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这东西,一半天生,一半后生。如果已经天生了,还要去逆水而行,痛苦必定是孩子和父母双方的。我们能改的,是后天的那部分。我们应该顺应的,是天生的那部分。

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空白纸,却并非没有任何信息的空白纸,而是有底色的。这种底色从受孕的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这正是孩子的本初个性,是先天的,与遗传有关,也可能与母亲怀孕时的胎教有关。

就拿我家宝贝桐桐来说,父母是确定的,她的生存环境也大致定型了。她出生后,不论她是否愿意,这些客观的东西,都已经为她的人生画板涂上了底色。

我身为她的父亲,也无法完全改变这一切。

我们能做的,就像玉石专家雕刻寿山石一样,顺着她的底色,引导她画出美丽的人生图卷。桐桐出生后,妻子、我、母亲是离她最近的人。我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她,改变她人生画板的布局。

上幼儿园了,那儿的小朋友,那儿的老师,也在桐桐的人生中贡献着五颜六色的画笔或颜料。

上述的一切,都是我这个父亲无法完全掌控的。由不得我,桐桐已经带着底色来到了我的生活中。一天又一天,她身上的颜色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个性色彩。这种色彩只属于桐桐,它便成了桐桐的个性。

我的任务呢?我只能观察,我要看出桐桐的颜色,然后顺应她的本色,让她愉悦开心地做最好的自己。我得发掘桐桐的个性,了解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有一天,桐桐在和一群孩子玩,我在旁边陪着。桐桐很活跃,跑来跑去,敢说敢做,敢爱敢恨,火爆脾气,有什么事马上说出来,就像一团红色的火焰。我忽然意识到,桐桐的底色中,是带着红色的。

按照色彩心理学的说法,红色、橙色、黄色属暖色调,容易给人活泼、愉快、兴奋的感觉。我化用了一下,把活泼的孩子归类到暖色调里,而有的孩子很安静,总是一个人默默地玩,一个玩具能玩很久。这类孩子的人生底色就是冷色调的,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强,能够专注地做事。

又如,邻居家的孩子丁丁爱闹,时常烦躁,总是静不下来,对什么都无法持久。这跟黄色的特质很像,轻快、辉煌,但是相对不稳定,为此,我们就可以说,他人生的底色是黄色。

总之,孩子的性格就像颜色一样,可以分成冷色调和暖色调。有的孩子底色是冷色调,喜欢安静,父母就引导他多动脑、勤钻研,说不定以后还能成为一个大科学家呢;像丁丁这样属于暖色调的孩子,做事情不能持久,那么就注重培养他的兴趣,因为这类孩子对感兴趣的事情往往会有更持久的热情。

桐桐的底色是暖色调中的红色,我知道她喜欢运动,喜欢新奇的事物,喜欢多变的环境。

一到星期天,我就会带桐桐出去玩,有时候是全家人出动,有时候是父女俩逛街。总之,我很少和她待在家。

户外的天空更广阔,很合桐桐的口味。在这里,她学会了滑冰,她欢快地玩着滑板。每天放学后,她会骑着小单车,和一群孩子在路上追逐。

暑假到了,桐桐随我们去旅游,我们一起爬山,一起漂流,一起坐上热气球。在这些活动中,桐桐挥洒着她的热汗,把银铃般的笑声撒遍了她经过的每一个地方。

我看见,在这些活动中,桐桐浑身散发着热情和活力。她是快乐的小精灵,她在享受着自己,享受着属于她的世界。孩子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尊重它就够了,孩子自会快乐、健康地成长,而且各方面表现都不会比别人差。

当然,生活中,有许多父母是逆孩子个性而施教的。孩子明明爱动,偏要他坐着弹钢琴;孩子明明喜静,偏要她学唱歌曲艺。

这种情形,就是没有尊重孩子的个性。

我时常观察桐桐,看她如何吃喝玩耍,从这些细节中洞察与她底色相关的信息。我知道,找准了桐桐的颜色,我才能做个好爸爸。

桐桐喜欢什么人,喜欢怎样做事,喜欢快还是慢……发现这些特性后,我再来指点她的言行,她都会非常乐意接受。

个性这东西,一半天生,一半后生。如果已经天生了,还要去逆水而行,痛苦必定是孩子和父母双方的。我们能改的,是后天的那部分。我们应该顺应的,是天生的那部分。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底色,每一种底色都能呈现出多姿多彩的人生。做父母的,只要用心观察,都能发现孩子的底色,然后正确引导孩子,让孩子依照个性,做最好的自己。

因此,家长们都应该重视后天的培养,正确的指引孩子,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如何让孩子自己学会保护自己?


前言: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尽可能避免意外伤害,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也不是定时定点的课程,它的学习和养成都需要父母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发现危险可能存在的角落,然后在第一时间告诉孩子它的“藏身地”,教会他如何避之、远之甚至消灭之。

告诉孩子哪些是危险行为

我女儿两岁半上幼儿园,虽然年龄小,但适应得挺快,让我觉得很省心。可是,刚入园两个月,我就被老师“请”到了办公室,因为我家小妞在玩滑梯时把小朋友从滑梯上推了下去。虽然那位小朋友没事,但老师反复提醒我要教给孩子一些安全常识,让孩子和小朋友相处时,知道哪些行为是危险的,不能做的。

妞妞妈的建议:

勤给宝宝剪指甲,以防宝宝不小心抓伤小朋友的脸。告诉宝宝不能咬、抓、打小朋友。如果别人打自己,要及时告诉老师。

教孩子还手实际很危险,因为你不知道对方是什么样的孩子,也不知道他会不会更厉害地打你的孩子。

告诉宝宝,大家一起玩游戏或滑梯等大型玩具时,要排队,不要推前面的小朋友,也不要让小朋友推自己。

专家提示:

幼儿园老师不可能像家长那样一对一地看孩子,所以,妈妈和宝宝都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常识。而且孩子年龄小,不知道一些无意识的行为会对小朋友造成伤害,所以妈妈要教给孩子哪些行为是危险的,不能做。

教给孩子事故应急措施

我儿子上的是高校附属幼儿园,有时候老师会带着孩子去大学里玩一会儿。

一次,我发现儿子下嘴唇有点肿,并有好大一块淤血,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说是在大学校园里的小花园摔的。

我问他,老师知道吗?他说不知道。我猜,他大概是自由活动的时候摔的。我告诉他:“下次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告诉老师,让老师帮你。” ——— 丁丁妈

丁丁妈的建议:

告诉宝宝手里拿着东西,特别是长的、硬的东西时,不要跑。

让宝宝知道,摔倒的时候尽量用手撑地,或前扑,而不是后仰。

告诉宝宝,如果游戏的时候摔倒了,要马上告诉老师,让老师来处理。

幼儿园组织外出时,叮嘱宝宝一定不能离开集体,有事要告诉老师。

教宝宝说清自己的姓名,家长的姓名,以及家庭电话和住址。

专家提示:

即使你事前已经对宝宝普及了安全常识,仍要防患于未然:集体外出时,给宝宝口袋里放上一张小纸条,上面写上你们的联系方式,以防万一宝宝走失时,别人能尽快与你们取得联系。

让孩子学会如何保护自己

壮壮有一天从幼儿园回来时,我发现他说话有鼻音,看他的样子又不像感冒,就没在意。可到了晚上,他因为鼻子不通气,睡得很不踏实。

我起来仔细察看他的鼻子,好像里面有东西堵着,我问他白天有没有往鼻子里塞东西。他才告诉我,吃饭时,他要给小朋友“变魔术”,把一小块馒头塞进了鼻子里…… ——— 壮壮妈

壮壮妈的建议:

告诉宝宝,不要把小玩具或豆子等物品放进自己或小朋友的嘴里、鼻子里和耳朵里,否则会很危险。

不要让宝宝做容易出意外的举动,如爬窗台、扒窗户、从楼梯扶手往下滑等。

告诉宝宝推门要推门边,不推玻璃,也不要把手放在门缝里。

专家提示:

把小零件、小食物塞进自己或小朋友的鼻子、耳朵里,做些有“挑战”性的事情,在孩子看来,都是很好玩的事情,他并不知道这样做有危险。让孩子关注这些细节,可以让他更安全。

本网站小编总结:你一个人在家时,忽然有人敲响了大门。你走到门口透过门镜一看,敲门的人你并不认识,这时你该怎么办?

爸爸怎样做孩子最好的玩伴


父亲不能只当“大钱包”

在传统观念中,父亲多是“严父”形象,孩子对父亲敬畏有加,敬而远之;在现今社会中,父亲就是孩子的“大钱包”,主要任务就是在外面多赚钱,给孩子买好东西。因此,幼儿园家长会几乎是清一色的“母亲会”,公园里陪孩子一起玩耍的,也几乎全是母亲。

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能少了父亲这个角色。父亲要把传统的“大男子主义”的角色甩掉,积极参与孩子的活动。父亲教育孩子,要从游戏开始,一个好父亲,先要成为孩子的好玩伴。

父亲与孩子游戏,不仅是游戏伙伴,还是一个心理调节者、智力启发者。常与父亲相处的孩子,可以从父亲那里获取更多的知识、经验、想象力和创造意识,有利于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和自信心。

父亲做玩伴,能让孩子勇敢、独立

父亲做孩子的玩伴,不仅可以满足孩子情感上的需求,还能够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心理发展。男人的独立、自信、宽容、坚强、果敢等个性,都会在玩耍的过程中,无声无息地影响孩子,让孩子学习到这种品质。比如,孩子做游戏碰到困难了,就会灰心丧气,父亲可以建议他休息几分钟,然后重新尝试。一个善于观察的父亲,一定会适时地给孩子一个引导、一个鼓励,父亲的鼓励和安慰,既是“兴奋剂”,又是“安定片”。

幼儿的学习方式是模仿。家庭就是幼儿学习角色观念、形成角色意识、模仿角色行为的重要场所。孩子最初就是在家里模仿父母,然后逐步扩展到模仿外面的人,最终形成自己的性别意识。

如果“父亲”角色缺失,再加之家庭中没有其他男性的影响,那么男孩子长期在女性环境中生活,就会变得不像“男孩”,形成男孩女性化倾向。他们的性格就会缺少“阳刚之气”,变得软弱、缺乏独立性。

想当好父亲,先要找回自己的“童心”

要想成为孩子的玩伴,先得成为孩子的朋友;要想成为孩子的朋友,父亲先要把自己当成孩子,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用孩子的目光看待问题。

有些父亲与孩子玩不到一起去,效果不理想,甚至跟孩子关系闹得很紧张,原因就在于他不懂得要把自己当孩子。

很多父亲常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孩子,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把孩子变成“小大人”,这会造成隔阂。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可人们一旦长大,就把自己的童年忘了,一味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如果父亲能够经常回忆自己的童年,将心比心,遇到问题替孩子设身处地想想,就很容易理解孩子了。

如何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矛盾?


争吵发生在一堆积木、一个玩偶和两个小姑娘之间。5岁的莉莉搭了一个城堡,但她的城堡却搭到了小米过家家的“操场”上。小米拿着玩偶小马,一下就冲撞到莉莉的城堡上,把它撞得唏哩哗啦。“你装散了我的城堡!”莉莉几乎是咆哮起来。“可那是我的小马跑步的地方!”小米也非常愤怒。莉莉一把拿走了小米的小马,不还给她,小米大声地喊着:“还给我!还给我!”这时该怎么办呢?

有的父母也许会想,这时最佳的解决办法就是:要么没收小米的小马,要么警告莉莉到其他的地方搭积木,总之,分开他们,让他们不要互相打搅,也就不会再继续争吵了。但作为一个有着多年经验的幼儿园老师,我认为,帮助孩子们自己去学习处理发生在他们之间的矛盾,要比直接介入去为他们解决、告诉他们具体需要做些什么,会更有效。

专家说:事实上,当父母们鼓励孩子自己去想办法解决他们遇到问题时,孩子通常可能会对处理的结果更加认同和满意。他们会很乐意、很配合地按照他们“自己想出来的”解决办法来解决问题,而通常不会出现抱怨或者抗议。的确是这样的。

很多时候,也许我们可以通过大人的协助,来引导孩子怎么处理他们之间的矛盾。下面就是一些我经历过的有效办法,推荐给你们。

不要怒火了事

4岁的军军正在摆弄他的飞行大队,每一架小飞机都是那么精致和漂亮。在一旁看了半天的表弟芮芮拿起了两架:“我想要两个!”“不行!那是我的!”“你凭什么不分给我玩儿!”“我说了那是我——的——!”

你很可能这样做:

“跟你们说了多少次了?!不要争抢、不要打架!如果你们不能好好玩儿这些飞机,我就把他们都收起来,你们谁也别玩儿!”

更有效的方法是:

没收所有的飞机,也许能够制止他们的争吵——但只是这一件事、这一分钟,也许他们马上还会因为其他的东西、其他的事情再次吵起来。关键就是要打破他们这样的循环,让孩子认识到问题究竟出在哪儿。“看来你们之间出现了一些问题。”告诉他们问题不仅仅是飞机应该属于谁或者给谁玩儿,让孩子们先冷静下来;同时,这也能留给家长自己思考一下的时间,不至于被孩子们烦得“一腔怒火”,反而起不到指导他们的作用。

你们坐在一起,让他们各自说出自己认为问题出在哪儿,这样的好处也是可以使得他们能够彼此倾听对方是怎么想的。一旦他们开诚布公了,你可以用一些有帮助性的问题来指导他们去解决当下的问题,例如,“军军,你能不能和芮芮一起想出一个不吵架也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呢?”如果军军说:“那我给他两个直升飞机行吗,那两个小飞机我想放在我的飞行大队里!好吗?”让孩子互相商量,取得彼此一致认可。

不要用贿赂的方式

4岁半的豆豆正在和小朋友们一起踢球。突然,豆豆喊着就跑到了妈妈面前:“晨晨他踢了我一脚!”而妈妈刚才在和人聊天,并没有看到究竟发生了什么。

你很可能这样做:“好了,不要吵了。如果在我们回家之前,你都能和小朋友一起好好地玩儿,那一会儿路上,我就给你买一个双色的冰激凌!”

更有效的方法是:

贿赂的方式,永远不能帮助孩子成长,甚至还会给孩子一种错觉:即便他们表现不好,也还是能够得到好处的。因此,这类情况,就一定要找到问题的根源。在这种情形下,通常我们习惯问孩子:“发生什么事啦?”但这种问话得到的答案却十有八九是孩子继续重复他的“噩耗”(例如他被踢了),或者是他根本说不出究竟。因而,这需要大人首先进入细节,例如问他:“在刚才晨晨踢你之前,你们在做什么?”孩子就会跟随你的问题,来提供你可能需要的信息。例如豆豆就回答妈妈说:“我们在踢球!晨晨不给我球,我说他是蠢猪!结果他就踢我!”

一旦了解了全部的情形,父母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们认识他们之间发生矛盾的原因,尤其是他们各自存在的问题。告诉他们,骂人和踢人都是非常不友善的表现,不能因为别人先做错了,自己就可以也做不好的事情。不仅要让他们认识到道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自己说出怎样处理目前的矛盾,例如道歉、选择新的玩儿法或者协商让彼此满意的相处规则。帮助孩子自己处理问题的时候,多用一些“你有什么主意吗”“你觉得你们应该怎么做呢”这样的话语,孩子会感到他自己有权利也有责任去思考自己的问题。而只有你相信了他们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自己也才能更有自信。

不要总是你来出面

公园里,5岁的维维在秋千上玩儿得高兴,就是不下来。3岁半的小表妹哭着跑到维维妈跟前:“小姨,哥哥老在秋千上,我老轮不上!”

你很可能这样做:

“维维,你快下来!快让妹妹玩儿!要知道你是哥哥,你得让着妹妹!”

更有效的方法是:

家长根据某些道理,断然地就在矛盾当中选择偏向一方,很容易引起孩子之间的妒忌和不平衡。要尽量让孩子彼此之间互相对话,而不是只知道去找大人“告状”。在幼儿园里,不少孩子都是一有问题就希望由老师出面来解决,因为他们自己在与其他小朋友打交道的时候,会感到紧张。例如有孩子像维维的表妹一样来对我说:“老师,乐乐骑着木马不下来,你应该告诉他,玩具要和大家分享。”孩子们很多时候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懂道理。我回答说:“那让我们一起去告诉他。”当受委屈的孩子最终能够直接地、“正义地”向另外一个孩子说出“应该怎么做”之后,他自己就会感觉好一些,而且也会使他更为自信,下一次,他就会有勇气自己去处理和小朋友之间的矛盾了。

Tips:让孩子自己学会去解决问题固然重要,但如果遇到下面这些状况,父母就需要更多介入了:

霸道

如果孩子表现出很霸道、凡事自己占先的态度时,就要教给他一些基本的规则了:每个人都有权利轮到他玩儿自己想玩儿的玩具,谁也不能独霸所有的好东西。要分享。

任人摆布

有些孩子缺乏自己的主见,很容易为其他人指使或摆布(尽管其他的小朋友并不见得有恶意,只是他们比较强势而已)。你需要告诉孩子,有时候要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他的朋友们并不应该总是让他按照他们的方式去行事。

讲求利益交换

如果孩子喜欢用贿赂或者交换利益的方式来取得他想要的东西的话(例如“你给我玩儿这个球,我就给你一块糖!”),要立即纠正孩子,友谊是一种健康的“给予-获得”的状态,而并非是简单的利益交换。

懦弱。被取笑、被捉弄,恐怕是孩子最难以处理和应对的情形了。平时可以通过故事书或者电视电影,帮助孩子认识这种状况,并帮助他预先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例如让他想想“如果你被人取笑或者捉弄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做或者怎么回应呢?”

如何让宝宝了解自己的性别?


婴幼儿性别认同的关键期也是形成性别社会规范行为的重要时期,那么,这样的时期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就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帮助宝宝早早确定自己的性别认同感。

1、2岁左右

婴幼儿的性别认同一般出现在1岁6个月至2岁之间,一些孩子在2岁左右已经能正确分辨出照片上人的性别,但仍然不能确定自己的性别。

2、3岁左右

到了3岁左右时,多数孩子可以说出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但无法明白性别是不便的这个真理。

3、3岁以后

3岁以后直至学龄前,孩子便慢慢地对性别产生了坚定的概念,可以明白自我的性别以及他人的性别是不变的。

幼儿的性别偏爱往往最早出现于对待玩具上,约14~22个月时,男孩常常喜欢小汽车类的玩具,而女孩则喜欢洋娃娃等,进入幼儿园后多会偏向于性别相符合的活动,或中性活动。比如常常爱分男、女不同组别进行活动。

性别角色混乱或性别识别障碍常常表现为男孩女性化,或女孩男性化,就是有时说的“娘娘腔”和“假小子”,仔细辨别其性别角色,及时加以正确引导,使以后的心理发展正常,避免出现同性恋、异性癖等现象出现。婴儿在出生的时候就是有性别的,但是他们的行为是不受性别意识支配的,当婴儿开始探索周围环境时,他们自己的身体是包括在这种探索中的,这种探索是健康的,家长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存在“道德问题”。宝宝对自己身体器官的探索、以及通过和别人的交往,逐渐建立了自我意识和对性别的理解。

性别意识是宝宝形成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性别认同的发展是一个从出生就开始,而且一生都在延续的学习过程。所以家长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不要让孩子以为他的探索是“羞耻”的。形成性或性别角色方面的认识是同自己身体上的性别特征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但它也包括了情感方面的自尊发展和在家庭、同伴全体和社会中进行的社会化过程的发展。

如何让孩子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一些家长认为孩子总爱粗心,难的题目往往可以做正确,可简单的题目却往往出错,如不会做,那也可以理解,但是孩子也会做,就是错了,影晌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的成绩总不能拔尖,总叫人感到遗憾。家长总认为孩子不认真,考试后,给孩子批评,叫孩子注意,但是孩子还是出错。

培养孩子注意力:

1、增强孩子的情绪智商

一个情绪智商高的孩子,往往比一个单纯只是聪明的孩子来得更能够在各种环境中表现出色,他们懂得如何表达,如果观察他人的反映,如何去利用各种条件完成任务。

2、引导孩子制定一个目标、启发他们进行创意思考。

如果有了这些,再加上,能够确定目标,具备合理的有步骤的实现目标的能力,那么这个孩子将来一定会非常的出色了。

3、改变儿童的饮食习惯

改变孩子的饮食习惯,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提升智力的方法。培养宝宝良好的饮食习惯,不但有利于智力开发,而且对宝宝的身体发育也很有好处。

4、为儿童营造一个具启发性和刺激感官的环境

同样,如果可以给孩子一个具有启发性和刺激感官的环境,对孩子的大脑发育,行为和语言等各项能力的发展都会非常的有帮助。

5、让宝宝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带宝宝一起购物时,父母可以让宝宝的注意力集中到你正做的事情上,如正挑选面包,你可以和宝宝讨论一下你的想法,也让宝宝说说他的想法。如果宝宝想买一种面包,你可以让宝宝说说为什么要买这面包,也许他会说样子好看、闻起来很香等,最后和宝宝一起做出一项大家都满意的决定。在让宝宝发表他的意见的同时,宝宝的逻辑智能和语言智能也在进行着锻炼。

6、带宝宝观察季节的变化

季节交替植物的变化最明显,生活中可以观察树叶一年四季的变化,让宝宝了解季节的概念,提升宝宝的视觉空间智能。早教网

夏天树叶的颜色是翠绿色的,到了秋天会变黄了,而到了冬天会落光,只剩下孤零零的树枝,但春暖花开,嫩绿的树芽又会冒出头。父母可以带宝宝观察同一棵树一年的变化,并为宝宝讲解其中的道理。

树叶颜色的变化、生长和枯萎,在宝宝的视线里不断交替,可以提升宝宝的时间空间智能和自然知识。

如何训练让孩子学会自己排尿?(本网站编辑)


前言:宝宝在小的时候经常会尿床,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这个时候他们的排尿多由脊髓控制,不能自己控制排尿。但是现在有许多的小朋友在长到六七岁还总是尿床,一方面可能是父母没有训练他们在晚上如何自己排尿,另一方面有可能是病变征兆。

训练孩子不再尿床的方法:

1.与孩子好好谈谈。多项研究发现,很多尿床的孩子觉得自己应该能够控制的事情却发生了“失控”,因而自尊受挫,自责难过。这时候,家长应该好好和孩子谈谈,帮助和鼓励他提高自信。

2.切勿惩罚。孩子尿床并非故意,惩罚孩子无济于事。

3.给孩子警告。这是解决儿童尿床问题的最佳方案,有效率可达75%。专家建议,一旦发现孩子尿床,立即叫醒他,然后教孩子自己换床单、冲澡,再回床睡觉。当孩子意识到每次尿床都要这么做的时候,就会自然醒来尿尿。

4.药物治疗。醋酸去氨加压素是控制尿床(遗尿)的最常见药物,治疗儿童尿床的有效率为50%~75%。可以征求医生建议,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5.喝水排尿训练。鼓励孩子白天多喝水,一旦有便意立即去小便,可以很好地训练膀胱。博尼特博士表示,如果白天对膀胱不够注意,那么夜晚就更难注意膀胱,也就更容易发生尿床。

6.少喝咖啡因饮料。晚饭后孩子可以喝水,但不要喝苏打水和运动能量饮料,因为咖啡因是利尿剂,会诱发尿床。

7.叫醒孩子起床尿尿。上床前应让孩子小便一次。父母睡觉前,也最好叫醒孩子小便一次。这些训练有助于增强孩子睡觉时对膀胱胀满的感觉。

本网站小编总结:有的孩子因为长期穿止尿裤,所以在训练时难度会有所增加,但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和帮助短时间内有可能也会见成效。当然也应警惕是否是疾病引起的频繁尿床,应尽快带孩子到医院检查就医。

如何让孩子们安抚自己的情绪(中秋季亲子专题)


前言:小孩子们由于年龄还太小,因此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难免不懂得如何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则小实例,详细的了解下如何才能让孩子学会安抚自己的小情绪吧!

制止发脾气:教儿女怎样安抚自己并使自己冷静下来

在我脑子里,我想象有很多卡片帮助我理清思路,但是在我生气时就好像所有的卡片都搞乱了,我找不到需要的那张。

贾森,7岁

八岁的扎卡里和四岁的本坐在长方形饭桌的两头玩“足球”。实际上他们的球是一小块三角皮子,玩足球就是用手指头把皮子从桌子的一头弹向另一头。如果从桌子一头弹一下皮子,使它落在桌子另一头的垫子上,就得一分。一开始两个都很快乐和放松。但过了一会儿,本累了。对于四岁的男孩,用手准确弹皮子并不容易,他的“球”开始从桌子旁边掉下去。他的身体变得紧张,他直着坐在椅子上,在“球”掉下去时声音也提高了。“你是不是感到受挫了?”我问他。他转向我,对我的问题吃了一惊,但什么也没说。“你想不想停下?”我继续说。“不想。”他很坚决地拒绝了。“你想不想歇一下?”我问。他停下来再看看我,但仍不肯停下。我又说:“当我看见你在椅子上坐直,并提高了嗓门,我想你是感到受挫了。当一个人有这种感觉时,如果他歇一下,再接着玩,就会感觉好得多。你认为要是歇一下,会不会感觉好一些?”

这回他松了一口气说:“好吧!”然后从椅子上跳下来。

“你是怎么做的?”他的母亲很想知道,“每次玩游戏本总是发脾气!”

教会儿童识别自己的感受,并在被感受支配以前安慰自己使自己平静下来是制止发脾气的关键。学会怎样安慰自己并使自己平静是一种最基本的人生技能。掌握这种技能,需要很多年的练习。即使作为成人,我们仍然在学习,这一课从童年就开始了,这意味着当你有了子女,你就是他们的老师。

本网站小编总结:让孩子学会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于其未来的发展与办事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帮助,因此做为家长就要从小让孩子们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敬请关注更多的育儿小知识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