抗暴”,她要教小孩“文明礼貌”,闹了不少有趣的意见。有一次我们说到这事,我表示支持她先生,并把理由说给她听,她说:“这下想通了。”几岁的小孩子能有什么暴力呢?有小孩推你,你还手推他,有小孩踢你,你还踢之,伤不了的。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总之要回击。有人侵犯你,你不还手,委曲求全,小孩子就容易陷入不安和郁闷的境地。

如果受到侵犯,或者受到冒犯,当时当地就予以还击,既可以凭实力与同伴建立平等的关系,又在当下就宣泄了坏情绪,保证心理健康。

父母不可能陪伴小孩一辈子,老师不可能时刻在小孩身边,小孩子遭遇人际方面的麻烦,迟早得自己去应对。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大人对孩子最好的保护,就是教会孩子自我保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