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白领到底如何做称职的家长?对此,专家给他们开出了“药方”。

给孩子有质量的时间

专家表示,自从有了孩子后,家里就再没有播放过电视节目。他的理由是,大部分孩子看电视时,不会做太多的思考,大都是被动接受节目制作人设定好的议题。此外,如果看电视时间过长,会使亲子互动的时间减少很多。这么多年一家人虽然失去了看电视节目带来的乐趣,却养成了一起对话、讨论、阅读的习惯。

蹲下来跟孩子说话

专家认为,现在很多老师和家长总是以说教者的身份在对待孩子,这样的教育是不对等的,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要改变这一点,要遵循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蹲下来和孩子的眼睛平视着交流,这时跟孩子在人格上就平等了,平等的交流才有可能。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认为,家长如果在孩子面前只是高高在上的长辈,孩子就会变得保守、胆小、被动和听话。这种孩子在30年前的企业是受欢迎的,但是今天已经过时了。

做终身学习的父母

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谢琴表示,没有天生成功的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从终身教育的角度来看,每一个人一生都在学习。因此,家庭教育并不等同于父母如何去教育子女,而是让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学会如何在这个家庭当中自己去学习、终身去学习。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请蹲下来和你的孩子对话


很多父母总是想不通,为什么孩子不能依照大人的要求去做,为什么他们要做出那些让人生气的事。直到有一天,当父母蹲下身子,才发现其中的缘由,原来,孩子眼中的世界和大人其实不一样。

孩子的世界和大人不同

美国教育大师杜威强调“在做中学(Learnbydoing)”,认为教育就是生活、教育是经验的继续改造或重组,同时也强调教育必须在有兴趣参与的前提下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养孩子时,父母应该先认同孩子经验的有限性,毕竟孩子了解世界的时间只有短短几年,孩子会用他们自己的高度、方式、眼光去认识和解读这个世界。

因此,父母要接受孩子不成熟的行为或想法,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适时扮演协助者的角色,帮孩子留意学习道路上可能发生的危险状况,在确保孩子身心安全的前提下,尽情让他尝试、表达并进行有兴趣的活动。对孩子来说,这就是有效的学习。

不要单纯说“不”

大人经常会说“不行”“不可以”“不要”,而这些“不”对孩子来说往往太过于抽象。在明知很多事情会产生不良后果的前提下,大人发出了禁止令,但即使大人把后果说得很明白,孩子仍旧不能真正理解,他们还是会继续困惑“为什么不可以”。因此,与其一再禁止或处罚孩子,倒不如在安全的范围里让孩子自己尝试一下,看看这种不良后果究竟是什么样子,然后他很快就能明白,原来大人说“不可以”是很有道理的。

如果您不能接受孩子以尝试错误的方式来累积学习经验,就容易出现亲子冲突,所以经常感觉孩子很不听话、老是做些让人生气的事。其实,父母完全可以换个角度去思考“正是因为孩子被教得好,才能如此有想法,这不正是聪明伶俐的表现吗”“如果我是3岁的小孩,我会不会也想试试这么做”。这样一来,父母对孩子的想法就多了一分理解,也能尽快放下自己的情绪去包容孩子的行为。

蹲下身来的5条忠告

当父母能够蹲下身子去平视孩子的眼神、放慢脚步欣赏孩子的优点、专心倾听孩子的童言童语时,他们很快就会发现不一样的东西。“哦!原来这就是他那样做的理由!”因为了解,所以有了更多的包容,就会减少亲子冲突,彼此间当然也会相处得更好。

1让孩子看见你的头顶

和孩子对话的时候,记得要蹲下来、靠近他,让孩子有机会近距离看见妈妈温柔的眼神、漂亮的发饰或是爸爸的发型,而不是每次只能看见大人的鼻孔或下巴,让孩子觉得你是可以平视说话的对象。

2听听孩子的说法

先了解孩子的想法及说法,不要一开始就否定他。有个小朋友拿了一条湿毛巾把地板弄得湿答答的,妈妈回家一看,马上就想开口训斥,但是她觉得应该让孩子知道挨批的原因,于是便问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没想到孩子回答:“我看过妈妈擦地板,所以想帮妈妈做家事。”看!如果一开始就痛批孩子,岂不是白费了孩子的一番苦心?

3注意孩子的优势才能

有的孩子很会说话,有的孩子很会唱歌,有的很会数数,妈妈要多多欣赏孩子的优点,而不是只看到孩子的不足、一味计较孩子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好,这样才能让孩子有足够的自信。

4再多一点耐心

有人这样说:“在孩子学会喊爸爸前,你必须先对着他说出3000次的‘爸爸’。”道理很简单,只要是健康的孩子,总有一天会开口喊“爸爸”,只是有的早一点,有的晚一点。很多事情也是同样的道理,孩子需要的是多一点时间去学习,如果父母能够再多一点耐心,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育儿焦虑。

5做得越多越灵活

如果您希望孩子的能力强一些、做事利落一些,那么就应该从小给孩子更多自己动手做的机会。多做一些肢体运动,有助于刺激脑部发展,除了能增强手眼协调能力之外,丰富的经验也能加快孩子的学习速度,当孩子再面对其他事情时,便能更加快速地思考如何应变。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给孩子更多的尊重(男孩篇)


要教育男孩,首先要尊重男孩,在与男孩交流时要平等,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了解男孩的想法。这种平等的关系会使男孩愿意同父母交流,并愿意接受父母的说教,这也是做好子女教育的首要条件。要想做到这些,家长在对男孩的教育上要尽可能地多一些人性化,从他容易接受的事和有关的问题出发,给他提一些建议,让他明白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男孩最初的受人尊重的感觉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尊重别人的意识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经过多次训练、教育和不断地强化而逐渐建立起来的。而且只有那些能够得到父母的尊重与爱的男孩,才会懂得如何去尊重别人、爱别人。所以,家长不要忽视男孩的“平等观”,爱他就要让他知道你很尊重他。我们做父母的应放下长辈的架子,蹲下身来与儿子交谈,而不要总给儿子“高高在上”的压迫感。

我国一位著名学者访澳归来,那里的许多人和事仍历历在目,如一些家长蹲着同男孩谈话,和男孩在一个水平高度上面对面地谈话,给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第一次见到这种情景是在他住的朋友家。一个周末,他们请了一对青年夫妇和他们的儿子来吃晚饭,当这个两岁多的男孩吃饱了,要下地去玩时,男孩的母亲也立即离开餐桌,蹲下来面对着男孩说:“你是不是要坐到离餐桌远一点儿的地毯上去画画?”男孩听后高兴地坐到那边独自玩去了。当时,他对这位妈妈蹲下来对男孩说话的举动虽然很诧异,但他以为这只是这位妈妈特有的教育方式而未再多问。

又一个周末,学校的一位秘书尼蒂请他到她家做客,他又一次见到这动人的情景。尼蒂有一双可爱的儿女,当他们准备乘车一同去超级市场时,4岁的儿子因为姐姐先坐进汽车而不高兴了,尼蒂这时就在车门口蹲下来,两只手握住儿子的双手,与他脸对脸,目光正视着男孩,诚恳地说:“罗艾姆,谁先坐进汽车并不是重要的,对吗?”罗艾姆看着妈妈会意地点点头,然后钻进汽车并挨着姐姐坐了下来。

第二天上午,他们一起去公园玩。当罗艾姆同姐姐跑跑跳跳,要到湖边去看戏水的鸭群时,不小心绊了一跤,眼泪在他的大眼睛里滚动着,马上就要流出来了。这时,尼蒂又很自然地蹲下来,亲切地对儿子说:“你已经不是小宝宝了,已经长成一个大男孩了,绊一下是没关系的,对吗?”这时,这位学者也学着尼蒂在一旁蹲下来,面对着罗艾姆说:“是的,你是个大男孩了,对吗?”罗艾姆一下子就收住了眼泪,很自豪地玩去了。

这时,学者禁不住同尼蒂谈起了这样的教育方式。尼蒂说:“与男孩说话当然要蹲下来呀!他们年龄小,还没有长高,大人只有蹲下来,才能平视着他们说话。在我小的时候,我的父母就是这样同我说话的。我们认为,男孩也是独立的人,因为他们比我们矮一些,我们就应该蹲下来同他们说话。”

可是,在我们国内,却常常可以看到父母站在那里,大声呵斥男孩:“过来!别摸!”“去!去!去!别烦我!”等居高临下、命令式的语言、语调。很多家长之所以与男孩交流的效果不好,正是因为家长与男孩在交谈时,往往以长者自居,对男孩缺乏应有的尊重。大多数父母总喜欢把男孩当做小“豆包”,没有在情感上给他们公平的待遇。殊不知,男孩虽小,但早已有了自己的思维与尊严,他们渴望与大人平起平坐,渴望大人把他们当做平等的个体来看待。

其实,父母是否蹲下来与男孩说话,只是一种方式问题,重要的是在父母的心中,是否把男孩真正当做和自己一样,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这才是问题的本质。这也影响着家长能否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与教育男孩的一系列问题。

所以,做父母的该反思一下:你是否也会蹲下身来与你的儿子交谈?你有没有发觉你的儿子不愿意对你敞开心扉?如果你发现你的儿子总是不愿与你交流,那么你就该反省一下自己了。

蹲下来和儿子说话

1.在中国,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父母站在那里大声呵斥孩子:“过来!别摸!”“去!去!去!别烦我!”这种居高临下、命令式的方式正是很多家长与孩子交流效果不好的原因。

2.男孩虽小,但已有自己的思维与尊严,他们渴望大人把他们当做平等的个体来看待。家长不要忽视男孩的这种“平等观”,应放下长辈的架子,蹲下身来与儿子交谈,而不要总给儿子“高高在上”的压迫感。

父母跟孩子交流要多倾听少说话


倾听是父母与孩子心与心的对话、情与情的对接,比父母的长篇说教要有效得多。

有一次,我去一所学校作演讲,中场休息的时候,我问其中一位孩子:“你长大后想做什么啊?”

那个孩子认真地说:“我想当警察。”

我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在街上遇到一位歹徒,但是你身上什么武器都没带,你会怎么办?”

“我会跑回警察局。”

听到这位孩子的回答,其余的同学都哄堂大笑,笑他的胆怯和懦弱。那个孩子的嘴唇动了动,可是没说出话。

我继续微笑地看着这个孩子,他的眼神和表情告诉我:他还没说完话。当别人纷纷取笑他的时候,我还是清了清嗓子,继续问他:“你跑回去干什么?”

男孩说:“我去拿我的武器,然后再叫上我的同事,一起来对付罪犯。”他将自己心里的想法说了出来,尽管是稚嫩的想法。

我保持倾听者的姿态,让他把自己的话说完。说完后他很开心地对我说“谢谢”。但是,我也要谢谢他,不仅让我和其他人听到了他的心声,更感受到了他的纯真。

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倾听是开始。倾听不仅是交流,也是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父母应善于倾听孩子的话,这是一种高明的教育艺术。

你以平等的心态听孩子诉说,孩子会对你产生信赖和尊重,亲子沟通也会更加顺畅。

有一次,桐桐回家后闷闷不乐,我问她发生什么事情了,她也不说话。

吃过饭,我拉起桐桐的手,说:“桐桐,爸爸带你出去走走吧!”我带着桐桐来到楼下的长椅上。

“桐桐,是不是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啊?有心事和我说,我即使帮不上忙,也可以替你分担啊。你还不信任爸爸吗?”我说,“你就把我当成你的好朋友,和我说说吧!”

桐桐靠着我的肩膀说:“爸爸,今天老师在班里当众批评我了,让我很没面子。”

我没说话,只是看着桐桐,让她说下去。

“上课的时候,同桌管我借橡皮,我告诉她我没带,可是老师竟然说我乱说话,今天的小红花也没发给我。”桐桐说,“我可是每天都会得到小红花的。”

等桐桐说完,我说:“桐桐,我可以理解你的感受,因为,我也有过你这样的经历。”

“是吗?”桐桐问。

“是啊,那是以前的考试,同学管我借尺子,监考老师却说我在作弊,那一科考试,我被判为零分。你想想,爸爸的情况不比你这个情况严重多了?”我启发桐桐。

“嗯,爸爸,我知道了。我明天就和老师说清楚。你听我说,我觉得现在心里舒服多了。”

这就是倾听的妙处,孩子会在你的倾听中缓解自己的不良情绪,心智更加成熟。

有一次,我去接桐桐放学,她的班主任老师说桐桐在学校里和同学吵架了,桐桐还把同学的本子撕了,让我回家好好教育教育她。

回家之后,我按捺住我的气愤,想先听听桐桐是怎么说的。

“桐桐,今天在学校怎么样?开心吗?”我问桐桐。

桐桐听我这么一说,眼泪立即就出来了。她哭着说:“爸爸,今天我和小胖吵架了。”

“你和爸爸说说,让爸爸来评评理。”我鼓励她说。

“他总是说我长得黑,还在讲台上说:‘桐桐,你要是钻进煤堆,肯定找不到你。’我不让他说,他还是说。实在没有办法了,我就把他的本子撕了。可是,后来老师什么也没问,就直接批评了我。”桐桐哭得更厉害了。

“宝贝,小胖说你,确实是他不对。但是你可以去找老师啊!让老师给你做主,你不用撕他的本子。你说是吗?你这样做不就跟他一样不讲理了吗?”我对桐桐说,桐桐点了点头。

第二天,我就让桐桐去和老师解释清楚了,老师也觉得自己当时没听桐桐解释,是不对的。

如果我当时直接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了桐桐,桐桐心里肯定会更委屈,甚至会给她的心理留下阴影。

花一些时间听孩子说话,你不仅可以走近孩子,还可以提高孩子正确看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孩子都喜欢“大耳朵,小嘴巴”的父母。因此,为了真正和孩子平等交流,父母一定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里话,哪怕孩子的观点有时是错误的,也请孩子讲完。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给孩子更多的尊重(女孩篇)


女孩看世界的眼睛,是长在她那颗细腻、温婉的心灵上的。所以,家长请蹲下来和女孩交流,从女孩的角度和立场出发,用女孩的思维去考虑问题。

这样,也许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她们大多喜欢那个长得既不帅、唱歌又吐字不清的周杰伦了;并能理解:处在青春期的少女那种属于青春的躁动是多么的正常;同时也能够知道:作为独生女的这一代是多么的需要亲情的引导、亲子间的交流..

有了这样的理解,家长们也许就会发现:原来大家凭借经验的教育方法,实际上有一些是错误的,其中很多想法与做法是偏执的、落伍的。与孩子的交流也同样需要用“理解万岁”的原则。

一位年轻妈妈和女儿发生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三月的一天,一位妈妈带着8岁的女儿美玉到野外踏青。走在野外乡间的小路上,玉玉显得特别兴奋,边走边跳,看到那些开得鲜艳但又叫不出名字的野花儿,她高兴得甚至蹲在那儿,对着那些花朵说话,居然有半个小时。

这位母亲很诧异,问女儿:“你在对花儿说些什么啊?”

她回答:“我对花儿说,你们今天开得真好看。我要是能每天和你们在一起就好了。”

母亲又问:“你为什么要蹲下来对花儿悄悄说话呢?”

女儿说:“对花儿说话,一定要蹲下来的,在花儿的面前轻轻地说话,这样花儿才能听得见呀。”

听了女儿的话,这位母亲感慨万千,不仅是因为孩子的爱心,更多的是对教育孩子的反思:连孩子都知道对花儿说话要蹲下来轻轻地说,而我们做父母的教育孩子时又是怎样做的呢?我们常常喜欢把孩子比喻成祖国的花朵,然而在“花朵”面前,我们与之交流、沟通时,又有几次是蹲下来悄悄说的呢?

蹲下来与孩子交流是现行教育中一种很热门的教育观点。它强调的是一种平等的观念。因为,只有家庭内部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维生素”。

尊重孩子,首先应该认识到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情感和需要,放下做家长的架子,使孩子觉得父母和自己是平等的。要礼待孩子,不打骂他们。父母做错事、说错话,要勇于向孩子承认错误,这并不会由此降低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

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却常常可以看到父母站在那里,大声呵斥孩子:“过来!别摸!”“去!去!去!别烦我”,用这种居高临下、命令式的语言、语调和孩子说话。

从这样的说话态度来看,父母似乎在孩子面前显得很威风,可在孩子心目中,父母却并不可敬,这样的父母也很难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也很容易在孩子心里失去威信,久而久之父母说的话孩子也不会听,甚至还会在心中产生厌恶父母的情绪。

其实,是否蹲下来与女孩说话,只是一种方式问题,重要的是在父母心中,是否把女孩真正当做和自己一样的,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这才是问题的本质。这会关系到家长能否以正确态度对待与教育女孩有关的一系列问题。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尊重与要求之间存在着一种“数学依存性”——即10与1之比。也就是说,要在10倍地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要求他。严格的要求始于高度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个性,否则,严格要求犹如逆水行舟。

因此,家长在教育要求的内容选择上,应该尽力发现、赞扬女孩的优点,多鼓励女孩的积极行为,并以此去压倒缺点;在教育要求的表述形式上,应摒弃居高临下、大声训斥的做法,代之以蹲下来低声调的悄悄对话。

蹲下来对孩子说话,这种特殊的教育方式,在国外已经很普遍。蹲下来对孩子说话的积极效果有以下四点:

第一,当父母蹲下来用低声调教育孩子时,孩子会察觉到大人的沉着、冷静、亲善和爱护,从而稳定住自己的情绪,并且能及时地把所思所想的内容告诉大人。

当父母不再居高临下,孩子才可能把她的想法对你袒露出来。因为这样孩子会把你当成朋友,信任你。不管孩子说的话对还是错,有无道理,这一步应该说都是很关键的,因为只有当大人知道孩子的真实想法之后,才能有的放矢地对症下药,教育也才不至于一相情愿,更不会走入死胡同。

第二,蹲下来低声细语地与孩子悄悄对话,孩子会感到与家长是处在平等的地位上,这样就能引起孩子听大人说话的兴趣,而且使其能够集中注意力听大人讲话的内容,真正领会大人说话的道理,从而容易接受。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更能够让孩子觉得受到尊重。

第三,常用这种蹲下来温和亲切的低声调方式与孩子对话,还可以增强孩子对家长的信任感,增强孩子与家长进行交流的自信心。很多孩子和家长的交流很少,是因为他们对家长有恐惧感,而且认定家长和他们是没有共同语言的。长期下去,孩子就会对和家长沟通缺乏信心。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就可以改善孩子和父母间的沟通关系。

第四,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孩子能够更好地观察到家长的表情。其实,每个家长对孩子都是充满爱意的,家长的眼神里流露的是对孩子的疼爱。可是,一般情况下,当家长教育孩子时,孩子是不敢看家长的眼睛的。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孩子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爱意,理解父母的用心,从而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从内心深处体会父母的感情,从而能够促进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沟通。

总之,蹲下来对女孩悄悄说话,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女之道,你不妨对你的女儿试试看。

以平等的姿态与女孩交流

是否蹲下来与女孩说话,只是一种方式问题,重要的是在父母心中,是否把女孩真正当做和自己一样的,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这才是问题的本质。这会关系到家长能否以正确态度对待与教育女孩有关的一系列问题。

切记!别用命令的语气跟孩子说话


一个16岁各方面都很不错的高一男孩,与同班的一个女孩相恋了,男孩的父亲与他单独进行了一次谈话。

父:儿子,你是不是觉得她是最好的女孩?

子:我觉得我认识的女孩里她最可爱。

父:爸爸相信你的眼光。但是,你才上高一,你认识的女孩有多少?

子:我心里只有她。 

父:你说你要上大学,将来还要出国深造,想成为一名律师或金融家。你知道你将来会遇上多少好女孩吗?爸爸并不反对你现在谈女朋友,但是,爸爸最反感的是见异思迁。这个女孩是你到目前为止认识的最好的女孩,可是,你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遇到更多的女孩,到那时你该怎么办?你会不会后悔?

子:可是,现在让我离开她,我会很痛苦。

父:你上初三时买的“随身听”呢?

子:前两天,您给我买了个高级的,我觉得音质比原来的那个好,就把原来的那个送人了。

父:这就叫一山更比一山高。如果你能把握好每一个属于你的机会,你以后的成就只能比今天大,你面对的世界只会比今天更广阔,到时候你的选择只会比今天更好,更适合你。如果你与这个女孩真有那份情缘,到时候再让它开花结果多好。儿子,一个人一生不可能不做些让自己后悔的事,但是,人生大事只有几件,后悔了,就会遗憾终生。

子:爸爸,我懂了..

从此以后,男孩把对女孩的特殊感情像一粒种子般地深埋在了心底,但生命的乐章却弹奏得更欢快了。他明白,即使爱的种子发芽了,也不能长成参天大树,更不可能结出甜美的果实。因此,在这之前,自己只能做一个默默耕耘的农夫,等待庄稼成熟。

例子中的父亲面对男孩的早恋,不是用命令的口气让男孩放弃,而是选择理解男孩的需求,帮助他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认识爱的真谛,并以平等的态度与他交流自己对人生、爱情、学业的看法。然而,并不是每一位家长都像例子中的父亲那样,比如罗恩的妈妈就正好相反。

罗恩的妈妈是一位慈善活动家,她很关照社区的孩子和老人的生活,并且常常带着罗恩参加各种活动。妈妈常常给罗恩讲教义,告诫他要做一个诚实、勇敢、富有同情心的人。虽然妈妈的要求都是正确的,但妈妈因为事务繁忙,常常以命令的语气与罗恩进行交流,而且

她还不能容忍儿子有一点点异议,否则就会歇斯底里地痛哭,在儿子面前表现出受伤的样子。

妈妈的反应让罗恩不敢有一点儿反抗意识,他也不愿意和父亲交流。罗恩的同学常常取笑他是一个古板的基督徒,毫无生趣。这让罗恩甚至连看自己喜欢的女孩的勇气都没有。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如果你想让男孩做什么,不想让男孩做什么,就要把自己和男孩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像朋友一样,一起商量,分析利弊,最后让男孩自己拿主意。这样男孩不仅不会反抗还感觉不到被命令的屈从,反而会在商量的气氛中感觉自己正在长大,逐渐有了自己的主见。这时大部分男孩都会愉快地采纳父母的建议。

看看下面的这些话,你说过多少?

1.那东西你早就有了,为什么还想买?

2.不要把东西放在那里,会弄丢。

3.你的房间乱七八糟,你什么时候可以把它清一清?

4.你应该打个电话回来。

5.别用手指拿东西吃,这是个坏习惯。

6.这些薯片太油腻,对你心脏不好。

7.你的这件衬衫和裤子不配。

8.你朋友打来三次电话了,你什么时候回他电话?

在教育男孩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使用命令的语气而忽视与男孩的沟通,所以很多人问,如何跟男孩进行成功沟通呢?教育专家给我们的建议如下:

第一,在沟通时,应该注意以下因素:理解、关怀、接纳、依赖和尊重。理解要求父母与男孩双方都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关怀不但要存在于内心,还要切实地付诸行动;接纳要求考虑到每个人的个性,懂得欣赏他人身上的优点;依赖是要做到既信任别人也信任自己;尊重是指要尊重他人,特别是父母要尊重男孩的权利,尊重他们的意见和选择。

第二,要建立一种积极健康的家庭沟通关系,应该改变父母是决策人、男孩是接受者这样僵化的家庭角色分配。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懂得进行角色交换,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可以对他表述的愿望予以积极地辩解。当男孩能够参与讨论家里的通常是成年人的问题时,他们方才能够更好地理解父母,而父母一方面可以调动男孩的主动性,让自己清楚地认识到男孩的才干,另一方面可以得到有关自己教育的反馈信息。

综上,父母通过与男孩沟通,最后让男孩明白的是“理解、信任、承诺、准时”等观念的重要性。男孩也会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慢慢地养成理解他人的习惯。只有这样,男孩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放弃用命令的语气说话

1.要建立一种积极健康的家庭沟通关系,应该改变“父母是决策人,男孩是接受者”这样僵化的家庭角色分配。

2.如果你想让男孩做什么,不想让男孩做什么,就要把自己和男孩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像朋友一样,一起商量,分析利弊,最后让男孩自己拿主意。这样男孩不仅不会反抗,还感觉不到被命令的不悦,反而会在商量的气氛中感觉自己正在长大,逐渐有了自己的主见。这时大部分男孩都会愉快地采纳父母的建议。

白领父母如何抽时间陪孩子


AnthonyP.Witham博士曾经说过,“小孩拼写”爱“字,是写成‘T-I-M-E(时间)’。”他说的话的确不无道理。可惜的是,你像大多数父母一样,都缺少时间。不管是我们换新工作、有婴儿,或者我们只是想冲杯咖啡或上床睡觉,我们似乎总是期望有更多的时间。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我们也想要更多的时间。但我们总感觉我们根本没时间。那就意味着我们不爱小孩么?当然不是。

和小孩一起度过美好时光,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快乐是非常重要的。我和全球很多小朋友交谈过,他们告诉我,花在他们身上的时间并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确保“质量”。我们必须找到方法,让我们的时间“慢”下来,然后在其中插入美好时光,让我们的孩子知道,我们是关爱并关心他们的。

如果小孩感觉到你不关心他们,很多小孩会用自己微妙的方式让你知道。一些小孩不会表现出来,而其他则会。也许你发现孩子和老师顶嘴,和同学打架,或采取能吸引你注意力的行为,比如大声哭闹、发脾气甚至尿床。尽管这些方式是消极的,但的确会吸引你的注意力。这种想法的本质是:如果我正确做事不能吸引注意力,那我就做些坏事来吸引注意力。没有人希望这样!

如果你没有时间时,该如何挤出时间?

1.单独相处的时间:单独和你的孩子做两人都很喜欢的事情是最好的。在一个家庭里,当爸爸照顾婴儿时,妈妈可以陪年龄大点的小孩。可以看电影,去剧院看灰姑娘,或坐在公园长凳上聊天。单独相处的次数由你决定,但是我研究过的孩子说至少每个月一次。如果你是位有多个小孩的单亲妈妈,可以每个周六和你的其中一个小孩单独度过美好时光,而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六全家一块度过。

在日历上标明(周六)日子,是个不错的方法。这也向你的小孩表明,那天有优先级较高的事。

2.把在一起的时间列入你的日常计划:小孩喜欢帮助人。你有邮件要寄吗?让他们在信封上贴邮票。需要购物吗?让购物变成快乐时光。需要做晚饭?让他们帮你准备。尽管开始时可能变得更麻烦,需要花更多的时间,你会发现孩子慢慢变成你最好的帮手,并且他们会回忆并记住晚餐之前总是有和你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3.虚拟时间:下午3点之前都没有时间陪小孩?你仍然可以让你的小孩知道你在关心他。写小纸条并放在他们的午餐饭盒里。这是孩子们告诉我的让他们感到被父母爱和关心的最好的十件事情之一。另一个主意是用摄像机录一个短视频给他们看,然后放在早餐桌子上。很有创意吧!

4.休息时间:每个人都很忙。有些父母比其他人更忙。利用休息时间你可以和你的小孩呆15分钟或半个小时。如果需要的话,设置一个闹钟,让每个人知道休息时间开始和结束。当还差2分钟时提醒你的小孩,以免结束地太突然。如果你在休息时间都没有空,那么可以提前15分钟叫醒你的小孩,利用这段时间在早上做些有趣的事情。你也许不认为15分钟有什么很大的意义,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可是有15分钟和你在一起。

和孩子们待在一起,这可以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最重要的是,你和孩子有时间沟通交流。在沟通过程中,要让孩子切实感觉到关爱。所以,起床后的几分钟,可以把咖啡设置自动档,然后利用这些时间和你的小孩待在一起。当你以后回首,你会非常感谢这些回忆。

白领妈如何提高亲子沟通质量


一、请放松下来。

将与孩子的交流看作是生活的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吧!不要将与孩子之间的亲子沟通安排成工作表(如:今天做什么、明天做什么……),好像每天都必须做些什么才叫“沟通”。人都需要休息,工作后的你,也同样。所以,与孩子交流之前,在心态上,您应该是一个放松的、乐意交流的妈妈,而不是一个刚刚从拥挤的公交车下来、匆匆忙忙的疲惫的妈妈。就这一点,建议您在回家的路上,或者进门之前,或者要见到宝宝时,做以下的想象:

1、想象一个足以让自己心情愉快、放松的情境,或者一些美好、舒服的词汇,比如:暖暖的阳光,开心的野餐,温馨的灯光,甜甜的笑容……

2、在头脑中闪现宝宝的“可爱”,比如:胖乎乎的小脸,脆生生的声音(尤其是叫“妈妈”的时候),玩耍的模样,滑稽的怪相,还有好多可爱的“第一次”;

3、想象你与宝宝在一起的欢乐时光,游戏、读书、洗澡、玩水、学步……相信这些“想象”足以给宝宝一个“好状态”的妈妈!这就象“接力跑”中的那段“接棒区”,是一个助跑、转接与加速的区段。工作以后的你,可能已经累了,而如果能有这样的一段“心理接棒区”,将能使你从工作的“后遗症”中解放出来,给自己一个即将见到宝宝的“幸福期待”,也将激活你发自内心的母性的爱与灵感。

其实,与宝宝如何相处的技巧没有谁能真正教你,因为你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而他所期待的也是一个特有的妈妈。不要迷信所谓的“育儿技巧”,当你放松下来时,你就有了育儿的本能?

“儿子,过来,让妈妈亲一下!”“好儿子,妈妈回来了,来亲妈妈一下!”“儿子,妈妈好想你啊!快过来让我抱一抱!”…………正如你意识到的,亲子之间情感的交流与沟通才是最重要的!什么是“交流”?一种自然而然的接触?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短短的问候,一个亲热的吻……什么是“沟通”?彼此心灵上的默契?会心一笑、眼睛一亮、手拉拉、头点点……这些需要多少时间呢?真正需要的是一种放松又快乐的心态!所以,建议你多留意生活里的美妙时刻,让点点滴滴汇集在“记忆”中,以便“想象”提取。即使在工作,偶得空闲,不也可自娱自乐?

二、弄明白孩子真正需要什么。

现在有很多关于亲子交流的书籍,各种活动、训练、游戏目不暇接,搞得个个父母看了都觉得“不称职”?

“我没有那么多时间给孩子讲故事!”“我从没有陪孩子搭过积木!”“这些家庭游戏,我们似乎都没有玩过!”而且越看越觉得焦虑,好像父母不给孩子读故事、不训练孩子、不与孩子做游戏,孩子就可能不健康,就可能影响某种“商”(如“智商”、“情商”)的发展。于是,父母心理压力很大,既怕“少交流”,又怕“错交流”,无所适从。结果把最重要的都忘了?我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我的孩子需要我们做些什么呢?

所以,在您走入家门前,请不要象去超市购物似的,列一张清单:先做什么,然后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如果这样,结果多数是?“我的孩子注意力很难集中,刚看了两页书就不行了!”“他根本就不爱听故事!”“我说什么,他总是不听,总要我按他说的做!”……

我们很难回忆起3岁前我们自己是怎样需要父母的,所以要真正弄明白现在的孩子需要什么的确很难,那么就先放下我们的育儿理论与技巧,听听孩子们的声音吧?“妈妈,我今天搭了一个好高好高的楼房!”“爸爸,我想听故事!”“妈妈,抱抱!”“哇……哇……”声音、动作、姿势、语言、表情足以表达宝宝的需要,只要你肯仔细听,欣赏地、带着好奇地听。

当然,你可以提出你的设想或建议,“宝宝,想不想听妈妈讲故事啊?”“妈妈今天给你带来了一本很好看的书,想不想看啊?”“强扭的瓜不甜!”所以,交流以自愿为原则,如果孩子喜欢先搭积木、再听故事,干嘛非得按你想的先听故事、再搭积木?如果你是在有意识地教孩子什么,就更要懂得如何“吸引孩子”了!

三、充分调动家庭资源。

孩子不是妈妈一个的,所以不管是照料孩子,还是教育孩子,都是家庭共同的权利与责任。因此,如果巧妙地让所有家庭成员都积极地来关心孩子,不但你轻松了,而且更合理。不是吗,家庭成员间的彼此矛盾、吵吵闹闹,经常会成为孩子模仿的榜样,钻空子的借口?笔者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相互抱怨?“真怕老人把孩子宠坏了!”“孩子这么小,他妈妈就让他学这、学那!”“这孩子就因为小时候爷爷奶奶太宠,所以才这么任性!”“自己还没长大,懂什么带孩子?”

其实,如果换一个角度,老人自然有“隔代亲”,但也有经验;年轻人自然少些“经验”,但又比较“现代”而有精力。所以,如果相互能取长补短,彼此信任,在必要的行事规则上达成一致,这将最利于孩子发展。比如,你的孩子正是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只要周围有充分的语言环境,包括“说”与“听”,都会促进孩子的发展。所以,你只要让孩子的奶奶平时多与孩子说,并多鼓励孩子说,而你工作之余陪孩子多做些小游戏、讲点故事,另外不要忘了还有孩子的爸爸,他也是孩子成长必须的影响力,至少可以让他与孩子多做些更需体力的运动,孩子成长,人人有责!这样不是更好?

总之,有质量的亲子时间是一段放松、愉快、相互合作与交流的时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