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父母的测试:

责打是父母纠正孩子的一种方式,就像很多事情一样,打孩子也可能被善用或被误用,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1、下面有一些错误的行为,选出你认为该打的例子

(1)

()4岁大的小明早餐时打翻了牛奶,当时他正伸手去拿果汁。

()4岁大的小明早餐时因为要伸手去拿果汁而打翻了牛奶,在这之前,爸爸一再告诉他拿什么东西可请别人代劳。

你的理由是:

(2)

()5岁的小宝大声喊着说:“我不要!”当时他母亲正叫他回去把浴缸里的玩具拿出来。

()妈妈吩咐5岁的小宝把浴缸里的玩具拿出来。小宝说“好”,但过了十分钟,那些玩具还是原封不动。

你的理由是:

(3)

()3岁大的丽君涂了妈妈的唇膏和化妆品,被妈妈发现了。

()妈妈已经警告丽君不可以乱动妈妈化产妆台上的东西,但妈妈发现丽君拿着她的唇膏乱涂乱抹。

你的理由是:

n在这些例子当中,有哪些共同的起因让人觉得应该打孩子?

2、应用在你和你的家庭上

·责打不可用来当惩罚,只能当作纠正的方式。你是否打过孩子?为什么有?为什么没有?

·小时候,父母有否因为气极而打你?

()有()没有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你当时的感受如何?

·小时候挨打时,你是否感受到父母对你的爱,以致你知道他们虽然打你,却没有对你生气?

()是的。如果答案为是,你当时的感受如何?

()不是。如果你的答案为否,那你相信因为爱而责打是可行的吗?为什么是?为什么不是?

·描述你最近一次打小孩的情形。

小孩犯了什么错?

你生气了吗?()是的()不是。如果答案为是,你当时是如何控制怒气的?

·你的小孩曾经故意违背你明确的教导,或是公然反抗你的权威,或明知做错事说错话而隐瞒说谎吗?

()是的()不是

为什么你会觉得当时最好的纠正方式就是责打?

你如何知道小孩了解你的教导?

小孩承认自己错了吗?

()是的()不是

你对小孩说了什么话,以表达你对他深深的爱?

小孩子对你打他的反应如何?

当时你感受到孩子是否伤心或已经后悔了?

()是的()不是

如果是,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打过小孩之后,你立刻就安慰他吗?

()是的()不是

在这种情况下,小孩曾否跑来想要得到你配偶的安慰?如果有,你当时怎么做?

·最近,你的小孩曾经公开反抗你的权威或故意违背你清楚的教导吗?

你想要阻止这种不顺眼的举动吗?

()是的()不是

如果是,你要怎么做?

相关阅读

我该不该打她


友:我的女儿已经一岁零一个月了,有时很顽皮,会去拉别人的头发,我跟她好好说,她不听,我就打她的小手,现在只要我一打她的小手,她也学会打你,她奶奶说我们教会她打人,我也很后悔,决心不再打她,但是不知道她会不会改过来。

专家:从介绍看,我认为你有几点理解得不恰当,做得不太对:

1、“孩子很顽皮,会去拉别人的头发”。你就认为她在“欺侮”人。实际上一岁一个月的小婴儿是没有这个概念的。她只不过是“玩”而已。你把她当成在四岁的儿童的不良行为了。当然,她这种玩法不大好;

2、“我跟她好好说,她不听”。实际上让一岁一个月的小婴儿听懂你说的道理是困难的。要到快四岁才能把说理和他自己的行为联系起来看;

3、“我就打她的小手,现在,只要我一打她的小手,她也学会打我,她奶奶说是我们教会她打人的”。你用打小手的办法想惩罚她抓别人头发,但实际上她还不会把这两者(拉头发和打小手)联系起来看。“拉头发”她认为是“玩”,你打她,她认为是一种“玩”,并且模仿你这个“动作”,这个年龄的儿童爱模仿动作)孩子的“玩”的行为用“打”的方法来“纠正”是不大恰当的。前面已经说过了,拉人头发这种“玩”,如果形成习惯了,也是不大好的,应该让她不要这样做(不说这是她不良行为)。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1、用眼神和肢体动作(如摇手、摇头、拉下她的手压住一会儿等)来表示让她不要再这样做,不打也不说理。

2、给她提供丰富多彩的玩具或和她玩“拍手”(和她对坐推双手,一边推一边说个儿歌)、“指身体部分”(如眼、耳、鼻、肩等)等占住手的游戏,把她拉头的玩转移到有趣的活动上来。

3、空闲时间带她到街心花园走走,换换环境,同时可以指着树、花、草、车辆等,让她学一些事物的名称,扩大知识面,不局限于“顽皮”。

4、假日里带她到游乐场、公园、动物园看看,也可以丰富她的生活,对她的智力开发有好处,她就不会玩像拉人头发一类的游戏了。

宝宝跌倒该不该扶?


两三岁的宝宝,走在路上摔倒,是常有的事情。宝宝摔倒后怎么办?很多妈妈都为此而纠结过。这些妈妈都是关注宝宝成长的细心妈妈,她们担心扶了宝宝会产生依赖心理,所以不想扶;不扶吧,又担心宝宝受委屈,要是让宝宝觉得妈妈不心疼自己,会影响亲子关系。

走路对大人来讲,是通向目的地的一种手段,而对宝宝来讲,是学走路、促进腿部肌肉生长发育、增长智能的一种方式。大人跌倒了,会自己检查一下有没有伤着,不小心摔倒了,爬起来就好了。宝宝跌倒了呢?他会哭、会趴在地上、会害怕、会观察大人是否关注他,面对这种情况,妈妈该怎么做呢?

1.摔了一小跤

称职的父母应该是敏感的,善于观察的。当孩子跌倒时,如果并不严重——比如在家里木地板上、地垫上、泥土地上摔倒,家长应该不动声色,观察一下。大惊小怪地“哎呦”一声,孩子可能就哭起来了——其实本身并不疼,是被家长的反应吓哭的。

首先妈妈要认清摔跤对宝宝来讲并不是一件大事,如果妈妈不扶,宝宝自己也能起来。这个过程对宝宝来讲是一次很重要的人生体验,宝宝会意识到,走路并不是迈开双腿就能平稳地进行下去的事情,而是跟周围的环境有关。

有了这类经验后,宝宝走路的时候就会多察看周围环境、多察看路面是否平整,从而调整前进路线、前行姿势、前行方向。如果宝宝有了在泥泞、不平路面摔倒的经历后,会明白自己应付不了这么复杂的情况,就会张开双臂让妈妈抱抱。

学步的宝宝,他的走路是带有一定的探索性质的,他要通过走路学会走路,这要靠他自己去摸索、尝试。这种反复尝试直至成功的经验让宝宝认识到自己具备掌握身体、把握环境、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宝宝的自信心就会大大增强。

如果妈妈总是牵着宝宝的手,或者宝宝一摔倒妈妈就赶紧跑过去抱起来,宝宝虽然少受了皮肉之苦,但是体会不到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解决问题的快乐,会觉得自己很差劲,以后就养成了无论什么事情都仰仗大人、信服大人、藐视自己的习惯,独立性、自信心都会很差。

所以,当宝宝摔倒时,没有什么大碍,宝宝也没有撕心裂肺地大哭,妈妈还是不要扶为好,毕竟是宝宝自己摔倒的。

如果宝宝恰逢生病或处于遇到挫折的心理娇弱状态,妈妈激励他爬起来,他不愿意,妈妈可以温柔地询问一下:“宝宝,要妈妈帮忙吗?”当宝宝同意后,妈妈可以把宝宝抱起来,亲一亲,让宝宝在怀里撒个娇,就会连同宝宝刚受到的委屈都一起抚平了。

老一辈人习惯于把责任归罪于地面,这样的做法无异于在教宝宝将责任推卸给别人,这样的宝宝,长大后承担责任的能力可能就会欠缺。所以,妈妈还是对宝宝说:“看着地面,慢点走,别急,长大了再走快!”这样的叮嘱对孩子来讲是最实用了。

有的时候,宝宝摔倒后并没有哭泣,而是看到妈妈心疼、惊慌的表情后才开始哭泣的。妈妈还是尽量克制住自己的情绪,平静地面对宝宝的摔倒,轻轻地说:“起来,宝宝,妈妈等你!”或“宝宝可勇敢了,自己就起来了!”

2.摔了一大跤

学走路的宝宝,如果确实磕着碰着了,妈妈一定要尽快把宝宝抱起来,帮助宝宝揉揉磕着的地方。有伤口的话,尽快为孩子消毒、包扎。这样,摔跤这件事才不会留给宝宝可怕的印象。

如果这时家长态度冷漠、严肃,坚持让宝宝自己站起来,宝宝被疼痛和流血惊吓,可能会造成心理创伤。不要觉得宝宝哭了,就是懦弱的表现。当宝宝哭泣的时候,妈妈可以一边安慰宝宝,一边帮助宝宝擦去泪水。哭过之后,宝宝的紧张、害怕等负面情绪就释放了出来。

该不该对孩子凶


孩子不听话,只有凶管用,难道我要一直吼?总是不听话?只有我们发脾气他们才会畏惧我们?其实并不然,不要给孩子留下阴影。

对,你的感受是对的——如果你很凶地对待他,就像你担心的那样,会给孩子留下阴影。另外一方面,也是你纠结的,要变得很凶他才会听话,因为如果你不凶的话他就会想,哦看来这个事儿也没什么要紧的,你看妈妈都没有凶起来——这样你就必须变得比上一次更凶,他才会听你的。这样的话,你们两个就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你会对他越来越凶,而他就会想妈妈怎么这么凶对我这么差,所以这个互动模式是一定要阻止的。

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你一开始的时候,没有守住防线。一开始你不凶的时候,你用了一个普通的威吓,但你没有守住这个威吓,你威胁他之后并没有实施这个威胁,那么之后你只有用更凶的态度才能吓住他。

比如你们在公园玩,你叫他走:「不要再玩儿了,要不然回去没饭吃。」他根本不当回事,因为他知道妈妈只是说说而已,回去肯定会给我饭吃。那么这样一来,你只有用很凶的态度才能吓住他。

但想象一下,你真的践行了这个威胁——你今天没有按时回来,我真的就不给你饭吃。一顿饭不吃,其实对孩子对健康并没有多大影响。但这样的话,就可以给孩子一个「妈妈言出必行」的印象,这样哪怕你实际上是平静地把话说出来,也可以达到同样的震慑效果。

看到这里你可能已经明白了:重点是改变反馈模式,如果你不需要,跟孩子的互动模式就不再是态度上(「凶」)的一步一步升级,问题转变成了——能不能说话算数。你可以一点都不凶地平静地说出来:「如果你怎样做,就会有怎样的后果。」他如果真的没有听你的话,那么就要实施后果,而不是只靠态度来吓他。这样来几次,他就会把自己的行为模式和对你的期望矫正过来了,也会和你更合作。

所以归根到底呢,家长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不要诉诸情绪,而是要讲道理。不要用生气、愤怒来表达,而应该很平静地把道理说出来。

不要觉得两岁七个月的孩子就听不懂道理,他其实也在对外界的信息进行处理,也在归纳外界的规律。

如果在他的印象里,妈妈是一个最后要靠凶来表达自己的偏好和想法的人,他就只会对你的凶、对你的态度进行反应;但如果他觉得妈妈是一个言出必践而且讲道理的人,那么他就会回应你的说话内容本身。

所以只要建立了「言出必行」的行为模式,哪怕不「凶」,也可以和孩子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

你该不该看孩子的日记?


如果你还保留着儿时的日记本,我想你一定会被当年的自己“蠢哭”吧。看似毫无意义的流水账、满篇的拼音、鬼画符般的插画……虽已破旧不堪,却悉心珍藏着;如同展开它,就能回到童年一般的珍藏着。而如今已经为人父母的你,有没有也让孩子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呢?如果有,那么本期《剧说》,

小编就和你一起聊聊——家长究竟该不该看孩子的日记。

剧说第8期总第8期编辑/金晨

看了《虎妈猫爸》,我想你应该还记得这样的剧情:茜茜主动要求写日记的举动让“虎妈”毕胜男开心不已,不仅马上给茜茜买了漂亮的笔记本,还要辅导茜茜,教她如何写日记。而一向认为孩子应该自由快乐成长的“猫爸”罗素显然并不满意妻子检查茜茜日记的举动,为了让女儿能够有自己的“小秘密”,罗素便与茜茜一同上演了一场“真假”日记。

你有过被偷看日记的经历吗?

雨墨是个刚刚上一年级的小朋友,听话懂事的她最近也学会了和妈妈“冷战”。而原因就是妈妈偷偷看了她枕头下的日记本。妈妈为此也疑惑不已,“为什么孩子的日记能给学校老师看,却不能给我看?”

雨墨的回答,你一定不会感到诧异,“我们同学都有两个日记本,一个是交作业用的,一个是写秘密的,你看了我的秘密!”这样与《虎妈猫爸》雷同的剧情,我相信有不少的家庭都上演过。

日记——私人空间的开启or写作的启蒙

如果问度娘“如何写日记”,你能轻易的找到一系列的教程:如何选择题材?如何整理思路?正确的格式应该是怎么样的……小编十分疑惑:日记的题材、格式,究竟哪种才是对的?

·日记是孩子内心世界的逐步显现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心中的“秘密”也越来越多。或许这些“秘密”在你看来,太过小儿科。我们固然知道“日记”原本有着正确的格式:年,月,日,星期几和天气情况等。而这样统一的格式,甚至是“应试”的格式,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论是自身学习还是老师教导,孩子将来一定会学会。但当孩子发挥着自己强大的想象力,正在日记本上“尽情挥洒”时,难道真的要跟孩子说,“你的格式错了吗”?

趣味心理测试:你的私隐密封度指数有过高?

心情烦闷时,会想要找个地方散散步,释放心情,走在怎样的路上是让你觉得最能帮你释放心理压力的呢?

A.市中心最繁华的大道,霓虹灯下让热闹的人气赶走郁闷

B.蜿蜒曲折的近郊山路,像人生路一样,有崎岖也有好风光

C.少有路人的空旷大道,任你独自思考不受打扰

D.悠悠乡间路,让干净的空气洗涤你的心情

解析:

A.私隐密封度70%——表面上看起来张牙舞爪活泼开朗神经大条的你,人际关系很好,朋友多,也很善于和陌生人打交道,但是其实你的内心不像你的言行那么open,相反,你是一个有事都自己藏在心里的人,虽然平时你很喜欢和周边的人分享生活点滴,但是重要的事情你都会默默藏在心底,缄口不谈。

B.私隐密封度50%——应变能力强,喜欢新鲜事物寻求刺激,好奇心重的你,由于你应变能力和聪明才智,不会轻易被人揭露私隐,倒是你喜欢去挖掘别人的私隐就是了,建议你有时候对别人的事情不要太好奇,八卦别人八卦多了小心对方以牙还牙。

C.私隐密封度90%——你个性独特,不喜欢与世俗之人为伍,能让你打开话匣子的人少之又少,所以从来也就对八卦之人划清界限,加上你大部分时间你都保持着低调神秘的气质,对自己的情况从来不张扬,所以很难被人挖到私隐,不过有时候也会因为而“高处不胜寒,心事无人知”而黯然哦。

D.私隐密封度30%——其实对于你而言,基本上不存在什么私隐不私隐的问题,善良的你有一颗宽容大度的心,你总是相信人性本善,而且你本人本生也就活的很透明,没什么藏着掖着的事,你也不喜欢带着面具做人。善良是好,不过,还是要注意保护自己哦。

疑问:孩子的日记该不该看?

小编在“大连新闻网”上看到一组相关数据调查:发现仅有8%的家长认为孩子有隐私权,应该尊重孩子,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家长没有权利随便翻看孩子的日记或信件;还有20%的家长虽然认为不应该偷看孩子的日记,但是因为想多了解孩子,所以还是会忍不住翻看;还有部分家长有翻看孩子日记的习惯,认为这是掌握孩子思想动向的最好途径。

·专家观点:当孩子有了独立意识后,他们就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准则,开始尝试独立,这首先表现为在思想上逐渐挣脱父母的束缚,拥有独立的自我空间。这个自我空间里存有孩子的隐私、自信心、思想、表现欲等。

父母习惯性地认为,孩子是自己的,那么孩子的一切,作为父母的都要知晓。但是,孩子之所以把他们的隐私藏在心里或者日记本中,就是不希望有别的人来分享他的秘密。孩子也需要有自己的私人空间,父母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而不是孩子私人空间的“入侵者”。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对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开拆、查阅。这说明,即便是父母,偷看孩子的日记、书信等也是违法的。家长偷看孩子的隐私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孩子还会因为自己的隐私受到侵犯而采取极端的方式保护自己,从而引发尖锐的矛盾,产生连锁反应。这样,家长想要更深入地了解孩子就变得更困难了,孩子不仅对父母失去信任,还会因为失去安全感而产生抑郁、焦躁等情绪,甚至出现性格扭曲等不良后果。

所以,为了保护孩子,就要保护孩子的隐私,这才是聪明的家长应当采用的办法。

想更进一步了解孩子?不如换种平等的方式!

1.与之保持“安全距离”

案例:雯雯妈在一次打扫房间时,无疑发现了孩子的日记本,想起雯雯最近总是背着自己打电话,妈妈知道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小秘密。第二天,雯雯妈递给孩子一把锁和一把钥匙,并告诉雯雯:"如果你有了小秘密,就把日记本锁在抽屉里,爸爸妈妈一定不会偷看你的日记"。雯雯接过锁和钥匙,暗自庆幸自己有这么开明的家长。

·用偷看或强硬手段来了解孩子的隐私,而无视孩子的感受,不仅伤害亲子关系,更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这时候不妨对孩子表明立场,表示尊重孩子的隐私,并协助保护孩子的个人空间,减少孩子的疑虑、不安,使孩子信任家长,感受到父母的尊重。

2.尊重,从敲门开始

家长经常告诫子女进入别人的房间要敲门,但是父母进入孩子的房间却很少敲门。当孩子还处在婴儿期的时候,孩子的所有事都是父母决定的。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如果父母不以身作则,孩子又怎么能在父母的引领下养成好的习惯呢?

·尊重孩子的隐私,可以表现为更多的细节,如:父母进入子女的房间应该先敲门;不随意翻看子女的日记;整理或移动孩子的物品事先征求孩子的同意,等等。这些细节,能让孩子体会到自己被当做大人一样的尊重。

3.守护孩子,不如培养TA的独立意识

有的家长在知道孩子有小秘密后,心理落差很大,认为孩子已经不把自己当“守护神”了,孩子已经不再是父母臂弯里的小宝宝了。其实,孩子有了小秘密,正是孩子长大了的表现。

·父母应该经常与孩子沟通,试着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并且要相信孩子,理解和包容孩子在成长中的“萌傻”做法。父母应引导孩子积极地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帮助孩子树立解决问题的自信心,让孩子在问题中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在这一过程中,父母应该以孩子的朋友的姿态出现,不能采用发号施令的方式,一定要让孩子在融洽的气氛中放松身心,与父母进行心灵的交流。

小编对你说:“家长该不该看孩子的日记?”——一直以来都是答案显现却又争论不止的话题。而对于每一位看或不看孩子日记的家长来说,一切的出发点也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小编想说的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步虽然都与你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但终究在孩子成年后要脱离你的臂膀去独自飞翔。心理上的关爱是父母给孩子最大的财富,适当地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让他们能自己解决问题,这也是锻炼孩子独立面对问题的一种方式。

“做孩子的朋友比监护人要强。”——《虎妈猫爸》

栏目编辑:金晨

专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推荐:

你的身边有没有一个“匹诺曹”?

看完《灰姑娘》,给孩子补上死亡教育这一课

嘿,老头!请大胆说出你深沉的父爱

酷爸俏妈——走进孩子的朋友圈,你会教TA正确的社交方式吗

酷爸俏妈——面对曾经失败的婚姻,我该如何摆脱恐惧

虎妈PK猫爸让孩子快乐成长还是未雨绸缪

虎妈猫爸——你写的汉字拿得出手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