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旅行中,团餐极其难吃。好多孩子都嗷嗷哭闹,同桌一个小朋友却很特别,不仅认真吃饭,且坚持把饭吃完。后来得知,他从五岁开始就常跟着父母到处旅游,见过很多风景,也吃过苦头,遇到小困难他很自然地选择去面对和适应。

现在很多家长去旅行不带孩子,一是觉得孩子小,什么也记不住,去了白去。二是怕旅途有危险和意外。三是觉得带孩子麻烦。其实旅行对儿童的成长有很大的益处。

首先,可让孩子学会理解和适应他人。旅途会遇见各式各样的人,旅友、居民、观光客等,口味、风俗、习惯、语言各有不同,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观察不同的人,体会思想的多样性,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

其次,让孩子学会照顾自己,表达自己的需求。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是小皇帝,而离了父母胆怯怕事。旅行中有更多的机会,要他们自己照顾自己,体会自己的需求,冷了热了,饱了饿了,都要学会自己表达。

再次,感悟世界之大,遇事不易走极端。总是呆在固定的地方,见固定的人,做固定的事,思维变得越来越狭隘。若孩子有机会领略更多风景,接触更多人,真正体会世界之大,思维眼界将变得开阔。遇到烦恼和困难会思考用更多的方法去解决。

最后,虽然带孩子要做更多的事前准备,也要花些精力照顾他。但同时孩子们也会给旅途带来更多欢声笑语,这是一家人提升家庭凝聚力的好机会。

相关推荐

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从小学英文(下)


zhengrong的回复:

有道理。我所在的公司有几百名法国人,但工作语言是英语。他们只有两三个说英文不带法国口音的。

我学了法语以后,与法国人交流,有时甚至还故意也使用法国口音的英语(FRANGLAIS)。

中国父母真的是太多看重口音了。其实我的想法是:

1。小孩在中国长大,我们压根儿就不要指望他/她的口音象BBC或VOA一样完美;

2。父母与小孩说英文,语音的不足完全可以通过给小孩听英文有声教材弥补(我个人去过欧洲好几个国家,但从没有去过讲英语的国家。我小的时候学英语,是上初中才开始学习,那时有声教材很少。依靠录音带,我的英语语音基本做到了令英语国家朋友惊异的地步);

3。我仍认为,大部分的中国人讲的英语发音方面虽然与老美或英国人比有差距,但仍是很不错的。做父母的仍是不放心,不妨亲自请老外给你评估一下:自己教孩子的话,语音有没有问题?

小小妈的回复:

如果把孩子学英语完全交给磁带,他又怎么可以理解那些发音后面的含义呢?

somido的回复:

小小妈,您好。您的孩子是不是有跟着磁带学唱歌的时候。您不用教他,他自然就会。为什么?听。最初的时候,他咿咿呀呀唱些什么您也不知道,其实他也不知道。我想英语也一样。最好有英文的儿歌给孩子听,有韵律感,容易上口,我们可以给他解释其中的意思。我不在意孩子的日常用语是否使用外语,我更愿意用英文儿歌、歌曲熏陶他,跟他一起唱、一起念、一起随着内容比划动作,一起做磁带的学生。

小小妈的回复:

也许是我们的目的不同吧!

我希望孩子可以象用汉语交流一样掌握英语。

我的孩子从出生就听各种的磁带,原版英文的儿童歌曲、儿歌和故事。我期望的不仅仅是一种类似音乐的熏陶,而是希望孩子可以象用汉语交流一样掌握英语,所以我不能只让她听而不知其意。在日常生活中我会用英语告诉她她能理解的物品、动物及动作,她才可以慢慢理解歌中的含义和故事中的含义,才能真正成为自己运用的一门语言。

somido的回复:

我们只是近期目标不同。我们的孩子都是幼儿,他们将来还有正规学英语的时间。我只是想提醒大家我们可以利用孩子的听力敏感期做些什么。希望如我一样英文平平或者没有学过英文的家长能够找到适合自己宝宝的英文学习法。

zhengrong的回复:

您可能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语言学习的最重要的有两点:

1。互动,就是说要有行为、活动与语言的结合。中国小孩一进外国学校,几个月就能交流,这就是互动的结果。把小孩放到电视机或录音机前,每天3小时,听上8年10年也不会有任何明显的效果,因为没有互动;

2。I+1原则。这是美国语言学家大量试验的结论。孩子的语言能力是I的时候,你给他比这个能力稍微难一点点的语言输入,他学习最快。若是孩子没有理解,空谈熏陶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就等于是把孩子带到海边听涛声、看海浪,甚至赤足在浅水走一走,熏陶是熏陶了,水性也识了不少,但对于长大后学习游泳,其实没有什么作用。

语言学习,学得完美的语音最好不过。这样,最好把小孩送到国外去,或者是雇佣一个美国保姆,或者是送到全托英语学校...但不是每个家庭都有这种条件。反过来,父母先教,语音的问题仍可以通过有声教材进一步修正的。

关于“语音是否标准”的问题,西方的父母与我们中国的父母看法真是完全两样。

我说的不一定全对,仅供参考。

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从小学英文(上)


somido的原帖:

可能有些家长不在意孩子学英语是否字正腔圆。确实,学英语的最终目的在于交流,只要交流顺畅,听起来不那么正宗也无所谓。我们在电视里经常听见非英语国家的人说英语,说得不那么动听,但很流利,一点不妨碍他们交流。但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从小学习英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小孩子耳根纯净,模仿力强,他们听什么是什么,容易形成标准发音。而一旦形成了固定的发音方法,不是所有的人长大以后都能改变的,所谓乡音难改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说有口音的长辈带出来的孩子一样可以说出漂亮的普通话,那时因为孩子生活在一个标准的汉语大环境里。就象生活在美国的中国家庭的孩子,一句外语不会说也会很快学成一口地道的美语,为什么,一个原因是环境使然,而国内的孩子没有这个英语大环境。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是孩子,同样的情况换成一个大人就不一定。所以,如果家长希望孩子字正腔圆,最好给孩子正确的发音。如果家长自己做不到,最好借助音像制品,如果您怕坏了孩子的眼睛,可以使用磁带,让他多听,听是最主要的,他会模仿。还有一个现象,我认识一些学英文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音乐。我想音乐肯定能锻炼孩子的耳朵,所以,接受音乐的熏陶肯定对学英语有好处。

zhengrong的回复:

所谓口音标准与否,其实是一个相对概念。我们中国人对于英语的口音看得真的是太重了。我在一个合资企业工作,多次进行国际会议的口译工作。这里来的外国人全世界差不多都有了。大家都在使用英文,但很少有人的英语语音绝对标准,98%的人发音我都可以找出一大堆问题来。但大家都在用英文交流。

一般中国人讲英文,英、美国朋友都认为语音很好的。其实大部分的英国人,他们自己的口音很重,比我们大部分的中国英语教师的语音要更不标准。

wsam13的回复:

看看妈妈们的讨论,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的一件事。

很小的时候父亲教我英文,不仅是单词句子还有枯燥的音标,一遍遍地听着录音带直到能准确无误地发音。父亲之所以这样教是因为他担心学校里英语老师的水平,事实上我以后也的确纠正过老师的发音。

当然豆子要学英语我不会这么做了。这只是特定时期里的产物,学语言不应该这么痛苦,又不是要做语言学家。一方面总体的水平都提高了,另外对学外语的看法也改变了。当年中国人学英语是当一门学问来做的,而不是学来说的。其实不要说英语了,看看持续至今的“无聊”的中文教学,教得那么累,学生学得累还什么都没学到。

我觉得口音是不是准不是问题,只要你说的话让人听得懂。把我们听老外说中文的宽容心用在孩子的学习上就行了。

家慧的回复:

我想,中国人之所以非常讲究所谓的语音,是因为国力不够强大,国人在学英语的时候惟恐语音不标准落人笑柄。而法国人是决不会有这种想法的,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国家、文化和语言都很傲。

我从小念外语学校,现在每天同女儿讲英文,我骄傲我的英文好。但是,我同意英文只是用来交流的,我们让宝宝从小学,是为将来能用来同更多的人交流的语言,而不是语音。

somido的回复:

字正腔圆、锦上添花不好吗?如果我们不希望孩子字正腔圆,我想我们让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学习外语的必要性可能减少一半。我们会浪费孩子宝贵的听力敏感期。重要的是孩子的耳朵,其次是嘴巴。

为什么要从小学英文(下)

带着孩子去旅行(秋节亲子教育指导)


前言:常言说的好“吃的苦中苦,方做人上人”,还是很有道理的,现在的孩子就是太过于娇惯了,从而使得他们常常吃不了苦,让我们一起来看个小事例吧,其实小时候让孩子多吃吃苦又何尝不是一种磨练啊!

现在的孩子,舒适有余,吃苦不足;幸福有余,磨砺不足。全家人哄着、捧着、好吃好喝供着,孩子慢慢成了小皇帝,在生活中表现得难以伺候,在学习中表现得知难而退,我认为家长在这方面应负很大的责任。有的家长说,现在的孩子蜜还吃不完呢,哪有苦让孩子吃?我说,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带孩子远足,徒步行走,就是锻炼身体、磨炼意志、收获知识、体验亲情的好方法。亲子网

在我儿子明明5岁、女儿小慧12岁时,我就安排了一次短距离的徒步行走。那是从我家到油田基地,距离十公里。我们一家四口,带好面包和矿泉水,穿好旅游鞋,就在一个寒风凛冽的早晨出发了。尽管孩子们踏着冻土,顶着刺骨的寒风,但他们手牵手,肩并肩,心里无比快活,叽叽喳喳像放飞的小鸟。第一次近距离地观察河里“卷起千堆雪”似的浮冰,第一次近距离看到沿途的风景(过去都是坐车观察),第一次看到沿途环境污染的严重,一家人就此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大约走了三四公里,孩子的兴奋劲过去了,我立即转换话题,进行成语接龙,然后又猜谜语、说笑话,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了疲劳期。我还让女儿给我们讲学校的有趣事情,姐弟俩玩起了英语游戏……走累了,没法坐地休息,就只站一小会儿,喝点水,吃点面包,补充能量,互相鼓劲。每个人的头上都冒着热气,脸上挂着汗珠。末了,像篮球赛场上的队员一样,几双手握在一起,大喊一声:“加油!耶!”每个人浑身积攒了力量,当离目的地还剩五十几米时,全家人几乎是跑着前进。到达终点时,一家人拥抱在一起,幸福的泪水和着成功的汗水交织在一起,惹得路人驻足观看。

有了这一次成功的体验,后来我和孩子爸爸又多次组织孩子及他们的同学徒步行走到基地,孩子们个个感觉开心快乐有成就感,大家都说:“吃苦也快乐!”

儿子6岁时,选了一个炎热的周末,我和他爸爸带着他徒步行走了近30公里,从家到黄河大桥,再沿黄河岸边逆水而上,历经六个小时。这样近距离地接触我们的母亲河,我们也是头一次。当时黄河正值汛期,望着蜿蜒而来的母亲河,滔滔河水向东流,那种感觉,任何语言都无法表达。爸爸给孩子讲了有关黄河的荣辱兴旺,当讲到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和黄河三角洲的形成时,儿子对黄河充满了敬意;当讲到黄河属地上河,由于生态平衡失调,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一条河流,历史上黄河三年两决口,造成无数次改道,给所到区域造成严重灾难时,儿子望着黄河陷入沉思;当讲到当年蒋介石炸开花园口,黄河泛滥,给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时,儿子恨恨地向黄河投进一块石头。从此,儿子对历史有了兴趣。回到家后,我们大人都累得不想动弹,儿子却一点不累,照玩不误,孩子的潜力有多大啊!

今年端午节,我们夫妻带着儿子,一人一辆单车,骑车重温当年徒步行走黄河的路线。几年不见,沿途的风景变美了,路边的小树长高了,不变的是河水依然泛着黄沙翻卷。而且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黄河沿岸的草坪、树木、良田都遭到破坏,垃圾满地。儿子看着这些情景感慨万千,回家后写了一篇文章《低碳生活我行动》,来表达心中参与到环境保护行动中的强烈意愿。

都说良药苦口利于病,这生活中的苦又何尝不是一味增长见识、滋养心灵、磨炼意志的良药呢?

素儿——坦白说,可能很多家长自己都吃不了这样的苦。看了莲子老师的这篇文章,的确有些惭愧。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的意志力顽强,可家长自己却总是找机会就偷懒,有时去隔不了几条马路的地方都还想着以车代步。这样的心态,怎么可能培养出一个意志力顽强的孩子呢?真的要向莲子老师学习,生活中尽可能和孩子一起多“自找苦吃”,再结合孩子的兴趣爱好,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以身作则的方式来和孩子一起磨炼意志,我想,孩子才会以更饱满、坚定的意志力去迎接将来的磨砺和挑战。

怎样培养孩子坚强的个性是一个常议常新的古老的教育话题。在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上,这个话题犹具现实意义,也是近年来磨砺教育风行一时的原因。其实,在生活中有许多机会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关键是我们是否舍得让孩子“吃苦”。

与孩子一起旅行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行千里路,读万卷书”,“游学”历来是我国传统文化倡导的一种学习方法。本文中,父母通过和孩子一起徒步行走,既锻炼孩子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力,又利用大自然开阔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如徒步行走黄河,爸爸给孩子讲解黄河的荣辱兴衰以及生态失衡,看到“沿途环境污染严重,一家人就此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既增强了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又激发了孩子爱护环境的情感和学习历史的兴趣。但是,徒步旅行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身体发育和健康状况量力而行。亲子教育

培养孩子的意志力需要家长以身作则,和谐的家庭关系直接影响孩子。卢梭说:“再没有什么图画比家庭这幅图画更动人的了。”莲子家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了最根本的有利条件。

本网站小编总结:经过多年的研究经验得出,家庭的教育对于小孩子们将来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小孩子们现在正是需要锻炼的时候,而父母们却让给了他们安逸,若是想要孩子优秀,那就请细细的品尝此篇文章中的精髓吧!

宝宝长大了 为什么吃饭还要喂?


你家中的小宝还在让大人喂着吃饭吗?经小编多方探访,家中有1-6岁的小宝几乎都是家长喂饭吃,其中3-6的大宝比例也不少。本应该已经掌握吃饭这项技能的大宝们,为什么会频繁的让人喂饭呢?这么大了到底还需不需要家长喂饭呢?

大孩子为什么喜欢被喂?

据小编的亲身经验和个人观察来说,小孩子会觉得大人给他们喂饭是一种爱的表现,大人喂饭时对他们无比专注,而他们正喜欢这种被关注和重视的感觉,当然这也是他们感受爱的一种方式,可以跟喂饭的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建立一种亲密的关系。

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他们就是一个小懒虫。不用动手就可以吃饭,何乐而不为呢。

这么大了还要不要喂饭呢?

说到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宝宝自己吃饭的潜能到底有多巨大。一般来说,宝宝1岁3个月的时候,可以自己尝试着用勺子从碗中吃完一半的饭量,到了2岁,可以半小时内独立用汤匙吃完一顿饭,并开始学着使用筷子。所以对于大多数已经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自己独立吃饭是没什么问题了。

大多数爸妈喂饭还是因为孩子吃饭太慢或者太少,但是正如一位幼教老师所说的:吃饭是人的一种身体本能,与生俱来,当孩子1岁多的时候,看到周围成人吃饭的样子,出于模仿的动力,他是要自己吃的。所以大人其实不用担心孩子自己吃饭就有多不好。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经常在家里喂饭的孩子会养成一种“没有人喂我就不吃”的想法和习惯,当他们到了幼儿园或外出的时候,当没有人喂饭时,他们真的就不会吃饭了,甚至是饿了也不自己吃,他们的独立性也一点一点被耗掉了。

有些妈妈坦言:不给他们喂饭他们不好好吃饭,真的狠不下心。其实情况没有想象中的残忍,妈妈们需要让小孩子培养的是一种良好的餐桌习惯,自己好好坐着吃饭,不吃就收走饭碗。如果孩子真的不吃饭,妈妈们要考虑饭菜是否不够有吸引力,或者孩子是否吃太多零食或者缺乏运动,让他们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饥饿。也许,当发现孩子到了不喂饭就不吃饭的地步,妈妈们真应该试着放放手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