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怎样培养幼儿的入学准备

2020-04-28 怎样培养幼儿的入学准备 孩子胎教 孩子入学准备

贴负面标签是培养孩子大忌。

护孩子天才,培人才博才。想要给宝宝的将来打好基础,有些家长会选择早期教育宝宝。早教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以及行为习惯,你们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贴负面标签是培养孩子大忌”,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0月17日,西安一所小学放学后,发生了难以想象的一幕:有一些孩子,胸前戴着绿色的领巾,在人群中格外扎眼。“你学习不好,戴绿领巾,我才是真正的红领巾……”两个孩子嬉闹起来,孩子一脸愧疚、赶紧把“绿领巾”藏进书包,家长的脸上也满是尴尬。

对此,学校解释说,给这些孩子佩戴绿领巾的理由是希望“激励差生上进,争取早日戴上红领巾。”

可作为儿童青少年门诊的心理工作者,这样的做法简直让我们震惊。孩子的大脑还没有建立成熟的认知模式,处在学习、模仿的阶段,他们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你对着他笑,他就对着你笑;你告诉他“你不是好孩子”,他渐渐就会根深蒂固地认为自己真的不是“好孩子”,甚至自暴自弃。曾经有一个优秀的中学生,因为开学时老师对他说“你太内向了,交不到朋友”,结果孩子变得越来越敏感、脆弱,生怕同学不喜欢自己,最后差点得了抑郁症。

贴负面标签,是培养孩子的大忌。“优秀孩子是因为家长对孩子有信心,使得孩子越来越有自信;问题孩子是因为家长对孩子没信心,使得孩子越来越有问题。”“绿领巾”哪怕不是差生的标识,客观上已变相给孩子划分了等级,很容易让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自卑感,丧失信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创造一个孩子很容易、塑造一个孩子不容易,我们不能轻视孩子的情感。在生活中,首先应该尽量发现孩子的长处,并给予鼓励和称赞;此外,对孩子的进步先肯定、再提要求,强化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而不是把他的“成果”放在一边,只说“再接再厉”;此外,即使对孩子不满意,也要适当控制自己的言行和情绪,不可因为过分苛求或打骂,毁了孩子的将来。

相关知识

当孩子被贴上标签时……


每个孩子都有成为天才的潜力,关键是父母和教师是否有点石成金的双手。为了让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打好基础,我们要通过早期教育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质。早教可以让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后,轻松的应对各种学习压力。那么早教对孩子都有什么样的影响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当孩子被贴上标签时……,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所谓“贴标签效应”就是给某人在某一方面下一结论,从而导致此人与结论相一致的行为现象。孩子像一张白纸,父母和老师与孩子接触时间较长,时时处处都在有意或无意地给孩子在某个方面下结论(贴标签);好标签即好的结论能激励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负标签即不好的结论容易引导孩子在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方面更难改变。

避免给孩子贴标签

我清晰地记得儿子大卫出生的那一刻。五秒钟过去了,他仍然没有呼吸,我吓坏了。护士拍打他的后背,也没有反应。当时每个人都很紧张。护士说:“这孩子是个倔脾气。”他仍然没反应。过了一会儿,他终于发出新生儿的那种很尖的哭声。

我当时的心情难以用语言描述。但是,从那天以后,我发现自己常常疑惑:“他是不是真的很倔?”从医院回到家里,我就想,怎么能把护士说的话当真呢?不过是一个愚蠢的女人说的愚蠢的话。想象一下,我们怎么可以给一个出生不到半分钟的婴儿随意贴标签呢?

在随后的几年中,每当我怎么哄他,他都一直哭的时候,每次他不愿尝试一种新食物的时候,每次拒绝睡午觉的时候,每次不肯坐上去幼儿园班车的时候,每次不肯在冷天穿毛衣的时候,一个念头就会在我大脑里闪过:“她说得对,他就是倔。”

我实在不应该这么想。我上过的所有心理学课程都提到“自我实现预言”的危害。如果你给一个孩子贴上反应慢的标签,他便开始认为自己就是反应慢。如果你觉得一个孩子淘气,他总会有机会向你显示出他有多淘气。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避免给孩子贴标签。我完全同意这个理论,但我还是不能不把大卫想成一个倔强的孩子。

我常听到家长们这么说:

“鲍勃天生爱欺负人。”

“比利是个受气包,每个人都想从他身上得到好处。”

“麦克在家里就是个律师,他对所有的事情都有独到看法。”

“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喂朱丽叶,她那么爱挑食。”

“给瑞奇买什么玩具都是浪费钱。他玩什么玩具都要弄坏。这孩子简直就是破坏狂。”

孩子是如何被贴上标签的

我常想,这些孩子究竟是怎么被贴上标签的呢?几年来,从各种各样的家庭问题中,我意识到,孩子原本是清白的,在不知不觉当中被安排扮演某种角色。例如,一天早上,玛丽对哥哥说:“把眼镜递给我。”

哥哥说:“自己去拿,不要总想指挥人。”

接着,她找妈妈:“帮我梳头,别让头发打结。”妈妈说:“玛丽,你又指挥人。”

再接下来,她对爸爸说:“别说话了,我正看节目呢。”爸爸说:“听,又在发号施令。”

渐渐地,孩子被分配到“爱发号施令”的角色后,就开始认可这个角色,并且进入角色当中去。如果每个人都说玛丽是个“爱发号施令”的人,她就不得不这样去做了。

当你被看做一个“讨厌的人”,你会不会感觉为避免被排斥,必须坚持自己。你有没有觉得被拒绝和冷落?你会不会生气,会不会想法报复?

如果你被认为是受欢迎和有能力的人,你会觉得自己就会用受欢迎和有能力的方式去做事情?如果你犯了点小错,你会选择放弃还是告诉自己再试一次?

不管你的反应是什么样的,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父母如何看待孩子,不仅影响到孩子如何看待自己,也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

如何引导孩子,几乎是每个家长的必修课,只是有些家长喜欢用贬低、否定孩子的方式,来激发孩子的自尊和奋斗。明明对孩子寄予了厚望,却又以“没出息”、“笨死了”这类言语来打击他。以这种方式激发出来的只会是假的自尊,是为了掩饰自卑的自尊,是做给父母看的。权威人物的言语上的贬低,势必把孩子推向弱势人群。

※在与他人交谈时,父母要把身边的小不点儿当成大人看待,以亲切、充满爱意的口气谈论孩子,表扬、称赞孩子

当你与他人交谈提到自己的孩子时,不妨多提提他好的表现,还有你对他的期望和赞美。父母无意间说出的许多话,会进入孩子的潜意识并储存在记忆中。在孩子的生长过程和成年生活中,这种潜意思会不断地支配他们的行为。当然,积极的表扬,绝不仅仅是简单地夸奖孩子:“你真聪明!”、“你真能干!”它应该是真实可信的,没有明显的功利目的,像空气和水一样自然地被孩子吸收,成为孩子成长的营养。

※大人谈话里的负面暗示对孩子影响很大

在我们的言行能够影响孩子的时候,也正是培养他们的好时机。记住嘴下留情,不要说:“你怎么这么没出息!”、“笨死了,这么点儿事都做不好!”、“你聋了?听见没有?”、“哎,你怎么这么懒呀!”、“跟你爸一个德性!”孩子也许会把这个标签贴到自己的品质内容里,到将来真正理解它的涵义时,他的性格可能已经深得这种暗示的“熏陶”。因此,生活中,千万不要骂孩子笨,不要在他人面前批评孩子的缺点、弱点,不要以物质诱惑、威胁刺激要孩子取悦大人,不要对孩子说“不爱他”“不要他”等拒绝性的话。

不妨给宝宝贴个“好标签”


家长都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想要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正确的早教是非常重要的。早教让宝宝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全面协调的发展。父母该不该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不妨给宝宝贴个“好标签””,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有一次,我去幼儿园接孩子,顺便问起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情况,老师说这孩子很聪明,但是有一个习惯不太好,本来会做的事,会唱的歌,只要老师让他去前面做或唱,他就会找出种种理由拒绝,即使说服了到前面也是扭扭捏捏,或声音很低,或不敢朝前看。

正在这时,儿子从滑梯上下来向我们跑来,我便对儿子讲:“你看,老师正在夸你呢!说你上了大班后进步可大啦!成了大哥哥,特别勇敢,老师说谁给大家唱支歌?你就会把手举得高高的,然后勇敢地到前面去唱,老师还要评你当‘小歌星’呢!”老师也连忙附和称是,我发现儿子脸上呈现了很得意的神情,没想到后来我这番话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从此以后儿子果真变了样,过去那种忸怩的状态不见了,后来还代表幼儿园参加了全市师生声乐大赛。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反差呢?这种效果应归功于给孩子贴上了“好标签”。

所谓“贴标签效应”就是给某人在某一方面下一结论,从而导致此人与结论相一致的行为现象。孩子像一张白纸,父母和老师与孩子接触时间较长,时时处处都在有意或无意地给孩子在某个方面下结论(贴标签);好标签即好的结论能激励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负标签即不好的结论容易引导孩子在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方面更难改变。

不要随意的给孩子贴上标签(国庆节亲子教育指导)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早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想要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正确的早教是非常重要的。早期教育能够促进婴幼儿大脑的开发,你都看过哪些早教类的书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不要随意的给孩子贴上标签(国庆节亲子教育指导)”,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前言:虽然每个父母都想要教育好孩子,但是难免会有一些不周到的地方,也许是一经意的一句话,或是一件事情就很容易改变孩子,以下就让我们来详细的了解下为什么不可随意的给孩子贴上标签!

7岁小明匆匆忙忙吃过早餐,穿上外套,冲出家门。到了电梯门口,妈妈一看就急了,“你书包呢?哎呀,你怎么老是忘东西呢?!”小明到了学校,一打开书包,发现自己的文具盒忘记带了,嘴里小声嘀咕了一句,“哎,看来我真是老忘东西啊。”于是,他心安理得地向同桌借了一支铅笔。

9岁的小丽有一道数学题不会做,于是她问爸爸。爸爸笑着拍拍她的头:“数学又不会做啦?真是像你的妈妈,数学方面不行。”妈妈接过话茬:“数学不行又怎么啦?咱们英语语文好呀,是不是,小丽?”

很多时候,我们和孩子说话时,都会不经意地说出一些话或者流露出一些情绪,潜移默化地暗示孩子,他/她就是那样的人,就像上面的小明和小丽的父母一样,一次又一次地往孩子身上贴种种标签。亲子网

标签的影响力

心理学上的“自我实现的预言”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一个著名的试验。实验者罗森塔尔对波士顿一所小学的老师传递了这样的信息:经过他们的测试,发现一些学生属于“学习尖子”。事实上这些学生根本没有经过什么测试,而是被随机抽取出来的。但试验者还是让老师相信这些具有非凡潜质的学生,将在本学年度取得优异成绩和表现出智力上的高度成熟。最后试验的结果是,这些被随机抽取出来的儿童有30%的人智商平均增加了22分,所有人的智商平均提高了10分,而起初他们和其他同学的平均智商是一样的。

自我实现的预言——如果你相信了自己心中所想的是现实,并且把它们当事实来操作,那么它们也就变成了现实。

我们常常会听到父母这样说:

“我家孩子做什么事都慢,一点不像我和他爸。”

“强强总是那么好动调皮,我真是拿他没办法。”

“我女儿擅长文科,物理化学等科目只能勉强跟上。”

“小慧很内向,不爱说话。”

孩子原来是清白的,就这样被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贴上了无数的标签,慢慢失去了真实的自我。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语调,甚至很多时候不需要我们说话,孩子都已经感受到了我们对他们的评价,并且一点一点地进入到他们的心里,并深深地影响他们的行为。心理学上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对孩子影响有多大呢?

最近一个朋友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男孩,从小很有思想,也非常聪明,唯一让父母感到不满意的就是“太内向,不喜欢与人交往”。于是,这个男孩就在妈妈爸爸以及姥爷姥姥的担心和唠叨中长大:“你这么内向,长大怎么能在社会上立足呢?!”如今,孩子二十岁了,不仅真的就如父母担心的那样——极其不喜欢与人打交道,而且更让人担忧的是,孩子得了抑郁症,虽然已经考取了某名牌大学,现在却不得不休学在家。

如何清除孩子身上的标签

1。父母从心里改变对孩子的评价,并主动向孩子道歉

每个孩子都有其多样性的一面。一个孩子比较好动,并不意味着他就没有安静的时候,比如,这个孩子做他感兴趣的事情时,往往会表现出安静的一面。这需要父母彻底拿掉对孩子的程式化的看法,去仔细发现孩子展现出的不同方面。

如果是父母贴上的标签,可以找一个特别的时间,很真诚地,比较正式地向孩子道歉,并帮助孩子学习多角度地看待自己的特点和能力。同时,对于已经上小学的年龄比较大的孩子,还可以请他们监督,帮助父母们管住自己的口。

2。创造机会,让孩子发现自己全新的一面。

为了改变小丽对数学的看法,每天晚饭后,爸爸和小丽都会玩十分钟一种关于数字计算的扑克牌游戏,比赛看谁算得快。每次玩,爸爸都会巧妙地降慢速度,总会让小丽赢几次。如果小丽赢了,爸爸会吃惊地大呼:“宝贝,你这么快就算出来啦?!”于是,小丽越算越勇。

3。强化孩子的好行为。

小明很喜欢有关飞机的事情,每星期上航模班,他总是不用提醒就能预先将航模班需要的工具一一收拾到一个工具袋。平时,妈妈却忽略了这一点,总是盯着小明上学忘带东西这类事情。现在,妈妈变了,留心盯着小明“记住带东西的事情”了,并真诚地夸奖:“小明,告诉我,你怎么能把这么多工具收拾得这么有条有理,一件也不落下啊?!”

4。淡化孩子的此类行为,如果需要提醒,请用描述性的语言。

今天家里来客人了,小强不愿把自己的玩具和小客人玩。如果是在以前,妈妈会很生气地说:“小强,你怎么总是这么自私啊?!”但这一次,妈妈走到小强面前,蹲下来,平静地说:“妈妈很愿意看到你将玩具和小朋友分享,需要妈妈帮助吗?”

5。让孩子无意听到你对他的正面评价。亲子教育

小文做作业拖拉一直是妈妈比较头痛的事情。这一天,妈妈去学校接小文,遇到了小文的班主任老师,小文在一旁。妈妈高兴地告诉老师:“小文昨天做作业很主动,速度很快,只用了一个小时就全做完了,完全不需要我们提醒。我都不知道她怎样做到的……”

拿掉孩子身上的标签,帮助孩子从不同角度认识自己,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孩子一次又一次地不改恶习,回到老路上时,不仅需要父母克制住自己的怒气,不去强化他们的负面行为,不使用评论性的语言“你怎么总是……”,而且,还需要父母制定计划,切实帮助孩子从各种标签中真正走出来。

本网站小编总结:教育孩子我们要学会多从不同的方面看问题,若是看到孩子的优点多一点,那么孩子就会超着更加优秀的方向努力,但若是父母们一直抓住孩子的缺点不放,那么就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怂恿孩子的不良习惯,希望此篇可以让家长们清醒过来!

负面情绪是孩子成长必经之路


护孩子天才,培人才博才。早教是宝宝出生的第一个教育,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在早期教育中你有什么不一样的见解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负面情绪是孩子成长必经之路”,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是一个两岁半孩子的妈妈,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的儿子在11个月的时候和我分开了(这是我一想起来就特别心痛的事),直到1年以后才重新回到我身边。孩子现在已经两岁半,上了幼儿园小小班,性格也活泼开朗,可是特别任性。告诉他不能做的吧还非做不可,可要是大家都在做操他偏不做,什么事情不依他就满地打滚。我真不明白一个两岁半的孩子怎么这么任性,我想请您告诉我,是不是我们分开的那段日子给他幼小的心灵造成了伤害,我该怎样教育我的儿子?谢谢!

看来,跟孩子分别一年,给你造成的心理阴影,远远超出了给孩子的伤害。你把正常的行为当作心理创伤的表现,孩子出现什么“情况”都会让你联想到分离的那一年。小宝宝跟妈妈分开一年,的确对他们的成长是一种挫伤,但并非不能弥补、无法治愈。现在他跟你团聚了,你也有机会和他重新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他还小,一切都来得及。不要动辄将所有困惑都归罪到那一年上去,后悔和负疚心理对你对孩子都不利。

我想你首先应该了解的是,两岁半的孩子任性是正常的,孩子正处于建立自我、将自己与他人分离、树立心理疆界的阶段,也是通常说的“第一反抗期”,或者说“执拗敏感期”。他们的意志往往会跟现实、跟其他人(尤其是成年人)发生激烈的冲突。而他们的情绪尚未发展成熟,不能控制自己的恼怒,也不会用语言交流来表达自己,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大发雷霆。另外,这么小的孩子,还没有什么集体意识,在幼儿园不参加集体活动也是正常的。

你的孩子任性是一件可贺可喜的事情,说明他内心力量蛮强大的,在不顾一切发展自己。你所要做的,不是去镇压他,而是无条件地接纳他。如果不是什么原则性的事情,不触及孩子的人身安全或者危害到他人,尽量给孩子探索世界的自由。如果的确属于孩子不应该做的事情,他又执意要做并且发脾气,先试着用其他有趣的工作转移他的注意力,如果不行,就平静地陪伴他、倾听他,允许他发泄。

这里多说一句,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有时很难忍受孩子的哭声,总以为我们应该也必须想办法制止住孩子的负面情绪,并且应该具备足够的“本事”让孩子高兴起来。事实上,负面情绪经历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弥足珍贵,任何强烈的情绪体验都有助于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有助于他们学习怎样把握自己的情绪,促进他们情商的发展。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只要是情绪,都是正常的。但是我们往往不喜欢负面情绪,认为那是坏东西,应该压制下去。我们尤其受不了孩子的负面情绪,内心希望他们痛快地接受任何失望,不要哭闹。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可能达到的境界(即便成年人也不可能做到)。其实负面情绪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它们有助于我们的生存,保护我们不受伤害。儿童对自己情绪的认识和掌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需要接纳他们的情绪,把每一次情绪体验都当作辅助他成长的机会。与此同时,我们需要牢记:孩子的情绪是他自己的管理范畴,不是我们应该负责的,所以不要因为他不高兴就觉得自己很失败。

怎样培养幼儿的入学准备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