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带
2020-09-05 胎教带 春节亲子活动 春节童话故事春节,带孩子回家乡看看!。
假期时光匆匆走过了,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学年,孩子也会在父母的帮助下做好入学准备,提前做好入学准备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克服假期综合症,快速做好入学准备小知识你还了解哪些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节,带孩子回家乡看看!”,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春节到了,许多异地工作的父母都会尽可能利用长假带孩子回一趟老家,让自己的父母看看孙子,享受三代同堂的幸福日子。
在共享天伦之乐的同时,爸爸妈妈不妨拟一个“寻根”计划,让在城市长大的孩子多多亲近“老家”——多感受一些传统文化、多体会一些温暖的亲情、多学一些人际交往的本领。
我从哪里来?
大多数孩子都对自己的“来历”非常好奇,而对孩子的这个问题,许多父母也会感到难以回答,这次的“寻根”计划就可以用这个问题作“开场白”。
借这个大团圆的机会,将所有亲戚包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婶婶、堂兄堂妹、表兄表妹等逐一介绍给孩子,说明他们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这时你可以和孩子一起画一张树形图,将这些关系用图形来表示,可取名为“我们都是一家人”。这样孩子会觉得很有趣,既明白了自己的“来历”,也感受到了自己与这群人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同时直观的图形让孩子更快地记住每一位亲戚。
爸爸妈妈是这样长大的
家乡是你小时候生活学习的地方,留着你太多的成长的足迹。这时,已为人父母的你可以带孩子一起重回你以前就读的学校或其他有意思的地方,给他看爷爷奶奶珍藏的您小时候的奖状、奖杯和一些珍贵的老照片,给孩子讲述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有趣故事,与孩子一起分享你小时候的喜怒哀乐,没准孩子会从中获得些启发呢。
谁不说我家乡好
让爷爷奶奶为孩子讲述“家乡的历史”,比如:曾发生过什么重大事件、出过什么著名的英雄人物及其故事、有些什么样的神奇传说。
爸爸妈妈可以带孩子游览家乡的古迹,看看博物馆、纪念碑和寻觅其他具有纪念意义的地方,告诉孩子这里当年发生了什么事情,什么英雄豪杰在这里留下过足迹。让孩子了解家乡过去发生的事件对今天生活的影响。
带孩子参观家乡的祠堂、寺庙,参加一些富有民族特色的活动,让孩子多了解一些家乡的历史、民俗。如有家谱之类的材料也不妨拿给孩子看看,让他对自己的家族、以至于整个家乡、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产生最亲近、最感性的“第一印象”。
我们都是大地的孩子
如果你的老家在乡村,可以带孩子去田野走走,看看田畴和阡陌,看看农民为春播做的种种准备,教孩子识别田里的农作物、山里的树苗、池塘里的鱼虾……从中培养孩子对土地、劳动和自然的朴素的感情,同时,也可以激发孩子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了解家族病史
现代医学认为,相当一部分儿科疾病和遗传因素有关,如肥胖、高血压、偏头痛、近视等。趁这全家团圆的好机会,年轻父母不妨做个有心人,了解一下家族成员曾遇到过什么健康问题,对整个家族的病史作一个调查,并把所调查到的所有疾病信息做个记录.
这样做不仅对你和你的孩子,甚至对孩子的孩子都非常有好处,它能提醒医生,协助诊断,并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这些疾病。
留住老家的回忆
在假期结束之前,和老家的亲人一起拍一张全家福,回到城市中,经常让孩子根据照片回忆老家的亲人,老家来信、来电,有什么新的信息和问候,也应及时告诉孩子。
买一张家乡的地图,让孩子亲手圈出曾经和父母一起去过的地方,从而使孩子加深对家乡的印象。
让孩子用绘画、口头表达等方式描述自己亲眼看到的“老家”,如果幼儿园给孩子“演讲”的机会,鼓励孩子把他可爱的“家乡”介绍给小朋友。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专题“宝宝拜年礼仪速成班”
延伸阅读
家长带孩子看病应注意那几点(圣诞节健康专题)
假期的余热还没有完全褪去,新的学期即将来到,同学们都会去做好迎接新学期的准备,入学准备做好了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你看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资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家长带孩子看病应注意那几点(圣诞节健康专题)”,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前言:现在的小宝宝都是家中的宝,从小就生长在“421”模式的家庭里,受到了更多大人的关爱,尤其是当小宝宝们生病了,全家更是乱了套,以下就让我们来看看带孩子看病家长们如何才能不忙倒忙吧!
家属陪诊千万别帮倒忙
生活实例:5岁的阳阳因为烧得厉害,一早就被父母带到北京儿童医院挂号候诊。在排队候诊期间,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不断打电话询问情况,听到电话里宝贝疙瘩的哭声,几位老人放心不下,也冒雪大老远赶到医院,还拎来了奶瓶、玩具、尿不湿等。于是,一家六口人围着孩子占据了候诊室的一排座椅,焦急的老人一会摸摸孩子的额头,一会跑到护士台催促,加上孩子的哭声,整个候诊室显得异常混乱。
事实上,“陪诊大军”不仅出现在儿科诊室。在医院门诊楼,陪诊家属的踪迹遍布各科室。一般情况下,候诊室里只有一半是病人,剩下的都是陪诊家属。尤其在儿科、妇产科、手术室、急诊等科室里,陪诊家属的人数更是病人的两三倍之多。其中,四种情况下家属陪得最多。一是孩子生病,经常出现全家出动的“盛况”;二是病人发生意外伤害,有外伤被送到急诊时;三是病人被怀疑可能患有某种疾病,需要进一步进行医学检查时;四是病人正在进行手术时。幼儿疾病
医院并不欢迎陪诊大军
对于这支庞大的陪诊队伍,很多医生都很无奈。其中,以下两种情况最让他们“头疼”。
随便插话影响医生看病有时一个病人有四五个家属陪,问个病史、症状什么的,大家可能都争抢着回答,或在旁边插话询问,往往会耽误宝贵的就诊时间。
吵吵嚷嚷影响就医秩序医生在为患者看病时,经常会有家属探头探脑,或推门就进。有时候,家属嫌等候时间太久,还会在候诊室和护士发生争吵,甚至有些陪诊人员抽烟、大声喧哗等。
聪明家属如何陪诊
不得不承认的是,在目前的医疗环境下,病人尤其是急诊病人“单独行动”尚有一定困难,但过大的人流量无疑会增加交叉感染的几率,加重医院负荷。那么,如何做个聪明的陪诊人呢?
三类病人必须有人陪老人、儿童、危重病人必须有人陪,而且最好是年轻人。但危重病人的陪诊人数最多别超过4个,一般来说两三个足以应对各种情况。轻症病人的话,能不陪就不陪,陪的话一般一个就行。儿童疾病预防
提供、记住关键信息医生问诊时,陪诊人员应协同病人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包括症状、发病时间、过敏史、服用药物等。如果是多人陪同,则需注意不要七嘴八舌一块说,否则不仅无法提供准确的信息,还会耽误就诊时间。应该在病人自述之后,陪诊人员按需要进行补充。在看病过程中,还应将药物如何使用、各类注意事项等关键信息记牢。
务必留意病人体征陪诊也是有技巧的,比如,细心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如呼吸、脉搏、血压等等,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向医生报告。此外,陪诊人员应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不扰乱诊疗秩序,不抽烟、喧哗等,共同维护就诊环境。
本网站小编总结:平时看病就诊少不了家属的陪伴,但是若陪诊家属很多,不仅仅会对医院带来不堪的负担,也不利于医生及时的确诊,希望以上所提到的几点,家长能够及时的懂得,不要因此原因而加重孩子的病情!
带儿子看性文化展览
时间在不知不觉间流逝了,新学期已将向我们走来,同学们都会去做好迎接新学期的准备,入学准备做好了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关于入学准备的知识吧!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带儿子看性文化展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2001年12月1日,刘达临先生来到成都,在四川省博物馆举办性文化展览,展览分为几个内容,有关于艾滋病、老年人的性健康、中国古代性文化等,还有很多刘达临先生收集的古代春宫图和表现性交姿势的物件(老百姓叫“压箱底”)。那天正好是星期六,带儿子学完钢琴课后,因为顺路,我就带儿子一起去看展览。来到博物馆门口才知道,这个展览是禁止未成年人入内观看的。当时儿子刚满9岁,是小学三年级学生,被工作人员挡在门外,我坚持要让儿子进去看展览,我对工作人员说:“我是她母亲,我愿意让他看展览,责任我自己来负,你们为什么不同意?”后来,惊动了负责展览会的博物馆领导,终于同意我们进去了。
进入展览馆后,见到了刘达临先生,他见我带了孩子来,就告诉我:“随他自己看,你不要刻意给他讲什么,他还小,不一定能懂。”我遵从刘达临先生的意见,同时观察儿子的反应,我发现儿子对古代春宫图和表现性交姿势的物件根本不感兴趣,他感兴趣是关于艾滋病的宣传内容,展板上非洲艾滋病儿童的图片深深地吸引了他,在一个多小时的参观时间里,他几乎都在看艾滋病内容的展板。
我们离开展览馆时,儿子和我有一段对话:
“妈妈,全世界有57万儿童得了艾滋病,你知道吗?”
“不看这个展览,妈妈还真不知道!”
“他们怎么会得艾滋病呢?”
“被他们的爸爸妈妈传染上的”
“他们的爸爸妈妈又是怎么得的病呢?”
“他们不爱干净,就会得病了”面对9岁的儿子,我没有办法对他讲解艾滋病传播的三条途径。
“那些儿童能够治好吗?”
“现在还没有药能够治好艾滋病,有很多科学家都在研究,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研究出来。”
“我长大了要研究治疗艾滋病的药!”我没有想到他会说出这样的话。
“儿子,如果你真的研究出了治疗艾滋病的药,就可以使很多人解除痛苦了,你就成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第二天,在老师布置的日记作业中,儿子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长大了要研究治疗艾滋病的药。”
几个月后,在自办的小报里,儿子的小报内容竟然是预防艾滋病的内容,他将艾滋病病毒用黑色的魔鬼表示。小报贴在教室里,很多孩子从这张小报里了解了艾滋病。
儿子上五年级时,我在他们班上讲解了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和预防措施,他真正懂得了艾滋病传播的三条途径,并懂得了保护自己的具体方法。
在对儿子进行性教育的过程中,我也有提心吊胆的时候,但我认为:只要本着科学的态度,对问题的解答不要超出孩子的理解能力,因势利导,孩子是能够接受的,而且教育也是有效果的。
孩子看到性爱的镜头,要如何回答呢?
伴着清脆而熟悉的铃声,又迎来了一个新学期,孩子要在入学前做好相应的准备,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做好入学准备不会让我们手忙脚乱,关于入学前的准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孩子看到性爱的镜头,要如何回答呢?”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新一代的今天,打开电视我们常常能够看到一些亲热的境头,尤其是与孩子们在一起看的时候,小孩子们好奇心又很强,常常会问一些让父母们感到尴尬的问题,那么这时我们应该如何回答孩子呢?
孩子看到亲吻或性爱镜头——爱的教育
“妈妈,你看那两个人在做什么?”乐乐手指的方向,一对年轻人正搂在一起亲热。
“两个非常相爱的人才可以接吻和拥抱,他们用这样的方式表达亲热。不过,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的,也不是在任何场合都能做的。你明白吗?”
“爸爸和妈妈也亲过嘴,那是爸爸和妈妈表达相互喜欢的一种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只能大人使用。”
如果电视里出现性爱镜头,就会令父母更加尴尬。如果孩子问“叔叔阿姨在做什么”、“他们在打架吗”,为了不让孩子形成错误的印象,建议您可以按照上述方式实话实说,但不必过于具体。早教网
不要随便碰那个地方——性伦理的教育
强强4岁半了。一天晚上,强强非常兴奋地跑到妈妈面前,说:“妈妈,你看,我一摸小鸡鸡,小鸡鸡还会撅起来呢!”——4岁的孩子对认识自己或者异性的身体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父母不要大惊小怪。
其实,大多时候孩子抚摸自己的生殖器并非是有意识的。有时候,他们只是想探究一下自己的身体或者是觉得好玩。因此,看到孩子“手淫”时,父母不要脸色大变,尽量用平和亲切的语言告诉孩子“这个游戏没有意思,你不喜欢”。如果孩子不顺从你的阻拦,还可以通过恰当的引导或者是用玩具、讲故事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你摸小鸡鸡的时候会觉得舒服,这很正常啊!因为我们抚摸自己的身体的时候都会感到舒服的,就像我们看到好吃的东西嘴里就会流口水一样,是正常反应。但是,就像我们不能总是站在可口的食品面前流口水一样,养成了习惯就不好了。”
神秘的地方要藏起来——性禁忌的教育
最近,佩佩上厕所的时候总是离得大老远就早早地褪下裤子,一路光着小屁股跑进卫生间。而有时候佩佩还喜欢突然脱掉自己的小裤子,光着小屁股在客厅里扭来扭去。
在一次洗澡的时候,妈妈指着佩佩的身上说:“宝宝,每个人身上都有非常神秘的地方,而那个地方是不能随便让别人看的,得好好地藏起来。”
“那为什么这里是神秘的地方,不能让别人看呢?”
“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每个人都有,只是大家都觉得不该让别人看到这里,大家都这样做,于是就形成了习惯。”
伦理本是大家都遵守的一种习惯,因此,从“大家都这样”入手,让孩子比较自觉地形成一种性的禁忌习惯,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式。
父亲或者母亲带着孩子洗澡,这时可以给孩子讲“身体发育”
孩子从3岁开始进入性别认知阶段。孩子稍大后,父母可以在为其洗澡时,有意识地告诉孩子身体一些隐秘部位的正确、科学名称,比如“阴茎”、“外阴”、“乳房”等,而不要含糊地称“小鸡鸡”、“小麻雀”。
“长大以后,身体开始发育,不管是谁的小鸡鸡都会长毛的。女孩子长大以后,大腿中间也会长毛的。”要想用科学的说法来回答“为什么会长毛”,似乎比较困难。因此,像这样回答就可以了。早期教育
“那些地方很重要,有毛发就可以保护它。就像我们的脑袋,因为非常重要,所以有硬硬的头骨来保护,然后再用头发盖住它。”
父母的这种回答不仅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还向孩子说明了生殖器的重要,如果能再说明一下“生殖器是每个人的隐私,没有得到允许,是不能随便看的,而且别人没有得到自己的允许,也是不能看的”,
本网站小编总结:信息化的今天,孩子们接受各种文化的速度超过了大人的想象,当孩子们看到一些亲热的画面提出疑问的时候,家长们不要动怒,也没有必要显得尴尬,采取正确的回答方法就可以了!
回乡记(四)
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新学期即将到来,学生大多数的都会去调整心态为自己做好入学准备,提前做好入学的准备工作可以让我们查漏补缺,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入学准备知识吧!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回乡记(四)》,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10月1日丹东天气:多云转晴
早晨才5点多,东东翻了个身,头快掉地下了,我帮他睡正,反倒把他弄醒了,再也不睡了,唉,真是没办法。
窗外已经是一望无际的沃野了,绿的菜,黄的稻,还有收割完攒在一起的高梁杆、玉米杆,一派丰收的景象,农家的小院里已是炊烟袅袅,墙上挂着黄黄的苞米、红红的辣椒,还有晒在院子里的秋菜……,仿佛家就在眼前,我的眼圈又湿润了,曾几何时多么熟悉啊,可现在我连乡音都忘了。
7点多,终于到了丹东站,东东爸爸兴奋地抱着东东说,儿子,到家了!
月台上,二姑、大姑父还有大毅哥哥正张望着,可惜二姑夫和大洋哥哥不在,原来的欢迎队伍比这还壮观呢。二姑见到东东就忙抱过来,东东有些认生,但没有哭,大姑故意气二姑说,你看,跟我可亲着呢。
一家人终于到家了,还是那个靠鸭绿江很近的城边小院,院角多了几丛地瓜秧,倒是绿意盎然,十分的养眼,旁边还有一株鸡冠花,开的好艳!仰望苍天是那种醉人的蓝,一丝云都没有,北京一年里都没有几天这样的蓝天啊,深吸几口气,竟甜兮兮的。
家里是窗明几净,简朴而温馨,二姑是个勤快人,肯定是好好收拾了一番,就等我们回来呢!奶奶爬上炕,一副舒坦样子,想了2年了,终于又坐上火炕了。
东东左右看看,都是新鲜玩意,眼睛亮的不想睡觉,这下可坏了,昨天才睡了7个小时啊,比大人都少,该给东东吃早饭了,二姑拿来面包,东东已经很亲热地和她玩了,早就明白这是家里人了,二姑更高兴了,抱来一只特大的玩具熊,东东又亲又抱。东东特大方,吃东西主动喂奶奶、妈妈和姑姑,不吃还不行,不一会儿全家人都喂个遍;最后还剩了些面包,东东挠挠耳朵,去喂大狗熊,把我们都逗乐了,多善良的孩子啊。
今天是中秋节,又和国庆在同一天,19年才有一次啊。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今天还是东东爸爸的生日,他是8月15的兔子,回忆起小时候的事就是生日的那天比姐姐多吃1块月饼。
才5点多钟就天色已晚,这里比北京起码早半个小时。月亮终于升起来了,那是怎样的一轮明月啊,皎洁的月光洒满小院,柔和而明亮,影影绰绰好像真的有玉兔和嫦娥……。搬来几只小凳,坐在院子里看月亮。东东,月亮在哪里?东东仰起大脑袋、伸出食指指向天空,“这,这”,星星呢?光光的脑袋转来转去,看满天的繁星,“这,这”,在北京可难得见到这么多、这么清楚的星星。
妈妈抱着东东唱起小时候的儿歌:“蓝蓝的天空银河里,有只小白船;船上有棵桂花树,白兔在游玩……”这是一首朝鲜族民歌,在丹东的中秋夜晚唱最合适不过了。
东东爸爸也抱起儿子,吟诵起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东东好像听懂一样看着爸爸笑了,抓起鸡蛋喂爸爸,爸爸乐得何不拢嘴,鸡蛋早进肚子里啦。东东太兴奋了,说什么也不愿意睡,从8点一直哄到9点,足足哭了1个小时才带着眼泪睡着了。
回乡记(一)
“十一”期间,由于孩子的奶奶思乡心切,我把小咪铛送回了湖北奶奶家,准备让他和奶奶在那里呆一个月。回家的行李上塞满了咪铛的东西,吃的奶粉、心爱的玩具、磁带、书、画笔、常用的药品,唯恐他回家以后感到有什么不便。
奶奶家在一个很小的镇子上,有两条街道,此外就是农田和公路。由于湖北多湖,池塘随处可见。奶奶家前面是一条土石路,后面是一条小河,隔着河是菜园子和一条铁路,不时有火车来来往往。家里没用自来水,在后院子里打了一口井,饮用的是地下水。
刚回到家,小咪铛就闹得鸡飞狗跳,追在邻居家的一群公鸡、母鸡、鹅的后面,一直把它们追进了老窝。在北京的时候,除了在动物园里见过一头奶牛,这些动物只在咪铛的看图认物卡片上出现过。据说有个老师要求学生画鸡,结果学生画了个炸鸡块。看来咪铛不会闹这种笑话了。土路自然不如城里的大马路平坦,凹凸不平的,咪铛开始还摔了几跤,不过很快就习惯了。镇上调皮的男孩子,很多都光着脚跑来跑去,玩一种转铁圈的游戏,跟在铁圈的后面跑。
空气很新鲜,当天晚上,我抱着咪铛在院子里看满天繁星,一边想起北京的充满汽车尾气的空气,晚上能看见三两颗星就算是好天儿了。井水有些甜,没有自来水的漂白粉味道。而北京的水源,地下水接近枯竭,密云和怀柔的水库虽然受到保护,但听说密云水库已经受污染了。
从镇上的人家那里,买得到他们自己喂养的土鸡、土鸡蛋、猪肉,用农家肥种大的蔬菜,自制的新鲜豆浆,捉到的野生甲鱼。在北京,我只给咪铛吃鱼肉和鸡蛋,基本没让他吃过猪肉和鸡肉,尽管如此,心里仍然不踏实,听说现在养鱼也投喂激素。记得有一天在超市,看到过一种长白山产的猪肉的广告,为了突出它是天然绿色食品,将普通养猪场喂养生长激素和抗生素揭露得淋漓尽致。现在,至少咪铛在奶奶家的日子里,可以放心地吃肉了。
在乡下的日子里,可以在农田边的小路上悠闲的散步,听鸟叫。孩子可以享受亲近自然,和泥土亲近,和山水亲近。现代文明的高速发展,给我们带来很多物质和精神享受的同时,也让我们失去了很多,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局限在钢铁和钢筋混凝土造就的森林里。咪铛见得最多的东西就是汽车,在家门外川流不息。
然而,回家的数天,也深深的感受到一个词,那就是贫穷,不仅是物质上的,也指精神上的。由于种田挣钱太少,年轻人多数出外打工。白天走在街道上,能听见家家户户传来的麻将声。有一个妈妈,因为沉迷于麻将,竟然将刚周岁的孩子拴在麻将桌脚上。小学的孩子“十一”期间仍在上课,听说是老师为了创收,收补课费。想起北京的孩子,周末在钢琴城上课,或者在游乐场尽情欢乐,深深感到巨大的差距。
记得在读者上看过一篇文章,写北京的儿童和山区的儿童一起过夏令营。吃饭时,由于柴鸡蛋好吃,被城里的孩子毫不客气的一抢而光,其中一个孩子,还很无礼地要求随行老师再为他端上一盘,显然在家被伺候惯了。爬山比赛时,走惯山路的山里孩子输给了城里孩子,他们的解释很简单,看见城里的孩子那样新鲜、高兴,就让着他们了。分手时,问彼此的印象,城里孩子觉得山区的孩子纯朴可爱、内向,但不讲卫生,山区孩子觉得城里的小孩聪明、活泼、爱出风头、喜欢拔尖。城里的小孩回家时,好几位家长开车来接,有个孩子还要求直接去麦当劳。
我感到,在我们忙着给孩子教这教那的时,是不是缺了些什么呢?
回乡记(二)
回乡记(二)
又是一年开学季,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起点,大多数学生都会在开学前夕去做一些准备,入学准备可以让我们更快的适应开学的生活,还有哪些让你觉得学到了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回乡记(二)”,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今天是去涵玥的舅爷爷家做客,舅爷爷的家在一个城市的一角,是座落在一座小山边上的几间宽敞的平房,家里养了只虎皮花纹的大花猫,毛油光水滑的,总是懒懒地躲在那里眯着眼睛,让人不禁怀疑起它抓老鼠的本能是否依旧。涵玥从来没有离猫这样近过,百般高兴不一会儿就变成对猫的百般捉弄,摸摸猫头,再用手指头捅捅猫鼻子,使劲儿拉拉尾巴,再揉揉猫肚子,自娱自乐,口水淌了一身。猫儿性情很好地任她“蹂躏”,颇有主人风范。玩了好一会儿,可能是涵玥不小心弄疼猫了,猫抬起身子,伸出爪子轻轻在她的手背上挠了一下,吓了涵玥一跳。她不甘心地又在猫儿的肚皮上打了一下,猫儿又抬爪挠了一次,再打、再挠。三个回合下来,涵玥起身,看了猫一眼,犹豫了一下,转身另找玩伴儿去了。爸爸的摄像机录下了这可爱的一幕,若干年后,猫或许不在了,但涵玥的这些童年趣事,却会永远存在于妈妈的脑海里!
舅爷爷家的堂屋角落有一堆未剥的大蒜,涵玥很是新奇地走上前去,一通乱剥,总算是可以让妈妈坐在旁边歇歇了!
邻居家有一只纯黑的小狗,名字就叫“黑”,妈妈对这个酷酷的名字感叹不已。另一家有一只纯黑的小猫,那黑幽幽的眼睛让人不敢与其对视,特别是妈妈,总说心里发怵,那种恐惧的渊源来自于童年时看的一篇侦探小说。涵玥喜欢“黑”,但对于那只小猫,却无任何兴趣,不知她的心里,究竟有着怎样的喜好判断标准呢?
不远处的阿婆家,养了两只大白鹅,妈妈兴致极好地抱着宝宝头凑上前去,嘴里念着“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没想到那两只鹅脖子伸得长长的,迈着小短腿,瞪着眼睛,晃动着肥胖的身子,“嘎——嘎——”大叫着冲妈妈啄来,吓得妈妈抱着涵玥一路飞跑,差点儿没摔着,好容易停下来,心还狂跳不已,那两个家伙也太不友好了。涵玥却是乐得咯咯大笑起来,居然下地跑到鹅身边送“脚”上门,还好那天给穿了一条厚的背带牛仔裤,所以不至于啄得很疼。好一个“初生小女不怕鹅“!
这一天,玩得高兴,睡得也好,而且表现极好的是每逢吃饭时便睡觉,因此妈妈得以顺利地吃下中饭和晚饭,好久没享受过跟大家在一起吃饭的快乐了!
回乡记(三)
回乡记(三)
我们这次回老家的目的之一,便是想带涵玥回她爸爸曾经生长过的农村老家看看,爸爸工作后,曾经无数次梦里回到的故乡。能让女儿感受一下自己童年的气息,是爸爸的一个心愿,孩子的童年,何尝不是父母的第二个童年呢?
来到乡下的姑奶奶家,居然能有两个远房亲戚的小朋友已经在这儿了,一个七八岁的小哥哥,一个三岁的小姐姐。涵玥和小姐姐一见面就笑嘻嘻地象老相识般玩到一块儿去了。姑奶奶家院子里的那口压力水井,涵玥看着大人们用过几次后,便对它生出无穷的兴趣。可是一个人的力量是无论如何也奈何不了它的,小姐姐此时充分发挥了合作精神。她熟练地指挥涵玥站在封闭的井台边等着接龙头里出来的井水。她则两手上抓杠杆,钩起双脚,把整个身子悬在了杠杆上,小肚皮很可爱地整个儿露了出来,如此这般,杠杆才缓缓下落,水嘴里缓缓流出清亮的井水来。小涵玥兴奋得眼睛都亮了,这跟家里的自来水可太不一样了!可是压力过后,水流不了一会儿便没了,小姐姐很高兴地再一次悬起,重复刚才的动作,涵玥又忙着伸手接着从管子喷涌而出的水了。所有的人都被这两个小家伙的快乐所感染,一起和着她们的笑声在秋天的农庄里露出了舒心的微笑。这样美妙的图画,不知道涵玥是否会永远记得呢?
离吃午饭还有一段时间,爸爸带我们去姑姑家后面的小河边逛逛,因为今年的大旱,小河里只有浅浅的水。初看小河,妈妈实在弄不懂爸爸念念不忘的这个地方,到底有何魅力及乐趣所在。因为妈妈在长江边长大,对这种小河沟实在是太不以为然了。我们一家三口来到了河滩上,爸爸小心地伸手到河边掀开了一块石头,哈!居然有一只大拇指盖儿那么大的小螃蟹藏在下面。爸爸一口气找了上十只小螃蟹出来了。虽然这些小家伙们有的还没长大夹子,拿在手上也不至于被它夹疼,可张牙舞爪的样子还是让妈妈有点儿害怕的。可涵玥一点儿都不象妈妈那样胆小,爸爸把小螃蟹放到她的手心里,她任由螃蟹顺着衣袖都卷起来的小胳膊往上爬,还一脸儿笑嘻嘻地,只有妈妈在一边大呼小叫的,根本不知道享受这样的乐趣。
再往前走上一段儿,我们居然看见了一条卧在河滩上悠闲地吃草的大水牛,涵玥兴奋得挣脱妈妈的手,恨不能冲上前去来个大拥抱!她实在是太喜欢动物了!可是碰上个胆小的妈妈,连抱宝宝去跟牛合个影的勇气都没有,只好让爸爸抱着兴奋不已的涵玥,妈妈站得远远的,照了几张人牛合影,确切的说是人与牛PP的合影,因为妈妈不敢站在牛的正面,怕闪光灯惊了牛,牛会顶人,不知这个想法是怎么冒出来的。
吃中饭的时候,小姐姐端着碗饭和菜及筷子,麻利地翻上了门前打谷场上的一辆手扶拖拉机,三岁的小姑娘敏捷的身手让妈妈叹为观止,这是城市里的“翻斗乐”无论如何都训练不出来的。涵玥一看着了急,平时一向规规矩矩吃饭的她也要求上去,妈妈破例了一次,结果一餐饭她至少围着拖拉机走了二十圈儿,可饭居然只吃了一半儿,而小姐姐的碗里已是饭光菜光了。只好为涵玥冲了一大瓶奶,她抱着奶瓶,选了个她最为满意的位置——猪圈门口,在离猪的脸不足二尺的地方,闻着猪圈里特有的味道有滋有味儿地喝完了牛奶,末了还拿着空奶瓶准备喂喂猪的,幸好妈妈手快,一下子夺了过来。
接下来又看中了姑奶奶家的一只可能才一两个月大的小狗,那种狼狗的种,远没有观赏狗那般可爱,可她不管那么多,照样撵得狗满院乱跑一气。最后是小狗四腿直抖钻到墙角的柜子底下完事儿。可她居然不甘心,一屁股靠在了柜子上,等那狗儿再出来。她勾着小脑袋看狗,小狗小心翼翼地从柜子底伸出半个头来看她,一副滑稽的场面让妈妈笑得忘拿了手里的像机。现在只好在日记里补上这一课了。
回乡记(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