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幼儿园入学准备

2020-02-24 上幼儿园入学准备 幼儿园上小学入学准备 幼儿园入学准备

宝宝上幼儿园越早越好?。

伴着春天的脚步,一个崭新的新学期又在我们的面前了,许多同学都会在开学前做好相应的准备,提前做好入学准备工作可以让我们提高效率,高效的入学准备的小知识你了解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宝宝上幼儿园越早越好?》,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昨日,在重庆市2009年幼教工作会上,市教委基教处相关人士表示,3岁以下的宝宝不适宜过早送进幼儿园,从今年起,将由“家庭教育指导师”为家长和社区提供0—3岁婴幼儿早教指导。

目前重庆许多幼儿园为3岁以下幼儿开设了“幼儿学前班”、“托儿班”。虽然收费比3岁以上的班要贵,还是有不少家长趋之若鹜。

在渝中区工作的张女士将不到两岁半的孩子送进“幼儿学前班”,每年学费近1万元。尽管宝宝上学第一天由于不适应就感冒,但张女士仍觉得孩子早点上幼儿园,更有利于成长。zj09.CoM

“幼儿园既不能搞小学化,也不能保姆化。”市教委基教处人士说,城市普及学前6年教育,不是提倡降低幼儿园的收生门槛。娃娃的最佳入学年龄应该是3岁,3岁以下娃娃应以家庭教育为主,幼儿园辅以专业指导。

从今年起,市教委开始启动“家庭教育指导师”计划,让每所幼儿园都有一位专职或兼职的“家庭教育指导师”,为家长和社区提供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与早教指导服务。幼儿园教师需经培训和上岗考试,才能成为“家教指导师”。

zj09.com小编推荐

宝宝入托越早越有攻击性?!


假期的余热还没有完全褪去,新的学期即将来到,不少的同学都会去收心来为新学期做好准备,入学准备可以帮助孩子们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中,你知道有哪些相关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宝宝入托越早越有攻击性?!”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小时候越早上托儿所的孩子长大后越容易在整个小学阶段出现攻击性行为,更不听话,不论这个托儿所有多好,这是有关儿童护理的迄今为止最全面的一个研究所得出的结论。

美国最新一项研究发现,无论托儿所有多好,那些较早或较久待在托儿所的儿童在整个小学时期更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而且更不听话。研究人员推测,托儿所缺少有经验的育儿老师,老师们缺少时间解决孩子争玩具、争活动场地等问题都是影响因素。

这一针对1364名儿童,历时十多年的儿童护理方面的研究比较了儿童从出生一个月大到四岁半所接受的护理的规模、类型和质量,并研究了直到儿童11岁前其情感和语言的发展。接受调查的小学教师们称,那些待在托儿所时间较长的孩子即便在11岁时,也会出现“容易打群架”、“爱争吵”等问题。

缺少有经验老师

这一研究在英美两国重新引发了一个被长久争论的话题,即职业女性过早地把孩子送进托儿所实际上是在损害他们的健康。同时,它也为那些指责政府为了降低福利补贴而迫使母亲过早返回工作岗位的人提供了论据。

不过,有专家指出,这一研究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因为影响儿童行为有众多因素?基因、父母的收入及所受教育、家庭生活等等,凭借这个结果去怪罪托儿所和警告那些为人父母者是错误的。

即便是参与这一研究的科学家也在如何表现这一研究结果方面存在分歧。其中一个要求匿名的作者指责主要作者“通过夸大负面影响在一个拥挤的剧院大喊‘起火’了!”他与其他论文作者强调父母的教育质量“在预测儿童发展方面比儿童护理的类型、规模和质量更重要”。

为何在托儿所长大的孩子更具有攻击性是“儿童发展的一个谜团”。不过,他认为,托儿所缺少有经验的育儿老师,老师们缺少时间解决孩子争玩具、争活动场地等问题都是影响因素。

英国研究与之相呼应:

三岁前上托儿所易致情感问题

在英国,剑桥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兰姆近日公布的另一研究结果回应了美国国家儿童卫生及人类发展研究院的上述研究。兰姆通过研究发现,早早送孩子上托儿所可能导致其长期出现情感问题。

兰姆指出,孩子在三岁之前就被送到托儿所,长大后更容易有不良行为,处理压力的能力更低。去年,兰姆教授和同事在3000名幼儿中展开了研究,结果发现,入托前9个月儿童体内的应激激素――皮质醇的水平是未入托的同龄孩子的两倍。而且,上托儿所的幼儿年龄越小,压力值就越大。

要善于给孩子解压

兰姆教授认为,社会上有舆论认为母亲应当留在家中照看孩子,其实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真正途径,父母应当做的是在送孩子上托儿所前和接孩子回家后为孩子“解压”。

兰姆教授说,托儿所老师经常无法帮助幼儿调节和转移压力,因为儿童护理中心的主要功能是“为了保持群体的和谐,让不规矩行为减少到最少”,而这样做会损害儿童的长期情感发展。

兰姆说,家长傍晚把孩子接回家后应当通过创造以孩子为中心的友好气氛、鼓励孩子早睡等手段为孩子解压。兰姆提到,在孩子最初上托儿所的几周,家长可以争取到托儿所与孩子共渡难关。他指出,在德国,家长会连续多天陪孩子适应托儿所的新环境;而在英国,“通常是父母把孩子放下后,走得越快越好”。

“我们的孩子没了真正的童年”

英国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许多英国家长对子女童年环境和游戏方式的改变忧心忡忡,他们认为孩子们失去了自己小时候拥有的“真正的童年”。

研究人员调查了4000名10岁以下孩子的父母,让他们列出现在的孩子失去了自己童年时的哪些乐趣。

超过一半的家长说,过去,孩子们在课间喜欢玩传统的游戏如跳房子、板栗游戏等,而现在的孩子一有空就玩电脑游戏。接近半数的家长们说,他们记忆中的户外游戏,如捉迷藏、垒房子都被现在的一些高科技游戏所取代。传统的床头故事也有所变化。有一半的家长表示,他们的孩子根本不知道在英国影响深远的一些童话故事。

越早学电脑越好吗


伴着春天的脚步,一个崭新的新学期又在我们的面前了,同学们都会为迎接新学期的挑战做一些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让我们习惯在生活和学习活动上的一系列变化,快速做好入学准备小知识你还了解哪些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越早学电脑越好吗,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勇于尝试,喜欢尝试是多数小孩的特性,孩子可以从不断“试”的动作中自然而然与电脑建立“亲密的关系”,但是,对大人们而言,学习电脑的动机可能就包含了许多的目的,而不是那么单纯了,专家指出,在探讨何时需开始让宝宝接触电脑之前,父母可能要先知道电脑对生活的基本意义。专家认为:“电脑不过就是一个好用的新工具,它将和电视机一样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孩子现在可以借着电视娱乐、学习,当然也可以透过电脑做同样的事情,便何况跟电视相比,电脑所具备的功能更多样化,你不但可以买些教育或娱乐软件来学习或娱乐,也可以经由工具软件在电脑上工作,如果接上网络,你甚至可以借由网站和朋友通讯、进网际网络搜寻各类资讯,全世界的资讯就在你的指尖。特别是在教学上的用处,由于电脑拥有互动的特性,可提供自学者依其个别能力决定学习进度的机会,因而可达到适性教育的目的。

所以如果说当孩子二三岁时,我们就教他学习如何开关电视机,如何使用遥控器看电视节目来学习或娱乐,当然更可让孩子尽早接触电脑这个更多元化、更好用的工具。

但是有几点是父母在让宝宝学习电脑之前需留意的。

*生理发育:虽然无法限定哪一个年龄层的宝宝可以开始学习操作电脑,但可确定的是,在宝宝的生理发育趋近成熟时,为学习电脑较恰当的年龄。尤其以肌肉的发育及手眼的协调为必要的条件。如果手部的发育尚未完全,边鼠标都不能操作自如,当然没办法使用电脑。

*认知能力:如果家中的小宝宝无法理解电脑上的基本概念(如鼠标在桌上移动就等于指标在电脑荧幕上移动),强迫他恐怕只是徒劳无功。

*个性稳定性:对稳定性高的小孩子而言,不论是书本、电视、电脑所呈现出来的资讯,他都能轻易地吸收;然而对部分稳定性极差、自主性不够的孩子来说,在学习任何事物时容易产生障碍,学习电脑亦然。

幼儿性意识是否越来越早?


我的儿子上幼儿园中班,今年才4岁,可现在总是把“老公”、“老婆”挂在嘴上,小小年纪便已懂得“谈情说爱”。前不久,他回家后失望地对我说:“妈妈,我今天约小雪跳舞,可是她不愿意,还说她喜欢班里的另一个男生,对我没兴趣。”儿子还紧张地问我,怎么可以让女孩子喜欢。我现在十分担心,孩子咋这么小就“懂事”了?是不是跟别人学坏了?我该怎么教导他?

父母张女士:4岁的小女孩因为害怕“走光”,死活不愿意和小男孩共同如厕;只要在一起开心,小男孩和小女孩也会许下“海誓山盟”……接到父母来信后,记者从多家幼儿园了解到,越来越多的低龄幼儿开始出现成人意识。幼教专家认为,孩子过早出现的成人意识只是初始萌芽状态的性意识,大人对此应该顺其自然,过多指责和压抑反而会影响孩子日后的恋爱能力。

记者在一家幼儿园采访时了解到,以前,男孩女孩都共用一个厕所,一直“相安无事”,但这学期却突生风波。4岁的女孩玲玲和小丽忽然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这学期以来结成同盟,每次上厕所要轮流把风,绝不让其他小男生闯入。

任凭门外的男孩如何急叫,把风者都振振有辞地表示:“男孩和女孩是不可以一起上厕所的。”该幼儿园的颜老师告诉记者,孩子在目前的环境下成熟得相当早,不少小孩子已经意识到男女之间的差别。她在保育实践中也发现,“懂事”的女孩常不愿当着男孩的面如厕,只能憋着。

除了拥有性别意识外,不少幼儿也表现出一些朦胧的成人行为和意识。还有的小男孩“追求”女孩子的手段相当高明,平时献殷勤,如帮女孩子擦汗、替她从别人手中抢玩具、跳舞时争着做舞伴……遇到节日尤其是女孩子生日时,男孩还会送巧克力和玫瑰花,一旦逮住机会,就会拉一下小手、亲一口脸蛋。

针对低龄幼童过早出现成人意识,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朱家雄建议父母顺其自然。因为0-6岁的幼儿并不真正理解大人的世界,拥有奇怪、复杂甚至是过分成人化的想法,也并不代表他们提早拥有了成人的性意识,他们的行为及语言只不过是对大人的一种模仿。由于当今社会日益开放,孩子越来越早地能从各类媒体接触到大量成人话题,因而似懂非懂地接受了这些内容。

朱家雄表示,大人不应对孩子的成人意识加以强化和肯定,但也不能对孩子进行斥责和阻止,过分压抑可能使孩子认为性是罪恶的,并产生挫折感和自卑感,从而干扰他们今后建立爱情和亲密关系的能力。父母可以找出孩子感兴趣的内容或话题,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或转移到其他内容上来,让孩子在自然的过程中慢慢转变,并使其想法逐渐接近于成人。

让宝宝越吃越聪明的几大食物(五一幼儿健康篇)


前言:让小宝宝们变得聪明是每个家长们的心愿,那么小宝宝的聪明才智除了与遗传的因素及后天的培养有关之外,饮食的调理对于宝宝的聪明也很重要,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关让宝宝越吃越聪明的几大食物吧!

九种食物让你的孩子越来越聪明

⒈小米:小米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脂肪、钙、铁、维生素B族等营养成分,被称为健脑主食。

⒉鸡蛋:鸡蛋中含有较多的卵磷脂,可增加大脑中乙酰胆碱的释放量,提高孩子的记忆力。孩子每天早晨吃1~2个鸡蛋,不仅可以强身健脑,还能使精力旺盛。

⒊大豆:大豆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和不饱和脂肪酸,它们是脑细胞生长和修补的基本成分。大豆还含有卵磷脂、铁和维生素等,适当摄取可增强孩子的记忆力。

⒋鱼肉:鱼肉含有球蛋白、白蛋白和大量不饱和脂肪酸,还含有丰富的钙、磷、铁和维生素等,也可起到增强孩子记忆力的功能。

⒌虾皮:虾皮的含钙量极为丰富,每100克含钙约2000毫克。摄取充足的钙可保证大脑处于最佳工作状态,还可防止其他由缺钙引起的儿科疾病。孩子吃适量的虾皮,对增强记忆力和预防软骨病都有好处。

⒍牛奶:每100克牛奶含有蛋白质3.5克、钙125毫克。牛奶中的钙可调节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孩子每天早晨喝1杯牛奶,有利于改善认知能力,保证大脑高效地工作。

⒎葱蒜:葱蒜中都含有前列腺素A,蒜中还含有“蒜胺”。平时让孩子多吃一些葱蒜,可使脑细胞的生长发育更加活跃。

⒏动物肝肾:动物的肝脏和肾脏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和糖脂质,并含有大量的胆碱和铁。胆碱能改善记忆力,而铁供应充足,红血球运输氧气的功能就会加强,大脑得到充足的氧气,记忆力也会随之增强。

⒐核桃仁:核桃仁含有40%~50%的不饱和脂肪酸,而构成人脑细胞的物质中大约有60%是不饱和脂肪酸。可以说,不饱和脂肪酸是大脑不可缺少的“建筑材料”,孩子常吃核桃仁对大脑的发育很有好处。

五类食品让你越吃越笨

鱼类、胡萝卜、大葱等食品具有健脑益智的作用,相反的,有那么几类食物,会把你吃笨,让你出现反应迟钝、笨拙,甚至记忆力降低等大脑早衰现象。

过咸食物

人体对食盐的生理需要极低,成人每天7克以下,儿童4克以下就足够。常吃过咸食物会损伤动脉血管,影响脑组织的血液供应,使脑细胞长期处于缺血、缺氧状态,从而导致记忆力下降,大脑过早老化。

含铅食物

铅能取代其他矿物质,例如铁、钙、锌在神经系统中的活动地位,因此,是脑细胞的一大“杀手”。含铅食物主要是爆米花、松花蛋等。需要注意的是,“无铅松花蛋”的铅含量并非为零,只是低于相应的国家标准,同样不宜大量食用。

含铝食物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人体每天铝的摄入量不应超过60毫克。油条中的明矾是含铝的无机物,如果一天吃50—100克油条,便会超过此量。

含过氧化脂质的食物

油温在200℃以上的煎炸类食品及长时间曝晒于阳光下的食物,如熏鱼、烤鸭、烧鹅等含有较多过氧化脂质,它们会在体内积聚,使某些代谢酶系统遭受损伤,促使大脑早衰或痴呆。

含糖精、味精多的食物

糖精摄入过多会损害大脑细胞组织;味精少量食用是安全的,但周岁以下的婴儿和妊娠后期的孕妇最好别吃。婴儿食用味精有引起脑细胞坏死的可能;孕妇吃味精则会引起胎儿缺锌,影响孩子智力发展。

本网站小编总结:据相关的调查,许多的家长们都比较容易忽视孩子食物的摄入部分,营养专家指出看似平常的食物对于孩子的大脑发育非常有益,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之中家长们不防多注意此方面的饮食!

天价幼儿园越来越多,有人解决吗?(幼儿入学准备)


伴着清脆而熟悉的铃声,又迎来了一个新学期,同学们都会去做好迎接新学期的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快速的让孩子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高效做好入学准备的知识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天价幼儿园越来越多,有人解决吗?(幼儿入学准备)”,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引言:最近几年幼儿园托费普遍上涨,更多一、二线城市还出现了天价幼儿园。很多家长都无奈的接受这个社会现实,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幼儿园上涨费用,我们进行了调查。

按照目前的教育定位,学前教育并未被包括在免费义务教育范畴内,只有极少数地区实施了学前教育免费的政策,绝大部分孩子都要花钱上幼儿园。

各地出现的“天价幼儿园”,正是在学前教育市场化的大环境中发展起来的,所针对的就是高端人群。既然“天价幼儿园”的卖点不一样,又非普通人家可以承受,公众就别太过敏感了,毕竟其收费再高,也跟绝大多数人无关,吐吐槽也就算了,没必要揪着不放。

真正需要大家关注的,则是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平价幼儿园,它们的生存发展,更值得关注。我国于2010年才开始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计划,计划投入1000多亿元,新建、改扩建幼儿园。而在三年计划之前,财政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一直偏低。正是投入不足,才造成眼下上幼儿园难、收费过高的局面。而公办幼儿园又占据过多社会资源,亦导致幼儿园发展不平衡,民办幼儿园的生存发展受到极大挤压,拿不到政府补贴,只能通过涨价来维持,则又加剧入园难、收费高的困境。宝宝入园

学前教育不仅是义务教育的必要衔接,亦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实际需求,有必要改革教育体制,将幼教纳入义务教育范畴,逐步加大政府投入与补贴,让公办学前教育成为政府主导的免费教育。眼下,除了政府投资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还可以通过政府采购服务的方式,向现有的民办幼儿园发放补贴,鼓励其就近接受本地生源,以做到物尽其用,同时亦能促进民办幼儿园的发展,从而降低整体收费。

本网站小编总结:天价幼儿园这样的社会问题,希望有关部门能为老百姓多想想,多办实事,从根本问题上解决幼儿上学问题。

孩子碰电脑越早对成长越不好


相信这个呼吁对所有家长都有震动,因为电脑这种现代生活装备,对孩子的魔力已在日益增加。但近年来,关于“过早使用电子产品,会影响儿童发育”的研究层出不穷。

2007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童健康研究所的弗雷德里克齐默曼教授与同事调查了1000多名父母,发现使用开发智力的软件,对2岁以下儿童的正常发育并无好处,甚至还可能影响到他们学习文字的能力。

2008年,来自英国的研究发现,14岁少年的“高层次思考”能力,只抵得上1976年时12岁孩子的水平,而这与电视和电脑游戏的普及,以及学校频繁考试都有关系。

更有许多心理教育和医务工作者在实践中发现,使用电子产品过多的孩子,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对环境刺激的敏感性低;自我控制水平低;意志力薄弱;且易情绪不稳。专家表示,过早、过多接触电脑、电视,还有导致多动症和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可能。

但专家也指出,电脑的普及和流行,至少说明电脑、网络在共享资源、扩大知识面上有着自己独到的优势,且将孩子完全隔离在电脑等电子产品之外,毕竟不太现实。因此,家长最重要是懂得怎样让孩子合理地接触电脑。

0—2岁,不接触。美国一项2007年的调查显示,约有90%的儿童在2岁前就经常在电脑或电视上看各种智力开发的节目。家长对此的解释是:为了促进孩子的智力发育。

其实,孩子的大脑需要在真实的环境下,才能健康地发育。比如学爬行、走障碍等活动不仅能锻炼宝宝的身体,更多的是让他在立体环境中感知真实的三维空间。孩子需要触碰、感觉、观察和移动真实事物,用对真实世界的基本了解,训练他们的神经和认知系统。因而,在这个阶段,买些开发智力的光盘,不如多和孩子交流,多做游戏来得更实际。

2岁至学龄前,少接触。在这个孩子能力迅速增长的时期,如果家长想让他更多地学习知识,购买专业出版社出版的认知小读本是最好的选择,经济实惠,且这样的认知,比通过电脑进行更快,更不易伤害眼睛。

此时的孩子已经可以开始接触电脑了,比如家人自己摄录的各种照片、短片,大人孩子一起欣赏,就会觉得其乐融融,只是上网冲浪、游戏等内容,还是应该杜绝。

上学后,控制使用时间。随着现代教学课程的多媒体化,孩子有了越来越多接触电脑的机会,此时,家长可以允许孩子用电脑完成作业;游戏则要先经过家长的筛选,提早帮孩子树立是非观念,提高对不良事物的“免疫能力”。此外,要对孩子的游戏时间进行强制性限定,以保证他们的休息和户外活动时间。不妨每天限定几个可以玩的时间段,每次不超过半小时,同时让他养成用电脑10—20分钟,就休息一下,望望远处的习惯。

为了“戒除”孩子对电脑的依赖,世界上很多国家其实都在探索自己的方法。比如,在日本,很多父母就会趁着暑假,带孩子离开喧嚣的城市,体验一段没有电脑、电视的生活,让他们体会到“原来没有电视和游戏,也可以过得很愉快。”

担忧:男孩越来越像贾宝玉


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新学期即将到来,父母也会帮准孩子们做好一些入学准备,入学准备做好了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你有哪些推荐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担忧:男孩越来越像贾宝玉”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是传统男子汉的形象。可是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男孩子越来越奶油了,扭扭捏捏,甚至行为举止都有女性化的倾向,活脱脱一个“贾宝玉”。

对一个男孩来说,这可不是件好事。前段时间,南肖埠小学老师徐峰专门就性别教育进行了研究,并发文呼吁:拯救男孩!

现状调查——

男孩女性化现象日益普遍

徐峰老师在研究时发现,男孩子女性化的现象在一些地方的中小学中越来越普遍,比例在逐年增大。

究其原因,一方面,很多独生子女受到家长特别是祖辈全方面的呵护,在这样的环境下,男孩容易养成文弱、多愁善感等不像男子汉的习气。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教育和考核标准有缺陷,多数幼儿园和中小学要求孩子循规蹈矩,把女生乖乖的遵守纪律的行为视为榜样,并以此为标准来要求男生,这是对孩子性别认识的一个误导。另外,目前,中小学女教师比例过高也是造成男生女性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现象在小学中尤其明显。

现象解读——

性别弄不清,后果很严重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周振基指出,性角色错位的现象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诊治,最后有可能发展为同性恋。这样的男孩,长大了也不能承担“风雨一肩挑”的男人的社会和家庭的责任。

英语中,有“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之分,分别表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指男女两性在特定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它是后天文化习俗影响的结果。它不是恒定的,而是变化的。

出谋划策——

让“贾宝玉”坚强起来

根据调查结果,徐峰认为,要给学生送上“明性片”,开展小学生的性别健康教育,这应该是个整体工程,必须注意调动整合各种教育要素,形成良好的统一的教育氛围,才能奏效。

A.家长可以这么做

1.给予承认和赞赏。家长首先要在口头上明确告诉孩子:你是男孩,或者你是女孩,也可以借一起洗澡的机会,告诉孩子关于性别的知识。

2.树立榜样引导。父母是孩子在性别角色方面的指导者和模仿对象,所以一定要注意自身行为的影响。家长可以帮助孩子选择不同年龄段的同性榜样,鼓励孩子比较自己和“榜样”的差距,确定努力方向。孩子和异性朋友的交往,既不能完全排斥,也不可以让孩子和异性过分亲近。

3.适当奖励和惩罚。孩子做了与自己的性别角色相符的事,家长应该给予奖励;对孩子不当的性别角色行为,家长要反应冷淡,让他感到自己的表现有误。

对已经有性别认同混淆或行为偏差的孩子,家长一定要注意态度,不能简单地训斥,使孩子产生紧张甚至是犯罪感。家长要多抽出时间,帮助孩子矫正这种不适宜的行为,甚至要做出示范行为引导孩子矫偏,循循善诱对孩子进行引导。

B.学校可以这么做

1.创设有利健康发展的教育氛围。其主要形式是组织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体验和探究某些心理状态,以此来改变性别态度和认知观念。培养男生的特长和爱好,使他们的性别角色在有趣的活动中得到强化。

2.在各科教学中渗透性别教育。如把“勇敢”、“学会负责”等内容和思想品德课有关内容结合起来。又如通过音乐学科的唱歌教学,区分男女同学的音乐表演的动作,让男生在音乐表现方面有小男子汉的气质。

3.关注教师的自身心理健康。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用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教师参加广泛的心理学知识培训,将性别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上幼儿园入学准备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