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尽可能避免意外伤害,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也不是定时定点的课程,它的学习和养成都需要父母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发现危险可能存在的角落,然后在第一时间告诉孩子它的“藏身地”,教会他如何避之、远之甚至消灭之。

告诉孩子哪些是危险行为

我女儿两岁半上幼儿园,虽然年龄小,但适应得挺快,让我觉得很省心。可是,刚入园两个月,我就被老师“请”到了办公室,因为我家小妞在玩滑梯时把小朋友从滑梯上推了下去。虽然那位小朋友没事,但老师反复提醒我要教给孩子一些安全常识,让孩子和小朋友相处时,知道哪些行为是危险的,不能做的。

妞妞妈的建议:

勤给宝宝剪指甲,以防宝宝不小心抓伤小朋友的脸。告诉宝宝不能咬、抓、打小朋友。如果别人打自己,要及时告诉老师。

教孩子还手实际很危险,因为你不知道对方是什么样的孩子,也不知道他会不会更厉害地打你的孩子。

告诉宝宝,大家一起玩游戏或滑梯等大型玩具时,要排队,不要推前面的小朋友,也不要让小朋友推自己。

专家提示:

幼儿园老师不可能像家长那样一对一地看孩子,所以,妈妈和宝宝都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常识。而且孩子年龄小,不知道一些无意识的行为会对小朋友造成伤害,所以妈妈要教给孩子哪些行为是危险的,不能做。

教给孩子事故应急措施

我儿子上的是高校附属幼儿园,有时候老师会带着孩子去大学里玩一会儿。

一次,我发现儿子下嘴唇有点肿,并有好大一块淤血,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说是在大学校园里的小花园摔的。

我问他,老师知道吗?他说不知道。我猜,他大概是自由活动的时候摔的。我告诉他:“下次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告诉老师,让老师帮你。” ——— 丁丁妈

丁丁妈的建议:

告诉宝宝手里拿着东西,特别是长的、硬的东西时,不要跑。

让宝宝知道,摔倒的时候尽量用手撑地,或前扑,而不是后仰。

告诉宝宝,如果游戏的时候摔倒了,要马上告诉老师,让老师来处理。

幼儿园组织外出时,叮嘱宝宝一定不能离开集体,有事要告诉老师。

教宝宝说清自己的姓名,家长的姓名,以及家庭电话和住址。

专家提示:

即使你事前已经对宝宝普及了安全常识,仍要防患于未然:集体外出时,给宝宝口袋里放上一张小纸条,上面写上你们的联系方式,以防万一宝宝走失时,别人能尽快与你们取得联系。

让孩子学会如何保护自己

壮壮有一天从幼儿园回来时,我发现他说话有鼻音,看他的样子又不像感冒,就没在意。可到了晚上,他因为鼻子不通气,睡得很不踏实。

我起来仔细察看他的鼻子,好像里面有东西堵着,我问他白天有没有往鼻子里塞东西。他才告诉我,吃饭时,他要给小朋友“变魔术”,把一小块馒头塞进了鼻子里…… ——— 壮壮妈

壮壮妈的建议:

告诉宝宝,不要把小玩具或豆子等物品放进自己或小朋友的嘴里、鼻子里和耳朵里,否则会很危险。

不要让宝宝做容易出意外的举动,如爬窗台、扒窗户、从楼梯扶手往下滑等。

告诉宝宝推门要推门边,不推玻璃,也不要把手放在门缝里。

专家提示:

把小零件、小食物塞进自己或小朋友的鼻子、耳朵里,做些有“挑战”性的事情,在孩子看来,都是很好玩的事情,他并不知道这样做有危险。让孩子关注这些细节,可以让他更安全。

本网站小编总结:你一个人在家时,忽然有人敲响了大门。你走到门口透过门镜一看,敲门的人你并不认识,这时你该怎么办?

zj09.com小编推荐

让孩子学会自己掌握分寸


无助的妈妈在东方论坛上发帖,讲述儿子被骂的经过以及自己的苦恼。帖子很快就火了,5天时间里被阅读2万多次。

妈妈的苦恼,儿子太过谦让

刘女士的儿子小磊(化名)今年12岁了。她一直觉得儿子的性格有点内向,这个暑假在经过孩子的同意后,选择学习打篮球,让孩子学习怎么与朋友相处。

可是事与愿违,几场下来,有天儿子回家跟她说:“妈妈,这些孩子好没教养,总是要骂我”。

后来刘女士觉得儿子一味谦让不对,就让儿子也回骂别人,再不行就开打。不过,刘女士却没想到,儿子却很平静得说,“我不是打不过他们,可是打架了会把事情搞大,会给你们添麻烦的。”

刘女士无语了,该为孩子的懂事高兴呢?还是该认为他不够勇敢呢?

直到这次参加篮球培训班,刘女士看到被球伴骂却从不还嘴的儿子,才开始重新思考,儿子完全不争抢、不抗争,这到底是谦让还是懦弱?

刘女士说:“现在都不知道怎么教育儿子,是不是那么多年都教错了?”

专家建议:让孩子自己掌握分寸

昨天上午,记者采访了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陶志琼教授。

“谦让是对双方都有好处,骂人不是好事,被骂不还嘴也不能算是谦让。”陶志琼说。

她认为,十多岁的孩子,遇到问题要让他们自己去解决,有哪些办法,取得怎样的效果,让孩子自己去判断,家长不要过多的干涉,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处理。这样孩子才能自己去把握其中的分寸,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

陶志琼说,对君子有君子的办法,对小人有小人的办法。你君子,我也君子,你小人,我比你更小人,要让孩子自己学会变通,锻炼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家长不要用成人的处事方式去处理孩子的问题,毕竟家长不在当时的情境中。

如何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千般呵护,不如自护”。为此,我们就幼儿意外事故的发生原因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意外事故发生的原因

幼儿的意外事故,主要是指日常生活中人们没有事先估计到或难以预料的偶发事件对幼儿造成的伤害。

对幼儿园发生的意外伤害事件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事故发生的原因大致有三种:

1、幼儿体质差,体能弱而造成的伤害。

幼儿由于年龄小,体质和体能发展不理想,在活动时往往把握不好平衡,身体重心不稳,动作不协调,反应慢,不灵活,相撞时躲闪能力差,加之成人对幼儿的过度保护,过分替代,没有给他们提供更多的锻炼机 会,甚至剥夺了幼儿实践、学习自我保护的机会,因此,意外伤害事件就很难避免。

2、幼儿不良行为造成的伤害。

目前,很多父母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往往忽视孩子生活习惯和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有些幼儿任性、执拗,集体意识差,谦让、友善不够,在游戏和户外活动时,规则、秩序的概念较为淡薄,玩兴大发时,容易一拥而上,发生争抢、拥挤等现象,这些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正是发生意外事故的隐患。

3、幼儿自我保护能力不足造成的伤害。

我国传统的儿童保教观是“保护”、“养育”,儿童在成人的全方位保护下成长起来,他们在意外事故中,表现出不知所措,缺乏一定的自我保护的意识、经验和能力,从而导致了意外伤害事故的频频发生。

二、如何避免和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

孩子生活在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的环境之中,意外事故的发生常常不可避免,但是通过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变消极躲避为积极预防,就能够使各种意外伤害发生的可能降到最低限度。

幼儿园的具体做法有:

1、创造良好环境,增强幼儿体能。

工作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况:一些体弱、受保护过度的幼儿,在活动中经常磕磕碰碰,而平时活泼好动、身体健壮的幼儿意外受伤率却很低。究其原因不难看出,由于体弱幼儿不爱活动,造成动作不协调、平衡能力差,遇到情况反应慢,所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而那些活泼健壮的幼儿,由于好动、灵活、反应快,遇到情况能采取紧急措施,因此受意外伤害较少。由此可见,增强幼儿体能是提高幼儿自护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第一、消灭不安全因素。

在园区环境改造中,我们因地制宜,精心设计,创设了便于幼儿锻炼的各种环境设施。我们对现有的容易对幼儿造成伤害的建筑进行拆除和改造,对大型玩具进行全面检修,认真检查每一颗螺丝,做到防患于未燃,将意外伤害消灭在萌芽之中。

第二、创设良好锻炼环境。

我们利用园内一切可以利用的小型场地,增设了废旧轮胎和老师自己制造的吊球、拉力器、攀登架等,创造条件让幼儿在课余时间进行锻炼。如幼儿在玩轮胎过程中,知道了一手扶着一手在后面推就滚稳了,而且越玩越灵活,并且知道轮胎要倒时赶快躲开身子、跳到一边就不会压着脚。这些器械既丰富了幼儿的活动内容,又锻炼了幼儿的体能。

第三、开展多种活动,增强幼儿体能。

我们除对幼儿进行体育训练外,还注意开展各种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以增强幼儿的体能。如:春天带领幼儿去郊游,通过远足活动对幼儿进行力量和耐力的练习;冬季运动会组织幼儿进行达标项目比赛,自觉加强了平时的排球、跳绳、投掷、翻滚等项目的练习,兴趣很浓,达标率也有所提高。

幼儿在空气新鲜、日光充足的户外进行锻炼活动,可以提高机体能力,使动作更协调更灵活,思维变得更活跃,这些都为培养幼儿自我保护的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养成良好行为,形成自护习惯。

我国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讲过:“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

生理学家认为:“习惯是自动了的条件反射。”幼儿期容易形成条件反射,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教育契机,探索有效的方法,使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自护习惯。

第一、良好行为的养成,能使幼儿躲避伤害。

例如,幼儿有了饮食前吹一吹、摸一摸的行为习惯,可以避免烫嘴、烫手,防止误吃东西;幼儿养成靠边走、跑、右行的习惯,碰撞同伴或受车辆撞碰的机会旧会大大减少;轻开门窗、轻拿、轻放桌椅的行为,能使幼儿避开门窗桌椅边棱,可免遭磕碰的皮肉之苦。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家庭和幼儿园应相互配合,对幼儿进行教育,并长期坚持、反复强调。我们将日常行为规范编成琅琅上口的儿歌,便于幼儿理解、记忆。我们还开展了《我会穿衣服》《马路上发生的事情》《遇到困难我不怕》等主题活动,使幼儿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

第二、遵守游戏规则,形成自护习惯。

幼儿的自我中心特点极为突出,玩得高兴时,常常忘记了要遵守规则和秩序,往往一拥而上,你推我挤,极易造成身体伤害。因而,在游戏活动中,注意培养幼儿按秩序游戏,遵守游戏规则,也是使幼儿获得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使幼儿懂得游戏规则,我们采取了多种方法,如讲故事、游戏模拟等,让幼儿判断是非,知道遵守规则、互相谦让的重要性;又如,设置问题的方法。小班幼儿特别喜欢手拉手走路,有时甚至三个人一起拉手走,这是比较危险的一旦有人摔倒,其他人也易摔倒,并由于小手相拉,摔倒了的人失去了本能的手扶地等自护动作,而容易导致头部受伤。根据这种情况,我们要求幼儿不手拉手走,并请幼儿回答为什么老师这样要求他们,以此提高幼儿思考的能力,从而使幼儿学会积极的防御。

3、学习自护常识,培养自护能力。

意外的自护常识是人们在历经灾难后,对灾难原由的规律性认识及所采取的必要防护措施。这对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刚刚萌芽的幼儿来说,是难以掌握的,因此,在灾害中,幼儿往往受害最大。那些恶性的犯罪活动,如绑架、拐骗等黑手往往最先伸向幼儿。所以,向幼儿普及意外自护常识是形势所迫。意外伤害是偶然发生的它又往往是不可预料的。因此,幼儿只有掌握了意外自护的初步常识,才能更好地抵御灾害,避免受到伤害。

第一、幼儿学习自护常识,有利于自护能力的提高,我们就将自护常识贯穿于各科教学之中。如认识夏季时,我们告诉幼儿如何避免雷击的伤害;认识电时,教给幼儿正确的使用电器的方法;把各种信号、标志、符号,编进故事中讲给幼儿听,使他们掌握必备的自护常识,提高应变和自护能力。

第二、教育幼儿敢于求助,提高幼儿的自护能力。幼儿体力小,生活经验不足,适应环境能力差,遇到险情时身心难以应付,所以求助是幼儿自护的最好方法。许多幼儿遇到困难时只会哭泣、发脾气,遇到陌生人非难时就惊恐失措,连呼喊求助的胆量都没有,又因受语言能力的限制,幼儿在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往往说不清楚事情的经过,所以教师和家长传授幼儿求助的技能要从敢字入手,教给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平时要求幼儿讲清楚一件事的内容、地点、时间,讲清请别人帮什么等。在电话已经普及的当今社会中,利用电话求助是获得帮助的有效办法。我们要求中班以上的幼儿学会拨通自己家及父母工作单位的电话,并且知道110、119、120等呼救电话的含义。

第三、通过直觉体验、情景类推,培养幼儿的自护能力。幼儿有受伤的体验,对自身痛苦的记忆是最深刻的,所以当见到别的小朋友摔伤跌破时,能把自己的痛苦记忆类推到他人身上。这种直觉体验有助于幼儿理解自护的意义,也有利于教师在情景中对幼儿进行随机的自护教育。我们还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景,让幼儿讨论学习自护方法,以弥补随机教育的不足。如创设着火了怎么办,躲在哪里最安全等情景活动,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增加幼儿的自护经验。我们还开展一些自护实验,如怎样灭火、怎样防地震、娃娃流血了怎么办等,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幼儿的自护能力。

总之,培养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父母和老师持之以恒,使他们获得一个更高层次、更大意义上的保护:自我保护。

面对性侵犯 孩子该如何保护自己?


日前,据媒体报道,3岁女童遭姑父多次性侵犯,6岁女童被幼儿园门卫猥亵……这并非个案,儿童遭遇强奸、猥亵等性骚扰的案件,经常见诸媒体。无德的亲戚,无良的门卫,将他们罪恶的黑手,伸向幼小无助的儿童,天真活泼的孩子遭受着一生难以抚平的伤痛。

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孩子性自我保护的知识匮乏,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隐私部位,遇到性侵害茫然不知所措,甚至不知道这是危害自己的行为。作为家长,在防范性骚扰的问题上,该如何教育和引导孩子,呵护他们的身心安全呢?

告诉孩子,如果有人对自己有如下行为,是不对的:

●把孩子带到一个隐秘的地方,叫孩子脱下衣服或裤子,摸孩子的胸部或生殖器;

●让孩子摸对方身体的某个地方(胸部、生殖器),或让孩子看他的裸体或隐私部位;

●带孩子看有很多成人裸体镜头的电影或者视频;

●用他身体的某个部位(生殖器或者嘴巴)接触孩子身体的隐私部位;

●在公交车、电影院等公共场所摸孩子身体隐私部位。

遇到性伤害怎么办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一旦遭遇性伤害,要做到以下几点:

●在与他人的接触中,如果判断出了是不好的接触,尽快冷静下来,然后想办法机智地离开。

●不要激怒侵犯者,这样会给自己带来生命危险。

●如果被性伤害,要做三件事情:立即告诉爸爸妈妈、报警、到医院检查身体情况。

●如果力量无法与侵害者抗衡,也没有机会逃离,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先顺从罪犯,不要以跳楼等伤害自己生命的方式来抗争,保护好自己的生命。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学会区分好的接触和不好的接触

父母要让孩子学会辨别什么样的身体接触是好的,什么样的身体接触是不好的。父母要告诉孩子:人类会用身体接触来表达爱意,在生活中我们会亲吻拥抱,表达我们的亲密关系,父母的朋友同事在表达对孩子喜爱的时候也会与孩子有身体的接触,这样的身体接触让我们感受到爱与被爱,是好的接触。如果成人与我们身体接触的时候,成人身体的某个部位(手、生殖器)在孩子身体的隐私部位反复触摸或者摩擦,这就是不好的接触。当孩子遭遇不好的接触时,要立即想办法离开这个成人,并把事情告诉父母。

父母是孩子坚定的保护者

孩子需要从父母这里获得的信息是:一旦你遇到这样的事情,你要知道这不是你的错,一定要告诉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会保护你不会再受到伤害。让孩子相信父母是孩子坚定不移的保护者。然而很多父母并没有这样做,导致很多孩子遭受性伤害后不敢寻求父母和亲人的保护,独自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并反复遭受性伤害。

受害孩子会认为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样完美,而且害怕父母不再像以前那样爱自己,这是他们最难以承受的伤痛,所以他们不愿意把受到性伤害的事情告诉父母,这是受害孩子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

如何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个性这东西,一半天生,一半后生。如果已经天生了,还要去逆水而行,痛苦必定是孩子和父母双方的。我们能改的,是后天的那部分。我们应该顺应的,是天生的那部分。

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空白纸,却并非没有任何信息的空白纸,而是有底色的。这种底色从受孕的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这正是孩子的本初个性,是先天的,与遗传有关,也可能与母亲怀孕时的胎教有关。

就拿我家宝贝桐桐来说,父母是确定的,她的生存环境也大致定型了。她出生后,不论她是否愿意,这些客观的东西,都已经为她的人生画板涂上了底色。

我身为她的父亲,也无法完全改变这一切。

我们能做的,就像玉石专家雕刻寿山石一样,顺着她的底色,引导她画出美丽的人生图卷。桐桐出生后,妻子、我、母亲是离她最近的人。我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她,改变她人生画板的布局。

上幼儿园了,那儿的小朋友,那儿的老师,也在桐桐的人生中贡献着五颜六色的画笔或颜料。

上述的一切,都是我这个父亲无法完全掌控的。由不得我,桐桐已经带着底色来到了我的生活中。一天又一天,她身上的颜色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个性色彩。这种色彩只属于桐桐,它便成了桐桐的个性。

我的任务呢?我只能观察,我要看出桐桐的颜色,然后顺应她的本色,让她愉悦开心地做最好的自己。我得发掘桐桐的个性,了解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有一天,桐桐在和一群孩子玩,我在旁边陪着。桐桐很活跃,跑来跑去,敢说敢做,敢爱敢恨,火爆脾气,有什么事马上说出来,就像一团红色的火焰。我忽然意识到,桐桐的底色中,是带着红色的。

按照色彩心理学的说法,红色、橙色、黄色属暖色调,容易给人活泼、愉快、兴奋的感觉。我化用了一下,把活泼的孩子归类到暖色调里,而有的孩子很安静,总是一个人默默地玩,一个玩具能玩很久。这类孩子的人生底色就是冷色调的,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强,能够专注地做事。

又如,邻居家的孩子丁丁爱闹,时常烦躁,总是静不下来,对什么都无法持久。这跟黄色的特质很像,轻快、辉煌,但是相对不稳定,为此,我们就可以说,他人生的底色是黄色。

总之,孩子的性格就像颜色一样,可以分成冷色调和暖色调。有的孩子底色是冷色调,喜欢安静,父母就引导他多动脑、勤钻研,说不定以后还能成为一个大科学家呢;像丁丁这样属于暖色调的孩子,做事情不能持久,那么就注重培养他的兴趣,因为这类孩子对感兴趣的事情往往会有更持久的热情。

桐桐的底色是暖色调中的红色,我知道她喜欢运动,喜欢新奇的事物,喜欢多变的环境。

一到星期天,我就会带桐桐出去玩,有时候是全家人出动,有时候是父女俩逛街。总之,我很少和她待在家。

户外的天空更广阔,很合桐桐的口味。在这里,她学会了滑冰,她欢快地玩着滑板。每天放学后,她会骑着小单车,和一群孩子在路上追逐。

暑假到了,桐桐随我们去旅游,我们一起爬山,一起漂流,一起坐上热气球。在这些活动中,桐桐挥洒着她的热汗,把银铃般的笑声撒遍了她经过的每一个地方。

我看见,在这些活动中,桐桐浑身散发着热情和活力。她是快乐的小精灵,她在享受着自己,享受着属于她的世界。孩子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尊重它就够了,孩子自会快乐、健康地成长,而且各方面表现都不会比别人差。

当然,生活中,有许多父母是逆孩子个性而施教的。孩子明明爱动,偏要他坐着弹钢琴;孩子明明喜静,偏要她学唱歌曲艺。

这种情形,就是没有尊重孩子的个性。

我时常观察桐桐,看她如何吃喝玩耍,从这些细节中洞察与她底色相关的信息。我知道,找准了桐桐的颜色,我才能做个好爸爸。

桐桐喜欢什么人,喜欢怎样做事,喜欢快还是慢……发现这些特性后,我再来指点她的言行,她都会非常乐意接受。

个性这东西,一半天生,一半后生。如果已经天生了,还要去逆水而行,痛苦必定是孩子和父母双方的。我们能改的,是后天的那部分。我们应该顺应的,是天生的那部分。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底色,每一种底色都能呈现出多姿多彩的人生。做父母的,只要用心观察,都能发现孩子的底色,然后正确引导孩子,让孩子依照个性,做最好的自己。

因此,家长们都应该重视后天的培养,正确的指引孩子,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育儿知识:如何教宝宝学会自己穿鞋?


1、鞋子种类

育儿知识百科全书:在教宝宝自身学穿鞋以前,你可以先给他们选鞋子,最好是挑选那类穿、脱都较为便捷的,例如那类带粘扣的鞋子,那样便捷宝宝脱穿,并且也易懂。育儿知识大全说到对于绑鞋带的鞋子,還是一段时间再教宝宝学穿这类种类的,宝宝如今还把握不太好系鞋带的方法。

2、告知宝宝穿鞋步聚

育儿知识百科全书:先让宝宝把脚伸入鞋子里,脚指使劲朝前顶,随后把鞋子的后跟拉起來,那样就能够把一整只脚都放进鞋子里了,将粘扣沾到就可以。

3、教宝宝辨识上下鞋

对宝宝而言,分辨鞋子上下是一件较为艰难的事儿,必须根据训练很长期才可以把握。你能根据方式来教宝宝辨识。育儿知识大全他会把二只鞋都放进自身眼前,鞋的头顶部都朝前,假如见到二只鞋并拢后,正中间有一个小缝,那上下就是说对的,各自“不懂装懂”就就行了,要是没有小缝,那便是上下反了。0元领专业情感分析!10s快速预约

还可以让宝宝感受一下穿对和穿反的体会,是不是会感觉难受等,多训练几回后,即便宝宝再穿反鞋子,也可以立刻体会出去,并了解怎样处理。一些宝宝由于顽皮,将会就爱反着穿鞋子,你一定要强调他的不正确,并他会立即纠正。

如何让宝宝了解自己的性别?


婴幼儿性别认同的关键期也是形成性别社会规范行为的重要时期,那么,这样的时期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就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帮助宝宝早早确定自己的性别认同感。

1、2岁左右

婴幼儿的性别认同一般出现在1岁6个月至2岁之间,一些孩子在2岁左右已经能正确分辨出照片上人的性别,但仍然不能确定自己的性别。

2、3岁左右

到了3岁左右时,多数孩子可以说出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但无法明白性别是不便的这个真理。

3、3岁以后

3岁以后直至学龄前,孩子便慢慢地对性别产生了坚定的概念,可以明白自我的性别以及他人的性别是不变的。

幼儿的性别偏爱往往最早出现于对待玩具上,约14~22个月时,男孩常常喜欢小汽车类的玩具,而女孩则喜欢洋娃娃等,进入幼儿园后多会偏向于性别相符合的活动,或中性活动。比如常常爱分男、女不同组别进行活动。

性别角色混乱或性别识别障碍常常表现为男孩女性化,或女孩男性化,就是有时说的“娘娘腔”和“假小子”,仔细辨别其性别角色,及时加以正确引导,使以后的心理发展正常,避免出现同性恋、异性癖等现象出现。婴儿在出生的时候就是有性别的,但是他们的行为是不受性别意识支配的,当婴儿开始探索周围环境时,他们自己的身体是包括在这种探索中的,这种探索是健康的,家长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存在“道德问题”。宝宝对自己身体器官的探索、以及通过和别人的交往,逐渐建立了自我意识和对性别的理解。

性别意识是宝宝形成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性别认同的发展是一个从出生就开始,而且一生都在延续的学习过程。所以家长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不要让孩子以为他的探索是“羞耻”的。形成性或性别角色方面的认识是同自己身体上的性别特征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但它也包括了情感方面的自尊发展和在家庭、同伴全体和社会中进行的社会化过程的发展。

教育孩子 更应该重视自己 善待自己


有了孩子的年轻父母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孩子一定要按照父母的规划来成长,这样才能够在长大后利于不败之地,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这样做的后果会怎样呢?如果孩子出现了逆反你会怎么办呢?

27岁时就发明了宇宙几何学的匈牙利数学家亚诺什·包亚,曾叹息地说:“假如上天赐我一个像我一样聪明的儿子,我一定不会像我的父亲那样,把儿子送到外地去读书,浪费掉宝贵的几年时间。我要把他留在身边,亲自教育他、培养他,激发和保护他的天才。” 

亚诺什·包亚努力地这么做了,结果事与愿违:父子感情失和,乃至对立,以致不相往来。因为:儿子并不属于天才一类的人,而他自己敏感和冲动的性情很不适合对待儿子的教育工作。 

这类事例不光发生在包亚一家身上,也发生在许多人家里。我的一位叫阿良的朋友,他有一位不负责任的父亲,以致耽误了阿良的青春,于是他吸取教训,反“祖教”而行之。他严格地管教儿子,对他提出种种过高的要求,期望他达到一个自己从来没有到达的境界。结果种种苦心也没能得到阿良为父者所期望的回报,儿子整天被压抑在父亲营造的“高压”氛围中,变得精神抑郁。父亲的缺憾不但没有得到补偿,反而给儿子留下了更大的缺憾。 

也许父亲的教养态度往往受到不同类别祖父的影响,为父者在对待子女的方法上,常怀着要纠正祖父缺陷的初衷。但是正确的路径应该是:摆脱“祖教”,超越“祖教”,让孩子自由地发展。今天做父亲的朋友,也许更应该重视自己,善待自己,重视自己对于儿、孙的影响,善待儿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