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故事要一波三折
2020-01-03 童话故事要一波三折 一波三折的童话故事 长一点的童话故事孩子第一转折点。
家长都希望孩子能读个好学校,纷纷卷入幼升小择校的浪潮中,却忽视了最起码的幼升小准备适应小学生活的准备。为了能让孩子能快速适应小学生活,家长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为孩子做好各方面的准备,让孩子顺利上小学。
一、了解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主要差异
1、了解大班幼儿和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差异:家长要意识到,孩子从幼儿园大班进入小学一年级,身体、语言、认知、情感以及社会性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身高长得很快,体重增加很多,更加能说会道,聪明点子更多,对人更有礼貌,独立意识开始增强,学习能力有所提高。
2、理解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差异:幼儿园教育不论是目标、内容、形式,还是环境、师生关系、考评,都与小学教育有所不同。幼儿园教育是寓教于日常活动之中的,是以游戏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每个班级都有保育员和教养员,负责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而小学教育则不然,有严格的作息制度和课堂纪律,许多事情都要靠孩子自己去应对,孩子在校的主要任务不是游戏而是学习,学期结束时还要参加各种考试。两个教育阶段之间的较大差异,需要家长为孩子铺路架桥,做好衔接工作。
二、积极参加幼儿园的各种教育活动
幼儿园的保教人员都是受过专门培训的,具有丰富的儿童教育知识和技能,所组织的各种活动都是极有价值的,因此要挤出时间去参与。
3、按时参加幼儿园的家长活动:幼儿园和班级都会通过家长学校讲座、家庭教育咨询、家园小报、家长会、家长园地、家园联系册,向家长介绍有关孩子进入小学的一些准备工作,家长应该及时参加,认真旁听、观看、阅读,并利用这些机会,向专家、园长、教师请教有关孩子入学的具体问题。
4、主动参加幼儿园的参观活动:大班下学期时,幼儿园、班级都会组织孩子参观附近的小学,还会邀请家长一同前往。家长应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前往参加,以深入了解小学的校园设施、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为自己在家里对孩子进行相应的教育创造条件。愉快参加幼儿园的儿童活动。大班下学期快要结束时,幼儿园、班级都会为孩子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这对孩子来讲十分重要,胜过逢年过节。届时,教师也会邀请家长参与,家长应该抽出时间来观看孩子的活动,最好还能和孩子一起活动,帮助孩子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孩子学会感谢老师的关心和教导,感谢小朋友的友爱和合作,从而为孩子转向小学的新生活做好心理准备。
三、寻找和把握家庭教育的各种契机
在家庭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教育孩子的机会,家长要善于发现并把握生活中的教育,为孩子顺利进入小学做好各种准备。
培养孩子迫切的入学心情
5、鼓励孩子,让孩子期盼上小学:为了使孩子期盼着早点上小学,家长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从正面鼓励孩子。比如,对孩子说:“哟,你的裤子又短了,人又长高了;你的鞋子又小了,脚又长大了,你真的就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恭喜你”、“我发现你现在变得很能干了,真像个小学生,祝贺你”。千万不要从反面去刺激孩子,比如对孩子说:“你再不听话,上小学了,就会有老师整治你。”这样会使孩子害怕上小学,不愿意上小学。
6、利用日常生活物品,适时地教孩子:比如,在家里的挂历或台历上,标出孩子上学的日期,如9月1日,每天和孩子一起进行倒计时,算一算离上小学还有多少天,既可以丰富孩子的数学知识,又能激发孩子入学的心情。
7、实地考察小学:家长可以带孩子到附近小学的门口去看看小学生上学、放学的情景,教孩子认读小学的校名、门牌号,认识小学附近的建筑物、公交车站,以发展孩子的空间知觉,增强孩子对小学的感性认识。
8、陪孩子玩小学生的游戏:家长还可以在家里和孩子一起玩“小学生上学”的游戏,先由爸爸、妈妈来扮演“老师”和“学生”,用“老师好”、“同学们好”、“起立”、“请坐下”等语言进行对话表演,然后由孩子来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使孩子知道怎样才能做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小学生。
9、和孩子讲自己的小学故事:让孩子看看自己上小学的照片,使用过的书本、文具和书包等,使孩子觉得:我也要像爸爸、妈妈一样高高兴兴地上学去。
激发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
10、给孩子树立爱读书的榜样:孩子好模仿。家长一方面要在家里给孩子树立热爱读书看报的榜样,另一方面还要常带孩子到图书馆、书店去,让孩子目睹别人看书学习的情景,再给孩子一点零钱,指导孩子挑选自己喜欢的图书,自己排队付款购书。此外,还可以带孩子走亲访友,让孩子看看小哥哥、小姐姐是怎么学习的,用同伴的良好行为来影响孩子。
11、经常给孩子讲故事:家长可以给孩子只讲故事的开头和中间部分,结局让孩子自己去看图书,寻找答案,再让孩子在家里做“故事大王”,把整个故事讲给全家人听。孩子喜欢新奇、鲜艳的东西。家长可以用漂亮的图书、文具、书包激发他的学习兴趣。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12、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家长要为孩子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当孩子看书、写字时,家长一方面不要让孩子看到、摸到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不允许孩子一边看书一边吃零食、一边写字一边玩玩具;另一方面不要让孩子听到与学习无关的声音,不允许孩子一边看书一边看电视、一边写字一边听收音机,使孩子明白学习时要专心的道理,以培养孩子聚精会神的好习惯。如果家庭住房较大的话,可为孩子准备一间小书房或一个学习区,用孩子的名字来命名,并和孩子一起布置这个小天地,以消除各种不良因素对孩子学习的干扰。
提高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13、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自己穿脱衣服、入睡、整理床铺的能力。如果孩子单独睡觉时害怕黑暗,家长可为孩子准备一个调光台灯,在孩子刚上床睡觉时,把灯打开,让微光陪伴着入睡。
14、培养收拾物品的能力:家长还要重视培养孩子自己整理图书、文具、书包、书桌、书架的能力,使孩子能独立生活和学习。
15、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决策力:当家里有客人来访时,家长可鼓励孩子为客人开门、端水;当家长带孩子外出到超市购物时,可让孩子做向导,提出先到哪个区域去选择物品,允许孩子挑选自己喜欢的东西,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决策力。
16、经常和孩子玩“词语接龙”游戏:为了使孩子能掌握独立上学的各种有用信息,家长可利用饭前饭后的时间,和孩子一起玩“词语接龙”的游戏。首先,可把有关小学生生活的词语融入其中。比如,当家长说“绿领巾”时,启发孩子说“红领巾”;当家长说“校徽”时,指导孩子说“校服”;当家长说“老师”时,引导孩子说“同学”;当家长说“上课”时,指导孩子说“下课”;当家长说“要发言”时,要求孩子说“先举手”。
17、启发孩子联想家庭居住环境的词语:例如,当家长分别说出“小区”、“路名”、“门牌号”、“电话号码”、“手机号码”时,启发孩子一一说出家庭所在小区的具体名字、路名、门牌号、电话号码以及爸爸、妈妈的手机号码。再次,可以把有关交通规则的词语融入其中,比如,当家长说“绿灯”时,启发孩子说“行”;当家长说“红灯”时,要求孩子说“停”;当家长说“交警”时,指导孩子说“行人”。
相关推荐
帮助孩子面对挫折
每个孩子都有成为天才的潜力,关键是父母和教师是否有点石成金的双手。宝宝的早教是每一位家长都关心的一个问题,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父母该不该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帮助孩子面对挫折”,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孩子不能面对挫折,表现为稍遇困难就退却,甚至发脾气,通过一些破坏行为“发泄”怨气,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生性懦弱。这类孩子在遭受挫折时,由于经验有限,意志薄弱,往往容易产生焦虑、自卑、对自己丧失信心。
2、娇生惯养。父母一味赞扬孩子,有时对孩子的缺点也津津乐道,生活上包办代替一切,孩子受到过多的保护,自以为是,产生“自我优越”心理,养成坐享其成的习惯,稍不称心就发脾气或畏缩逃避,且听不得批评,甚至称赞别人他也受不了。
3、期望不当。成人的压力大、要求高,孩子遭受的失败和责备多,成功的体验少,因此做事往往有始无终,稍遇挫折就放弃。
怎么办?要探究原因,只有“对症下药”。
1、对生性懦弱的孩子,父母应注意以下几点:
(1)帮助孩子正确认识“挫折”。如通过给孩子讲英雄人物成功前的挫折或爸爸妈妈小时候遇挫折的故事,让孩子懂得生活中随时可能会遇到挫折,只有勇敢地去克服困难,本领才会越来越大。
(2)教会孩子对待挫折的方法,和孩子一起分析挫折原因。教给孩子一些对待挫折的方法,如自我鼓励:“这次虽然没得到第一名,但比在中班有进步了”;再如补偿法:“我跳舞不行,可画画不错,要努力画,争取参加书画比赛。”
2、对娇生惯养的孩子,父母不妨让他受点冷落。要注意利用一些机会赞扬别的孩子的优点,慢慢让孩子习惯“有人比他更行”的事实。对孩子的缺点,不管他如何吵闹不听,也要坚决制止,帮助其克服。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设置一些困难,如让他自己穿衣、系带、铺床、收玩具等,鼓励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会的事学着做,让孩子得到些磨炼。
3、成人应为孩子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能力水平提适当的要求,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通过成功自我激励,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信心。再根据孩子实际水平,设置一些经过努力能够克服的困难,使孩子在克服困难中不断前进,正视“挫折”。
另外,不管什么原因,当孩子不能面对挫折时,父母应以乐观的情绪感染孩子,如“唷,这点小事,怕什么,让我们一起来想办法。”鼓励孩子自己动脑动手克服困难,不断提高抗挫折能力。
孩子的“第一反抗期”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满足强烈的知识欲,大多数孩子可能成为英才和天才。为了开发宝宝的潜能,我们要给宝宝进行早教。早教让宝宝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全面协调的发展。你们知道什么是早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孩子的“第一反抗期””,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年轻的父母都有这种体会:孩子到了两三岁就开始不听话,经常和父母顶嘴、说反话,不知是什么原因。其实这是孩子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必然阶段,心理上称之为“第一反抗期”。突出表现为:心理发展出现独立的萌芽,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好奇心强,有了自主的愿望,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希望别人来干涉自己的行动,一旦遭到父母的反对和制止,就容易产生说反话、顶嘴的现象。这是孩子个性形成的关键期,父母教养态度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因此父母应该做到:
1、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孩子到了两三岁,喜欢跟父母说“不”,这是建立自我和自尊的第一步,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要求有和大人一样的平等地位,对成人的指挥和安排表现出越来越大的选择性。此时的父母对他们的行动不要轻易加以干涉,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如果孩子必须顺从你的意愿,也不要用命令的口气“要这样”或“不许那样”,而要以平等的姿态,征询孩子的意见,给孩子留出选择的余地。如“等你看完这个动画片就去洗澡,好不好?”“你是先玩积木,还是先看图书?”既维护了孩子的自尊,孩子又乐意听你的话,就不会轻易跟你说反话了。
2、相信孩子,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合理要求。父母过度保护,往往也是导致孩子说反话的原因。好奇心的驱使,强烈的自主愿望使孩子什么都想去试,什么都想去做。过度的包办代替,会使孩子失去许多学习探索的机会;而一味斥责、制止,又会发生顶牛现象。父母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满足他的好奇心。比如他想到雨地里去玩,你就给他穿上雨衣、胶靴去玩吧;他要自己穿鞋,就让他去穿,等他鞋和脚对不号时再去帮他;要洗衣服,给他一块肥皂,随他去洗自己的手帕、袜子;想扫地,让他扫,哪怕越扫越脏……当然,父母的帮忙是必不可少的,给他理理袖子、系系鞋带、扒掉垃圾等。充分相信孩子,让他们在满足合理要求、亲自实践的同时积累经验,体会成功的欢乐,这样孩子就不容易养成和父母说反话的习惯了。
3、不能娇惯、放纵孩子。孩子喜欢跟父母说“不”,本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如果听之任之或百依百顺,就会形成孩子任性、骄横的性格。因此作为父母,对那些总是用说反话来达到自己不合理要求的任性的孩子应该:
(1)心平气和地讲道理,介绍有关知识,说明不能满足他的要求的原因,抑制任性、执拗行为的发生。
(2)设法转移孩子的注意,用另一种使他更感兴趣的事来吸引他,从而使他放弃那个不正当的要求。
(3)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明确表示父母的态度:不合理的要求,再闹也不能满足,然后立即走开,用冷处理的方法来终止孩子不合理的要求。
挫折——孩子成长的摇篮
每个孩子都有成为天才的潜力,关键是父母和教师是否有点石成金的双手。早期教育是对婴幼儿进行的全面的素质教育,早期教育能够促进婴幼儿大脑的开发,早教最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挫折——孩子成长的摇篮”,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都愿意帮助孩子取得成功,害怕孩子失败,一看到孩子遇到挫折和困难就沉不住气,急于伸手帮忙;有些家长甚至常常不知所措地跟在孩子身后,遇事总是包办代替,不让孩子独立活动,不给孩子尝试挫折、克服困难的机会。这就使得孩子养成了严重的依赖性,遇到挫折和困难就退缩,不会自主地解决问题。尤其是独生子女,父母过分担心孩子的安全,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儿童心理学研究发现:让孩子长期处于安全环境下,孩子的独立性及智力的发展会日渐迟缓。例如,当孩子初学走路时,对周围环境中所有的东西都充满极大的兴趣,经常不知深浅地去接触种种可能对他造成伤害的东西,如火炉、暖壶、刀具等等。父母怕孩子受伤,根本不让孩子接触这类东西,结果孩子长到了五六岁也不知道如何回避这些东西,动辄便被火炉或开水烫伤了,或被刀割伤了。如果在他最初探索周围环境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对各种东西的属性和功能有一定的了解,如了解火或开水会把人烧痛或烫伤;刀很锋利,易把人割伤。有了一定经验,孩子就会自觉地回避那些可能造成伤害的东西,而不必父母担惊受怕、过分保护了。
有些父母在孩子自己动手做事时,总是提醒道:“别这样,别那样,不许做错了。”以为这般叮嘱能使孩子避免挫折或失败。可结果恰恰相反,这样做不但不能鼓励孩子,反而给孩子增加了心理压力。有时孩子听到可能失败的暗示性话语,心情一紧张,就更易失败;而且因为过于担心挫折和失败,孩子会产生如果不做事情就不会失败的心态,这样反而失去了尝试做事情的兴趣,长此以往,孩子对一切事情都缺乏勇气去做。这种对挫折或失败的恐惧,对孩子的成长极为有害。
有些孩子好奇心极强,喜欢探索或尝试成人所做的事情,但因其能力所不及,时常会失败。有些父母发现后就会斥责孩子:“我没说错吧,你就是不听!”“你厉害,你有本事,怎么弄坏了!”打击了孩子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心理。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必须因势利导,在鼓励孩子的基础上,让其学会去做更困难更复杂的事情。这样,既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又培养了他们百折不挠的精神。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不要担心挫折,应该担心的是,怕挫折而不敢让孩子做任何事情。”这话对今天做父母的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帮孩子度过“第一反抗期”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满足强烈的知识欲,大多数孩子可能成为英才和天才。为了开发宝宝的潜能,我们要给宝宝进行早教。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学习兴趣,你都看过哪些早教类的书籍?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帮孩子度过“第一反抗期”,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刚过完三岁生日,爸爸让贝贝识字,贝贝不听爸爸的,自个拿着毛毛熊玩。爸爸教她学画画,她却吵着要写字,爸爸说她,她就跟爸爸顶嘴。爸爸叫她不要乱丢小人书,不要把房间弄乱了,她却说就要弄乱,边说边把手上的书往地板上丢,爸爸多说了几句,她就哭闹起来。爸爸百思不得其解,这孩子怎么啦,这么不听话.以前可不是这样的。
三岁的兵兵常惹妈妈生气。天凉了,妈妈叫他穿外套,他小干,硬要把妈妈给他穿上的外套脱下来;吃东西前,妈妈让他先洗手,他高兴就去洗,不高兴就小洗,伸出脏兮兮的手就去拿东西吃;客人来了,妈妈叫他给客人让座,他就是不让;妈妈上班前,让他同妈妈说再见,他却故意把头扭到一边。
从心理成长的角度来说,人生有两个关键时期:一是_二岁左右幼儿期的“第一反抗期”;二是11.15岁青春期的“第二反抗期”。这时候心理状态发展得怎样,往往会影响将来性格的形成及健康发展。
三岁的孩子,随着身体的发育,大脑也急剧发育起来,思维活动有了迅速的发展,自我意识初步形成并发展,能把自已与别人分开,显示出独立操作的积极性。
这时候的孩子足精力充沛的“探险家”,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具有独立的意识和自由行动的能力,他们可以搜寻每个角落,打开小橱柜的门,触摸和掏出每件够得着的东西,摆满在自己的面前;他们能从书架上把书一本本拿下来,翻翻又扔掉,或者撕着玩;只要心血来潮,他们会吃下所有的东西,尤其是甜的药片和药水,或是细小的纽扣、钱币等物件。
他们容易记住那些印象强烈或带有情绪色彩的事情。他们有了一定的想象力,比如看到妈妈给自己穿衣服,也学着给布娃娃“穿”衣服。他们开始思考问题,突出地表现为心理发展出现独立萌芽:凭兴趣行事.愿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希望别人来干涉自己的行动,一旦遭到反对和制止,就会闹别扭。
然而,许多家长忽略了孩子的心理要求,总认为这个年龄的孩子谈不上有自我思想和自我要求,总想使孩子变“乖”,结果常常适得其反。
巧安抚.帮助孩子度过“反抗期”
对待这一特殊时期的孩子,如果一味宽容,听之任之,就会使他们分不清对与错,错把胡闹当武器,在大人面前撒娇和耍赖。如果一味拒绝,又会使孩子觉得大人太霸道,就会加重“逆反”心理。如何才能有效地安抚孩子呢
因势利导
当孩子正玩得高兴时,家长不要打断孩子的兴趣,不要破坏孩子的情绪。不要马上让孩子去做其他事情,否则他们会同你顶嘴对抗。待他们玩了一阵且兴趣减退后,便可安排他们做其他事情,并与他们讲清道理,此时孩子一般都会听话的,会高兴地做你安排的作业,
巧搭梯子
孩子有时是为了逞能耍犟而不听话或做错了事,家长千万不能对他嘲笑讽刺或是责骂,孩子也有爱面子的心理,此时要帮他“搭梯子”,让他体面地下台。比如,当孩子吃饭前不愿意洗手时,你可拉着孩子的小手对孩子说:“你看,宝宝的小手有多脏,上面有好多好多看不见的细菌,吃到小肚子里会生病,要打针的。”孩子怕生病,怕打针.就会顺从地去洗手了。
甜言蜜语
当孩子不听话或有逆反情绪的倾向时,家长可故作神秘地问:“宝宝,你知道妈妈最喜欢什么样的孩子吗?”孩子马上就会静下来认真地听你讲.你可接着继续说:“妈妈喜欢听话的孩子,喜欢爱干净的孩子,喜欢讲礼貌的孩子。”在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上,应充分利用孩子渴望被家长认可的心理,适时地对他们说些“甜言蜜语”。
皆大欢喜
在教育和引导孩子做某种事时,家长可以把自己企盼孩子接受的做法与其他几种做法摆在一起,让他们自己选择,这样既让孩子表现自己的独立性,又能心甘情愿地顺从你的建议,双方皆大欢喜。如安排孩子写字或画画时,可让孩子自己选择任何一种,孩子就会很高兴地选了去做,,戴“高帽子”小孩子都喜欢听好话,当孩子闹别扭时,家长在坚持原则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给他戴戴“高帽子”,如“贝贝最能干,会把房间整理得干干净净”,“兵兵最听话,最懂礼貌,最会给客人让座”。这样,既给孩子讲清道理,又让孩子心里舒服,孩子就会听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