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该怎么做

2020-08-20 胎教该怎么做 怎么胎教 胎教仪怎么样

孩子究竟该不该打?怎么打?。

对现代父母来说,“打孩子”也许是最不被认同的教育方法,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然而,从没打过孩子的父母恐怕很少,只有“十全十美”的父母才能做到绝对不打孩子,而世上极少有如此完美的父母。父母往往在忍无可忍的情形下动了手,事后又十分后悔、自责。

英国与美国的很多地区都规定父母打孩子是违法的,可是在韩国,法律又是允许父母打孩子的。要不要打孩子,这不仅是一个理念上的问题,更是一个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寻找有力论据来加以证明的问题。就请大家一起来尝试对这个问题进行较为细致、全面的剖析。

不打派主张:打孩子会造成不良影响

关于体罚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简要概括,有如下几点:

1、影响亲子感情

·打孩子会导致孩子恨父母;

·使亲子感情疏远,孩子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尤其是做错了事后,都不敢跟父母讲。

2、养成暴力倾向

孩子的模仿性是很强的,一个常被父母打骂的小孩,容易从父母的打骂行为中,学得暴力和攻击的手段。

3、伤害自尊心

孩子虽小,但有自尊心。大人打他,是对他所做的事情以及他整个人的否定,尤其是在同伴或外人面前挨打时,他会觉得很没面子。

4、造成懦弱、自卑的性格

孩子做事时,因为害怕可能会遭到父母的惩罚,所以会思前想后、畏首畏脚;在他人面前时,也会因为害怕做错了会招致父母的责备,不敢流露自己的真性情。

5、导致拘束、紧张情绪

孩子在父母面前放不开,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6、学会撒谎

因为害怕挨打,很多孩子想方设法掩盖自己的过失,费尽心思为自己的过失寻找理由,于是就有可能学会撒谎。

7、让孩子失去内疚感

孩子犯错后,如果他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父母却没有惩罚他,他心中会有一种强烈的内疚感。但是,如果父母打了他,反而会使孩子觉得一报还一报,挨完打便两清了,心理也平衡了,于是失去内疚感。这种情形,在年龄稍大一点的儿童身上经常发生。因此,对一个比较自觉的孩子,犯错后,激发他内心的道德自觉,要比外在力量的制服更好些。

主打派主张:“打”也有积极意义

作为一种手段,尽管打孩子看起来很不人道,但也许它本身无所谓好坏。一种看似野蛮的方式,完全可能是出自善良的意图,也可以实现很多高尚的目的。

1、让孩子迅速学会远离危险物,避免肉体的伤害。

当孩子没有学会避免伤害,不能理解大人所讲的话,对某些做不得的事情没有记性,父母又没有时间每时每刻陪在他身边的时候,就可以打孩子。这种惩戒方式,可以给他留下深刻印象,避免他被烧伤、烫伤以及受到其他肉体的伤害。

2、避免放纵孩子做坏事。

孩子做坏事时,是为了得到一种冒险、刺激的精神体验。如果这时不打他,那么他做坏事时带来的这种体验就会成为唯一的体验。一旦这种“愉快体验”成为做坏事后的唯一体验,或者因为父母的批评不够,以至于这种愉快的体验盖过了痛苦的体验,孩子就会把做坏事当成内心十分向往的事情,脑海中对于“不能干坏事”就不会有深刻的印象。于是乎,孩子的胆子越来越大,也不会认识到自己的过错,更不会痛改前非。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3、克服孩子自我中心的倾向,纠正任性。

现在,由于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及爷爷奶奶往往对孩子百依百顺,真的是“要雨得雨,要风得风”。一旦孩子做错了事情,大人想到的往往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是怪罪他人或环境;即使知道孩子错了,也会袒护他,认为这是一个“可爱的”错误,不舍得让孩子暂时痛苦一下,不懂得“长痛不如短痛”的道理,不会通过有效方法来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孩子犯错后,对他进行体罚,可以让他明白很多没有道理的事情是不能做的,自己提出无理要求不但父母不会帮自己做,而且自己也不能做,一旦做了,就可能面临严重的后果,这种后果又必须由自己来承担,无论是谁,都救不了自己。“惯子如杀子”,这句中国古训,值得当今的年轻父母仔细品味。

4、学会如何克服挫折,改正自身错误。

打孩子可以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让他有一次面对错误的经历。恐怕每个人一辈子或多或少都要受到惩罚。孩子在家中学会了正确对待父母的体罚,那么他在今后遭到惩罚,甚至受到一些不公正待遇,受了委屈之后,能够采取正确的态度与方法来面对。不要像现在的有些被宠惯了的宝贝一样,稍有不顺,就认为世界末日到了,就学着电视里的样子割腕跳楼、自寻短见。

5、让孩子从小树立起正义的观念。

在孩子做了严重的错事后遭受体罚,可以让孩子知道正义是不可改变的,犯了错误就应当承担错误带来的不良后果,只有做好事,才会得到积极的奖励。在孩子做坏事后打他,可以让他切身感受到,一种不良后果肯定随着自己做的坏事而来,这样可以避免孩子产生一种碰运气的犯规赌博心理。如果不打,其他惩罚措施很难保证一定会对他产生威慑力,他会想,反正你不能把我怎么着,只不过吓唬我而已。一旦不良的诱惑再次出现,一旦孩子的“自律之窗”没有关紧,下次极有可能重蹈覆辙。

6种情况下不能打孩子

如今,信奉“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父母”理念的人应该不在少数,持这种观念的人肯定会反对打孩子,甚至认为打孩子是愚蠢的,是父母自己无能,是不会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的一种表现。的确,在以下很多情况下,是不能打孩子的。

1、孩子犯错误,是因为父母事先没有告诉孩子不能这样做,或者父母没有把话讲清楚。

2、孩子所犯的错误,父母自己也在犯。

爸爸妈妈自己都不知道这方面的事情应该怎么做,没有很好地在这方面以身作则时,不要急着去打孩子。等自己改正了这方面的错误,清楚地知道遇到这种事情该怎么做时,再去惩罚也不迟。

3、父母在暴怒之下不能打孩子。

因为这时打孩子往往只是发泄自己的愤怒,惩罚时往往会失去分寸,会忽视孩子犯错误的原因,也很难给孩子讲清楚为什么要打他,很容易失手打伤孩子。应等自己怒气平息了,头脑清醒了,再实施惩罚。

4、孩子生理与心理具有以下特殊情况者不能打:行为亢奋有神经障碍的孩子,十分敏感的孩子,曾受过情感伤害的孩子。

5、不到3岁的孩子不要打。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3岁的孩子处于游戏期阶段,孩子的自主感十分强烈,同时孩子的良心、道德感也有了发展,自我统一性开始出现,而3岁前的孩子,这一切都没有出现,或者只是刚刚发展。即使是有的孩子过于顽皮,体罚他的时间也只能提前到1岁半,对于1岁半以内的婴儿是绝对不能进行体罚的。因为在这一年龄段,孩子的活动主要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主要是一系列因为吃、喝、拉、撒、睡带来的条件反射,是无意识的。在这一阶段体罚孩子,会影响他们做出正常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导致孩子身心的不健康。

在1~3岁的阶段,孩子处在自主性与羞怯和疑虑之间摇摆的阶段。儿童迅速学会走、爬、推、拉和交谈等许许多多的技能,学会了如何抓握和放开。他们不仅把这些能力应用于物体,而且还应用于控制和排泄大小便。换句话说,儿童现在能“随心所欲”地决定做还是不做某些事情。父母必须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履行精心保育儿童行为的任务,而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如果父母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

育儿小贴士:

在孩子3岁前的这一年龄阶段,面对孩子的无理吵闹,面对孩子帮倒忙,父母往往是最头疼的,既要管住孩子,又不能体罚他们。怎么办?您不妨采用以下办法来教育犯了错误的孩子:

·冷处理。当孩子无理吵闹时,不去搭理他,更不要给孩子以积极刺激,避免孩子在自己吵闹和大人满足要求之间建立条件反射。

·自然后果法。对于喜欢乱碰东西的孩子,在不造成肉体伤害的情况下,可以让他碰一碰煮热的食物,让他直接体会到其中的危害。

·用生气的表情告诉孩子他的行为不对。你可以把自己的愤怒写到脸上去,这一阶段的孩子,已经学会看大人的脸色行事。看到大人的愤怒表情,很多孩子会停止自己的错误行为。

·讲明道理。给孩子讲明一些简单的道理,说清楚这样做会给他带来的直接伤害。比如,你乱碰开水瓶,会被烫着的,到时候会像打针一样痛的。

6、6岁以后要尽量少打,12岁以后的孩子不能打。

一般而言,孩子6岁以后就应尽量减少体罚,而到了12岁就应完全停止了。6岁以后,多数孩子已经进入学校了,独立自主意识有了较好的发展,自尊心越来越强,开始努力地做事情,渴望着凭借自己的能力、勤奋,不断带来各种成就。这时体罚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丧失成长所必须的成功体验,影响人格的健康发展,养成消极、自卑的人格;而且在这一时期进行体罚,孩子能够清楚地记住父母对自己的体罚,在心灵蒙上一层阴影。

进入青春期后,儿童在肢体运动、认知、道德感等方面日渐完善,逐步形成完整的统一的自我。他们强烈感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独特的个体,具有认识自我、表达自我、张扬自我的强烈要求。如果这时体罚孩子,他会感到这是对自己人格的严重践踏,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一些男孩子甚至还会产生某种报复与逆反心理;而且,随着知识的增多,他们会清楚知道父母的这种做法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一种违反法律的错误行为,因而会对父母产生不良印象,认为他们不遵守法律。

4种情况下可以打孩子

在中国,父母打孩子,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采访现在的父母时发现:尽管有少数人不打孩子,但多数还是打的。如果你认为“不打不成才”,“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祸害”等观点是有道理的,如果你经常不能通过积极的鼓励,也不能通过讲道理让孩子遵守规则,那么你可能认为在以下情况下,父母或许可以通过“打”的方式,给孩子以威吓,使其改邪归正。

1、如果孩子喜欢触摸一些危险物,喜欢到一些不安全的场所,但由于孩子年龄太小,不能理解自己所作所为的严重性,或者理解了但管不住自己,家里人又没有足够时间看住孩子时。比如:有很多孩子喜欢拨弄电源插头、开水瓶、玩火等,如果不及时而有效地加以制止,将会发生不堪设想的后果。

2、当孩子某些作为、习惯、心理倾向,长大后有可能发展为违犯法律或不道德的行为时。比如:从家里偷过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还有很多小男孩喜欢打人欺负比他弱的孩子,并以此为乐。

3、过于自私、自我中心倾向严重,心中丝毫没有他人的位置。有些从小被宠惯了的孩子,从来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不懂得要关心他人,长此以往,进学校后很难与同学相处,走上社会后,无法适应社会。对于流露出这种倾向的孩子,父母要及时帮他们纠正。

4、父母或老师已多次提醒他有规则存在,但他仍然故意犯规时,或者犯规后还丝毫不认错,下次还想再犯时,可以打孩子。简单地说,屡教不改时,可以打他。

特别提醒:孩子不能乱打

虽然主张在有些情况下,可以打孩子,但也不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残酷、虐待性地责打孩子,或者没头没脑地乱打一气,逮住哪里打哪里,不管是头部还是脸部。不要用任何工具如鞭子、拖鞋等,用手打屁股就可以了,绝不允许拍打孩子的头、眼睛和耳朵。在实施体罚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及时惩罚,不能倒算帐。要坚持随错随罚的原则,这样孩子所做的错事就能与惩罚带来的不愉快建立起联结。这样,他以后再做这些错事时,会立刻想到惩罚带来的不愉快体验。

2、讲明道理,告诉孩子下次应该怎么做。惩罚时,要告诉孩子为什么打他。打只能阻止错误行为再次出现,但它本身不能带来正确行为。只有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以及造成的危害时,才不会再犯。由于孩子年龄小,即使这次真心说“下次不敢了”,但可能不知道下次应该如何做。因此,父母有必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告诉他正确的做法。而且,还要考虑到自己提出的做法是不是超出孩子的界限,给他的建议是否容易做到的,而不是孩子根本做不到的。

3、不要在外人面前打孩子。孩子尽管小,但有自己的脸面,尤其是在小伙伴面前,他是不甘落后的。一旦别人知道自己挨打了,稍大一点的孩子可能会像大人一样觉得这是奇耻大辱。

4、不能经常打孩子。俗语道:“常骂不惊,常打不怕。”孩子要是经常挨打,由于“久经沙场,千锤百炼”,就会变得“软硬不吃,刀枪不入”。记住,体罚绝对不是教育的主要手段。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孩子犯错不打怎么办?


假期时光匆匆走过了,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学年,孩子们也要为进入学校学习做好相应的准备,入学准备做的好可以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生成一个良好的环境,你都听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小知识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孩子犯错不打怎么办?”,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很多家长迫切想知道的是,要是孩子无理吵闹、帮倒忙、玩危险游戏,既要管住孩子,又不能体罚他们,该怎么办?

打孩子是一个两难问题,因为从传统的教育方式来说,打是一种教育手段,在我国,自古就有“不打不成才”的古训。但是,教育学家研究这个问题发现,打孩子不好,特别是对小于两三岁的小婴幼儿更不能打。

他们的道理是:打孩子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有的孩子越打越“倔”,从逆反、对抗发展到破罐破摔、自暴自弃。而性格怯懦的孩子经常挨打,会产生严重的畏惧心理,表现出软弱的顺从意识,进而形成猥琐、胆小怕事的性格。

可是,很多家长迫切想知道的是,要是孩子无理吵闹,帮倒忙,玩危险游戏,既要管住孩子,又不能体罚他们,该怎么办?

故事1:商场里的任性宝贝

峰峰妈妈出门前就打预防针,跟孩子讲好:“宝宝,今天妈妈带你去商场,你可以看看那里的玩具,但不能再买,家里玩具太多了。”孩子也答应了,但路过玩具柜时他又忘了和妈妈的约定,一定要买一个玩具,妈妈不答应,他就闹个不停,哭着赖到地上,不管怎么劝,仍躺在地上滚来滚去哭闹着。看着路人意味深长的目光,妈妈好几次都要控制不住要打他了。

明智做法

不少玩具柜所在的楼层都附设“试玩区”或迷你儿童乐园,可以指着那里对宝宝说:“看,那个小朋友在玩赛车,你去跟他比赛好吗?”“看,那个小朋友在玩拼图,你跟他一起去玩好吗?”“那么多小朋友在滑滑梯(做沙画,搭城堡),妈妈也带你去玩好吗?”孩子立刻就站起来跟着走了,后来就再没有提起买玩具。有时候,孩子对死缠滥打要买的玩具可能只是一时新奇,成功转移了他的注意力,他或许就不会再提起了。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很多,比如妈妈可以说:“我们再往前走一走,前面会有更多有意思的东西哦,你见过跟小朋友合影的大米老鼠吗?”但最好不要承诺孩子“妈妈先带你到别处玩,再回来买玩具”,孩子如果之后突然又想起了妈妈的话,该怎么办?所以,在转移孩子注意力的同时,不要随意对孩子允诺“之后会怎么样”。

故事2:餐厅吃饭也哭闹

婵婵妈很头疼地说:“两岁多的宝宝与家人外出就餐,当时没定上包间,是在外面大厅里吃的饭,热菜还没有上齐,宝宝莫名其妙地极其烦躁,突然扔起餐巾,不想戴围嘴,而且坚持要‘出去,马上回家‘,并大哭大闹。惹得一大厅的人都朝我们看,我马上将其抱离餐厅,在外面将其放下,她就开始赖在地上哭闹,此时说理根本没用。”

明智做法

有时候宝宝并不是有意跟大人过不去,而是找个借口发泄罢了。最常见的是累了,饿了,渴了,在喧闹的环境里呆得太久了。穿得过多或者饮食不舒服也会导致宝宝容易发脾气。这时候,必须先找出宝宝发脾气的原因。当宝宝开始耍赖的时候,做父母的切记不要发火,因为这个时候,一旦发火,那宝宝就真的赖定了。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转移他的注意力,以这个例子来说,两岁多的宝宝是很难在冗长的酒宴上从头坚持到尾的,加上环境很喧闹,孩子就会烦躁,此时可以带他去看餐馆养的鱼和鳖、白蟮和龙虾,可以将餐馆养鱼的大水缸比喻成“海底世界”,也可以带宝宝去看厨师现场表演“印度飞饼”,要是没带玩具,也可以搜罗菜盘上的萝卜花,给宝宝当玩具,带他到空气较好的等候区的沙发上去玩。

要是宝宝仍不领情,应该马上把宝宝带离餐馆,找一个开阔僻静的地方,如街心公园,让宝宝尽情地发泄。你一旦不必担心周围的目光,就不容易恼羞成怒。可以买份报纸,坐在不远处看着他,看他哭闹多久。有一个教育原则很可以借鉴:当孩子哭闹时赶紧远离他,每当哭闹声弱一些,就靠近他一些。让孩子明白:哭闹只会让身边的人离开他;想要有人陪他,就一定要有良好的情绪。

故事3:挑战接线板的调皮蛋

3岁的罗罗就特别爱玩电源接线板,喜欢用手去戳接线板的插孔。每当遇上宝宝的这种危险动作,妈妈都大惊失色,大声斥骂他,罗罗就委屈得大哭。最近,罗罗对接线板兴趣小些了,又迷上了家中的小家电,搅拌机、豆浆机、蒸汽熨斗正在工作时,他都想过来摸一摸,好几次妈妈都想扬手打他了。

明智做法

宝宝年纪小,还不会自己做判断,如果爸妈大声呵斥或打骂,他会哭、会受到惊吓,但他也会产生怀疑:到底是这件事情做错了,还是爸妈不喜欢我而打我。爸爸妈妈要做的,是把宝宝带离危险的场所,同时收起笑脸,告诉他这样做的危险后果,比如会触电,会烫伤,会让搅拌机搅掉手指头等等。这一阶段的孩子,已经学会看大人的脸色行事。你可以把自己的愤怒写到脸上去,用很严肃很夸张的生气表情告诉孩子,他的行为不对。你也可以采用自然后果法。对于喜欢乱摸乱碰的孩子,在不造成肉体伤害的情况下,可以让他碰一碰滚热的豆浆机外壁,或热水瓶的塞子,让他直接体会到其中的厉害。也可以适当地建立一些奖罚措施,当他不再做危险动作或能主动说出错误,妈妈可以给他一些小奖励,比如奖励一个小玩具或一粒糖果等。当然,爸爸妈妈也要尽量给宝宝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比如把有隐患的插头换成安全插座,为豆浆机外壁罩上薄棉套,使用蒸汽熨斗要尽量避开宝宝,小家电插电时绝对不能离人等等。

故事4:送给别人的礼物还要收回

妈妈带小羽外出作客时,带给朋友家的孩子一个装满儿童食品的大礼包。谁知,坐下来没有多久,小羽就看中了那个大礼包里附赠的一辆玩具小汽车,死活要拆包来玩。妈妈大感尴尬,反复对小羽说,那是送给小弟弟的,“你已经有好多玩具小汽车了,每一辆都比这一辆大。”小羽不听,朋友就说,别跟小孩子一样见识,拆开来玩吧,妈妈坚决不肯,不得不带着小羽告辞出门。一路上,大道理讲了无数,小羽就咬定一条,“别人有的,宝宝没有,妈妈偏心”,小羽的任性气得妈妈直哆嗦。

明智做法

小羽的这种情况,最好先采取冷处理的办法,把孩子隔离起来,让他自己先反省,妈妈也可以压压怒气。但这个隔离空间绝对不能是黑暗封闭的,要保证这个隔离空间是妈妈的视线能关注到的。然后告诉他,你自己在这里呆会儿,妈妈10分钟后再来告诉你你错在哪里。10分钟后,准时把孩子叫到面前,并严肃地向他指出错误,如拆玩已经送给别人的大礼包是极没有礼貌的行为,“要是别的小朋友来我们家,送了你的玩具又要回去自己玩,你会高兴吗?”让孩子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孩子才会为自己的任性感到羞愧。

故事5:家里的零钱怎么少了?

坚坚妈发现家里的零钱罐里少了很多零钱,而且,少的多半是十元、五元的大面额零钞,一元、五角的倒是都剩着,问坚坚爸有没有拿钱,爸爸说没有;问坚坚,坚坚神情有点不自然地说,没有。后来,还是坚坚妈撞见坚坚从零钱罐里拿钱,去买小店里的花花绿绿的零食和游戏币,这悬案才告破。坚坚妈这一气非同小可,儿子才5岁半,就学会了“偷钱”和“撒谎”,不打他一顿,给他一次深刻教训,还得了?

明智做法

在这件事情上,孩子错处有三,不该偷拿钱,不该撒谎,不该“不择手段”地满足爸妈反对的愿望。首先,偷拿家里的钱,与偷拿非亲友关系的钱的性质是不一样,这是一种简单的“唯我”心理,一种单纯的“利己主义”,是孩子在没有建立成熟的道德观前的一种自发行为。其次,孩子因为拿钱而撒谎,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欺骗,而是一种临时的“应变”,当然,我们要培养孩子面对现实和承担后果的勇气和责任心,但是只要孩子不形成撒谎成性的习惯,不以此为乐就不用过于担心。最令人担心的,反而是“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思维。为了保证教育效果,我们应该突出重点。告诉孩子最让你生气的不是撒谎,不是拿钱,而是“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想法,这种任性的、自私的、不计后果的想法是你不能容忍的。告诉他,满足自己的愿望要用合理的方式。要给孩子举一个现实的例子,如你小时候遇上想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是怎么做的。为了向孩子表示你的诚意,可以每个月适当增加他的零花钱。假如有些东西孩子十分需要,只要他的理由可以说服你,你就可以满足他。假如你认为不应该满足孩子,那么一定要给孩子讲清为什么,尽量取得孩子的理解。

TIPS:需要强调的是,培养孩子承担后果的勇气,要在“不择手段”这种思想完全消除之后进行,要循序渐进。当孩子能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不是掩饰错误时,应该告诉他,你虽然犯了错误,但是你主动承认错误,让妈妈很高兴,妈妈欣赏你的勇气,妈妈为你自豪。

宝宝爱打人,应该怎么教育呢?


时间过得真快呀,我们将要迎来新的学期,学生大多数的都会去调整心态为自己做好入学准备,入学准备可以帮助孩子们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中,你有看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宝宝爱打人,应该怎么教育呢?”,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网友顺儿妈:宝宝快17个月了,每当宝宝与家人或邻居玩得高兴时,会突然举起小手打人家的脸,打得叭叭响,躲都躲不过。

小编支招:宝宝过了1岁,在语言发育过程中,有一个阶段会发出“哒、哒、哒”类似“打”的发音,并且手上有拍打的动作,这是宝宝语言发育必经的一个过程。此时,如果家长错误地引导和强化了这个动作,就会造成宝宝喜欢打人。当宝宝打人时,家长当时的态度和做法相当重要。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打脸,都可以直接把他们放在地上,双手按住孩子的肩膀,严肃而平和地告诉他:“爸爸妈妈、阿姨不喜欢打人的孩子!”保持1分钟,讲明谁也不要抱孩子,几次以后,宝宝的攻击性行为就消减了。另外,反应快的家长可以设法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如,当他刚举起手时就和他做击掌的动作,嘴里可以有节奏地说“你拍一,我拍一”,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改了抬手打人的习惯,抬起手来,他的惯性就是要玩那个拍手游戏!

网友亮亮妈:我家宝宝19个月了,不知为何,出门和其他小朋友玩时总喜欢打人,有时是有人想抢他的玩具,他要自卫;有时是没事也会“撩”人家。谁都敢打,搞得在小区游乐场里“名气很大”。

小编支招:这个年龄的孩子打人,是因为孩子想试探一下打人会引起什么后果。常有这样的情形,孩子打了同伴,而看到同伴哭得伤心,便也会跟着哭起来。这个时候你就要抓住机会对他说:“看,你把弟弟打痛了吧,弟弟那么伤心,妈妈带你去向弟弟说对不起!”若是哪次你的孩子被别人打痛了,不能指使你的孩子“以牙还牙”、也去打别人,而要抓住机会边安慰边教育他说:“痛吗是不是很痛这就是我上次说过的为什么不可以打人,你要记住!”让孩子从自己的疼痛中亲身体会到打人不好。这样他以后就会不再去打人了。

网友飞儿妈:我的儿子3岁多了,经常打人、咬人,与小朋友玩时特别爱争抢玩具,一不注意就打小朋友或咬人家,和我们在一起也喜欢动手打人,批评他,他也懂,也承认错误,保证不打人,可要不了几天就又忘了,实在叫人头痛。我该怎么办?

小编支招:如果用说服的方法不见效果,你可以采用“身体约束法”,立即让孩子坐下并面对着你,抓住孩子的手臂和肩,大约1分钟后松开,并告诉孩子错在什么地方。连续一星期使用这种约束法,就能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家长绝对不要体罚孩子,在孩子长大后诱发他“以暴抗暴”。最好的办法是“冷处理”--把正在任性闹腾的宝宝放在一边,告诉他父母很爱他,但必须等他意识到他错了之后再和他说话。这样的话只说一遍即可,不要向宝宝过多解释为什么。

网友菁菁妈:孩子刚满两岁,却发现她最近越来越霸道,只要家里来了客人,妈妈要分神去接待时,她就会哭闹,粘着妈妈不让她与客人谈话;要是还不行,就会跑过去打客人,搞得妈妈都不敢让亲友到家里来,也不敢带着孩子与人就餐,这可怎么办?

小编支招:两岁左右的小孩,处于自我意识高速发展的阶段,会很在乎妈妈和客人是否注意到她,当发现自己被冷落时,常会产生不安的情绪,哭闹、摔东西、打人等异常行为便随之出现。有时孩子打人,并非讨厌客人,而是“嫉妒”客人分去了妈妈的注意力。为了让妈妈转过头来注意她,攻击行为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即使换来的是妈妈的一顿责骂,但对一个两岁的孩子而言,可能尚无法将“打人”和“被骂”相联系!

不要把孩子“晾”在一旁,而是要促成孩子和客人间的互动:让客人听孩子表演儿歌;观赏她的积木城堡和涂鸦画作……让她感觉到,客人的到来不但没让她受冷落,还提升了她的被关注度。同样,在接待客人时,父母一定要随时要让孩子知道你在关注着她。要是孩子已经去“攻击”了客人怎么办?除了立即制止,抓住她打人的那只手,同时严肃地直视她的眼睛,让孩子明确地知道您因她的行为而生气、难过,目的是要孩子了解打人是不对的。

网友欧阳妈:我儿子现在1岁零1个月,一般他要做我们不允许的事情时,我们就抱着他离开,每到此时他就会大哭着打抱他的人。

小编支招:平时多教宝宝学会表达。要经常和宝宝交谈,让他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已的意愿,耐心地对宝宝说:“不要急,慢慢说。”如果宝宝说话不多,就教她用手来指意,也可以对宝宝说:“你是要这个吗?哦!妈妈明白了。”尽量使宝宝的愿意望得到表达,减少她烦躁,急切的性情。

大人要严肃地表明态度。当宝宝打人或咬人时,大人可以抓住她的手,并严厉地说:“不许打人,不许咬人,有话就说。”要是宝宝仍然不停止她的行为,那就要真的发脾气了。宝宝看到大人动了真格,是会感到害怕的,对自已的行为也会有所收敛。

网友浩浩妈:我的孩子目前是1岁8个月。最近一段时期,他经常会模仿动画片里的镜头打人、掐人,产生暴力倾向。早教网

小编支招:因为孩子还小,认知功能发育不完全,对事物缺少批判能力,容易模仿,电视里出现暴力镜头,孩子会觉得好玩,而意识不到它有什么不对或者危害,这很容易使孩子接受动画片里人物言行的教育,现实生活中也发展出暴力,甚至认为这是好的,是“勇敢”,在一群小朋友里更是纷纷效仿,以奇形怪状、打架闹事为荣。因此家长有必要帮宝宝挑选内容健康的动画片和其他电视节目,陪宝宝一起看电视,一边讲道理。

网友小新妈:我女儿只有1岁7个月,但是她有个在我看来不能理解的行为。就是有时候有什么事情不顺她的意,她就会自己打自己。譬如说有一天,我爸爸吃槟榔,她看到就拿了一个,我爸爸就对她说不能吃。她不哭也不闹,就把槟榔给了我爸爸,但是她马上就掐自己的脸,而且掐得很重,好像不知道疼一样。这时候我该怎么做呢?

小编支招:孩子的行为是受“获益”驱使的。当她发现自己“打”自己的时候是获益的,也就是你们会满足她的要求,她就会一直保持这种行为。建议平时以故事的方式告诉她当我们想要什么东西的时候应该如何表达,并且可以和她进行现场模拟,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个游戏,慢慢地她就会在生活中使用这个方法。另外,如果再出现上面提到的情况,可以先分散她的注意力,但是不能满足她的愿望。我们可以要求她用故事中提到的方法来说服家长满足她的想法。孩子会在比较两种做法的过程中,体会到哪种方法最有效,就会逐渐改掉这个习惯了。早期教育

网友函函妈:我的孩子跟其他小孩玩时,不如意的话就爱掐他们的脸,我试过很多方法教育她,都以失败而告终:我告诉她打人不是好孩子,她也会说也知道,打完也说再也不打了,可是毫无作用。说也说了,打也打了,也吓唬过她,还是没用。

小编支招:对于爱打人的孩子,千万不能以暴制暴,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多和孩子交流,当孩子感受到被爱之后,内心的安全感逐渐增加,慢慢地就会改变自己的行为,表现出亲社会的一面。此外,对于爱打人的孩子,有的父母生怕孩子惹事,就减少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接触的机会,这样也是非常不妥的。爱打人的孩子更需要多参加集体活动,需要在父母的耐心引导下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正确的社会交往方法。

总结:其实小孩子爱打人并不代表其本质就是这样,有的时候仅仅是因为他们感到好奇或是其他的一些因素,改变这一种现状更多的还需要靠一些技巧与方法,所以希望家长们多多的关注正确的方法!

小宝宝爱打人,应该怎么教育呢?


宝宝爱打人,这一习惯让许多的妈妈们都感到很纠结,应该如何来帮助孩子们改正呢?其实说容易也容易,这就要看家长们是否掌握住方法了没有,以下就来针对不同的小朋友习惯来做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吧!

网友顺儿妈:宝宝快17个月了,每当宝宝与家人或邻居玩得高兴时,会突然举起小手打人家的脸,打得叭叭响,躲都躲不过。

小编支招:宝宝过了1岁,在语言发育过程中,有一个阶段会发出“哒、哒、哒”类似“打”的发音,并且手上有拍打的动作,这是宝宝语言发育必经的一个过程。此时,如果家长错误地引导和强化了这个动作,就会造成宝宝喜欢打人。当宝宝打人时,家长当时的态度和做法相当重要。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打脸,都可以直接把他们放在地上,双手按住孩子的肩膀,严肃而平和地告诉他:“爸爸妈妈、阿姨不喜欢打人的孩子!”保持1分钟,讲明谁也不要抱孩子,几次以后,宝宝的攻击性行为就消减了。另外,反应快的家长可以设法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如,当他刚举起手时就和他做击掌的动作,嘴里可以有节奏地说“你拍一,我拍一”,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改了抬手打人的习惯,抬起手来,他的惯性就是要玩那个拍手游戏!早教网

网友亮亮妈:我家宝宝19个月了,不知为何,出门和其他小朋友玩时总喜欢打人,有时是有人想抢他的玩具,他要自卫;有时是没事也会“撩”人家。谁都敢打,搞得在小区游乐场里“名气很大”。

小编支招:这个年龄的孩子打人,是因为孩子想试探一下打人会引起什么后果。常有这样的情形,孩子打了同伴,而看到同伴哭得伤心,便也会跟着哭起来。这个时候你就要抓住机会对他说:“看,你把弟弟打痛了吧,弟弟那么伤心,妈妈带你去向弟弟说对不起!”若是哪次你的孩子被别人打痛了,不能指使你的孩子“以牙还牙”、也去打别人,而要抓住机会边安慰边教育他说:“痛吗是不是很痛这就是我上次说过的为什么不可以打人,你要记住!”让孩子从自己的疼痛中亲身体会到打人不好。这样他以后就会不再去打人了。

网友飞儿妈:我的儿子3岁多了,经常打人、咬人,与小朋友玩时特别爱争抢玩具,一不注意就打小朋友或咬人家,和我们在一起也喜欢动手打人,批评他,他也懂,也承认错误,保证不打人,可要不了几天就又忘了,实在叫人头痛。我该怎么办?

小编支招:如果用说服的方法不见效果,你可以采用“身体约束法”,立即让孩子坐下并面对着你,抓住孩子的手臂和肩,大约1分钟后松开,并告诉孩子错在什么地方。连续一星期使用这种约束法,就能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家长绝对不要体罚孩子,在孩子长大后诱发他“以暴抗暴”。最好的办法是“冷处理”--把正在任性闹腾的宝宝放在一边,告诉他父母很爱他,但必须等他意识到他错了之后再和他说话。这样的话只说一遍即可,不要向宝宝过多解释为什么。

网友菁菁妈:孩子刚满两岁,却发现她最近越来越霸道,只要家里来了客人,妈妈要分神去接待时,她就会哭闹,粘着妈妈不让她与客人谈话;要是还不行,就会跑过去打客人,搞得妈妈都不敢让亲友到家里来,也不敢带着孩子与人就餐,这可怎么办?

小编支招:两岁左右的小孩,处于自我意识高速发展的阶段,会很在乎妈妈和客人是否注意到她,当发现自己被冷落时,常会产生不安的情绪,哭闹、摔东西、打人等异常行为便随之出现。有时孩子打人,并非讨厌客人,而是“嫉妒”客人分去了妈妈的注意力。为了让妈妈转过头来注意她,攻击行为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即使换来的是妈妈的一顿责骂,但对一个两岁的孩子而言,可能尚无法将“打人”和“被骂”相联系!

不要把孩子“晾”在一旁,而是要促成孩子和客人间的互动:让客人听孩子表演儿歌;观赏她的积木城堡和涂鸦画作……让她感觉到,客人的到来不但没让她受冷落,还提升了她的被关注度。同样,在接待客人时,父母一定要随时要让孩子知道你在关注着她。要是孩子已经去“攻击”了客人怎么办?除了立即制止,抓住她打人的那只手,同时严肃地直视她的眼睛,让孩子明确地知道您因她的行为而生气、难过,目的是要孩子了解打人是不对的。

网友欧阳妈:我儿子现在1岁零1个月,一般他要做我们不允许的事情时,我们就抱着他离开,每到此时他就会大哭着打抱他的人。

小编支招:平时多教宝宝学会表达。要经常和宝宝交谈,让他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已的意愿,耐心地对宝宝说:“不要急,慢慢说。”如果宝宝说话不多,就教她用手来指意,也可以对宝宝说:“你是要这个吗?哦!妈妈明白了。”尽量使宝宝的愿意望得到表达,减少她烦躁,急切的性情。

大人要严肃地表明态度。当宝宝打人或咬人时,大人可以抓住她的手,并严厉地说:“不许打人,不许咬人,有话就说。”要是宝宝仍然不停止她的行为,那就要真的发脾气了。宝宝看到大人动了真格,是会感到害怕的,对自已的行为也会有所收敛。

网友浩浩妈:我的孩子目前是1岁8个月。最近一段时期,他经常会模仿动画片里的镜头打人、掐人,产生暴力倾向。早教网

小编支招:因为孩子还小,认知功能发育不完全,对事物缺少批判能力,容易模仿,电视里出现暴力镜头,孩子会觉得好玩,而意识不到它有什么不对或者危害,这很容易使孩子接受动画片里人物言行的教育,现实生活中也发展出暴力,甚至认为这是好的,是“勇敢”,在一群小朋友里更是纷纷效仿,以奇形怪状、打架闹事为荣。因此家长有必要帮宝宝挑选内容健康的动画片和其他电视节目,陪宝宝一起看电视,一边讲道理。

网友小新妈:我女儿只有1岁7个月,但是她有个在我看来不能理解的行为。就是有时候有什么事情不顺她的意,她就会自己打自己。譬如说有一天,我爸爸吃槟榔,她看到就拿了一个,我爸爸就对她说不能吃。她不哭也不闹,就把槟榔给了我爸爸,但是她马上就掐自己的脸,而且掐得很重,好像不知道疼一样。这时候我该怎么做呢?

小编支招:孩子的行为是受“获益”驱使的。当她发现自己“打”自己的时候是获益的,也就是你们会满足她的要求,她就会一直保持这种行为。建议平时以故事的方式告诉她当我们想要什么东西的时候应该如何表达,并且可以和她进行现场模拟,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个游戏,慢慢地她就会在生活中使用这个方法。另外,如果再出现上面提到的情况,可以先分散她的注意力,但是不能满足她的愿望。我们可以要求她用故事中提到的方法来说服家长满足她的想法。孩子会在比较两种做法的过程中,体会到哪种方法最有效,就会逐渐改掉这个习惯了。早期教育

网友函函妈:我的孩子跟其他小孩玩时,不如意的话就爱掐他们的脸,我试过很多方法教育她,都以失败而告终:我告诉她打人不是好孩子,她也会说也知道,打完也说再也不打了,可是毫无作用。说也说了,打也打了,也吓唬过她,还是没用。

小编支招:对于爱打人的孩子,千万不能以暴制暴,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多和孩子交流,当孩子感受到被爱之后,内心的安全感逐渐增加,慢慢地就会改变自己的行为,表现出亲社会的一面。此外,对于爱打人的孩子,有的父母生怕孩子惹事,就减少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接触的机会,这样也是非常不妥的。爱打人的孩子更需要多参加集体活动,需要在父母的耐心引导下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正确的社会交往方法。早期教育

本网站小编总结:其实小孩子爱打人并不代表其本质就是这样,有的时候仅仅是因为他们感到好奇或是其他的一些因素,改变这一种现状更多的还需要靠一些技巧与方法,所以希望家长们多多的关注正确的方法!

孩子被打,却不敢还手,怎么办?


这几天我们一直被校园凌霸事件刷屏,作为父母,我们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挨打,受欺负。可奈何咱的娃就是性子太温和,该怎么办呢?这个事件发生后,我先跟我教小学的朋友聊了聊,发现我的认知跟她的实践经验是非常吻合的,所以这才写出来给各位粑粑麻麻做个参考。

她说,那些校园里比较霸道的孩子,其实在幼儿园就已经是一方霸主了,而那些受欺负的孩子,在幼儿园也是经常被欺负的对象,只不过是幼儿园里有老师紧紧地看着,不会发生太大的问题。而小学阶段后,老师上完课就走了,所以才会发生比较严重的情况,从而备受关注。

之前涵涵被别的小朋友欺负时,我也咨询过幼儿园工作的朋友。他们都说,我们做老师的不能教被欺负的孩子去还手。但其实在幼儿园里,那些爱欺负人的孩子都是纸老虎,如果他打的那个孩子,反过来还击一下,他甚至可能被吓哭。但若是他发现某一个小朋友特别软弱,就会不停地找机会欺负那个小孩儿。

而可悲的是,被欺负的孩子,往往越被欺负越弱。因为他的内心没有力量,不敢去对抗,这个跟孩子所在的家庭有关,父母不改变,孩子依旧会如此。

涵涵之前胆子很小,她爸爸常年在外,没有人教会她勇气和力量。有些比她小的男孩突然走过来,要打她,她都会害怕。

每次被院子里那个爱欺负人的小朋友打了之后,就算你教她还手,她也学不会。性子非常的温和,同时又没人教会她什么是力量,加上我最初的时候不好意思,也没能及时站在孩子这一边,才导致这种现象。

再后来,我意识到这样下去不行,然后就告诉她,如果你被欺负的时候,应该怎么做?

1、大声的哭喊;

2、往老师跟前跑;

3、回来告诉爸爸妈妈;

4、一把把他推开。

这四点是层层递进的,对不愿意还手的孩子,一点比一点更具有难度。

我们不能逼着孩子去还手,那样只能适得其反,在教给孩子这四点的同时,我们自己也要有所改变。

改变什么呢?这就要分析下孩子总是被欺负的原因了。

1.孩子没有接收到足够的爱

请注意,不是你不够爱孩子,而是孩子没有接收到你的爱。如果你的父母一边说着最爱你,却又一边面目狰狞地经常发火发怒,甚至动手打你,你会觉得这是爱吗?

如果你的父母说是爱你,却从不真心陪伴,也很少去接送你上学,你能接收到多少爱呢?

2.孩子没有安全感

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是没有能力向外对抗的。

为什么孩子没有安全感?可能是因为家庭关系不够和谐,特别是夫妻关系不融洽,或者就是孩子没有接收到爱的信号,以为自己不被爱,不被关注,从而没有足够的力量。

3.孩子可能体质不好

孩子若是本身身体就很弱,那也可能造成他没力量去对抗,或者是现在太多孩子晚睡,导致精气神不好,连精神都没有,还怎么反抗?

4.母亲情绪多变且爱抱怨

心理学上有句话说:一个孩子与母亲的关系,就是他跟世界的关系。

一个情绪多变的母亲,会让孩子不知道啥时候就会面临暴风雨的危险,整天战战兢兢地生活着,能有力量去反抗?

一个爱抱怨的母亲,就是在告诉孩子,这个世界充满了危险,我们就是这样的无能为力,爱咋咋地吧。

你若是整天跟一个负能量的人待在一起,你会不会很无力,很不奋进,很绝望?那么孩子也是!

5.父母包办过多

爱子心切,谁都是,可有的父母却总难以克制自己“护犊子”,见不得孩子吃半点亏,事事都冲在最前面,恨不得把自家娃保护在温室里,那这样的孩子有面对恶势力的能力吗?完全没有!因为被你保护的太好了。

我们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并且让她接收到你的这份爱,这样才能让孩子知道她被爱着;我们还要坚定地站在孩子的背后支持她,不过分干涉,但不意味着不在该出头的时候就出头。

之前我总是不好意思,导致涵涵就怕别人欺负,可上周日去公园玩儿,有个小男孩对涵涵喊:“站住!你给我站住!”,然后跑到涵涵跟前要动手打她。我惊奇地发现,我的女儿竟然不胆怯了。

我大声的对那个孩子说:“我是她的妈妈,我还在呢,你想干嘛?”

那个男孩就放下了手,我及时表扬了涵涵的不胆怯,还又一次告诉他,如果别人打你,你可以一把将他推开,他就不敢了。

一开始没阻止,是因为我想让涵涵自己去处理,结果她还是不敢推开那个孩子,那我就要让涵涵知道,妈妈一直是你坚实的后盾,我只是静待花开。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说说那些欺负人的小孩子,都是大人纵容的结果,涵涵总共两次在公园被小男孩欺负,一个上小学的,一个不到三岁的,两者都是爸爸带领着的,且小男孩准备施暴时,爸爸都在一边看着笑。

6.做了父母才理解那句话:我不是跟小孩子计较,我是在计较大人的态度!

所以,当你的孩子也像涵涵一样,是个性子温和的娃,别人打她时都不愿意还手,那不妨让她首先学会保护自己,比如大声哭喊,比如跑向老师,比如一把推开对方(这个比还手和抓住对方的手制止对方更好实施)。

同时我们要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和谐的家庭环境,以及稳定的情绪等。

也愿那些校园凌霸的家长们,能够从小就对自己的孩子少一些纵容,打了别人,并不能使自己占到便宜,何必呢?

外国父母打不打孩子?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学期,孩子要在入学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入学准备可以帮助孩子们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中,高效的入学准备的小知识你了解哪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外国父母打不打孩子?》,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自己的孩子打得打不得?打了又如何?

大西洋两岸前后脚公布的两个有关大人打孩子的调查结果,引出今天这个孩子教育中让人容易激动的话题。

先说大西洋彼岸的研究。美国密执根大学心理学教授加诺(MarjorieGunnoe)领导的一项大规模调查得出的结论说,小时候常挨打的孩子,与那些从没有被父母碰过一指头的孩子相比,在学校更勤奋、更有可能上大学;长大成人后更快乐、更成功、更乐于助人。

晚打不如早打?

这里先说明两点。一,调查中说的,也是本文探讨的“打”,是“smacking”,就是打一巴掌,不是“棒子底下出孝子”的痛打;二,打的是从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不是打别人家的孩子。

2600名受访者按是否挨过打,挨打的经常性和挨打持续的年龄等分成若干组,然后与相关的积极/消极(或说正面/负面)后果作对比。

只在2-6岁年龄段挨过打的孩子,积极后果的比较每一项都超过从没有挨过打的孩子。7-11岁挨打的孩子,消极后果总体上比没有挨过打的孩子稍微大一点。但十几岁以后依然挨打,消极后果的对比则全面大于没有挨打的孩子。

加诺教授说,这项研究姗姗来迟,是因为现在的美国成年人中,很难找到足够比例的儿时从未挨过打的孩子。

美国建国还不到三百年,或许依然“粗犷”了点。讲究“绅士风度”的英国人,对打孩子该是深不以为然的了?

三分之一的英国大人都说孩子该打

大西洋这边公布的一个相关调查同样让我意外。

英国主要的儿童慈善机构,儿童协会(Children’sSociety)与皇家儿童保护协会、约克大学联手,就打孩子的态度问题也进行了一项大规模调查。

2000名受访成人中,32%的人都觉得打孩子是一种“低危险的惩罚方式”(alow-riskformofpunishment);年长的受访者中,觉得打孩子不是问题的人超过了一半;认为绝对不应该碰孩子一指头的人只有14%。

儿童协会组织对这样的调查结果忧心忡忡,再次强烈呼吁政府修改有关法律,彻底禁止打孩子。

儿童协会组织负责人雷特梅尔(BobReitemeier)说:“儿童是英国社会中,可以合法的被打而几乎没有法律保护的唯一的一个群体。”

下手无痕

这话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在这个问题上,英国的确是上了联合国的“黑名单”的。

英国的儿童保护组织、人权组织多年来一直要求彻底把家长打孩子行为列为非法。但迄今为止英国政府似乎顶住了压力,保持现行法律不变。

为此,2008年联合国点名批评英国保护儿童权益不利。英国是欧盟国家中仅有的5个仍然可以合法打孩子的国家。西班牙、德国、荷兰等国都通过了彻底禁止体罚儿童的法律。

打一巴掌揉三揉问题不大,打一巴掌留下五个指印,就麻烦了。

《英国儿童法案》(2004Children’sAct)规定:家长可以对孩子施以轻微的体罚,只要不在身体上留下看得见的痕迹。

打完后孩子身上如果出现青紫、瘀肿、破皮儿,则可能被处以最高5年的监禁。换句话说,打一巴掌揉三揉问题不大,打一巴掌留下五个指印,就麻烦了。

打孩子要掌握的“火候”,或者说“火候”掌握不好的后果,举一个具体例子。

打一梳子,丢了儿子

英国Somerset一位单身母亲(法律原因不能公开名字),早上催8岁的儿子起床穿衣上学。儿子赖在床上不起,母亲气极了用手里的梳子照儿子肩头拍了一下。

一梳子打下去,妈妈就心疼了,搂着8岁的儿子哄了又哄,直到儿子高高兴兴上学去了。

问题是,那位母亲更确切的说是拿梳子打了儿子两下,一下是用梳子背面,一下是用梳子带齿的一面。

在学校,孩子说肩痛,老师发现了孩子肩头有红印记,随即报警。

长话短说。这位妇女被以侵害罪起诉并被判有罪,获12个月社区监督管制(communitysupervisionorder)。她的儿子被暂时收养。每周她只能与儿子见面4个小时,直到服完刑期才能重新获得儿子的抚养权。

任何有学龄儿童要伺候的父母,都不难想象那位母亲气极败坏的模样,也不难理解她的一时“走火”。

我自己的女儿,眼看着上学要迟到了还在那里磨磨几几,多少次气得我牙根、手心都痒痒的。这个案例,给我们做父母的敲了警钟,但也说明现行的英国有关法律是管用的。

子不教,父之过。应该信任天下绝大多数父母管教孩子是能够把握尺度的。

该不该对孩子说“不”(三)


杰杰妈妈,我想没有一个妈妈可以永远不对宝宝说“不”,包括小巫。在她上面的例子里,小巫就说了若干次“不”,正因为她有一个说不的“底线”。

同意你在帖子里的这段话:首先妈妈有一个宝宝不能做的事的规则,这个规则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每个妈妈的标准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宝宝获得的自由也不一样。其次,妈妈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一要承受给宝宝这些自由后带来的后果……二要承受外界的评判。

就说不的原则问题,确实已经讨论了多次,这是每个妈妈自己的把握。每个妈妈都有自己的原则底线。这个原则有个最低最低的底线相信妈妈们都赞同,就是安全。比如,如果说“烫”这个概念还可以尝试的话,“电”这个概念恐怕不好在家居环境下让婴儿尝试。当然,至于“烫”这个概念是否可以让宝宝尝试,以及让孩子以哪种方式去尝试,是每个妈妈自己决定的。

说不的原则会随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比如,随着孩子的成长,对3岁孩子不能用对8个月孩子的标准,对5岁孩子的和3岁时又不同。比如在例子里提到的玩水,当孩子又大了一些,已经开始了社会化交往的迅速发展期,就会加入适当的限制,只能在浴缸里,在浴缸被塞好的时候对着浴缸玩,不能把水滋得到处都是:这样水还是可以利用的。这是个环保的概念。当母亲认为孩子可以理解环保这个概念的时候,(当然这要靠各位妈妈自己判断),就必须加以教导,作出限制。这样实际上在慢慢规范孩子的行为。这个规范是逐步的,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慢慢建立起来的,最终让孩子不露痕迹、自然而然又健康快乐地步入社会大环境,适应社会的行为规范、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肯定有妈妈认为环保是个绝对的原则,那么在这个问题上就应该对孩子说不,不论其他的妈妈怎么做,你的孩子也一定可以从你允许的其他的一些探索活动中获得自由的乐趣、探索的快乐。

还有一点补充的是,虽然我们尽量鼓励孩子进行我们认为可以的探索,但是,我们同时必须同时让他知道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就象他非要去摸热水被烫一下要自己承受一样,他应该参与处理他所“创造”出来的任何壮观场面:)

该不该对孩子说“不”(四)

该不该对孩子说“不”(一)


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新学期即将到来,孩子要在入学前做好相应的准备,提前做好入学的准备工作可以让我们查漏补缺,关于入学前的准备有哪些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该不该对孩子说“不”(一)》,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看了这里关于对孩子说“不”的讨论,联想平时听到的一些言论,发现有些家长在管教孩子时使用了十分有趣的逻辑:

1、如果我总不对孩子说“不”,就是娇纵惯养孩子,使他形成“坏毛病”,变得自我中心,难以管束;

2、如果我对孩子说“不”,孩子大哭,而后我屈服了,会令我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和尊严,以后孩子会使用同样的手段要挟我,达到目的。

这样的思维方式有两个特点:

1、都是以大人为中心,更加考虑大人自身的利益(管教的容易与否、自身的尊严威信等),而没有从孩子的角度出发;

2、都是以大人的眼光来评判,认定纪律是管束的结果,自由必定导致散漫和自我中心。

其实这样的思维,是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的结果,因为我们自己的纪律和秩序感,都是大人(家长、老师、单位、警察等)强加给我们的,而不是自觉自发地建立起来的。如果现在给我们绝对的自由,相信我们中间不少人都会做一些平时绝对不敢做的事情。所以我们就把自己这样比较卑劣的思想,套在了无辜的孩子头上,惊恐地认定,如果不时时管教约束孩子,他会变成一个没有自律的人。

为什么有些人在别人监督之下,会遵纪守法,而一旦确定没有人会抓到他时,就违法乱纪、无法无天呢?因为从小他的纪律感就是强加于身而不是自发建立的,所以一旦有了自由,他会回到原始的状态中,抛弃自律,尽情享受自由,甚至“淘气地”试探、push自由的limit。

这里有个故事,是一个很好的analogy:我们这里的蒙特梭利儿童之家,每年都会接受一些在家里已经“完成”toilettraining的孩子,不用尿布、自知大小便。但是一旦到了蒙氏的自由环境中,这些孩子无一例外都会大小便失禁,随地随时乱撒乱拉。因为他们的如厕训练,不是等到他们身心成熟能够自我控制的时候才进行的,而是提早被大人强制“把”出来的,一旦有意外,大人对其横加斥责,孩子畏于大人的威严,不得不给自己强加压力。然而一旦到了一个自由的环境中,他必定要回到原始的状态,把他没有满足的自由“着补”回来。这是100来年以前,弗洛伊德老爷子总结出来的人类天性。蒙氏老师采取的手段,就是无条件地包容接受,毫无怨言地为孩子擦洗。这样一两个月以后,孩子的自由需求的到了满足,他开始走向自律。

(转下文)

该不该对孩子说“不”(二)

胎教该怎么做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