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新生幼儿入学准备
2020-07-08 幼儿园新生幼儿入学准备 入学准备幼儿园 幼儿园入学准备幼儿园总出意外 娃们怎么保护自己?。
一个特别胖的妹子想要去减肥,就去深山老林里找了一个德高望重的禅师问减肥方法,禅师面目慈祥,看着这个妹子说道,我教你一个完全无痛的减肥方式,坚持一周,保管你会瘦。
妹子一听,这什么减肥方式,听起来好心动啊!我也好想来试试啊!快来告诉我,我已经等不及了!www.zJ09.COM
禅师摸了几下花白的胡子,缓缓的说“这一周你什么也不用做,只需要用胶带把嘴粘上,这一周保管你可以无痛减肥。”
用胶带把嘴粘上用胶带把嘴粘上用胶带把嘴粘上!
没有人会为了减肥真的把胶带贴在嘴上,这种“胶带贴嘴的做法”对很多人来说都只吃会心一笑的段子,听一听,笑一笑,就过了。
可在幼儿园,可在虐童事件里,这种把胶带贴在嘴上的做法,是真真切切,确确实实的的发生了。在福建晋江的一个幼儿园,因为男童不乖乖吃饭,女老师就把胶带一圈一圈的缠在儿童的嘴上,孩子哭闹不止,更可气的是,邻近被缠胶带孩子的后面,就有一大堆孩子在开心的吃饭,幼儿园给出的解释是“这个孩子比较淘气,家长和老师的关系很好,家长告诉老师可能随意管教”,事发之后,孩子家长原谅了涉事老师,涉事老师已经被辞退,幼儿园也受到了教育局的处罚,扣除了各种补助。
6月12日,桦甸市实验幼儿园一幼儿在做完课间操之后,忽然猝死,有网友@子弹飞窦楠在微博中爆料“被害儿童2017年6月12日早晨早操期间因郭津彤跳早操时乱说话回到教室后老师因为其早操期间不良表现,用胶水胶带将其嘴部封死,后送到学校医务室,40分钟后导致死亡,救护车抵达时已死亡半小时以上。”对于女童的死因公关机关已经开始介入调查,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给出合理的解答。
胶布明明只是日常生活用品,但在不良老师手里,却是惩处孩子的良好工具。随着越来越多的新闻的爆出,我们也知道了幼儿园中老师们对孩子各种各样的处罚方式:为了防止孩子感冒请假挡幼儿园财路,有的幼儿园会主动给孩子喂食药物,让孩子少生病,多来幼儿园上课;为了不让家长发现虐待孩子的证据,一些幼儿园老师用针扎不听话的孩子,孩子身上只有很小的红点,老师还威胁孩子不能告诉家长,一旦告诉家长,将有更加严重的惩罚。
为了逃避虐童责任,有的幼儿园老师还会另辟蹊径,让孩子们互相扇耳光;还有老师让孩子头顶板凳,扒掉裤子,此还有一些老师师德沦丧猥琐幼童……虐童的例子比比皆是,让人听来后颈发凉。虐童的行为不仅伤害了孩子的生理健康,让孩子们身体受伤影响生长发育,更重要的的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虐童事件给很多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心理伤害,让他们自卑,易怒,长期缺乏安全感,如果孩子长期受虐而父母没有进行及时干预,孩子甚至容易精神崩溃。
网友评论
对于幼儿园的虐童行为,网友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些网友认为虐童是一件绝对不可以容忍的事情,要对涉事老师严肃处理;有些家长认为,可以忍受“轻微体罚”,但是轻微体罚和虐童的界限在哪里呢?有的幼儿园老师从自己的角度谈了虐童的原因,大家从不同角度对“虐童”事件进行了评论。
@TOP-高志林:地狱空荡荡,魔鬼在人间
@Health丶吃货:我是三岁孩子的妈妈,幼儿园老师,打手板屁股罚站这些都在我的承受的范围内。现在好多孩子被惯的不像样!有次去儿童乐园孩子都在玩,一个孩子来回踩比他小的孩子还把里面的孩子快推个遍了!家长就在边上不管,对于这种特别难管的孩子,家长可以适度处罚下。
@一块被烘焙的小曲奇:既然没有这个良心以及耐心,还从事教育行业,每次看到这些我真是日了狗了真心理解不了这些虐童的老师。
@白夜夜读子夜:我想着我上幼儿园时老师也是老打人的,小时候不明白作业是怎么回事,然后早上背不出一首诗来,老师上来一巴掌就把我打蒙了,幼儿园!还有一整天被胶带粘着嘴的小孩!幼儿园!现在想起我们中学考不上高中的去了职教,很多女生学了学前教育,我倒觉得越是幼儿园的老师学历才要求越高吧。
@cookie一点也不乖:我是一只师范生,学的就是学前教育,在我的教育实习中发现,有的孩子确实特别不听话,每次都要压抑自己才能不和孩子发火,有的时候家长也特别难接触,我怀孕之后,就辞职了。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虐童事件?
近期以来虐童事件频繁被曝光,很多人不禁心生疑问,是不是世风日下,现在怎么会有这么多的虐童事件频繁发生?细细想下,一共有以下几个原因。
幼儿园良莠不齐。随着二胎的不断开放,越来越多的妈妈选择生第两个宝宝,这也为大量私立幼儿园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很多商家企业都想来分一杯羹,各种幼儿园和幼教机构如同雨后春笋一样的不断扩散开来。私立幼儿园往往监管较松,对老师要求较低,有些老师甚至是“半路出家”的其他人员,有些老师并不了解幼师知识,只是随意来幼儿园混混日子。这些老师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也并没有道德感。此外,越来越多的年轻老师开始涌入幼儿园,成为幼儿园教师团队里的中流砥柱,这些老师往往是90后,都是家里的宝,在外教学时容易有一些“小脾气”,老师师德建设不够,很容易造成虐童事件的发生。
还有另一外一个原因就是孩子和家长越来越熊。孩子越来越熊,家长也越来越熊,家长和老师沟通困难,家长本着“不吃亏”的性格教育孩子,让孩子变的越来越不懂事,很多孩子家教极差,幼儿园老师极难对这些孩子进行管教,老师无论怎么管教都难以有好的效果,实在忍不了,就会对孩子大打出手。家长对于教育资源要求越来越高,家长也越来越难“伺候”,很多幼教老师心里憋了一口气,难免把火发在孩子身上。
随着家长意识和社会素质的不断提高,幼儿园虐童的关注度也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关注虐童问题,虐童事件不断曝光,相应的涉事老师也收受了应有的惩罚,这其实是社会进步一个个重要表现。
如何防范虐童事件?
虐童是一个社会问题,并不是一个家长,一个老师,一个新闻,一个媒体就能解决的了。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虐童事件,防范虐童事件的再度发生,需要幼儿园,老师,家长学生的努力,需要媒体的监督,需要法律的规定,需要举社会之力,大家一起努力防范类似事件的发生。
幼儿园:从招聘环节就严格进行教师资格审查,加强老师的素质,不要让心理有问题,没有爱心的老师混入幼儿园的教师队伍;学校派专人进行教学监管,深入了解老师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表现。
教师:幼儿园教师要对孩子更有爱心一点,正如同孔子说的“己不所欲,勿施于人。”,如果你自己的孩子上幼儿园被老师虐待,你的心里一定不好受,幼师要用这种感同身受的同理心;其次,在各种师范要加强对于幼师的师德教育,让幼师在学校其间就有爱孩子的意识。
家长:家长应该加强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虐童事件频繁发生,和孩子的“难管”也有一定的消息,家长过度溺爱孩子,把孩子培养成了“小霸主”,孩子有时犯错家长不进行纠正,反而听之任之,让孩子越来截止难管,给幼师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家长要认孩子有”虐童”意识,让孩子知道老师管教自己的界限,如果孩子受到老师虐待,要及时向家长汇报,而不是要听从老师的威胁,憋在心里,一直隐忍不说。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家长意识的提高,幼儿园也不断出台相关措施去保证幼儿的安全,媒体也加强了对于“虐童”事件的报道幅度,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虐童”事件将成为过去,不会再度发生。
zj09.com小编推荐
如何让孩子自己学会保护自己?
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新学期即将到来,学生们也要为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做好准备,入学准备做的好可以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生成一个良好的环境,那么你还有了解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小知识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如何让孩子自己学会保护自己?》,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前言: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尽可能避免意外伤害,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也不是定时定点的课程,它的学习和养成都需要父母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发现危险可能存在的角落,然后在第一时间告诉孩子它的“藏身地”,教会他如何避之、远之甚至消灭之。
告诉孩子哪些是危险行为
我女儿两岁半上幼儿园,虽然年龄小,但适应得挺快,让我觉得很省心。可是,刚入园两个月,我就被老师“请”到了办公室,因为我家小妞在玩滑梯时把小朋友从滑梯上推了下去。虽然那位小朋友没事,但老师反复提醒我要教给孩子一些安全常识,让孩子和小朋友相处时,知道哪些行为是危险的,不能做的。
妞妞妈的建议:
勤给宝宝剪指甲,以防宝宝不小心抓伤小朋友的脸。告诉宝宝不能咬、抓、打小朋友。如果别人打自己,要及时告诉老师。
教孩子还手实际很危险,因为你不知道对方是什么样的孩子,也不知道他会不会更厉害地打你的孩子。
告诉宝宝,大家一起玩游戏或滑梯等大型玩具时,要排队,不要推前面的小朋友,也不要让小朋友推自己。
专家提示:
幼儿园老师不可能像家长那样一对一地看孩子,所以,妈妈和宝宝都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常识。而且孩子年龄小,不知道一些无意识的行为会对小朋友造成伤害,所以妈妈要教给孩子哪些行为是危险的,不能做。
教给孩子事故应急措施
我儿子上的是高校附属幼儿园,有时候老师会带着孩子去大学里玩一会儿。
一次,我发现儿子下嘴唇有点肿,并有好大一块淤血,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说是在大学校园里的小花园摔的。
我问他,老师知道吗?他说不知道。我猜,他大概是自由活动的时候摔的。我告诉他:“下次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告诉老师,让老师帮你。” ——— 丁丁妈
丁丁妈的建议:
告诉宝宝手里拿着东西,特别是长的、硬的东西时,不要跑。
让宝宝知道,摔倒的时候尽量用手撑地,或前扑,而不是后仰。
告诉宝宝,如果游戏的时候摔倒了,要马上告诉老师,让老师来处理。
幼儿园组织外出时,叮嘱宝宝一定不能离开集体,有事要告诉老师。
教宝宝说清自己的姓名,家长的姓名,以及家庭电话和住址。
专家提示:
即使你事前已经对宝宝普及了安全常识,仍要防患于未然:集体外出时,给宝宝口袋里放上一张小纸条,上面写上你们的联系方式,以防万一宝宝走失时,别人能尽快与你们取得联系。
让孩子学会如何保护自己
壮壮有一天从幼儿园回来时,我发现他说话有鼻音,看他的样子又不像感冒,就没在意。可到了晚上,他因为鼻子不通气,睡得很不踏实。
我起来仔细察看他的鼻子,好像里面有东西堵着,我问他白天有没有往鼻子里塞东西。他才告诉我,吃饭时,他要给小朋友“变魔术”,把一小块馒头塞进了鼻子里…… ——— 壮壮妈
壮壮妈的建议:
告诉宝宝,不要把小玩具或豆子等物品放进自己或小朋友的嘴里、鼻子里和耳朵里,否则会很危险。
不要让宝宝做容易出意外的举动,如爬窗台、扒窗户、从楼梯扶手往下滑等。
告诉宝宝推门要推门边,不推玻璃,也不要把手放在门缝里。
专家提示:
把小零件、小食物塞进自己或小朋友的鼻子、耳朵里,做些有“挑战”性的事情,在孩子看来,都是很好玩的事情,他并不知道这样做有危险。让孩子关注这些细节,可以让他更安全。
本网站小编总结:你一个人在家时,忽然有人敲响了大门。你走到门口透过门镜一看,敲门的人你并不认识,这时你该怎么办?
幼儿出现意外怎么办呢?(春季幼儿健康指导)
前言:小宝宝没有安全意识,在生活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直接的危害着宝宝的生命,陪伴在孩子身边的家长学会急救措施很重要,那么遇到以下的几点常见事故,家长们的正确做法是什么呢?
烫伤先用冷水冲洗
门诊报告:
1岁的琪琪不小心打翻了一杯开水,致使头面部、颈部及胸腹部烫伤。误认为食盐水消毒,母亲在女儿原本浅度烫伤的部位上撒了一层白白的食盐。医生指出,这一做法十分危险,不但对治疗烫伤没有帮助,反而容易引起高钠血症,还可能引起神经系统症状,易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小琪琪入院后,医生下了病危通知。
防范措施:
家里的开水瓶和电饭锅、油锅不要随意放;给宝宝洗澡要先调好水温;做饭时尽量不要让孩子靠近厨房;抱孩子时别喝开水、抽烟等。
急救方法:
家长不应轻信“偏方”,涂抹酱油、醋、酒、牙膏等可能会引起细菌感染。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急救中心解建主任提醒:一旦发生烫伤事件,首先用流动水冲洗孩子的伤口;保持烫伤处在冷水中持续浸泡至少30分钟;冷水降温后,可以脱掉伤处的衣物或者袜子,如果衣服黏住了伤口,可以把伤口周围的衣服剪掉;用干净毛巾等覆盖烫处,尽快送医院。幼儿疾病
骨折可用夹板“固定”
门诊报告:
5岁的叮叮在一家类西餐厅游乐区玩耍时发生意外,当时他在滑滑梯上准备下来,结果被绊了一下直接摔到了地上,医院鉴定结果为左上臂双骨折。
防范措施:
家长应注意宝宝经常发生摔伤的场所:床上、楼梯上、窗户上、树上、自行车上、娱乐设施上等。家中的窗户边不要放孩子可攀爬的桌子、凳子等家具。此外,还要注意不要让孩子攀爬凳子、桌子、床等家具;地板上的水要及时擦干;在游乐场等场所玩耍时家长要做好看护。
急救方法:
解建主任指出,若幼儿跌倒后有骨折,家长不要按揉肿胀部位,或随意牵拉活动关节。如果可能,把孩子伤到的肢体用自制夹板固定住。夹板可用木片或折叠起来的报纸或杂志制成,放在受伤的肢体下面或侧面,用三角形绷带、皮带或领带缠住夹板和受伤的肢体。不要缠得太用力,不要用纱布或细绳子,这些都可能阻碍血液循环。
家中溺水要重点防范
门诊报告:
张女士在家给宝宝洗澡。她给宝宝套好脖圈,放到婴儿游泳池里后,才发现忘了拿浴巾。于是张女士一路小跑到隔壁房间取浴巾,回来发现宝宝几乎大头扎进水里。张女士急忙把孩子从水中抱出来,还好没出什么事。
防范措施:
只要容器中的水高度达5厘米左右,就可能对宝宝构成威胁,包括浴盆、浴缸、马桶等。当宝宝在水中时,父母一定要时刻待在他身边,这是预防宝宝溺水的最基本原则。如果在游泳池,要让孩子特别是幼儿远离深水处,同时要加强孩子对游泳潜在危险的认识。不要让孩子独自到水塘、河流等危险的地方去。
急救方法:
解建主任指出,孩子发生严重溺水后,家长首先清理呼吸道,即口腔和鼻腔异物。然后让溺水儿童俯卧,用手按压其背部,把肺、胃内的积水排出后做人工呼吸,及时送去医院抢救和治疗。儿童疾病预防
孩子吞食异物很常见
门诊报告:
王奶奶给2岁的小孙子吃榛子,孩子一边吃一边不停地玩着小汽车。突然,孩子剧烈咳嗽起来,呼吸也很费力,脸色由红润变得紫胀,表情很痛苦。王奶奶意识到,孩子可能是被榛子呛住了,幸好医院离家不远,经过医生紧急救治,小孙子终于转危为安。
防范措施:
容易吞食的异物不要放在孩子能够拿到的位置;当孩子把一些小物品塞进嘴里的时候,大人要及时制止;孩子吃东西时,不要让他们随便跑动、哭闹、嬉笑;给幼小的孩子吃坚果、果冻,喝珍珠奶茶等都是不安全的。
本网站小编总结:现在的天气正是适合孩子玩耍的时候,因此这个季节孩子们出现意外情况的也比较多,所以说加强家长防范意识,了解正确急救方法是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关键,希望大家都能够重视起来!
幼儿园最易出现的3个意外
安全教育是幼儿园最重要的常规工作之一。实际上幼儿园事故的发生率是很低的,一旦发生了,妈妈觉得堵心,幼儿园老师觉得棘手的事情。虽然谁都不愿遇到这个问题,但是一般的碰伤、摔伤等,在幼儿园里还是时有发生。
最好的老师可以保证教学几十年从没有被家长投诉的现象,但不敢保证几十年教学她所教的孩子里没有被磕、碰的
孩子在活动时,经常会突然跌倒;抛接物落在自己或同伴身上;从滑梯上或大型运动器械上不慎摔下来;彼此之间躲闪不及,发生冲撞磕碰等“意外”。
分析宝宝在幼儿园发生事故的原因,不外以下几种:
1、幼儿园里存在一些不安全隐患。硬件上的:用具用品放置不当,玩具设施不符合安全规范,门卫管理疏漏,房屋建筑不适合幼儿活动等。软件上的有:老师教学经验少,组织活动的能力差,该提示的没提示。个别老师安全意识淡薄等。幼儿园和老师应及时排除这些隐患,家长们发现了也要及时反映。
2、宝宝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大脑对身体动作变化不能做出相应的灵活反映。还有宝宝生活经验缺乏,对自己行为将会产生的后果没有预见性。比如:奔跑过程中看见小朋友迎面而来,不能安全躲闪,回避;不知道在滑梯上推小朋友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两个小伙伴做游戏,不能保持适当的距离,或者扑空了,或者一个一弯身子就把另一个顶摔交;大一点的孩子冒险精神萌芽,也是事故的隐患之一,这些需要老师和家长严密注视和有目的的引导。
3、妈妈的错误观念为宝宝安全留下隐患。
把孩子扮的酷酷的,厚底鞋,还有紧身裤,宝宝穿上迈腿、走道距离产生偏差。也有妈妈为了省钱,一个孩子,穿了一双大了好几号的鞋子,自己一跤摔去磕破了眼角的皮肤,缝了一针,还把临近的小朋友给撞摔。
还有的妈妈对自己孩子的能力缺乏全面的了解,让宝宝上大一个年龄班。比如,一个四岁的孩子,应该就读于中班,架不住这位妈妈找了老师找园长,并以退园相威胁,结果上大班不到一个学期,孩子摔伤了。
幼儿园易出现的3个小意外
时光在不经意中流逝,我们又将迎来一个新的学年,不少的同学都会去收心来为新学期做好准备,入学准备做的好可以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生成一个良好的环境,你知道有哪些关于入学的准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幼儿园易出现的3个小意外”,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同伴抓伤或咬伤
争夺玩具或图书、受欺负、意见不合、不会谦让……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中,不可避免地带来抓伤、咬伤、打伤等“恶果”。
·小提示:
争执的源头是不会协商。预防的关键是教给孩子如何和小朋友交往。比如,对于想加入游戏的中大班的孩子,可以教他说:“请带我一起玩行吗?”如果遭到拒绝,会说:“那我等会儿行吗?”
2、跌伤或撞伤
孩子在活动时,经常会突然跌倒;抛接物落在自己或同伴身上;从滑梯上或大型运动器械上不慎摔下来;彼此之间躲闪不及,发生冲撞磕碰等“意外”。
·小提示:
观察孩子的活动,将可能发生的确的自我保护的方法与应变技能。如:在玩抛接球时,告诉他应该和小伙伴保持一定的距离,防止抛接物落在周围同伴的身上;危险及时告诉他,同时教给他一些正在奔跑中,不能低着头向前猛冲,应注意观察周围的情况,避免与其他同伴相互碰撞而跌倒;如果不慎跌倒,可采用前趴的方法,防止头着地等。
3、烫伤、烧伤
孩子的皮肤稚嫩,很容易被开水、热粥烫伤,烫伤部位大都集中在头、脸、颈及胸部。
·小提示:
这同样是在家庭中最容易发生的意外之一。注意热水不要放在孩子可以触碰到的范围内。一旦烫伤发生了,马上用自来水冲洗,减轻疼痛和消除水肿。如果伤口严重,立即送往医院。
安全主张:
安全教育不等于限制孩子的活动
我们经常会发现,所谓的“调皮”孩子似乎要“经摔”些,在小意外中摔伤、骨折的大多是体能和协调能力相对较差的孩子。事实上,注意安全并不等于限制孩子的活动,为了避免安全事故而减少活动的想法是得不偿失的,只有让孩子更强壮、协调、灵活,才能更好地预防受伤。
教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的方法
大量调查数据显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伤害原因明显不同,以下是容易被忽视的伤害原因。
数据
■儿童和青少年的伤害发生率高达40%左右;
■1-14岁人群的伤害死亡占这一年龄段死亡总人数的55%-71%;
■广州市的这一比例高达71.21%,成为广州市这一人群的第一死亡原因,同时也是中国乃至全世界14岁以下儿童主要的死亡和致残原因;
■在医院,1/3的急诊病人和1/10的住院病人是受伤害的儿童,1-2成的残疾是由于伤害所引起。
0-3岁幼儿伤害7大原因
跌落伤:
婴儿易从床上、台阶、光滑地板跌落滑倒,头部最易受伤。有婴儿家庭应注意床边不能摆放桌椅沙发等,婴儿活动地应有护栏。如果发生跌倒,出现呕吐、头痛、耳朵出血等症状,立即平托就医。
烧烫伤:
婴儿易因抓翻盛有热的液体的容器而被烫伤,被浴盆热水和热水袋、电热毯等家电烫伤也很常见,洗衣粉、去污粉、清洁剂等化学用品也会损伤婴儿。
家长应注意洗澡时先放冷水再加热水,不要使用桌布台布,以防婴儿拽拉打翻容器。一旦发生烧烫伤,切忌用土法治疗,否则不仅会给治疗带来不便,还可能造成感染。
窒息:
新生儿及婴儿气管狭窄,喉咙保护功能未健全,极易被包裹、乳头窒息,绑衣服的绳子也容易勒住脖子。窒息时孩子只会用哭来表示,往往加重气管的压力和窒息的速度。
尽量使用儿童独立睡床,不要在床上放置绒毛玩具和有绳子的松软物体,最好给孩子穿和尚领的衣服。如发生孩子吞咽异物,应让孩子趴在膝盖上,头朝下,托其胸,拍背部4下,如不能咳出,应倒提起来,然后拍背,切忌孩子直立时拍背,这样会把异物震到气管更深处。
溺水:
婴儿在家中溺水,多为家长在给婴儿洗澡时离开造成。急救方法:把孩子腹部放在自己肩上,头和脚下垂,边抖动边快跑,使积水迅速排出,如呼吸心跳已停止,应立即做心肺复苏。
中毒:
煤气、杀虫剂、洗涤剂、灭鼠剂等都会成为婴儿的毒药。家长不应在婴幼儿面前吞服药品和使用唇膏、眉笔等化妆品,以防模仿。
交通伤:
婴幼儿多在乘车时受伤,不应给幼儿直接使用安全带,最好使用儿童安全座椅,3岁以下婴幼儿应采取向后式儿童安全座椅。
动物伤:
孩子的眼珠常常被鸟、鸡等动物误认为是捕食对象,不应让孩子单独和宠物玩耍,更不要将孩子独自放在野外或草地上。
学龄前儿童伤害7大原因
溺水:
不必禁止孩子戏水,但必须有家长时刻陪同,同时也不能大意浴缸溺水的可能。
跌落伤:
除了常见的跌落伤以外,应注意孩子和同伴玩耍时的互相伤害。不要将糖果或玩具放在高处,以免孩子站在凳子上够物跌落。
不要给孩子穿裤腿过长或过宽的裤子,以免绊倒。教孩子摔倒时迅速用手撑住倒下的身体,同时侧转身体用肩或背着地,并顺势翻滚,减少伤害。
烧烫伤:
家中做饭时,哪怕只离开厨房一会,也要关上门,以防孩子突然闯入,烹饪容器的手柄要朝内,以免碰翻。
交通伤:
刚学会过马路的孩子将过马路当作游戏,不顾一切冲过马路。标准安全带仍然不适合孩子使用,也不可几个孩子共用一条安全带。教孩子雨天出门时,撑伞要在身体斜后方,不要挡住视线,给孩子购买色彩鲜艳的雨具雨衣。
运动伤:
孩子不懂得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导致强度超过身体素质能力而受伤。儿童不应使用成人跑步机,不应带儿童到成人健身室。
窒息:
边吃边玩容易呛到,鱼刺和碎骨头也是导致儿童窒息的常见原因,坚果、果冻等依然是危险物品。注意鱼刺扎喉时,切忌用吞饭、吞馒头的方法往下压,容易引起深部组织化脓感染,甚至刺伤咽部大血管,应及时就医。
中毒:
植物美丽的花朵和果实都会诱惑孩子采食,有时引起中毒。
动物伤:
孩子嘴角上、衣服上的食物残渣会引起动物舔食,容易受伤。教育孩子不要接近不熟悉的猫狗,不要打扰正在进食或睡觉的猫狗,当陌生的狗接近时,不要尖叫或跑开,而应安静地站在原地,举手示意让大人救援。在动物园不要伸手逗玩动物,或直接用手喂食。
总之,家长要重视宝宝的成长,减少宝宝的意外伤害,这样才能增加宝宝的自我保护,让孩子健康成长。
宝宝眼睛护理保健(来自欧华国际幼儿园)
前言:眼睛是我们心灵的窗口,那么在平时的生活之中应该如何保护小孩子们的眼睛呢?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详细的了解下有关宝宝眼睛的护理保健工作吧,多了解此方面的常识可有利的保护小宝宝的眼睛!
宝宝眼睛要注意分泌物宝宝的眼睛偶尔会有少量的分泌物,这是正常的。不过,如果发现宝宝眼睛的分泌物明显增加,而且经常看起来水汪汪的,那就应该要提高警惕了,因为那有可能是鼻泪管阻塞。因此,一旦发现宝宝的眼睛出现黄绿色分泌物,就很可能是感染了结膜炎,必须尽快就医在就医时,爸爸妈妈可以请教医师,平时应该如何按摩宝宝的鼻子及眼角部位,用以改善鼻泪管阻塞的情形。如果宝宝眼睛出现感染,应依照医师指示使用治疗性药膏。宝宝眼睛的护理保健工作将纱布巾或是毛巾拧干,其中一角包住妈妈的食指,接着从宝宝内眼角向外眼角方向擦拭干净,接下来换另一个干净的纱布巾或是毛巾角去擦拭另一只眼睛。这样可以避免同一处纱布巾来重复擦拭两边的眼睛,防止发生感染,尤其在宝宝眼睛已经出现感染时,更要留意清洁动作的卫生,否则非当不能做到清洁,还有可能增加感染的可能性。儿童疾病新生宝宝的眼睛特别脆弱,一定要注意不要让强光刺激宝宝的眼睛。因为,宝宝出生前在妈妈子宫里经过了9个月漫长的暗室生活,并且视觉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全,对于较强光线的刺激还不能进行保护性的调节,所以对光的刺激非常敏感。掌握好这一点,在配合上述的一些护理工作,相信宝宝在你的照顾下,一定会非常健康的。
本网站小编总结:眼睛是非常脆弱的人体器官,若是不好好保护就很容易使眼睛受到伤害,所以说在平时家长们要教会孩子们一些眼睛的护理知识,使小宝宝们学会自己保护自己的眼睛!
幼儿园的孩子们为什么会出现差异
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新学期即将到来,作为学生的们也要为即将到来的新学期做些准备,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做好入学准备不会让我们手忙脚乱,你都听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小知识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的孩子们为什么会出现差异”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孩子们入园后在各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有的孩子从第二个星期开始就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在父母、老师的引导下,响亮地问候别人,与同伴友好相处,与老师很好合作;有的孩子则不然,抢椅子,抢积木,或随便走动,对老师的提醒置之不理;还有的孩子一直由父母“护送”到座位上,还拖着父母的衣服不肯放;甚至有个别孩子,居然一直不肯自己动手吃饭,要由父亲、奶奶每天轮流来喂他。造成孩子之间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那些适应性强、和同伴老师友好合作的孩子,一般父母都非常尊重他的决定,对他言行给予肯定的评价,并表示钟爱。例:浩浩的奶奶听到孙子要求留下来陪一陪时,马上笑着答应说:“行,但你要记住在家里的协定“石头、剪子、布”游戏,连猜三次,你赢了,奶奶就在旁边陪一会儿;你输了,奶奶马上就走(有时进行1-10的数数)。”小浩浩很爽快地答应了,并在自愿许好的诺言中,高兴地跟奶奶告别。
2、父母对孩子管教太严厉,甚至用恐吓的手段来控制孩子的行为,对孩子粗暴、发脾气。所以这些孩子与老师、同伴的合作就差,攻击性行为就多。例:轩轩的爸爸送孩子进园,很少提醒孩子主动问候别人和向父母告别,对轩轩提出的要求,往往不假思索一口回绝,而且总绷着脸,几次在园门口训斥和打轩轩的耳光。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几乎没有,有时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也不加以制止,放任自流。
3、有的父母把爱溢于表面,溺爱过度,不注重孩子的动手能力发展,使孩子对大人的依恋感加重,离不开大人半步。例:琳琳的奶奶每次对琳琳提出的陪一会儿、再陪一会儿总是无条件满足,还一个劲地讲述琳琳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由她操劳和代劳,总之,只要有她奶奶在,孙女是不会有任何委曲的。可她不知道,正由于她过度的关心、爱护,每天,老师都要化很大的精力,引导、教育琳琳来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欣欣的妈妈每天午饭时间都要来喂欣欣吃饭,原因是从小到大孩子一直是由她喂大的,生怕孩子自己动手会吃不饱,使欣欣形成一到午饭时间就等着家人来喂的习惯……
家庭不仅是孩子生活的地方,也是孩子接受最初教育的场所。家庭的结构状况、情感气氛、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和能力发展。一个良好的家庭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正当的行为模式,明朗而又能克制的情感,以及对力所能及的工作的责任感和灵活的交往能力,而所有这些正是孩子尽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