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刷爆朋友圈的两大育儿谣言。

宝宝从出生到长大,离不开的就是教育。家长一定要注重孩子早教的这个环节,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对于早期教育,你觉得应该怎样做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近期刷爆朋友圈的两大育儿谣言”,供您参考,希望能够以帮助到大家。

朋友圈可谓是消息的有利传播地,大家在朋友圈中发布状态,交流育儿信息,这其中也不乏一些别有用心的谣言风声四起。最近小编就看到很多湿毛巾绑腿退烧、荔枝导致手足口疾病等等消息,这些都是真的吗?

湿毛巾裹腿:德国妈妈的“神奇”退烧法

网传的「绑腿退烧法」:将两条毛巾以接近身体温度的温水浸湿,之后稍微拧干、摊开,再将毛巾逐一缠绕在孩童的小腿上,待二十分钟后解开,接着以干毛巾擦干。我试过好几次,果真有效,连我的台湾老妈都觉得:德国人真厉害!

利用“国外医生或某专家”的口吻来说一些神乎其技的治疗方法,是伪科学的惯用手段。关于退烧,有以下几点想说:

1.发热是机体对抗病毒、细菌的正常反应,不超过40度的发热对孩子无害。

2.第一条任医生喊破嗓子,家长们总是急吼吼要给孩子退烧,为啥呢,怕“烧坏脑子”,好啦亲,“烧坏”这个说法不存在好吗,脑子坏了是合并了脑膜炎啦。

3.“物理退烧”是妈妈们心中的退烧圣经,实际上温水擦浴、冰枕、退热贴等并不是国际上官方推荐的降温方法啦,因为很多证据显示这些其实没有用,也不会让孩子更舒服。发热了应该减少穿盖、开空调,需要退烧的时候,吃点退烧药就好了亲!

4.湿毛巾裹腿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不信你找个在德国做代购的同学问问?

引用@小儿外科裴医生的一段话来结束第一个话题:没有比吃退烧药更神奇的退烧方法,为什么这么多人宁愿相信“湿毛巾裹腿”呢?因为这符合人们心中对退烧的期望:简单、奇效、绿色无副作用。喝黄豆水退烧,藿香正气水敷肚脐退烧,小儿推拿退烧,灌肠退烧,退热贴退烧....都符合这种期望,“湿毛巾裹腿”还用德国医生和德国妈妈加持了一下,那就更神奇了!

荔枝导致手足口:荔枝和你有什么仇什么怨

最近荔枝开始上市,而在朋友圈也开始盛传,荔枝是用药水浸泡的,吃后会引起手足口病,请家长近期不要给孩子吃荔枝。无语问苍天,荔枝以及荔枝农和你有什么仇什么怨啊?!

1.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关泡荔枝的水什么事……

2.小朋友发烧了去看中医,这个“中医”是指啥……中医药的成分比较复杂,副作用不明,一般情况下不建议小朋友使用。

说回正题,泡荔枝的水会不会有问题?不清楚商家都是用什么水泡的荔枝,如果遇到不良商家用一些有刺激性的药水,小朋友皮肤稚嫩,接触过这些水,手上出现一些皮疹是有可能的,但这跟手足口病没有半毛钱关系。

那么吃了荔枝会不会生病?吃了不新鲜、有药水残留的水果出现拉肚子什么的是常有的事情,理论上所有水果都有这风险。还有一种情况呢,就是有些小朋友可能会对荔枝过敏,理论上所有食物都有这种风险。该吃就吃,第一次尝试某种食物,不要吃太多、观察一下是必须的。如果给2岁以下的小朋友吃,要弄小块一点哦。

相关推荐

粉碎火热的八大“育儿谣言”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要适当的对幼儿进行早教。正确的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的智、德、体、美的到全面发展,对孩子早期教育有什么好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粉碎火热的八大“育儿谣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80后的年轻父母崇尚科学育儿,对知识的渴求非常迫切,据调查显示72%的年轻妈妈把网络作为获取孕育知识的最常用渠道。可是在育儿的艰辛路上,我们总是遇到很多似是而非的说法,有些流传甚广的说法到底靠不靠谱?下面小编就带你来揭穿火热的八大“育儿谣言”。

1.母婴分开睡可以培养孩子独立性

很多网上传言说,母婴分开睡有助于培养宝宝独立性。因此,很多宝妈在宝宝刚出生的时候,就把他放置在独立的婴儿床上。有关育婴专家提醒新手妈咪们,千万不要相信所谓的母婴分开睡好处多。刚出生的小宝贝们,如果离开了母亲,他们会缺乏安全感,从而导致小家伙们睡得不安稳,加上他们刚出生还没能很好地适当外界的温度,婴儿本身体能调节温度的能力差,孩子单独睡容易着凉感冒。所以,新生儿不宜与母亲分开睡,最好是睡在母亲的身边,如果是白天的话还可以考虑让孩子单独在小床睡,夜晚就要与母亲睡在一起。

2.枕秃一定是缺钙了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几个月大的孩子脑后勺有一圈没头发,行话管这叫“枕秃”。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出现这样的现象是缺钙所致,不分原由给孩子补钙。当然,枕秃可能是缺钙的一种表现,但更多时候,如果孩子喂奶正常,辅食加得也到位,那么可能孩子枕秃是因为孩子体温高,后脑勺不通风,又经常出汗所致,家长要多给孩子换干净换小枕头,孩子出汗时要及时擦干净,注意孩子房间的通风,慢慢就会好起来。此时若盲目给孩子补钙,反而对健康不利。是否缺钙,还应结合骨骼发育、血钙、血磷等指标,在医生指导下适量补钙。

3.孩子哭的时候就放下,不哭了再抱

很多妈妈认为一哭就抱,会形成习惯,惯坏宝宝。因此要等孩子不哭了在抱起来,哭的时候一定不能抱。实际上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给予婴幼儿更多的关注和肌肤接触,有利其身心健康,增强安全感。美国布朗大学发现,在出生头几个月,妈妈积极回应婴儿的啼哭,能加速宝宝日后的语言和认知能力发育。宝宝哭闹时,父母可先了解哭的原因,用试着逗宝宝玩、微笑着跟他说话等方法来安抚孩子。

4.6个月后,母乳就没营养了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宝宝出生后前6个月,要尽量“纯母乳喂养”,并坚持母乳喂养两年或两年以上。强调“前6个月”,主要是因为此后需要添加辅食,来满足孩子生长发育的需求,而不是说母乳在6个月后就没有营养了。

5.越早添加辅食越好

辅食添加过早,会给婴儿肠胃增负,可能导致消化问题;过晚,不利于孩子生长发育。一般三四个月可添加米粉;五六个月添加蛋黄、米汤、菜汁等;7—9个月添加鱼泥、碎肉末、大豆制品等;10—12个月增加米饭、面条、水果、蔬菜等。

6.首次加辅食,最好吃蛋黄

事实上,蛋黄中某些营养成分,如铁,并不易被婴儿吸收。过早喂食,还可能诱发过敏。首次添加辅食,要考虑宝宝的肠胃功能,最好选谷物类,比如米粉。

7.孩子发烧会烧坏大脑

一听到孩子发烧很多妈咪就会谈虎变色,认为孩子发烧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随时都有可能烧坏孩子的脑子。其实,家长们大可没必要这么紧张,因为孩子发烧烧坏孩子的机率性很小,大多数情况之下孩子出现脑部问题都是疾病所致,而不是单纯的“发烧”。

40度以下的发烧并不会对孩子的智力造成影响,所以家长们也就不用谈虎变色了。遇上孩子发烧要冷静处理,在物理降温能处理的情况之下少用药物降温,这样有助于孩子的健康。但持续高温的话也别硬扛,及时带孩子就医很重要。

8.抗生素会破坏免疫力,绝对不能用

抗生素滥用的话确实会产生一定的耐药性,但是并不意味着绝对不能用抗生素。如果完全拒绝抗生素,而造成病情拖延,极有可能把“感冒”发展成“肺炎”。因此孩子如果感冒、发烧需要到医院进行化验检查,通过“血常规”等检查手段判断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因为引起感冒的原因非常多,如果是由病毒引起的感冒症状使用抗生素也是无效的。抗生素在使用时要掌握两个原则,一是尽量不使用,二是不长时间使用,一般来说,抗生素的使用不能超过一周。但这决不意味着,绝对不能使用抗生素。

家庭教育应避开的两大误区


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为了开发宝宝的潜能,我们要给宝宝进行早教。早期教育能够培养开朗外向的性格,让宝宝有自信的与别人交往。早教已经成为婴幼儿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额一个环节了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家庭教育应避开的两大误区”,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误区一:

教孩子学乖

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误区——教孩子学乖。评价孩子时,动不动就说“你真乖”或者“你不乖”,将“乖”当成了教育标杆,具体就是听话,按老师和家长要求做事。

现在的学校评选三好学生,十之七八是女孩,在所谓的“优秀生”里,永远没有调皮孩子的身影,这其实很好理解,因为比起男孩子的好动,女孩子更容易静下心来好好学习,不吵不闹、不惹是非,完全符合我们这个社会认可的“乖”孩子标准。

殊不知,在塑造这样一批批“好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也剥夺了孩子建立自信和良好自我形象的独立空间,甚至无形中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是一种片面强调孩子社会性的教育理念。

好学生固然值得肯定,但专家认为,那些不听话的调皮孩子也有可取之处。比如那些上课爱做小动作的学生,虽然常会被老师教训,但每次挨批后,都能立刻抖擞精神继续调皮。所以说,他们的抗“击打”能力比起那些“好学生”要好得多,而自我调节也是一种能力,能使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今后的人生,这对他们日后步入社会是大有益处的。

专家认为:“不听话”并非绝对坏事情。其实,孩子有时不按父母的要求去做,不听从父母的指令,这正是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何况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信息丰富的社会,每天都可以吸收到许多信息,对人对事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过早地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是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而且容易扼杀儿童的天性,使孩子从小失去最珍贵的创造性人格,这会给父母留下难以弥补的悔恨。

著名的德国心理学家海查曾做过如下的实验:他对2至5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与没有这种倾向的100名儿童追踪观察到青年期。结果发现前者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作出决定的能力。而后者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这一研究说明,反抗行为强的孩子,长大易有坚强的独立意志,而这一点正是21世纪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误区二:

家庭教育围着学校转

中国的大部分父母言谈间都把“儿童”的概念缩小为“学生”。孩子的生命就这样被压缩到一个方面,以此来换取成功,代价未免太大。其实,“儿童”的内涵远大于“学生”,儿童除了在学校要当好一个学生外,在家里、在社会中还有更多形形色色的角色需要“扮演”。 

因此,家庭不止是给孩子创设的“学习家园”,还应该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为什么现在那么多大学生放假不愿意回家?就是因为在他们眼里,家里是一所“文明监狱”,父母成天只知道督促他们学习。

专家指出,孩子要适合家庭教育,也要让家庭教育适合孩子,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可当前大多数家长使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关系变为单向,只知道家庭教育围着学校转,结果却牺牲掉很多培养孩子品质的机会。其实学校也可以协助家庭教育,优秀的家长应该把握随机的教育机会。

专家建议:不要用太多规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让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让他们有一片发挥的天地。例如孩子喜欢玩电脑,不要说“不准玩”,可以告诉他,如果你的成绩够好了,或是功课做完了就可以玩,但是一周只能玩两个小时。把每一个“否定”变成“机会”,把自主权从父母身上转移到孩子身上。这样不但能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还能激励孩子去努力完成那些“必须做”的事。

专家指出:我国的家庭教育目前存在两个很大的误区:一是教孩子学“乖”。评价孩子时,动不动就说“你真乖”或者“你不乖”,将“乖”当成了教育标杆。二是家庭教育围着学校转。父母成天只知道督促孩子学习,家庭成为学校教育的延续。

中国儿童的心理有两大缺陷


目前,中国儿童的心理发展普遍存在着两大缺陷:一是创造力低于计算能力,二是对长辈及他人的施爱行为反应迟钝、冷淡,共情能力差。这是著名心理学家沈德立教授主持的“儿童心理与行为研究”课题中引人注目的结论。

沈德立说:“创造力与共情能力差作为共性问题出现,表明在少年儿童身心成长过程中,成人对儿童心理与行为的认知普遍存在误区。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到国民素质的提升,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大量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中国成人对儿童心理与行为认知存在八个误区:对于孩子,大人们“关注成功重于失败,关注物质需求重于精神需求,关注学习结果重于学习过程,关注智力因素重于非智力因素,关注‘是什么’重于‘为什么’,关注外显行为重于内隐心理,关注共性问题重于个性问题,关注单向说教重于双向交流”。

沈德立认为,这八个误区导致大人对孩子“爱”之愈深,孩子对大人“拒”之愈切。大人给孩子包办一切且过分地关注孩子表面东西,造成两个结果一是没有给孩子搭建发展创造力的空间,二是使本来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更加重了自我意识。

心理学家俞国良教授表达了与沈德立同样的忧虑,并以他对世界各国儿童进行的比较调查结果提供佐证:一是目前中国儿童的运算能力在世界被调查国家中名列前茅,创造力却位居其后;二是在中国,问及父母最关心的问题时,父母的回答都是如何让孩子幸福成长,而孩子却回答:父母只关心我的“分数”。在问及老师是否爱自己的学生时,95%的老师回答是爱,但只有5%的学生认为老师爱他们。

中国孩子的心理有两大缺陷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想要给宝宝的将来打好基础,有些家长会选择早期教育宝宝。正确的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的智、德、体、美的到全面发展,早教已经成为婴幼儿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额一个环节了吗?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中国孩子的心理有两大缺陷”,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创造力与共情能力差作为共性问题出现,表明在少年儿童身心成长过程中,成人对儿童心理与行为的认知普遍存在误区。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到国民素质的提升,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大量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中国成人对儿童心理与行为认知存在八个误区:对于孩子,大人们“关注成功重于失败,关注物质需求重于精神需求,关注学习结果重于学习过程,关注智力因素重于非智力因素,关注‘是什么’重于‘为什么’,关注外显行为重于内隐心理,关注共性问题重于个性问题,关注单向说教重于双向交流”。

这八个误区导致大人对孩子“爱”之愈深,孩子对大人“拒”之愈切。大人给孩子包办一切且过分地关注孩子表面东西,造成两个结果一是没有给孩子搭建发展创造力的空间,二是使本来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更加重了自我意识。

心理学家同样的忧虑,并以他对世界各国儿童进行的比较调查结果提供佐证:

一是目前中国儿童的运算能力在世界被调查国家中名列前茅,创造力却位居其后;

二是在中国,问及父母最关心的问题时,父母的回答都是如何让孩子幸福成长,而孩子却回答:父母只关心我的“分数”。在问及老师是否爱自己的学生时,95%的老师回答是爱,但只有5%的学生认为老师爱他们。

科学入学准备育儿困惑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