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的是又一个问题了。选择是从小培养的一种能力,而不仅仅是教养孩子的一种手段。当孩子的能力成长起来,“选择题”的难度也就应该随着增加。比如,迪迪就米饭面条的问题应该走出单选阶段进入多选阶段,你要吃什么。如果都不吃,请说明理由。这就进入下一个阶段:逻辑说理阶段了。

ewei的回复:

每天晚上和凌子一起看书时,我都会先问她“看哪一本”或是“你想听什么故事”,如果她选择了唐诗,她常常会东翻一篇西翻一篇,她说要看这篇,可是这篇我才读了两句,她又翻到别处去了。这样下去,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翻书上面去了。所以我想请问悄悄,如何将尊重孩子的选择权和学习的系统性结合起来?

悄悄的回复:

选择有个难易的顺序问题。如是吃面条还是吃米饭,比较好决定。但比如看哪一本书,就比较难定了,选项太多了,而孩子的兴趣往往是不定的,注意力也极易转移,所以往往选了,听了两句又改变主意。所以在操作选择的时候,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心理年龄来做,比如刚开始选择的宝宝,可能两项选择就比较好。如果要看书让他选,也是让他在两本书里选,在两首诗里选,如果给他一大堆书,给他一本诗,他对自己的选择就不能贯彻了。有可能他心里已经选了一堆诗,你刚一念第一句,他的心思已经跑到下一首上了。(特别是这些书都做了精彩的画面)。这样循序渐进就可以让他渐渐能做一些多选了。学习的系统性是由家长设计和把握的,在这种精心编排下孩子可以自由的选择。

hxysbaby的回复:

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处处都有选择,这给了孩子学习的机会,也给父母带来了挑战。比如看书,父母可能希望孩子今天能看一本新书,而孩子却还要看已经看了几十遍的旧书,这个时候,可以问孩子看哪本书,并尊重孩子的选择,孩子需要时间反复看同一本书,因为他在反复看的过程中,记住了故事情节、书中的图画、颜色、书中的数字、甚至上面的文字。比如吃饭,可以在饭前问孩子是吃米饭还是吃面条,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但孩子一但选择了,就不能改。比如吃菜,桌上有好几种菜,可孩子偏偏只吃其中的一到两种,这时应允许孩子在这些菜里选择。

zj09.com小编推荐

让孩子学会宽容,学会原谅


现代的独生子女家庭,恐怕孩子在每一位父母的心目中都是“至高无上”的,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受气包”,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天到晚惹事生非的“打架大王”。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怎样让孩子掌握好这个“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教育孩子摆正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让他懂得他只是家庭中的普通一员,不能对他娇惯,不能无限度地满足他的愿望,不能给他特殊权利,让他高高在上。

要求孩子心中有他人,不要总是以“我”为中心,一切只顾自己。

必要时让孩子有一些吃亏让步的体验,以锻炼孩子的克制能力。

多给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使之从中得到锻炼。让孩子在发生矛盾的后果中体味到只有团结友爱、宽容谦让,才能享受共同玩耍的快乐。

要教育孩子理解和尊重自己的长辈,体谅长辈的辛苦,珍惜长辈的劳动成果和对自己的爱护。

家庭成员间要友爱宽容,让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温馨、和谐、友爱宽容的家庭环境中,使其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逐步形成稳定的宽容忍让的良好品质。

让孩子学会休闲


会不会休闲关系大

在休闲时间,孩子们离开了学校,家长又上班,处于失控的状态。可孩子们活泼好动、不甘寂寞,势必要从事各种休闲活动。

能否合理安排和充分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意义重大。孩子们的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和各种兴趣、爱好、特长,都是在休闲时间获得的,课外阅读也都是在休闲时间进行的;而不良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还是在休闲时间形成的。社会学工作者到某市监狱对犯人所做的调查显示:87%的犯人作奸犯科是在闲暇时间;77.7%的犯人因为穷极无聊惹是生非、制造事端,寻求刺激;96%的犯人承认自己的坏习惯是在闲暇时间沾染的。亲子网

儿童青少年缺乏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自我克制的能力,面对社会上那些“挡不住的诱惑”,很容易从事一些不良的休闲活动,接受不良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儿童青少年休闲教育。

明确青少年休闲的任务

什么是“休闲”?通俗地说,是指每个人在工作、学习和自理生活以后,可以自由支配的一种状态。包括个人受教育的时间、发展智力的时间、履行社会职能的时间、进行社交活动的时间、自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时间。

儿童青少年进行休闲的第一场所是家庭,家长是孩子们休闲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教孩子学会休闲,首先明确青少年休闲的任务:

松弛身心。人通过休闲,使未成年人劳累的身体得到休息,紧张的精神得到松弛,有利于他们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继续学习。

满足个人爱好,发展特长。休闲活动一般是个人的活动,孩子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喜欢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充分发展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课外阅读,增长知识,充实头脑,陶冶精神情操。在休闲时间内,孩子们主要是发展个性。

加强社会交往。在休闲时间,回到家庭,首先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与家人交往,有利于密切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广泛进行其他的社会交往,接触社会,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

认识青少年休闲的特点

儿童青少年的休闲生活不同于学校生活,它具有自身的特点:

自主性。青少年休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是自己做主,独自支配,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年龄特征、个性特征、能力、自身和家庭的条件安排;既可以是一个小群体的共同活动,也可以是独自活动。

灵活性。休闲生活,一般没有组织,没有严密的计划和特定的目的,有很大的灵活性;活动内容和形式,也可以随时进行调整,完全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为出发点。

儿童青少年休闲活动的这些特点,决定“无意识”起着重要的作用,更容易使孩子接受活动本身潜移默化的影响。

休闲要科学、文明、道德

休闲活动虽然是孩子们自主支配的,但必须要遵守社会公德,休闲生活要讲究科学、文明、道德。

休闲活动要科学。休闲活动的内容,要考虑到自身的年龄特征、个性特征和家庭生活条件,从实际出发,确保能促使身心的健康。亲子教育

选择有益的活动。高雅、健康的休闲活动,有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而低俗、不健康的休闲活动,满足的是低级趣味,不论是对别人还是对自己,都是“精神鸦片”。

要尊重社会公德。休闲活动不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休闲方式不仅要从个人的喜好出发,也要注意到不妨碍他人的安宁和安全。

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休闲活动主要是自由活动,没有集体的约束,也没有同学、熟人的监督,思想比较放松。但放松不等于“放任”,不能任意侵害集体或个人的利益。

现代社会,休闲是人们的一种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也是合法的权益。我们要帮助孩子们选择适当的休闲方式,指导他们进行有益的休闲活动,使孩子成为文明的人。

让孩子学会去爱!


晚上,我像往常一样,帮四岁的儿子海旭睡前洗刷。小家伙坐在他的小椅子上,看我把水掺热,给他洗完脚丫、擦干,又开始自己洗时,突然很感兴趣地说:“妈妈,我给你洗吧。”然后,执意蹲到我的洗脚盆边,轻轻地捧起些水,洒在我脚上,嫩嫩的小手从脚面上滑过,顿时,一种轻柔细腻的感觉掠过心间。他又拿起肥皂在我脚上抹了两下,小手边来回搓着,边说:“真滑溜。”一会儿用水冲冲,抬头看看我:“好了,洗完了。”灯光下,他清澈的眸子里闪动的那种颇有成就感,又掺杂着些新奇、喜悦的目光,让我这个平凡的女人,一时竟被这平淡生活中的小小细节深深打动。忽然想起一则公益广告中儿子给妈妈端水洗脚时,劳累了一天的母亲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我此时的感觉与她多么相似啊!

“妈妈,你高兴吗?”见我微笑不语,海旭问道。我回过神来,忙回答:“高兴啊!妈妈以前还没有这么幸福呢。”他又一脸不解地问:“为什么你以前没有这么幸福啊?”是啊,从他刚出生,大人小心翼翼地抱着喂奶、换尿布,到后来教他走路、说话,自己吃饭、穿衣,他那时,一直是被动地接受。慢慢地大些了,有了自己的思想,逐渐懂得“回报”了。于是,我就有意识地引导他,爱是相互的,别人对他关心照顾,他也应该体谅、照顾别人。比如,在生病后背他去医院的途中,我会问他:“将来你长大了,妈妈老了生病时,你会不会也背着妈妈?”老公经常加班,我便问:“爸爸天天上班挣钱给你买好东西、交托儿费,辛苦吧?”他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以后老公晚上一回家,海旭就抢着喊:“爸爸,快吃饭吧!”把老公美得不轻。周末吃饺子,我告诉他:“这是姥姥忙了一下午给你包的水饺,喜欢吧?”他会伸出大拇指说:“姥姥你真棒!”

当海旭在我们的引导下意识到大家对他的关爱后,他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反馈,并逐渐形成习惯:有时我亲他一下,他也抱着我的脸亲我;我给妈妈捶背,他忙爬到椅子上站着,攥起小拳头敲打我的肩膀;给他带回好吃的,他会记得递给大人:“你们吃吧,吃吧。”有一次,他找到一小包糖(平时很少让他吃糖,所以特稀罕),填了好几块在嘴里,忽然想起什么,急忙抠出一块往我嘴里塞!一家人为此笑了好半天。今天,当孩子突然要给我洗脚时,不管他是出于好奇还是一时兴起,我都感到非常欣慰,一时间,往日教育他的点点滴滴涌上了心头,我更深切地体会到:爱是相互的,单纯给予或索取的爱是不完整的。让孩子认识到这一点比供给他锦衣玉食更为重要。

不由想起网上的一篇文章,是来自敬老院墙上的:“孩子!当你还很小的时候,我花了很多时间,教你慢慢用汤匙、用筷子吃东西;教你系鞋带、扣扣子、溜滑梯;教你穿衣服、梳头发、拧鼻涕。所以,当我想不起来,接不上话时,请给我一点时间,等我一下,让我再想一想……孩子!你忘记我们练习了好几百回,才学会的第一首娃娃歌吗?是否还记得每天总要我绞尽脑汁,去回答不知道你从哪里冒出来的问题吗?所以,当我重复又重复说着老掉牙的故事,哼着我孩提时代的儿歌时,体谅我。孩子,现在我常忘了扣扣子、系鞋带。吃饭时,会弄脏衣服,梳头发时手还会不停地抖,不要催促我,要对我多一点耐心和温柔,只要有你在一起,就会有很多的温暖涌上心头。……”看了这篇文章,我有种想哭的冲动。多么盼望,将来我年迈体衰时,我的孩子也能紧紧握着我的手,陪着我,慢慢的,就像当年,我扶着他一步一步地走。

所以,当孩子今天突然要给我洗脚时,不管他是出于好奇还是一时兴起,我都感到非常欣慰,一时间,往日教育他的点点滴滴涌上了心头,我更深切地体会到:爱是相互的,单纯给予或索取的爱是不完整的。让孩子认识到这一点比供给他锦衣玉食更为重要。

专家:让孩子“学会”打架


幼儿园开学了,孩子在交往过程中难免遇到小矛盾和小冲突,很多时候甚至会“动手解决”。若家中的小宝宝被其他小朋友“暴力欺负”,家长是教育孩子做“狼”主动攻击,还是当“羊”默默忍受?爸爸妈妈们为此争论不休。

“还手”派:霸道比懦弱好

前几天,张女士从幼儿园接回4岁的儿子乐乐时,发现乐乐一见她就满脸委屈,脸颊上还明显肿起了一块青紫,隐约可以看出两排小牙印。幼儿园老师解释是同班小朋友抢玩具起冲突咬的。老师表扬乐乐很乖,挨打了并没还手,是小朋友学习的榜样。张女士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宝宝从小就打不还手,在这遍地是‘狼’的社会,就怕善良的宝宝会成为‘美德’的祭品……”“不主动打人,但被打了一定要还手。”同是4岁孩子的家长,王先生说,自从进入幼儿园后,宝宝已不止一次被打,每次他都教育宝宝要适当还手。他坦言,他为孩子的“懦弱表现”感到担忧:“近几年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案,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孩子懦弱非常危险。霸道总比懦弱好。”

“忍让”派:不能以暴制暴

几乎所有接受调查的家长都表示自己的孩子挨过别的孩子打,班里甚至有一些专门欺负别人的“孩子王”。讨论中,有的家长认为应该教孩子“还手反击”,也有家长认为不应该教孩子“以暴制暴”。“我认为孩子拒绝‘动手’不一定就是懦弱,而是善良的表现,作为家长这时候不能责备他,而应该认可他。”黎女士说,她常常教育5岁的儿子,不能动手打人,甚至被打都不应该还手。黎女士认为,动手解决不了问题,这样你打我,我打你,最后受伤也是孩子。“孩子对父母来说都是宝贝,伤了谁都不好。”

对此,同为妈妈的刘女士很认同,她说同事的儿子很老实,在幼儿园老被欺负。同事心疼儿子,教孩子要还手。结果孩子下手太重,敲破了同学的脑袋。“小孩子不知道哪些地方不能够打。一旦造成严重的伤害,家长会一辈子内疚和难过。”刘女士说。

专家:让孩子“学会”打架

“打架看似小问题,却影响孩子性格成长,家长不愿孩子当‘狼’,也不忍心他当‘羊’,失去自我保护能力。”儿童教育专家冯德全教授认为,不能简单地以“还手还是不还手”看待此问题,关键在于树立孩子自我保护的意识和引导孩子自己寻找解决的方式。“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怎样让孩子掌握好这个‘度’,尤为重要。”

冯教授认为,父母在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孩子被打后回家哭,父母在此时应该引导其自己找到解决方式。比如父母可以问问孩子为什么被打,让孩子回想一下自己的行为是否先有不当,若孩子没有不当之处,教孩子向对方表达抗议,倘若遇上不讲道理、专爱欺负弱者的孩子,不妨鼓励自己的孩子跟他狠狠干上一架,让对方知道欺负人的结果。

冯教授介绍,3岁以上的孩子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境,自己和对方的力量对比,以及老师的态度,决定自己是还手、躲避、和这个孩子化敌为友,还是去请大人帮忙。“对幼小的孩子来说,能想出躲避或求助的办法,也并不总意味着怯弱,有时反而是机智的表现,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最后,冯教授鼓励家长不妨让孩子学会打架,“孩子通过打架可以逐渐适应集体活动,并从中学会许多知识,如挨打时何等痛苦、怎样调节情绪、如何激怒对方、怎样相互原谅等。”

让孩子学会报恩


随着独生子女队伍的不断壮大,人们养儿防老的观念也在逐渐转变。但是“谁人父母不爱子”以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使得天下为人父母者仍是倾其所有,无私奉献。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天底下最无私的,这是做父母的伟大之处。

然而,现实生活中,不孝甚至虐待父母的事情经常发生,使一些为人父母者晚景十分可怜。这就涉及到子女有没有报恩尽孝的问题,而子女会不会报恩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从小就具有这一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曾读过一篇题为《流泪的虾》的文章,故事大概是这样:儿子从小就喜欢吃虾,妈妈每天都从菜市定量买来鲜虾给儿子吃,妈妈每次都是帮儿子剥壳,看着儿子将虾肉全部吃完。妈妈虽不知道鲜虾的滋味,但她既开心又满足。这就是无私的母爱。尽管物价上涨,收入微薄,但妈妈仍节衣缩食,鲜虾照买不误。有一天,12岁的儿子津津有味吃着妈妈买来的17只虾,吃腻了剩下最后一只,妈妈看着盘子里剩下的虾,伸手去抓,想尝尝多年未闻的虾味,可是,儿子却对妈妈尖叫起来:“这虾是我的,不准你吃。”此时妈妈的心里别提有多难受,流下的眼泪刚好滴在手中的虾上,分不清是母亲的泪还是虾的泪。

父母在对孩子付出爱时往往毫无保留,同时又缺乏正确的教育引导,容易使孩子目中无人、自私,不知道关心父母。而父母对孩子的爱说到底还是需要得到精神和物质的回报的,孩子懂得回报,说明孩子心地善良、正直无私,父母的爱才有意义。

因此,作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教孩子学会报恩。要善于索取,累了困了,让孩子端饮料泡杯茶,告诉孩子,父母也需要孩子回报的一份爱;无论买什么样好吃的东西,尽量与孩子共享,不能让孩子独吞;孩子在关心父母方面做出行动,父母要表示高兴或感谢;要扩大孩子回报父母的范围(包括学习、生活、做人等),特别是学习方面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是对父母的具体回报,应多提示鼓励。久而久之,孩子从小有了良好的家教,长大后就不会去做忘恩负义的人。

中美幼儿园PK 要是你你会选择谁


和国内的孩子比起来,美国小朋友的自理能力往往要强一些。原因除了国内都是独生宝宝之外,我认为也和中美两国幼儿园的差异有关。

今年我们有机会在上海生活了半年多,大毛被我们送到了当地的幼儿园。我从大毛去幼儿园的第一天就喜欢上了那个幼儿园,不是因为别的,是因为幼儿园对大毛照顾得太好了,周到得出乎我的意料。

在这个幼儿园,大毛每天都是早上干干净净地进去,下午干干净净地回来。早上我去送他,小朋友们在幼儿园门口排队洗手,而且是用温水,还专门有老师帮忙,洗干净了才进去吃点心;在幼儿园门口还摆放着当日午饭的样品,告诉父母们今天孩子们会吃些什么,午饭时每一张桌子都有老师陪。幼儿园为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两套床单被褥,老师定期会为孩子们换洗。

下午回家前老师也会为孩子们洗干净因为玩耍而弄脏的手脸,帮他们穿好外衣,背好自己的书包等爸爸妈妈来接。有几次大毛白天弄脏了衣服,我下午接他的时候不仅看到他换了干净的备用衣服,我还竟然从老师的手里接过已经被洗净晾干的弄脏的那一套,而且还用塑料袋装得很好。国内幼儿园的经历真的很出乎我的意料,因为在美国我早已习惯了脏衣服拿回家自己洗,而且每天要接一个泥猴似的大毛回家去。

这次从上海回到美国,大毛换了新的幼儿园,我在幼儿园陪了大毛两天,我感觉美国的小朋友和国内的小朋友比起来要“辛苦”很多。大毛现在在美国上pre-school,他班上的小朋友都在3、4岁之间,他们在学校里什么事都要自己做。

在大毛的班上,小朋友如果要上厕所,不需要跟老师讲,他们通常是自己就去了。他们要自己脱裤子尿尿,然后自己把裤子穿好,还要自己冲马桶,然后自己到洗手池洗手,他们洗手的时候不会忘记使用洗手液,洗完了要自己拿纸巾擦干净,然后还会把用过的脏纸巾扔进垃圾桶。这套对于一个3岁孩子来讲实在有些复杂的程序,却被每一个小朋友准确无误地完成。

吃饭时也是靠自己。大家排队自己洗手,然后自己吃饭。饭后小朋友们被要求自己收拾自己的餐具(这个学校为3岁以上的班级提供午饭),盘子叉子碗和勺都要放在不同的地方以便于清洁工清洁,孩子们居然没有一个人放错地方,而且一个摞一个排放得很整齐。

午睡时,小朋友们要到自己的小柜子里拿自己的被子。午饭后一直到3点都是午睡的quitetime,如果哪个小朋友醒得早,也要安静地躺在那里,等3点钟老师开了灯才可以起来。睡醒后还要自己叠好被子放回原处,叠得不好老师也不在乎,只要是小朋友自己叠的自己放好,再乱七八糟老师也会由它去。

出门到院子里活动之前,老师会提醒小朋友穿上外衣,但只是说外面比较凉,“建议”小朋友们自己穿上外衣再出门。在这里,老师对这些只有3岁的孩子们用的词是“suggest”,仅仅是个建议提醒而已。不想穿的小朋友,老师就依了他,因为“冷了他自己会回来穿”。

像这样要自己做的事还有很多,另外讲话做事还要随时注意用词的规范,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讲礼貌。我一开始还担心大毛不能自己完成一些事,但是大毛在很短的时间里就适应了,而且现在在家里也是什么事都要自己做。孩子的潜力有时真的是不可估量,我想国内的父母们如果可以适当的放手让孩子自己多做一些事,那么每一个孩子其实都是很有能力的。

如何让孩子学会感恩


有爱的孩子才能活得更健康更快乐。如果宝宝连亲爱的父母也不知道关爱,对父母任何付出都不知回报的话,将来的人生将会孤独而寂寞。尽早纠正宝宝的坏习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现在的宝宝多为独生子女,家长们很容易溺爱,对其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认为毫无保留地付出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长期以往,宝宝就会认为家长的付出和对自己的千依百顺是应该的,不但不知道感谢,反而在稍微不如意时就大吵大闹,更有甚者撕扯家长的头发和身体。这种极度不亮的破坏性行为不但让父母伤心,还会让给孩子心理的正常发育蒙上阴影,埋下骄横跋扈、自私自利的种子。

在后悔莫及之前,家长们必须统一战线,痛下决心彻底改变宝宝的不良行为习惯,构建健康的人格和品德:

第一,不要对孩子付出太多,干预太多,不要为孩子打理一切事务。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保护过多,那么孩子就会渐渐习惯父母的包办代替,就会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久而久之,孩子就很难再感谢父母对他们所做的一切了。

第二,不要让孩子吃独食

从小让孩子吃独食,会让他觉得他吃好东西、拥有好东西是理所应当的,如果孩子习惯了被给予,只知道索取,便很难在以后的生活中考虑别人的感受。一个不懂得关爱别人、关爱父母的人将来很难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第三,不要有求必应,更不要无求先应,不要让孩子拥有的东西来得太容易。

对孩子提出的要求,父母应先思考一下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则坚决拒绝,并且要告诉孩子为什么不合理,给孩子一些经受挫折的机会。不要孩子想星星就一定给他星星,想月亮就一定给他月亮,应该让孩子自己去争取自己需要的东西。当孩子通过一些努力获得所需的时候,他才会知道在父母的爱和保护下是幸福的。同时,父母也不要预先对孩子承诺太多。有些父母总想给孩子最好的食物和衣物,总想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生活中面面俱到,时间长了,孩子会觉得这一切来得都很容易,甚至认为他本来就应该拥有,于是也不懂得珍惜。

第四,父母还可以经常给孩子讲一讲自己的工作艰辛。

每一位父母在工作中都很不容易,但父母们却爱给孩子一张笑脸,给孩子一些超脱的环境,怕艰难的现实生活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其实,如果父母们能经常告诉孩子一些自己的苦恼,那么孩子就会在体谅和感恩中渐渐长大。

第五,父母要为孩子做出榜样。

如果家中有老人,有好吃的要先给老人吃,逢年过节给老人送礼物;如果老人离得较远,应该经常给老人打打电话。要让孩子看到父母不仅对自己有爱,对长辈也有爱。身教的力量远远大于言教。

第六,给孩子回报的空间。

当宝宝想要帮助你做事情的时候,父母一定不要再说你把书读好就行了。因为父母最大的责任不是让孩子学会读书,而是让他首先学习做人,这是他能好好读书、把书读好的基础。孩子懂得付出、懂得回报,他才会懂得珍惜、懂得体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