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闹钟已经响过两次了,七岁的女儿还在赖床。我挠挠她的小胳肢窝,说:“宝宝,要起床了呢。”女儿嘟噜了一声,翻过身去,又睡着了。看她没有起床的意思,我开始绘声绘色地编故事:“在澳大利亚,有一种可爱的小动物,名字叫考拉。这个考拉啊,也跟你一样,可喜欢睡觉了,一天24个小时,有20个小时都在睡觉。有一天,考拉睡醒了,睁开眼睛一看,发现自己住的地方变漂亮了,有蘑菇样的房子,有许许多多从来没有见过的花……”

讲到这里,我偷偷地看了女儿一眼,发现她睡在那里一副很享受的样子,我猜想她一定在竖着耳朵听我的故事,于是停顿下来,故作惊讶地嚷道:“哎呀,这只小考拉怎么还睡在这里呢,那边来了好多好多的动物,有从新加坡来的,有从法国来的,有从中国来的,他们都是来看你的呢。”女儿又翻了一个身,闭着眼睛问我:“妈妈,他们在哪儿啊?”我说:“他们都在那边等着呢,说要看世界上最美丽的小考拉。”女儿说:“那你快点把我的花裙裙拿来啊。”说完,翻身坐了起来,假装懒洋洋地伸了一个懒腰,模仿小动物说话的语调说:“小考拉马上就要起床啦,考拉妈妈,我的小拖鞋呢?”

就这样,女儿边跟我进行着童话里的情景对话,边完成了穿衣、刷牙、洗脸的过程。等一切准备妥当后,我的童话故事也告一段落了。女儿开心地说:“妈妈,今天这个故事真好听,明天我还要接着听。”我捏捏她的小鼻子说:“明天的小考拉可不会再赖床了哦。”女儿不好意思地笑了。

因此,家长们可以用上面的方法来改变的,来唤醒熟睡的孩子。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给孩子讲童话故事,警惕负面价值观


你会给儿子讲白雪公主故事吗?

一位妈妈到我家里,发现我给幼儿园年龄的儿子读灰姑娘的童话故事,大为不解。她说男孩子听公主故事会变得“娘腔”,所以在她家里小朋友的童书绘本,凡是公主题材的,什么玫瑰公主、白雪公主、灰姑娘等,她都不会讲给儿子听;而她家的女儿很爱公主类型的童话,她总喜欢给女儿买公主和女孩儿题材的绘本。

这位妈妈给女儿讲公主童话故事,而拒绝给儿子讲公主题材的童话故事,这种做法到底对不对呢?

公主童话,容易给女孩子形成性别刻板印象?

很多父母觉得公主题材的童话绘本符合女孩子的性情,能让女儿们学会温婉和善良。灰姑娘勤劳善良、白雪公主漂亮温柔、玫瑰公主优雅美丽……这些角色都具备女孩子的优秀品质。但是我们别忘记了,不自信的灰姑娘被后母和姐姐欺负而选择沉默、白雪公主和玫瑰公主都是被欺负后被动等待王子的到来……这些都是消极的人物性格。另外,孩子们常常在听童话故事时有完全的代入感,无数女娃们听完故事就要当公主,也认可了公主们的消极被动和不自信,并且陷入了“等待就能得到美满”的自我欺骗,这是有害的。美国儿童心理学家SarahCoyne曾经研究过一些喜爱迪士尼公主的女娃娃,发现经常沉浸在公主角色的女孩子,长大后在行为表现上会有更多的公主印象形塑,即有公主情结,成年后往往难以纠正。这些女孩们重视外貌却缺乏自信,也容易对通过努力获得某种成就采取消极态度,不利于女孩子独立人格的培养。

受公主情结的影响,国内外很多女孩都希望自己变成公主,更有不少人不惜花重金把自己“整”成了公主。英国的一位妈妈KerryMiles,小时候希望自己成为芭比娃娃(玩具),她甚至认为芭比是她从小到大遇到困难的精神支柱——一切困难是小困难,成为芭比才是大事。当她凑够了钱,便毫不犹豫“变身”。她后来也开始为自己的女儿凑钱,希望女儿变得不一样。

所以那些一味给女儿读各种公主和女孩儿绘本的父母,应该重视这个问题——重视绘本女孩子形成的性别刻板印象。

公主童话,能帮助男孩子培养勇敢自信的人格?

相比之下,在公主题材的童话故事中,小王子们往往被描述得勇敢而坚持,也格外爱护女孩子,并且只要王子们决定的事情,即使经历千辛万苦也坚持到梦想成真。这些角色品格是优秀的。另外经历性蕾期后,性别角色正确的小男孩会把自己代入为童话故事里的小王子,他们受小王子故事行为的影响,能学会自信和保护他人。对于这一点,SarahCoyne也说过,公主童话的刻板印象也会完善男孩子的人格,帮助他们的行为变得积极和勇敢。事实上小时候看公主童话的小男孩,长大后对身边的人也有更强的保护意识,就像他们从童话故事里学到的——王子应该保护公主。

记得有一次,我给儿子读完玫瑰公主,他说:“小王子太勇敢了,我也要当个勇敢的小男生,保护家里所有的女生。所以从明天起,我要多吃一点饭,才会变得强壮……”这真的是我给孩子读绘本的意外收获呢!

警惕童话故事里的负面价值观

在小朋友接触的很多童话故事里,比如白雪公主、灰姑娘等故事,后妈永远是“坏妈妈”,王子总是钟情于公主漂亮的外表,甚至有时会因为公主外表的变化而改变态度……这些错误的价值观会误导孩子。因为对孩子们来说从书本来的就是“真理”,这跟年幼孩子缺乏判断意识有关,但这种意识的力量不小。我们身边从不缺乏总对继母心存防范的孩子,以及一些总梦想在生活中偶遇王子的孩子。所以,我们作为父母,除了需要筛选掉传颂负面价值观的童书,并且还要适当地给孩子纠错——在给孩子们讲完后提醒孩子,哪些行为和态度是错误的,避免孩子养成错误的价值观。

所以,对于公主类型的童话故事,无论男孩女孩都可以适当地听。但从孩子心智成长的角度来说,任何固定题材的童话绘本都有局限性,父母无论养育男孩还是女孩,最好选择多样化的绘本童书;父母们也不应该从直觉出发,陷入”给男孩看男孩的绘本,给女孩看女孩的绘本“的刻板思维;最重要的还要给孩子选择称颂积极品格和价值观的绘本。

一颗小种子的成长需要各种营养,养育心智健全的孩子,也需要各种精神滋养,才能培养出心态健康积极的好孩子!

警惕:应由孩子的兴趣选特长


从2岁起开发潜能

在宝宝2岁左右时就应该扩展他的眼界,在认知方面培养孩子的兴趣。济南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的乔莲蓉主任认为,孩子2岁以前主要是针对妈妈的培训,而2岁以后则应该让孩子走出家门,跟妈妈参加亲子互动等活动,开发孩子的潜能,尤其是在孩子的口语表达、肢体协调、乐感、节奏感、表现能力等方面进行开发,培养孩子的兴趣。她说,老师、妈妈可以共同发现孩子的兴趣倾向,老师可以从专业的角度,而家长则可以根据孩子注意力的转移来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有些孩子听到音乐就很兴奋,节奏感很好,有些孩子拿起笔就要画画,喜欢按自己的想象搭配各种色彩,这些都是孩子兴趣的表现。

别期望孩子成艺术家

专家认为,4岁左右的孩子才能开始适当学习一些特长。大众华澳幼儿园的杨春梅园长说,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应该开始从孩子无意识展现的一些爱好中为孩子选择一些特长,而不能不针对孩子的特点,不征求孩子的意愿,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特长教育兴趣班、提高班,这样剥夺孩子玩耍的时间,会湮没孩子的个性。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正常心态,但是不要期望孩子能够通过兴趣班成为美术家、音乐家、舞蹈家……而应该通过上特长班,培养孩子的艺术情操和素质。

对于学龄前儿童,应该对孩子非智力性方面的发展进行培养、教育,即现在所说的情商。同时,家长要弄清什么是“特长”。一般来讲,特长即特别需要培养的长处,比如音乐、美术、体育等等。可是,我们所认定的“特长”,在许多发达国家已被认为是适应社会发展所必备的素质。比如哈佛大学要求自己的学生必须具有健康的体质,也必须会在钢琴上演奏一首世界名曲。如此看来,我们所谓的“特长”不应是为了适应社会的一种生存技能,而是孩子提高其他能力的一种基本素质,必须根据孩子的兴趣特长,加以指导。

让孩子亲近大自然

专家认为,在培养孩子艺术情操的同时,也应该把孩子带到大自然,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尤其需要接近大自然,因为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课堂。在那里,可以启发孩子的好奇心,促进孩子的探索精神,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有极大好处。孩子成材是多方面的,家长应根据孩子的特点,尊重孩子的意愿,重点培养孩子的性格及创新精神。同时要善于发现和引导孩子的特长,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地对孩子进行培养。

因此,家长们应该重视的,应慎重学习,不然很容易影响孩子成长。

警惕!用笔不当会导致孩子近视


警惕!用笔不当会导致孩子近视

在我们随处都可以看到很小的孩子就带着眼睛,这似乎成了很严重的问题,孩子一旦带了眼睛就会永远也离不开眼镜了,为什么会发展到如此严重呢,看下面专家是如何认为的,怎样才能让孩子的视力问题不再严重。

专家指出,要预防孩子近视,孩子应少用自动铅笔。青少年近视与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因素两方面有关,而要预防青少年近视,得从干预后天的环境因素做起。现在一些自动铅笔笔芯较细,书写时若不用力字迹较淡,导致孩子需要将头离得很近才能看清。如果用力过大又易折断,所以孩子只得垂直握笔头以防止细笔芯的折断,垂直书写时握笔的大拇指挡住了笔尖,影响视线,因此只得侧头写字,时间长了容易近视。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有个清晰的世界,都不想成天带着瓶子底一样的眼镜每天都是很痛苦的,家长们看既担心又心疼的。问题最总也得不到很好的解决,现在不同了家长可是尝试上面的方法建议,希望可以还孩子一个清晰明了的世界。

警惕我们的弱点被孩子学到(下)


孩子按照我们的要求做的事,占其行为的20%;而按照我们的行为做的事,要占到其行为的80%。所以,为了孩子,我们不能太随便地做人和做事。另一方面,教育的启蒙也是人生的启蒙。先反观我们自身,然后,去思考教育需要加强些什么、避免些什么,教育就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在此,我将一些对人生的观察记录在这里,与有缘的家长朋友共勉。

六、自制

我不能再吸烟了,喉咙好痛,可是我就是忍不住……

该起床了,该起床了,还有好多事情呢!早点开始会轻松一些……可是天气好冷呀,要不再躺一会儿?

他已经一点也不在乎我了,我不该再爱了,可是我还是一次次地去找他,然后又一次次地后悔……

总是有些事情,我们明知道不该做,但是却做了;又有另外一些事情,我们知道必须要做,可是我们就是做不了。于是我们抱怨自己的自制力好差。自制力是什么呢?要再长几岁我们才能管住自己?

有人说:只要能对自己多一点点的克制,我们就会因此变得强大起来。可是,我们就是缺那一点点。那“一点点”,我们还要缺多久?

七、尝试

我没有做过,半点经验也没有……

我感觉我的能力还不够……

自那一次后,我再也不敢了,一次也不敢了……

我不愿意表现自己,因为我感觉自己不值得表现。可是,没想到那些站在台上的人还不如我,而底下的观众居然也对他们称赞有加……

我总是感觉自己不行,可是我又经常发现,那些还不如我的人反而都成功了……

绝不是只有孩子才存在缺乏自信的问题,所有的人都会不时地面临自我怀疑。人类的脆弱与其说是源于能力的不足,不如说是源于对自己的错误判断和过分担忧。由于曾经的挫折、他人的评价或者缺乏经验,对于那些本来可以做到的事情,人们常常不敢去进行尝试。

通常,人的本性是趋乐避苦的,这个“苦”包括不安、不确定、被自己和别人怀疑。人们都愿意做十拿九稳的事,习惯于万事俱备的时候再去寻找东风,而规避准备不足甚至完全不知结果如何的尝试。对于那些有明显威胁的尝试,人们更是避之惟恐不及。

但是,不去尝试,我们又怎么知道自己的能力、怎么知道事情的究竟呢?如果不了解自己和实际情况,我们又怎么判断呢?如果没有成败的砺练,我们又怎么成长呢?

八、自我完善

人类拥有着巨大的能量和智慧,文明飞速发展,但是人类已经做的远没有他们应该做的那么好、那么多。有太多的人生被遗憾地搁浅了———那些靠出卖体力生存的最底层的劳动者,那些小富即安的人们,那些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人们……很多人已经习惯了生活在低质量的层次里面,人们越来越不相信自己有什么惊人的智慧或者巨大的能量,尽管身边或者远处不断有人证明给他们看。

人生的机遇相差很大,各人的天赋也大相径庭,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每个人都有可能比他现在更聪明、更坚强、更成功、更有尊严感。从来没有谁优秀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即便是华盛顿、马克思、毛泽东、甘地……自我完善和提升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路。每一次自我超越都会带来新的人生境界,让生命的阳光更加明媚,这就是那些觉醒的人孜孜不倦完善自我的原因和价值所在。

鲍威尔的“人生信条”

一、事实并没有想象的那样糟糕,一觉醒来状况就会好转。

二、全身心投入才能有所突破。

三、避免自我和职位贴得太近,以防失去了职位就泯灭了自我。

四、坚信我一定能做到。

五、选择时要小心,得到的可能就是所选的。

六、不要让相反的事实挡住好决定的道路。

七、你代替不了别人选择,也不要让别人代替你选择。

八、注意细节。

九、分享信任。

十、镇定,和善。

十一、目光长远,要求严格。

十二、不要向恐惧屈服,不要轻易说不。

十三、乐观是力量的倍增器。

来自《做好父母这件事》

孟迁:劳动部高级育婴师资培训师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用孩子的方式和他阅读


幼儿的思维发展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所以他们的阅读心理与成人的阅读心理之间存在许多差异。

这主要表现为:成人主要是阅读文字材料,而幼儿主要是阅读直观形象的图画材料;成人阅读注重材料的内在逻辑联系和实际的意义,幼儿阅读则注重材料的趣味性和画面的生动性;成人阅读的目的是从材料中获得有用东西,而幼儿阅读的目的是从阅读过程中获得乐趣;成人在阅读过程中,材料的内容不断地变化,而幼儿更喜欢重复阅读自己已经熟悉了的内容;成人喜欢阅读能够对自己发展有启发作用的读物,而幼儿喜欢具有人性化、拟人化的童话故事。

您知道了幼儿与成人的阅读差异后,在给孩子挑选读物的时候,心里是不是有了底?

一、帮助孩子挑选读物

给孩子挑选幼儿读物的诀窍就是满足孩子的阅读心理,您不妨从下面几点做起:

1.挑选孩子爱看的读物

孩子常常会对读物有自己的要求,他们的需要一般也容易受环境的影响。例如,如果孩子喜欢看电视里放的“天线宝宝”,那么他在书店里看到“天线宝宝”的书,也会因为喜欢而缠着父母买。只要这类读物内容健康,适合孩子的年龄段,您完全可以让孩子自己来挑选。

2.选购能让孩子学到某方面能力的读物

不少父母对孩子的阅读是有要求的。如果您想通过阅读来培养孩子某一方面的能力,那么就可以选择能够培养这种能力的书,教孩子阅读,让他们从中受益。

例如,3岁左右的孩子常对顺口的句子感兴趣,您也想培养孩子的口头语言能力,那就不妨选择一些诗词、儿歌来让孩子阅读。

3.购买画面生动的读物

现在市场上的幼儿读物琳琅满目,在挑选的时候,您要翻阅读物的画面和内容是否生动、活泼,特别是色彩和画面的印刷要清晰、真实。读物的内容要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那些夸张、奇特、拟人化、趣味性的读物是孩子们最喜欢的。

4.选择能让孩子建立科学观念的读物

为孩子选择内容科学的读物,可以帮助孩子从小建立起关于周围世界的科学观念。这些科学观念包括:

①科学的生活常识。如根据地域的不同特点,北方的父母可以让孩子通过阅读明白“冬天为什么下雪?”;南方的父母可以让孩子通过阅读明白“夏天为什么雨水多?”

②科学的道德观念。如见到长辈要问好;别人帮助自己要说谢谢,等等。

③科学的生活习惯。如饭前要洗手;吃饭不要说笑等。

这些内容都可以在画册、小故事中体现,对孩子来说,除了阅读的乐趣,还能从这些读物中学到许多生活常识。

二、用孩子的方式和孩子一起阅读

幼儿的读物主要以图画为主,您不妨用孩子的方式和孩子一起阅读,亲子共读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可大有裨益。

1.提问阅读法

让孩子带着疑问来阅读,可以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如读《小红帽》时,边读边给孩子指,这就是小红帽,这是小红帽提的蓝子,这是大灰狼。然后,每翻一页书,让孩子指出画面中出现了什么人物。

2.角色扮演法

当孩子已经熟悉了书中的内容,爸爸、妈妈和孩子可以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来阅读故事书。

如读《小红帽》这篇故事时,孩子可以扮演小红帽,妈妈扮演妈妈和奶奶;爸爸则扮演大灰狼。然后根据画面上出现的角色,每个人说出各自角色所说的话。

这样的阅读不仅能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而且还能培养孩子阅读的良好习惯,提高其注意力。

3.重复阅读法

有些材料的阅读,如儿歌,诗词,经典故事等,可以让孩子多次阅读,能够达到背诵的程度。这样,父母翻开这些书时,读其中的一部分内容,然后让孩子看图“读”(其实是背)出相关的内容。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主要是让孩子有一种自我实现感,即我也能读书了。这一点非常重要。当孩子正确“读”了书中的内容,父母应及时鼓掌给予表扬。

4.想象阅读法

当父母给孩子读了某些故事或内容后,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说出故事中的人物将会如何发展。

例如,在读《白雪公主》这篇故事时,最后的结尾是“王子与白雪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而王后变得非常丑陋”。这时可以让孩子从两个方面展开想象。一是让孩子想象王子和白雪公主是如何幸福地生活着;二是让孩子想象王后变丑陋后的生活,并问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想象阅读法是培养孩子创始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就说过:“想象比思维更重要。”

警惕性早熟的孩子影响长高


据了解,近年来儿童生长发育问题呈不断增长趋势。据有关专家称,女孩性早熟的主要症状是提前乳房发育和月经初潮,男孩提前长出胡须等,都证明出现早发育现象,需引起家长高度重视,并带到专业机构进行诊治。

早发育是十分有害的,它会影响孩子正常长高和正常发育。由于性早熟的孩子青春期和生长期都提前,所以骨骺提前闭合,骨骼提前终止生长。这些儿童在发育初期身材较同龄儿童高,成年后身高却往往达不到154厘米。

身高的增长过程主要受到内分泌系统所分泌的激素调节和控制的。孩子从3岁直到青春期开始前(女孩约10岁,男孩约12岁),此期间每年身高增长5~6厘米。由于生长激素和性激素的调节,儿童进入青春期后生长再次加快。

生长激素对人体的生长起着主导作用,如果生长激素缺乏则会引起身材矮小。而性激素可引发青春期生长加速,在促进性成熟的同时也使骨骺成熟加速,故性早熟则可促使骨骺过早闭合,导致身高停止增长。

专家称,一定要警惕儿童的早发育现象,经常带孩子去检查发育状况,同时,带孩子到专业检测中心检测骺软骨闭合情况,运用CHN标准测定骨龄,可以分析孩子骨骼生长差异,评估生长潜质,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个性长高方案和运动处方,挖掘已停长但骨骼还未闭合孩子的最后生长潜力。

警惕!会伤害孩子的四种“爱”


如果您的爱属于如下几种父母,那就请您可以停止继续这样做了!

一、“填鸭式”的爱

典型表现:

在孩子根本没有食欲或已经明确表达出拒绝的信号时,仍然担心孩子吃的太少、营养不良,连哄带骗、软硬兼施试图多喂进去一点,正餐“塞饱”还不算,还随时准备了零食或其他营养品伺候。

恐怕这是我们这些新手父母,特别是老年人最常犯的错误,即使明明知道此举不受孩子欢迎、弊大于利且收效甚微还是屡败屡战,因为爱的本能让我们身不由己。

危害:1、试想,当我们本来没有进食的意愿时,被强迫吃一些难以下咽的东西,是什么感觉呢?我想这不仅仅关乎肠胃健康,而是关乎我们的情绪和内心感受的严肃问题,如果孩子觉得自己连吃饭的基本自由都要由大人主宰,日积月累,那他的心理发展将会被导向何方?

2、根据老卡尔威特的提法,孩子吃的过多了,体内的供血就容易被肠胃所占据或消耗,大脑的供血就相对不足了,对自身的思考能力甚至智力都会发生影响。(科学性有待验证)

3、无助于孩子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饱了也要吃,零食不断,只会干扰孩子的肠胃功能,无助于孩子规律进食。

修正建议:

不要低估孩子辨别饥饱的能力,放心,孩子不会亏待自己的,饿了自然要吃,如果他不饿,就随他去吧,天不会因此塌下来,即使“常带三分饥和寒”,又有什么不好?

二、“杞人忧天”的爱

典型表现:

当我们的宝贝用一个孩子的眼光和行为方式去尝试做一件不合成人行为规范或生活阅历、但又对问题的解决没有妨碍的事(比如学说话时总是说“叠词”、画了一只蓝苹果、从边缘向中心扫地等等)时,把我们常常由于担心他们误入歧途、出格或犯错误而及时地予以指导,并暗自庆幸自己在第一时间发现了这个谬误……

危害:

1、在孩子眼里,父母总是能力更强的权威人物,我们那些所谓指导行为的频繁出现,往往会让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不足,这便是不自信感的源头。

2、有时候,孩子做出了“出格”的行为,比如画了一个绿太阳等等,是因为他们眼睛里的世界,没有一成不变的条条框框,而这恰恰是我们成人缺少的一种发散、创新思维,难能可贵,本来应该受到保护的,如果这个时候我们以成人的姿态去给予指导,则可能日渐窒息了他们的创造力。

3、根据李跃儿老师在《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中的提法,这等于成人试图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规范孩子的发展的行为,其实有着更为恶劣的影响:那就是,窒息了孩子的个性发展,并剥夺了他们成长的快乐,因为孩子本来是有着自己的个性特征的,如果让其相对自由地发展,也许不会发展到成人期望的样子,但在这个自由发展的过程中,她体验到的是快乐,成长的是“她自己”,相反,如果要按照成人的规范去发展,则可能以压抑某种个性倾向为代价,从而使成长成为一个痛苦的过程。

修正建议:

只要孩子的“不规范”行为没有道德角度的危害或原则性的错误,就让他们继续吧,她需要在不断的尝试中成长。

三、“大包大揽”的爱

典型表现:

出于对孩子的怜惜和保护,不敢或不舍得放手让孩子去独立行动,比如:怕孩子摔着碰着,迟迟不敢放手让孩子自己走;孩子好奇地左看作看的时候,不时地在旁边提醒:“危险!”、“不要动!”;怕孩子累着,能代劳的就代劳……

危害:

1、我们小心翼翼的呵护,无形中等于提醒孩子:这个世界很危险!在这个危险世界成长的孩子,怎么会有安全感?

2、我们事无巨细地代劳,等于用行动告诉孩子:你不行,这件事需要我们帮你做!长期这样下去,孩子还会相信自己的能力吗?

3、懒惰是人的天性,一旦孩子发现不必动手就可以丰衣足食,还有动力去独立生活吗?

修正建议:

该放手时就放手,船到桥头自然直,不让孩子经历风雨,他怎么会体验到彩虹的美丽?

四、“望子成龙”的爱

典型表现:

为了让孩子获得所谓的“成功”,在没有考虑孩子的兴趣、潜力和意愿的前提下,不惜投入很多精力和钱财去开发孩子的智力甚至制订宏伟的“成龙”、“成凤”计划,甚至因此剥夺了孩子的童年,如果遭到孩子的反抗,还误以为孩子太小不懂事,大了自然就会明白父母的苦心……

危害:

1、学习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个自然过程,是我们生活的很大一个组成部分,是我们成长的必要手段,如果孩子因为这个被折腾的苦不堪言,他的生命质量能好到哪里去呢?

2、如果父母的教育计划没有尊重孩子的意愿,则可能造成孩子的厌学情绪,甚至因为逆反而故意反向发展。

修正建议:

努力引导孩子的发展是对的,但前提是尊重孩子的潜力和兴趣,一旦孩子丧失了某个领域的学习动力,在补救无效的情况下一定要果断放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