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入学该准备啥
2020-06-27 大学新生入学该准备啥 胎教该怎么做 入学幼儿园该准备什么我该不该打她。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早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早期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早教让宝宝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全面协调的发展。你都知道哪些早教知识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我该不该打她》,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友:我的女儿已经一岁零一个月了,有时很顽皮,会去拉别人的头发,我跟她好好说,她不听,我就打她的小手,现在只要我一打她的小手,她也学会打你,她奶奶说我们教会她打人,我也很后悔,决心不再打她,但是不知道她会不会改过来。
专家:从介绍看,我认为你有几点理解得不恰当,做得不太对:
1、“孩子很顽皮,会去拉别人的头发”。你就认为她在“欺侮”人。实际上一岁一个月的小婴儿是没有这个概念的。她只不过是“玩”而已。你把她当成在四岁的儿童的不良行为了。当然,她这种玩法不大好;
2、“我跟她好好说,她不听”。实际上让一岁一个月的小婴儿听懂你说的道理是困难的。要到快四岁才能把说理和他自己的行为联系起来看;
3、“我就打她的小手,现在,只要我一打她的小手,她也学会打我,她奶奶说是我们教会她打人的”。你用打小手的办法想惩罚她抓别人头发,但实际上她还不会把这两者(拉头发和打小手)联系起来看。“拉头发”她认为是“玩”,你打她,她认为是一种“玩”,并且模仿你这个“动作”,这个年龄的儿童爱模仿动作)孩子的“玩”的行为用“打”的方法来“纠正”是不大恰当的。前面已经说过了,拉人头发这种“玩”,如果形成习惯了,也是不大好的,应该让她不要这样做(不说这是她不良行为)。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1、用眼神和肢体动作(如摇手、摇头、拉下她的手压住一会儿等)来表示让她不要再这样做,不打也不说理。
2、给她提供丰富多彩的玩具或和她玩“拍手”(和她对坐推双手,一边推一边说个儿歌)、“指身体部分”(如眼、耳、鼻、肩等)等占住手的游戏,把她拉头的玩转移到有趣的活动上来。
3、空闲时间带她到街心花园走走,换换环境,同时可以指着树、花、草、车辆等,让她学一些事物的名称,扩大知识面,不局限于“顽皮”。
4、假日里带她到游乐场、公园、动物园看看,也可以丰富她的生活,对她的智力开发有好处,她就不会玩像拉人头发一类的游戏了。
相关推荐
孩子该不该打(下)
儿童只有亲手操作,才能获得真知识。为了开发宝宝的潜能,我们要给宝宝进行早教。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学习兴趣,对孩子早期教育有什么好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孩子该不该打(下)”,供您参考,希望能够以帮助到大家。
对父母的测试:
责打是父母纠正孩子的一种方式,就像很多事情一样,打孩子也可能被善用或被误用,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1、下面有一些错误的行为,选出你认为该打的例子
(1)
()4岁大的小明早餐时打翻了牛奶,当时他正伸手去拿果汁。
()4岁大的小明早餐时因为要伸手去拿果汁而打翻了牛奶,在这之前,爸爸一再告诉他拿什么东西可请别人代劳。
你的理由是:
(2)
()5岁的小宝大声喊着说:“我不要!”当时他母亲正叫他回去把浴缸里的玩具拿出来。
()妈妈吩咐5岁的小宝把浴缸里的玩具拿出来。小宝说“好”,但过了十分钟,那些玩具还是原封不动。
你的理由是:
(3)
()3岁大的丽君涂了妈妈的唇膏和化妆品,被妈妈发现了。
()妈妈已经警告丽君不可以乱动妈妈化产妆台上的东西,但妈妈发现丽君拿着她的唇膏乱涂乱抹。
你的理由是:
n在这些例子当中,有哪些共同的起因让人觉得应该打孩子?
2、应用在你和你的家庭上
·责打不可用来当惩罚,只能当作纠正的方式。你是否打过孩子?为什么有?为什么没有?
·小时候,父母有否因为气极而打你?
()有()没有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你当时的感受如何?
·小时候挨打时,你是否感受到父母对你的爱,以致你知道他们虽然打你,却没有对你生气?
()是的。如果答案为是,你当时的感受如何?
()不是。如果你的答案为否,那你相信因为爱而责打是可行的吗?为什么是?为什么不是?
·描述你最近一次打小孩的情形。
小孩犯了什么错?
你生气了吗?()是的()不是。如果答案为是,你当时是如何控制怒气的?
·你的小孩曾经故意违背你明确的教导,或是公然反抗你的权威,或明知做错事说错话而隐瞒说谎吗?
()是的()不是
为什么你会觉得当时最好的纠正方式就是责打?
你如何知道小孩了解你的教导?
小孩承认自己错了吗?
()是的()不是
你对小孩说了什么话,以表达你对他深深的爱?
小孩子对你打他的反应如何?
当时你感受到孩子是否伤心或已经后悔了?
()是的()不是
如果是,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打过小孩之后,你立刻就安慰他吗?
()是的()不是
在这种情况下,小孩曾否跑来想要得到你配偶的安慰?如果有,你当时怎么做?
·最近,你的小孩曾经公开反抗你的权威或故意违背你清楚的教导吗?
你想要阻止这种不顺眼的举动吗?
()是的()不是
如果是,你要怎么做?
孩子胆小不爱与人打招呼我们该怎么办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满足强烈的知识欲,大多数孩子可能成为英才和天才。为了开发宝宝的潜能,我们要给宝宝进行早教。早教让宝宝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全面协调的发展。你们知道什么是早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孩子胆小不爱与人打招呼我们该怎么办”,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在孩子身上也发现了许多缺点。比如孩子胆小不爱与人大招呼。那么碰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咱们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爸爸妈妈们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文明有礼、人见人爱,但不管你怎么教,有的孩子却总是很胆小、黏人、见人不爱打招呼,甚至在客人送他礼物时,将礼物扔掉!
每次天天对客人或者朋友做出不礼貌的行为时,天天妈妈都非常尴尬,不就打个招呼么,有多难啊?明明每天都在教他文明有礼,但为什么就是教不会呢?
经过观察,育儿大师张雅莲老师针对于天天“胆小怕生”的问题,给了天天的妈妈三个锦囊:
一、别着急,给孩子一点时间
天天妈妈特别怕孩子没礼貌,一遇到客人或者孩子不熟的人时,就立马想要孩子和客人打招呼,但此时孩子可能根本没有做好准备,往往是越要求孩子打招呼,孩子越怯懦怕生......
其实胆小怕生的孩子,最首要的原因是接触的人太少了,见的人少自然就认生,不要太急迫的把孩子推出去,生活中多注意照顾孩子的想法,带孩子多与人接触,让孩子熟悉与人接触的环境。
二、多鼓励,建立孩子的自信
在孩子开始尝试与人接触交流时,妈妈不要吝啬自己的鼓励,让孩子从中找到成就感,要知道:鼓励永远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只要你从头到尾有鼓励,孩子做任何事情就有后盾!
三、请放手,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
有时候在教养孩子时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妈妈如果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那么由于害怕孩子犯错,反而会更关注孩子是不是又犯错了?是不是又不打招呼了?而忽略了孩子正在玩什么,是不是开心?
适当的放手,不要总纠结于孩子今天又犯了什么错,也不要忙于给孩子贴上“胆小”“没礼貌”等不好的标签,让孩子放手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做得好的时候及时鼓励!放大孩子的“优点”,慢慢的,你会发现孩子的优点越来越多!从社交中找到成就感的孩子自然也会越来越“大胆”!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孩子怕生”是因为内心有害怕,他需要多一点时间观察。观察这个“陌生人”的情况,观察妈妈与这个“陌生人”是如何交流接触的?
假设妈妈和孩子在回家路上遇到了一个妈妈的朋友,妈妈不用忙于用“说教”的方式催促孩子与陌生人打招呼,而可以给孩子做一个榜样,自己先愉快的和朋友打招呼、聊天,此时即便孩子躲在自己身后或者藏在自己怀里,也不要着急,弱化对孩子的关注,这样孩子才能慢慢放松下来,从妈妈的行为中习得“与人交往”的经验。
等和这个“陌生人”告别的时候,再尝试让孩子给阿姨(叔叔)说再见,这个时候孩子一般就不会太抗拒了,如果孩子还是不愿意,切记不要着急,慢慢来,相信孩子一定能学会并掌握“打招呼”这个小技术的!
解决了“怕生”的问题,另外天天还很不爱吃蔬菜、性格执拗动不动就哭,这些问题专家都是怎么逐一解决的呢?今晚22:10分,锁定贵州卫视《育儿大师》让我们一起寻找答案吧!
宝贝习惯打人,我们该怎么做?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早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家长一定要注重孩子早教的这个环节,早教可以让孩子的大脑的以开发,从而让孩子从小学会面对和解决问题。在早期教育中你有什么不一样的见解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宝贝习惯打人,我们该怎么做?,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孩子在一起嬉戏玩耍,难免会有矛盾,有了矛盾,有些孩子就爱用拳头解决问题。其实,孩子喜欢“动手”属于正常现象,并不是他们天生崇尚武力,而是因为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在他们看来,“动手”是最直接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玩具被拿走,赶紧抢回来,这是本能反应。
有些家长看到自家孩子是打人而不是被打,觉得这样不容易被欺负,甚至还鼓动还手,想着以后肯定不会吃亏。可是,真的是这样么?
孩子打人,会对孩子以后的人生造成哪些不良影响呢?
1.人际关系差,社会适应能力低
孩子在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在同伴间是否受欢迎、被排斥、被忽略,以及孩子在同伴交往中所处的地位,与孩子成年后社交发展的情况存在明显的相关。也就是说现在在群体中受欢迎的孩子,将来也会在成年人的社交中成为受欢迎的人。
2.孩子越早学会打人,将来就越难改掉
俗话说:三岁看老,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学习到的行为,往往会伴随他一生。如果孩子很小就养成了打人的坏习惯,那等他长大后就很难改掉了。
所以,当发现孩子有动不动就喜欢打人,一定要及时制止并纠正。
3.学不会处理矛盾的正确方式
有些家长,甚至教宝宝要「以牙还牙」地处理矛盾,被打了就要打回去。
这样处理,无形中给宝宝灌输了一种错误的认识,即攻击他人是处理矛盾的最佳方式。只要遇到不合自己心意的事情,宝宝就会动手出击。而对于那些生性软弱的宝宝,他们会认为自己被欺负是正常的,并因此变得更加软弱。
长期在这种教育方式熏陶下长大的孩子,无法学会正确地处理矛盾的方法,将来更有可能出现各种社交障碍。
孩子打人,家长错误的管法
1.直接粗暴型
不问清原因,直接制止孩子打架,责怪自己的孩子,以显示自己的公平,可是造成的后果就是,孩子会想,不问我为什么打别人,就知道骂我,我错在哪里,为什么不理解我,于是,孩子非但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还把愤怒的矛头转向了家长。
2.护犊子型
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打架,自己的孩子吃了亏,就吓唬对方的孩子,为自己孩子出气,造成的后果就是,孩子心里就会想:我想打谁就打谁,有爸爸/妈妈保护我,于是,孩子便学会了仗势欺人。
3.家长互吵型
自家孩子受欺负了,就与对方家长互相吵骂,大打出手。造成的后果就是孩子心里会想:爸爸/妈妈跟别人有了矛盾不也靠拳头解决吗?看来我这方法一点都没错嘛。于是,孩子接受了家长的言传身教,继续用暴力解决问题。
孩子打架时,我们该怎么做?
作为大人,我们要做的就是耐心观察,确定是否需要介入。有些情况下,孩子完全可以自己解决。你会发现,前一秒他们还在打架,下一秒就互相道歉。又成为了好朋友!
大人和孩子对于欺负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孩子,否则你只会觉得,“我家孩子太委屈了,不能忍”或者“我家孩子怎么这么暴力,要好好治”其实问题压根没你想的那么严重。
如果确实需要大人介入,家长们务必记住,被打的孩子需要安抚,打人的孩子也需要得到关注。孩子打了别人,理应先道歉。不过,家长别急着批评孩子要知道,孩子打完人后,其实心里也很害怕,也会慌张无措入自己的情绪里,根本听不进去你的批评,不妨先安抚孩子,给他的情绪降温,倾听他的想法,告诉孩子,“我认为下次你可以这样做……”事实上,你也可以什么都不说,静静地陪伴他就好。孩子是有自我成长能力的,等他情绪平复之后,他自然会明白以后该怎么做。
分析孩子打人的原因
有的孩子打人是为了引起关注,他们渴望和对方建立联系,但又不知道如何表达,所以才动手。这类孩子通常表达能力欠缺,他们在不高兴或很沮丧的时候,也会出现攻击性的行为,把打人作为一种宣泄情绪的方式。家长应当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和教育,经常和孩子游戏,多关注,多沟通,多交流,教会他们如何正确的表达情感,如何正确的与人相处。
我家的孩子爱打人该怎么办?
我家的孩子爱打人该怎么办?
“我家孩子特别爱打人,从会走就会打人,怎么说都没用”;
“我家孩子脾气大,爱打人,特别难管教,怎么办呢?”;
“我们打他骂他夸他……什么方法都试过了,他就是喜欢打人怎么办呀?”
有很多家长都提出过这种问题,他们也尝试了很多方法来制止孩子的打人行为,但都收效甚微。那么孩子是真的爱“打人”吗?
案例一:强强为何在外就超爱“打人”呢?
解读:对孩子来说,“攻击行为”只是他们用来表达感情或试探大人的方式之一。
在龅牙兔学习中心里,有个叫强强的小男孩,超级“爱打人”,无论是大人孩子与他交流,都会被“攻击”。但据强强妈妈反映,孩子在家是公认的乖小孩。不知道为什么,孩子一到学习中心脾气就超级大,还会动手打人。
有一次强强在活动中心玩小车,开得正高兴,龅牙兔姐姐停下了车,告诉强强要上课了,小车不要玩了。强强尝试了下,小车果然被姐姐控制住了不能动了,强强皱起眉头立即挥动小手朝姐姐扇去,其实手根本就没碰到龅牙兔姐姐。强强皱着眉头看向保姆,保姆“呵呵”笑了一声;强强又尝试动了下小车还是没成功,他又挥起小手,保姆又“呵呵”笑了一声……这个“挥手—呵呵笑”的动作就这么重复了3次。
目睹了这一切之后,龅牙兔的老师与强强妈妈进行了交谈,了解到这么一些细节:
1.情绪强度。强强本身是一个情绪强度和活动量都非常大的孩子,性格属于大喜大怒类型,同时体格也比较健壮,手脚动作都很重。
2.成长环境。强强在家由保姆照顾,保姆平时对孩子的任何要求从来都是无条件接受的;但当强强来到龅牙兔,自然有必要的行为规范和礼仪规则,强强感受到自己的“小权利”正被限制并且无法随心所欲,所以他的情绪自然波动很大。
3.成人反应。1-3岁的孩子攻击行为非常普遍,他们常去试探自己的行为能力或大人们的反应。对于强强的攻击行为,保姆不但不第一时间阻止,还在旁边若无其事地笑,这就会让孩子压根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并且每当自己挥手都会伴随保姆的笑声,这让强强认为很好玩,或许大家是在跟他闹着玩。
所以,针对强强的打人行为,训练师给家长的意见如下:
1.家里人停止类似的行为。强强爸爸有时会为了让孩子听话而请他吃顿“小生活”,这种惩罚行为要停止。作为两岁左右的孩子,他们根本无法理解所谓的“小朋友要和睦相处”之类的言辞,他们能明白的那就是“爸爸刚才打我很痛,我就听话了,打人真有用!”
2.严肃对待孩子的行为。无论是保姆的笑还是家长们根据环境不同而变化不一的态度,都会对孩子的行为纠正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如果是不好的行为,直接严肃地阻止;如果你只是笑着告诉孩子“打人不好”,那孩子得到的信息可能只有“妈妈也没生气呀,这样做还挺好玩!”
3.即刻行动应优于言语规训。当孩子出现打人行为时,直接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阻止——立刻抓住他打人的小手,严肃地告诉他“不可以打人”。给孩子一个阻止,这对他们来说已然是一种惩罚,过后无需再多说教。若再出现打人行为,继续上述方法即可。
4.全家人行动一致。无论在谁面前,无论打了谁,给予孩子的“惩罚”都是一致的——游戏暂停、行动暂停、沟通暂停。孩子很聪明,如果全家人态度不一,孩子肯定会不断尝试限制,直到达到他们的目的。这也正是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家里和在外面表现不一致的原因,正是因为家长的规矩在不断变化,导致孩子学会“察言观色”后见风使舵。
案例二:贝贝第一次“打人”是真的吗?
解读:1岁之后的孩子开始探索世界,但是他们的身体控制能力有限,在积极的探索中,他们常会因为过于兴奋而无法控制自己的行动。
贝贝今天是来龅牙兔试听的,第一次看到那么多新鲜东西——鱼缸里游来游去的鱼、淘气堡飞来飞去的海洋球、桌上五颜六色的积木……贝贝高兴地玩着、笑着。开始上课了,第一次见到龅牙兔姐姐,贝贝有点陌生,姐姐为他唱了欢迎歌。刚唱完歌,来了个小女孩,贝贝一下从座位上站起来,冲到小女孩的面前,“啪”一下,小女孩倒在贝贝的面前,是贝贝推倒的。贝贝妈妈赶忙冲过去拉住贝贝的手,把他带到一边去狠狠训了一通。
和贝贝妈妈交谈后,我们发现,贝贝只有在遇到小朋友的时候才会有“攻击”行为,那么,这真的是攻击吗?经常看见有的孩子,看见别的小朋友后表现出高兴的情绪,妈妈让孩子去和别的小朋友去打招呼,当这个孩子过去想挥挥手或者抱一抱别的小朋友的时候,由于力度没有控制好,“啪”一下、“哇”一声……一个表示友好的行为立即就被成人主观地翻译成了“打人”。很快,这些“打招呼”的孩子就真正变成了“打人”的孩子了。
由此,我们给了贝贝妈妈一些建议:
1.不再强化孩子打人这个行为:减少无谓的说教,看见行为即阻止(暂停孩子的行动),可以进行单纯的暂停,也可进行注意力转移,但不要以打骂方式惩罚孩子。
2.贝贝其实是希望和小朋友交往的,只是由于力比较大,“下手”较重,所以妈妈需要先教贝贝如何和小朋友打招呼,甚至是在看见其他小朋友时,陪他一起打招呼;当孩子出现形似“打人”的行为时,可以立即抓住他的小手,挥一挥说:“贝贝是要打招呼吗?你好!”
3.一旦孩子表现出积极的交往行为,就予以赞赏和鼓励“今天贝贝和囡囡打招呼了是吗?妈妈看见了,非常好哦!”
贝贝妈妈也很配合,按照我们给的建议一一去做,两周后,贝贝妈妈欣喜地告诉老师:贝贝就像突然长大了一样,不但再也没有打人了,见到小朋友还会主动跑上去问人家叫什么名字……贝贝妈妈细数着孩子的变化,非常欣慰。
TIPS
教育孩子的一些注意事项
1.事先交给孩子如何和小朋友相处,如何打招呼、交朋友。
2.当孩子与同伴发生纠纷时保持冷静,强制让孩子表示道歉并不可取。不如换一种做法:妈妈直接向被打的小朋友道歉,并且表示关心,效果就会很好。因为父母的行为给孩子做出了一个典范。
3.当孩子有一定自省能力了,父母点到为止,不要多说,孩子自己也会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反省。
4.认可孩子的感受,简短地给孩子一些指导。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父母应该教孩子表达他的感受:“我知道你很想要那个玩具,那个小朋友还在玩,不想给你玩,所以你生气了,妈妈知道,但我们也不能打人。”要避免过长的训导和讲道理,这只会让孩子一头雾水。
5.循环往复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父母在教导孩子的同时,还要培养自己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