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宝宝和真实世界的交往是重要的,但也不要粗暴干涉宝宝内心对假想伙伴的需要,要知道这样的需要对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是完全正常的。

3岁左右的宝宝,大多会假想出一个或者几个小伙伴,就好像这些朋友真的围绕在他的身边,跟他讲话,和他玩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陪伴着他。孩子会以为他可以带着自己的假想小伙伴参加各种活动,和其它现实生活中的小朋友一起玩,这个伙伴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个小动物,或者就是个小精灵,停留在自己的肩头、手臂或者手心里。

有时候,孩子也会把一些实际的物品作为他们想象中的玩伴,比如说一只毛毛绒玩具,一个小枕头。虽然这些小伙伴仅仅存在于孩子神秘的想象空间里,但孩子会把这个伙伴当作和自己一样的人,并且相信它真的存在着,就像一个活的生命体,还有着积极的心理活动呢。

你会发现,孩子会和它小声说话,谈一谈自己生活中正在发生的或已经发生的事情;好的心情,不好的心情;或者还会在桌子后面给那个假想小伙伴设置特定的座位,喂它吃饭,给它打针吃药。

宝宝会对这样一个伙伴产生特殊的情感依赖。有的时候,你还会惊讶地发现,宝宝会要求你象接纳真人一样接纳他的假想伙伴呢。每当生活中出现一些强烈的情感体验时,比如宝宝感到委屈,害怕,不安或者孤单的时候,也就是他开始寻找和创造那个假想伙伴的时候了。

现代的家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的玩伴往往比较少。那么这种和假想伙伴讲话、玩耍的表现会更为明显。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在孩子创造出一个想象中的玩伴是一种良性的行为,它会对宝宝的精神和情感健康更有好处。

惊喜1:学习运用语言与社会交往技能

专家分析:从行为层次上看,和一个想象中的玩伴玩耍,可以使孩子不断尝试使用新学会的语言和社会技巧,是一种用来减轻孩子内心孤独感受的好办法,是一种缓解和现实中同伴交往矛盾的好办法呢。特别是对那些由于生理或其他一些特殊原因不能和同龄人一起游戏的孩子来说,这种与假想伙伴的交往能够较好的模拟社会交往,有效的表达自己的感受。

惊喜2:通过角色扮演来学习

专家分析:孩子在和假想朋友的交往中,他一会儿要扮演那个朋友,一会儿要做回自己,他可以扮演自己心目中的好的自己和坏的自己,或者乐观的自己和悲伤的自己等等。通过两个角色不断的扮演和转换,这两个部分不断的沟通,孩子最终会巩固他心灵中的不同方面,帮助孩子形成较为稳定的个性。

所以当你的宝宝有了自己的想象中的小伙伴时,对孩子来说实在是一件乐事呢。

那么作为父母,宝宝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你又该如何对待宝宝和他/她的假想伙伴呢?

1、要始终和你的孩子直接交谈而不是对他想象中的玩伴说话。

这并不是要你否定孩子虚构出来的小伙伴的存在。但是你必须要孩子明确一点,你是无法看见他/她的那个小伙伴的,也听不见他们说话。容忍你的孩子有一个想象中的玩伴这个事实,并不是要你把它当作一个家庭成员,要知道,这个玩伴只对你的孩子存在着。

如果宝宝并没有要求你这样做,你也不需要提到他的那个玩伴,也不需要专门在饭桌上给宝宝的假想玩伴安排一个座位。如果你的宝宝要求你在饭桌上安排另外一个位置,你可以这样做。

2、为宝宝寻找一些真实的同伴,逐渐替代宝宝想象中的玩伴。

当你家里出现了一个想象中的玩伴时,请你尽量不要排斥或者取笑这个玩伴,否则这会让孩子感到受到挫折和丢脸。你也无须过分关注那个孩子虚构出来的小伙伴,想象中的玩偶对他来说实在是一种神秘的独享的快乐。

你可做的:通过让孩子更多的接触真实世界,接触更多的小朋友,使他对想象中玩伴的需要降低到最低程度。

让宝宝和真实世界的交往是重要的,但也不要粗暴干涉宝宝内心对假想伙伴的需要,要知道这样的需要对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是完全正常的。

在宝宝的情感和社会认知发展中,这种和想象中的伙伴的交往是可以提高宝宝的交往技能和认知技能的,也可以促进宝宝对自己的积极评价,从而降低宝宝的不良情绪体验和挫败感。

大人是应该尊重宝宝创造的这个独特的童话世界。

扩展阅读

孩子沉浸在童话世界里好不好


咪咪说,咱们这儿是不是警察就是孙悟空!

咪咪虽然知道故事和现实不是一回事。但也常常禁不住联想。

圣诞节的晚上,我们悄悄放在她枕边她盼望已久的小猫卡子。第二天,咪咪告诉她的老师:圣诞老人知道我喜欢什么,他半夜12点到我家来的。老师笑笑。总有一天,咪咪会知道其实没有圣诞老人,但我不想现在告诉她。

nightingale的回复:(写于3/5/011:29:42PM)

这个问题我记得在灰灰豆(原创天空)里讨论过。我想一个女孩子多点想象多点童心没什么不好。但是对于现实世界,作家长的不应该只给她讲好的一面,有些东西可以早点让她了解,起码应该懂得自己要保护自己。至于童话情结,我想大一点会好的,现在这个样子,倒很可爱呢。

shiner的回复:(写于3/5/0110:23:24AM)

我觉得社会会让她明白现实,因为她没有生活在真空中。但不能剥夺她的童话世界,不能剥夺她幻想的权利。还有,我认为女孩子多一些想象多一些纯真是可爱的,这样的孩子很有灵气!

儿童早教:你尊重孩子吗


儿童马卡连柯说,假如要我用两句话来小结文化教育的工作经验,那便是尽量多地重视孩子,又尽量地规定孩子。我自始至终非常信仰这两句话,觉得这两句话包括了很丰富多彩很辨证的关联。尽量多地重视,又尽量多地规定,规定也是重视,重视也是规定。重视是规定的前提条件,规定也是更多方面的重视。你尊重孩子吗?

一方面仅有对孩子个性特征、本人支配权、本人自尊和随意有足够的重视,才可以明确提出适合的有推动实际意义的各层面的各种各样规定;另一方面规定也最能体现对孩子的重视,由于对孩子不做规定或是规定过低,就相当于对孩子不抱期待,这会让孩子觉得自身不会受到高度重视。你尊重孩子吗?儿童

一个人被寄予希望更能激起他的积极的心态,自然,我常说的高规定并不是盲目跟风和凭空而来的。沒有规定通常就沒有方位驱动力,也就沒有发展趋势,仅有对孩子有足够的规定,才可以推动孩子身心健康迅猛发展,才可以算是上对孩子真实的重视。

并且,从很普遍的实际意义上而言,规定孩子哪些,他就会发展什么。大家规定孩子独立,孩子就能独立,要是大家坚持不懈没去代他做原本应当他做的事儿;大家规定孩子仔细,没去一遍一遍地提示和督促他,他就会自身规定自身;大家规定孩子有进取心,用自身的事例示范性给他们看,协助他感受到奋发进取的开心,他就会慢慢具备进取心。在少年儿童初期的日常生活中,父母的一个个规定就仿佛種子,种下来就会结果实;不种,就错过了孩子发展的机遇,未来只有一无所获。

自然,重视和规定并并不是简易的,它必须家长作出挺大的勤奋和细心。最先家长务必仔细地观查和不断地剖析孩子各层面的特性,慎重地考量规定的分寸感,坚决地实行自身的规定。而假如规定孩子上进心很强得话,家长就需要有足够的野心;倘若规定孩子克制自己得话,家长就务必要有强劲的自制力;倘若要孩子胸怀明亮,就应当给孩子足够的原因道别忧郁,要同孩子每一点消沉的念头进行争辩。总而言之,一切一项工作都必须勤奋、信念和左思右想,就算对一个孩子的文化教育和塑造,也是一项详细的严峻的基础教育。

很多家长读到这儿将会会望而生畏,由于这话能够 给人艰难、坎坷、长期性、大劳动量的暗示着,因此必须表明一下:

其一,亲子教育对家长的规定本质上就是指一条从始至终围绕于日常生活的案件线索,很多人由于各种各样缘故乃至是很不值当的缘故而把这一条案件线索给终断了,确实不辨轻和重;你尊重孩子吗?儿童

其二,解决难题或是要想做到自身的培养计划,必须有应对和担负的胆量,有锲而不舍地执着;

其三,亲子教育有多种多样情况,不明白文化教育的家中两极化,亲子游中间相互之间阻碍,相互之间憎恨,而这些父母可以合理地具有文化教育功效的家中却相辅相成,互敬互励,既能享有最温暖的天伦之情,又能完成圆润积极主动的丰富人生道路;

其四,文化教育孩子,尽管没法防止劳神、劳动力,可是每每摆脱一个艰难,或是获得一个发展,都是产生挺大的开心和幸福快乐,这类幸福快乐不但能够 开辟孩子发展的新局势,也是为人正直父母令人羡慕嫉妒的地区,由于仅有大家才有着得到 这类幸福快乐的机遇。

你尊重孩子吗?简单点来说,重视是文化教育的前提条件,而规定便是大家对孩子的文化教育。尽管,这必须努力许多,会遭遇各式各样的艰难,但这也是大家幸福快乐的原动力。

你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吗


孩子有孩子自己独特的心理,他们渴望自己能被父母理解。然而在绝大多数父母的观念中,儿童就是小孩子,是“尚未变成大人的人”,于是高高在上地看待孩子、了解孩子,因此很多时候无法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甚至于存在着与童心世界相隔离的心理障碍,经常发生剥夺童心、童趣的事情。例如:不许弄湿鞋袜、不许玩泥沙、不许上树等,认为玩耍是浪费时光,强行安排孩子的课余时间,如加做家长的作业、练书法、学弹琴等,没有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

然而不管家长认可与否,游戏是孩子抒发情感、认识世界的主导活动之一。也许孩子的许多言行、举止、乐趣和嗜好,在大人眼中是荒唐可笑的,难以理解的,但是在孩子心中却是美妙的,是他们的天堂和乐园。孩子通过自由游戏获得感性知识,接触世界,观察世界,开发了智力和创造力。在自由游戏中,他们渐渐明白了人怎样和自然界打交道,劳动怎样改变世界,自己应怎样接触世界。不管是做什么,如搓泥巴、挖沙子、绘画、做玩具、过家家、垒房子等,孩子的双手灵巧性受到锻炼,四肢的运动促使了大脑最富创造性区域的开发。如果认为孩子会越玩越野而横加阻拦,试图缚其手脚,那么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

正确的是只在孩子玩耍入迷或出格时,教育他们注意安全和卫生,诱导他们将兴趣转移到高雅、益智的游戏上,而不应粗暴地干涉、严厉训斥甚至拳脚相加。幼儿时期,不要过多地进行抽象思维的教育,如识字、背古诗等,只能用孩子的感性认识所能接受的形式来指导孩子认识世界。通过讲童话故事,以及绘画、唱歌来引导孩子认识大自然和社会,培养幼儿的感性认识能力,使他们能在自由游戏中冲破框框,表现新事物。孩子总是要长大的,总得走进成人世界,只是我们不妨“悠”着点,当孩子还倘徉在童年世界时,家长不必急于催赶,不要拔苗助长,应让他们多享受一些童年的欢乐时光。

育儿路上 你迷信过吗?


不知何时,兴起了一股“国际风”,只要提起我国传统的东西,我们就下意识的认为是糟粕,而只要是国际化的东西,就一定是先进的理念,一定科学。殊不知,矫枉过正也是另一种迷信。育儿路上,你是不是也迷信过?

到底要不要夸孩子?

美国提倡鼓励式教育。他们的一项心理学调查曾提出:在孩子成长期,父母给予的肯定要达到5000次以上,才可能使孩子养成健全的人格。如果把5000次夸奖进行分解,把60%的夸奖集中在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生头5年里,意味着每天要对学龄前儿童夸奖3次。在鼓励式教育的影响下,美国孩子一向都是看起来自信满满。

相比之下,我们的民族性格偏于内敛,涉及到育儿,也多采取谦逊的方式进行。对于小孩子过于强调道德层面的谦逊,很容易压抑孩子的自我发展。尤其在这样一个日益国际化、竞争化的时代,过于打压孩子的自我,同时也就意味着限制孩子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于是,有些育儿觉悟的年轻父母,乍一接触国外的鼓励式教育,就开始大力追捧。

孩子做得好,他们也简单一句“你真棒”;孩子做得不好,为了鼓励孩子,又是一句泛泛的“你真的很棒”。

但是若干年后,美国教育界发现,这样“鼓励”出来的孩子,并非脚踏实地地自信,反倒自信得有些盲目,并且不堪一击。

最后,美国教育界的学者们才纷纷发声:鼓励孩子也是有技巧的。

比如,鼓励不可不切实际。孩子没有某方面的天赋,不要夸大其词地吹捧,而应客观告诉孩子具体好在哪里,哪一个行为做得棒。最好是尽力为孩子提供实践、探索的机会,帮他们体验成就感,然后再具体地夸孩子,并把他的付出与他的成就绑定在一起。

到底要不要分床睡?

欧美国家提倡父母从小和孩子分床睡,认为这样可以保证孩子安全并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而在我国,孩子在出生后的最初几年里,都是和父母亲同睡。

心理学研究表明,早期(0-3岁)和父母同睡的孩子安全感建立得更好,而安全感的建立对于孩子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从这点上看,我国传统的育儿方法倒是更胜一筹了。

国外的育儿方式并不一定完全适用于我们的孩子,毕竟社会环境差别很大,如果只是不加分辨全盘引进,还可能引起水土不服。

选洋早教还是土著早教?

随着父母对育儿的重视,早期教育逐渐成为一个热词。为孩子选择一家早教机构,也是很多父母自然而然的一项选择。于是,在选择国外洋品牌,还是本土品牌之间,很多父母也产生了困惑。

其实早教机构在整个早期教育过程中,就是扮演了一个辅助、引导的角色。不要妄图把孩子扔给早教机构就万事大吉。如果父母能够做到对孩子的高质量陪伴,并且能够为孩子营造出一个有同伴的社会化氛围,完全可以不上早教。

而父母如果要选择早教机构,没必要一定要选择洋早教,只要坚持下面这3个原则就好了:第一,距离要近;第二,育儿理念要科学;第三,早教课程要能够将父母纳入其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