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平时是怎么和孩子玩的呢?育儿专家指出,与小孩子们一起玩也是要讲究一定的方法与技巧,其“玩”与“捉弄”孩子还是两回事,我们要学会和孩子一起玩,而不是在捉弄孩子,以下就来具体看下吧!

“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过年那几天,特特妈带着三岁的特特走亲访友,聪明可爱的特特赢得了长辈们的喜爱和夸奖,大家都争着抱他和他玩儿,一位爸爸的好友很喜欢特特,他一会儿挠特特痒痒,一会儿又拎着特特的胳膊让特特的身体转起来,特特开始高兴得咯咯直笑,后来这位叔叔干脆和特特玩起了头倒立,抓着特特的双脚,猛的一提,把特特提到了半空中。特特平时的胆子就很小,被叔叔这么一拎,吓得哭了起来。特特妈赶紧过来哄孩子,哄了好一会儿特特的情绪才平稳下来,可是他却怎么也不让那个叔叔抱他,弄得叔叔很尴尬,本来是想让孩子高兴,没想到却适得其反。早教网

这样的场景我们经常能见到,大人见到可爱的小孩子总想逗孩子玩儿,但是有些时候大人的逗常常会让孩子感到不舒服,虽然孩子小,表达不出来自己的感受,但是他们的神情却分明表现出来他们不喜欢这样。教育专家在她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书中提到,“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逗”孩子应该是以儿童的快乐为前提。经常是成人把自己降低到儿童的情趣中,以儿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制造出让儿童快乐的事件,其中包含着童心、快乐,甚至幽默和智慧。“捉弄”孩子,则是成人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兴,给孩子带来的是羞辱、担忧和失落。

生活中我们常见的场景:

一、很多大人喜欢用小男孩的小鸡鸡逗孩子,用手做出剪刀的样子吓唬孩子要剪掉小鸡鸡,看到孩子害怕的样子,大人会高兴地笑起来。

二、总问孩子你是跟爷爷奶奶亲还是姥姥姥爷亲,跟爸爸亲还是妈妈亲。家长不应该为了强化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问这样的问题,这样的发问只会给孩子埋下投其所好、学会撒谎的种子。

三、孩子正玩儿得高兴,大人却凑过来打扰孩子,看着孩子着急的样子,大人会乐得哈哈大笑。

四、挠痒痒逗乐。有些人喜欢挠痒痒来逗孩子,这种被动的让宝宝长时间笑的方式非常不可取,幼小的宝宝还没有自主意识,他可能会很难受,但却无法表达出来,而且宝宝笑的时间过长,有可能会缺氧,甚至窒息。

五、给孩子某个东西,不会痛痛快快的给,而是提条件,或者骗孩子东西飞了,孩子急得哭了,大人才会把东西交给孩子。

六、有时孩子的妈妈离开一下,大人们就会吓唬孩子,妈妈不要你了,妈妈走了。孩子就会着急四处要妈妈,甚至大哭。

对于这些常见的场景,教育专家说,成人觉得这很好玩儿,以为不过是逗孩子着急一下,哭一鼻子,一笑就没事了,其实这些行为都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伤害。它对孩子来说毫无趣味,只会让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觉,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惧和对他人的不信任。早期教育

宝宝受捉弄后,家长要及时疏导宝宝的负面情绪

怎样判断宝宝受了捉弄?宝宝受了捉弄家长该怎么办呢?

教育专家说,凡遇到孩子被大人捉弄,家长要礼貌而坚决地制止。这不是小事,在大人眼里是小事,对于孩子来说却是大事。当然,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面对事情的反应也不一样,怎样判断宝宝是否受了捉弄呢?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情绪和反应来判断。比如孩子因为被捉弄突然变得不开心,受到惊吓后害怕某样事物,出现反抗或退缩行为,甚至哭闹,当这些负面情绪出现时,家长应该及时帮助宝宝疏导。比如害怕被剪掉小鸡鸡的小男孩,妈妈可以告诉他,叔叔不会剪宝宝的小鸡鸡,他在和你开玩笑,如果你害怕,叔叔以后不会和你开这样的玩笑了。这样讲,既消除了孩子的顾虑,又缓和了气氛,不会让朋友尴尬。如果有些人特别喜欢捉弄孩子,那么家长带孩子出去的时候要尽量回避这些人,免得给孩子带来伤害。

本网站小编总结:由以上的我们可以看出,捉弄孩子不仅仅会让孩子不舒服,还会影响到孩子的心身健康,因此希望大人们在给孩子玩的时候要掌握一定的度,不要因为自己一时的开心而伤害到宝宝!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幼儿园为什么不教孩子认字?过早识字后果很严重!


有研究统计发现,在学龄前被强迫认字的孩子,初入小学时可能会比学龄前未认字的孩子优秀,随着年龄增长,这类早认字的孩子优势不再明显。

他们在学校的表现会跟其他小朋友差不多,但是学习态度却比较被动,对很多事情不感兴趣。更往后,这类孩子的表现更不如意。具体是如何演变的?

1、一年级容易开小差因为一年级学的大部分的字,孩子可能在学龄前已经学会了。

老师教的字自己都认识,并且在一年级阶段也能轻松拿满分,所以这部分孩子往往更容易开小差、上课分神。一旦养成这样的习惯,是非常不利于学习的。

2、二年级遇到挫折容易气馁一年级时的尖子生,容易被一年级的成绩所迷惑,以为学习就是如此简单。因为习惯了不认真和不重视,到二年级会渐渐落后于其他孩子,遇到些小挫折就倍感压力,更容易气馁。

3、“三年级效应”教育界上有种说法叫“三年级效应”,因为一二年级的重复学习,使得孩子上课走神,加上一二年级的基础扎不好,也没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到三年级学习新知识了,往往很难学好,学习成绩也急剧下滑。

在压力和失望下,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这是非常不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长的。

为什么超前被强迫认字对孩子有危害?

奥地利严禁孩子七岁前识字,他们的说法是:

过早地去启蒙这些理性的和语言的结构,实际上是让儿童的智力受到了瓦解。

6岁前的幼儿还不具备逻辑思考的能力,过早地强迫孩子认字,孩子不能理解文字的意思,只会刻意记住了汉字的形状和代表的事物。

就如同饮食不当引起消化不良一样,长期的被动吸收,不仅会给孩子造成压力,还由于孩子的左右脑未发育完全而被迫记忆,短时间内会表现出优势,但长期下来智力会受到影响。

破坏了孩子的创造力过早地让孩子认字,孩子由于长期的被动吸收知识,孩子的大脑就变成了一个储存信息的容器,还由于信息不能被幼儿所消化,阻碍了孩子的思考和创造力。

由于认字占据了大多数时间,孩子也没足够的时间玩耍和探索,他们的思维也渐渐被固化,不爱思考、没有创造的欲望、对学习也提不上兴趣。

孩子就像果树,该几年开花就几年开花,该几年结果就几年结果,成熟都有一个过程。如果太过于刻意,无疑是“拔苗助长”、“竹篮打水”,暂时的优势换来终生的厌倦,这样的代价未免太大。

但是,最后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如果孩子自己有兴趣,那么就不该阻止孩子认字,因为每个孩子的发展是不同的,但如果强迫认字是不可取的。

另外,当孩子在街上看见一个孔雀雕塑,孩子会好奇地问大人那是什么,然后孩子又会指着雕塑旁边的牌子问,那是什么,当大人告诉孩子那是“孔雀”二字,孩子可能会饶有兴致地重复“孔雀”。

这种兴趣跟你指着书本上的字或图片让孩子重复读、然后不断抄写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美国打孩子的后果有多严重


杰克逊去世后,他的老妈凯萨琳和前妻黛比罗伊不约而同地“携起手来”,那就是杰克逊的老爸离杰克逊的三个孩子越远越好。爷爷不能碰孙子,这是哪门子事,但却让杰克逊的老爸遇上了。为什么?迈克尔·杰克逊5岁登台,与兄长组成“杰克逊五兄弟”乐队,在父亲乔·杰克逊严厉的打骂下,常常排练演出至深夜,苦不堪言。缺少快乐的童年,成了老爸赚钱的工具,这是天王心中一辈子的痛。

在东方的文化和生活中,父母“教训”儿女是天经地义的事,打骂孩子更是司空见惯,所谓不打不成材、棍棒之下出孝子讲的就是这个理儿。体罚作为一种手段,没有多少人会觉得不能用,关键是别打脸,要打就往屁股上打,反正那肉多,不脱裤子外人也看不出来。当然现在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宝贝,那是特金贵,父母打孩子的越来越少了。

中国人到美国,很多事需入乡随俗。在美国有不少的案例,一些华人到美国后不太了解美国的法律尤其是对儿童的保护法律,结果往往就因打了孩子几下,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可怕后果。

最新的一个例子是,一名来自中国大陆的物理学家在斯坦福大学从事研究工作,其妻子在一家法律事务所担任助理。按理说他们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而且对美国的法律应当不是一窍不通,用动粗的方式管教孩子的事不应当发生在他们身上。

上个月初,这对夫妇在内布拉斯州开车途中因打他们的小孩,被目击者发现报警吃上官司。7月上旬,此案在法庭公开审理,这对夫妇试图说服法官允许他们的孩子回到家。根据当地英文媒体的报道,一位目击者告诉警方,在奥马哈市外停靠在路边的一辆车上,瞧见一对父母打他们的儿子。警方透露,这位目击者先发现孩子的母亲走出车辆,“教训”坐在后座的男孩;随后,又看见孩子的父亲从前座转身打了他的儿子脸部。

结果这对夫妇双双被捕,关押在当地看守所两个晚上,在每人支付250元保释金后获释,与他们同行的儿子和女儿也被当局送到当地的一个监护机构看管。

此案的最新进展是,这对夫妇的两个孩子,经过一个多月在外州的寄养监管并移交到圣塔克拉拉县府有关部门看管后,已于7月14日经圣塔克拉拉县法庭裁定,允许回家与亲生父母团聚。这起在华裔社区引起轰动的“虐待儿童”案件暂告结束。孩子的父亲表示,因“教训”自己小孩而让子女在外州被监护看管达一个多月,是没有道理的,也很难让人接受。

这不是一起专门针对华人的案子,土生土长的白人被控虐待儿童的案子也很多。在加州,一位白人母亲领着一对儿女到超市购物。因为男孩顽皮不休被母亲在脸上打了一巴掌。结果超市的售货员当即报警。付款出门时,在外等候的警察迎上去,问她是否打了孩子。母亲说:不错,他太捣蛋,又不服管教。所以我打了他。警察二话不说,马上给她戴上手铐押进警车。而孩子则被“儿童保护中心”送到有养育能力的人家寄养。为了将她保释出来,她丈夫变卖了房产,才凑足20万美元的保释金。

很多亚洲人移民美国以后,并不了解美国政府机构可以对你是不是好父母、是否胜任父母职责做出决定。在很多情况下,有关机构可以把你送上法庭,甚至把孩子带走。这里所说的孩子,是指年龄在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他们和父母住在一起,生活、经济上需要父母的抚养和支持。在公开场合打孩子极易被人举报,那在家里打孩子就会人不知鬼不觉,没事了吗?

《纽约时报》曾报道过一个案例,纽约市皇后区一位华裔妇女因为8岁的儿子没有做作业,用扫把打他,孩子身上留下了伤痕。第二天,学校老师发现了这名孩子身上有伤,就向纽约市儿童服务管理局进行了举报,当天晚上,警察来到她家,把她的3个孩子一起带走,送交儿童收养机构。这位华裔母亲不仅要忍受和孩子分离的痛苦,还要花钱请律师帮助她到法庭上索回孩子的抚养权。

20世纪70年代以后,虐待儿童问题引起美国社会的高度重视。美国开展了鼓励对虐待和忽视儿童的可疑情况进行举报的运动,法庭对举报也努力做出回应。联邦“儿童虐待防止和治疗法”提供了一些基本指导方针,各州必须根据这条法律对虐待和忽略儿童的解释制定本州的有关法律。

美国法律上确立的儿童虐待行为包括四个方面:精神、情绪上的虐待,肉体上的虐待(打孩子是最明显的例子),对儿童照料上忽视和性骚扰、性侵害。美国每年有1500名儿童死于虐待,90万儿童遭受过虐待,其中80%的案例虐待者是儿童的父母。

美国法律规定,有关政府机构要保护儿童不受虐待和忽略,具体地说,就是要确保父母或法律监护人照顾孩子的过程中,不给儿童造成身体或精神上的伤害。学校老师、社会工作者或医生如果发现儿童受到虐待的可疑情况,必须向有关机构报告,否则,他们自己就可能受到轻罪指控。

按照大多数人的观念,孩子是自己生、自己养,怎么教育父母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去做,孩子不听话,打两下没什么了不起,而且这也是家务事。但在美国不行,政府真是成了老百姓的娘。政府有关部门往往以家长自居,介入有问题的家庭。对有些人来说,政府可能是在侵犯家庭隐私权,但政府认为这样做是为了保护孩子。例如,如果一个孩子已经受到身体伤害或有可能受到身体伤害,政府可以以保护孩子免受伤害为由把孩子带走,也可以在一段期间内对有问题的家庭定期进行监督,如果伤害孩子的是父母,政府方面就会提出让父母接受心理治疗。

美国的一些专家表示,美国法律试图把把政府的介入和父母管教孩子的权利加以平衡。一方面,是由父母决定如何教养孩子,而不是让政府来决定孩子应该如何教育,要教给他们什么以及要信奉什么宗教等。另一方面,父母不能滥用对孩子管教的权利和责任。由于孩子年纪还小,尚不成熟,如果父母滥用他们的权利,就要由政府出面保护孩子。通常情况下,对有关的虐童案各州的法院可以做出几种裁决,一是允许州政府把孩子从亲生父母身边带走,二是允许孩子继续留在父母身边,三是终止父母抚养孩子的权利,由他人收养。看看,在美国打孩子的后果有多严重,无论如何,在这一点上那是一定要入乡随俗,对己好、对孩子好,对大家都好。

转变宝宝严重分离焦虑的方法


协助宝贝把严重分离焦虑转变为适当分离焦虑的方法:

1.告诉宝贝真实情况

不要欺骗宝贝说妈咪马上就来,那样宝贝会一直等待而不去尝试转移注意力,要告诉宝贝为什么让他上幼儿园,妈咪下班后会来接他,妈咪不在时希望他怎样做等。

2.让宝贝习惯逐步分离

为减轻宝贝的分离焦虑,可以在宝贝上幼儿园前进行一些特别的训练:第一天,妈咪尝试和宝贝说再见,然后离开宝贝1个小时再回来;第二天,和宝贝说"再见"之后过2小时再出现,依此类推,逐渐延长与宝贝分离的时间。

3.家长保持乐观情绪

宝贝和妈咪的感情是息息相通,如果妈咪看起来很焦虑,宝贝就会更焦虑。因此,每天送宝贝入园时,你要提醒自己保持愉悦的心情和表情、简短地与宝贝拥抱并说"再见"。

4.给宝贝留下安慰物

如果幼儿园同意,可以让宝贝上幼儿园的时候带上他最喜欢的玩具,这样可以帮助宝贝减轻和妈咪分开时的焦虑情绪。宝贝在和妈咪分开的时候仍然能很快找到情感的依托,是很好的过渡方式。

宝宝过早入园的不良后果


幼儿园还是等孩子3岁后再送

刘女士的孩子曾是小小班的孩子。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保姆,她将两岁两个月的女儿送到了幼儿园,而孩子在小小班的一年时间里,就是她们一家与疾病搏斗的一年。班上只要有一个孩子感冒,她家的孩子就会被传染,冬天她和老公常常顶风冒雪在深更半夜打的带孩子去看急诊,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孩子在上小小班时还感染了手口足病,所幸不严重。刘女士粗略统计了一下,因为疾病、天气恶劣等原因女儿实际上只上了半年小小班;而治病花去了七千多元。

专家建议说,如果家里有人带孩子,建议三周岁再上幼儿园。因为两周岁的孩子自身的抵抗力是最弱的,而幼儿园是一个公共场所,再好的幼儿园也不会像家里一对一的照顾那么好。年龄越小的孩子与父母的分离焦虑越强烈,这种情绪会影响孩子的进食,进而会影响孩子的抵抗力,就特别容易生病。从孩子的健康考虑还是三岁比较好点。而两岁左右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有的孩子甚至还不会说要大小便。另外,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和家人在一起,感受到的那种亲情是幼儿园里所感受不到的!

最好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妈妈

小虎的妈妈赵娟是一名保险公司的职员,她说:我儿子2岁多了,,因为一家人都宠着他一个,现在孩子的自理能力非常差,于是我坚持把他送进了幼儿园。赵娟说,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并不是想学多少知识,而是想让他学会和别人相处,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我们的社会中,情商的发展绝对比智商重要。像是道德、基本常识啊、如何找朋友玩啊、跟朋友生气了又怎么办,她认为与人相处的技巧比文化知识来的重要。这些都只有在幼儿园里才能学得到。

专家则认为;两岁左右的孩子就该受到妈妈一对一的关爱。她说,现在许多家长有一个误区,认为提早让婴儿进入托儿所会让他们更能适应外部环境,更早地发展交际能力。但美国国家儿童健康和人类发育研究所的专家指出,婴幼儿的发育具有特殊性,他们不仅需要持续地关心,更需要协调一致地关心,这意味着与他们交流的人相对是固定的,幼儿园老师是不固定的,经常换来换去,比如老师生病、休假以及培训等,即使人员相对固定,她们也要轮班照顾孩子,让孩子无法适应。

入园太早淡了亲情

刘可瑞夫妇都是从外地来长沙工作的年轻父母,俩口子的工作又忙,无奈之下他们让两岁四个月的孩子上了幼儿园小小班,而且还是全托。刚开始孩子非常不情愿去,每次去都哭得很厉害,从早上起床情绪就不好,为此还影响早上的食欲。

孩子适应幼儿园之后反而对班上的保育员产生了依赖,回家后与父母亲热一阵之后就自已呆在电视机前看动画片,与爸爸妈妈讲话明显少了很多。

儿童教育心理学专家认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小班孩子的入园年龄应满3周岁。父母提早送孩子入园的想法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工作繁忙;二是认为自己不会带,早入托就能使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家长有更多的时间自我发展。但幼儿在2岁之前仍处在恋母情结阶段,最好以家庭抚养为主;离开父母、家庭的时间不宜太长。6个月-2岁是孩子与父母的特殊情感连接阶段,直到2岁以后才调整为“伙伴关系”,适宜进入幼儿园学习生活。由于婴幼儿阶段是早期依恋感发展的最佳时期,过早入园反而会使孩子产生心理负担。此外,由于孩子尚未与父母建立温馨的亲子关系,这对其今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进入高层次情感发展都会产生影响。

宝宝分离焦虑严重有什么好方法吗?


如果宝宝有严重分离焦虑,用以下方法可以将严重的分离焦虑转变为适当分离焦虑。

协助宝贝把严重分离焦虑转变为适当分离焦虑的方法:

1。告诉宝贝真实情况

不要欺骗宝贝说妈咪马上就来,那样宝贝会一直等待而不去尝试转移注意力,要告诉宝贝为什么让他上幼儿园,妈咪下班后会来接他,妈咪不在时希望他怎样做等。

2。让宝贝习惯逐步分离

为减轻宝贝的分离焦虑,可以在宝贝上幼儿园前进行一些特别的训练:第一天,妈咪尝试和宝贝说再见,然后离开宝贝1个小时再回来;第二天,和宝贝说“再见”之后过2小时再出现,依此类推,逐渐延长与宝贝分离的时间。

3。家长保持乐观情绪

宝贝和妈咪的感情是息息相通,如果妈咪看起来很焦虑,宝贝就会更焦虑。因此,每天送宝贝入园时,你要提醒自己保持愉悦的心情和表情、简短地与宝贝拥抱并说“再见”。

4。给宝贝留下安慰物

如果幼儿园同意,可以让宝贝上幼儿园的时候带上他最喜欢的玩具,这样可以帮助宝贝减轻和妈咪分开时的焦虑情绪。宝贝在和妈咪分开的时候仍然能很快找到情感的依托,是很好的过渡方式。

对孩子过分挑剔的不良后果


对孩子的行为过分挑剔是大多数家长常犯的错误。这些家长时时刻刻地盯着孩子,当他们有些事情做得不好或不对时,急切地去纠正,直到他们完全无误才肯罢休。

家长对孩子进行的这种严格要求和训练是想让孩子的行为和做事达到完美无缺。其实,只要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就不难理解人类的行为都基于本能的反应,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家长们多关心孩子表现优秀的一面,并不断地给予鼓励,那么孩子犯错的次数一定会越来越少。相反,家长老是挑孩子的错,不仅使孩子存在自己常犯错的印象,还会使其对犯错产生恐惧感。这种恐惧心理可导致孩子拒绝做任何事。恐惧的压力会使孩子变得无能,他们认为凡事难以做得完美是自己愚笨、无能。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家长应该认识到正确的东西是从不断地总结错误中得到的,孩子们也是一样,只有从不断的错误中,得到真正的学习和成长。如果能正确引导孩子减少犯错误的次数,他们将永葆学习的勇气。家长可以从下面的话中得到启发:一次的犯错并不能否定下次的成功。

过早入园的不良后果 最佳时机


为了满足妈妈们的需要,不少幼儿园已经开始招收小年龄段(3岁以下)的宝贝入园。

小年龄段宝贝入园一方面满足了妈妈们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妈咪的心常常被揪得紧紧的:宝贝那么小,他在幼儿园会遭遇些什么呢?他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吗?到底这么小送到园里,对孩子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幼儿园还是等孩子3岁后再送

【经典案例】刘女士的孩子曾是小小班的孩子。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保姆,她将两岁两个月的女儿送到了幼儿园,而孩子在小小班的一年时间里,就是她们一家与疾病搏斗的一年。班上只要有一个孩子感冒,她家的孩子就会被传染,冬天她和老公常常顶风冒雪在深更半夜打的带孩子去看急诊,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孩子在上小小班时还感染了手口足病,所幸不严重。刘女士粗略统计了一下,因为疾病、天气恶劣等原因女儿实际上只上了半年小小班;而治病花去了七千多元。

【专家建议】如果家里有人带孩子,建议三周岁再上幼儿园。因为两周岁的孩子自身的抵抗力是最弱的,而幼儿园是一个公共场所,再好的幼儿园也不会像家里一对一的照顾那么好。年龄越小的孩子与父母的分离焦虑越强烈,这种情绪会影响孩子的进食,进而会影响孩子的抵抗力,就特别容易生病。从孩子的健康考虑还是三岁比较好点。而两岁左右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有的孩子甚至还不会说要大小便。另外,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和家人在一起,感受到的那种亲情是幼儿园里所感受不到的!

最好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妈妈

【经典案例】小虎的妈妈赵娟是一名保险公司的职员,她说:我儿子2岁多了,,因为一家人都宠着他一个,现在孩子的自理能力非常差,于是我坚持把他送进了幼儿园。赵娟说,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并不是想学多少知识,而是想让他学会和别人相处,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我们的社会中,情商的发展绝对比智商重要。像是道德、基本常识啊、如何找朋友玩啊、跟朋友生气了又怎么办,她认为与人相处的技巧比文化知识来的重要。这些都只有在幼儿园里才能学得到。

【专家建议】两岁左右的孩子就该受到妈妈一对一的关爱。她说,现在许多家长有一个误区,认为提早让婴儿进入托儿所会让他们更能适应外部环境,更早地发展交际能力。但美国国家儿童健康和人类发育研究所的专家指出,婴幼儿的发育具有特殊性,他们不仅需要持续地关心,更需要协调一致地关心,这意味着与他们交流的人相对是固定的,幼儿园老师是不固定的,经常换来换去,比如老师生病、休假以及培训等,即使人员相对固定,她们也要轮班照顾孩子,让孩子无法适应。

宝宝入园太早淡了亲情

【经典案例】刘可瑞夫妇都是从外地来长沙工作的年轻父母,俩口子的工作又忙,无奈之下他们让两岁四个月的孩子上了幼儿园小小班,而且还是全托。刚开始孩子非常不情愿去,每次去都哭得很厉害,从早上起床情绪就不好,为此还影响早上的食欲。

孩子适应幼儿园之后反而对班上的保育员产生了依赖,回家后与父母亲热一阵之后就自已呆在电视机前看动画片,与爸爸妈妈讲话明显少了很多。

【专家建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小班孩子的入园年龄应满3周岁。父母提早送孩子入园的想法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工作繁忙;二是认为自己不会带,早入托就能使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家长有更多的时间自我发展。但幼儿在2岁之前仍处在恋母情结阶段,最好以家庭抚养为主;离开父母、家庭的时间不宜太长。6个月-2岁是孩子与父母的特殊情感连接阶段,直到2岁以后才调整为“伙伴关系”,适宜进入幼儿园学习生活。由于婴幼儿阶段是早期依恋感发展的最佳时期,过早入园反而会使孩子产生心理负担。此外,由于孩子尚未与父母建立温馨的亲子关系,这对其今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进入高层次情感发展都会产生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