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并不只需要父母供应物质上的一切,他还需要精神上的慰藉,需要心灵的沟通,需要周围人的鼓励,而爸爸妈妈的鼓励更是孩子最在意的。

一个合格的母亲,必须学会夸奖你的孩子。你也许会说:“夸孩子谁不会啊,拣好听的说呗!”其实还真有的母亲不会夸孩子。她们更多看到的是孩子的缺点毛病,而看不到孩子的闪光点。我认为再不好的孩子也会有灵光一闪的时候,学会夸奖你的孩子是母亲的必修课。

母亲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初和最常接触的亲人。母亲的夸奖,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最早得到的鼓励,在孩子一生中作用最大,是一个孩子长大后自信、成功的基础。

有的孩子已经尽力去学习,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甚至只是与满分失之交臂,可家长仍不满意,原因是有别的同学得了满分。有的妈妈听到孩子考得不好时,不分青红皂白,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训斥。这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直至对自己丧失信心。

这就是个不称职的母亲。她对孩子已经取得的成绩视而不见:他做对了90%的试题,只错了不到10%。母亲不但没有表扬孩子,反倒说了一大堆的不是。如果说这个孩子以后不愿意学习了,那么这位母亲应该负很大的责任。这位母亲使孩子对学习没有了兴趣,丧失了努力取得好成绩的信心。

曾看到很多家长,孩子没考好不是去安慰孩子,帮助他分析原因、找回自信,而是一顿批评甚至辱骂,一句“真笨,没脑子!”就把孩子的自信心一下子打垮了。殊不知父母的这一句话已经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打击了孩子本来很脆弱的自信,再重新树立起自信就需更费一番工夫了。

父母如果经常批评孩子,就很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感,甚至留下“爸爸妈妈看不上我,别人什么都好,我什么都不好”的心理阴影。有的孩子甚至会产生“我是不是爸爸妈妈的亲生孩子”的疑问。孩子一旦产生自卑心理,人生成功的几率就大为降低。

很多家长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是啊,一切为了孩子,操心又费力,怎么还闹了一身的不是?作为家长,我们需要了解孩子。孩子并不只需要父母供应物质上的一切,他还需要精神上的慰藉,需要心灵的沟通,需要周围人的鼓励,而爸爸妈妈的鼓励更是孩子最在意的。我喜欢夸孩子,冬冬的每一个微小进步都是我夸奖他的理由。而每一次夸奖又都成为儿子前进的动力。

记得冬冬很小的时候,我就在家里的墙上给他自制了一个光荣榜,写上他的名字,然后剪了很多小红花,冬冬每做一件好事,每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我都会给他贴上一朵。儿子对红花的数量很在意,于是整天都想努力进步,干什么都很积极。一个光荣榜,几朵小红花就能鼓励一个孩子天天向上,努力进取。长期坚持下来,孩子必定会更加积极努力地做一切事情。

表扬与鼓励是增强孩子自信心的灵丹妙药,特别是婴幼儿时期。父母能注意到孩子的点滴进步,适时夸奖肯定,孩子就会乐此不疲,继续努力。爸爸妈妈的微笑赞许,或是一句鼓励的话语,都是孩子进步的动力。

有时候孩子的行为虽然是错误的,但动机是好的,我们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一概否定,应该是肯定正确的方面,引导孩子认识到错在哪里,让他接受教训并迅速想办法改正。这样可以保护孩子的自信心。其实当我们鼓励孩子经过努力达到新的目标时,就是在培养他们从失败的教训与成功的经验中寻找正确的人生之路。

小学一二年级时,冬冬的学习成绩在班里总是处于第一二十名的位置上,有时候回到家里就很不高兴。其实成绩也就差那么几分。我告诉他:低年级孩子学的知识少,成绩差几分并不能说明什么。你很聪明好学,在学校能专心致志地注意听讲,放学认真完成作业,考试中仔细答题就一定会有好成绩。妈妈绝对相信你的学习是最好的,而且你喜欢读书,课外学习能力强,肯定是越到高年级学习越好。孩子听到我的鼓励就很高兴,学习更有劲儿了。

到了初中二年级以后,冬冬已经是个很自信的孩子了。中考报志愿时只报了一所学校———省实验中学。问他为什么不再报一所低一点的重点高中,他却说从没有想过考不上省实验中学。我当时还想,这孩子是不是自信得过头了?

即使孩子长大了,也还需要父母的夸奖和鼓励。儿子在英国读研时,发来了一篇文章,我觉得写得不错,就好好表扬了他。记得我鼓励了他以后,他来信写道:“母亲:看到您的信,我很高兴。父母的肯定,是对孩子成长最大的鼓励。”

你看,母亲对孩子的鼓励和表扬有多么重要。切记:一定要适当夸奖你的孩子。

好孩子都是父母夸出来的,这句话非常正确,只要父母好好掌握夸奖的度,就能让孩子永远自信满满。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夸奖孩子时 父母注意4禁忌


禁忌一:好话坏说,明褒暗贬

父母口头禅:“你今天终于没有做错,了不起!”“全部做好了,很好。从明天开始不要再做错了!”

伤害指数:★★★★★

情景回放:

您把照顾金鱼和给盆栽小西红柿浇水的任务交给了孩子,可他不是一天喂两次金鱼就是3天忘了喂食,更想不起要给小西红柿“喝水”了。但是最近3天,他却很好地完成了任务。您心里虽然满意,嘴里却说:“你这几天终于记住了自己该做的事,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明天可别再忘了!”

孩子“伤”情:

这样的表扬很勉强,而且隐含着批评,无形中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让他觉得好事做了也白做,爸爸妈妈的眼睛总是盯在自己的薄弱环节上,不得翻身。

纠错处方:

孩子有了进步,本来是好事。如果给表扬加上阴影,就是家长的不是了。与其强化孩子的弱点,不如将他的点滴成绩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挂在嘴边,突出他的长处,让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所以,对孩子责任心的提升,妈妈要一项一项地肯定:“嗯,给鱼喂食不多不少正合适,水也换好了,还刷了鱼缸;给西红柿早晚浇了两次水,看它的叶子都笑了,它们肯定会越长越壮!”孩子虽小,但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夸奖,希望家长看到自己所有的付出,一点一滴都不忽略。

禁忌二:无的放矢,盲目比较

父母口头禅:“你做得真棒,比强多了。”

伤害指数:★★★★

情景回放:

孩子兴高采烈地拿着他在幼儿园画的画给您看,是《小白兔拔萝卜》的填色图,他的眼神期待着您,您煞有介事地说道:“画得真棒,你一定是你们班上画得最好的!”

孩子“伤”情:

班上的孩子自身条件不一样,起点也不同,拿孩子与别人做比较,显然有失公平,况且今天你表扬了孩子是班里最棒的,而明天他没能达到今天的水平,内心会很沮丧,这无形中给孩子施加了压力。这样大而空的夸奖并不能给孩子面目清晰的感觉,反而可能造成他空中楼阁般的自信——也就是自负。他盲目地认为自己好,而不清楚好在哪里,进而难以形成对事物恰当的判断和分辨能力。

纠错处方:

表扬孩子做事的过程比表扬他获得的结果更能引起孩子的共鸣,便于他明白您更重视他是否努力,关注他的点滴进步,慢慢地帮助他建立起自信。通过细化过程,强化他所取得的每一个小小的成功,找出对付弱点的办法,可以使孩子克服每一个挫折,平和地面对困难,避免被小小的不顺击得一败涂地。

所以,这时您不如说:“你这幅画画得很仔细,颜色一点也没涂到线的外面;颜色也好看,能跟妈妈讲讲为什么选这几种颜色吗?为什么把云彩涂成了橙色?”从而引发孩子讲一讲他是怎么想的,再看看他是如何用画笔表现的,最后不妨再提一点建议。

您对作品的评论和指点能引发孩子对绘画的兴趣,因为您给予他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好”与“不好”的判断,而是对过程的关注,使他明确感觉到自己的能力,满足感油然而生。

禁忌三:沉溺历史,苛刻要求

父母口头禅:“你居然得奖了,真是妈妈的骄傲!你以后一定还能得到更多的奖!”

伤害指数:★★★★

情景回放:

辉辉在一次全校的作文竞赛得了“第一”,辉辉妈满心欢喜,不论时间,不论场合,经常在客人面前表扬辉辉,把辉辉的“光辉历史”挂在了嘴上,并常对辉辉说:“我们家辉辉在全校的比赛上能得第一,以后一定可以在全市的比赛上得奖。”

孩子“伤”情:

辉辉妈这样做无非有两个目的:一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二是用一次好成绩为孩子确立一个“高标准”,要求孩子每次都必须达到,否则就是“骄傲、退步”。此时的表扬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孩子身上的“包袱”,成为了孩子的“紧箍咒”,给孩子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纠错处方:

家长应该注意,我们表扬孩子“已经取得”的成就,是为了激励他获得更多的“还没有得到的”成就。表扬,是为孩子树立一个“前进的”奋斗目标,而不是为孩子确立一个“不能退下来”的标准:家长在孩子取得好成绩之后,不要用“你必须保持现有状态”来要求孩子。

面对孩子已有的成绩,家长应该向孩子说:“你干得真不错,能不能再来一个。”“你已经得到了班里的第三十名,能不能继续努力,进一步克服不足,进一步超越自己,得到第二十五名。”夸奖之后,紧接着帮助孩子制定一个“高半步”的新目标,使他不会停顿下来,也不会失去信心。

禁忌四:以偏概全,“浮夸”无度

父母口头禅:“这件事你也能做好,真是个好孩子。”“你居然考了第一,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伤害指数:★★★

情景回放:

在劳动课上,老师要求同学们回家帮家长做一件家务。于是强强回家悄悄地整理起爸爸杂乱的书桌。妈妈看到了高兴地说:“强强能做家务了,真是个好孩子。”

星星考试得了第一,挥着试卷给妈妈看,妈妈说:“星星真是个聪明孩子,将来准能考上清华。”

孩子“伤”情:

这样的表扬,是做父母最常说的,表面上看,对孩子有一定的鼓励作用,可是这样随意的话说多了,会使孩子顺着家长的思路进行推理:我做了一件好事,因此我是好孩子;我考了一个高分,因此我是聪明孩子。

但是,孩子按照家长的思路,还可能进一步做出“相反”的推理:我如果做错了一件事情,那我就是一个坏孩子;我在一次考试中得了低分,就是一个笨孩子。这种“以偏概全”式的奖励,会使孩子错误地把一件事情成败的评价,当成了对自己整体的评价。而且过度的表扬,会造成孩子错误地认为自己“十分完美”,在日常生活中经不起外界的批评,在竞争中经不起挫折与失败,对孩子造成所谓的“捧杀”。

纠错处方:

一些被评价为“好孩子、聪明孩子”的家长要特别注意对孩子不要“过度表扬”:家长在表扬孩子的时候要“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只是对孩子所做的某一件事情进行评价,不要以某一件事情的结果作为对“整个人”的评价。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孩子讲讲“量变到质变的关系”。

比如,孩子考试得了高分,家长应该说:“一次得高分固然可喜,但不能骄傲,只有一次次地不断获得好成绩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为家里作一次好事固然值得表扬,只有一次次地不断地为家里贡献自己的力量才是做到了‘对家庭负责’”。

爱孩子,要学会尊重孩子


有些伤害是悄悄发生的。

著名哲学家JeremyBentham说过一句名言:“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把世界分为两种人,另一种则没有”。而我认为,世上有两种父母,一种把孩子当“私人物品”,另一种则没有。

最近看了一位已经回国的留美学生的回忆录,里面痛诉了父母从小对自己“过度关爱”,导致他患上心理疾病,他不仅拉黑了跟父母的联系方式,并且已经12个春节没回家……

看完这份回忆录,我最大的感受是,这位留美学生“敏感”、“脆弱”,存在认知偏误,的确需要心理疏导和帮助。但一个孩子的成长,除了父母的教育,还有环境也是一个很大的影响因素。我们不能说一个孩子成年后的心理问题就是小时候父母导致的,但这对父母在养育孩子方面的确存在不恰当之处,他们把孩子当“私人物品”养育,而不是把一个孩子当“一个孩子”养育,根源是他们对孩子缺乏应有的同理心和尊重。我们作为父母,该从父母的角度,对孩子做正确的事情。

回忆录里有些细节,值得我们这些父母关注:

妈妈给儿子穿裙子,把儿子打扮成女娃;

儿子被欺凌时,妈妈让儿子要“哭着”跟老师说;

参加演出需要穿短裤,但妈妈仍坚持给儿子穿长裤;

儿子因为不会剥鸡蛋被亲戚嘲笑,父母不以为然;

……

多少父母懂得“尊重”的涵义?

把孩子当“私人物品”养育的父母,他们最大的特征是,孩子是我的,我爱如何养就如何养,我爱如何教就如何教,他们以一个父母的角度看待孩子和照料孩子;而一个懂得尊重孩子的父母,他们会把孩子当成一个脱离于父母的个体,把孩子当成一个人,给予尊重和必要的认可,还懂得对孩子换位思考。

一个懂得尊重孩子的父母,如果孩子不想穿某件衣服,他们可能会耐心地询问孩子的理由,理由合适便要支持;一个懂得尊重孩子的父母,在面对孩子被欺负时,他们会懂得先听听孩子的心声,甚至鼓励孩子给出解决方法;一个懂得尊重孩子的父母,如果遭遇孩子被嘲笑时,能感受到孩子的悲伤,及时保护好孩子……简而言之,就是“尊重孩子的内心”。

从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2,3岁的孩子已经有“自主感”的心理需求,具体地表现为“我要穿绿色的衣服,而不是蓝色”,“我要穿跳跳虎的鞋子,而不是白色布鞋”……而孩子到了4,5岁,他们有“主动感”的心理需求,具体地表现为“你让我吃饭,我偏不“,”你让我阅读绘本,我偏要玩玩具熊“……当孩子到了6,7岁,便有了“克服自卑感”的心理需求,当他们被嘲笑时会很受伤、备受挫折。

“尊重”孩子,父母至少要做到的3点:

1、有尊重孩子的意识

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说,没有尊重的爱是控制。有尊重孩子的意识,就是懂得从尊重孩子的语言和行为开始,有了解孩子语言和行为背后的想法,而不是一开始就否定和批评孩子,更不会强迫和打骂孩子。

某天在一个餐馆里,一位孩子因为不想吃饭被妈妈粗暴地强迫:“你不吃饭,我就不要你了……”没多久孩子便躺地上打滚,引妈妈怒吼:“我的脸面全被你丢光了!我从没见过一个像你这样不可理喻的孩子……”孩子没被妈妈尊重,所以他采取了不尊重妈妈的反馈;这个妈妈尊重自己,却没有尊重孩子。

2、给孩子自己选择的空间

儿童有一种强烈的个人尊严感,通常成人意识不到他们是很容易受到伤害和遭到压抑的,这是来自教育学家玛利亚.蒙台梭利的教诲。不少父母懂得要保全别人的尊严,却忽视了自己的孩子也需要尊严,即使小小孩也不例外。孩子从2岁起,就有自我选择的强烈意愿,比如要先玩什么玩具,要先吃哪种水果。虽然不是让孩子说了算,但父母最好给孩子适当的选择权。如果父母长期否定、总是帮孩子拿主意,会给孩子造成挫折,继而引起孩子的习得性无助,他们会放弃选择,甚至还会对父母有怨恨。

有一天我带孩子逛书店,旁边一位小女孩看上了一本童书,她被封面吸引,她非常希望爸爸给她买,但被爸爸冷冷地拒绝:“你怎么总是那样幼稚?小孩子不要看没用的东西!”我看到了小女孩脸上的尴尬。可想而知,这个孩子未来也不会快乐,因为她有一个不懂保全孩子尊严的爸爸。回家的路上,儿子问我:“妈妈,什么是没用的东西?”这个问题太难回答,以至于我想了很久才说:“没用的东西,只对觉得没用的人才是没用。就像你的玩具变形金刚,对我没用,但对你有用。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的没用的……”

3、学会对孩子有同理心

心理学家TeresaWiseman说,同理心是一种与他人一起感受的能力。孩子小时候常常需要父母的认可,即使不认可,但他们也希望被父母理解。孩子感觉到父母对自己有同理心,便能获得自信,因为这对于孩子来说是关注和在意。有同理心的父母,也会养育出有同理心、理解他人的孩子,因为父母理解了他们的心思,他们也学会了理解他人。

在对孩子有同理心方面,哲学家孔子是典范。据说有一天,孔子跟子路驾马车去泰山,路上被一小男孩挡路,子路很生气,但当孔子听到孩子说,他在前面用泥巴建了一座“城池”,孩子说:“你是要让城池让马车呢?还是马车绕过城池前进?”听完后,孔子向孩子道歉,继而让子路驾驶马车绕开了孩子的“城池”。大概孔子知道,马车绕开前进用不了多少时间,而孩子用泥巴筑城池花尽了心思。

纪伯伦说,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孩子是他们自己,尊重孩子,才是父母最温暖的养育。

父母要学会把握好体罚教育的度


现代幼儿教育理论认为,体罚无助于宝宝的健康成长,并在现实教育中被明文禁止。但在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家庭适度的“体罚教育”却是客观存在。如何适度进行有效的“体罚”是当前幼儿教育中的一大课题。

一些长期研究幼儿教育实践的教育研究专家认为,轻微的、形式化的家庭“体罚”教育具有一定的客观作用,关于家庭“体罚”教育的讨论也证明了教育实践专家的观点。

但同时,幼儿教育专家也认为,任何轻微的“体罚”要遵循以下原则:

1、在打孩子之前大人要确定自己不是带着发泄的情绪来操作的。

2、你的孩子犯同样的错超过2次。

3、让你的孩子必须自己知道他所做的事是错误的。

4、要在你的孩子对他的错有认真的道歉之后。

在这四个条件都满足的前提下,家长才可以对孩子进行轻微的、形式化的“体罚”教育。这其中,以下的细节需要关注:

1、不可打有失孩子尊严的地方,比如:脸和屁股。打手心是最好的选择。

2、打孩子时要不动声色,动作要小,这样孩子就是想模仿也不好操作。

3、孩子必须知道你打他的次数,大错是轻打5下手心,小错轻打2下手心。

只有在孩子认错之后惩罚,孩子才会心服。现在很多家长在孩子不知道错误时就突然袭击,这会让孩子时时生活在不安全的状态:又有很多家长在孩子认错后不在给予惩罚追究,这会让孩子以后用道歉的方式逃避,这都是值得商榷的。

体罚是一种教育,不是威胁和恐吓,更不是真实的打骂。惩罚的方式除了轻打手心之外,还有其他方式,可以灵活、适度运用。 

同时需要提醒的是,在对孩子进行体罚教育时,不能期望孩子马上改掉一切缺点,任何的教育都有一个过程。“体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他知道他必须要为他的言行和事情本身负责,是为了让孩子更加健康地成长。因此,现实中的任何“体罚”教育都坚决反对严酷和重罚,都需要贯彻轻罚、耐心教育的教育原则。

家长要学会读懂孩子的“作”


家长要学会读懂孩子的“作”

讲过很多遍的故事,非要缠着大人讲无数遍;喜欢绘画,却总拿着蜡笔要在墙上画……孩子的很多表达方式,在大人看来是“作”。昨天,在思南路幼儿园举行的上海市首届思南论坛上,一些幼教专家指出:对大人来说,孩子的“作”是无理需求,往往采取呵斥或置之不理的手段,“其实这是他们没读懂孩子,对他们的‘不合理’需求,大人要尊重并引导。”

特级园长、思南路幼儿园园长郭宗莉说,孩子的一些捣蛋行为,是他们接受新事物的学习需要。比如,缠着大人讲故事,是因为他们每次听,都有不一样的“学习”感受;在墙上乱涂乱画,是因为有了好奇心,要尝试动手,探个究竟。随着年龄增长,经验累积,孩子认知性需要越来越强烈和复杂,家长要尽量满足他们的需要。临睡前,准备一本童趣盎然的故事书和一段无人打扰的亲子时光;每天或每周拨出一些时间,营造一次共同劳动的经历;为孩子涂鸦提供充分条件,如大小不同的纸张、各种美术用具,允许他们在墙上、地上、桌上尽情挥笔,并且在他们“工作”时尽量不干扰等。

专家们指出,还有一些孩子,“作” 的时候任你苦口婆心规劝,或是揽入怀中安慰也无济于事,这就需要一些“小道具”。一些初入园不适应的孩子,到了教室一直哭,也不愿意参加班级活动。思南路幼儿园老师细心地在教室门口摆放几张凳子,不急着让他们加入,而是先让孩子们坐着看,给他们一个“心理缓冲”,一段时间以后,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自己走入教室参与了活动。一次,郭宗莉到一家新建幼儿园参观。中午时,孩子都在吃饭,可一个两三岁大的孩子哭个不停,老师们怎么哄都没用。郭宗莉走过去,蹲下来,向这个孩子伸出了一个手指头,没想到孩子立刻停止了哭泣,勾着郭宗莉的手指安静地随她走到了餐桌旁。郭宗莉说:“低龄孩子在陌生环境中,会因为不知道需要做什么而紧张害怕,勾手指起到了安慰和指引的作用,符合孩子的心理认知特点。”

虹口区曲阳第二幼儿园王熙珍老师说,对于“作”的孩子,大人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标签”。有的孩子,你和他说了一两句话,他不理你,老师不要轻易说“这个孩子没礼貌”。其实,对一些反应较慢或是故意“作”的孩子来说,他没有立即回应你,是因为他在思考你说的话,或者考验大人的耐心,“老师要懂得留出时间给他们,也要经受得住他们的考验。”

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孩子成长过程是很快的,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方法不对,亲子双方都会感到痛苦,而且不正确的沟通方式,会白白浪费家长的许多精力与时间,让亲自之间产生不必要的矛盾。

所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陪伴用要指导、倾听孩子的心声。

父母倾听孩子的好处?

1、父母可以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

父母多倾听孩子的需求,才能多了解孩子的情况和想法,不会在自己没了解实际情况前去做错误的决定,去发表不恰当的言论。如果父母不倾听孩子的需求就做决定,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武断。

在生活中我们的误会因为倾听会变得更加的少,在教育孩子时,因为倾听会变得更有效率,气氛变得更加融洽,也可以了解孩子的真正想法,察觉到孩子的心理变化。

2、提高孩子的独立性

孩子被倾听,他们会觉父母是关注和尊重自己的,让亲子关系更加融洽。父母要鼓励孩子多述说自己的事情,然后认真倾听,你会发现,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听到孩子前所未有的想法和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

如果孩子长期被倾听,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有提出意见的权利,这样,遇到事情孩子就会独立思考,甚至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家长该如何倾听孩子呢?

1、父母要听孩子把话说完

有时候,孩子会兴冲冲想跟父母谈一些事情,想告诉父母自己在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可是,父母都总是忙着做其它的事,要孩子等会儿再说;或者孩子诉说一件委屈的事,父母一听就发火、责骂孩子。

当孩子还没把事情说完,父母就打断孩子,也不去了解真正的缘由就责怪孩子,久而久之,亲子之间的沟通就会发生问题,孩子会对父母产生逆反心理。

为了缓解亲自之间的紧张关系,当孩子跟父母说话时,父母应尽可能放下手头的工作,先听孩子把事情说完。听孩子说活,这能让孩子觉得父母很在意听他说话,孩子感到受到尊重和鼓励,也很愿意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

2、父母适当给予分析和建议

想要孩子能够得到锻炼和成长,父母要肯花时间、有耐性,做个有修养的听众,要用心聆听孩子的心声,用心走进孩子的世界。父母要在倾听中,积极发现孩子的优点,然后对孩子的优点进行发自内心的赞扬。

听完孩子的倾诉后,家长还要根据自己的阅历,给予合理的建议。例如,当孩子说起幼儿园里的某个小朋友上活动课的时候推打了自己,你就要和孩子分析,以后要小心保护自己,同时也不要去伤害其他小朋友。

小编结语:当孩子诉说完自己的事情还得到了父母的建议,他们就觉得自己足够重视,孩子在倾诉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可以培养孩子成为独立自主及有责任感的人。

家长要学会与孩子平等对话


困惑:没办法才要打孩子

以下是记者昨日在南京几所小学门前采访几位家长的实录。

许宸瑞小朋友的爸爸许光友说:孩子该打还是要打,太惯的孩子长大了没有出息。儿子特别不听话的时候会打,道理也讲过了,他也答应好的事情,还会再犯,那就加深一下印象。

刘瀚青小朋友的妈妈瞿亚琴:现在很少打孩子了。上次打是因为女儿看电视说谎。我平时规定她在七点半之前写完作业可以看二十分钟电视,那天过了好长时间我看钟上时间还一直是八点十分,问她拨没拨钟她又不承认,被我狠狠打了一顿。

钱佳诣小朋友的妈妈张仙桦:我打得比较多。平时她爸爸不在家,就我一个人,早上那边要迟到了,她还在那慢啊慢的,怎么可能不打呢!她爸爸比我还厉害,孩子对他都有一点恐惧心理,她到现在周末回家时还会说:“完蛋了,我死定了!”

张若宇小朋友的妈妈曲亚波:我女儿动作特别慢,没有任何的时间观念。这学期的期初测试语文就没写完,回家我批评了一下,也没怎么太发火;可没过多久数学考试又是一大片的题没做,就打了一顿,要不她不长记性啊!其实我也觉得不应该打孩子,可真是没办法啊,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爸爸要学会做孩子的伴侣


爸爸与孩子的关系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未来的成长,目前我们都非常的提倡爸爸与孩子做伴侣,这样却可以加深亲子关系的合谐,也可以使小孩子们健康开朗的成长,以下就让我们来看下吧!

我们旧式家庭里面的父亲,大概是不同小孩子做伴侣的。不要说别人,就是我的父亲对待我也非常严厉,从没有和我做伴侣。我在6岁以前未曾和他一同吃过饭,我独自吃饭或同别人一同吃的时候,倘使高兴起来说说笑笑顽皮顽皮,那么别人就立刻说:“我要喊了!”或吓我说:“你爸爸来了。”我听到他们这种声音,正如同听见轰雷一般吓得魂飞九天之外。现在我父亲早早死了(当我6岁的时候),不过那种可怕的景象,还时时印在我脑筋里,永远不能忘却。现在我对待我的小孩子一鸣是这样的:有时候同他到旷野里去散散步,有时候同他到街上去买东西,有时候同家人和他举行野外聚餐。总说一句,我有空闲的时候,总同他做伴的。我觉得我们天伦的乐趣,父子间的感情,也来得格外浓厚。

父子不做伴侣,则父子间容易发生隔膜。父不十分爱其子,而子则竟不知爱其父,因此名虽父子,实同路人了。有时候做父亲的偶然高兴起来,要和子女说笑说笑,但是他的子女一见了他的父亲,就一声也不敢出。父亲问他一句,他就说一句,不问则不说;叫他立则立,叫他坐则坐,叫他进则进,叫他退则退。天真烂漫的一个小孩子,此时竟同木鸡一般了。我想做小孩子固然乏味,就是做父亲的,在这个时候,也未见得有趣。在头脑顽固的人说起来,以为做父亲的应当不和小孩子做伴,使得小孩子怕;做小孩子的也不应当同他的父亲做伴,须要怕他的父亲。不知道怕到极顶,大家就要发生恶感,做父亲的打骂他的子女,做子女的就讥讪他的父亲,因此就父子相夷了。这样愈说敬而愈不敬,愈说孝而愈不孝,推其原因,一部分实由父子不做伴侣的缘故。父子不做伴侣,于感情上既然如此,于训育教育两方面也有很大的害处。我常看见有许多小孩子喜欢吃烟吃酒以及做种种不卫生、不道德的事情,而他们的父亲实在是一个很有规矩、很有道德的人,那么做父亲的为什么不去训他们的子女呢?他们并不是不喜欢去训他们的子女,实在是因为没有和子女做伴,不晓得子女种种事情的缘故。我又看见许多家庭的子女,知识缺少,人情不懂。他们的父亲并不是不愿意去教他们,而是因为不和他们做伴,不知道他们知识缺乏、人情不懂的缘故。即使知道了,去教训他们,但是因为大家不相接近的缘故就往往发生隔膜。我上面已经将父子不做伴侣的害处说得许多了,现在我再将父子做伴侣的好处说一下:

(一)没有隔膜,父子间就会产生浓厚的爱情;父子一同做伴侣,那么常常在一起就没有隔膜。

做父亲的知道小孩子的性情,而小孩子也知道他父亲的性情。大家既知道性情,彼此就发生适当的反应,不会有什么恶感发生。我和我的小孩子一鸣时常做伴的,所以他对我时常有亲爱的表示。他有时候见我回家来,就跑出来欢迎我,有时候还拉我的手,嘴里“爸爸,爸爸”的叫着。有一天,他祖母把他抱在手里,一看见我进去,就闭嘴而哭要我抱,好像诉苦的样子。有时候他穿着美丽的衣服,欢天喜地的走过来给我看;倘使我说一声好,那他就更加喜欢了。有时他唱歌给我听,拍球给我看,一种爱我的样子真令无子者见而生羡。

(二)容易训育小孩子。

和小孩子常常做伴,那小孩子不好的行为,做父亲的就可以知道,就可以训育他,而小孩子因为爱他父亲或怕他父亲的缘故,就能听父亲的话而改他不好的行为。一鸣有一天,用右手去拿墙上的一张挂图,我看见就轻轻地把那只手打了一下,他现出痛苦的样子。又用左手来抚摸打的地方,并且嚷叫着“ē——”的声音。后来他又用右手去拿鸟笼,我又打他的右手,他现出痛苦的样子,就缩手。歇了一刻,他又要去拿鸟笼,我又阻止他。第四次他又伸手去拿,但是才伸出去,立刻又缩回来,恐怕是因为怕我打他的缘故。还有一天,他把猫的耳朵拉得很重,而且显出很快活的样子。这是因为他不明了他的那样动作于猫是很痛苦的;后来我看见了,就立刻代猫表示痛苦的模样,而且禁止他不要再做。又有一天同他的母亲到野外去玩。玩的时候他要撒尿了。那块地方离家很远,来不及回来,他的母亲就叫他在草地上撒,他对他母亲说:“撒勿得格,爸爸看见要骂的。”他不肯在野外撒尿,是因为我同他在一起的时候,常常对他说不要随地大小便的缘故。所以做父亲的应当常常同小孩子做伴侣,以改正他不好的行为。

(三)小孩子是容易教育的。

小孩子的知识是很缺乏的,做父亲的应当常常同他做伴侣灌输给他一点知识。我有时候同一鸣看看图画,讲讲故事,有时候同他到野外去走走,有时候同他到街上去看看,随时随地多少总使他增些知识,得些快乐。这种例子,不胜枚举,所以我也从略不举了。

有人说,做父亲的同小孩子做伴,那么小孩子慢慢儿就要轻视父亲了,父亲的斤两都被小孩子称过了,那做父亲的以后就不能教训他了;假使做父亲的不同小孩子做伴,除了应当见面的时候,就不同他说笑一句,那么小孩子就怕父亲了,骂也听了,打也不敢恨了,长大起来,就会可以成好人了。我说不然。做父亲的同小孩子做伴,并不是同小孩子轻狎。轻狎则小孩子容易生藐视心,而做伴则不要紧。以前颜之推先生说“父子之间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颜氏家训·教子篇》)。我说颜先生这几句话说得真不错,我们做父亲的实在应当如此。我们中国以前有几家旧家庭,也不是父子不做伴的。清朝乾隆的时候,有一位崔述先生,他的父亲是常常同他做伴的。有时候教他书,有时候同他到城墙上去玩玩,同他看看山呀,讲讲故事呀(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二册)。你看崔先生父子间几多快乐。至于父子不做伴的,外表上做儿子的虽然怕父亲,但是他心里未必是爱父亲的。我看见有一位60多岁的钱老先生,他对待他的儿子是很严厉的,儿子也很怕他。有一天他的儿子在赌场上看赌,被他知道了,他立刻叫人去找他儿子回来,叫他自己脱去衣服跪在灶神面前。钱老先生就举起可怕的藤条在他30多岁儿子的身上大打而特打。你看这种威严,威到极顶了,似乎他的儿子以后永不敢涉足赌场了。不料过了10多年,这位钱老先生死了,他的儿子就大赌特赌了。现在我听说他的遗产,已去了一半了。你看这样严的父亲竞不能教好他的儿子,是什么缘故呢?我想这一位钱老先生只能一时禁止他儿子的行为,而不能够改他的儿子的心,所以到后来他的儿子非但去看赌,而且也要赌博了。倘使钱老先生当他儿子小的时候常常同他做伴,经常给他讲道理,教训他,那么父子间的感情就可以融洽,他的儿子也不忍背他的教训去赌博了。所以我说父子应当做伴侣的。

本网站小编总结:教育小孩子,父母在其中占有很大的角色,尤其是爸爸的角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之中,但愿看了此篇文章,家长们都能够学会如何做孩子的伴侣!让小宝宝们都能够健康成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