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之间的感情十分珍贵,祖父母永远会溺爱他们的孙辈,这个情感为孩子提供了一种安全与保护。老人对孩子的溺爱原因很简单,只因为这样做会让他们感到高兴。老人在完成了抚养自己的孩子的重任,抚养孙辈会再次让他们享受到为人父母的乐趣。但溺爱过了头,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是没有好处的。那么在你的父母宠溺孩子的时候,你该怎么办呢?下面6点建议应该可以帮到家长们。

争取他们的帮助

爸爸妈妈可以试着简单地告诉父母停止溺爱孩子,但是让他们按照你说的做是不会太容易的。相反,你们找个安静的时间来谈论(最好是当孩子睡觉或者不在房间里),摆明孩子现在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和行为,让他们觉得需要解决方案。但是,在谈论的过程中,不要过多地责备老人,不要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个麻烦。

允许他们照顾孩子,但是爸爸妈妈你们需要设置一些基本规则,然后征求他们的意见。例如,糖果,你的父母总是会用它们来哄孩子,你可以和他们说,牙医检查到孩子有一些蛀牙。此时,你就需要拿出一个合理的方案,照顾好孩子的牙齿。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如果你的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程度没那么严重,比如,父母并不帮你们带孩子,只是会在每次你们回家看望父母的时候,他们才会对孩子溺爱(给50、100的零花钱)。那你要重新思考这是否真的值得小题大做,特别是如果他们住的很远,很长时间看不到孙子。毕竟,如果他们尊重你的规则,就不要计较那么多。

对于伤害孩子的健康和安全决不妥协

如果老人将孩子的健康和安全处于危险之中,如给小宝宝吃果冻、坚果,或者是带孩子在小区遛的时候不紧紧跟随,你就需要和他们谈谈,指出问题所在。必要的话,,打印一些知名专家的文章。

爷奶家的规则只保留在他们家

除了你的反对溺爱的努力,你还须向孩子解释在爷爷奶奶家的规则有些回到自己的家中并不通用。及时孩子说为什么在爷爷奶奶家,吃糖后不刷牙睡觉、不用自己吃饭有多么的惬意,除了批评他之外,你仍须说不要把那些习惯规则带回自己家。

隔离战利品

如果孩子从爷奶家回来,带了很多东西回来,告诉你的父母或公婆,从现在开始,他们给孩子买的东西就留在他们那。一旦家里被孩子的东西弄得乱七八糟,他们可能会理解你的抱怨。

设置规则的权利

如果多次谈话后,祖父母还是溺爱孩子,你应该用更坚定的语气告诉他们,这种行为会造成家里混乱。你可能还要提醒他们,当他们抚养你时,他们有一些规则,而现在是你抚养孩子,你有权设置规则。

zj09.com小编推荐

爸妈该如何向0岁宝宝示爱


什么是爱?爱是心甘情愿的付出;爱是莫名其妙的吸引;爱是油然而升的关怀;爱是不计回报的奉献……它是世间最美妙与神圣的感受。

“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唱出的不仅仅是男女之间的爱,似乎也涵括了爸妈对刚出生小宝宝的爱。那么,该如何把对宝宝的爱把握得保质又保量呢?

亲子互动——爱意传达进行式

爸妈与宝宝面对面的活动,是最直接、最亲密、最自然的感情联系。足够的情感互动,是宝宝智力、道德观以及自我评价的源泉,也是宝宝向更高层次智力思考迈进的本钱。

一谈到亲子互动,很多爸妈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亲子班、提升宝宝智力的教学软件、教育性的玩具等等。的确,它们是有各自的优势,但比起爸妈与宝宝自然愉悦地相处、与宝宝快乐地感受爱,它们的优势就相形见拙了。你有没有发现,哪怕与宝宝的互动再简单,他都会对着你微笑,向你传达有关他的讯息:他能理解你说话的节奏(认知力、智力);能协调自己的身体以寻找你(动作发展);可以通过观察认出你(视觉空间、辨识能力)。看!宝宝的一个微笑代表着他正在做以上这些了不起的工作呢。

最适合宝宝认知能力发展的方法是一对一亲密、自然的亲子互动,而不是刻意地生搬硬套增强智力的活动。

如何爱——三招炼就示爱高手!

如果爸妈的爱不够及时、不合时宜、不分场合,那么给宝宝再多他爱吃的爱玩的,也全是做无用功哟!

火眼金睛,解读宝宝提供的线索

爸妈都知道,对着宝宝笑笑、说说搞笑的话、做做鬼脸都可以逗乐他,如果宝宝开始回应你的笑容,那就好好地享受吧,并试着让宝宝笑得更多更持久。

每位宝宝都有他独特的个性,正如手上的指纹一样因人而异。所以,请爸妈注意观察你家宝宝最喜欢哪种互动方式。是你兴致高昂、大声嚷嚷的时候,宝宝最有反应?还是你轻声细语、缓慢柔和的时候,他比较快乐?当你抱起他时,他会不会流露出愉快的眼神,开心地动动嘴唇?他有没有用踢腿、摆手来表达对你的依恋?或许,他是用咿呀的声音把你引到他身边,然后作势要你抱抱?爸妈可以刻意用宝宝喜欢的表情、音调和姿势去投其所好。

起初可能是你主动去接近他的几率比较大,你亲吻他、拥抱他、对他说话、温柔地望着他,向他传达爱的时候,宝宝也在接受并回馈他对你的爱:他开始喜欢看着你的眼睛,他开始模仿你的笑容……多多利用喂奶、换尿片以及一起嬉戏的机会,你与宝宝互信互爱的基础便会日益牢固哟。

察言观色,顺着宝宝的步调行动

时机就是一切,宝宝的行为有他自定的韵律。前一秒他还在冲你笑,对着你手舞足蹈,后一秒他就当你是空气了;或许他会把小手含在嘴里,保持发呆状态30秒后,就变得活蹦乱跳,要你陪他玩。宝宝的行为是有起伏的,很难有持续性。

这种互动应由宝宝带领爸妈来进行,一段时间后,爸妈就该设法延长互动的时间了。仔细观察宝宝喜欢哪种玩法,然后设计各种变化吸引他的注意。你会发现宝宝满脸的惊喜与期待。如果宝宝喜欢玩“妈妈在哪里”,那么妈妈可以变化着从不同的地方现身“在这里”,也可以控制(延长或缩短)让宝宝等待的时间,宝宝就会有所期待,有新鲜感。

虽然爸妈要尽量让宝宝享受亲子互动的时刻,但切忌把宝宝累坏,他想停止,就该停止。也请观察宝宝在什么时候会显得比较不愿理睬你,当你一整天不在家,回来后会不会觉得宝宝对你冷漠了?你是得花一两个小时哄他,他才会搭理你,还是只要花四五分钟就可以让他恢复正常?如果宝宝对你们的亲子关系似乎不大感兴趣,那爸妈就得多花些时间、多下工夫,用更热情的态度去爱他。每天多爱一点点,日积月累总会有成效的。

有条不紊,发掘宝宝的好恶偏好

尝试学宝宝的姿态和表情,看他会如何回应。

在声音上,他也许对单音着迷。如果你特别突出某个好玩的音,或是在不同的音之间变换腔调,宝宝说不定会露出惊喜的表情。要是宝宝会自己发出声音来,那么你们就可以进行不成调的“二重唱”啦。宝宝此时对你温柔的声音已是很喜欢,也越来越有感情,这是吸引他注意的好方法。

另外,了解宝宝喜爱的触碰方式也非常重要哦。你家宝宝喜欢你在他的小肚皮上吹气吗?喜欢你在他胳肢窝挠痒痒吗?是比较能接受你稳稳当当、安安静静的抚摩还是上上下下、前后左右的晃动?对温温的洗澡水是抗拒还是欢迎?宝宝都会有自己的表情来表达他的想法:格格地笑、微微咧嘴笑;手舞足蹈;用欣喜的眼神盯着你的脸瞧……有的宝宝,在你对着他挤眉弄眼扮怪相的时候会非常兴奋,而当你对他念童谣的时候他却不理不睬;有的宝宝却正好相反,听你念童谣他会很开心,而对扮鬼脸这类视觉游戏却兴味索然。爸妈要善于观察,从宝宝比较灵敏的感官游戏入手是增加亲子感情的捷径哟。

如何应对孩子胆子变大


喜欢冒险是天性

在成人看来,小孩子天不怕地不怕,什么都敢动,无所畏惧。开着的饮水机,宝宝总想自己开,电源插头的黑洞,总想用小手指去捅一捅,还总想着要搬个小椅子,爬上更高的地方。这些其实是宝宝认知世界的方式,他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总想要弄明白。他的意识中表达的是——我要看看到底怎么回事。但这种探索累坏了父母,稍错眼珠,宝宝可能就会闯祸。因此家长要小心看护,既要保护他的求知欲,又不能让宝宝在“探险”中受伤。

假如他/她:8个月~1岁

8个月后,大多数婴儿会爬了,他开始有能力自己移动身体,有更多的自主权。因为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他的好奇心也越来越强烈,理解力也由此萌芽。主要表现为:宝宝对于物品本身产生强烈的兴趣,他喜欢用手、用嘴巴来尝试各种新鲜东西,随处抓来的一个小东西,他会放到嘴里尝一尝。

●他/她会喜欢:小东西放嘴里

一枚硬币、一个笔帽、一粒扣子,对宝宝来说都是新鲜的东西,他可能抓到后就放进嘴里,不小心就会吞进肚子。因此,一旦宝宝会爬后,要在家中做个大扫除,把各处的小零碎东西全部整理干净,不让宝宝见到。

假如他/她:1~2岁

1~2岁的宝宝语言表达能力及动作行为能力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生活常识的积累,他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愈加强烈。宝宝开始主动尝试探究事物的因果关系,并通过这种探索活动获得更多的生活常识,他开始到处走、到处摸,模仿大人的各种行动。但他还不知道怎样做是安全的。

●他/她会喜欢:插插座

当宝宝看到你把插头插入两个小洞里时,他的小心思开始动了。“趁妈妈不注意,我也试试。”宝宝可能拿手指去捅,也可能拿着插座乱比划,还可能用手中的小东西去捅。对这种探索,家长要严厉制止,打一下他的手掌,让他记住不能动,因为这种冒险一旦出现闪失,是无法弥补的。家长也可以插在插座上安个保护装置,防止宝宝乱动出危险。

●他/她会喜欢:开饮水机

手指一按,水就流出来,小宝宝对这些很感兴趣,但他并不知道,什么是烫。你对他说“烫,别动。”他才不听呢!因此你要让他感受到什么是烫。把一杯温度在五六十度的水放在桌上,一杯冰水放桌上,让他先摸下冰水,感觉一下凉;再让他用手摸一下热杯子,并告诉宝宝烫。并且摸一下即躲开,这样宝宝逐渐会理解烫的真正含义。

假如他/她:2~3岁

2~3岁宝宝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生活经验使宝宝对事物的认识进入一个更高层次的阶段。宝宝对事物的因果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他开始尝试采取各种方式验证自己关于周围事物的认识,并进行更加深入地探索。这个时期的宝宝在爸爸妈妈的眼里开始变得叛逆,他们常常做一些让爸爸妈妈头痛的事情。

●他/她会喜欢:跑到路上追球

当你带着宝宝在路上玩,不小心球滚到路上了,尽管车来车往,你若不拉着宝宝,他也会跑过去捡球。因此平时带他不要在路边玩。每次走在路上时,要告诉他交通灯、斑马线等,让他知道要有规矩。

●他/她会喜欢:爬高

宝宝对爬高充满兴趣,他会搬来小凳子,自己够东西。他不知道这样做危险,会摔下来。因此你要问清宝宝,到底想要什么,如果是高处的一件东西吸引了他,那就拿给他看看。再有,他精力旺盛,喜欢运动,不如就带他到小区的游乐设施处,让他爬攀爬架,既锻炼了身体,也满足了他爬的欲望。

假如他/她:3岁以上

宝宝总喜欢这里摸摸,那里碰碰,甚至会采取一些比较过激的行为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比如砸坏新买的玩具、拔出长得好好的花草、捞起鱼缸里的金鱼等等……这一切其实都是宝宝想要满足他的好奇心,从实践中体验并积累经验的方式。因此,这个年龄段的宝宝损坏一些物品基本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相比较而言,给宝宝积累经验的机会,远比斥责他们、打击他们的好奇心有价值得多。

●他/她会喜欢:拆掉玩具

会跑的小火车,他一定要看看是如何跑起来的,于是偷偷拿来工具,乱拆一气。甚至趁你不备,把你的手机都要拆掉。对他们,不要动怒哦。他才不知道你的物品价格几何,他一心想的是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因此在闲下来时,不如就给他一个破旧的钟表,和他一起拆开看看,讲讲原理,满足他的好奇心。

●他/她会喜欢:扒阳台

宝宝看了动画片,对神奇的会飞的超人产生兴趣,他也想从高处跳下去,飞起来。他可能找个椅子,站在阳台上,将身子探出窗外。对于后果他想象的是飞到空中。因此,家中的阳台上不能放可以攀爬的东西,窗子也要有保险,不能让宝宝轻易打开。你在和宝宝一起看动画片时,要告诉他这个主角从一场严重的事故中毫发无损地走出来,是不真实的,从高处摔下去,会永远见不到妈妈的。

其实,孩子在冒险阶段,父母应该看住宝宝,尽量出现在大人视线里活动。正确引导孩子冒险的活动,让宝宝边玩边学习。

宝宝初入园不适应家长该如何应对?


8月开始,不少宝宝被送到幼儿园,开始从家庭生活迈向集体生活,社会关系开始从亲子关系迈向伙伴关

系,同时也开始迈出了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可是,不少家长也进入头痛焦虑阶段,因为不少初入园的宝宝出现了各种不适应。哭闹的、迟到的、生病的等 等。我们东快早教群的谷子妈近期因为谷子小朋友的不适应天天在群里求招。群里的早教专家每天根据孩子的状态实时给出各种建议,才最终将谷子妈从谷子天崩地 裂的哭声中解救出来。福州教育学院幼教教研员、《育婴师》课程国家题库命题专家、贝乐兔早教创始人兰贯虹老师表示,宝宝上幼儿园,是其离开家庭走上“社 会”的第一步。这一步迈得好不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因此针对孩子上幼儿园能否适应?会出现哪些问题?家长应该怎样帮助宝宝做好入园的适应准 备,兰贯虹老师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

不适应:家庭的作息时间和幼儿园的作息时间不同

许多宝宝在家的作息时间经常随成人的作息时间而定,故早晨起得迟,早餐迟,午餐也迟,午睡都到中午2点之后。而幼儿园的午餐是11:30,午睡时12:00-2:30,作息时间不同,孩子易出现生物钟紊乱。

应对措施:

利用正式开学还剩下十几天的时间,调整宝宝的生物钟,使宝宝的作息时间接近幼儿园的作息时间。每天调整10分钟,宝宝不会感到不适应,到开学时就基本接近幼儿园的作息时间了。不适应:以宝宝为中心的格局被集体活动打破

宝宝在家里,老人百般呵护,有求必应,稍不如意,就哭闹,甚至躺在地上,得到的结果是更加呵护,所以宝宝已经习惯这样的“前呼后拥”;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里,一个班级几十个宝宝,很多的环节需要宝宝等待,以我为中心的“小皇帝”就受不了了,吵着不上幼儿园。

应对措施:

在日常生活中对宝宝的合理要求家长要及时满足,不要到宝宝发脾气了才引起重视,这样可以杜绝宝宝发脾气。还要培养宝宝的耐性,给宝宝东西或做事情时,家长要说“宝宝等一等”,让宝宝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宝宝不合理的要求要转移注意力,或者冷处理,

不予理睬,即使哭闹也不能得逞。

不适应:宝宝的自理能力低下,不适应大集体的生活

宝宝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得变着花样伺候才行;到了幼儿园要自己吃饭,自己洗手,自己上厕所,自己穿衣、自己穿鞋袜,这可难为“小皇帝”们了,他们觉得太难了,自己原来这么差劲,失去信心。

应对措施:

逐渐培养宝宝的自我服务的能力,学习自己吃饭,自己洗手,自己上厕所,自己穿衣、自己穿鞋袜,当宝宝会做时,要及时鼓励表扬。

不适应:宝宝来到陌生的地方感到不适应

宝宝从小生活在亲人的怀抱里,跟家人的依恋感很强,心理尚未独立,在幼儿园陌生的环境里没有安全感,“度日如年”。

应对措施:

带宝宝参观即将要去的幼儿园,熟悉环境。也可以让宝宝到早教班适应,每天去半天。宝宝刚入园,不要一整天才接回,可以前两天去去就回来,第三天 开始去半天不吃午饭;第二周开始在幼儿园吃完午饭回家,不午睡,第三周开始睡完午觉回家,第四周就可以整天在幼儿园。这样的过渡,孩子不会被入园“弄伤了 心”。

如何应对孩子偷拿家里钱


这两天,有不少父母朋友问我,孩子偷拿家里的钱怎么办?孩子做错事撒谎怎么应对。对此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偷拿家里钱的问题的实质不在于“偷拿”和“撒谎”,而在于孩子“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思维方式。

首先,偷拿家里的钱,或者偷拿亲人的钱,与偷拿非亲友关系的钱的性质是不一样,这并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偷窃。只要孩子没有偷拿非亲友关系的人的钱,就不必担心孩子产生盗窃心理。这是一种简单的“唯我”心理,一种单纯的“利己主义”。这是孩子在没有建立成熟的道德观前的一种自发行为。

其次,孩子因为拿钱而撒谎,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欺骗,而是一种临时的“应变”,这种应变无论对于儿童还是成年人都是不能完全避免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当然我们要培养孩子面对现实和承担后果的勇气和责任心,但是只要孩子不形成习惯,不以此为乐就不用过于担心。

这个问题最令人担心的是“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思维。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孩子这种行为是自发的,而不是自觉的。而在这种不好的倾向还在萌芽期的时候,正是我们给孩子树立是非观的绝好时机。

建议:

1、教育孩子时,要冷静郑重但是不可严厉,更不可打骂,让孩子感到这件事情应该认真对待,但不要让孩子感到强大的压迫,以便孩子能够接受我们的建议。

2、这个问题,孩子错处有三,不该偷拿钱,不该撒谎,最主要的是“不择手段”这种思维方式。为了保证教育效果,我们应该突出重点。告诉孩子最让您生气的不是撒谎,不是拿钱,而是“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想法,这种任性的、自私的、不计后果的想法是您不能容忍的。告诉他,满足自己的愿望要用合理的方式,假如合理的方式行不通,那么正确的选择应该是放弃自己的愿望,而不应该是不择手段的去满足自己的愿望。要给孩子举一个现实的例子。

需要强调的是,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承担后果的勇气等要在“不择手段”这种思想完全消除之后进行,循序渐进。

3、建议为了向孩子表示您对他的诚意,您可以每个月适当增加他的零花钱。

4、假如有些东西孩子十分需要,您应该尽可能的满足他。假如,您坚决认为不应该满足孩子,那么一定要给孩子讲清为什么,尽量取得孩子理解。而不应该是强硬的简单的禁止。

5、当您的孩子主动的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不是掩饰错误时,不要批评孩子,应该告诉他,你虽然犯了错误,但是你主动承认错误,让妈妈(爸爸)很高兴,妈妈欣赏你得的勇气,妈妈为你自豪。

孟迁:劳动部高级育婴师资培训师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不要溺爱孩子


为了孩子健康成长,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爱,但爱得过度就变成了溺爱,溺爱和放任一样,对孩子的健康都是有害的。那么,溺爱有哪些表现呢?

1、家长屈从于孩子,有求必应,百依百顺,没有原则,没有要求。

2、包办孩子的一切,过度照顾,本来孩子自己可以做的或应该做的也不让孩子做。

3、给孩子提供的物质生活过分优越,甚至超过了家庭正常的经济能力。

4、不给孩子接触困难和艰苦环境的机会,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

5、常当众夸耀孩子的长处和优点,处处为孩子的缺点辩解。另外,家长还应该认识到,虽然,被溺爱的孩子可能身体健康、聪明伶俐。但这些孩子的非智力素质却存在缺陷,如任性、自私、依赖性强、不能与人平等相处、性格软弱等,这必然影响孩子智力的正常发展。这些孩子长大后,难以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和竞争环境,还有可能产生行为问题。

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不成器”深感烦恼和困惑。所谓“不成器”是家长认为孩子不具备成材条件或难以教育,其实出现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在家长身上。家长应该进行反思:我们给予了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和影响,孩子到底缺少什么?综合看来孩子不成器是缺少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1、缺少远大理想教育。有不少孩子只想长大“当老板”、“当大官”,其实这是家长们(还有社会上一些人)急功近利思想在孩子身上的反映。

2、缺少是非观念教育。从家长言行上反映出来的道德是非观念对孩子的影响不可低估。

3、缺少良好习惯的培养。如家长没有看书学习的习惯,而对请客送礼、吃喝玩乐津津乐道,这是无法要求孩子刻苦学习的。

4、缺少挫折教育。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使孩子生活得犹如“王子”或“公主”,且放纵多于管束,孩子不可能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也就很难克服成材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了。

孩子 该如何跟你交往?


案例

章先生,博士学历,年轻时做过高校教师,后来下海经营公司,目前已经是某大型企业高管。儿子15岁了,在重点中学上初二。孩子在上中学前,有什么事,孩子也愿意和自己说,沟通一直比较好。自从儿子上了初中,章先生就发现与儿子沟通越来越困难,自己说的话儿子不爱听,孩子总是坚持自己的意见,两人经常为一点小事不欢而散。

最近,父子俩一起看电视,没过一会儿,爷儿俩就开始有了分歧,儿子还说:“你懂什么啊!”儿子摔门而去,留下章先生怔怔地站在客厅里待了半天,百思不得其解。“我到底犯了什么错?孩子怎么这样对我?”“好歹我也是读过书的人,怎么与孩子的交流这么困难呢?”

家长意见

姜女士(自由职业者):我也有这样的困惑,我的孩子还在上小学,我就发现她已经不那么听话了,跟她说什么,她都会反着,有时还故意说一些气人的话。我发现她现在还会用挑衅的眼神看着我。我想,是不是孩子大了都是这样?

黄先生(公司经理):现在上小学的孩子就开始有了逆反心理,我都不敢想象到了中学,要怎样交流?为什么孩子不爱理睬我们了?父母关心孩子的学习为什么会令他(她)反感?我也尝试着和孩子平等地沟通,可说着说着就想发火。

张女士(银行职员):孩子到了青春期后,越来越不听话了,我觉得他们现在越来越独立了,不依赖父母了,脾气也由温顺乖巧变得暴躁倔强,有时甚至显得非常逆反,和他们的沟通也变得越来越难了,冲突频频发生。

专家分析

蔡力

北京青年压力管理中心研发主管

在亲子沟通的过程中,以理解支持的心态来应对是最重要的原则。

美国心理学家约塞森将青少年与父母关系的发展分为四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分化阶段,即步入青春期的青少年开始意识到自己与父母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因此开始质疑父母等成人多年来指导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第二阶段是抗拒阶段,这个阶段青少年会过分高估自己,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拒绝别人的建议和忠告。第三阶段是亲子关系和谐状态,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对父母的指导采取尊重性的选择态度。第四阶段是自我巩固阶段,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已经懂得,作为自主的个体,必须面对生活做出选择,同时也意识到听取忠告的重要性。

可见,青少年在第一、第二阶段是亲子关系最为艰难的时期,能够顺利地度过前两个阶段,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和谐。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家长对原有的亲子沟通方式做出新的调整,以一种尊重、平等的态度与孩子交流,倾听孩子的想法,以适应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变化。

家长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重视沟通过程中的一些方法,使沟通变得更有效。

第一,耐心倾听,在发表看法前先了解孩子想什么。有的家长在倾听时过分关注孩子所讲的是否与自己的想法一致,没有耐心听完,就开始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会觉得孩子所说的都是一些小事,会表现出心不在焉,而当孩子向家长述说自己面对失败、挫折的感受时,家长又难以做到心平气和,经常会不由自主地埋怨、训斥,或是要求孩子听取成人的意见。家长没有良好的倾听态度就会影响沟通的效果。一个良好的倾听者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对对方讲的内容,事先不加入任何价值判断,耐心地倾听对方的述说。这种良好的倾听习惯,可以使对方感受到尊重,通过倾诉在情感上得到宣泄。其实,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思想都有了基本的判断能力,有时只是渴望有人倾听。要是家长能全神贯注地听,并对他(她)的话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使孩子就能感受到自己被尊重,满足了孩子这一时期强烈的渴望被尊重的心理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人的焦虑、恐惧、抑郁、疑病、偏执、攻击等等大多是由于潜意识中积存了一些“心理垃圾”引起,而家长的倾听可以帮助孩子把潜意识中的“心理垃圾”上升到意识层面,通过倾诉得到释放,让孩子感受到家人的理解与支持。

第二,通过身体语言的运用,让孩子知道你对他的理解。在倾听的过程中,除了语言的支持,还要重视非言语性活动的作用。目光的接触,身体的动作,空间的距离都会传递家长的态度。家长要避免在与孩子的沟通中过多地表现出自我中心和权威意识。父母过强的权威意识易使孩子产生心理上的分离、不信任和抵触情绪,不利于建立有益的沟通渠道。父母在权威意识支配下与孩子进行沟通,其实质是伪沟通。孩子会通过家长的身体语言感受到家长的态度,目光的游离,紧皱的眉头,紧张的身体状态都会向孩子传递出家长的“权威态度”。在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相近的语调、善意的目光、亲切的表情、点头微笑,都会向孩子表示你对他的谈话感兴趣,并有支持鼓励的意味,同时也像是在告诉他,“孩子,我在听着你的话,我理解你的想法”。让孩子感受到他(她)的每一句话你都感兴趣,这其实也是对孩子独立人格的尊重和理解,这样可以满足青春期孩子强烈的心理需求。孩子感受到这种真诚的态度,就会与父母无话不谈,愿意大胆地进行自我开放,尽情地倾诉,充分地宣泄。

第三,表达你的宽容和理解,让孩子体会家庭中的民主气氛。与孩子进行积极沟通,在坚持“少说多听”的同时,也要通过自身的表达让孩子了解家长的想法。家长在理解孩子的前提下,与孩子进行深入沟通,孩子会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支持,家长有时急于将自己的愿望、主张表达出来,孩子就会表现出不耐烦,甚至反感,使沟通难以继续下去。青春期的孩子虽然有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和主张,但从内心里他们对家长还是很依赖,希望得到家长的理解和重视,渴望得到家人情感上的支持。因此,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以“开放式”的方式,如“什么”、“怎样”、“为什么”等形式发问,其实就是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回答,可以给孩子提供表现自己,抒发情感的机会。而当孩子遇到挫折,并有消极的想法时,家长也不要急于讲道理,应以情感表达为重,可以用理解的语气表达“这件事换成我也不好受……”“这对你来说确实很难……”当家长做出这样的反应时,孩子感到了被理解和支持,就会尽情倾诉内心的苦闷。等孩子情绪稳定之后,再与孩子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让孩子做出判断和选择。

我该如何面对孩子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