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新生入学准备策略
2019-12-31 幼儿园新生入学准备策略 关于行为规范的童话故事 两种动物的童话故事矫治宝宝攻击行为的10种策略。
1、设良好的环境。与成人相比,宝宝的行为更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一个有多种多样玩具、充裕的玩耍时间及良好气氛的环境中,孩子的攻击行为将大大减少。因此,家有小暴君的父母应提供足够的空间、玩具、书籍和其他娱乐器具供宝宝选择。在选择玩具与娱乐器具时,应尽可能避免刀枪等明显有攻击倾向的玩具,也不要让宝贝看有暴力镜头的电影、电视。
2、母要担当宝宝的楷模。父母应控制自己,不要怒骂责打孩子,不在孩子面前讲有攻击色彩的语言,尽量使家庭生活变得更加和谐与惬意。有空就多带宝宝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比如外出郊游、听音乐会、参观博物馆、看电影、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等。
3、平时加强亲子沟通。每天抽出一些时间与宝宝多多沟通,这样可以准确地了解宝宝的情绪。此外,也可以通过讲故事、聊天等方式向宝宝表明你的立场。如果宝宝有进步,应立刻给予鼓励,以增强他的自信心。
4、施冷处理。如果宝宝仅仅为吸引父母的注意而发生攻击性行为,那么不要理会他。只要没有危险,就一定要控制大人自己的情绪,让他彻底受到冷落。时间长了,宝宝就会明白,他的这一招丝毫没有效果,那么他会考虑放弃。
5、除不当的奖励。宝宝之所以出现攻击性行为,有时是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某种“利益”。要遏制宝宝的攻击性行为,父母一定不能让他得逞。比如宝宝抢走小朋友的玩具,那么父母一定要坚持将玩具还给小朋友。如果让宝宝继续拥有他靠暴力获得的玩具,那么这个玩具便成了他攻击性行为的奖励,无形中就鼓励了宝宝的攻击行为。所以,当宝宝出现攻击行为时,父母要查明原因,及时处理,处理时态度一定要鲜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孩子意识到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6、通过游戏了解宝宝内心。2~3岁的宝宝还缺乏用语言准确表达内心感受的能力,所以我们很难询问出他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此时,父母可以尝试让宝宝参与角色扮演游戏,让他分别扮演父母、老师、受攻击的小朋友等,引导宝宝想象受害者在受到攻击后的感觉和心情。在游戏过程中,父母可以对宝宝进行有效的引导,同时也通过游戏深入了解宝宝的内心世界,找准宝宝攻击性行为的症结所在,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7、导宝宝遵守规则。带宝宝玩一些他喜爱的游戏,比如棋类、打弹子、玩扑克牌、投球等具有竞赛性质和固定规则的游戏,通过游戏提高宝宝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在带宝宝参与这些规范性游戏时,宝宝时常还会“原形毕露”,此时父母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宝宝逐步减少犯规的次数,一直到他学会完全自觉地遵守规则为止。等宝宝能够比较好地控制情绪之后,还可以请宝宝的小伙伴来一起做游戏,增加宝宝游戏的乐趣,同时也让宝宝接受小伙伴的监督,更好地学会约束控制自己的行为。
8、助宝宝控制情绪。涂鸦是每个宝宝都喜爱的游戏。如果2~3岁的宝宝还不习惯用笔画画,没关系,那就让他用手指画好了。一开始宝宝可能乱涂乱抹,动作幅度逐渐越来越大,最终一发不可收拾,以至失去控制,紧接着可能又要开始他的攻击行为。每当宝宝快要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时,父母可以抓住他的双臂,使他平静下来。在这项活动中,需要父母时刻牢记的是,重点不是激发和鼓励宝宝如何去进行想象和创造,而是帮助他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9、宝宝良性的心理暗示。当宝宝开始他的攻击行为的时候,父母可及时提醒宝宝:“宝宝能管住自己。他不会打小弟弟!让我们看看宝宝怎么管住自己。”父母的信任与提醒都是良性的心理暗示,可能让宝宝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得到被尊重、被信任的感觉,进而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10、渲泄情绪的正确方式。烦恼、挫折、愤怒等,这些都是容易引起攻击性行为的负面情绪。因此,请尽快让宝宝掌握宣泄情绪的正确方式。比如让宝宝向父母哭诉一番、给宝宝一个可以发泄内心不满的玩具,或让宝宝在适当的场合与时间大哭大叫一番等。只要能让宝宝找到不至于伤害他人而又能有效地宣泄不良情绪的方式,就能将攻击性行为降到最低限度。
相关阅读
1岁宝宝攻击行为 父母须淡定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早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要适当的对幼儿进行早教。正确的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的智、德、体、美的到全面发展,我们该如何正确的为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岁宝宝攻击行为 父母须淡定”,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其实一岁左右的宝宝出现攻击性的行为很正常,应该辨证的看待这些行为:一方面,这种行为只是孩子发育到这个年龄的标志,每个孩子都会经过这个时期,爸爸妈妈不必过于担心。另一方面,虽然这是孩子必经的一个过程,但如果爸爸妈妈对孩子的错误行为不做正确的指导,孩子很可能会养成打人的坏习惯。
对待一岁“暴力”宝宝,只有知道他为什么会这样做,才能帮助孩子找到和平解决问题的方法。
孩子也和大人一样,不会无缘无故的发脾气,如果他咬了其他小朋友,肯定有他自己的原因。只是一岁左右的孩子还不会为自己解释,所以对“他为什么要咬人?”一直让我们困惑。现在让我们看看究竟是什么让宝宝不得不动用“武力”解决问题。
语言表达贫乏
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对一岁的孩子来说是件很困难的事。也正是因为他不会说话,无法和别人建立有效的沟通,所以他选择咬人或是打人,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因此,下次你看到孩子急切向你表达,但你又不能弄明白时,一定要好好安慰他,肯定的告诉他“别着急,妈妈会帮助你的”,这样他就不会把怒火发到其他小朋友身上了。
宝宝的自卫
有时候孩子打人是出于一种自卫,或是其他合理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小朋友抢了他的奶瓶,或者有人先打了他,甚至有小朋友抓了他的头发。宝宝决不会容忍自己被欺负,他会全力维护自己的利益,这只是一种本能。
宝宝口腔发育
一岁左右的宝宝,口腔内牙齿、肌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育,他很喜欢把东西放到嘴里咬,可以帮他缓解口腔发育给他带来的不适。另外宝宝在学习说话的时候,也很喜欢把能抓到的东西放到口中,当然也包括小朋友的胳膊或手。这仅仅是他感知事物的一种方式。好像只有这样做他才能得到准确的认识。
宝宝的尝试
很多爸爸妈妈都想知道,为什么一旦孩子们和玩具在一起时,就会出现可怕的哭闹声,为什么他们每个人拿到自己的玩具还不能安静呢?答案很简单,宝宝在玩耍的过程中,除了知道玩具带给他乐趣之外,还意外的发现他的行为可以带来不同的后果,“如果我打了其他的小朋友,就一定会有事发生”。所以他总是不断尝试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周围事物。
宝宝的空间感
一岁左右的宝宝,不能准确的把握空间关系。所以他经常会发现自己被其他小朋友挤到一个小空间里。出于一种条件反射,他会不自觉地推开挡在他前面的孩子,或是对身边的小朋友采取武力进攻的方式。这样就可以确保自己有充足的活动空间了。
宝宝情绪不好
孩子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也会选择自己的方式发泄不满情绪。比如在他饿了、累了、尿布湿了时,他的心情就会很糟糕,这时候最容易出现孩子之间互相打闹。另外,一岁的孩子正在学习各项技能的时候,当他遭遇失败时心情会跟着变坏,打人的行为就很容易出现了。
早教咨询:浅析宝宝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所谓攻击性行为,是一种目的在于使他人受到伤害或引起痛楚的行为。而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中都会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存在。我们这里聊聊在宝宝阶段的攻击性行为原因。
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关键性时期是婴幼儿时期。父母对孩子的需求的绝对满足,甚至不与别人分享。造成了占有欲望强的不良心理。而家长的溺爱放纵,更加促使他们的为所欲为,甚至以攻击来发泄不满情绪,而伤害他人。
而细谈攻击性行为,会发现明显的性别差异。即男孩的这一现象尤女孩更甚。男孩在受到攻击后,会首先想到攻击报复。如果忽视这一不良行为,任其发展,就有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发展为犯罪行为。
原因分析:
周围环境原因
宝宝模仿能力强,辨别是非差,所以对于电影或生活中的攻击性行为进行模仿的可能性大。资料表明,常看暴力影视的孩子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即 大众传媒 的不良影响。
父母教育原因
1、如果在宝宝第一次做出攻击行为时,父母不仅不教导改正,还因为觉得好玩儿来逗引宝宝重复这一行为,就会给宝宝一个错误 的信息,即攻击可以是很有趣的行为。时间长了就会导致宝宝形成攻击他人的习惯。
2、如果父母在宝宝做错事时不加以教导,而只是大骂。就会使宝宝产生抵触情绪。并把这一情绪发泄到比他更弱小的人身上。更有甚者,有些父母因担心自己的孩子被欺负,就教导宝宝不示弱,“如果有人欺负你,就狠狠的揍回去!”这无疑助长了宝宝的攻击性行为。
宝宝自身原因
其实宝宝在2,3岁的时候还无法控制情绪。因此当他们感到被忽略,缺乏安全,压抑,嫉妒等负面情绪的时候,就会采取攻击性行为来发泄不满,以及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幼儿早教:父母不可放纵宝宝的攻击行为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早教是宝宝出生的第一个教育,早教能够提高孩子后期的学习效率,早教最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吗?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幼儿早教:父母不可放纵宝宝的攻击行为”,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巍上幼稚园了,可是每日从幼稚园回家了,脸部的身上一直被划得遍体鳞伤,并不是这里破了,便是那里伤了。原先巍在幼稚园经常和小孩子打架斗殴。父母如何教育也没有实际效果。幼儿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目地取决于使别人遭受损害或造成痛苦的行为,它在不一样的年龄层有不一样的表达形式。幼稚园时具体表现为争吵、打架斗殴等人体上的攻击,稍大一些的孩子大量的是采用語言攻击,辱骂、污蔑,有意给另一方导致心理状态损害等。幼儿
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关键时期是婴儿环节。这期内,父母想方设法地考虑孩子的各种各样必须,不知不觉的骄宠和放肆造成 了孩子的肆无忌惮,孩子稍不顺心便会采用攻击方式来宣泄不良情绪。
心理学专家觉得,攻击是发泄焦虑不安、不良情绪的消沉方法,对儿童的发展趋势极为危害,务必开展纠正。父母能够 采用“迁移留意”法,对像巍峨那样有攻击性行为的独生子给与较多的关心,在生活起居中要用一些有意思的事来迁移孩子的专注力,那样能够 塑造起孩子各个方面的兴趣爱好,陶冶性情,进而做到除根攻击行为的目地。幼儿
幼儿实际的方式有:耗费动能,在孩子心态焦虑不安或气冲冲时,带他去慢跑、打篮球或开展国际象棋主题活动;塑造文化艺术兴趣爱好,美术绘画、音乐是陶冶性情的最好方式,多正确引导孩子从业这类主题活动,有利于孩子修复心理平衡,慢慢迁移攻击性行为。
孩子攻击行为的规律方式
家长都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了开发宝宝的潜能,我们要给宝宝进行早教。早教可以让孩子的大脑的以开发,从而让孩子从小学会面对和解决问题。父母该不该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孩子攻击行为的规律方式”,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攻击性发展的一些规律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般来说,儿童的最早的攻击性行为在两岁末开始表现出来。有人观察了成对做游戏的20-23个月的婴儿,记录下所有冲突情节,发现这些学步儿童为了和同伴争抢东西,可能会发生扭斗(如他们争执说“这是我的”;“明明已经有汽车了”等等)。争端发生时,他们还会威胁和逼迫同伴,迫使同伴退让。这表明20-23个月的婴儿已出现了早期的工具性攻击行为。
心理学研究还发现了攻击行为发展的如下年龄特点:
1.非指向性的发脾气行为在学前期逐渐减少,四岁后已不常见。而攻击性行为在学前期呈上升趋势,四岁达到顶峰;
2.三岁以后幼儿对同伴攻击自己之后的报复性反攻击反应明显增加;
3.激发攻击行为的因素在不同年龄各有不同,2-3岁幼儿往往在家长和成人发泄暴力后出现攻击性行为;年龄更大的儿童多在与同伴冲突后发生攻击行为;
4.攻击行为的方式也随年龄而变化。2-3岁孩子常采用踢打对手的方式,争端的起因多为争夺玩具和其他物品,他们的攻击性常表现为工具性攻击。年龄稍大些的托儿所儿童或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身体性攻击越来越少,转而采用戏弄、奚落、说坏话或叫绰号等方式。年长儿童仍然会为争夺某样东西而发生攻击性行为,但攻击性的增长比例大多表现为故意攻击,主要目的是伤害别人。
5.从表面上看,儿童的攻击性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但敌意性攻击随年龄增长却越来越多。原因是年长儿童(尤其是小学生)的角色承担能力使他们能推断别人的意图,一旦确信别人是要伤害他们时,便予以报复。
6.在对攻击性意图的认识上,3-5岁儿童已能认识到有意图的伤害比偶然的无意侵害更坏,但与年长儿童相比,他们不能有效地判明行动者的敌意意图。在一项研究中,让幼儿园、二年级和四年级儿童判别一个孩子推倒同伴搭的积木塔的意图是偶然的还是敌意性的破坏,或是亲善行为(如为了打扫房间)。
结果显示,能正确判断行动者真实意图的幼儿园儿童还不到一半(42%)。二年级儿童判断正确者达到57%,四年级儿童达到72%。
7.攻击性是一种相当稳定的特性。研究表表明,3岁时爱打架的幼儿,5岁时仍然爱打架。6-10岁时的身体和言语攻击的数量能很好地预示10-14岁时的打架、嘲笑、戏弄别人、与同伴争斗的倾向性。而且这种攻击性的稳定性无论对男性还是女性都适用。心理学家对600多名受试者进行了长达22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8岁时的攻击性记录能有效地预测成年期(30岁)的攻击性(如犯罪行为,夫妻不和,自我报告的身体性攻击)。另一项研究发现不论男孩还是女孩,10岁时爱发脾气、攻击性强的,长大成人后大多与同事关系紧张。
8.虽然男性和女性的攻击性都具有稳定性,但男性比女性具有更高的攻击性。世界各国一百多个研究的结果表明:男性不仅在身体性攻击方面,而且在言语性攻击方面也高于女性。
总之,小儿的攻击性行为是其成长的一个重要过程,父母要懂得一些常识知识用正确的手段来引导孩子的行为举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