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兴起了一股“国际风”,只要提起我国传统的东西,我们就下意识的认为是糟粕,而只要是国际化的东西,就一定是先进的理念,一定科学。殊不知,矫枉过正也是另一种迷信。育儿路上,你是不是也迷信过?

到底要不要夸孩子?

美国提倡鼓励式教育。他们的一项心理学调查曾提出:在孩子成长期,父母给予的肯定要达到5000次以上,才可能使孩子养成健全的人格。如果把5000次夸奖进行分解,把60%的夸奖集中在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生头5年里,意味着每天要对学龄前儿童夸奖3次。在鼓励式教育的影响下,美国孩子一向都是看起来自信满满。

相比之下,我们的民族性格偏于内敛,涉及到育儿,也多采取谦逊的方式进行。对于小孩子过于强调道德层面的谦逊,很容易压抑孩子的自我发展。尤其在这样一个日益国际化、竞争化的时代,过于打压孩子的自我,同时也就意味着限制孩子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于是,有些育儿觉悟的年轻父母,乍一接触国外的鼓励式教育,就开始大力追捧。

孩子做得好,他们也简单一句“你真棒”;孩子做得不好,为了鼓励孩子,又是一句泛泛的“你真的很棒”。

但是若干年后,美国教育界发现,这样“鼓励”出来的孩子,并非脚踏实地地自信,反倒自信得有些盲目,并且不堪一击。

最后,美国教育界的学者们才纷纷发声:鼓励孩子也是有技巧的。

比如,鼓励不可不切实际。孩子没有某方面的天赋,不要夸大其词地吹捧,而应客观告诉孩子具体好在哪里,哪一个行为做得棒。最好是尽力为孩子提供实践、探索的机会,帮他们体验成就感,然后再具体地夸孩子,并把他的付出与他的成就绑定在一起。

到底要不要分床睡?

欧美国家提倡父母从小和孩子分床睡,认为这样可以保证孩子安全并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而在我国,孩子在出生后的最初几年里,都是和父母亲同睡。

心理学研究表明,早期(0-3岁)和父母同睡的孩子安全感建立得更好,而安全感的建立对于孩子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从这点上看,我国传统的育儿方法倒是更胜一筹了。

国外的育儿方式并不一定完全适用于我们的孩子,毕竟社会环境差别很大,如果只是不加分辨全盘引进,还可能引起水土不服。

选洋早教还是土著早教?

随着父母对育儿的重视,早期教育逐渐成为一个热词。为孩子选择一家早教机构,也是很多父母自然而然的一项选择。于是,在选择国外洋品牌,还是本土品牌之间,很多父母也产生了困惑。

其实早教机构在整个早期教育过程中,就是扮演了一个辅助、引导的角色。不要妄图把孩子扔给早教机构就万事大吉。如果父母能够做到对孩子的高质量陪伴,并且能够为孩子营造出一个有同伴的社会化氛围,完全可以不上早教。

而父母如果要选择早教机构,没必要一定要选择洋早教,只要坚持下面这3个原则就好了:第一,距离要近;第二,育儿理念要科学;第三,早教课程要能够将父母纳入其中。

相关知识

孩子所创造的“童话世界”,你尊重过吗?


让宝宝和真实世界的交往是重要的,但也不要粗暴干涉宝宝内心对假想伙伴的需要,要知道这样的需要对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是完全正常的。

3岁左右的宝宝,大多会假想出一个或者几个小伙伴,就好像这些朋友真的围绕在他的身边,跟他讲话,和他玩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陪伴着他。孩子会以为他可以带着自己的假想小伙伴参加各种活动,和其它现实生活中的小朋友一起玩,这个伙伴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个小动物,或者就是个小精灵,停留在自己的肩头、手臂或者手心里。

有时候,孩子也会把一些实际的物品作为他们想象中的玩伴,比如说一只毛毛绒玩具,一个小枕头。虽然这些小伙伴仅仅存在于孩子神秘的想象空间里,但孩子会把这个伙伴当作和自己一样的人,并且相信它真的存在着,就像一个活的生命体,还有着积极的心理活动呢。

你会发现,孩子会和它小声说话,谈一谈自己生活中正在发生的或已经发生的事情;好的心情,不好的心情;或者还会在桌子后面给那个假想小伙伴设置特定的座位,喂它吃饭,给它打针吃药。

宝宝会对这样一个伙伴产生特殊的情感依赖。有的时候,你还会惊讶地发现,宝宝会要求你象接纳真人一样接纳他的假想伙伴呢。每当生活中出现一些强烈的情感体验时,比如宝宝感到委屈,害怕,不安或者孤单的时候,也就是他开始寻找和创造那个假想伙伴的时候了。

现代的家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的玩伴往往比较少。那么这种和假想伙伴讲话、玩耍的表现会更为明显。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在孩子创造出一个想象中的玩伴是一种良性的行为,它会对宝宝的精神和情感健康更有好处。

惊喜1:学习运用语言与社会交往技能

专家分析:从行为层次上看,和一个想象中的玩伴玩耍,可以使孩子不断尝试使用新学会的语言和社会技巧,是一种用来减轻孩子内心孤独感受的好办法,是一种缓解和现实中同伴交往矛盾的好办法呢。特别是对那些由于生理或其他一些特殊原因不能和同龄人一起游戏的孩子来说,这种与假想伙伴的交往能够较好的模拟社会交往,有效的表达自己的感受。

惊喜2:通过角色扮演来学习

专家分析:孩子在和假想朋友的交往中,他一会儿要扮演那个朋友,一会儿要做回自己,他可以扮演自己心目中的好的自己和坏的自己,或者乐观的自己和悲伤的自己等等。通过两个角色不断的扮演和转换,这两个部分不断的沟通,孩子最终会巩固他心灵中的不同方面,帮助孩子形成较为稳定的个性。

所以当你的宝宝有了自己的想象中的小伙伴时,对孩子来说实在是一件乐事呢。

那么作为父母,宝宝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你又该如何对待宝宝和他/她的假想伙伴呢?

1、要始终和你的孩子直接交谈而不是对他想象中的玩伴说话。

这并不是要你否定孩子虚构出来的小伙伴的存在。但是你必须要孩子明确一点,你是无法看见他/她的那个小伙伴的,也听不见他们说话。容忍你的孩子有一个想象中的玩伴这个事实,并不是要你把它当作一个家庭成员,要知道,这个玩伴只对你的孩子存在着。

如果宝宝并没有要求你这样做,你也不需要提到他的那个玩伴,也不需要专门在饭桌上给宝宝的假想玩伴安排一个座位。如果你的宝宝要求你在饭桌上安排另外一个位置,你可以这样做。

2、为宝宝寻找一些真实的同伴,逐渐替代宝宝想象中的玩伴。

当你家里出现了一个想象中的玩伴时,请你尽量不要排斥或者取笑这个玩伴,否则这会让孩子感到受到挫折和丢脸。你也无须过分关注那个孩子虚构出来的小伙伴,想象中的玩偶对他来说实在是一种神秘的独享的快乐。

你可做的:通过让孩子更多的接触真实世界,接触更多的小朋友,使他对想象中玩伴的需要降低到最低程度。

让宝宝和真实世界的交往是重要的,但也不要粗暴干涉宝宝内心对假想伙伴的需要,要知道这样的需要对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是完全正常的。

在宝宝的情感和社会认知发展中,这种和想象中的伙伴的交往是可以提高宝宝的交往技能和认知技能的,也可以促进宝宝对自己的积极评价,从而降低宝宝的不良情绪体验和挫败感。

大人是应该尊重宝宝创造的这个独特的童话世界。

剧说:我的宝贝——小时候,你“偷”过东西吗?


“你小时候偷过东西吗?偷了什么东西?当时为什么会偷东西?被人发现过吗?给你带来很深的影响吗?现在你还内疚吗?你怎么评价小时候的这种经历?”……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到过这段文字,这应该是数年前在论坛上比较火的一篇帖子,勾起了不少人缅怀童年的黯然神伤。本期《剧说》我们就一起聊一聊——关于小孩“偷”东西的那些事儿。

剧说第15期总第十五期编辑/金晨

小编今天想到的话题其实与剧情的关系并不大,只是很简短的一段。梅晓菲得知袁晓凡盘下了小区内的幼儿园后,毅然决定辞职去帮助他。这样的举动并非想要离一直喜欢的晓凡近一些,而是梅晓菲真的专修过儿童心理,并致力于投身幼儿早期教育,在幼儿园工作显然能够圆她梦想。梅晓菲正式给学生家长们上的第一堂课就与我们本期话题有关,就是孩子小时候的“偷”东西,并不是我们是非观念上的“偷”。

梅晓菲观点:小孩子的“偷”,与我们是非观念上的“偷”不同

·为什么小孩子偷东西就不能叫做“偷”呢?

我们这里说的小孩子也是有个年龄限制的,即6岁。6岁前,孩子年幼无知,他没有观念上的物品所有权,也就不了解他喜欢的这个东西是有主人的,如果他觉得需要这个东西,就会拿。

·家有小宝贝拿了别人家的东西,我该怎么办?

1.建立孩子“所有权”的意识

我们刚刚说了,6岁以下的小宝贝还没有一个物品所有权的意识,父母应该做的就是建立孩子“所有权”的观念,即让孩子知道尊重别人的所有权。父母可以“以身作则”,在收好自己的物品同时,嘱咐孩子及时归置好自己的物品,父母可以向孩子借用玩具或是纸笔,并告诉孩子要使用多长时间,征得孩子的同意,方可把物品带走,在归还时要向孩子说“谢谢”。例如:在家里,和宝宝一起认一认,哪些是他的东西,比如,衣服是宝宝的、芭比是宝宝的;手机是妈妈的、笔记本电脑是爸爸的。告诉宝宝,家里每个人都有私人物品,这些东西,如果没经过本人允许,是不能动的。当然,宝宝的东西也一样,没经过宝宝允许,妈妈和爸爸也是不能把玩具随便给别人的。

2.逐步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些小孩子在超市或者商场中随意拿东西,然后被爸爸妈妈制止。其实这样的行为都反映了我们刚刚上面说的“所有权意识”。然而,培养孩子的自制力也是同样重要的。例如:买回孩子想要的东西,父母可以不马上给孩子,而是告诉孩子,当他有好的表现时才能得到。如果孩子没有乱碰商场里的东西,家长一定要表扬孩子的自制力。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样的力量,不要为占到一些小便宜而沾沾自喜,自己有过失时要及时弥补或道歉,这对孩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很重要,因为你就是孩子面前的那面“镜子”。

3.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要他体会丢了东西的小朋友会是多么着急,并鼓励他及时归还物品。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看到孩子与他人分享玩具或是食品,我们要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强化他的分享行为,这样很快就能建立起所有权的观念,并学会尊重他人所有权的行为习惯。

4.让孩子主动承认错误

其实这一步是很多爸爸妈妈都无法迈出的,当孩子拿了小朋友的东西,会觉得自己很丢人,教育无方。但是,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会担当,并且会有效的杜绝孩子以后犯类似的错误,这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吗?

5.适当满足孩子的需求

其实很多孩子拿了小朋友的东西,大多因为别人有,而他没有。如果家庭收入可以满足孩子的需求,那么适当的满足一下孩子的需求也是可以哒。

6.可以试着与小孩沟通

不要以为小宝贝什么都不懂!当发现孩子拿了小朋友的东西,你可以问问他为什么要带回来,是不是孩子真的需要,要告诉他,合理的需求,爸爸妈妈会满足他的。但是切记不可以用“偷”这个字眼,这样会给孩子心灵造成阴影。

休息一下!趣味小测试:你的欲望有多大?

风和日丽的上午,你和几位好友一起在公园中种下了一株小树苗,一阵微风吹过,小小的叶子在风中摇曳,而你却挥汗如雨。试想一下,几年以后它会在你的心里长成什么样子?

A.结满果实的树

B.开满美丽花朵的树

C.已经枯死了

D.只是一棵树而已

答案解析:

A.结满果实的树

物质欲望强烈,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你认为如果无法马上看到利益的话,那么努力就会是一件极其无聊的事。你的这种个性在财产的累积上也显露无遗,没有长远计划,而只顾谋取眼前的利益。

B.开满美丽花朵的树

唯美派。属于重视美感和情调的唯美派。你的物质欲望不太强烈,也不贪婪,对自己财产的多少不太关心。所以,你比较容易累积自己的财富,够用就好。

C.已经枯死了

都是凭直觉行动,从不理会别人的意见,所有的事情都是独断专行,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你有很强烈的金钱欲望,又不是苦干实干的努力型,喜欢追求不切实际的虚幻梦想。

D.只是一棵树而已

平衡感相当好,面包、鲜花都要追求。不挥霍,即使心里非常喜欢一件东西,你还是会先衡量一下自己的荷包,量力而为。凡事你都周详计划,稳扎稳打,决不做冒险和没有把握的事。

如何纠正孩子的偷东西行为?

我们上面提到,6岁前的宝贝没有“所有权”的意识,所以喜欢的东西总想拿。那么6岁后呢?严格来讲,6岁以上的孩子已经有了认知和是非意识,那么,这时候孩子出现“偷东西”的行为该怎么办呢?

·了解孩子的动机

1.引起别人的注意。有些孩子为了引起父母、老师、同学的注意,会以偷东西弥补平时缺失的关怀或者注意,这些没有被满足的关怀和注意,有可能来自父母、老师,甚至是同学。

2.偷窃行为受到赞同。有的父母或者家中的老人,知道孩子有这样的行为,却不加以禁止,还给予无形中的肯定,让孩子更加认同这种行为。

3.忍受不了物质诱惑。孩子在物质的需求无法满足的时候,产生的偷窃的行为,尤其是吃的,玩的这些对孩子感官刺激很强烈的东西。

.

4.惹怒父母。父母的严厉的管教方式导致孩子产生报复的心理,孩子做出这些行为用来激怒父母,其目的是想让父母没有面子,并让父母感到心灰意冷。

·如何纠正孩子的偷东西行为?

1.控制情绪、沉稳面对

当父母发现孩子偷窃行为,如果盛怒之下和孩子沟通的话,得来的一般也是孩子的撒谎,所以不论你有多么生气,请你强制自己静下心来。

在与孩子沟通这个行为的时候,切忌单刀直入的问法,比如:你是不是在我的钱包里偷了50元?这种问法孩子的第一反应肯定是否认(大人面对这样的问题也是一样),而我们做父母的知道孩子是撒谎时,可能会更加愤怒。其实我们只要换一个问法:我知道你从妈妈的钱包里拿了50元,或许你真的很需要这笔钱来买你心爱的东西,妈妈希望,你想买东西之前,可以和妈妈商量一下好吗?

另外,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候,父母一定要知道孩子是否有偷窃行为,最忌讳就是父母来做法官,对孩子先进行“有罪嫌疑”。

2.学会把危机转为机会

父母可以观察孩子偷窃行为是以下情形中的哪一种,并根据类型做出合适的解决方法:

(1)没有足够的零用钱去购买其他同学都有的东西

(2)寻求父母的关注

(3)认知发展不成熟,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当

(4)追求“问题行为是否真的会被抓到”的刺激感

(5)模仿他人的行为。

3.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要让孩子面对后果,通常可以采用的方法是要求孩子赔偿,归还别人的物品,如果以上两项难以执行的话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取消孩子一些权益来惩戒孩子,比如,禁止看孩子喜欢的电视。

榜样力量:当孩子“偷”东西后……

1.泰国广告:“宽容”究竟拥有多大的力量与魔力?

一个孩子由于贫困,从药店偷拿了三包止痛药,被抓住后一个小吃摊老板解围并帮他付了药费,外加自己家的一份汤饭,正是这种宽容的对待,使孩子日后成为了一名医生,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帮助了很多需要帮助的人。并用实际行动为自己当年的行为做出赎回,亲自为重病在身的小吃摊老板做手术,并给了老板女儿0泰株的帐单,上面写到,“所有费用30年前己经付清”。

2.一位“理性”父亲“用心”的教导

在孩子四岁多的时候,爸爸带着他去一位叔叔家玩。他很快被叔叔家小哥哥房间里的小飞机模型吸引了。玩了一会儿觉得特别喜欢,真的很想要。于是趁大家不注意就偷偷揣起来了。跟爸爸回家的路上,他心里特别纠结、特别难受,实在忍不住还是跟爸爸“坦白”了,说自己偷拿了人家的小飞机。爸爸沉默了一下。

他至今清楚记得爸爸当时短暂的沉默,和站在路边害怕至极的他。然后,爸爸态度很温和地对他说:“咱们一起回去把小飞机还给叔叔吧,爸爸以后再给你买一个。”于是他极不情愿地跟着爸爸回去送还小飞机,心里又舍不得又羞愧得不行,似乎还害怕得哭了。

爸爸只是很平静地回去跟人家解释说:“不好意思,孩子不小心拿走了小玩具,现在送回来。”事情就这么过去了。他没有受到任何责备,爸爸也没有将此事再告诉别人。

这件事让他印象深刻,讲起此事,他一面回忆着父亲的温暖,一面感叹父亲处理此事的用心。

揭秘明星大咖童年往事:张学友偷荔枝未遂被吓跑,周杰伦欲偷张学友CD

“歌神”张学友从小也是个调皮的主。有一次,他站在水果摊前,看到水果摊上摆放着美味的荔枝看了很久,遂产生了想偷的想法时还没来得及下手,便被摊主冷不丁响的一声吼道:“干啥?!想偷东西呀!”顿时让学友冒了一身冷汗,吓得学友灰溜溜的跑了。

周杰伦自爆小时候也曾偷东西。“小时候总有叛逆的时候,自己曾去偷书及偷CD,那时候见学友的《吻别》CD,动了心就想偷,但因为放得很高,要偷有点困难,结果还是存了钱去买,从此便不再做小偷了。”

小编对你说:其实很多父母一旦得知自己的孩子有了“偷”(拿)的行为后,非常担心。家长认为这样的行为就好像给孩子判成了真正的“小偷”,今后也不会有多大出息。但是小孩子这样的行为却是很常见的,就好像我们刚刚提到的歌神张学友和周董也会有那样的童年经历。一旦遇到了,就需要爸爸妈妈沉着应对,切记不要打骂孩子,免得给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阴影。如果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可以咨询相关儿童教育专家,

也会定期举行专家在线答疑来解决你的疑问哦。

“你小时候偷过东西吗?偷了什么东西?当时为什么会偷东西?被人发现过吗?给你带来很深的影响吗?现在你还内疚吗?你怎么评价小时候的这种经历?”

栏目编辑:金晨

专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推荐:

你的身边有没有一个“匹诺曹”?

看完《灰姑娘》,给孩子补上死亡教育这一课

嘿,老头!请大胆说出你深沉的父爱

酷爸俏妈——走进孩子的朋友圈,你会教TA正确的社交方式吗

酷爸俏妈——面对曾经失败的婚姻,我该如何摆脱恐惧

虎妈PK猫爸让孩子快乐成长还是未雨绸缪

虎妈猫爸——你写的汉字拿得出手吗?

虎妈猫爸——你该不该看孩子的日记?

爱的妇产科——聚焦年轻妈妈的产后抑郁

爱的妇产科——怀宝宝遭遇宫颈癌留or流?

爱的妇产科——当胎儿在妈妈的肚子里“横行霸道”

爱的妇产科——关于“性”,我们该对孩子说……

我的宝贝——“女强男弱”的婚姻,你能接受吗?

我的宝贝——请不起的“天价”月嫂,伤不起的“金牌”标准

5种育儿“伪真理”你有吗?


你曾经为自己并不比别人更了解自己的孩子而自责,或者正在为塑造孩子的性格而不懈努力吗?我们的文章恐怕会使你改变主意。

做了妈妈之后,我们会从书本上或者别的妈妈那里了解到很多颠簸不破的育儿真理。但是如果我们较较真,就会发现这些“真理”的实质并不像它们看上去那样有理。下面就是几个肯定在你的头脑中存在过,并且常常在妈妈间传播的“真理”。那么,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这些话真的正确吗?

伪真理之一:你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的孩子。

不完全真相:当然,你肯定比任何人都清楚孩子更爱吃香蕉还是桃子。当他挤着眼睛吭哧的时候,你可以准确判断出他究竟是困了还是饿了。这些是不容置疑的。

更真实的情况:在你充分了解孩子的同时,你也不可辩驳地受到一种力量的限制,那就是主观偏见。因为,你很容易被爱蒙蔽双眼。你很难像孩子的保姆、老师那样客观地看待你的孩子,并且你也不能够像她们在接触了很多同龄孩子之后进行横向比较。所以,一般来说,旁观者可以给父母提供更真实的,更有可比性的判断标准,帮助父母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

我们经常会下意识地屏蔽掉别人嘴里的孩子的短处。而直到更多的人,或者我们信服的人向我们提及这一点的时候,我们才会往心里去。记得保姆曾经几次想我暗示,我的孩子可能在听力方面有问题,但是我总能以各种理由告诉她“不可能,那只是因为……”但是当孩子体检时,保健医生郑重其事地对我说“您的孩子可能存在听力障碍”后,我才意识到:的确,他每次看电视的时候都要开很大音量,而我每次跟他说话,都必须像叫喊一样他才有反应。

当然,促使这条“伪真理”长期成立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孩子的表现。我们都知道,孩子是个可爱的小两面派。他常常在人前一个样,回到家里一个样。有的孩子在幼儿园能说会道、任劳任怨,可是回到家里就又变成了娇滴滴的小宝宝。有的孩子在外面胆小、收敛,在家里却无法无天。无论孩子在你面前更可爱还是更顽劣,那都仅仅是他的一个侧面。

我们能怎么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变换不同的形象,或勇敢或怯懦,或独立或依赖。但是无论他表现出什么样子,都请宽容地接受他的能力、他的爱好、他的梦想……他的真实面貌。

伪真理之二:你可以塑造孩子的性格。

不完全真相:毫无疑问,孩子的性格会受到外部环境的综合影响,家庭环境、亲子关系等都会成为改变孩子性格的不确定因素。

更真实的情况:虽然父母的后天影响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但是那仅仅是各种影响力的组成部分之一。而与生俱来的基因的作用,对于孩子的性格差别起到30%~70%的决定作用。从双胞胎身上我们不难看出,虽然他们生长在同样的家庭,有同样的父母,在同样的养育方法下长大,拥有同样的宠物和玩伴,但是他们还是会有不同的外表、神情、性格和爱好。他们对于从没有见过的事物有时会表现出极大的反差。同样是水从淋浴喷头中倾泻而出,可能一个孩子表现出极大的恐惧,而另一个则无动于衷甚至兴奋无比。孩子不像我们以为的那样,像一张白纸一样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诞生的时候,就已经携带了个人密码。

我们能怎么办:孩子不是粘土,不可能按照模具塑造成大卫或者维纳斯。但是你可以通过教育方式来规范他的行为,指引和影响他处理问题的方法。没有哪个孩子生下来就喜欢做家务,但是我们可以教他如何使房间保持整洁。即使孩子是天生的莫扎特,也需要你给他接触音乐和乐器的机会,才能激发他体内的潜能。

伪真理之三:你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越长,他就越容易变成一个好孩子。

不完全真相:从给予孩子安全感的角度来讲,父母经常陪在孩子身边,可以让孩子知道他们是可以依赖的,他可以随时从父母那里得到照顾。这对孩子很有好处。

更真实的情况:孩子不是不堪一击的花朵。他们需要并且完全可以应对外界的环境,而不需要父母不间断的、无微不至的照料。专家们认为,父母之外的其他的成年人同样可以照料好孩子,比如祖父母和细心的保姆。所以,你不需要一天24小时,一周7天地围着孩子转。

此外,你时刻不离的做法,未必能够换得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和依赖感。在一项测试中,研究人员把年轻的妈妈分为三个组:休了产假后马上去工作的妈妈,在家工作的妈妈和全职妈妈。一年后,针对孩子依赖感的测试显示,孩子依赖程度最低的组是妈妈在家工作的一组。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只要妈妈在屋里就可以了,无论她是在打电话、敲电脑、在他面前摇晃奶瓶,还是根本什么都不做。很多全职妈妈都会发现,自己一直在家照看孩子,但是一旦孩子开始上幼儿园,就会“忘恩负义”地把妈妈抛在一边,兴高采烈地享受起集体生活来。

我们能怎么办:这件事上没有非此即彼的简单答案,每个妈妈都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到底什么样的方式对自己、对孩子最合适。

伪真理之四:你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不完全真相:理想的父母应该充满爱心、乐于帮助别人、给人安全感并且热心社会公益。因此,你的孩子也应该以你为榜样。

更真实的情况:这其实取决于你如何界定榜样或模范的定义。或许你可以做个试验,比如你大口大口把一些深绿色的树叶子吃到嘴里,你孩子是否就跟着吃菠菜?你把你的房间打扫得一尘不染,你孩子的房间或许还是狼藉一片。很明显,你怎样孩子就会怎样的想法是个谬误。不要以为你自己辛勤工作,你的孩子就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长大了如数效仿。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说,你的工作、你的职务、你的工资高低没有任何意义。孩子不想也不可能去体会成年人的所谓成功。

也有的父母准备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于细微之处见功夫,慢慢成为孩子的榜样。嘿嘿,想想你父母对你的影响吧。你有多少事情是按照他们的意愿进行的,又做了多少在他们看来“一意孤行”的事情呢?

我们要说的是,以父母为榜样是潜移默化的,而不是精心计划的。我的爸爸说,在他小的时候,他的父亲每晚睡觉前都会问他:“你今天做了什么好事情啊?”现在,我的爸爸也在这样问我。我知道爸爸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我要想着别人,所以当我成为妈妈之后,我会把这个好的传统继承下去。

我们能怎么办:你的习惯或者你的技能是无法遗传的,无论好与坏。举个有趣的例子,我妈妈从来不吃蔬菜沙拉,但是我现在却每顿必吃。所以,你只要尽力去做就好了,不要太难为自己。这才是真实的你。

伪真理之五:你应该给孩子最好的东西。

不完全真相:我们应该尽力使孩子安全和健康。为此,我们愿意不惜一切代价。看看壁橱里那些弃之不用的插座保护套和婴儿监视器,那些都是我们爱的体现。

更真实的情况:我们正在为孩子花费大量的金钱。在美国,每年用在孩子身上的支出是3000亿美元。注意是亿,不是万啊!我们该好好想想,孩子真正需要什么,无论现在还是以后。

然后你要再想想,我们这种物质充足的文明究竟会对孩子有什么导向。充斥各处的广告教给孩子总是在说“我要,我要,我要!”其实,我们真正应该教会孩子的是学会什么叫做等待。如果孩子想要什么,父母就赶紧去买的话,那么这个孩子就再也感受不到无限期待和一朝拥有的美好滋味了。

溺爱往往还会成为行为问题的催化剂。越是被娇惯的孩子,就越容易出现胡吃海塞、发育不良、学习成绩差、网瘾甚至吸毒的现象。

我们能怎么办:你能够给孩子的最好的东西,不是能够从商场买到的。那些孩子最需要的精神食粮,简单且无价,比如爱,比如规矩,比如坚定的意志。

育儿知识大全:你了解宝宝的耳朵吗?


育儿知识百科全书:耳朵里面是每一身体的关键人体器官,因而每个人必须认识自己的耳朵里面、维护自身的耳朵里面。

耳朵的结构分成三一部分:外耳道、中耳、内耳。

外耳道接纳外部的响声,并将顺着耳孔造成鼓膜振动。

中耳鼓膜的振动造成三块小骨-锥骨、镫骨和钻骨左右振动,将响声传入内耳。

育儿知识大全说到内耳可造成神经系统欲望,欲望沿听神经变为神经系统能,从那里响声的信息内容就传入人的大脑。

育儿知识百科全书说到一切正常耳廓颜色淡黄而白里透红。全耳色白,多见于暴受寒症,或湿邪直中,亦常见于贫血病;全耳色青而黑,多见于剧烈疼痛病人。耳朵垂青绿色,为夫妻性生活过多的主要表现。耳轮焦黑、变枯,为肾气亏极的迹象。耳朵里面肿胀,为少阳相火拉涨,或者是为肝胆湿热火毒上蒸,还可以是中耳炎或疖肿、湿疹引发。育儿知识大全说到耳身上看到红色多元性,并伴耳垂发冷,多见荨麻疹前兆。耳朵垂常常通红,为多血质身体素质者。因为受凉,耳朵垂变成紫红色,就会发胀发展趋势为溃烂,还非常容易生痂皮,它是身体糖产能过剩的主要表现,易患尿毒症。耳廓上造成白色的糖皮样肌肤起屑,擦之不容易去除,多见于皮肤病种类。

此外,当五脏六腑或身体产生变病时,在耳廓的相对部位也会出現各种各样掉色的阳性反应。其规律性是:急性炎症病症的阳性反应呈点状、块状红晕、血肿、红色斑丘疹等;漫性器质性病变的阳性反应点大部分呈白色点状、块状或呈点状白色边沿红晕等;恶性肿瘤病症的阳性反应呈结状突起,以暗深灰色点状、块状形状出現。对耳廓上出現的掉色,先与同侧耳廓对比,是不是在相对部位也是(双侧存有阳性反应有确诊实际意义);再用探棒触压,有压疼者为阳性反应。那样能够 提升观耳察病”的精确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