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该怎么做
2020-01-18 胎教该怎么做 大学新生入学该准备啥 幼儿园入学该准备什么宝宝攀比动机该如何应对?。
攀比心理很常见,人皆有之。然而幼儿园里的小宝宝之间开始“攀比斗富”的时候,就会影响孩子的心理的正常发育。
幼儿园里的“斗富对白”
前些天,班里的小朋友进行了一场令人深思的对话。对话是我们请参加某一活动的小朋友交50元钱引起的。
小朋友甲说:“50元算什么,100元我也交得起。”
小朋友乙说:“200元我也交得起。”
小朋友丙说:“我爸爸给我买了好几百元钱的玩具呢,这点钱算什么?”
小朋友丁说:“我家还有小轿车呢。你家是什么牌子的车?桑塔纳?我每天来幼儿园坐的是XX牌豪华车。”
还有一些小朋友说,我家有3层楼别墅,我家有摄像机,我家还有……
听到这段对话,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于是,我把这段对话内容记录在教室后面的“家教园地”里,旁边设了一个“家长信箱”,请家长谈谈看法。
家长们也非常震惊。短短几天,信箱里就塞满了家长的反馈。家长纷纷反思说:“我们是不是太容易就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了?”“我们想给孩子幸福,会不会给孩子的却是大手大脚乱花钱的攀比心理?”
我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我发现孩子斗富的内容,大至家中住所环境、汽车品牌,小至衣服、玩具,无所不包。然而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比”!那么 是谁教会了他们比呢?家长往往对孩子之间的攀比感到既无奈又不解!其实家长恰恰是孩子攀比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在孩子面前肆无忌惮地说贫比富时,不能分辨是 非的孩子很快就学会了。如“妈妈说这样最漂亮”,“爸爸说有钱人开奔驰”等。孩子们就会简单地重复成人的话,模仿成人的语气去评价自我和他人。“幼儿园里 的小朋友有那种玩具,我也要买”,估计不少家长曾面对孩子类似的要求。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攀比心态时,首先不可盲目训斥或一味满足,而应该静下心来和孩子交流,比如说“这么多玩具,妈妈不可能都买回去啊”。专家认为,爱“攀比”是学龄前儿童在这个特殊时期的特殊表现,因为幼儿天真幼稚的天性为攀比提供了心理基础。
而在幼儿园里,老师的言行也是促使幼儿攀比心理形成的原因之一。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同样要注意言行,不能作一些不恰当的比较促进孩子的攀比心理。例如,千万不要问“今天咱们班谁穿得最漂亮?”“谁带来的玩具最好玩?”等。
我们对孩子的表扬应集中体现在平时谁最爱劳动,谁最爱帮助别人、谁最乖等良好行为上,这样幼儿在努力获得表扬的过程中,将会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也有助于良好价值观的形成。
同时,我们现在受“赏识教育”思潮的影响,家长和老师动不动就伸出大拇指说“你真棒”,这种泛滥的表扬也让孩子容易产生精神上的虚荣,尤其是一 些个性好强的孩子,看见别人比自己强,就会受不了。我觉得,针对“攀比风”,最关键的还是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 要帮助他找出优点,培养自信心,让孩子知道他也有让别人羡慕的地方,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平息他的攀比之心。
精选阅读
宝宝应该如何适应双语学习呢?
让孩子学习英语是家长们都比较注重的事情,目前许多的幼儿园也都是双语性质,但是其中也有不少的家长们担心孩子母语与英语弄混乱了,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如何让宝宝适应双语的学习吧!
在家庭中随时都能学英语,在此给各位爸妈提供一些学习小方法:
1、看到什么,说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你可以看到什么,就让孩子说什么,例如看到桌子,就教孩子说“table”;看到面包,就教孩子说“bread”。总之,就是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来进行教学,这样日积月累,孩子不仅可以学会很多单词,而且可以提升孩子的观察力。
2、利用生活场景来学习
学了一定量的单词过后,就可教孩子练习对话了!你可利用生活中的不同场景,来和孩子一起练习会话。
如在吃饭的时候,就可对孩子说:“Thedinnerisready.Areyouhungry?”让孩子回答。你还可以指着桌上的菜,问孩子:“Doyoulikefish?”或“Whichonedoyoulikebest?”孩子可能回答不出来菜名,没有关系,你可以让他用中文来表达。例如:“Ilike番茄炒蛋。”利用生活中的场景,可以让小朋友随时随地练习说英语。早教网
3、边游戏边学英语
找找看:爸爸妈妈可以把家里某一样孩子常用的东西藏起来,让他找找看,并让他用英语说出来“什么东西不见了”。
4、学英语,可以利用这些工具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可以利用的工具辅助使孩子的英语学习变得轻松更有效。
a玩着玩具学英语
孩子对有趣的东西,像玩具等,会产生天然的兴趣,记忆也会更深刻。让宝宝在玩耍中接触到会说话的语言学习玩具,边玩边学,潜移默化地培养婴幼儿的语言模仿能力,强化语言表达,不仅是学习母语也是学习第二语言的最佳途径。
b双语版宝宝学习桌
忙啊忙……有好多东西等着去玩哟,四个角都充满了乐趣。每个桌角都有一个完整的互动学习中心,会用中英文双语跟宝宝互动,还带有灯光和可爱的玩偶,都等着宝宝去玩耍,鼓励宝宝围着学习桌不停地运动和探索。学习桌上有字母形的掌上电脑,数数电话,入门书和缤纷钢琴。还有大量的活动和40首学习歌曲,还包括中文和英文的入门学习呢!
c看教学录影带或VCD、听英文故事CD
可以和孩子一起看一些英文的动画片,这样孩子不仅学习兴趣浓厚,而且也能加深印象。因为这个阶段的小朋友主要是透过视觉的图像来认知其中的意思。或是放一些英语故事CD,让孩子不断地去听,让他习惯这种不一样的语言、语调、语音。早期教育
小提醒最好在孩子想听的时候让他听,尽量不要勉强他。
d听英语童谣和歌曲,边唱边学
英语童谣和歌曲,富有英语独特的音感和感觉,而且通过音韵能让孩子加强对英文单词的认识以及运用,掌握牢固的英语能力,所以,英语童谣和歌曲学习是最佳方法。
本网站小编总结:育儿专家指出,孩子内在的语言学习机制越早的接受不同语言的刺激,就越能够独立的发展起来,因此提前让孩子们接触英语还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希望家长们都能够更多的关注此方面的内容吧!
宝宝的攀比由谁而来
任何一个人都会有攀比心,然而当孩子有了攀比心以后是家长和人们所不能认同的。对于孩子的攀比心,到底是由于谁引起的呢,让我们通过下面的内容让家长可以通过这些内容认识到孩子攀比心的形成。
幼儿园里的“斗富对白”
前些天,班里的小朋友进行了一场令人深思的对话。对话是我们请参加某一活动的小朋友交50元钱引起的。早期教育
小朋友甲说:“50元算什么,100元我也交得起。”
小朋友乙说:“200元我也交得起。”
小朋友丙说:“我爸爸给我买了好几百元钱的玩具呢,这点钱算什么?”
小朋友丁说:“我家还有小轿车呢。你家是什么牌子的车?桑塔纳?我每天来幼儿园坐的是XX牌豪华车。”
还有一些小朋友说,我家有3层楼别墅,我家有摄像机,我家还有……
听到这段对话,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于是,我把这段对话内容记录在教室后面的“家教园地”里,旁边设了一个“家长信箱”,请家长谈谈看法。
家长们也非常震惊。短短几天,信箱里就塞满了家长的反馈。家长纷纷反思说:“我们是不是太容易就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了?”“我们想给孩子幸福,会不会给孩子的却是大手大脚乱花钱的攀比心理?”幼儿教育
我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我发现孩子斗富的内容,大至家中住所环境、汽车品牌,小至衣服、玩具,无所不包。然而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比”!那么是谁教会了他们比呢?家长往往对孩子之间的攀比感到既无奈又不解!其实家长恰恰是孩子攀比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在孩子面前肆无忌惮地说贫比富时,不能分辨是非的孩子很快就学会了。“幼儿园里的小朋友有那种玩具,我也要买”,估计不少家长曾面对孩子类似的要求。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攀比心态时,首先不可盲目训斥或一味满足,而应该静下心来和孩子交流。专家认为,爱“攀比”是学龄前儿童在这个特殊时期的特殊表现,因为幼儿天真幼稚的天性为攀比提供了心理基础。
而在幼儿园里,老师的言行也是促使幼儿攀比心理形成的原因之一。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同样要注意言行,不能作一些不恰当的比较促进孩子的攀比心理。
我们对孩子的表扬应集中体现在平时谁最爱劳动,谁最爱帮助别人、谁最乖等良好行为上,这样幼儿在努力获得表扬的过程中,将会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也有助于良好价值观的形成。幼儿早教
同时,我们现在受“赏识教育”思潮的影响,家长和老师动不动就伸出大拇指说“你真棒”,这种泛滥的表扬也让孩子容易产生精神上的虚荣,尤其是一些个性好强的孩子,看见别人比自己强,就会受不了。我觉得,针对“攀比风”,最关键的还是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要帮助他找出优点,培养自信心,让孩子知道他也有让别人羡慕的地方,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平息他的攀比之心
本网站小编总结 :攀比心会给孩子成长带来一些不利的因素,通过上面内容对于孩子的因素,希望那个家长可以及时的发现孩子的攀比的心,为孩子的健康的成为可以排除孩子的一切不利的因素的发生。
如何训练宝宝应对陌生人?
从宝宝八九个月具备独立的攀爬能力,到他1岁多脱离父母的怀抱嚷嚷着要“自己走”开始,可能的危险就如影随形,宝宝可能受到陌生人的侵犯和骚扰,可能因为贪看玩具、花灯或风景与父母走散;也可能因为忽略了安全标识遭遇意外伤害……
对宝宝的安全教育应当进行到哪一步,才既不会让宝宝误认为这个社会上都是坏人,都是危险的事物,想安全必须一刻也不离爸爸妈妈,又不要让他在走近危险区域的时候毫无警觉,一点自我防范的意识也没有?宝宝的自我防范要做到哪一步,才刚刚好?
有陌生来电
怎样在电话里得体地应答,才能既听上去有礼貌,又避免透露宝宝是一个人在家或与保姆在家的情况?一般来说,我们不赞成宝宝接到陌生电话时告诉他人家里的信息。不要说“我爸爸妈妈不在家,请你晚上再打过来。”
●宝宝说:“我爸爸在洗澡(或我妈妈在楼下的超市给我买果冻),你以后再打。”
●向对方索要电话,说“我爸爸一洗完澡就让他打给你”,也是一个办法,一般“有危险的陌生人”都不会把电话留下来。
有陌生人敲门
有时宝宝单独在家时会有收牛奶费、收垃圾费的人叫开门,也有陌生人托着宝宝最爱吃的披萨饼盒子,说是“你妈妈叫我送比萨饼给你,你妈妈已经付过钱了,快开门让我把饼给你。”
这种情况要告诫宝宝千万不要开门。
●宝宝这样说:“我爸爸现在在午睡,不方便叫醒他。请半个小时后再来好么?”
●或者这样说:“我现在没有钱给你,等我妈妈洗澡出来。”
TIPS
父母要绝对告诫宝宝不可给陌生人开门,大一点的小孩父母可以给列一个单子,哪些人来了可以开门的,比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透过猫眼看清楚后,是可以开门的。不妨把这个单子贴在门上,对孩子是一个提醒,也是一个警告。
路遇陌生人
如果在爸爸妈妈的视野范围内,与其他陌生小朋友以及带他们的家长一起玩,是安全的,比如在儿童游乐场和充气城堡内。但如果有人套问你的父母都做什么工作,家住哪里,宝宝在上哪间幼儿园,平时是谁接你,这个陌生人就有“热心过度”之嫌。
要教育宝宝不能跟“热心过度”的陌生人一起走,不能随便吃陌生人给的零食。
●如果发现自己难以摆脱陌生人的纠缠,可以向游乐场的工作人员和保安求助。
●也可以对陌生人说:“这些我都不记得了,要不你去问我爸爸?我爸爸就在那边!”如果陌生人有不良企图,他一定会逃之夭夭。
陌生人临时接宝宝回家
如果有陌生人哪怕是比较熟悉的人要接宝宝回家,怎么办?
告诉宝宝,绝对不要让宝宝上别人的车,比如宝宝在社区里骑车,就算是邻居要载他回去也要婉拒。
爸爸妈妈要强调一点,除非爸爸妈妈同意,不要坐人家的车子是一条铁的纪律。
宝宝说:“没关系,您先走吧。”
TIPS
如果的确爸妈有拜托朋友或同事接宝宝的可能性,怎样让宝宝明白眼前这个陌生人有没有危险性?很简单,父母应该与宝宝事先讲好一个安全密码,这个来接你的人知道“口令”,宝宝就可以跟他走,否则就不能。父母要确保每个安全密码只使用一次,而且经常在家与宝宝“温习”这一密码,免得宝宝忘记。现在有些拐卖儿童的事件会发生在熟人之间,因此,与4岁以上的宝宝达成默契,设一些“安全口令”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在商场或者超市走丢了
如果是在商场和超市里走丢的,要事先训练宝宝:
1.保持镇定,不要哭闹。
2.马上跟最近的工作人员取得联系(父母要多多指点,让宝宝认得常去的购物场所的工作人员制服)。
3.在商场或超市都有广播站,一般负责播报商品信息,也负责替走失的儿童寻找家长,因此第一时间去广播站,可以让父母知道宝宝在哪儿,是否安全。
4.宝宝可要求女性工作人员带自己留在广播站或去总服务台等待家长来接。
如果是在马路上走丢的
1.向最近处的警察或交通辅警求助是最安全的。
2.如果一时无法找到警察,可以向最近处的报摊或书报亭主人求助,让他打110报警。
3.一般来说,等警察到来后,只要宝宝说得出家中地址或电话,警察完全可以帮忙把他安全送回家。
如何应对好奇心强的宝宝
小宝宝爱问问题这是做为妈妈共同的感受,许多的时候孩子们反复问问题,常常让家长们不知道应该如何回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回答宝宝问题的小技巧,可轻松的搞定小宝宝!
好奇对于宝宝的大脑发育是非常好好处的,但是新父母容易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宝宝反复问问题,反复问为什么,新妈妈应当怎样回答呢?专家说,面临这种问题是,原则上应做到四要四不要。
在方法上:要偶尔的装装糊涂,要配合宝宝反复做相同的回答,要经常性的反问孩子,要充满乐趣的问答方式。亲子早教
偶尔的装糊涂,不要所有的问题,都以直接回答的方式来告诉孩子,而可以慢慢启发孩子的思维,来帮助他想到问题的答案。有个时候,孩子会问一个其实他见过的东西,可是他想在父母那里寻求一种确认,这时,用启发思维的方式,来帮助他回忆。
比如,宝宝指着花生问,这是什么呀?妈妈可以装装糊涂,这样说:这是什么呢?妈妈也想不起来了,但是我们在一本书上看过的,叫leo'snewpet.leo的hamster躲在沙发下不出来,是拿什么把他引诱出来的呀?这时宝宝会眼前一亮,和宝宝一起重温一遍故事,他不仅会对花生这个词加深了印象,还觉得这样的学习真是非常有乐趣。
配合宝宝反复做相同的回答:宝宝反复的提问,是因为他们还不确信已经完全记住,因此,当宝宝反复的问同一问题,不要说“刚刚我告诉过你的呀”,而要更加清楚地回答,帮助宝宝加深对事物的印象。
经常性的反问孩子:反问孩子,“你觉得是什么呢?”,可以启发宝宝去思考,发挥他的想象力,培养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很多时候,孩子只是没有信心把他的答案说出来,鼓励孩子自己来回答问题,也是培养孩子自信的方法。真正的亲子互动,不是一个问,一个答。而是双方之间有问有答,这样才会让亲子时间充满乐趣。
充满乐趣的回答方式:两岁宝宝提出的问题,不能以大人的方式来回答。比如,他要问你熊猫是什么啊?那父母不能从大人的角度想要专业的回答这个问题。而要从宝宝所了解的,和感兴趣的方面着手,可以简单的说:熊猫是喜欢吃竹子,喜欢爬树,喜欢睡觉,喜欢翻跟斗的动物,他一天可以吃很多的竹子,他睡觉的样子很可爱,他翻跟斗的时候就像皮球一样在地上滚动……配合肢体动作,加上夸张的语言,一下子就让熊猫的形象在宝宝眼里活跃起来。
本网站小编总结:小朋友们爱问自然是好,做为家长不可打击孩子的好奇心理,并且还要学会多配合孩子的提问,若是你还没掌握这方面的回答技巧,那就看看此文章吧,对于妈妈们来说可是很有用途的噢!
如何艺术化应对“问题宝宝”
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新学期即将到来,学生们也要为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做好准备,做好入学的准备工作可以在开学时有条不紊,你收藏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小知识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如何艺术化应对“问题宝宝””,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妈妈,我是怎么生出来的?”“为什么照相机会照相?”“世界上有多少个星球?”不少爸爸妈妈们经常被宝宝提出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难倒,不知道如何应对。专家提醒家长:不恰当地回答宝宝的提问,不仅让宝宝遗憾地错过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还有可能打击宝宝的求知欲和自信心,从而影响宝宝未来的发展。
宝宝爱发问,家长常犯难
每个家长可能都遇到过“问题宝宝”,成长中的宝宝对一切都感到好奇,常常揪住每一个他能想到的问题问个不停。宝宝的提问是张口就来的,但提供适合的答案就没那么容易了。生活中很多家长都被宝宝的提问给“难”倒了,而家长对宝宝的提问表现出的反应则不一而足,到底该如何对待宝宝的“十万个为什么”呢?
专家意见:
艺术化应对“问题宝宝”
面对一直问个不停的宝宝,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呢?教育专家表示:“心理学研究表明,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好奇、好问,不满足一知半解,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思维方式。家长应该多带宝宝接触大自然、接触不同的生活,关心宝宝的每一个提问,并且有问必答,满足宝宝的智力需求。”专家认为,“只要你是一位谦虚好学、头脑灵活、充满童真、愿意用心与宝宝沟通的好爸爸好妈妈,自然能成为百问不倒的醒目父母。”专家建议家长艺术化地应对宝宝的提问:
1、接纳宝宝的问题
宝宝经常提出一些令人忍俊不禁、无法回答的问题,如果父母不接纳宝宝的问题,只是一笑置之、敷衍了事或粗暴制止,久而久之,宝宝就不想再问了,这将导致其智慧的萌芽逐渐枯萎。专家提醒家长:不要烦躁和训斥宝宝。如果以不耐烦的态度去打发宝宝的问题,只会更加刺激他的“求知欲”,让宝宝陷入另一种不恰当的求解方式。
“如果父母正忙于做事,可以告诉宝宝‘过一会儿告诉你’;或暂时放下自己正在做的事,给宝宝解答。”
2、回答问题不需“包办”
家长最好不要包办代替地以“帮助宝宝解答问题”为荣。“我儿子现在上小学了,他小时候就非常爱问问题,那时候我就觉得,‘当家长的一定要帮助宝宝解答问题’,所以不停地、细致地帮儿子找答案。可是现在我儿子发现他自己的自学能力明显不如班里的很多同学,我们一起分析了原因,觉得这跟我一直帮他解决问题有很大的关系。”
“家长一定要警惕好心办了坏事。帮宝宝细心找答案就是这样的情况。”非常细致的知识,父母也不一定知道,家长可以间接引导宝宝到书本里寻找知识,帮助宝宝从小养成查字典、看书的习惯,这样将来遇到疑难问题就知道如何自己去找答案了。
3、变晦涩为生动
回答宝宝的提问,要有“把晦涩变生动”的艺术。父母如果从自己的角度,而非根据宝宝的知识经验和接受能力来回答宝宝的问题,宝宝往往听不懂。因此,父母应尽量运用明白易懂的语言,以拟人、比喻、观察实物、实际操作及列举生活中实例的方式加以回答。
比如回答“为什么我没有小鸡鸡”的问题时,家长可以把女孩子的特有身体器官称作“小平平”,告诉宝宝“小鸡鸡”和“小平平”都是身体里很隐私的部分,不可以露出来让别人看到,也不可以偷看别人的。
4、给宝宝思考空间
面对比较难回答的问题,父母没有必要硬着头皮去回答,太复杂的答案小宝宝未必明白,还不如给宝宝点想象空间,允许他们做一次天马行空的回答。有时则可鼓励宝宝在自己的不断操作中寻求答案。
“宝宝最喜欢帮家长解决问题了。”专家建议家长可以适当地反问宝宝。当宝宝问“为什么”时,反问“你觉得为什么?”以了解宝宝的想法。反问时要启发、引导,问题的难度要适宜。还可以用开放式的提问,让宝宝叙述所见所闻。
如何应对喜欢“芭比”的儿子?
儿子5岁生日那天,我带他去商店选礼物。林林总总的玩具,儿子唯独钟情于芭比娃娃,而对于奥特曼、飞机、坦克、汽车等玩具却不屑一顾。售货员笑着逗他:“男孩也要玩芭比娃娃吗?”“谁说男孩不能玩娃娃!”儿子立刻反驳道:“娃娃不能只有妈妈,她还需要有爸爸!”在场的人都笑了。说实话,我原本不打算给他买,但僵持了十几分钟,最后我还是满足了他,一是为了他那个“娃娃也需要爸爸”的理由,二是为了儿子“双性化”人格的发展。
所谓的“双性化教育”,是摈弃了传统的、绝对的“单性化教育”后应运而生的一种家庭教育新理念。传统社会对男性和女性角色做了严格限制,两性特征互不相容,而“双性化”则是指个体的人格中同时融合了男性和女性的特征。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过于男性化的男孩和过于女性化的女孩,往往在智力、体力和性格发展方面都较为片面,智商、情商也较低。相反,那些兼有“两性之长”的男孩和女孩却大多发展全面,文、理科成绩均较好。双性化教育的理论启发了我,于是我便在教育儿子的过程中进行了有意识的尝试。
儿子蹒跚学步时,就时常与邻居的小女孩一起玩耍。这个时期的孩子完全没有性别意识,在一起玩耍接触中相互模仿,为“双性化”人格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两岁半时,儿子上了幼儿园。一群男孩女孩中,儿子从不划分帮派偏向哪方,简直说得上是“如鱼得水”:男孩喜欢的东西他喜欢,女孩喜欢的东西他也喜欢,兴趣非常广泛。我欣喜地发现,儿子非但没有“女性化”,反而改掉了爱动手打人的坏毛病,学会了宽容与礼让。当有女孩受欺负时,他还会攥紧小拳头向人示威,显示出小小男子汉的威力呢!
再大一些后,周围有许多女孩开始学舞蹈,儿子也想学。不顾众人的反对,我把儿子送到一个舞蹈班学了半年的舞蹈。之所以只学半年,其实还是有所顾虑,因为孩子已经到了性别萌芽期,为了强化他自身的性别意识,只好适可而止。而送儿子去学舞蹈,主要是想鼓励他向异性学习,促进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日趋完美。经过半年的舞蹈训练,儿子身体的协调性、音乐的感受力、动作的节奏感都有了明显进步。
尽管已经尝试了几年的“双性化教育”,但面对“芭比”时,我起初还是有点犹豫。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芭比”抱回去之后,儿子既当爸又当妈,给她讲故事、唱歌、喂奶、洗澡,忙得不亦乐乎。他没有去学女孩子娇滴滴撒娇的样子,只是在细心呵护“宝宝”的过程中寻找乐趣。其实,孩子的性别取向,关键还要靠家长正确的引导,玩具本身是没有性别的,只是成人为其附加了各种性别标签。何况,玩具的多样性可以弥补孩子自身性别中的不足,这与我尝试的“双性化教育”并不矛盾。我很庆幸满足了孩子的愿望,使他在成长中多了一份责任,更多了几分欢乐,而我也因为孩子的快乐而感到快乐。
如今儿子已经上幼儿园大班了,是一个活泼开朗、大方勇敢、细心温和的好孩子,常常受到老师及邻里的交口称赞。虽不敢说这全是“双性化教育”的功劳,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种种双性化教育的尝试都曾给他的性格养成留下养分,引导他一路向前。
宝宝甩出狠话父母如何应对?
宝宝正饶有兴致地看动画片,你强硬地把电视关了让他去吃饭,他可能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朝你大嚷“我恨你”,或者“你太坏了”,你千万别逐字逐句地全盘接受他讲的话,试着理解一下那个气极败坏的小可爱,这一切只是源于他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愤怒的感情。一句“我恨你”实际的意思却是“你没经过我同意把电视关了,我非常不高兴。”
两三岁的宝宝如果说“我恨你“时,大人不用把这三字当真正意思去理解。他们正在学习说话,很多时候他们并不理解他们用的词汇的含义。尤其对那些能引起大人明显反应的脏字,他们更没完全领会意义。
有些父母听到宝贝对自己说“狠话”感到又生气又伤心,其实这也没有必要。宝贝并非真的要“打死”你,他并不理解“打死”是怎么回事。如果父母反应过激,反而“中”了他的小圈套——他就是想看到你暴跳如雷的样子。
就拿爸爸妈妈自己来说,有时控制不住对宝宝说“你太讨厌了”,可不到5分钟,你又开始抱他亲他了,很多爸妈这么干过吧。所以宝宝说“我恨你”时也不是真的仇恨,面对这个时候,爸爸妈妈要做的是好好教教他怎么疏导他的怒气。
他生气时我怎么办?
愤怒就好比高兴,悲伤和恐惧一样,无关好坏,是一种很正常的情绪,宝宝和大人一样都会有。愤怒是一种自己愿望的落空或者因外界的不良刺激而内心产生的一种感情。在宝宝生气、愤怒时,如果爸爸妈妈善于引导,这种感情的发泄对宝宝来说也是积极的。
爸爸妈妈在平时和宝宝相处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不要压抑他们的情感,长期压抑的结果会使得宝宝心理受挫,而且会让他们惧于和爸爸妈妈交流。相反,我们要教会他们用正确的方法来表述疏导他们的情感。
保持冷静。爸爸妈妈应该把自己的情绪先放在一边,专注于让宝宝安静下来。如果你也火冒三丈,请先深呼吸同时默数到10甚至100让自己先平静下来,同时在心里对自己强调:宝宝能表达自己的情绪是好事,自己不能和宝宝一般见识,这样只能使事情更糟。
反思他愤怒的起因。如果他还不会用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生气的原因表达出来,爸爸妈妈可以试着帮助他捋清事情的经过:宝宝生气了,是因为妈妈说天太晚了,宝宝要去睡觉了,而你不去睡觉,对吗。
教会他下次怎么做。如果我们只告诉他做错事了,而不告诉他对的应该怎么去做,那么我们只完成了一半的工作。宝宝还得学会下回遇到类似的情况他应该怎么做,比如你可以和他说“刚刚妈妈打电话的时候,宝宝大声和妈妈嚷嚷,是因为妈妈没顾上理你,你生气了是吧?下回妈妈再打电话,宝宝要妈妈帮忙,要轻轻和妈妈说,妈妈就帮你了,好吗?”另外,宝宝每次有哪怕最小的进步,妈妈都不要忘记表扬他。
你今天高兴吗?
在关注宝贝们健康和教育的同时,我们经常会忽略的一个问题是:宝宝,你今天开心吗?其实,宝宝的情绪问题也是爸爸妈妈应该多加关注的。
表达感情方式激烈。别看宝宝小,可是两三岁的他们情感时很强烈的,对他们而言,理智、温和地处理矛盾是不可能的,他们只会用大哭、大笑等相对激烈的方式来表达心中的感情。当他对你说“我恨你”时,他只在表述他的气愤,你应该高兴的是,这时你面前那个小可爱又长大了一些,因为这次他不是想小时候通过在地上打滚,高声哭闹,撕咬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愤怒,而是换了一种更精细的方式——语言表达。
此外,我们要理解,宝宝在这个年纪每天要遇到很多让他感到郁闷的情况:一个插件游戏里小方块插不进小圆格里他们也会气急败坏,耳边时常响起大人们的”这个你不许动,那个你要小心别碰坏了”的禁令也会让他们烦躁。
解除烦恼的4个贴心建议
1、父母要避免强烈的情绪反应
你反应越激烈,宝贝就掌握了对付你的有效武器。不要让宝贝的这些不良语言影响并左右你的心情,应保持冷静。他按你的按钮,你如果没有反应他就知道这样做达不到预期效果,也就会逐渐放弃这种方式来引起你的注意了。
2、告诉宝贝你听了他说狠话的不舒服感受
当宝贝出言伤人时,蹲下来看着他,关切地问:“你现在很生气,是吧?”等一等宝贝的反应,如果他情绪很激动,不要着急给他讲道理,陪伴他,倾听他,等他平静下来之后再告诉他:“我知道你刚才很生气,但是你那样说话很不文明,我听了之后也觉得很难过,你可以说‘我很生气!’但不要使用粗鲁的语言。”
3、温和而坚定地告诉宝贝说狠话不文明
你可以平静而严肃地直接告诉宝贝:“在咱们家,我们不使用这种不文明的语言,我们不用语言伤害别人。”你的态度温和坚定,始终如一,宝贝说“狠话”的行为会逐渐削弱,直至他们掌握如何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
4、父母在生活中注意用文明语言
平时家里人互相之间说话,要注意使用文明语言,不互相侮辱,哪怕是开玩笑,也不能使用难听的字眼。对宝贝要尊重,说话做事要做到彬彬有礼,特别注意不要剥夺宝贝的自由,不要压制宝贝的自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