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第一个童年便是妈咪的第二个童年,重新拾起已经遗忘的童年,古老的童谣、儿歌或是一些游戏,都被尘封在记忆深处,借由和宝宝的互动中,重温童年记忆,对宝宝也是一种新鲜体验。而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也能看到你的另一半的童年,对夫妻而言,是一种美好、奇妙的感受,可让彼此间的感情联系为紧密。

启发艺术基因——美术教育

艺术不能教

创造不能教也不能学。美术教育是所有学科中最不需要教也不需要学的,可惜目前懂得美术的人真的不多,懂得美术的父母和老师更是少之又少,美术教育过度用力的教与学之中。

在过度用力“教”与“学”的过程中,孩子天生的直觉与创意被压抑或扼杀,站在原创的观点上,“教”反面是一种危险的事。专家指出“知识可”可以教,但“创造”不能教,创造是一种无中生有,不能教也无法学,创造是一种天生的才情,幼儿从一岁开始就能涂鸦了,此时他需要的不是“教”,而是可供自由发挥才情与想像的宽广空间,亲自去体验。

色彩与美感需要培养

同时专家也提醒,艺术虽然不能教,但美感的培育与色彩认知则是需要教导与不断练习的。要培育美感及对色彩认知,最好的方式是拜大自然为师,以原野山林的自然原色,作为认识色彩的第一步。

成人总以为从婴儿房到幼儿园,教需以高彩度的亮色系或是各种颜色鲜艳的卡通人物,才能吸引幼儿注意,其实,每天浸泡在这样一个混色染缸中,却会造成孩子对色调的无感与错感。专家指出,不少幼儿的画,线条描绘力很强,但色彩却多而杂,显示出对色彩的感应度极有待开发与练习,要知道色彩智能并不一定随着年龄增进,而需要不断地练习与培养。

孩子是创意大师

孩子刚开始拿起画笔,就站在原创的高点。他们不需要像成人般,得要摆脱视觉惯性的束缚,以纯净的眼睛,便能直达事物的本然核心;这些独一无二的原创,都不是教出来的。因此本世界的伟大画家如毕加索、米罗等人,都为了追求更高的境界的艺术突破,及建立个人独特的风格,转向原始艺术或儿童绘画寻求灵感,以开拓全新的视野与可能性。

幼儿的鹇纯净还未受到污染,能不受到视觉惯性的束缚,以守全直觉式的观察画出“心像”,是他们的本能,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是许多甚至艺术大师所毕生追求的。

但随着年风的增长,这片想像活土若未经灌溉滋养,终会逐渐干枯。若想保有这份原创活力,应帮助孩子建立自发性的价值观,并鼓励独立思考能力,以免在成人的过度干扰或是各种视觉污染下,丧失信心与美感敏锐度。

孩子有“画不像”的自由

画得“像”,并不是美术教育的目的。绘画在于满足幼儿涂鸦的个体户与本能,让他养成独立创造的习惯,并且勇于表达自我。借由不同媒材的创作与形、色运用,开发生命的美感经验。

正确的美育观念才能保护孩子珍贵的原创性,在升学主义下成长的家长与教师,太过份于成果导向,并对技巧性过度需求,只求画得“像”,却忽略了最珍贵的“原创性”。

家长与老师在提供环境与材料之外,最大的功能是“引导”,虽然幼儿没有开发的视觉,对周遭漫不经心,但已经有内有的吸收心智;透过绘画,养成观察与联想。创造力不能直接给予,要从内在点燃,成人应该珍惜幼儿的原创自由,打破“画得像,才是画得好”的迷思,还给孩子自由涂鸦的创作自由。

大人插手孩子缩手

成人的干涉与过度的成果导向,是扼杀创意的元凶!让孩子尽情自由地涂鸦吧!这是生命初期一种奇妙的天赋本能,就如教育专家玛利.蒙特梭利的敏感度。

这种原本深藏的潜能,家长或老师应把握这个稍纵即逝的本能,从涂鸦期开启孩子的创造之门,一旦年纪渐增,逐渐受社会种种所制约后,这个丰沛的创造力,将逐渐丧失,而且可能是永久地失去。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创造者,幼儿的自由意志在涂鸦中获得抒发,成为寻求独立及自我探索的内在动力,是自主学习的开端,自信与个人独特性,于焉形成。

但是涂鸦时专注且伴随创作快感的孩子,却老是被家长所干扰。看到满纸错乱无章的线条,便以为孩子不会画,急忙要教他或是送去才艺班,其实从两岁起的“错乱涂鸦”到四岁的“命名涂鸦”这段时期,所画的一片混沌,只有孩子自己才看得懂,但是只要成人一开始插手指导,这个自我探索的旅程便宣告中止。

当孩子说“我不会画”,大人开始“示范教学”,孩子便从此养成依赖的习惯,不懂得独立思考,自信心也在成人的指责中丧失。请了解到这是一段自然必经的过程,家长不用急也不急不来,过早介入与干预,就是提早剥夺孩子体验天马行空想像的自由,孩子大了,自然开始会逐渐画得像,但却可能逐渐失去可贵的原创性。

看看许多成人眼中所谓“画得好”的作品,却充满了僵化概念及成人拙劣指导的轨迹,大人的无知却错杀孩子的才情,令人惋惜。(转下文)

下一篇:艺术宝宝培育专案之美术篇(下)

相关知识

艺术宝宝培育之音乐篇(下)


破解音乐学习的迷思

1、摒除功利性目的

常听人说:“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变坏?”再加上近几年来,许多教育专家及科学家,都大力鼓吹音乐对智力潜能的开发有极大助益,这就造成许多家长的迷思,如飞蛾扑火般地一定要孩子学习音乐,不管他是否乐意。

不可否认,学习音乐的确有许多好处,但对年幼的孩子而言,与其说是学音乐,应该说是玩音乐,孩子的生活就是游戏,游戏就是生活,在游戏中学习,孩子学习效果佳,在丰富韵生活之余,更重要的是学音乐让他的生活更充满乐趣,这才是父母应该优先考量的。

在孩子还未玩够之前,就硬 要他坐在钢琴前,对他无疑是一种酷弄,孩子不快乐,学习音乐对他便失去意义。

2、不迷信“名牌”、“大牌”

迷信“名牌”和“大牌”,几乎是许多家长的通病。一方面是民族性使然,一方面是爱子心切,认为只有让孩子进入“名牌”音乐学校、受教于有名气的“大牌”老师之下,孩子才能学好音乐。

不能因此说这种心态就是错的,毕竟那些已经有口碑的老师或音乐班,在教学上必有过人之外,但重点在于,它对孩子一定是好的吗?这就好像人们迷信大牌医生一样,即使因为病人过多,每个人的看诊时间只有两到三分钟,许多人还是觉得比较安心。同样的道理,名牌老师、音乐班,在学生过多情况下,也有可能因此影响到教学品质,花了许多金钱与时间,结果孩子却不一定有收获。

因此无论是选择音乐老师或音乐才艺班,家长们在打听口碑之余,除了应该考虑到孩子的个性、学习程度之外,一个孩子有耐性、能引领他欣赏音乐之美的老师,会比一味他熟悉演奏技巧和乐理的老师更适合孩子。

音乐创造优势未来

1、培养决心与毅力

毅力要靠时间磨炼,若能做到每天主动练习乐器,不须父母的提醒催促,便是自律的第一步;接着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亦须具有克服各种难关的决心,以毅力持续下去,不中途而废。有了这样的决心与毅力,不只是运用在音乐的学习上,无论是在课业的学习或是其他生活技能的学习上,也都能秉持这样的精神。

2、建立自信

孩子在克服这些乐曲段落中的各种难关之后,自信心也逐渐建立,因为他知道自己有能力渡过这些难关,因此日后在面对课业上的各类难题、生活中的各种挫折时,也能不丧失信心,以恒心毅力坚持到底。

3、激发创造力

毕加索说道:“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如何持续才是挑战。”幼儿时期无拘无束,可随兴所至地自由发挥想像力;但若没有受到持续的滋养,这片想像的沃土也会因此而干枯。

音乐便是一种的力量,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不但要运用到全脑,并且同时在开发拥有创造创造力的脑部区域,并借由解读、分析乐曲,拓展原创力与独立性。

4、优质生活家

无论是否成为音乐家,只要能带领孩子进入音乐殿堂,借由乐器演奏,音乐鉴赏等活动,亲自体验音乐之美,便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也是他一辈子的友人与人生资产。

音乐能够健全人格,化解负面情绪,当生命遭受苦难,音乐更能抚慰身心,具有向上提升力量。让孩子在纷扰的世界中,悠游于音乐净土中,成为优质的生活家。

家长施教锦囊

1、从情胎到出生,妈咪多对宝宝唱歌,有助语言能力的发展。

2、学音乐从“唱”开始,多与宝宝从事互动性强的亲子音乐游戏。

3、给宝宝一个专属的音乐天地,让他尽情地敲打玩乐。

4、摒除功利性目的,让孩子快乐的学习音乐。

5、“名牌”音乐班或“大牌”老师不一定适合幼儿。

下一篇:艺术宝宝培育之音乐篇(下)

培育宝宝艺术能力5措施


3岁前宝宝语言能力的发展非常迅速。您从来没跟宝宝讲过的话,他突然有一天自己会说了。如果您经常与宝宝一起唱儿歌、读诗歌,潜移默化中,宝宝的语言能力就会得到很快的提高,宝宝的创作能力也会相应地有很大提高。

措施1为宝宝准备充足的艺术材料

为宝宝准备各种各样的颜料,让他自由地探索各种颜色带来的快乐,或许不久之后您就会发现,宝宝创作出了一幅“印象派”画作;为宝宝准备各种各样的小乐器,让他自由地弹奏、敲击或吹奏,或许不久之后,您会发现宝宝创作出了一首令人“情绪激昂”的“军队进行曲”。

措施2与宝宝一起创作诗歌

3岁前宝宝语言的发展非常迅速。您从来没跟宝宝讲过的话,他突然有一天自己会说了。如果您经常与宝宝一起唱儿歌、读诗歌,潜移默化中,宝宝的语言能力就会得到很快的提高,宝宝的创作能力也会相应地有很大提高。

措施3与宝宝一起做音乐游戏

在宝宝最喜欢的活动方式——游戏中,让他体验音乐的乐趣。音乐与游戏的结合可以让宝宝在游戏中自由地进行创作和表演,更直观地感受到音乐的抑扬顿挫。

措施4用身体动作来感受艺术

3岁前宝宝的思维特点是动作性思维占主要地位,因此,在培育宝宝的艺术能力时,要注意让宝宝用具体的身体活动来体验和感受艺术。比如,宝宝喜欢“小燕子”的歌,您可以让宝宝挥动胳膊学燕子飞,感受小燕子是怎么飞的。

措施5重视艺术感知与体验

艺术感知与体验是艺术创作与表现的前提,并为创作与表现提供素材。因此,您不能只注重宝宝创作了什么,而应该注重宝宝创作以及创作之间的这个体验的过程。

艺术的巨大潜能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和无限表达空间,培育的方式千变万化,每个宝宝的具体情况也不一样,关键是您有没有从观念上重视宝宝的艺术能力的发挥。如果您重视,宝宝的创造力一定会让您大为吃惊的!

培育宝宝艺术能力 五个大举措


3岁前宝宝的艺术能力,指宝宝能够在艺术活动中具有初步的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的能力,但最重要的是能够体验艺术的快乐。

艺术对宝宝的重要作用

1、促进宝宝感官的发展

宝宝随着音乐有节奏地晃动身体,发展了宝宝的节奏感、身体整体协调性;绘画能力对于宝宝视觉以及空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语言表达能力、听觉能力也在宝宝艺术能力的发展中得到了发展。艺术能力与感知觉能力的发展相铺相成、相互促进。

2、艺术能力的发展与宝宝个性发展相互作用

艺术表达的过程是宝宝心境和情感的表达。也许他很高兴,因为颜料的涂抹可以带给他快乐;也许他很不高兴,可以借助对乐器的敲击发泄他的不满。

3、愉悦宝宝的身心

艺术活动最重要的是要带给人们审美快乐,让宝宝享受到快乐才有存在的价值。宝宝涂画了一张作品,当他兴致勃勃地拿给爸爸妈妈看时,它带给宝宝的快乐是无法形容的。培育宝宝艺术能力的5个措施

措施1:为宝宝准备充足的艺术材料

为宝宝准备各种各样的颜料,让他自由地探索各种颜色带来的快乐,或许不久之后您就会发现,宝宝创作出了一幅印象派画作;为宝宝准备各种各样的小乐器,让他自由地弹奏、敲击或吹奏,或许不久之后,您会发现宝宝创作出了一首令人情绪激昂的军队进行曲。

措施2:与宝宝一起创作诗歌

3岁前宝宝语言的发展非常迅速。您从来没跟宝宝讲过的话,他突然有一天自己会说了。如果您经常与宝宝一起唱儿歌、读诗歌,潜移默化中,宝宝的语言能力就会得到很快的提高,宝宝的创作能力也会相应地有很大提高。

措施3:与宝宝一起做音乐游戏

在宝宝最喜欢的活动方式游戏中,让他体验音乐的乐趣。音乐与游戏的结合可以让宝宝在游戏中自由地进行创作和表演,更直观地感受到音乐的抑扬顿挫。

措施4:用身体动作来感受艺术

3岁前宝宝的思维特点是动作性思维占主要地位,因此,在培育宝宝的艺术能力时,要注意让宝宝用具体的身体活动来体验和感受艺术。比如,宝宝喜欢小燕子的歌,您可以让宝宝挥动胳膊学燕子飞,感受小燕子是怎么飞的。

措施5:重视艺术感知与体验

艺术感知与体验是艺术创作与表现的前提,并为创作与表现提供素材。因此,您不能只注重宝宝创作了什么,而应该注重宝宝创作以及创作之间的这个体验的过程。

艺术的巨大潜能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和无限表达空间,培育的方式千变万化,每个宝宝的具体情况也不一样,关键是您有没有从观念上重视宝宝的艺术能力的发挥。如果您重视,宝宝的创造力一定会让您大为吃惊的!

一篇难得的好文章!(上)


在大多数问题上,包括儿童教育问题上,多数人仅注意其表面现象,很少从根本上作探讨,其实归根结底,许多问题的根源都出在文化的区别以及人们的文化价值的取向上。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都不知不觉地受一定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积淀的左右和影响,但只有少数人能够对这个人们行为的根本动因进行反思和批评。

民族之间的差别主要是文化的差别,文化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言上的差别,以及社会行为方式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上的差别。同样的一个问题,因文化背景和影响的不同,问题的解答乃至问题的提出方式都可能是大相径庭的。记得有位教育专家说过这样一个例子:在中国,一个孩子画了一幅写生之后,往往问老师:“像不像?”而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的孩子却问的是:“好不好?”

记得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杨澜谈到自己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读二年级时遇到的一件事:一天,一位外籍教师上课,课文讲完后,他留出时间问大家对他的课有什么问题?习惯于听课,记笔记,靠背书背笔记拿高分的同学谁也没有吱声,教师再次恳请大家提出问题,还是没人举手。面对静默的场面,这位外籍教师终于发怒了,他认为这是对他的不尊重,是学生没有认真听课的结果!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尴尬结果,也是文化背景差别使然,那位外籍教师认为我们的学生对他不尊重,当然是错怪了我们的学生,因为他还不了解“礼仪之邦”的学生的静默,正是对权威,对大师的最尊敬的表现。在那位外籍教师看来,同教师的平等讨论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而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下,同权威的对话正是不知天高地厚的不恭的行为。从这里出发联想到那位网友提到的关于孩子“乖不乖”的评价标准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不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思考方式,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文化和文明不同,文明的内容是一维的,只有积极向上的特征,而文化则是多面体,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即同人们的生产方式依附而来的所谓“劣根性”,对这一点不承认主义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汉民族文化由于长期的农耕生产方式和对土地的依赖,其文化中最根本的痼疾就是它的保守性。

上述例子和父母们自觉不自觉在孩子教育方式和要求标准上都顽强地表现着这个原因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们强调的是统一的社会模式和单一的价值取向,我们要求孩子的一个最基本的尺度就是不许出格,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学校里的孩子,应如工厂的产品一般,全都是标准件,不许有个性发展的渲泄,稍有个伸胳膊伸腿的孩子,就会被认为是出格,不合群,“狂”,或者是大逆不道!最终那些出格的孩子只有乖乖地收敛个性,泯灭自信,恢复到同一和循规蹈矩的轨道上来。我们可以回想一下,中国古代的正统的科举制度最终几乎是造就和一代又一代的平庸之才,相反到是李白、杜莆、曹雪芹、蒲松龄这些人给了中国文化以新鲜的空气,使得人们最终没有被憋死。

我们知道,文化是可以传播的,文化也是要发展的,要发展就要吐垢纳新,如果我们大家都能够认真地反思一下,我们中国的文化就会焕发出旺盛的生机和蓬勃的活力。有些人却不是这样看,在他们的口里,动则挂着继承发扬的旗号,其实究其所有,他连中国文化所包罗的最基本的内容也只能吱吱唔唔!不知所云,足见这些人的虚伪。须知,任何我文化的发展进步都是同否定,否定之否定,即在一些人眼里看作的“反叛”分不开的。远的不说,就说近代的新文化运动,就是因为有那些高举所谓“反叛”的新文化大旗的人才推动了我们文化的近代化进程,最终才有今天的文化。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我文化也同样需要新鲜的空气,否则我们在教育自己的子女的时候,也难免只剩下“你要乖乖地听话”这样的话语了!

一篇难得的好文章!(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