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心灵最敏感的角落

孩子的尊严很多家长都注意到,他们一岁多,甚至不满一岁的宝宝就已经有了自尊心。比如一个家长说:“我家宝宝晚上不睡觉,奶奶拍了她屁股一下她就哭起来。这么轻轻地拍一下屁股根本不痛的。想不到这么小的孩子就有了自尊心。”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尊严是人类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的潜在力量。”家长可能知道不应该当众打骂小孩子,但是他们往往不知道一些在他们看来只是一个很小的玩笑,在孩子那里却看不出有什么好笑,甚至会觉得是对他的羞辱。

不可说的秘密

孩子的面子特别薄一次家长聚会中,大人们谈起了尿床这个话题,把自己最大年龄尿床史当笑话一样说出来。可可本来在一旁玩积木,可是当他听见大人们在谈论“尿床”,便有些不好意思地挪到沙发角落里去了——可可经常尿床。可可的爸爸注意到可可的位置移动,却没注意到他表情的不自然,反倒走过去一把将可可抱起来,说:“可可,你昨晚又在床上画地图了。”可可红着脸辩解:“我没有!”旁边的叔叔阿姨都笑了,一个靠近他的朋友刮着他的小鼻子说:“哟,这么大还尿床,羞羞羞!”可可的脸憋得更红了,眼里一下子蓄满了泪水,挣脱了爸爸的手跑进房间躲起来。

我可以想象可可的内心遭受了怎样的打击,他会觉得爸爸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把自己尿床的事说出来是一件很丢面子的事,因此而感到难堪,特别是还被人刮了鼻子,大家都在笑话他。这在大人看来实在只是一件小事,有些大人忽视了孩子已经发展起来的自尊心,喜欢通过逗孩子的方式让孩子难堪而取乐。殊不知孩子的自尊心在两三岁左右开始发展起来,这时孩子的自我意识增强,但是自我调节能力还较差,自尊心容易受到伤害。当受到批评或指责时,尤其当众受到批评时,孩子的情绪会变得十分低落。

可可不知道大人们无心批评他,这只是大人们无聊的游戏——当众揭孩子的短,让孩子难堪。可可觉得“丑事”被说出来令他无地自容,别人都在嘲笑他,这可不是小事。这确实不是小事。这种让孩子“当面出丑”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孩子人格的羞辱,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他们可能对自己失去信心,产生自卑,畏缩不前,认为在别人眼里自己是个“坏孩子”,并且与父母之间出现对立情绪。父母们还是把这些不可说的“秘密”藏起来,给孩子留一点“面子”。

被误读的玩笑

给,还是不给,这是个问题“把你的糖给叔叔吃。”一位喜欢孩子的朋友故意逗我的女儿。女儿紧紧地攥着手里的棒棒糖,不愿意给。这是她今天唯一的一根棒棒糖,特意留到下午才吃。女儿皱着眉头很为难,因为平时我都教育她要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但是她实在是不想与这位叔叔分享手里的糖。

朋友看出了她的为难,故意再一次索要:“给叔叔吃嘛,不要小器嘛。”女儿更加为难了。眼着着小家伙急得快哭了,我赶紧说;“宝宝你愿意把糖给叔叔吃吗?”女儿摇了摇头。我说:“既然不想给,那就不给叔叔吧。明天我们多带些糖来大家一起吃。”女儿这才如释重负。这是大人们经常跟小孩开的玩笑,他们原本不需要孩子手中的糖果、玩具,但故意作势要拿走孩子手中的东西,或者问孩子索取,试探小孩子是否大方。这种玩笑在大人那里只是想和孩子增加亲密感,多一些互动。但是孩子不会把它当玩笑,而是很认真地思考这个东西要不要给,自己不想给怎么办。

这类玩笑的结果往往是孩子做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好不容易把手里的东西拱手相让,大人却嘻笑着说:“叔叔不要,逗你玩呢,你自己吃吧。”如果孩子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会让他认为说出来的话可以不去实现,不利于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容易养成说谎、任性、小器、自私的毛病。

令她难堪的赞美

当你面对自尊心过强的孩子华子是我的朋友,她跟我说起小时候一件事,关于父亲对她的赞扬。

华子的表姐们经常把穿不了的旧衣服给她,她也不会觉得这是一件丢人的事,反而有接受礼物的欣喜。一天,父亲当着他朋友的面夸华子:“这孩子挺朴素的,经常穿别人给的旧衣服。”在现在的我听来,这完全是一句表扬,可是华子当时的表现却是羞红了脸,甚至还泛着委屈的泪花。这件小事华子到现在还忘不了。华子是神经特别敏感的人,从小自尊心就特别强。这类孩子往往有比常人纤细敏感的神经,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用她自己的评价就是“自尊心过高”。

现在的家长喜欢给孩子来点挫折教育,从出发点来说这是好的。当真正的挫折到来时,孩子不会那么不堪一击。自尊心过高的孩子说到底还是有些不自信,因此过于敏感。家长应该教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在赞美孩子的同时也语气缓和地指出孩子的不足和缺点,让他意识到犯了错并不可怕,有缺点并不需要自卑,改正了就是好孩子。

一向重视自尊心培养的美国教育是以赞扬、肯定为主的教育方式,“每个人都是赢家”是美国小孩从小得到的暗示。近来,有心理学家面对孩子自尊心过强的现象反思:应该给孩子的自尊“放放气”。一定程度的约束以及有建设性的批评,这些对孩子成长非常有益,能帮助他们建立正确平和的性格。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孩子点滴进步需要父母及时鼓励


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鼓励。鼓励代表理解,也代表宽容与支持。——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

有一位高中生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发出这样的呼喊:“我想让所有的爸爸妈妈知道,多给孩子一点鼓励吧,这不会滋长孩子骄傲的情绪,这是给孩子一个健康、自信的心理。有了爸妈的鼓励,孩子能更坚强、乐观地面对挫折与困难,这也是孩子必须具备的。”

孩子多么希望得到父母的鼓励与表扬啊!

赞扬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有利于意志的锻炼。特别是对幼儿,家长要注意他们在活动中通过努力表现出来的点滴进步,适时、适度地给予肯定和赞赏。温存的微笑,亲切的抚摸,友好的合作,对于孩子都是鼓舞。

在孩子现在的班级教学条件下,老师每天能表扬的学生只是少数、固定的几个。所以,家长要弥补孩子这方面的缺陷,因为孩子需要鼓励,特别是希望得到家长的表扬。

只有父母赞扬与鼓励孩子,孩子才会用恒心与热情去干好一件事。

著名的儿童教育心理学家陈鹤琴认为,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征,那就是喜欢称赞、鼓励、赞许,不喜欢被禁止、阻挠或批评。因此,陈鹤琴主张给孩子积极的鼓励。他曾经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是不太容易的,而小孩尤其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恶言。”因此,在孩子遇到困难及障碍时,不要急于给孩子帮助,而是要鼓励他自己去克服。

孩子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父母要及时赞扬孩子,让孩子的意志力得到正面的强化。

有时候,孩子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并不是很容易就看到效果的,这时候,父母要耐心对待,不要急于求成,要不断鼓励孩子坚持,哪怕孩子还没有取得一丝成功。

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事情的成功都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父母不要对孩子期望太高,不要希望孩子在短时间内取得巨大的成功。只要看到孩子有一点点的进步,就要鼓励孩子,不论这些进步是多么的微小。

父母的鼓励会让孩子充满信心的去做好每一件事。孩子的进步,不管多小,都值得去鼓励认可。

孩子太小气跟父母有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些孩子特别小气,不准其他小朋友动自己的东西,不愿与其他孩子分享物品,这往往让家长感到难堪。孩子在交往中的小气行为,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征

小气是孩子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现象,是自我意识的本能体现。孩子对心目中一切物品常理解为是“我”的,从未感受到别人的需要。如“我的小床”、“我的玩具”、“我的……”

2、父母行为的影响

如:邻居来借物品,父母怕东西被弄坏而表现出的故意搪塞,无意中成了孩子的反面教材。

3、教育上的问题

同伴交往时,孩子看中了同伴的玩具却遭对方拒绝,因此,当别的小伙伴向自己借玩具时也表现出小气行为,父母见后,却给予一些赞赏,这样,孩子的小气行为便愈发严重。还有家长的无谓的“牺牲”,如:好吃的菜让孩子先吃,好的水果让孩子先挑……这在很大程度上滋长了孩子的自私心理,而一旦孩子出现小气行为后,家长往往不分析原因便找出一个相当流行的说法:“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要是有两三个孩子便知道分享了,长大就好了。”以此掩盖自己教育的失误。

怎么去掉“小气”头衔

针对孩子小气,家长可以经常邀请朋友们的或邻居们的孩子来家中玩。引导鼓励孩子拿出玩具,食品与小朋友分享。开始时,可以让孩子拿出他玩腻了、不要玩的玩具出来,以后逐渐鼓励孩子拿出最好的东西与朋友分享。

同桌时,平时家里有东西吃,不要归他一个人吃。一定要按家人分出几份,他只能享受其中的一份,千万不能让他多得。不然,他就会越来越变得自私、小气。在他明确了家庭“共享”的规矩后,可以有意把爷爷、奶奶或其他人的那份,让他送去。鼓励他经常做这种事。做了,就要大肆表扬。要知道,孩子是十分喜欢听好话的。孩子不是因批评而进步,而是因表扬而进步。表扬可以有效强化的孩子们的行为和意识。

如果,你能坚持这样做,可以相信孩子就一定会变得越来越懂事,“小气”也会变成“大气”。

所以,当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小气时,先检查自身的行为吧,看看自己哪些小气的地方是不是也需要改正呢。

父母跟孩子交流要多倾听少说话


倾听是父母与孩子心与心的对话、情与情的对接,比父母的长篇说教要有效得多。

有一次,我去一所学校作演讲,中场休息的时候,我问其中一位孩子:“你长大后想做什么啊?”

那个孩子认真地说:“我想当警察。”

我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在街上遇到一位歹徒,但是你身上什么武器都没带,你会怎么办?”

“我会跑回警察局。”

听到这位孩子的回答,其余的同学都哄堂大笑,笑他的胆怯和懦弱。那个孩子的嘴唇动了动,可是没说出话。

我继续微笑地看着这个孩子,他的眼神和表情告诉我:他还没说完话。当别人纷纷取笑他的时候,我还是清了清嗓子,继续问他:“你跑回去干什么?”

男孩说:“我去拿我的武器,然后再叫上我的同事,一起来对付罪犯。”他将自己心里的想法说了出来,尽管是稚嫩的想法。

我保持倾听者的姿态,让他把自己的话说完。说完后他很开心地对我说“谢谢”。但是,我也要谢谢他,不仅让我和其他人听到了他的心声,更感受到了他的纯真。

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倾听是开始。倾听不仅是交流,也是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父母应善于倾听孩子的话,这是一种高明的教育艺术。

你以平等的心态听孩子诉说,孩子会对你产生信赖和尊重,亲子沟通也会更加顺畅。

有一次,桐桐回家后闷闷不乐,我问她发生什么事情了,她也不说话。

吃过饭,我拉起桐桐的手,说:“桐桐,爸爸带你出去走走吧!”我带着桐桐来到楼下的长椅上。

“桐桐,是不是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啊?有心事和我说,我即使帮不上忙,也可以替你分担啊。你还不信任爸爸吗?”我说,“你就把我当成你的好朋友,和我说说吧!”

桐桐靠着我的肩膀说:“爸爸,今天老师在班里当众批评我了,让我很没面子。”

我没说话,只是看着桐桐,让她说下去。

“上课的时候,同桌管我借橡皮,我告诉她我没带,可是老师竟然说我乱说话,今天的小红花也没发给我。”桐桐说,“我可是每天都会得到小红花的。”

等桐桐说完,我说:“桐桐,我可以理解你的感受,因为,我也有过你这样的经历。”

“是吗?”桐桐问。

“是啊,那是以前的考试,同学管我借尺子,监考老师却说我在作弊,那一科考试,我被判为零分。你想想,爸爸的情况不比你这个情况严重多了?”我启发桐桐。

“嗯,爸爸,我知道了。我明天就和老师说清楚。你听我说,我觉得现在心里舒服多了。”

这就是倾听的妙处,孩子会在你的倾听中缓解自己的不良情绪,心智更加成熟。

有一次,我去接桐桐放学,她的班主任老师说桐桐在学校里和同学吵架了,桐桐还把同学的本子撕了,让我回家好好教育教育她。

回家之后,我按捺住我的气愤,想先听听桐桐是怎么说的。

“桐桐,今天在学校怎么样?开心吗?”我问桐桐。

桐桐听我这么一说,眼泪立即就出来了。她哭着说:“爸爸,今天我和小胖吵架了。”

“你和爸爸说说,让爸爸来评评理。”我鼓励她说。

“他总是说我长得黑,还在讲台上说:‘桐桐,你要是钻进煤堆,肯定找不到你。’我不让他说,他还是说。实在没有办法了,我就把他的本子撕了。可是,后来老师什么也没问,就直接批评了我。”桐桐哭得更厉害了。

“宝贝,小胖说你,确实是他不对。但是你可以去找老师啊!让老师给你做主,你不用撕他的本子。你说是吗?你这样做不就跟他一样不讲理了吗?”我对桐桐说,桐桐点了点头。

第二天,我就让桐桐去和老师解释清楚了,老师也觉得自己当时没听桐桐解释,是不对的。

如果我当时直接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了桐桐,桐桐心里肯定会更委屈,甚至会给她的心理留下阴影。

花一些时间听孩子说话,你不仅可以走近孩子,还可以提高孩子正确看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孩子都喜欢“大耳朵,小嘴巴”的父母。因此,为了真正和孩子平等交流,父母一定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里话,哪怕孩子的观点有时是错误的,也请孩子讲完。

孩子有错跟父母家教错误有关


因为孩子是父母教育出来的啊,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做父母就要做一个优秀的父母,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时刻想着要为孩子作一个表率才行。

父母哪些做法可能会影响孩子犯错呢?

父母过度表扬:孩子过度依赖

适当的表扬有利于孩子树立自信心。有些父母总是不停地表扬孩子,结果适得其反,导致孩子缺乏自我意识,每做一点小事都希望得到表扬,否则就不去做。

父母过度民主:孩子过于任性

有很多家长把家庭教育中的“民主”管理看得过重,不管大事小事都“晓之以理”,结果是理没谈成,孩子却被惯坏了。原因是孩子(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孩子)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判断力,如果对其过分民主,很容易把孩子宠坏,使其变得固执任性,为所欲为。因此,对于尚不太懂事的小孩来说,带有强制性色彩的教育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父母意见不一:孩子不服管教

由于多种主客观因素,绝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意见分歧。聪明的父母会避着孩子在背后充分商讨,以求意见一致,再对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然而,也有不少父母因缺乏沟通而又固执己见,甚至在孩子面前公开争吵。其直接危害是使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应注意保持意见一致,切勿总想着要占上风,互不相让。如果孩子一旦认同了在家里只有一个人说了算,另一方将很可能说了不管用,从而给正常的家庭教育带来人为障碍。

父母过度保护:孩子缺乏自信

现代家庭独生子女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大多是在父母的过分保护下长大的。所谓过分保护,是指父母对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揽、包办代替,像老母鸡护小鸡似地终日将子女庇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连子女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舍不得让他们做,甚至将子女的活动范围也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视线之内,生怕孩子越雷池一步。

过分的保护严重干扰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社交困难,缺少自信,优柔寡断,甚至产生负性情绪,丧失道德情感和责任心。与此相反,有些父母总是主观地否定孩子的言与行,喜欢用特别优秀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作比较,用过高的成人化标准要求孩子。长此以往,孩子会觉得自己很无能,自尊心和自信心被无情地摧毁。

当然很多父母还是非常重视自己的教育方法的,为了孩子也虚心学习不断进步。

适度让孩子吃点苦有好处


某日,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我看到了这样一幕: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吃力地抓着扶栏摇摇晃晃地站着,而她身边坐着的是一位十一二岁的少年,他正津津有味地嚼着口香糖。我实在忍不住,就对那少年说:“同学,把座位让给老人坐,好吗?”少年还没来得及回答,老太太就已经抢着说:“没关系,让他坐着,我是他姥姥。”

这使我想起媒体经常报道的,好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吃苦受累,经常去帮孩子提书包、做值日等不该做的事,把孩子宠着、惯着,什么事都不让他们做,什么事都由着他们的性子,就连学校组织的夏令营活动,家长们也不放心,千方百计地跟着。有些家长,孩子都读大学了,还担心孩子离开家后,在新的环境里生活会有难处,于是尽量想办法就近上学,以方便自己照顾。由于家长们如此的溺爱、庇护和包揽,滋长了孩子任性、自私、刁蛮、懒散等不良习性,处处唯我独尊,凡事先想到自己,不管别人。

前段时间看了“康熙大帝”的电视剧,感触甚深。康熙年幼时,其祖母就对他的言谈举止立下了种种规矩,稍有逾越,即严加批评。康熙五岁时,祖母便叫他站班当差,每日黎明即起……在祖母近于苛刻的调教下,康熙自幼习射,勤奋学习到了咯血的地步。

当然,我们并不提倡长辈们也用康熙祖母那样的方法去教育自己的下一代。但严要求,严管教,适当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累,使他们能适应各种生活环境,并能在逆境中克服种种困难,独当一面,这绝对没错。因为,我们抚养孩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他们脱离父母的怀抱,成功地去走自己的人生之路。我们应该利用一切条件和机会让孩子从中接受锻炼,以增强其责任感。比如,从小就有意识地让孩子整理自己的玩具、床铺;大人做事时,让孩子一起帮忙;待人处事方面让孩子尊重别人、谦虚礼让等。

人的一生不可能不遇到困难和挫折,所以,家长非但不应一味地包办代替,还要人为地给孩子的成长道路上设置一些“路障”,鼓励他们想方设法去解决。不能让孩子习惯于靠撒娇、索要或哀求等手段达到目的。小树不剪难成才啊。

总之,要想让孩子的成长更加全面,适度让孩子吃点苦头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孩子才会珍惜当下幸福生活。

做父母是需要学习的


生儿育女是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事件。呱呱落地的孩子为我们带来了创造生命的喜悦,也给我们带来了将幼小生命抚育成人的沉重而神圣的责任。

就父母的本意而言,没有谁不珍爱自己的孩子,没有谁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活得健康、愉快、成功。然而,对于这个世界上的不少父母而言,这种出自本能的良好愿望并没有成为令人欣慰的现实。“舔犊之情”所蕴涵的爱、“望子成龙”所凝聚的情并未能使为人父母者在教育子女上真正取得成功。

自然界中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有对子女的爱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这是一种受本能支配的天性的表现。但是,复杂的人类社会生活使为人父母者仅仅靠天性所赋予的受去关心、照料下一代已远远不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人类社会中的父母是需要学习的。他们履行自己的职责不能仅仅基于本能的遗传,后天的社会教育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西方国家早已把对准备做父母者的教育看成是包括学校在内的各种教育机构都要考虑和面对的重要内容,港台地区近年来也在广为提倡“亲职教育”。

亲职教育的对象,狭义地讲是指父亲、母亲这些与孩子有着直接“亲子”关系的人,广义的理解则包括孩子的亲属、监护人及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有密切接触的人。亲职教育的内容和目的相联系,即:使这些人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认识儿童不同于成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掌握孩子所特有的言行、思维、情感方式,获得与孩子相处并打交道的特殊技能、技巧,成为孩子喜欢亲近,并能对孩子的健康、幸福成长产生有效影响的人。总之,亲职教育突出了人类父母与动物界父母的本质区别,强调了人类繁衍抚育后代的活动所具有的特殊性。亲职教育使生理、血缘意义上的父母,成为社会、教育意义上的父母,是现代社会教育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做父母是个过程,它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任何条件与情景之中,只要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存在,学习做父母不需要特别的准备、特别的资格,每一个人既是学生,又是老师。认真记录下自己孩子的成长经过,讲述自己为人父母的经历。正是在这种轻松氛围中,不知不觉,你已经开始了你的学习做父母的过程。可能用不了多久,你会发现,你与孩子的紧张关系暖和了,与孩子打交道变得容易了,家庭生活也更加和谐了……。

合格父母需要具备的五个条件


一、一起阅读

从小培养孩子爱阅读的习惯,孩子会终生受益。只有不停地阅读,才能不停地学习。很多爸爸妈妈很喜欢扮演“老师”的角色,经常教孩子学习课本的东西;还有很多爸妈经常给孩子买衣服、玩具,却很少注意给孩子添置“精神食粮”,其实,爸妈多说不如多做,如果你们都在看书看报,孩子也自然而然会跟着看书的。

二、培养心胸

作为父母,你可以培养孩子关心天下的广阔胸怀;你可以让孩子知道世界地域之间的差异非常大;让孩子知道一些发达国家的富裕靠的是高科技,靠的是知识,如果自己没有知识的储备,那么永远都是落后的。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爸爸妈妈可以在空闲时间带孩子出门走走,开拓孩子的眼界,让他们不仅仅是局限在书本上的知识里,结合实践才能让孩子记忆深刻。

三、学做家务

现在,很多爸妈总是过度宠爱孩子,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做,全权包办代替了,其实这样对孩子并没有好处,孩子总有一天要自立,要离开父母的怀抱,为了不让他们以后遭受更多的挫折和困难,从现在开始锻炼他们学做家务吧。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四、共同聊天

每一位爸爸妈妈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有时这种爱孩子却不领情,究其原因那就是爸妈与孩子缺乏交流的原因。大人总是很忙,没有时间去了解孩子的心思,如果不做好沟通的话,孩子必定会离爸妈越来越远。爸爸妈妈可以经常和孩子们聊聊天,跟孩子说说自己工作上的事,听孩子说说他们幼儿园或学校的事。如果你们能做到注意与孩子加强沟通,孩子对你们的教育就会很容易地接受!

五、多做少说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所以在日常为人处事中做一个善良、有爱心、负责任、勤奋踏实的人吧。不必多用语言去教育孩子怎样做,只要爸妈多用行动去做,孩子自然就会向你模仿和学习。所以爸爸妈妈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尽量减少唠叨、重复,多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孩子就可以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