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攻击小伙伴的3个原因。

1、遗传引起:有些攻击性强的儿童可能存在某些微小的基因缺陷。

2、家庭影响:如果父母惯于对宝贝施以暴力,那么宝贝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其他儿童,表现出攻击行为。

3、环境影响:宝贝很容易模仿周围的人或是影视镜头里人物的攻击行为,因此应该去除这些环境因素对宝贝的影响。

纠正攻击行为的3个游戏。

1、角色扮演游戏:2-3岁的宝贝缺乏用语言表达内心感受的能力。采用角色扮演游戏,可以让他在角色扮演中来体验角色,宣泄情绪,表达愿望,帮助他克服自己的攻击行为。

2、模仿游戏:模仿游戏可以通过模仿活动,发展宝贝的自我意识,培养他的自我约束能力。做模仿角色游戏时,一旦宝贝行为失控,父母应立刻进行干预,并对他进行指导,直到他能够控制自己。

3、画画游戏:画画游戏可以帮助宝贝利用实物控制自己的动作和行为,具体做法是,先指导宝贝用手指画画,帮助他学会控制自己的动作。接下来让他练习用手掌涂色,先用铅笔画好轮廊,然后用手指,最后用手掌涂上颜色。当他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动作时,让他练习用笔在画板上画。

延伸阅读

宝宝攻击行为3大原因


1、父母教育方式不当:当小宝宝第一次做出攻击性行为时,大多数成人会觉得十分有趣,他们常常通过不断逗引宝宝进一步攻击他人来取乐。这无形中就传递给宝宝一种错误的信息,那就是攻击别人是一件十分有趣、能获得成人首肯的游戏。宝宝会乐此不疲,时间长了,就形成了攻击别人的习惯。

只要宝宝做错事,有些父母就不分青红皂白打他一顿。挨打的宝宝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并且将这种情绪“转嫁”到比他弱小的其他人身上。还有些父母担心宝宝在外被其他孩子欺负,于是就教育自己的宝宝:“如果有人欺侮你,你就狠狠揍他。”这对宝宝的攻击性行为无疑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受不良环境影响:由于宝宝的模仿能力很强,而辨别是非的能力又差,所以很容易模仿周围的人或影视镜头里的攻击行为。有资料表明,经常看暴力影视的孩子容易出现攻击行为。也就是说,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也是产生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3、宝宝情绪恶劣;2-3岁宝宝还不会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一旦他们感觉自己被父母忽略、缺乏安全感、情绪受到压抑或者因为嫉妒别的孩子等,就很容易采取攻击性行为来发泄自己的不满,以达到吸引父母注意力的目的。

坦然对待1岁宝宝的攻击行为


其实一岁左右的宝宝出现攻击性的行为很正常,应该辨证的看待这些行为:

一方面,这种行为只是孩子发育到这个年龄的标志,每个孩子都会经过这个时期,爸爸妈妈不必过于担心。另一方面,虽然这是孩子必经的一个过程,但如果爸爸妈妈对孩子的错误行为不做正确的指导,孩子很可能会养成打人的坏习惯。

一岁“暴力”宝宝,只有知道他为什么会这样做,才能帮助孩子找到和平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也和大人一样,不会无缘无故的发脾气,如果他咬了其他小朋友,肯定有他自己的原因。只是一岁左右的孩子还不会为自己解释,所以对“他为什么要咬人?”一直让我们困惑。现在让我们看看究竟是什么让宝宝不得不动用“武力”解决问题。

语言表达贫乏

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对一岁的孩子来说是件很困难的事。也正是因为他不会说话,无法和别人建立有效的沟通,所以他选择咬人或是打人,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因此,下次你看到孩子急切向你表达,但你又不能弄明白时,一定要好好安慰他,肯定的告诉他“别着急,妈妈会帮助你的”,这样他就不会把怒火发到其他小朋友身上了。

宝宝的自卫

有时候孩子打人是出于一种自卫,或是其他合理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小朋友抢了他的奶瓶,或者有人先打了他,甚至有小朋友抓了他的头发。宝宝决不会容忍自己被欺负,他会全力维护自己的利益,这只是一种本能。

宝宝口腔发育

一岁左右的宝宝,口腔内牙齿、肌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育,他很喜欢把东西放到嘴里咬,可以帮他缓解口腔发育给他带来的不适。另外宝宝在学习说话的时候,也很喜欢把能抓到的东西放到口中,当然也包括小朋友的胳膊或手。这仅仅是他感知事物的一种方式。好像只有这样做他才能得到准确的认识。

宝宝的尝试

很多爸爸妈妈都想知道,为什么一旦孩子们和玩具在一起时,就会出现可怕的哭闹声,为什么他们每个人拿到自己的玩具还不能安静呢?答案很简单,宝宝在玩耍的过程中,除了知道玩具带给他乐趣之外,还意外的发现他的行为可以带来不同的后果,“如果我打了其他的小朋友,就一定会有事发生”。所以他总是不断尝试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周围事物。

宝宝的空间感

一岁左右的宝宝,不能准确的把握空间关系。所以他经常会发现自己被其他小朋友挤到一个小空间里。出于一种条件反射,他会不自觉地推开挡在他前面的孩子,或是对身边的小朋友采取武力进攻的方式。这样就可以确保自己有充足的活动空间了。

宝宝情绪不好

孩子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也会选择自己的方式发泄不满情绪。比如在他饿了、累了、尿布湿了时,他的心情就会很糟糕,这时候最容易出现孩子之间互相打闹。另外,一岁的孩子正在学习各项技能的时候,当他遭遇失败时心情会跟着变坏,打人的行为就很容易出现了。

孩子为何常常出现攻击行为


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

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小攻击性强的孩子,长大后往往容易犯罪。因此,孩子3岁以后若还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家长切不可掉以轻心。

常见原因:

1、孩子辨别是非能力差是形成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之一。另据调查表明,电视上的暴力行为节目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也有很大影响。

2、不愉快情绪的自然发泄,如过度兴奋,或一件事总是做不好,成人却要他做不愿做的事。

3、有的父母脾气不好,对孩子不讲究教育方法。孩子做错事,不分青红皂白打一顿。孩子挨打后,易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情绪一旦“转稼”到别人身上,就易找别人“出气”,逐渐形成攻击行为。

对于孩子的攻击行为,仅仅说不该做什么,或无视、袒护、轻描淡写批评了事都是不够的,应积极通过以下途径帮助孩子克服:

1、创造一个不利于攻击行为产生的环境。与成人相比,孩子的行为更易受环境的影响。实践证明,在一个有多种多样玩具、充裕的玩耍时间及良好气氛控制的环境中,孩子的攻击行为会大大减少。因此,应提供足够的空间、书和娱乐器具等供孩子选择,尽可能避免刀枪玩具、有攻击色彩的词语和攻击性行为的刺激。

2、教会孩子如何渲泄情感。烦恼、挫折、愤怒这些易于引起攻击性行为的情感,对于自控力弱的孩子来说,是点燃攻击性行为的导火线。因此要教给孩子渲泄烦恼、愤怒的方法,尽可能将攻击性活动减少到最低限度。不妨引导孩子向大人倾诉内心情感;引导其将某些情感迁怒于那些毫无生命价值的“替罪羊”;引导孩子在适当的场合与时间大哭大叫一番;通过活动转移孩子当时不愉快、压抑的情感。

3、采用不同方法,提高孩子自控能力。首先使孩子对攻击行为产生的不良后果感到忧虑不安。其次,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使其设身处地体会受害者的苦痛,抑制自己不再进一步攻击。

4、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家长不应因自己不顺心而在孩子面前毫无顾忌地谩骂或攻击他人,注意自身修养;对孩子教育要求要一致,既不打骂也不溺爱孩子;夫妻间避免争吵,言行一致,树立良好的榜样。

矫治宝宝攻击行为的10种策略


1、设良好的环境。与成人相比,宝宝的行为更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一个有多种多样玩具、充裕的玩耍时间及良好气氛的环境中,孩子的攻击行为将大大减少。因此,家有小暴君的父母应提供足够的空间、玩具、书籍和其他娱乐器具供宝宝选择。在选择玩具与娱乐器具时,应尽可能避免刀枪等明显有攻击倾向的玩具,也不要让宝贝看有暴力镜头的电影、电视。

2、母要担当宝宝的楷模。父母应控制自己,不要怒骂责打孩子,不在孩子面前讲有攻击色彩的语言,尽量使家庭生活变得更加和谐与惬意。有空就多带宝宝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比如外出郊游、听音乐会、参观博物馆、看电影、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等。

3、平时加强亲子沟通。每天抽出一些时间与宝宝多多沟通,这样可以准确地了解宝宝的情绪。此外,也可以通过讲故事、聊天等方式向宝宝表明你的立场。如果宝宝有进步,应立刻给予鼓励,以增强他的自信心。

4、施冷处理。如果宝宝仅仅为吸引父母的注意而发生攻击性行为,那么不要理会他。只要没有危险,就一定要控制大人自己的情绪,让他彻底受到冷落。时间长了,宝宝就会明白,他的这一招丝毫没有效果,那么他会考虑放弃。

5、除不当的奖励。宝宝之所以出现攻击性行为,有时是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某种“利益”。要遏制宝宝的攻击性行为,父母一定不能让他得逞。比如宝宝抢走小朋友的玩具,那么父母一定要坚持将玩具还给小朋友。如果让宝宝继续拥有他靠暴力获得的玩具,那么这个玩具便成了他攻击性行为的奖励,无形中就鼓励了宝宝的攻击行为。所以,当宝宝出现攻击行为时,父母要查明原因,及时处理,处理时态度一定要鲜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孩子意识到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6、通过游戏了解宝宝内心。2~3岁的宝宝还缺乏用语言准确表达内心感受的能力,所以我们很难询问出他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此时,父母可以尝试让宝宝参与角色扮演游戏,让他分别扮演父母、老师、受攻击的小朋友等,引导宝宝想象受害者在受到攻击后的感觉和心情。在游戏过程中,父母可以对宝宝进行有效的引导,同时也通过游戏深入了解宝宝的内心世界,找准宝宝攻击性行为的症结所在,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7、导宝宝遵守规则。带宝宝玩一些他喜爱的游戏,比如棋类、打弹子、玩扑克牌、投球等具有竞赛性质和固定规则的游戏,通过游戏提高宝宝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在带宝宝参与这些规范性游戏时,宝宝时常还会“原形毕露”,此时父母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宝宝逐步减少犯规的次数,一直到他学会完全自觉地遵守规则为止。等宝宝能够比较好地控制情绪之后,还可以请宝宝的小伙伴来一起做游戏,增加宝宝游戏的乐趣,同时也让宝宝接受小伙伴的监督,更好地学会约束控制自己的行为。

8、助宝宝控制情绪。涂鸦是每个宝宝都喜爱的游戏。如果2~3岁的宝宝还不习惯用笔画画,没关系,那就让他用手指画好了。一开始宝宝可能乱涂乱抹,动作幅度逐渐越来越大,最终一发不可收拾,以至失去控制,紧接着可能又要开始他的攻击行为。每当宝宝快要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时,父母可以抓住他的双臂,使他平静下来。在这项活动中,需要父母时刻牢记的是,重点不是激发和鼓励宝宝如何去进行想象和创造,而是帮助他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9、宝宝良性的心理暗示。当宝宝开始他的攻击行为的时候,父母可及时提醒宝宝:“宝宝能管住自己。他不会打小弟弟!让我们看看宝宝怎么管住自己。”父母的信任与提醒都是良性的心理暗示,可能让宝宝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得到被尊重、被信任的感觉,进而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10、渲泄情绪的正确方式。烦恼、挫折、愤怒等,这些都是容易引起攻击性行为的负面情绪。因此,请尽快让宝宝掌握宣泄情绪的正确方式。比如让宝宝向父母哭诉一番、给宝宝一个可以发泄内心不满的玩具,或让宝宝在适当的场合与时间大哭大叫一番等。只要能让宝宝找到不至于伤害他人而又能有效地宣泄不良情绪的方式,就能将攻击性行为降到最低限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