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蹲下来与孩子平等交流。

要充分发展幼儿的大脑,最重要的工作是引导幼儿读书。想要给宝宝的将来打好基础,有些家长会选择早期教育宝宝。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早期教育时应该注意些什么?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请蹲下来与孩子平等交流”,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父母与孩子进行心理上的沟通是十分必要的,父母可及时发现、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并以正确的方法给予引导,这对孩子的心身发育是有益的。父母应细心观察和研究自己的孩子,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心理发育特点,家庭教育就必须根据孩子心身发育特点来进行,否则会给孩子增加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甚至影响孩子的人格发育。父母要与孩子进行心理上的沟通,就应掌握沟通的方法。

很多年轻的父母或许和我有一样的感受,孩子越大,越难以沟通。“我不要穿这件衣服,太紧了。”“我是对的,你才错了。”“你去哪儿?我也要去。”……诸如这些事情,日复一日,我们常常被折腾得筋疲力尽。然而细想想,作为父母,我们也许存在一些不恰当的习惯:是否给孩子申辩的机会,让他们说出真实感受;批评孩子的时候,我们是否用手指指着孩子;当孩子与自己的想法不一样时,我们是否火冒三丈;最后谈话结束,我们是否会给孩子一个拥抱?亲子间的沟通,作为父母是要有些策略的,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说,我们都应该考虑。当我意识到这些问题时,我开始反省,并留意自己的言行,尝试着改变自己的想法、说话方式,并站在孩子的立场去考虑问题。

首先,我们要学会关心自己、学会快乐。

现在有很多家长都在感叹小孩难教,其实如果家长们仔细观察和思考,就会发现问题大多出在我们成人身上。有段时间,我特别忙,回家时已是筋疲力尽,经常没和儿子说上几句话就睡着了,还时常因为孩子的一点小过错就发火、不开心。直到有一天,我不小心把牛奶洒到他心爱的图画书上,他情绪激动地大喊大叫,大声指责:“你为什么这么不小心?”活脱脱一个成人缩小版,我才惊觉自己犯了一个多大的错误。如果父母忙于工作,只是把家庭当作休息和睡觉的地方,在家中说一些消极、带有强烈的负面情绪的话,孩子也会感觉到不快乐,也会出现消极抑郁情绪。所以,父母要经常检查自己的情绪,应先学会关心自己、放松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其次,沟通讲求艺术。

与孩子的沟通,实际上是两个生命的碰撞。家长与孩子沟通的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要学会倾听。

倾听是沟通的前提。只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容易。孩子向你诉说高兴的事,你应该表示共鸣,如他在幼儿园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你可以称赞说,“噢,真棒,妈妈也替你感到很开心”。当孩子向你诉说你不感兴趣的话题,你应该耐着性子听,表示你关注他的谈话内容,可以使用“嗯”、“是吗”、“后来呢”等词,表示你在认真地倾听,鼓励孩子继续说下去。

2、营造和谐的沟通氛围。

和谐的气氛永远是与孩子沟通的最好添加剂。要专心听他们的意见和看法,理解他们的情感和需求。一起去吃饭,一起去听音乐会、参观绘画艺术展、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如一花一草一木,路上汽车的颜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着打扮、说话内容、百货橱窗……都可以成为谈话的素材,都是与孩子沟通和交流的最佳时机。

3、要让孩子发表意见。

不能永远只是你说孩子听,不管孩子对你讲什么,你都应该让他把话说完,给他说话的机会,一定不要在孩子没有说完他的话时,就对孩子发脾气。在讨论一般的家事时,不妨也让孩子参与,不管最后是否采纳了他的意见,应让他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如此,他们也会尊重长辈。

4、尊重孩子,保护他的隐私。

可能很多父母在和老师或者亲朋好友谈论孩子的优缺点时,都是肆无忌惮的,从“不好好吃饭”到“今天被老师批评了”,把孩子的缺点像空气一样直接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曾经有位家长,来园接孩子时跟人闲谈,话题扯到孩子身上,说“他有尿床的毛病……”话刚出口,一旁的孩子羞红了脸,露出怨恨的表情。尿床这类生理缺陷,属于“难言之隐”,孩子对此特别敏感,父母一般情况下不该向他人提及。这孩子从那天起,开始拒绝和母亲沟通,甚至有抵触行为。因此,作为家长需要牢记:不要到处宣扬孩子的隐私,你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才能真正把你当成能讲知心话的朋友。

5、多赞美,少批评。

也许父母从来没意识到,自己随便说出来的一句话,会对孩子小小的心灵产生多么重大的影响。“你怎么越大越不乖?”“你怎么就不能像隔壁的某某呢?”“我警告你,你最好赶快……”这些话会让孩子产生更强烈的逆反心理。但是恰到好处的赞美、欣赏则会增强孩子的自尊、自信,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润滑剂。所以父母对孩子要多了解、欣赏、赞美、鼓励。因为赏识才能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总之,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有些问题孩子不一定能很快理解,父母要帮助孩子慢慢认识,慢慢沟通,别希望着通过一两次聊天,就能和孩子成为知心朋友。毕竟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年龄、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理解需要一个过程。如果过于急躁,沟通就会成为泡影。只有掌握与孩子交谈的艺术,做孩子的朋友,才能使两代人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

相关知识

亲子早教:蹲下来,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


今日上美术课,我让小朋友画“我的假期日常生活”,因为刚排完暑期,小朋友对这一话题讨论特别喜爱。有的画了自身和亲人玩儿,有的画了在家里玩耍,也有的画了……二十分钟后,绝大多数的小朋友都完成了自身的作品,竞相交给我觉得,我挑出来多张我觉得画得“好”的作品展现给大伙儿,说:“小朋友,大家看一下,一些小朋友画得很用心,因此画的作品也是非常好的,我们要向这种小朋友学习培训。”亲子

亲子讲完,我的名字叫好多个画得好的小朋友给大伙儿介绍一下自身的作品并奖赏了大红花。详细介绍完这些“好”的作品,我又挑出来一张画得很“差”的作品,一幅画的正中间画着一个相近方形的物品,周边是一组杂乱的线框,整副画仅有一种黑色调,看见令人内心有点儿难受,彻底比不上别的小朋友的作品那般拥有 笑容的太阳光和五颜六色的花朵,我板着脸想:天呐,这画也太糟了,我也不知道画的是什么东西,一看就了解是乱涂乱画的。

刚想把一幅画放到一边,但又一想,为何不问一下哪个小朋友画得是什么呢?因此,我说李×余小朋友:“你可以告知老师你画的是啥吗?”但见他小心地把绘图工具摆放,双手爱护地平复面纸的褶皱,指向正中间哪个相近方形的物品说:“它是我家的电视,我家的电视就这样的。“讲完又指向周边杂乱的线框说:“它是电视机爆炸时冒出的烟,如同火箭升空时冒出的烟一样。由于我的妈妈说假如一天到晚看电视剧,电视机机遇发生爆炸的。但是,父母要工作,没人陪着我。”

听他讲完,我忽然给自己刚刚的念头觉得惭愧,这就是孩子暑假生活的艺术照啊,我为何斥责他?亲子孩子的父母要工作没有时间陪孩子,又担忧孩子老看电视剧损害双眼,因此跟孩子说老看电视电视机会发生爆炸,孩子沒有确实看了电视爆炸,因此就根据想象把电视机爆炸的情景画了出去,它是多么的棒的一幅作品!而那样的一幅作品,差点儿就一不小心否定了。

亲子大家一直在注重“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但是,大家自问一下,真实保证的又几个?如果我们一直把自己当做是趾高气昂的成年人、老师或爸爸妈妈,那麼大家始终不太可能有孩子的眼光,更不太可能用孩子的眼光看来全球。要想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大家必须蹲下,学会放下大家的“铁架子”和“权威性”,与孩子立在一样的高宽比,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看孩子眼中的世界,仅有那样,才可以了解孩子,才会明白重视孩子!

【成长故事】蹲下来,听懂鬼马小孩的神逻辑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要适当的对幼儿进行早教。正确的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的智、德、体、美的到全面发展,对孩子早期教育有什么好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成长故事】蹲下来,听懂鬼马小孩的神逻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孩子对于很多问题的想法、逻辑都是不同于成人的,甚至孩子和孩子之间也会有很大的认识差别。对于孩子天马行空的想法,家长应更多的认可,而不可表现出嘲笑或者是训斥。孩子的想象力,是最宝贵的!记得很久以前看过一位台湾作家写的故事:某天,这位作家给孩子打电话时忽然断线,她很奇怪地走出门,发现外公和孩子正站在门外,外公手里拿着剪断的电话线。作家很生气,责问他们知不知道电话线剪断了就不能通电话了,外公说:“我知道啊,可是娃娃不知道。所以我们剪断电话线,他现在明白了没有电话线,电话两端的人就不能说话了。”

听起来很愚蠢是不是?我当初看了这个故事不过是一笑了之,后来有了孩子,每每回想起这个故事,却觉得作家的爸爸做得非常有道理。很多时候,当作父母的蹲下来,用孩子的高度看问题,孩子们许多令人不解的行为就有了答案。

有这样的感触实在是有感而发,自从我家女儿上了学前班,开始学习做作业后,我才发觉:我家来了个火星人!

为什么小鸡是六只?

女儿有段时间非常喜欢数学,可她看不懂题目,经常要我提问让她回答。一天,我给她讲的一道题是关于两只躲在灌木丛里的小鸡,女儿盯着题看了半晌:“妈妈,我听不懂!为什么有两只小鸡藏在灌木丛里面,我没看见啊?”

(题目是:加上两只藏在灌木丛里的小鸡,图片里一共有几只小鸡)

我无语,只好说,藏在树丛里的小鸡是不会让人看见的,女儿作恍然大悟状,不过紧接着又问了一句让妈妈更无语的话:“妈妈,小鸡捉迷藏,那我怎么知道那里面有两只小鸡呢?为什么不会是4只?外面有4只啊?……”

我实在无话可答,显而易见,她不明白小鸡捉迷藏不是数学题的重点。

为什么大马排第五?

另一道有关马的数学题也让我抓狂。这是一道排序题,7只动物排排站,长颈鹿排第一,大马排第五,问第二,第四,第六的分别是谁。

结果女儿关注的重点却是题目里的排队方式:为什么第二高的大马会被排到第五位去?因为排队方式得不到她的赞同,女儿拒绝继续做下去,“这道题是错的,动物得按个子高矮排列!”听了这个原因,我又无语了。

(女儿是形象思维,更关注图画信息)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有一道逻辑思考题,问画中拿着洋娃娃的小孩是从身后哪家商店——饭馆、玩具店还是书店——里拿到手中的娃娃的。答案显而易见,但女儿的回答却是:“我怎么知道呢?我没看见她从哪里出来啊?”

这种思路很鬼马,但我却可以理解她的逻辑:她的独角兽是妈妈送的,出门的时候,她也经常带着自己的玩具,所以,按照她的生活经验与思维方式,她确实推论不出拿着洋娃娃的姐姐是从玩具店里出来。

如是几次,我渐渐明白她的思维方式。根本上说,就是她不知道老师问的重点是什么。当出题者的逻辑不合贝贝的逻辑时,她就回答不上来了。

站在孩子的高度看问题

其实平心而论,我家女儿的回答都没有错,前提条件是成人能够蹲下来,站在她的高度,理解她的思维方式。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时候,成人有一定的思维定势,我们善于接受一定的前提条件,然后根据这个设定的条件来推理最合乎常理的答案。

由于大家都有同样的思维定势,推论出来的结果就是相似的。可是对女儿来说,她更注重于看到的事实,而不善于推理。因此才会在回答问题时出现这种很外星人的答案,让人抓狂。

可以想见,女儿是做不成福尔摩斯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想,她的思路可能更开阔一些,因为她没有思维定势,所以能注意到一些常人没有看到的现象,这也是件好事吧。

而站到孩子的高度后,你会发现,孩子的心理不再那么难把握,而同样的问题只要换一种问法,他们往往能给出正确的答案。比如藏在灌木后的小鸡的问题,如果我把问题换成:灌木外有四只小鸡在吃虫子,如果灌木里面还藏着两只小鸡,那么一共有几只呢?女儿很快给出了正确的答案。排序问题也一样,只要你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比如说大马那天想跟小鸡聊天,所以它站在小鸡边上,那么女儿也能迅速列出答案。

在我看来,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而作为水平测试的出题者,也只能照顾大多数孩子,自然有些孩子不适应。我家女儿想问题天马行空,有时不太能分清现实与想象。但假以时日,随着孩子年龄与阅历的增加,这种逻辑思维不难养成,只是到了那个时候,恐怕我会更怀念现在的外星人吧。

与玩具说话的孩子渴望交流


孩子喜欢玩具是天性,可有的爸爸妈妈却发现孩子抱着玩具说悄悄话,却不和自己说。专家提醒:这个现象要引起家长注意,与玩具说话的孩子渴望交流。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疼爱有加,导致他们形成了对双亲的过度依赖,无法消除天生的不安全感,进而逐渐形成了交往恐惧。

另外,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与家长的共同语言也越来越少,他们只好通过自言自语来解闷。对着玩具说话的孩子,常会发展成不愿或不会和他人交流。虽然进入青春期后,这种情况会有所好转,但仍然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孩子和玩具说悄悄话,说明他们有交流的需求。但现实生活无法满足这一需求,于是,玩具成了他们交流的第一选择。此外,他们还会选择和小蚂蚁等不具备攻击性的小动物说话,或干脆自言自语。

如果发现孩子经常对着小玩具、小动物说悄悄话,家长就应引起注意了。这时应尽量给孩子创造“不孤独”的环境,带他们外出活动,多去有同龄孩子的亲戚朋友家串门,让孩子自己去沟通。家长还要学会和孩子交朋友,如果能学会用孩子的思维来思考问题,和他们成为“密友”,孩子有了心里话,自然会找父母讲了。

与玩具说话的孩子需要交流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想要给宝宝的将来打好基础,有些家长会选择早期教育宝宝。早期教育可以提升孩子的智力,从而培养出一个高情商的孩子。孩子早教最适合的年龄是多大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与玩具说话的孩子需要交流”,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近,朋友经常抱怨,说孩子天天抱着玩具说悄悄话,却不和自己说。为什么孩子有话不跟父母说,不跟其他孩子说,却愿意对着玩具说呢?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疼爱有加,导致他们形成了对双亲的过度依赖,无法消除天生的不安全感,进而逐渐形成了交往恐惧。另外,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与家长的共同语言也越来越少,他们只好通过自言自语来解闷。对着玩具说话的孩子,常会发展成不愿或不会和他人交流。虽然进入青春期后,这种情况会有所好转,但孩子长大后仍然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其实,孩子和玩具说悄悄话,说明他们有交流的需求。但现实生活无法满足这一需求,于是,玩具成了他们交流的第一选择。此外,他们还会选择和小蚂蚁等不具备攻击性的小动物说话,或者干脆自言自语。

如果发现孩子经常对着小玩具、小动物说悄悄话,家长应该意识到他们有交流的需要。这时我们应尽量给孩子创造“不独”的环境,带他们外出活动,多去有同龄孩子的亲戚朋友家串门,让孩子自己去沟通。家长还要学会和孩子交朋友,之所以不跟父母交流,是因为他们感觉和大人没有共同语言。如果能学会用孩子的思维来思考问题,和他们成为“密友”,孩子有了心里话,自然会找父母讲了。

孩子胎教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