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胎教吗
2020-06-22 耳机胎教吗 必须胎教吗 有必要胎教吗孩子该打吗。
一定要选择孩子最喜欢的教育方法,否则就不能取得好的效果。早期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早期教育能够促进婴幼儿大脑的开发,父母该不该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孩子该打吗,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我曾看过一篇文章《孩子没有挨打的理由》,文章中写到:如果孩子不听话而要挨打,那先挨打的应该是父母,因为父母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看了之后觉得,孩子的确没有挨打的理由。有时虽然气急了也想打他一下,可是看到他那写懑纯真的小脸,举起的手又慢慢放下。
喵喵妈妈的回复:
不要打宝宝,他太小嘛,什么事也不懂啊,还要你照顾他啊,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吧,要互相尊重和平等!
xiebo的回复:
我也是反对打孩子。
当孩子做错事时,先要问为什么?多听听孩子的心声。
如果是孩子不对,也应该好好教育他(孩子要从小实施素质教育),不要动不动就打孩子,更不应该在大街上打孩子,孩子的心是非常脆弱的,要防止孩子的自尊心受伤害。
一定要尊重孩子,孩子才会做妈妈的乖宝宝。
somebody的回复:
坚决不同意打孩子!
延伸阅读
孩子该不该打(上)
家长都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要适当的对幼儿进行早教。早期教育能够促进婴幼儿大脑的开发,在早期教育中你有什么不一样的见解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孩子该不该打(上)”,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打屁股
责打是父母纠正孩子行为的一种方式。就像很多事情一样,打孩子也能被误用、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因此责打孩子要遵循以下原则和步骤:
1、生气时绝对不要打孩子,那样会有危险。
2、一般而言,打屁股的对象是学走路的娃娃和学龄前的孩童,有时候读小学的孩子也包括在内。到8岁或11岁之后就不应该再打孩子。青少年则绝不要用责打的方式。
3、小孩子如果公开反抗,这时就应责打。如你吩咐学龄前孩子过来他反而跑掉了,就是公开地反抗。
4、打屁股是纠正的方法之一,但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种方式可用。一遇到状况就要慎选纠正的方式。
5、打孩子屁股要遵循一定的步骤。不要用手揍孩子,那样表示你不尊重他。要把孩子带没有第三者的地方,依步骤而行。但如果孩子只是9—18个月,而且才刚刚开始学习什么是“不可以”,这时就要一边说“不可以”,一边打他的手背,让小孩把痛和“不可以”联想在一起。
(1)找没有第三者的地方,不要让孩子在别人面前难堪。
(2)问他:“我们的约定是什么?”或“爸爸(妈妈)是怎么说的?”在纠正他以前,先确定他是否了解你以前对他的教导。
(3)问“你做了什么?”,使他对自己的行为有责任感,并且要他学会承认自己做的事。这点非常重要。
(4)告诉他你爱他,向他解释是因为爱他才打他。对他说:“我爱你,而且我要帮助你下一次不再犯错。”
(5)打他。很快地打几下屁股,并且打痛。孩子愤怒的哭叫声会变为软化、让步的哭声。
(6)打过以后,立即安慰他,抱住他,再向他保证你是爱他的。父母之中谁打孩子,谁就要负责安慰,不要由另一个人来安慰。
(7)如果有必要,让孩子做恢复补偿的工作。
妈妈到幼儿园去接梅梅回家,梅梅不愿穿上雨衣。她一面跺脚,一面坚决地说:“不要!”妈妈答应如果她乖乖合作就给她买棒棒糖,但梅梅还是坚持不穿雨衣。妈妈就威胁说不带她回家,而且还假装往外走。梅梅还是无动于衷。
妈妈最后只好回头把她抱到车上,雨衣还是没有穿上。到了车上,妈妈已经火冒三丈,直骂梅梅是个坏小孩。
妈妈想让孩子听话的方式是贿赂地(棒棒糖),还威胁孩子,而事实上她是不会照做的,这样妈妈就输了;同时妈妈不应该口头上攻击孩子的人格,应批评的是孩子的行为本身。
小明与小君在屋里捉迷藏。他们跳上窗台,一不小心就把妈妈最喜欢的一盆栽芦荟碰到地上打碎了。妈妈很心痛她的盆栽芦荟被完全摔坏了,火冒三丈,抓住孩子又打又骂。过后妈妈在客厅里掉眼泪,小明与小君在整个下午都躲得远远的。
盆栽是孩子无意中打碎的,应告诉孩子怎么做(训练),而不应该发怒。孩子学会怎么做以后就不再犯这样的错误,因此需要的是教导训练而非纠正,更不该是惩罚。孩子已会当妈妈生气的时候躲得远远的,能学会因此不在屋子里乱跑。(转下文)
下一篇:孩子该不该打(下)
应该让孩子哭吗?
做为家长最不想看到的就是小孩子哭闹,一旦孩子哭时,家长们要么强行制止,要么就想办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但不管是那一种都不利于孩子情绪的发泄,以下就让我们来看看应该让孩子哭吗?
小雯不小心摔了一跤,爬起来后哇哇大哭,一旁的妈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着急地对女儿说:“让妈妈看看你摔着没有?你走路怎么那么不小心!”妈妈着急的心理不经意间变成了对孩子走路不小心的责怪,这么几次后妈妈发现,现在小雯摔跤后,爬起来的第一件事不是寻求安慰,而是用惶恐的眼神看着妈妈,生怕妈妈责怪她。
专家分析:为什么小雯摔跤后在疼痛的同时还感到惶恐?育儿专家说,这是因为孩子在摔跤后,没有得到家长情绪的认同和安慰,不仅如此,家长还责怪孩子,因此孩子不敢再在家长身上寻找依靠和支持。早教网
责怪法
“你怎么那么不小心?”
浩浩不小心被凳子腿绊倒了,一下子浩浩的眼泪便夺眶而出。爸爸看着这个不坚强的孩子,忍不住说:“这一点小事也哭,你怎么那么懦弱?将来怎么当男子汉?”
专家分析:任何时候,家长都不应该对孩子说这样的话。育儿专家说,因为孩子可能会接下“懦弱”这个认同,“懦弱”这个词就会进入孩子的潜意识,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降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自我价值感低了,那么孩子将来在处理事情时,就会没有信心或感到无力。
评判法
“这点小事也哭,你怎么那么懦弱?
妞妞的玩具被妈妈不小心踩坏了,妞妞心疼地看着破损的玩具,哭了起来。妈妈赶紧打开电视机,让孩子看电视转移注意力:”妞妞你看,电视上那花花绿绿的是什么?“妞妞循声望去,果然把玩具的事忘了一大半,停止哭泣看起电视来。
专家分析:当孩子哭的时候,很多家长都会用这种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让孩子停止哭闹。育儿专家认为,这是一种变相压抑孩子的情绪的做法,这会剥夺孩子情绪自由流动的机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cettic)亲子咨询师徐亮认为,很多孩子在小时候遇到挫折时,家长会买好吃的给孩子吃,以此转移其注意力,这导致很多人成年后将食物或购物与痛苦的情绪联系起来,当他们感到痛苦时,便会通过吃和购物来应对痛苦。
转移注意力法
你看,电视上那花花绿绿的是什么?“小翔在客厅内上串下跳地玩”泰山“游戏,不小心被桌子角撞到了头,疼痛让小翔大哭起来。在厨房忙着做饭的妈妈赶紧来到小翔身边,了解事情原委后”狠狠地“打了桌子两下,”都怪这桌子不好,它不乖,我们打它!“
专家分析:当孩子被桌子撞倒时,一些家长都会用这种推脱责任的方式为孩子疏导情绪。殊不知,用这种方法应对孩子的哭泣,只会让孩子养成推卸责任的习惯。徐亮表示,如果这样的情形多次发生,很容易导致孩子在遇到挫折时,不会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而总是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这也会让孩子不愿意去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不知如何从挫折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育儿专家说。
专家支招
让情绪流动,避免情绪成”结“很多成人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当遇到某件事时,心中会莫名其妙地感到愤怒、悲伤或恐惧,那是因为人们在小时候埋下了很多负面情绪的情绪结。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与情绪在一起的需求,但很多人都只愿意与开心的情绪在一起,把愤怒、悲伤等情绪推开,但即使这些情绪被推开了,愤怒或悲伤也并未消失,而是被压制住了,并不能得到流动。”这些被压抑的情绪在人的身体内积攒多了,会形成情绪结,当人需要一股力量去做某件事时,情绪结就会起作用,在做这件事之前形成负面的情绪。育儿专家说。
接纳、同情孩子的哭泣
那么,当孩子出现愤怒或悲伤时,父母应该如何处理他们的情绪呢?育儿专家表示,当孩子哭的时候,父母首先要接纳哭的情绪,明白孩子有这个情绪的需求,需要经历哭的过程。家长在做到容许这情绪存在的基础上,还要做到对此情绪持认同、支持的态度。如家长可以这么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摔跤了很痛,妈妈也很心疼,别害怕,妈妈和你在一起。“育儿专家表示,这时是家长增进亲子感情的一个契机,孩子这时会想:”在我伤心的时候,还有人在支持我。早期教育
育儿专家认为,有些孩子会根据家长的态度来判断父母对他的爱有多深。如果孩子在受挫受伤时,其情绪没有得到认同,可能会使孩子得出这样的判断--”我是一个不够好的人,不足以让爸爸妈妈爱我。
让孩子自己处理情绪,培养情商
父母在孩子哭泣时认同孩子的情绪后,孩子就不会继续哭闹了吗?育儿专家表示,实践表明,孩子在得到父母的认同后,会很快进入下一个情绪,或平静或开心。这也表明孩子的情绪是处在不断流动的状态。
孩子能否感受自己的情绪、认同自己的情绪,进而管理自己的情绪,决定着孩子的情商高低。“育儿专家说。如果父母一味地压抑孩子的情绪,便会剥夺孩子锻炼处理自己情绪的能力。
孩子哭时,家长在处理时很容易走入误区,专家称,应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情绪。
本网站小编总结:育儿专家指出,压制孩子的哭闹,会导致孩子的情绪不能流动,对孩子的情商培养是百害而无一利,因此父母们要多学习下让孩子将情绪发泄出来,而不是抑制!
该给孩子付工资吗
现在的孩子非常希望参与社会实践,以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许多孩子就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替父母做一些家务活,从而引发两种有意思的分歧:孩子干了家务活,该不该给他们发工资?
一种家长认为应该把家务劳动量化,每项工作都可以定一个比较明确的指标,完成以后可以用工资的形式来奖励。因为社会就是一个量化分工的社会,当孩子经过家务劳动的锻炼后,当他步入社会时,会很快地适应社会的竞争和挑战。现在时代进步了,思想意识得跟上步伐,孩子懒于干家务,只好用物资来调动他的积极性。
明明小朋友为得到心爱的玩具,就与父母定了协议,承包了擦地的工作,一天可以得到2元钱的工资,但是,擦不干净就扣除1元,还要被罚再擦一次。在硬性指标的指导下,明明认真地完成了规定的家务活,父母做到奖罚分明,明明也认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养成料理家务的好习惯,增强自理的能力。
另一种家长则认为家务就是家庭的义务。让孩子做家务是不应该给予物质或金钱的奖励的。做家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素质教育,是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应做的必修课,家长每天的工作十分繁忙,他们为了孩子已经十分劳累了,难道说孩子做点家务活不应该吗?而且在劳动中他们可以充分发挥创造力,从简单的劳动中体会到真正的乐趣,一些小发明家就是在做家务的过程中,发明了可以节约人力及资源的方法,他们的发明创造又重新回到劳动中去,为劳动服务。另外,让孩子把做家务当成对家庭的一种奉献,对父母辛苦抚育的一种回报,从小养成劳动的观念,树立一种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比只会追求金钱,追求金钱至上的观念要好得多。
两种观念都具有代表性,前一种偏向于适应社会的观念,后一种则把重点放在孩子的思想教育上。但从孩子的观点出发,大多数孩子都希望自己能通过干家务挣些钱,以便自己能够有一份相对固定的资金可以支配。孩子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家长们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合理地要求他们。
你常逼孩子打招呼吗?
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早教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早教让宝宝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全面协调的发展。对于早期教育,你觉得应该怎样做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你常逼孩子打招呼吗?,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当孩子见到熟人不打招呼时,大人通常做法是要求孩子问好。这时候,我们没有蹲下身来去体会孩子的感受,体会他们内心发生的变化。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其实会给孩子带来伤害。个儿小不表示自尊线也很低
每一回听见大人这样说孩子,总觉得好不忍心。我曾经是小孩,现在又天天与幼儿相处,深深了解被大人说“没礼貌”的感觉,是一种羞愧,也是一种挫败。羞愧的是自己不好,嘴巴不甜;挫败的是自己做不好,让成人失望。而这种种的感觉,都得同时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被揪出来。
我常想,没有任何一个大人受得了自己在大庭广众下被羞辱,那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幼儿)应该承受呢?为什么我们会毫不犹疑的、高高在上的,在众目睽睽下,责备那身高只及腿或腰的幼儿呢?
或许这其中的重要关键就是,我们不觉得幼儿有自尊心。我们觉得他们那矮矮的身驱里,没有太多感觉,没有太多自尊。所以,我们的话不会让孩子受伤,就算受伤,也是一点点。此外,成人的话是一种教导,“孩子就是要教!”
更或许,在我们小时候,我们的自尊心也被默视了,所以现在长大了的我们,也看不见幼儿的自尊心?我们看不见那站在巨人丛里的小小孩,对陌生人的畏怯。我们看不见小小孩的罪恶感,因为连他心爱的爸妈(甚至爷爷奶奶)也觉得他不够好,在所有大人的注视下数落他。
是的,在众人面前数落孩子,“教孩子”的责任是尽到了,绝对不会落人口舌。在所有的目光下直贴孩子标签(没礼貌、太吵、不听话……),“警惕孩子”的目地达成了,好像离“好孩子”的目标也愈来愈近。但是羞辱有用吗?以羞辱为手段的幼儿教养,会有什么问题呢?
一、语言的暴力
在以羞辱为手段,所遇见的第一个吊诡,是语言的暴力。假如我们的社会体系认为让一个人羞愧,会很快的收到教养功效,那直接面对面的运用“没有礼貌、你将来完蛋了、你这样没人会喜欢你、你真麻烦、真倒霉生到你……”等的语言,也就理所当然!这类的语言,直接攻击个人的自尊,让人觉得渺小、一无是处,所达成的效果就是羞愧。孩子生活在这类的语言下,所成就的是大人的愿望,所牺牲的,是孩子自身的尊严。
伤害孩子的尊严,最大的影响就是孩子觉得不应该正视自己的想法、情绪和感觉。伤害孩子的尊严,所带来的长远影响是,他们日后也不会正视他人的想法、情绪和感觉。这样的轮回,所带来的默视情绪,甚至情绪伤害,永无止境。
二、忽略孩子的成长需求
小小孩对陌生人的畏怯和害羞,是与生俱来保护自己的能力。你一定记得,你的婴儿在五个月大前,任谁抱都可以。但在六个月大前后,突然间,除了妈妈(主要照顾者)外,好像看谁都不顺眼,谁抱他,他就扭头大哭。我们通常都以“陌生人焦虑”,来形容这个现象。
虽然这个焦虑,会在一岁半后,逐渐淡化,但随着年纪渐长,在面对陌生人的那一剎那,他们会有一些直觉的警觉。他们会静静的看着陌生人,好像是在以自己的感觉,去感受、去观察“这个人安不安全?”、“他对我好不好?”。
“陌生人焦虑”让孩子只接近对他成长有利的人,让自己与那个人产生情感上的连结和依附,并从那个依附里发展安全感。而在幼儿阶段养成的警戒,又何尝不是与生俱来保护自己的能力,透过那样的能力,逐渐学会分辨他人、信任他人。
只是很遗憾的,许多成人在引领幼儿接触他第一次遇见的人时,会忽略掉幼儿的这个观察,这道“安检”过程。更让孩子担心的是,他还来不及反应,这个陌生人,就会靠他很近,摸他的头、拍他的脸。雪上加霜的是,在错愕下,自己心爱的爸妈(主要照顾者)还责备他“小孩子不能没礼貌、害什么羞嘛、不听话、让大人丢脸……”。在这几重因素下,孩子会认为自己的感觉和想法重要吗?大人怎么想,小孩也该立即这么想;大人认为要有礼貌、见人就得嘴巴甜的叫人、打招呼,那小孩也该立刻这么做。孩子会认为不这样听话,就不是好孩子,不是吗?
三、罪恶感的建立在幼儿的成长旅程里,他们会碰到一个成长上的难题:罪恶感。它与幼儿“好奇、主动探索”的热情,紧密相连。
当自己依照自己的想法,去探究这锅里有什么?去试探我这样做,他是不是就会这样反应?这种种试探的结果,却也可能打破某样东西,或惹毛了哪个人,与成人的意愿和秩序相左。于是孩子会愧疚自己让大人生气,把“自己不好”这样的罪恶感加诸在自己身上。
同样的道理,当幼儿因为需要时间去观察陌生人,却得不到认可,又听见成人一再说自己无礼时,他会产生罪恶感。一则可能孩子觉得愤怒,反而不去做;二则也可能孩子觉得自己太差劲,就不得已顺从了。不管是绝不依从或暂时顺服,两者都忽略了孩子个人的想法和情感,也都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好。反抗不依,自己不好;依样顺从,也因为自己的感觉有错,还是不好。
从尊重中学会礼貌
那要如何做,才能让幼儿学会和人打招呼?最重要的关键,仍是尊重。最有效的办法是示范和引导。以我在书店看到的场景为例:
有个妈妈手里牵着四岁大的孩子,在书店里遇到好友。两个大人几句寒暄后:
妈妈对着孩子说:“小涵,这是王阿姨,她是妈妈的好朋友。”
王阿姨在离孩子有一点点距离的地方,蹲下来,对小涵笑一笑说:“你好,小涵,我是王阿姨。”
王阿姨等了一下下,接着说:“你的娃娃好可爱。”
王阿姨又断断续续的与妈妈和小涵对话,然后在她离开前,她说:“小涵好可爱,小涵再见。”
妈妈说:“跟王阿姨说再见。要不要抱王阿姨一下?”
小涵有点害羞的说再见,然后走到王阿姨跟前,抱了她一下。
在这个例子里,我看到了王阿姨的尊重:她给孩子空间和时间去观察她;她先善意的打招呼,主动关心孩子喜欢的东西;不强迫孩子马上响应,耐心等待孩子的响应。
同样的,我也看到了妈妈的尊重:她不强迫孩子要马上打招呼;她先介绍大人给孩子认识,亲身示范如何与人问候;她等到孩子安心后,再引导她如何做;并询问孩子的意愿。
那一天离开书店后,我在一家公司的楼下碰见友人。才一见面,他立即对着他那三岁的外甥说:“快叫李阿姨”。静寂一秒后,他催促说:“快叫人,小孩子不能没有礼貌。”
而我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做法,就是静静的对他微笑,慢慢的说:“你好,我是李阿姨。你不认识我,有些害怕,对不对?”
我想藉由这样的说法,让小孩安心,也提醒那个大人。但无奈的是,那个看不见小孩心情的大人又继续说着:“这么没有礼貌……。”眼看着那嘴巴越抿越紧的小孩,心中也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