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两岁半孩子的妈妈,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的儿子在11个月的时候和我分开了(这是我一想起来就特别心痛的事),直到1年以后才重新回到我身边。孩子现在已经两岁半,上了幼儿园小小班,性格也活泼开朗,可是特别任性。告诉他不能做的吧还非做不可,可要是大家都在做操他偏不做,什么事情不依他就满地打滚。我真不明白一个两岁半的孩子怎么这么任性,我想请您告诉我,是不是我们分开的那段日子给他幼小的心灵造成了伤害,我该怎样教育我的儿子?谢谢!

看来,跟孩子分别一年,给你造成的心理阴影,远远超出了给孩子的伤害。你把正常的行为当作心理创伤的表现,孩子出现什么“情况”都会让你联想到分离的那一年。小宝宝跟妈妈分开一年,的确对他们的成长是一种挫伤,但并非不能弥补、无法治愈。现在他跟你团聚了,你也有机会和他重新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他还小,一切都来得及。不要动辄将所有困惑都归罪到那一年上去,后悔和负疚心理对你对孩子都不利。

我想你首先应该了解的是,两岁半的孩子任性是正常的,孩子正处于建立自我、将自己与他人分离、树立心理疆界的阶段,也是通常说的“第一反抗期”,或者说“执拗敏感期”。他们的意志往往会跟现实、跟其他人(尤其是成年人)发生激烈的冲突。而他们的情绪尚未发展成熟,不能控制自己的恼怒,也不会用语言交流来表达自己,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大发雷霆。另外,这么小的孩子,还没有什么集体意识,在幼儿园不参加集体活动也是正常的。

你的孩子任性是一件可贺可喜的事情,说明他内心力量蛮强大的,在不顾一切发展自己。你所要做的,不是去镇压他,而是无条件地接纳他。如果不是什么原则性的事情,不触及孩子的人身安全或者危害到他人,尽量给孩子探索世界的自由。如果的确属于孩子不应该做的事情,他又执意要做并且发脾气,先试着用其他有趣的工作转移他的注意力,如果不行,就平静地陪伴他、倾听他,允许他发泄。

这里多说一句,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有时很难忍受孩子的哭声,总以为我们应该也必须想办法制止住孩子的负面情绪,并且应该具备足够的“本事”让孩子高兴起来。事实上,负面情绪经历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弥足珍贵,任何强烈的情绪体验都有助于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有助于他们学习怎样把握自己的情绪,促进他们情商的发展。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只要是情绪,都是正常的。但是我们往往不喜欢负面情绪,认为那是坏东西,应该压制下去。我们尤其受不了孩子的负面情绪,内心希望他们痛快地接受任何失望,不要哭闹。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可能达到的境界(即便成年人也不可能做到)。其实负面情绪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它们有助于我们的生存,保护我们不受伤害。儿童对自己情绪的认识和掌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需要接纳他们的情绪,把每一次情绪体验都当作辅助他成长的机会。与此同时,我们需要牢记:孩子的情绪是他自己的管理范畴,不是我们应该负责的,所以不要因为他不高兴就觉得自己很失败。

相关阅读

负面情绪的管理


负面情绪是孩子成长必经之路

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只要是情绪,都是正常的。但是我们往往不喜欢负面情绪,认为那是坏东西,应该压制下去。我们尤其受不了孩子的负面情绪,内心希望他们痛快地接受任何失望,不要哭闹。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可能达到的境界(即便成年人也不可能做到)。其实负面情绪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它们有助于我们的生存,保护我们不受伤害。儿童对自己情绪的认识和掌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需要接纳他们的情绪,把每一次情绪体验都当作辅助他成长的机会。与此同时,我们需要牢记:孩子的情绪是他自己的管理范畴,不是我们应该负责的,所以不要因为他不高兴就觉得自己很失败。

帮助孩子发展负面情绪的管理技巧

在美国有些中小学,在课程中加入冥想的练习,让孩子坐下,闭上眼睛,意念集中静坐20分钟。而最近的实验发现,静坐冥想有助降低一个人的焦虑感,而且能够强化注意力的集中,进一步地提升学习效率。像这些设计得当,适合孩子的放松技巧,早早学会,对他们未来的抗压能力就会有所帮助。

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培养健康的兴趣和嗜好,来帮助他们排解压力,例如带孩子一起体育锻炼,画画、唱歌等。心理学上的研究显示,做运动是极佳的疏压方法之一,持续做有氧运动20分钟以上,会促进大脑中脑内啡的分泌,因而在生理上起到舒缓压力的作用。

怎样安抚孩子的负面情绪?

当孩子明显表现出这些负面情绪时,父母最常用的处理方式是安慰、劝导、解释等,可结果往往是徒劳无功。其实,安抚的最重要功能,是让孩子感受到你真的体会他内心的痛苦和烦恼,也就是所谓的同理心,这样他才会接受安抚。

提供发泄的渠道

没有哪个父母喜欢孩子哭,经常会听到父母对孩子说:“不许哭了!”“哭够了没有?”其实,一个人在适当的情况下流出眼泪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本是无可厚非的。我小时候就是一个特别能哭的孩子,照老人的说法,就是“往死里哭”。为了一件不如意的事,哭上个把钟头很平常。而大人对待我的办法,往往先是哄,然后是骂,最后就是不理不睬了。他们说:“哭累了,自然就不哭了。”

其实,我每一次都不是因为哭累了才停的,他们永远都不了解我在整个哭泣过程中的感受。一开始我是真的很难受,所以哇哇大哭;后来发现大人的话根本解决不了我内心的痛苦,我就变成了悲啼;再后来,无人问津了,如果立刻停止哭,我会觉得自己很下不来台,所以接着抽泣。我的心里觉得很堵,而哭着哭着、就这么胡思乱想着,慢慢就感觉轻松一些,不那么堵了,好像把什么东西释放出来了。每当有这种感觉的时候,我自然就会停止哭泣。

我想,即使在成人之后,这种感觉也是有的。哭,就是一种发泄的渠道。

当孩子痛哭不止的时候,只要父母简单地用慈爱的声调说:“你的眼眶很红啊”或“你要哭一场才会舒服点吗”,孩子的眼泪可能立刻就夺眶而出。哭过之后,也许你也不用细究缘由,孩子的心灵就已经经过一个净化的过程,而且与父母的关更加亲密起来。

一看见孩子闹情绪,有些父母就感到烦躁不安,其实孩子愿意在父母面前表达内心的感受,正表示他对家庭存有一定的信心和安全感。所以,当孩子闹情绪时,父母并不需要立即喝令孩子收拾情绪。如果可以的话,尽管让孩子有些时间来发发脾气,等他的脾气安静下来之后,再慢慢了解情况和教导他如何处理不快的情绪。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偶然发一两次脾气、哭一场对精神健康是有益的。

处理孩子负面情绪的4个误区


世界上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快乐过一生,但是事事往往不能如意,孩子经常会伤心、生气、害怕等情绪。因为我们对于情绪的认识有很大不足,对自己的情绪管理已经存在不少问题了,当我们在处理孩子的负面情绪时,也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错误:一、以说教为结果,不理会孩子的情绪表现

为了这种事情生气值得吗?小朋友不想跟你玩,你可以找其他人玩,爸爸妈妈像你那么大的时候,已经可以自己独立去玩了,怎么还会总是黏在父母身边,你应该自己学会长大,你看你,什么都不会……

当孩子一出现负向的情绪,父母就会喋喋不休说一番大道理,可以在孩子面前长篇大论几个小时。说教型的家长不知道要教导孩子去处理负面的情绪,总是认为“理性”“大道理”可以处理一切事情,情绪是孩子做得不对所以产生的,孩子应当去承受,更不应该把说话放在情绪上,于是情绪带来的痛苦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孩子在家长喋喋不休中,更多感到的是厌烦和愤怒,亲子关系会变得更糟糕。

二、以爱为条件,压制孩子情绪的发泄

“你不要生气,你生气的话妈妈就不爱你了……”我们经常会以爱条件,注重的只是孩子停止表现某种负面的情绪。父母也是从另一个侧面告诉孩子这种情绪不重要,不应该出现,甚至是:你希望妈妈爱你,你就最好把这些情绪压在你心底。当孩子有负面情绪的时候,看到父母的这些言语之后,会对父母对自己的爱产生怀疑:原来父母只爱高兴时候的我,当我生气的时候,父母就不爱我了。父母爱的是我高兴的情绪,而不是我整个人。

三、以镇压的方法,消化孩子的情绪

“你再闹,我就打你了。”当孩子一出现负面的情绪,父母马上表现出强烈的排斥,以镇压的方法去排除孩子负面的情绪。父母更多关注于孩子的行为上,他们认为孩子所表现出负面的情绪是为了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或者是为了得到某些东西,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因此这些情绪也没必要去处理,只是处理孩子的行为就可以了。父母的这些做法,很容易让孩子误解为:以武力或者批评的方式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世界上只有坚强的人才能生存。他们的经验会告诉他们:表达情绪是件可耻的事情,表达情绪只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后果。他们讨厌负面的情绪,但面对情绪时更多又是无可奈何。

四、以冷淡为处理方式,淡漠孩子的情绪

“你自己坐在沙发上哭,等你不哭了,再来找妈妈。”当孩子一出现父母的情绪,父母便以“眼不见为净”的方式,他们对还孩子的负面情绪,不打骂也不指责,淡漠孩子的情绪,认为情绪是可以自己自动消化掉的,不用处理也可以解决问题。他们不懂得如何帮助孩子在体验的情绪过程中学习,因此孩子很容易发展成以负面的方式去发泄自己的情绪,例如我生气了,我就摔东西,我想哭的时候,就长时间嚎啕大叫来发泄我的情绪。对孩子而言,以这些方式来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很容易受挫。

要做成功的父母,我们还要学会以高情商的方法去处理孩子的情绪,以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和长大后成为一个更快乐的人。

贴负面标签是培养孩子大忌


10月17日,西安一所小学放学后,发生了难以想象的一幕:有一些孩子,胸前戴着绿色的领巾,在人群中格外扎眼。“你学习不好,戴绿领巾,我才是真正的红领巾……”两个孩子嬉闹起来,孩子一脸愧疚、赶紧把“绿领巾”藏进书包,家长的脸上也满是尴尬。

对此,学校解释说,给这些孩子佩戴绿领巾的理由是希望“激励差生上进,争取早日戴上红领巾。”

可作为儿童青少年门诊的心理工作者,这样的做法简直让我们震惊。孩子的大脑还没有建立成熟的认知模式,处在学习、模仿的阶段,他们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你对着他笑,他就对着你笑;你告诉他“你不是好孩子”,他渐渐就会根深蒂固地认为自己真的不是“好孩子”,甚至自暴自弃。曾经有一个优秀的中学生,因为开学时老师对他说“你太内向了,交不到朋友”,结果孩子变得越来越敏感、脆弱,生怕同学不喜欢自己,最后差点得了抑郁症。

贴负面标签,是培养孩子的大忌。“优秀孩子是因为家长对孩子有信心,使得孩子越来越有自信;问题孩子是因为家长对孩子没信心,使得孩子越来越有问题。”“绿领巾”哪怕不是差生的标识,客观上已变相给孩子划分了等级,很容易让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自卑感,丧失信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创造一个孩子很容易、塑造一个孩子不容易,我们不能轻视孩子的情感。在生活中,首先应该尽量发现孩子的长处,并给予鼓励和称赞;此外,对孩子的进步先肯定、再提要求,强化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而不是把他的“成果”放在一边,只说“再接再厉”;此外,即使对孩子不满意,也要适当控制自己的言行和情绪,不可因为过分苛求或打骂,毁了孩子的将来。

早教知识:负面刺激有助孩子成长


想要培养出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其实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不仅仅需要依靠到家长的教育,还需要根据幼儿园的配合。但是除了好的教育之外,适当进行负面刺激,对宝宝的成长更好。在培养的过程中虽然很复杂,但是却非常有效。

上面所提到的负面刺激又是什么呢?肯定不是那些令孩子很不愉快或者很难理解的事情。对孩子实施劣性刺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设置一些困难

因为现在多数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所处的生活环境都是很优越的,几乎是可以做到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显得很不知所措,要是没有家人在身边,自己是没有办法解决事情。

所以,家长们应该在生活中,适当的给孩子设置一些小困难,并且不要主动去帮助他们,而是尝试着让孩子可以自己找到解决的办法。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设置一些困难,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去解决,会有利于增强孩子的生活能力

体验一点劳累

需要适当地给孩子实施点劳累刺激,就算是独生子女,也应该做一些日常的家务,不要什么事情家长都帮忙做好,尤其是个人卫生都得让他们自觉搞定。在学校的时候,应该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户外的活动,积极的锻炼,不仅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还能培养其吃苦耐劳的精神。

适当给予批评

很多家长当自己家的宝宝就像天上的月亮一样,不舍得批评,这样很可能会让孩子的性格变得骄横傲慢。专家说适当的给予一些批评,能够及时的孩子知道自己的错误在哪里,并且加以改正。

适当进行负面刺激,对宝宝的成长更好。并不是一味的夸赞对孩子就是对正确的,想要孩子变得更加有主见,就应该采取更好的方式,在生活中适当执制造一些难题给他们,当他们知道这些困难没有人可以帮助你,只有自己找寻办法解决的时候,就会努力的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