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与入学准备的关系

2020-03-24 指南与入学准备的关系 从入学到相识同学会准备 孩子胎教

学会与孩子搞好关系。

社会虽然是进步了,但是我们不承认现在的社会正处于一个关系社会,不管做什么,人们想的最多的就是走后门,搞关系等等,那么请问家长们,你们与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是否搞好关系了呢?

现代社会应该是个关系社会,以至公共关系成为一门学科。为了在社会中立足和发展,我们要和领导搞好关系,和同事搞好关系,和客户搞好关系,和一切可能潜在有用的人搞好关系,铺设一张“关系网”甚至成为一些人殚精竭力的目标。早教网

在社会上,几乎人人都知道,关系是如此重要,但到了家庭中,很多人却忘了,或者根本没注意到,和孩子搞好关系有多重要。

曾听一位母亲抱怨她和女儿的糟糕关系:“我和她好像犯冲,小时候我说她,她不听,大了,就处处顶撞,没有一样事情能说到一起。”

另一位父亲则如此描述他和儿子的关系:“以前工作忙,没空管他,偶尔问问他的学习,他的回答只有一两个字,现在他上中学了,想跟他谈点什么,他不是敷衍就是沉默,我们父子实在没话说。”

这两位做父母的显然是从孩子小时候起,就没和他们搞好关系,以至儿女长大了,彼此之间的关系还是那么紧张、冷淡。我们可以想象,在这种糟糕的亲子关系下,如何能实现好的家庭教育?

在社会上搞关系,是出于这样那样的利益动机;而在家庭中,父母往往认为自己是无私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并不索求孩子的回报。在这种看似高尚的念头支配之下,不少父母理直气壮地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尤其在孩子小时候,更是以不懂事为借口,想怎么管就怎么管,完全没有想到,自己应该去和孩子搞好关系。

父母对于孩子,固然没有社会关系中那种直接的利益诉求,但父母们可能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利益目标,那就是孩子的健康成长和亲子感情。如果父母和孩子从小处在不平等、对立、紧张、相互不信任和冷淡之中,父母无论用怎样的教育手段,恐怕都不会对孩子起作用,很可能还会适得其反。

反过来,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间,有一种相互信任、平等和谐的关系,那么,孩子就会乐意听从父母的意见,即使父母偶尔犯点错,孩子也能谅解,不会影响亲子感情,孩子也更具有健康独立的人格。其实,好的亲子关系的达成,就是家庭教育的成功。Zj09.Com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建立这种融洽的关系?如何为这种关系奠定深厚的基础?父母要和孩子搞好关系,不是在孩子懂事以后,而是在孩子开始社会化过程之时,就要用心用力。通常孩子一岁的时候就能够分清自我和他人的关系,此时,社会化过程就开始了,也就是说,在孩子一岁的时候,父母就要注意和孩子“搞关系”了。

好的亲子关系的核心是相互的尊重和信赖,是彼此的独立与合作,这也是父母和孩子“搞关系”的准则。这种亲子关系的建立,要求父母从每一件小事做起。比如,你答应孩子生日的时候可以为自己选择一件玩具,结果,孩子选择的玩具异常昂贵,你要求他另选一件,他却死活不肯,最后,你把他拉走了,或者自作主张替他选了另一件。此时,你看住了荷包,却失去了孩子对你的尊重和信赖。明智的办法是,答应他要求的时候对玩具的价钱做出规定,如果你疏忽了,最好为自己的大意而买单。早期教育

如果你觉得,对这些小事何必这么认真,那你就错了,这些日积月累的小事,正是奠定你和孩子和谐关系的基础,小时候麻烦点,当孩子大了,你就会得到回报——你和他的关系轻松自在。在你和孩子“搞关系”的时候,如果觉得不胜其烦,快要失去耐心时,不妨想想,你是如何对待那些难缠的客户或苛刻的上司,也许就能心平气和了。毕竟,孩子远比他们重要得多。

本网站小编总结:家长们处心积虑的与上司、同事、下属等等搞好关系,但是却忽略了如何与身边最亲近的孩子搞好关系,从而使得与孩子形同陌路,这是大多数的家长所犯的错误,希望家长们以后现要在犯类似的错误了!

相关推荐

孩子的情商与父母的关系


每个孩子都有成为天才的潜力,关键是父母和教师是否有点石成金的双手。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之前,一定要遵循其内心的发展规律。早期教育能够培养开朗外向的性格,让宝宝有自信的与别人交往。我们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早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孩子的情商与父母的关系”,供您参考,希望能够以帮助到大家。

父母永远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能够影响孩子的人。所以说,孩子的情商高低离不开父母的一些行为。那么情商低的孩子,父母都是怎样的?一起来看看吧。

毋庸置疑,现在这个社会越来越看重一个人的情商,情商高的人在这个社会更能混的开,也更容易获得成功。

所以家长从小就很注重孩子情商的培养,但是家长要知道孩子的情商很多程度上受父母的影响,如果父母本身没有做好榜样作用,后天再把孩子送多少情商培训班也无济于事。

别不信,这几类家长养出的孩子情商很低,家长别知道的太晚了。

1、家长过于追求完美

有些家长过于追求完美,对什么事都要求特别严格,导致孩子性格特别谨小慎微,做什么事都不敢坚持自我,前怕狼,后怕虎。

有时候做错了,为了逃避家长的指责,甚至还会用撒谎来掩盖自己的错误。这样的孩子情商真的很低,走到社会上很容易被欺负。

2、家长太过冷漠

有些家长喜欢摆家长的威严,在家里比较冷漠,不怎么与孩子交流,亲近。这样的父母养出的孩子都比较孤僻,内心很没有安全感,也缺乏爱,不善于与人沟通。

孩子以后走入社会,会很没有底气,不善交际,与人沟通有障碍,这样的孩子很难在人际交往上有优势,以后真的会很吃亏。

3、家长为孩子包办一切

有些家长太过宠溺孩子,自从孩子出生后就为孩子包办一切,什么都不舍得让孩子自己动手,虽然父母总想把孩子庇护在自己的羽翼下,但是孩子总要离开父母,去外面闯。

如果家长总是为孩子包办一切,会让孩子的自理能力变得很差,性格也比较懦弱,他在社会上很难经受住风吹雨打。可是社会不是象牙塔,里面压力和挑战太多了,在父母完全庇护下长大的孩子很难在这个社会上生存。

4、家长太过虚荣

有些家长比较虚荣,爱面子,不仅自己喜欢与别人比来比去,也喜欢拿孩子与别人比较,总是把你看别人的XX考了多少分,又换个什么工作,挂在嘴边。

孩子在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不仅会变的只为父母而活,学会攀比,失去自我。同时也会让孩子变得嫉妒心强,太注重别人的眼光,这样的孩子不仅活的累,而且很不招人待见。

想要孩子有一个高情商,有一个好人缘,父母的榜样力量很重要。

孩子哭与心理健康有关系吗?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满足强烈的知识欲,大多数孩子可能成为英才和天才。为了开发宝宝的潜能,我们要给宝宝进行早教。早教让宝宝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全面协调的发展。你们知道什么是早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孩子哭与心理健康有关系吗?”,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孩子哭与心理健康有关系吗?

哭是孩子表达情感和体验的一种方式。对于婴儿来说,哭是他们表达消极情绪的信号,如,让爸爸妈妈知道该给他们换尿布、该喂奶了等等。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表达自我需要和体验的能力也增强了,哭不再是他们表达需要和体验的主要手段,而是更多地依靠语言、动作等方式,并学着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孩子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情感表现,他们有时会用哭来表达自己的消极情绪。但是,如果他们把哭当做解决问题的惟一手段,遇到困难就哭,并在心理上对哭产生依赖的话,这样,会对孩子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

首先,经常处于消极情绪状态的孩子,他们的身体各器官都会受到抑制,影响正常发育。

其次,哭不利于孩子形成积极有效的人际交往方式。如果和别的小朋友在玩游戏时不知道怎么和别人商量,遇到困难就会哭的话,长大后也很难学会和别人交往、和他人友好相处。这种交往方式会发展成为退缩的个性倾向或以极端的行为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冲突,无法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

再次,孩子经常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也会影响到父母的情绪,使他们产生自责和无力感,“人家的孩子好好的,而我怎么就带出了这么爱哭的孩子?”进而影响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使他们缺乏足够的耐心,形成孩子与父母之间消极情绪的不良循环。

总之,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舒展的眉眼和绽开的笑脸。健康、快乐的孩子常有积极、愉快的情绪,年轻的父母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积极、开朗的情绪、情感,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让他们成为身心健康的一代。

揭秘运动与孩子智能的关系


一定要选择孩子最喜欢的教育方法,否则就不能取得好的效果。作为父母,我们要正确的理解早期教育,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学习兴趣,我们该如何正确的为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揭秘运动与孩子智能的关系”,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为了保护孩子,让幼小的宝宝尽量少动,殊不知,正在给孩子的智力发育带来不良的影响。

幼儿动作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均有对宝宝而言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仅可以促进幼儿骨骼、肌肉、神经系统以及各身体器官的生长发育,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这是因为,人体的肌肉运动是受神经系统支配的,而肌肉带动骨骼一起运动,又能使神经系统反应更加敏捷,从而促进脑细胞的发育。心理学家认为,在幼儿的智能发展总,动作发展占主导地位。因此幼儿运动能力常被作为测量智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

周岁内的宝宝,在进行身体活动时,各种动作直接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和调节,肌肉中的神经可将各种刺激传到大脑。经常进行活动,能使大脑的反映更加灵敏。同时,还可以增加脑的血流量,从而供给细胞更多的空气和养料,促进大脑的发育。日本“早期发展协会”的创造者井深胜先生也认为:“运动的基本技巧一定要在婴儿期进行训练,否则就太晚了。”

等宝宝进入周岁以后,他们也开始经历着学步、四处走动的重要阶段,经历这个阶段,他们可以更加主动地接触各种食物,从各个方面认识事物,从而扩大视野和认识范围,如此就能促进幼儿空间知觉和思维活动的萌芽和发展。要注意的一点是,在教宝宝学步的过程中,尽量少用或是不用学步车,孩子由抬头、翻身、滚动到爬行是锻炼孩子身体技能协调性的必经阶段,而爬行,是锻炼宝宝小脑发育的必经过程。爬行既可以锻炼孩子的肌肉与骨骼,又能在这个过程中增加孩子无穷的乐趣和好奇心,因此,作为家长,不应该怕孩子摔着了,而应该放手让孩子自主地发育和成长。

其实,宝宝运动的每一步发育都是其中枢神经系统成熟的一个阶段,发过来又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进一步完善。站和走不仅需要全身肌肉、关节的运动,还需要有肢体的协调动作和身体重心的移动。因此,宝宝的站、行在促进大脑发育的同时,也促进了小脑的发育。而当宝宝学会自我走动时,能够自己亲自去体验,就可以使感觉器官所接受的刺激增多,从而对智力发育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此外,宝宝爱玩的天性,也可以在促进宝宝运动能力的同时,增进宝宝的智力发育。哥斯达黎加儿童教育学和心理学家加夫列拉·马德里曾在《国民报》上撰文指出,运动、玩耍是儿童学会观察、认识、理解和说话的最佳“工具”,能促进儿童的大脑智力发展。他还指出,科学实践证明,2—5岁的儿童中,爱玩耍的孩子大脑比不玩耍儿童的大脑至少大30%。

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多为幼儿创造动作、运动或是玩耍的机会,让宝宝在实践中、在快乐中完成与大脑和思维有关的系列动作,从而提高宝宝的识别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像力等多方面的智能。

孩子绘画与智能发展有什么关系


早教正能量,成就新梦想。早期教育是对婴幼儿进行的全面的素质教育,给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的人际技能。孩子早教最适合的年龄是多大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孩子绘画与智能发展有什么关系》,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绘画是眼、手、脑紧密配合的活动。在绘画活动中,要将感知到的具体形象,通过眼睛认真观察,经过分析、比较找出主要特征,运用线条、色彩等手段描绘出来,做到视有所感、脑有所思、手有所致。

1、观察能力。观察是孩子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进发创造力的基础。当然观察不是随便一看,心理学上称有意的、有计划的视知觉活动。各种工作都离不开观察。伟大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时,对其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画家齐白石说:“吾画虾数十年使得其神。”他用水缸养虾置于案头,每时每刻注意细致观察虾的各种动态,才把虾画“活”了。孩子的学习也和观察有直接关系,观察能力强的孩子读写能力也强,容易分辨字形笔划的细致差别。孩子作文内容丰富,描写生动,与他从小学会观察有很大关系。

我们应创造条件开阔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生活,让他们以愉快的心情去认识生活。从他们最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哪里有他们自己的乐趣,他们观察得就认真、仔细,画出来的画就越具体、生动。孩子会发现别人没有注意的细节。把这些观察和发现记录下来,就是《观察日记》。可以做景物的观察,如季节的种种变化(春、夏、秋、冬、风、晴、雨、雪),时间的变化(早晨、中午、晚上)。孩子到公园去观察树的四季变化、水面的波纹、亭榭和远山等自然景色。在节假日,有大的活动场面,让孩子现场观察,做到整体观察看气氛,局部观察看特征。动物是孩子最感兴趣的,个性突出的大象、长颈鹿、猴子往往最吸引孩子。可到动物园去观察它们的不同形态、不同生活习性。孩子会把它们比作人的家庭(爸爸、妈妈的孩子),画的动物就显得活泼可爱,也可以让孩子自己绘制动物故事。

孩子对画人感到比较困难,虽然每天和人接触最多、最熟悉,但往往熟视无睹,不太注意,所以画出的人没有特点差别。可以引导孩子从家里人观察起。人的外貌,在穿衣上就有很多不同,只要他细观察,抓住特征,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人的千差万别,当然孩子对人的观察不可能细致到相貌和表情特征。儿童绘画时期,只要画出不同人的衣服、发型区别就行了。

孩子在观察中,注意力不易集中。为了提高观察效果,观察前可提出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观察,边看边提问题。观察内容的选择、深浅的要求应根据孩子年龄水平而定,低幼年龄浅显些,简单些,学会以后再逐渐复杂些。有的需要反复观察,加深认识。可以先整体后局部的观察,也可以先局部后整体的观察。还可以用比较的方法,让孩子分辨事物的相同与不同。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从小学画是从画鸡蛋开始的。他的老师对他说:“你别以为画蛋容易,其实一千个鸡蛋中没有两个是相同的。”这就是要他学会观察与比较。我们指导孩子观察也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物件入手。家里的生活用具(家具、瓶罐、盒子、锅盆等)形状很单纯,还有适合的几何形体(方体、圆柱体、锥体等),都可以培养孩子认识物体的概括能力。当然,孩子画个物件总伴有自己的感想,如妈妈的书包、爸爸的书桌、我的玩具、我的家。静止的物件带上感情的色彩,就生动起来了。

2、记忆能力。观察的目的是为了积累,人类的智慧正是不断积累知识的结果。积累知识又离不开记忆。绘画的语言是形象,形象的积累也靠记忆。许多作家、画家、演员往往具有很强的视觉记忆能力,能对瞬息呈现的人物景象在写作、绘画和表演中准确地再现出来,这是他们在长期的观察中练出了惊人的形象记忆力。如画家的舞蹈速写,舞蹈演员的动作是那样迅速,不断地变换,画家的速写技巧即使再熟练也赶不上,只依靠眼睛看是无从下笔的,必须在熟悉舞蹈动作的基础上,靠脑子记忆画出来。

中国绘画传统很强调画家的“默画”能力,有名的《韩熙载夜宴图》就是画家顾闳中一连几夜在韩熙载家窗外偷看他和客人、侍女、姬妾的行乐情景后绘制出来的,显示了画家精深的观察力和记忆力。

儿童的记忆主要是无意识的,他们的大部分知识来源于无意识的记忆。他不是有目的地去记一样东西,而是自然而然记住了。对孩子来说,记忆的效果好坏,一受外界事物特点的影响,直观的、形象的、鲜明的事物就容易记住;二受孩子兴趣的支配,有浓厚兴趣的事物容易记住。

训练孩子的形象记忆力,“默画”是一个好办法。让他观察后默画他感兴趣的东西,或看图画书讲故事后默画下来,久而久之养成习惯,他脑子里会贮存丰富的形象,要画什么就会感到非常自由。而画临摹画养成习惯的孩子,只能照画本画,离开画本就画不出来,缺乏的正是这种形象记忆能力。

3、思维能力。思维是人脑对现实的加工反映。我们观察到的东西,经过分析、概括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掌握发展规律,从而有所发明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对儿童学习、掌握和运用知识十分重要。人们不难观察到画画好的孩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那是由于他在绘画活动中接触的事物多,受到的感知刺激多,积累的感性知识丰富,并进行积极的形象思维活动。幼儿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凭借具体形象甚至通过自己的动作进行思维。你给他一个娃娃,他就用手抱娃娃玩,把娃娃拿走了,他抱娃娃的思维就停止了。以后逐步脱离动作、实物进行思维,认识活动中的具体形象性相对减少,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抽象成分逐步增加,这就是形成抽象思维的过程。所以要让孩子通过画画多看、多听、多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参加各项有意义的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孩子多动脑筋想问题,培养动脑筋的习惯。到了儿童绘画晚期,只凭直觉的观察、记忆就不够了,还需要相应的理解力。绘画艺术不只靠形象思维,还要伴以相应的抽象思维(分析、比较、概括、取舍的能力),才会有绘画作品的质的提高,才会使儿童绘画向成人绘画顺利过渡。

4、想象能力。想象是人头脑中原有的事物形象经过加工、改造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丰富的想象力是学习和工作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大胆丰富的想象,是艺术创造、科学发明的必要因素。有才能的科学家、艺术家都是富于联想的,他们在深入的思考中,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产生创造的灵感,把某一领域的知识技能、方法迁移到新的领域,就会出现新的奇迹。瓦特从水壶盖联想到蒸汽作动力的机器,牛顿从苹果落地联想到万有引力,书法家怀素观公孙大娘舞剑启发了草书的运笔,表演艺术家盖叫天观察狮子、罗汉想到舞台的亮相,这种创造性的联想活动是科学发明和艺术创作的前提。所以,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丰富想象力,把他们天真的好奇和遐想引导到科学和艺术的轨道上去,绘画正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大胆想象、自由奔放的天地。

指南与入学准备的关系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