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儿童不是天生的,是早期教育和生长环境影响的结果。早教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早教能够提高孩子后期的学习效率,那么早教对孩子都有什么样的影响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路上 你是第几层父母?,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育孩子,任重而道远。曾经有人说“育儿的过程,也是一条自我修正的过程。”那么在这条育儿路上,你是第几层的父母呢?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方面可千万不要急功近利,而最不可取的行为,莫过于包办一切了。以爱的名义,剥夺了孩子亲身体验生活的机会。没有体验,何来真正的智慧?何谈成长、成熟、成功?

泰勒·本·沙哈尔在《幸福的方法》中说:“挣扎、困难和挑战都是丰富生活不可或缺的,幸福之路并无捷径。但我们对于他人的困难(尤其是对孩子)通常第一个反应就是去帮助他们。”也就是说当我们有能力帮助他们的时候,应任凭他们自己去突破挑战。这听起来似乎不合常理,但我们必须抑制那种自然反应,让孩子们保有挣扎的权利。

下面这几种行为,都是身边最常见的。看一看,你是第几层次的家长?

第一层次:家长舍得给孩子花钱,以为钱就是全部爱的表达。

第二层次:家长舍得给孩子花时间,陪在孩子的身边,见证孩子的成长。

第三层次:家长开始思考教育的目标问题——我究竟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一旦目标能够清晰地确定,家长就不容易被人裹挟着,热衷于跟风、盲目地对孩子进行培养。

第四层次:家长为了教育孩子去学习,他们不再停留在“没有办法”或者“管不了”,而是关注孩子的问题症状及其原因,积极进行干预和矫正。

第五层次:家长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因为他们明白,“你是谁”比要求孩子“成为谁”更重要,一切家庭教育,其实都是言传身教的结果。

最高层次:父母真正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发现“我是谁”比“成为谁”更重要,父母尽己所能支持鼓励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则支持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

相关阅读

育儿路上 你迷信过吗?


不知何时,兴起了一股“国际风”,只要提起我国传统的东西,我们就下意识的认为是糟粕,而只要是国际化的东西,就一定是先进的理念,一定科学。殊不知,矫枉过正也是另一种迷信。育儿路上,你是不是也迷信过?

到底要不要夸孩子?

美国提倡鼓励式教育。他们的一项心理学调查曾提出:在孩子成长期,父母给予的肯定要达到5000次以上,才可能使孩子养成健全的人格。如果把5000次夸奖进行分解,把60%的夸奖集中在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生头5年里,意味着每天要对学龄前儿童夸奖3次。在鼓励式教育的影响下,美国孩子一向都是看起来自信满满。

相比之下,我们的民族性格偏于内敛,涉及到育儿,也多采取谦逊的方式进行。对于小孩子过于强调道德层面的谦逊,很容易压抑孩子的自我发展。尤其在这样一个日益国际化、竞争化的时代,过于打压孩子的自我,同时也就意味着限制孩子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于是,有些育儿觉悟的年轻父母,乍一接触国外的鼓励式教育,就开始大力追捧。

孩子做得好,他们也简单一句“你真棒”;孩子做得不好,为了鼓励孩子,又是一句泛泛的“你真的很棒”。

但是若干年后,美国教育界发现,这样“鼓励”出来的孩子,并非脚踏实地地自信,反倒自信得有些盲目,并且不堪一击。

最后,美国教育界的学者们才纷纷发声:鼓励孩子也是有技巧的。

比如,鼓励不可不切实际。孩子没有某方面的天赋,不要夸大其词地吹捧,而应客观告诉孩子具体好在哪里,哪一个行为做得棒。最好是尽力为孩子提供实践、探索的机会,帮他们体验成就感,然后再具体地夸孩子,并把他的付出与他的成就绑定在一起。

到底要不要分床睡?

欧美国家提倡父母从小和孩子分床睡,认为这样可以保证孩子安全并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而在我国,孩子在出生后的最初几年里,都是和父母亲同睡。

心理学研究表明,早期(0-3岁)和父母同睡的孩子安全感建立得更好,而安全感的建立对于孩子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从这点上看,我国传统的育儿方法倒是更胜一筹了。

国外的育儿方式并不一定完全适用于我们的孩子,毕竟社会环境差别很大,如果只是不加分辨全盘引进,还可能引起水土不服。

选洋早教还是土著早教?

随着父母对育儿的重视,早期教育逐渐成为一个热词。为孩子选择一家早教机构,也是很多父母自然而然的一项选择。于是,在选择国外洋品牌,还是本土品牌之间,很多父母也产生了困惑。

其实早教机构在整个早期教育过程中,就是扮演了一个辅助、引导的角色。不要妄图把孩子扔给早教机构就万事大吉。如果父母能够做到对孩子的高质量陪伴,并且能够为孩子营造出一个有同伴的社会化氛围,完全可以不上早教。

而父母如果要选择早教机构,没必要一定要选择洋早教,只要坚持下面这3个原则就好了:第一,距离要近;第二,育儿理念要科学;第三,早教课程要能够将父母纳入其中。

你是“中国好父母”吗?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孩子,可是扪心而问,我们自己是好父母么?记得豆瓣上有一个小组“父母皆祸害”,引起大家的共鸣和纷纷吐槽,还有一本畅销书《为何家会伤人》,里边的案例真是发人深省。那么问题来了,“好父母哪家强?”,摇篮小编给您一一说道说道,快来看看你做到了几条吧。

1.通过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找机会,试着将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吧。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使你又向孩子的心灵走近了一步。

爱心贴士:从现在开始,当孩子跟你谈起某件事的时候,试着放弃你的纠正、说教、反对或解释。就对他说:“哦,还有呢?”认真地听他讲,也许你会听到让你觉得很不可思议的事情或观点。孩子看到和感觉到的更多细节是对你的最好奖励。

2.保持睡前给孩子讲故事的好习惯

我们当然知道讲故事的好处,但也许你还不知道,研究表明,与很多其他交谈不一样的是,我们讲故事时的语气、声调和节奏可以安抚孩子的情绪,帮助他消除焦虑。

爱心贴士:这项活动已经不只意味着平静和愉快了,更是一种宝贵的习惯。从现在起,让电视、电脑和手机都靠边站吧。假如你现在每星期给孩子讲一次故事,建议你改为两次,或者把故事时间从15分钟延长到20分钟。如果一个星期有三或四个晚上能坚持给孩子讲故事,就太好了。

3.适当放手

这是给妈妈们布置的一项特殊作业:把一些家务委派给其他家庭成员:你的丈夫、孩子、亲朋等等。因为,能否为自己减负是评判一个母亲心智和能力的重要标准。减轻自己的负担后,你就不再会经常为忙不过来而心存抱怨了,感觉轻松了很多。无数的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妈妈都为她们每天必做的家务事所困扰,抱怨家里的事儿永远都忙不完,内心积存着极大的怨气。

爱心贴士:可以先挑些零碎又简单的事儿,分派给大家。记住,从小事开始:比如,每周挑一个晚上由爸爸哄孩子睡觉。或者给你的孩子也分派些家务事,比如:1岁多的孩子能帮你拿鞋,2岁的孩子可以给宠物喂食,3岁的孩子可以帮你拿筷子。渐渐地,让所有家庭成员都养成帮忙的好习惯,给他们增加任务,除了你自己。

4.表扬孩子的好行为

当孩子把自己最心爱的滑板车让给别的孩子玩,或是为你做了一张画着笑脸的卡片时,你要用小小的表扬表示关注。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孩子这种可爱或是大方的表现,并且希望他们的这种行为能够发扬和巩固。那么当孩子友善地对待别人时,不要吝啬你的表扬,关注并夸奖他是帮助他建立主人翁意识,并且获得良好自我感觉的一种重要途径。同时,表扬孩子的好人好事,也可以提醒他懂得感激别人的帮助。

爱心贴士:千万别让孩子觉得做一张卡片或者分享一个玩具就是最最了不起的事迹了。你只需要简单地说:“我儿子能把自己的滑板车让给冬冬玩儿,真棒!”,然后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好了。

5.凡事往好处想

这一点比较困难,谁让为人父母的我们都有那么多的烦心事儿呢。孩子刚能吃米粉,你就开始发愁怎么给他做复杂的饭了?这几天他在院里玩的时候表现出霸气,你就断定他以后没有朋友了?你必须使自己尽可能地朝最好的方向考虑问题,而不是相反。

爱心贴士:捡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不像平常那样劳神那样较劲了,就随它去吧。可能早上孩子上幼儿园前又磨磨蹭蹭的了,别去想他是不是会迟到或者主观地认为他以后会无组织无纪律吧,就对自己说——“他正在学着自己做决定”好了。

6.不要和情绪激动的孩子争论

尽管在晚饭前要吃点心是错误的,但对于一个狂躁不安的孩子来说,这一结论的逻辑毫无用处。你最好放弃对他加以干涉的念头。和一个正在气头儿上的孩子理论毫无意义,别在妄图说服他了,恰恰相反,你可能更应该避开他,不然他会更烦躁。那样的话,孩子觉得很难过不说,你也会有挫败感。

爱心贴士:如果你和孩子在公共场所,最好能带他迅速离开,找个安静的地方让大家平静下来;如果在家,你可以去另外的房间。总之,需要转变的关键是你而不是孩子。不妨暂时避开当时的气氛,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一切都会过去的。

7.和孩子亲密接触

给他一个拥抱、揉揉他的头发或者挠挠他的后背。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如果你整天忙得连和孩子说话的机会都没有,还是需要提个醒的。用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是成年人沟通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往往忽视了身体接触的表达方式,也似乎已经遗忘了偶尔的身体接触可以传递多么强烈的爱的讯息。让轻轻的一个吻或者脸颊的抚摸,成为你和孩子每日生活的一部分吧。

爱心贴士:每天问自己,今天我该怎样通过接触表达我的爱呢?注意观察孩子的表现:有些年龄较小的孩子可能很喜欢一个大大的拥抱,但也有的孩子会因此紧张和害羞。所以,你需要用心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接触方式。

8.抽时间,和孩子一起消磨时光

最近的一项调查发现,尽管很多人认为一家人呆在一起的时间不少,但实际上的情况却往往是爸爸上网,妈妈打扫卫生,而孩子猫在自己的屋里打游戏。其实你能给孩子的最好礼物是陪他一起度过的闲暇时光。孩子可能已经一次又一次地跟你说,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游乐场或去公园了。你可能忽视了,其实孩子特别珍惜和其他家庭成员坐在一起的片刻时光,哪怕什么事都不做。

爱心贴士:每周都抽一会儿时间,全家聚在一起,清清静静地呆一会儿。你可以周六早上把孩子从床上叫起来,一起到楼下走走或者一起踢会儿球,哪怕只有半个小时。或者,在某天晚饭后,和一家人坐一会儿,而不是赶紧冲进厨房拾掇碗筷,就当你是在餐馆里吃的饭好了。

9.常常保持微笑

孩子(尤其是年龄非常小的时候)对成人的面部表情有着非常敏锐的观察力,并能迅速做出相应的反应。因此,如果你常常微笑,你的孩子也会常常微笑,并且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而且,当孩子觉察到他给父母带来了欢乐时,他的自我感觉会更好。

爱心贴士:每天问问自己,今天孩子的行为或话语让我笑过吗?在和孩子的接触中,我发现好笑的事儿了吗?作为父母,我们总是被一天到晚,忙也忙不完的事所烦恼。其实一个简单的微笑就能缓解一天的劳碌和紧张,放松心情。现在就试着改变一下吧!问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发又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儿,或者你自己给他讲个笑话;给女儿洗澡的时候,别去想她睡着后你还要忙的工作,看着她给塑料鸭子喂水,不是很有趣么?

任性是你考验父母吗?


任性是你考验父母吗?

你两岁时是爸爸妈妈最头痛的时候。这个时候的你自我意识的加强,总会想向世界宣言:“我能行,我要自己来!”衣服要自己挑,哪怕夏天把冬天的衣服拿出来穿,甚至会把袜子当成手套戴,洗脸要自己来,也许根本就不会把自己的脸蛋洗干净。你的任性,让爸爸妈妈伤透脑筋,真以为自己的孩子出什么问题了,这么下去会有危险吗?爸爸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了,那是一段最难过的时间。妈妈在外地多次主讲“父母大学堂”的时候,总有爸爸妈妈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两岁多的孩子会有那么多的主意和想法?会表现得那么固执任性?那真是最烦恼的一个阶段啊!

问:为什么我两岁多的时候那么任性呀?

答:是啊,那时你特别受“自我中心”心理的影响,总是从自己的需要和立场考虑问题,体会不到别人的需要,表现得非常任性,可让我们愁坏了,开始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家里的老人过分娇惯、迁就你,强化了你的利己心理,难以形成理解他人、为他人着想的习惯。可能你和专家说的一样,也需要经历每个孩子都会经历从“自我中心”到“去自我中心”的心理历程。任性心理作为宝宝心理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我们大人有时候会认为宝宝太小不懂事,对宝宝的要求总是百依百顺,从来不愿说“不”,经常会在孩子的哭闹之下,放弃自己的立场,结果更加助长了宝宝的任性。

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可借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宝宝明白,每个大人都有自己非常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完成,当这些事情和宝宝的需要有冲突时,宝宝应当学会谅解。宝宝经常会提出一些在大人看来不合情理的要求,如果宝宝的要求是合理的,爸爸妈妈应履行职责,满足宝宝的需要。如果宝宝提出的要求不太合理,家长可暂时采取“冷处理”,大多数宝宝最终会放弃要求。家里要有规矩,哪些规矩犯了结果怎样爸爸妈妈要事先和宝宝讲好,然后大人小孩都按规矩办,不是大人惩罚小孩,是大人协助小孩强化按规矩办事,小孩自己要承担他选择的后果,要对自己行为负责。

亲子教育:你是“驯兽师”?


亲子教育:你是“驯兽师”?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

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

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

即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

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原因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会好,施加外力只会适得其反。

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