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父母来说,“打孩子”也许是最不被认同的教育方法,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然而,从没打过孩子的父母恐怕很少,只有“十全十美”的父母才能做到绝对不打孩子,而世上极少有如此完美的父母。父母往往在忍无可忍的情形下动了手,事后又十分后悔、自责。

英国与美国的很多地区都规定父母打孩子是违法的,可是在韩国,法律又是允许父母打孩子的。要不要打孩子,这不仅是一个理念上的问题,更是一个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寻找有力论据来加以证明的问题。就请大家一起来尝试对这个问题进行较为细致、全面的剖析。

不打派主张:打孩子会造成不良影响

关于体罚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简要概括,有如下几点:

1、影响亲子感情

·打孩子会导致孩子恨父母;

·使亲子感情疏远,孩子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尤其是做错了事后,都不敢跟父母讲。

2、养成暴力倾向

孩子的模仿性是很强的,一个常被父母打骂的小孩,容易从父母的打骂行为中,学得暴力和攻击的手段。

3、伤害自尊心

孩子虽小,但有自尊心。大人打他,是对他所做的事情以及他整个人的否定,尤其是在同伴或外人面前挨打时,他会觉得很没面子。

4、造成懦弱、自卑的性格

孩子做事时,因为害怕可能会遭到父母的惩罚,所以会思前想后、畏首畏脚;在他人面前时,也会因为害怕做错了会招致父母的责备,不敢流露自己的真性情。

5、导致拘束、紧张情绪

孩子在父母面前放不开,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6、学会撒谎

因为害怕挨打,很多孩子想方设法掩盖自己的过失,费尽心思为自己的过失寻找理由,于是就有可能学会撒谎。

7、让孩子失去内疚感

孩子犯错后,如果他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父母却没有惩罚他,他心中会有一种强烈的内疚感。但是,如果父母打了他,反而会使孩子觉得一报还一报,挨完打便两清了,心理也平衡了,于是失去内疚感。这种情形,在年龄稍大一点的儿童身上经常发生。因此,对一个比较自觉的孩子,犯错后,激发他内心的道德自觉,要比外在力量的制服更好些。

主打派主张:“打”也有积极意义

作为一种手段,尽管打孩子看起来很不人道,但也许它本身无所谓好坏。一种看似野蛮的方式,完全可能是出自善良的意图,也可以实现很多高尚的目的。

1、让孩子迅速学会远离危险物,避免肉体的伤害。

当孩子没有学会避免伤害,不能理解大人所讲的话,对某些做不得的事情没有记性,父母又没有时间每时每刻陪在他身边的时候,就可以打孩子。这种惩戒方式,可以给他留下深刻印象,避免他被烧伤、烫伤以及受到其他肉体的伤害。

2、避免放纵孩子做坏事。

孩子做坏事时,是为了得到一种冒险、刺激的精神体验。如果这时不打他,那么他做坏事时带来的这种体验就会成为唯一的体验。一旦这种“愉快体验”成为做坏事后的唯一体验,或者因为父母的批评不够,以至于这种愉快的体验盖过了痛苦的体验,孩子就会把做坏事当成内心十分向往的事情,脑海中对于“不能干坏事”就不会有深刻的印象。于是乎,孩子的胆子越来越大,也不会认识到自己的过错,更不会痛改前非。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3、克服孩子自我中心的倾向,纠正任性。

现在,由于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及爷爷奶奶往往对孩子百依百顺,真的是“要雨得雨,要风得风”。一旦孩子做错了事情,大人想到的往往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是怪罪他人或环境;即使知道孩子错了,也会袒护他,认为这是一个“可爱的”错误,不舍得让孩子暂时痛苦一下,不懂得“长痛不如短痛”的道理,不会通过有效方法来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孩子犯错后,对他进行体罚,可以让他明白很多没有道理的事情是不能做的,自己提出无理要求不但父母不会帮自己做,而且自己也不能做,一旦做了,就可能面临严重的后果,这种后果又必须由自己来承担,无论是谁,都救不了自己。“惯子如杀子”,这句中国古训,值得当今的年轻父母仔细品味。

4、学会如何克服挫折,改正自身错误。

打孩子可以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让他有一次面对错误的经历。恐怕每个人一辈子或多或少都要受到惩罚。孩子在家中学会了正确对待父母的体罚,那么他在今后遭到惩罚,甚至受到一些不公正待遇,受了委屈之后,能够采取正确的态度与方法来面对。不要像现在的有些被宠惯了的宝贝一样,稍有不顺,就认为世界末日到了,就学着电视里的样子割腕跳楼、自寻短见。

5、让孩子从小树立起正义的观念。

在孩子做了严重的错事后遭受体罚,可以让孩子知道正义是不可改变的,犯了错误就应当承担错误带来的不良后果,只有做好事,才会得到积极的奖励。在孩子做坏事后打他,可以让他切身感受到,一种不良后果肯定随着自己做的坏事而来,这样可以避免孩子产生一种碰运气的犯规赌博心理。如果不打,其他惩罚措施很难保证一定会对他产生威慑力,他会想,反正你不能把我怎么着,只不过吓唬我而已。一旦不良的诱惑再次出现,一旦孩子的“自律之窗”没有关紧,下次极有可能重蹈覆辙。

6种情况下不能打孩子

如今,信奉“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父母”理念的人应该不在少数,持这种观念的人肯定会反对打孩子,甚至认为打孩子是愚蠢的,是父母自己无能,是不会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的一种表现。的确,在以下很多情况下,是不能打孩子的。

1、孩子犯错误,是因为父母事先没有告诉孩子不能这样做,或者父母没有把话讲清楚。

2、孩子所犯的错误,父母自己也在犯。

爸爸妈妈自己都不知道这方面的事情应该怎么做,没有很好地在这方面以身作则时,不要急着去打孩子。等自己改正了这方面的错误,清楚地知道遇到这种事情该怎么做时,再去惩罚也不迟。

3、父母在暴怒之下不能打孩子。

因为这时打孩子往往只是发泄自己的愤怒,惩罚时往往会失去分寸,会忽视孩子犯错误的原因,也很难给孩子讲清楚为什么要打他,很容易失手打伤孩子。应等自己怒气平息了,头脑清醒了,再实施惩罚。

4、孩子生理与心理具有以下特殊情况者不能打:行为亢奋有神经障碍的孩子,十分敏感的孩子,曾受过情感伤害的孩子。

5、不到3岁的孩子不要打。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3岁的孩子处于游戏期阶段,孩子的自主感十分强烈,同时孩子的良心、道德感也有了发展,自我统一性开始出现,而3岁前的孩子,这一切都没有出现,或者只是刚刚发展。即使是有的孩子过于顽皮,体罚他的时间也只能提前到1岁半,对于1岁半以内的婴儿是绝对不能进行体罚的。因为在这一年龄段,孩子的活动主要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主要是一系列因为吃、喝、拉、撒、睡带来的条件反射,是无意识的。在这一阶段体罚孩子,会影响他们做出正常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导致孩子身心的不健康。

在1~3岁的阶段,孩子处在自主性与羞怯和疑虑之间摇摆的阶段。儿童迅速学会走、爬、推、拉和交谈等许许多多的技能,学会了如何抓握和放开。他们不仅把这些能力应用于物体,而且还应用于控制和排泄大小便。换句话说,儿童现在能“随心所欲”地决定做还是不做某些事情。父母必须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履行精心保育儿童行为的任务,而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如果父母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

育儿小贴士:

在孩子3岁前的这一年龄阶段,面对孩子的无理吵闹,面对孩子帮倒忙,父母往往是最头疼的,既要管住孩子,又不能体罚他们。怎么办?您不妨采用以下办法来教育犯了错误的孩子:

·冷处理。当孩子无理吵闹时,不去搭理他,更不要给孩子以积极刺激,避免孩子在自己吵闹和大人满足要求之间建立条件反射。

·自然后果法。对于喜欢乱碰东西的孩子,在不造成肉体伤害的情况下,可以让他碰一碰煮热的食物,让他直接体会到其中的危害。

·用生气的表情告诉孩子他的行为不对。你可以把自己的愤怒写到脸上去,这一阶段的孩子,已经学会看大人的脸色行事。看到大人的愤怒表情,很多孩子会停止自己的错误行为。

·讲明道理。给孩子讲明一些简单的道理,说清楚这样做会给他带来的直接伤害。比如,你乱碰开水瓶,会被烫着的,到时候会像打针一样痛的。

6、6岁以后要尽量少打,12岁以后的孩子不能打。

一般而言,孩子6岁以后就应尽量减少体罚,而到了12岁就应完全停止了。6岁以后,多数孩子已经进入学校了,独立自主意识有了较好的发展,自尊心越来越强,开始努力地做事情,渴望着凭借自己的能力、勤奋,不断带来各种成就。这时体罚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丧失成长所必须的成功体验,影响人格的健康发展,养成消极、自卑的人格;而且在这一时期进行体罚,孩子能够清楚地记住父母对自己的体罚,在心灵蒙上一层阴影。

进入青春期后,儿童在肢体运动、认知、道德感等方面日渐完善,逐步形成完整的统一的自我。他们强烈感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独特的个体,具有认识自我、表达自我、张扬自我的强烈要求。如果这时体罚孩子,他会感到这是对自己人格的严重践踏,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一些男孩子甚至还会产生某种报复与逆反心理;而且,随着知识的增多,他们会清楚知道父母的这种做法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一种违反法律的错误行为,因而会对父母产生不良印象,认为他们不遵守法律。

4种情况下可以打孩子

在中国,父母打孩子,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采访现在的父母时发现:尽管有少数人不打孩子,但多数还是打的。如果你认为“不打不成才”,“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祸害”等观点是有道理的,如果你经常不能通过积极的鼓励,也不能通过讲道理让孩子遵守规则,那么你可能认为在以下情况下,父母或许可以通过“打”的方式,给孩子以威吓,使其改邪归正。

1、如果孩子喜欢触摸一些危险物,喜欢到一些不安全的场所,但由于孩子年龄太小,不能理解自己所作所为的严重性,或者理解了但管不住自己,家里人又没有足够时间看住孩子时。比如:有很多孩子喜欢拨弄电源插头、开水瓶、玩火等,如果不及时而有效地加以制止,将会发生不堪设想的后果。

2、当孩子某些作为、习惯、心理倾向,长大后有可能发展为违犯法律或不道德的行为时。比如:从家里偷过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还有很多小男孩喜欢打人欺负比他弱的孩子,并以此为乐。

3、过于自私、自我中心倾向严重,心中丝毫没有他人的位置。有些从小被宠惯了的孩子,从来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不懂得要关心他人,长此以往,进学校后很难与同学相处,走上社会后,无法适应社会。对于流露出这种倾向的孩子,父母要及时帮他们纠正。

4、父母或老师已多次提醒他有规则存在,但他仍然故意犯规时,或者犯规后还丝毫不认错,下次还想再犯时,可以打孩子。简单地说,屡教不改时,可以打他。

特别提醒:孩子不能乱打

虽然主张在有些情况下,可以打孩子,但也不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残酷、虐待性地责打孩子,或者没头没脑地乱打一气,逮住哪里打哪里,不管是头部还是脸部。不要用任何工具如鞭子、拖鞋等,用手打屁股就可以了,绝不允许拍打孩子的头、眼睛和耳朵。在实施体罚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及时惩罚,不能倒算帐。要坚持随错随罚的原则,这样孩子所做的错事就能与惩罚带来的不愉快建立起联结。这样,他以后再做这些错事时,会立刻想到惩罚带来的不愉快体验。

2、讲明道理,告诉孩子下次应该怎么做。惩罚时,要告诉孩子为什么打他。打只能阻止错误行为再次出现,但它本身不能带来正确行为。只有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以及造成的危害时,才不会再犯。由于孩子年龄小,即使这次真心说“下次不敢了”,但可能不知道下次应该如何做。因此,父母有必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告诉他正确的做法。而且,还要考虑到自己提出的做法是不是超出孩子的界限,给他的建议是否容易做到的,而不是孩子根本做不到的。

3、不要在外人面前打孩子。孩子尽管小,但有自己的脸面,尤其是在小伙伴面前,他是不甘落后的。一旦别人知道自己挨打了,稍大一点的孩子可能会像大人一样觉得这是奇耻大辱。

4、不能经常打孩子。俗语道:“常骂不惊,常打不怕。”孩子要是经常挨打,由于“久经沙场,千锤百炼”,就会变得“软硬不吃,刀枪不入”。记住,体罚绝对不是教育的主要手段。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该不该强化孩子教育


友:我的宝宝三岁零一个月了,从二周岁开始就很喜欢认字看书,现在可以认识五百多汉字,可用字进行组词造句。数字可以数到一百,在二周岁时可以背几十首古诗(现在好象不会了),可以认识各种形状和十几种颜色,并会使用鼠标玩电脑,但与此同时,又非常调皮。现在在教育问题上,我们很头痛,想针对性的做一些教育,又怕累着孩子,不教育吧,又怕耽误了他,请指点!

茅于燕:你说孩子在学习上很好,会认500个汉字、会数到100、曾经会背几十首古诗、认各种形状和十几种颜色、并会使用鼠标玩电脑等,的确很聪明。但是,你也介绍说:“但与此同时,又非常调皮”。我不知道你讲的“调皮”指什么?你这儿用了“但”字,可能在行为上又有一些不是太好的表现(当然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他才三岁多)。所以和建议你更多地关注孩子的行为问题,一些小毛病,早期纠正效果会更好。早期教育是全面的教育,不能只偏重智力开发,以让孩子多学知识为目的,而是要既重视智力开发,同时也重视行为培养,在某个意义上讲行为培养更为重要,因为早期如果形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到幼儿园就成为再教育的问题。

你说是否还要对他做一些有针对性的教育,但又怕累;不教吧,又怕耽误了他。我很理解你的心情。我的建议是:在智力和行为两方面都重视的情况下,可以教他多一些东西,但是,必须要他有兴趣学,不能勉强,如果他学东西既轻松又快乐,那么就不会累着他,可以让他学。但如果他学不下去,那就绝对不能勉强,非要他学下去不行。

另外,儿童毕竟是儿童,不要用教育压制他童年的快乐。

该不该夸孩子漂亮?


那么到底夸孩子漂亮应该怎么夸?夸孩子漂亮对孩子有没有负面的影响呢?

如果您的孩子很漂亮

一位网友说,她从不保留对女儿的赞美,总是对漂亮女儿说一些溢美之词。女儿心里也美滋滋的,每天都对别人说自己是小美女,在自己营造的氛围中自得其乐。二周岁以后,基本上衣服鞋子的款式颜色都是女儿自己搞定的,每次都是带女儿去商场,让女儿自己选择,不然的话,妈妈挑的,基本上她会说难看。女儿现在拒绝没有花的衣服,还有黑色的裤子、袜子等,而且对裙子情有独钟。如果哪一天她自己认为穿得特别漂亮,她就会对妈妈说:“妈妈,出去的话人家就会说,‘哇,这么漂亮的小美女呢’,对吧?”然后到镜子前照来照去,扭来扭去。她开始对妈妈的化妆品感兴趣,眼影、口红、眉笔、面霜她都要用一用。经常像成年人那样描来画去,另外,她还喜欢戴妈妈的项链等首饰。

家长一味地盲目称赞自己的孩子,导致了孩子的爱美之心膨胀,在行为上也呈现一种“早熟”的倾向,像“小大人”一样。

如果您的孩子长相普通

珍妮是个总爱低着头的小女孩,她一直觉得自己长得不够漂亮。有一天,她到饰物店去买了只绿色蝴蝶结,店主不断赞美她戴上蝴蝶结挺漂亮,珍妮虽不信,但是挺高兴,不由昂起了头,急于让大家看看,出门与人撞了一下都没在意。

珍妮走进教室,迎面碰上了她的老师,“珍妮,你昂起头来真美!”老师爱抚着她的肩说。

那一天,她得到了许多人的赞美。她想一定是蝴蝶结的功劳,可往镜前一照,头上根本就没有蝴蝶结,一定是出饰物店时与人一碰弄丢了。

如果这种赞美能够更早地出现在她的生活中,那么小女孩的生活则会比现在快乐更多。

别人夸你孩子漂亮怎么做

曾经有一个中国女子在文章中提到,她到一个外国朋友家作客,他家里有个小姑娘,这个中国阿姨就称赞她长得漂亮,还送了她礼物。第二天,这对父母要求她向孩子道歉,这个女子很纳闷:“为什么要道歉?”这对父母说:“你夸我女儿漂亮是不对的,漂亮是我们遗传给她的,而不是她自己努力得来的。你如果这样夸她,会让她以为她天生就比别人优越,这种心理对孩子的成长不利。”这个阿姨后来郑重向小姑娘道了歉。

首先,这对外国夫妇的做法是值得提倡的。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长相是“不劳而获”的,没有理由以此为骄傲。可以告诉孩子:“你可以把别的事情做好呀,你应该为自己努力的事而骄傲的!”

其次,当别人夸奖宝宝时,要表示感谢。所以,宝宝的陪伴者要先自己对赞美的人表示谢意:“谢谢阿姨(叔叔)的夸奖!”为孩子做好示范;三次示范以后,就可以提示宝宝自己说“谢谢阿姨(叔叔)!”

再次,请不要在别人称赞孩子之后,跟孩子说:“你哪儿漂亮啊”或“你根本就不漂亮嘛”之类的话。跟孩子开这种“玩笑”,尤其是明明她很漂亮也听话,却无中生有或抱着好玩的心态来逗孩子,这样做可以,但最好是在6岁以后,否则会影响她对自我的评判标准,因为6岁以前是婴幼儿自我评价系统建立和完善期,而从“自信的丑远胜过不自信的美!”这句话中,就让我们能深刻地理解自信心对于一个人的人生有多重要了。

看来夸孩子漂亮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呢,以上文中提到的注意事项也要加强注意,不能因为夸孩子漂亮给孩子带来骄傲自负的情绪,又不能因为冷落忽视让孩子变得自卑起来。

到底该不该教孩子早点识字?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越早开始识字,将来智力水平越高。持此观点的家长都在孩子两岁左右,甚至在孩子一岁前就开始对其进行识字,包括买幼儿图书在睡前给孩子讲解,逛街时也抓住机会教宝宝认文字。

有些父母在教孩子识字时采用简单的抄、默等方法,机械地死记硬背,这种方法效果很差,并且损害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厌学情绪,扼杀了孩子创造力和想像力的发挥。

识字是上学以后的事

与主张“早起步”的家长不同,也有家长认为,识字对学龄前儿童来说太枯燥、太抽象,在幼儿阶段不应当进行识字教育,识字应是小学教育的任务。教育家卢梭就认为幼儿过早识字毫无意义。

的确,晚识字不见得一定会影响智力的发展。据记载,清朝的戴震9岁时才会说话,10岁时才入私塾读书,而后来他却成为集哲学家、数学家、训诂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为一身的学者;北京大学副校长陈章良教授在7岁之前也不识字,而他不到30岁就成为博士生导师。这说明,识字早晚和以后的智力水平以及取得的成就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然而,早期教育研究显示:3岁前没有开始识字的幼儿容易患语言“小儿麻痹症”,以致进入小学后阅读困难,适应能力差,影响智力发育,造成终生障碍。0到6岁大脑处于记忆能力最强阶段,是识字的关键期。美国心理学家推孟在“天才发生学”的研究中指出:有44%的天才男童和46%天才女童都有5岁开始阅读的经历。由此看来,学龄前儿童的识字教育还是有必要的。

顺应规律结合实际

每个汉字都是音、形、义有机联系的符号刺激物,幼儿学习汉字有利于右脑开发,而右脑的开发对儿童智力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0到6岁学会2500个字,能提高幼儿自主阅读的能力。同时,3至6岁的幼儿正处于兴趣广泛、精力旺盛的年龄,而阅读可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知识的兴趣。

当然,如果将识字早晚作为衡量孩子智力水平的唯一标准是很片面的。3岁以前的儿童思维特点是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思维离不开具体事物和动作,不可能通过抽象概括认识事物的本质。即使能认一些字,也是机械记忆,就是把文字当成一种图形强行记忆,很快就会遗忘,这样会增加大脑的负担。

天下父母都希望孩子聪明好学,为孩子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孩子识字不仅要顺应儿童学习的规律,更要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这就需要家长对孩子多观察、多了解,培养孩子对识字、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该不该对孩子说“不”(三)


杰杰妈妈,我想没有一个妈妈可以永远不对宝宝说“不”,包括小巫。在她上面的例子里,小巫就说了若干次“不”,正因为她有一个说不的“底线”。

同意你在帖子里的这段话:首先妈妈有一个宝宝不能做的事的规则,这个规则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每个妈妈的标准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宝宝获得的自由也不一样。其次,妈妈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一要承受给宝宝这些自由后带来的后果……二要承受外界的评判。

就说不的原则问题,确实已经讨论了多次,这是每个妈妈自己的把握。每个妈妈都有自己的原则底线。这个原则有个最低最低的底线相信妈妈们都赞同,就是安全。比如,如果说“烫”这个概念还可以尝试的话,“电”这个概念恐怕不好在家居环境下让婴儿尝试。当然,至于“烫”这个概念是否可以让宝宝尝试,以及让孩子以哪种方式去尝试,是每个妈妈自己决定的。

说不的原则会随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比如,随着孩子的成长,对3岁孩子不能用对8个月孩子的标准,对5岁孩子的和3岁时又不同。比如在例子里提到的玩水,当孩子又大了一些,已经开始了社会化交往的迅速发展期,就会加入适当的限制,只能在浴缸里,在浴缸被塞好的时候对着浴缸玩,不能把水滋得到处都是:这样水还是可以利用的。这是个环保的概念。当母亲认为孩子可以理解环保这个概念的时候,(当然这要靠各位妈妈自己判断),就必须加以教导,作出限制。这样实际上在慢慢规范孩子的行为。这个规范是逐步的,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慢慢建立起来的,最终让孩子不露痕迹、自然而然又健康快乐地步入社会大环境,适应社会的行为规范、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肯定有妈妈认为环保是个绝对的原则,那么在这个问题上就应该对孩子说不,不论其他的妈妈怎么做,你的孩子也一定可以从你允许的其他的一些探索活动中获得自由的乐趣、探索的快乐。

还有一点补充的是,虽然我们尽量鼓励孩子进行我们认为可以的探索,但是,我们同时必须同时让他知道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就象他非要去摸热水被烫一下要自己承受一样,他应该参与处理他所“创造”出来的任何壮观场面:)

该不该对孩子说“不”(四)

孩子到底该不该早点上学?


“让孩子早上学还是晚上学”的问题会困扰不少家长,尤其那些九十月份出生的孩子,由于8月31日这个上学“年龄坎”,更是让家长头疼。

那么,孩子到底是提早上学,还是错后上学好呢?北京工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儿童心理专家鲁杰认为,孩子并非入学越早越好,还要看孩子的年龄和“入学成熟水平”。建议家长分析一下孩子的综合条件。再做决定。

看性别:一般而言,男孩成熟得相对晚些,对知识的理解力、语言表达能力也比女孩弱一些。如果男孩比较贪玩、好动,专注于一件事的时间不过十几分钟,且难以复述完整一个简单的故事、经常答非所问,则不必早早跨入学校大门。否则,孩子累、大人也累。而那些在这些方面表现出色的女孩,可以考虑不满6岁上学。

看性格:如果一个孩子性格内向、软弱或心理脆弱,和小朋友在一起总当“小尾巴”,经常被别人欺负,又不知如何解决,往往哭哭啼啼地求助于大人。那么,即便他刚满了6岁,也不妨把入学时间往后推一年。相反,如果孩子性格外向、懂得倾听并能及时作出相应的回应、遇事能自己解决,父母可以让他们早上学。

看发育:儿童生长发育遵循一定规律,6岁的孩子身体机能、视觉功能和脑功能等尚未发育成熟。因此,身体是否健壮,自理能力、自制力是不是比较强尤为重要。假如你的孩子在身体条件和运动协调性、注意力、理解力、对知识的接纳程度等方面并不比大孩子差,那可以突破年龄限制“背起书包上学堂”。反之,孩子瘦小、体弱,一累就生病,那多享受一年轻松的童年时光大有必要。

看心智:儿童是否真正到了适宜上学的程度,不完全取决于智力发展水平,还取决于其他因素,其中,身心发展程度是个很重要的指标,包括一定的独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承受学习压力的能力等等。如果孩子在这些方面达不到学龄孩子的水准,不可揠苗助长,等到7岁上学也不算迟;不然,处于“劣势”的孩子会产生焦虑情绪和自卑感,自信心无从建立,甚至会留下终生的心理阴影。但是,在这些方面明显“早慧”的孩子,早起跑或许更有利。

鲁杰提醒,对于推迟一年上学的孩子,家长也不能放任。这一年,他可以做的事情很多。

培养好习惯。比如讲礼貌、讲卫生、守时、珍惜时间、善始善终、认真、专注、有责任心,具备了这些素质的孩子能很快适应学校生活。

提高孩子的能力而不是教具体的知识。比如引导孩子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感知色彩、辨认形状;教孩子学会自己发现、区分事物的不同,学会简单地归纳;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而不单单着眼于结果。

强化自我保护的概念。让孩子知道危险的地方不去、危险的事情不做,因为学校老师不可能像幼儿园老师那样时刻跟着学生,很多情况要靠自己。

从整理玩具、文具、自己的小书包入手,督促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懂得承担责任、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家长多创造孩子之间交往的机会,让他们在欢笑和争吵中懂得团结、友爱、宽容、忍让,学会理解、关心、帮助他人。如此,孩子在来年融入新集体就不会觉得难了。

小孩子该不该男女同厕


目前我省大部分的幼儿园都实行男女同厕的“一厕制”,造成现在幼儿园“男女同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规划部门在设计幼儿园布局标准时,每个班只设立了一个卫生间。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的性别意识比以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那还沿袭原有的“男女同厕”是否合理呢?

【观点交锋】

幼儿园男女同厕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多年沿袭下来的传统,大多数幼儿园都是这么做的。家长和幼儿园的负责人对此看法不一。

赞成之声:幼儿没有性别意识

观点一、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在二至六岁之间,一般这些孩子的心理都很单纯,对性别差异的意识非常朦胧。许多家长肯让孩子在大庭广众下解手,为什么不能接受幼儿同厕呢?

观点二、5岁之前的孩子头脑中基本没有性别概念,这时如果人为地将厕所分开,反而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过早造成男女同学心理上的性别隔阂。而且幼儿园的厕所即使分开男女,对孩子来说,也仅是A和B的差异,没有性别差异。

观点三、我孩子所在的幼儿园好像是男女同厕,我没怎么留心过,小孩懂得什么,还是顺其自然的好。

反对之声:孩子早熟应该分厕

观点一、我的孩子现在5周岁,已有明确的性别意识,给他穿女孩子的衣服,他就不乐意。有一次我带他去洗澡,走到澡堂门口,儿子就是不进去。实际上社会对5周岁以上的孩子已经赋予了明确的性别角色。

观点二、幼儿园大班、中班里有很多孩子已表现出较明显的性别意识了,孩子们上厕所时常自动地分成两个阵营,男孩一队,女孩一队,一些孩子已经感到男女同厕的尴尬了。

观点三、幼儿园男女同厕是一种过时的做法,调查表明,现在孩子的“性成熟”期大大提前,幼儿园应该适应时代发展,改变传统做法。即使大多数家长没有提出异议,幼儿园也应该尊重家长的个别要求和孩子的个体差异。

第三种声音:

观点一、分不分都无所谓

我一直都没留意过幼儿园的厕所男女有没有分开的,儿子回来也从来没有提及过。其实幼儿园小孩那么小,性别意识并不强,厕所分不分开都无所谓的。可能因为我的是儿子吧,据说女孩子比较早熟,可能女孩子的父母会希望男女分厕。

观点二、男女生隔开就行了

在幼儿园目前所具备的设施下,一下子实现男女分厕比较困难,而且操作起来也不方便。我觉得最好的方式就是在男生女生之间用一堵墙隔开但不设门,老师站在中间可以两边兼顾。这样,既可以避免男女共厕,同时也方便老师进行管理,这种方法在目前条件下尚算可行。

观点三、依年龄而定

托班和小班的幼儿分厕没有必要,但到了中班特别是大班要分班,一方面幼儿有了性别意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幼儿适应小学的生活。

小结:幼儿园“男女同厕”是否合理在针锋相对的争执之中,但是“男女分厕”也悄然而生。

早教班,该不该上?


早教,顾名思义,就是一项对婴幼儿开展的有针对性的早期教育,力图通过这样的教育让孩子的能力得到某方面的发展。

中国的早教事业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于人们观念及认知上的差异,一直到本世纪初才渐渐为人们所接受。近几年,早教已经在全国普及开来,特别是大中城市更是形式多样。主要有依附于幼儿园而开设的早教班,还有连锁经营的早教品牌,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

0-3岁需要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这已经成为大多数家长的共识。不过,宝宝该不该上早教班,家长们观点不一,有人赞赏,有人反对。

【赞赏派】

早教改变内向性格

莉莉今年两岁有余,年初,在朋友的推荐下,莉莉妈带着莉莉到了现在就读的这家早教机构试听。一向比较胆小的莉莉刚开始非常羞涩,也放不开,甚至在玩第一个游戏的时候还哭了。但随着早教老师活泼而耐心地指导,莉莉慢慢就笑了起来。在后来与小朋友一起互动的时候,莉莉也表现出乐意与小朋友一起玩的意愿。一节试听课下来,莉莉妈决定就报这家机构的早教课,虽然一年的课程费并不便宜。

现在上了早教课程大概三四个月,每周只有两节课,但莉莉的性格有了明显的改变,见到人不再像以前那样胆小,而是会主动地与人打招呼、说再见等等。在外面如果遇到陌生的小朋友,也会自报家门,并问对方叫什么名字。此外,在和小伙伴玩的时候,莉莉更是积极地参与其中,有时候还有点领导的“范儿”,用莉莉妈妈的话说:“小家伙变化特别大,原本我还担心明年上幼儿园莉莉会不适应,现在看来,这个早教课上的我一点儿都不担心了。”

家长观点:让莉莉去早教的目的并不功利,因为莉莉一直比较胆小,上早教就是希望能锻炼她的胆量,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事实证明,我的做法是对的。在上早教的这三四个月里,她的变化非常明显,很显然,与同龄孩子接触,以及正确的教育方式非常必要,而这些方式往往又是我这样的新手妈妈所缺乏的。所以,我很主张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送孩子去接受早教,百利而无一害。

语言需要提早开发

婷婷爸爸在外企上班,因此接触到更多的异域文化,对语言尤其看重。因此,婷婷两年前刚生下来时,婷婷爸爸就决定让孩子尽早接触英语的语言环境。两个月前,婷婷爸爸千挑万选,选中了一家国际知名的早教机构,除了良好的硬件,便利的交通外,他最看重的是其双语的早教环境。一个班级里配备了一名中教及外教,外教负责全英文教学,当然,除了教学之外,还会带着孩子一起做游戏,参加集体活动,而中教则起到辅助的作用,中教与外教的结合,可以保证早教效果更好。

现在两个月时间过去了,婷婷爸爸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有时候别人用外语与婷婷对话,她不一定能回答得上来,但是在家里游戏的时候,有时候会冒出一两句在早教中心学到的英语口语对话,甚至直接将早教中心的游戏搬到家里来玩,英语更是脱口而出。婷婷爸爸觉得,这就是早教的效果,未来婷婷爸爸将会把早教进行到底。

家长观点:早教早教,强调的就是个“早”字。对孩子来说,智力开发就要趁早,特别是语言开发。这个时期一过,后面再怎么培养开发都达不到早教的效果。所以,我主张让孩子早点接触语言。当前的社会强调与国际接轨,外资企业也越来越多,以后想要在人群中胜出,流利的英语必不可少,所以我认为语言一定要趁早学,当然,坚持也很重要。今后,我还会为孩子选双语幼儿园。

【批评派】

教育需要尊重自然

淇淇的生日有些尴尬,碰巧在9月2日,今年9月2日刚好三周岁的他因为晚一天出生上不了幼儿园。与其他妈妈急于让孩子上幼儿园或早教中心不同的是,淇淇的妈妈讲究的是顺其自然。

其实早在生淇淇的时候,就有人提醒过淇淇妈,最好早点剖腹产,可是淇淇妈认为还是等到“瓜熟蒂落”比较好,就这样,淇淇在比预产期晚一天的时候降临了。现如今,只差一天赶不上当年的幼儿园,但淇淇妈讲究自然。白天,淇淇早晨七点半起床,吃好早饭就和妈妈一起去公园散步,中午回家吃好饭后午睡两小时,起床后吃点点心,去小区的中心花园找小朋友一起玩,傍晚五点钟再回家看看自己喜欢的书,然后吃晚饭,晚饭后和爸爸玩喜欢的游戏。淇淇每天的生活非常有规律,淇淇的妈妈认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特别是淇淇这样的小孩子,最好尊重她的生长规律,上学之前该玩的就玩,上了学再学一点儿不晚”。

家长观点:人生其实是一次长跑,一开始跑得快的未必就赢。我认为,人与所有的生物一样,有自己的规律所在,所以尊重自然就是我的教育理念。更何况,即使没有接受所谓的早教,在平时和他人接触的过程中,孩子也一定会学到她这个年龄该学到的东西。我不认为把孩子放到固定的场所,和固定的人一起玩就是早教,真正的教育就应该是自然的,而非人为的刻意。

亲自体会成长乐趣

小勇爸爸一下班就回家,除非有推不开的应酬,否则什么都阻挡不了他与孩子晚上的亲子时间。与其他男人不同,小勇爸爸非常细心,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经常抽空写育儿博客,或者到亲子论坛与同龄的家长交流。

在所有的教育中,小勇爸爸认为,再好的早教都比不上良好的家庭教育。所以,他和小勇有个约定,每天晚上七点到八点的时间属于小勇。这个时间段里,他会分享一天下来小勇发生了哪些事,遇到了哪些人,在倾听中其实也锻炼了小勇的叙述能力,同时也让小勇感受到爸爸的爱一直在身边。小勇还喜欢阅读,爸爸便陪他一起看书,分析故事里的人物及情节,有时候,还使用一点点小技巧让小勇重复故事的内容,以考察他的记忆力。有人觉得不如花点钱送到早教机构,但小勇爸爸却不这样认为:“有些东西是钱买不来,譬如与孩子之间的亲情,我更愿意亲自去体会那份快乐,而不是花钱让机构去做。”

家长观点:我中年得子,所以特别珍惜与孩子间的这份感情。其实以我家的经济实力,把他送到早教中心不是问题,但是我宁愿自己陪孩子、教孩子。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早教中心不能替代的,现在有不少家庭父母忙着赚钱,忽略了对孩子成长的关注,这是不对的,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缺一不可。我之所以选择用晚上的一小时陪孩子,也是希望孩子得到的爱更均衡。

【专家观点】

家庭才是早期教育的主要阵营

宝宝在每个阶段应当学什么,又该发展哪方面的能力呢?虽然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0-3岁教育的重要性,却不明确该如何施教,这恐怕是家长目前对早期教育最大的困惑。

专家指出,想要更好地开展早期教育,家长首先要具备一定科学育儿的能力,学习一定的早教知识。早教班因为在专业上的优势,的确可以提供适合宝宝年龄发展的课程,而且可作为家长学习早教知识的补充手段,家长可以学习将早教班的内容和方法延伸到家里。对于那些不知道该如何和宝宝互动,不知道如何展开教养的家长来说,通过参加早教班的课程,是能够获得一定的启发和指导的。

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家庭才是早期教育的主要阵营,父母才是宝宝早教最好、最重要的老师,早教班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父母要把早期教育结合在宝宝平时的生活活动中,鼓励、诱导和帮助宝宝致力于自我活动以此获得实际的知识和经验,让早教融于生活之中。

在对早教内容的认识上,其实不少父母也存在误区。了解一下早期教育的相关内容,相信会对家长如何选择专业的早教班,甚至要不要宝宝上早教班之类的问题有所帮助。

早教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智力开发,早教也不是传统教育的提前。无论何种教育,都必须建立在适宜的生理成熟度的基础上,才能进行适时的训练,这是基本的科学规律。早教内容其实非常广泛,良好性格习惯、健康情感情绪、创造力的培养等其实都是早教的重要内容,早教是一种全面的教育。有些专家还提出要把宝宝性格培养作为早教的首要任务,优先培养宝宝快乐活泼、安静专注、勇敢自信、勤劳善良、有独立性、有创造性这6大性格,因为良好性格才是未来成功之母。

当然,根据每个宝宝自己的天赋和兴趣,因材施教,敏感地捕捉宝宝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倾向,进行强化发展,也是早期教育非常重要的内容。宝宝在音乐、语言、运动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早慧倾向,如果得到有针对性和适宜的引导,很可能发展为优秀的才能。宝宝的天分倾向一旦被忽略,没有得到强化和发展,就很有可能不再出现,这样就非常可惜了。

无论如何,都不要强迫宝宝去做他不喜欢、没兴趣的事情,避免让早教走入另一个极端。正确的早期教育能带给宝宝更多的快乐、更好的发展,是不会带给宝宝任何压力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