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和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媒介的心理活动,又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反映。情绪是这种反映的较短暂状态,有:满足自身需要而引起的态度及体验,如愉快、高兴、欢欣、满足、舒畅等;因违背自身意愿而引起的否定态度及体验,如愤怒、忧愁、哀怨、憎恨、烦恼和绝望等。情感则是指这种反映的稳定、持续的态度反映,如责任感、义务感、道德观、美感等。小儿生活经历短暂,尚不足以形成情感。但他们未来生活中的健康情感形成,却有赖于早期生活中健康、良好的情绪体验。情绪反应能力是小儿适应生存的手段。新生儿就有各种情绪表现:吃饱后就安静,饥饿或不适时就哭闹。

婴儿年龄情绪和情感特征2-3个月吃饱、睡好后会微笑;有人逗他时,会全身活跃或笑出声5-6个月对新鲜玩具有欣快和跃跃欲试感6-7个月产生与(父)母亲的依恋,对陌生人的怯生情绪8~10个月开始表现出分离时的焦虑情绪,并越来越强12-16个月分离时的焦虑情绪达到高峰18个月后分离时的焦虑情绪开始减弱。

扩展阅读

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即4岁开始的儿童,情感的发展有3个特点:1、易变性,即小儿的情感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支配,如遇到不高兴的事易哭闹,稍加劝导又破涕为笑,所以,这时儿童的情感不够稳定。此外,小儿的情感也易受他人的感染,倘别的孩子大声叫嚷,他也大声叫嚷;别的孩子表现害怕,他也害怕。随着小儿生活经验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小儿情感的稳定性就逐步增长起来。2、冲动性,即小儿不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情感。如当小儿第一次看到墙上的电插座后表现出很大的好奇心,虽然大人因危险而不让摸,把孩子支开,但是小儿却大哭大闹,执意要去触摸一下。3、反应不一致,即同一刺激,有的小儿可以反应强烈,有的则无反应。

第二阶段即6岁左右的儿童,情绪、情感的稳定性有了很大的增长,表现出对父母的爱、对幼儿园老师的依恋,在集体中热爱小朋友,爱做作业如画图;或喜欢讲故事,爱小动物等情感。其次,情绪、情感的调节能力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不像过去说哭就哭,说笑就笑,而是能有意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外露(如疼痛后可忍住不哭),这为今后的个人涵养打下了最初的基础。再有,由于环境需要而产生的情绪、情感开始发生和发展,表现在喜欢与成人一起,成人离开了,就很痛苦;受教育的影响,开始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还知道为什么好和不好,能主动帮助他人,照顾比他小的弟弟妹妹等,这意味着小儿社会性情感中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的形成。此外,也同时出现一些不良的情绪和情感,如当老师表扬某个小朋友时,容易产生嫉妒的情绪,看到别的小朋友穿戴漂亮,他也缠着妈妈要买好看的衣服的虚荣心等,这在教育中应注意克服。

幼儿期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两岁左右的宝宝已显示出成人所具有的大部分复杂情绪。幼儿期的情绪反应也主要取决于需要满足的情况和健康的情况。一般宝宝的情绪都是比较积极的。宝宝喜欢不停地活动,面活动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获得愉快。

除了情绪之外,宝宝开始有了比较复杂的情感体验,即在情绪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人、对物的关系的体验。例如,喜欢跟亲近的成人交往,因为在交往中往往产生愉快的体验。也有对人的同情感,首先是对周围的人(如母亲、保姆)的痛苦表示同情。后来对其他儿童表示同情,如为了使别的孩子快乐而放弃自己的一些快乐。在正确的教育下,宝宝也能具有最初的责任感,例如上床以后不乱动、不说话。如果教育不正确,宝宝也会产生和发展一些否定的、不良的情绪和情感,如嫉妒、见生人怕羞、怕黑暗、怕雷声、爱发脾气等等。

无论是肯定的或否定的情绪和情感,都带有一种易变的特点,也就是说,宝宝的情绪、情感很不稳定,一会儿还在哭着,一会儿又会破涕为笑。这也说明宝宝还没有稳定的个性倾向,非常容易受外界刺激物的影响。

儿童情绪和情感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即4岁开始的儿童,情感的发展有3个特点:1、小儿的情感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支配,如遇到不高兴的事易哭闹,稍加劝导又破涕为笑,所以,这时儿童的情感不够稳定。此外,小儿的情感也易受他人的感染,倘别的孩子大声叫嚷,他也大声叫嚷;别的孩子表现害怕,他也害怕。随着小儿生活经验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小儿情感的稳定性就逐步增长起来。2、动性,即小儿不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情感。如当小儿第一次看到墙上的电插座后表现出很大的好奇心,虽然大人因危险而不让摸,把孩子支开,但是小儿却大哭大闹,执意要去触摸一下。3、应不一致,即同一刺激,有的小儿可以反应强烈,有的则无反应。

第二阶段即6岁左右的儿童,情绪、情感的稳定性有了很大的增长,表现出对父母的爱、对幼儿园老师的依恋,在集体中热爱小朋友,爱做作业如画图;或喜欢讲故事,爱小动物等情感。其次,情绪、情感的调节能力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不像过去说哭就哭,说笑就笑,而是能有意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外露(如疼痛后可忍住不哭),这为今后的个人涵养打下了最初的基础。再有,由于环境需要而产生的情绪、情感开始发生和发展,表现在喜欢与成人一起,成人离开了,就很痛苦;受教育的影响,开始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还知道为什么好和不好,能主动帮助他人,照顾比他小的弟弟妹妹等,这意味着小儿社会性情感中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的形成。此外,也同时出现一些不良的情绪和情感,如当老师表扬某个小朋友时,容易产生嫉妒的情绪,看到别的小朋友穿戴漂亮,他也缠着妈妈要买好看的衣服的虚荣心等,这在教育中应注意克服。

小孩的情绪与情感特征


情绪是个体的生理或心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心理体验和表现,是一种原始简单的感情,外部表现显著,是动物和人共有的特征。情绪因素对人的认知学习,社会行为,人格特征的发育起适应和动机作用。情感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复杂的情绪,在情绪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与社会需要相联系,外表不显露。

小孩的情绪与情感特征:

婴儿的一切情绪表达都是为了自身满足和需要,主要表现为愉快和不愉快两大类情绪体验,小婴儿不能用语言表示需要,他们的哭声常是引起成人注意的信号,有时因饥饿、不适等而哭(生理需要),有时纯粹时情感和交往的需要。在新生儿生理处于舒适满意状态时会无意识笑,除此之外,其愉快情绪的发生主要取决于母亲的敏感性(来自母亲的“母性意识”—是一种无限的爱和责任感),这使母亲容易察觉到其他哺育人员(婆婆,保姆)不易观察到的那些婴儿不显露的需要,并能做出及时的关照处理和引导发展,这不仅对小孩的性格发展有利,而且对智力发展也有好处。那种缺乏灵感、情感和神经质的母亲(如容易紧张和焦虑)的婴儿特别容易哭闹不安。

6个月母婴相依情绪建立。

8~10个月母亲离开可引起婴儿不安和哭闹,表现分离焦虑情绪.如果此阶段开始母亲突然长时间离开可致严重的焦虑情绪发展,这对小孩将来个性发展的影响是关键性的。

12~15个月依恋母亲和怕生人达到高峰,这时常紧紧跟随母亲身边,开始萌发积极揣摩母亲以外亲人的心理,随活动范围的增加,与小朋友直接交往机会增多,对外界环境兴趣增加,对社交的心理需要增加,对母亲的依恋及分离时产生的焦虑情绪逐渐减少。

2岁左右不再缠住妈妈。

3岁怕黑暗,还害怕某些动物。

4-6岁情绪稳定性,自制力增加,情绪开始符合社会规范,社会情感发展,从而逐步产生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