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睡宝宝

“我是不是感到舒服”―这或许是婴儿能表现出的最早的情感。比如,是不是被包裹得太紧了,外面是不是太吵闹了等等。即使是新生儿,面对这类情况的时候,也会在第一时间将自己的反应表达出来。举例来说:一个刚刚降生的宝宝,他偶尔会在母亲的胸前蜷成一团,“有时这是一种本能的条件反射,比如外界的噪音太大,”儿科医生解释说,“但有些时候,这种行为表现出的则是对母亲强烈的爱意。”

“社交”性质的微笑是婴儿能有意识地使用表情的有力证据。通常,这会出现在4~8个月的时候。通过细心的观察,妈妈们可以把这种微笑同过去的那种通常情况下的满意微笑区分开来。很多时候,这种新的微笑是由某个人(通常是父母)的到来所触发的。有报告表明,即使是还没有睁开眼睛的婴儿,听到亲人的声音,或者是感受到亲人的触摸时,也会发出“社交”性质的微笑。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小宝宝会越来越表现出社会性的一面。他们会在微笑的同时,再加入“哈哈”的声音,甚至摇摆四肢;并且此时,父母们可以明显可以从他们的表情中感受到:他们正在期待某些有趣的事情发生。

当王太太5个月大的女儿晓晓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她两岁半的表哥总喜欢偷偷溜到婴儿床的一侧,发出各种有趣的声音。尽管晓晓看不到哥哥的位置,但她听到声音后,能马上高兴得咯咯笑;而当哥哥停止声音时,晓晓也停止笑声,脸上一副很努力地在等待什么的表情。很明显,5个月大的晓晓非常期待这种游戏,并知道如何反应。我们没法确信晓晓是不是明白逗她笑的人是哥哥,不过很明显她知道那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这就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情感回应。

语言能力会在婴儿3个月大的时候开始发育。小宝宝会在这个阶段开始发出“咕噜”声,这是在模仿他最亲近的人的声音。这个时候,迅速的反馈和微笑尤为重要:如果孩子开始对你“讲话”了,那么他最期待的就是你与他“交流”―这是一个锻炼语言能力的重要练习,立即开始吧。

此外,发怒也是这个阶段常见的表情。不用紧张,很多时候够不到玩具的挫折感就会让他们生气起来。不过没关系,这个时期的宝宝能在一秒钟后就忘记“生气”这回事了。如果够不到玩具,他们会生气一秒钟,然后更加努力地练习使用身体,增长力量。

害怕和爱

蒋太太回忆起她的一段困难经历:那是她儿子豆豆7个月大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豆豆只允许妈妈、爸爸和一个阿姨抱,除此之外,其他任何人抱他,他都会哭个不停。麻烦就在于此,蒋太太有个很大的家庭,这个孩子又是家里唯一的新生代,“每个人都希望把他抱在怀里,那段时间简直是噩梦。”

小豆豆的问题有一个专门的名字:“陌生人恐惧症”。像其他这个年龄的婴儿一样,豆豆开始认识到这个世界非常复杂,他担心新接触的人会取代原来他所熟悉的人。

另外一种类似的情况叫做“分离恐惧症”,主要表现为宝宝非常担心自己深爱的人离开。万一他或者她再也不回来了怎么办?于是,很多这样的孩子就根本见不得母亲开始打扮,或是父亲开始摆弄车钥匙。出现这种现象的时候,就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你的宝宝已经发育到可以预期“令人失望”的事情了。

当然,在这个阶段,孩子们还会开始体验这个世界上种种有趣的事情,并且开始与他人分享这种快乐体验。他们会指着令他万分高兴的东西给父母看,然后希望父母们看了之后能像他一样的兴奋。通常,在这个阶段的最后时期,孩子们开始说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字、词―这些最早说出的话一般都是他们认为极为有趣的事,或者是极为亲近的人,比如爸妈、兄弟姐妹、小宠物等。

脾气,还是脾气

我的宝宝怎么了?

好像一夜之间,他就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他的世界开始向外拓展―这一切,都应该感谢父母们平时灌输的知识。随着宝宝们语言能力的提高,他们的表情表达能力也在随之提高。

生气和沮丧的情绪开始出现。在这个年龄期,宝宝从微笑马上转向眼泪可能就发生在一分钟之内。比如,妈妈陪宝宝呆着的时候,宝宝满脸笑意;妈妈刚要起身走开,宝宝立刻瘪起了小嘴―孩子们越来越能老练地表达自己的不高兴了。对于一些孩子来说,当他们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或者父母限制他们做某些事情时,都可能引发一场大脾气的龙卷风。

在这个年龄,彻底的大发脾气在孩子的情绪、生理和智力上占了很重要的角色。专家说:“发脾气是孩子掌握新技能的外在表征。”发脾气这样令人烦恼的举动,其实只是由于孩子们有自己的意愿,想去做点什么了,可惜他们此时的能力还做不到。

同时,另外一种积极的情绪―“同情”则会出现在宝宝18个月左右的时候。当一个孩子表达出他在为谁感到难过的时候,我们并不清楚他是否真的能理解别人的不愉快,还是仅仅在模仿别人不高兴的样子。但不管是哪种情况,这是良好社交发展的开始。

总之,我们的宝宝也有七情六欲,不论孩子的情绪发展到哪一步,最重要的是:做父母的能关注到孩子发出的每个信号,并且恰当地回应他们的信号。父母们简单的、自然的回应将鼓励孩子发展完备出更多种类的情绪。

总之,宝宝的成长过程也是父母不断进步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养育好孩子。

精选阅读

婴儿用声音表达意图


用声音表达意图

刚出生的几个月,宝宝只能看和听。他们来到这个世界,学着安静下来,调整自己来适应这个世界。跟小宝宝说话的时候,我们会鼓励他们看着我们的嘴巴,他们会看到舌头是怎么动的,你可知道,他们会模仿我们舌头的动作!要是你对着一个新生儿伸出舌头,大多数的宝宝也会朝你伸出舌头,这种简单的早期模仿早在宝宝开始复杂的社会模仿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当宝宝看着我们,可爱的嘴巴不停地动来动去,发出各种有趣的声音时,他们已经迈出了学习沟通技巧的第一步。

不久之后,宝宝会开始对着我们发出各种声音。大概在四五个月的时候,甚至在三个月的时候,宝宝就开始和爸爸妈妈一起发展音乐节奏感了。我们说“嗯……”并不断地跟宝宝咿咿呀呀地哼唱,宝宝也会朝我们咿呀哼唱。在这首个人音乐作品中,我们几乎是同时发声的。

约翰·霍尔特①——一位作家和教育改革者,曾经花了大量的时间来观察小宝宝,并对他们所表现的各种技能惊叹不已。“起初,小宝宝为什么会发出声音?”他问道,“难道这跟哭一样是出自本能吗?好像不是。即使小狗狗被抱出来不跟别的狗一块儿养,只要它长到一定时候,它就能开口汪汪大叫。但是,我们都知道,那些与人隔绝长大的孩子几乎完全不会说话……很显然,宝宝是在听了周围的人说话之后,才有了要‘说话’的概念。”

当小宝宝对我们咿呀哼唱的时候,除了发出声音,他们还会做更多的事情。宝宝不停地练习那张能发出声音的嘴巴,他们看着我们,把我们的动作和他们所发出的声音、身体的动作结合起来,宝宝模仿我们,我们也模仿宝宝,他们一直都在学着辨别不同的声音、发出不同的声音,这种能力在他们会说话之后也会派上用场。即使现在,当我们站在宝宝婴儿床边,把她抱起来,跟她一块哼唱或是相互逗趣儿时,我们都是在进行沟通。

所有的爸爸妈妈们都知道,新生儿是一个沟通者。她通过手势、表情、肢体动作、不同的情绪表达以及发出的各种声音,来传递信息。爸爸妈妈很快就能学会辨别宝宝不同的哭声,比如,痛苦的哭声和想睡觉的哭声是不同的,宝宝被饿哭了跟她受惊吓而大哭也是不一样的。宝宝的沟通方式不是口头的,但却是真实存在并且非常有效的。爸爸妈妈听到不同的哭声会采取不同的措施,比如换湿尿布、抱抱孩子、喂宝宝吃东西等等。然后,小宝宝笑了,张着小手去摸爸爸妈妈的脸庞,这时,爸爸妈妈也会用拥抱、微笑来回应,会用鼻尖轻轻爱抚宝宝。

总之,当宝宝开始信息交换,父母应给予回应,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给予幼儿情感上的关爱


幼儿园是孩子进入集体生活的第一环境,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由于年龄特点的关系,他们在情感上特别需要老师、保育员的关爱,特别是托小班的幼儿,在开学的一段时间,我也发现有个别托班的幼儿来幼儿园哭闹的现象。那么,如何才能做好托小班幼儿的安抚工作,使幼儿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并喜欢幼儿园?本人认为教师应该从情感上入手,给予幼儿心理上、情感上、生活上的关爱。

一、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情感需要。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需要,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有着不同的情感需要,教师和保育员要用心去发掘和体会幼儿的内心需要,观察幼儿的情绪变化,及时地满足不同幼儿的情感需要。如:对于托小班年龄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老师和保育员给予的是关怀、爱护、抚摩、拥抱、微笑和亲和。对于中大班年龄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在情感上慢慢地除了上述的要求外,还需要老师对自己的肯定和鼓励,以此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二、让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情感体验。

幼儿时期,好奇、好模仿、好问、求知欲强,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幼儿的性格、品德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故教师和保育员的行为就是幼儿模仿的主要对象,教师的教育态度是保护的合理的、民主的,幼儿就会显示出积极性强、态度友好、情绪愉快等性格特征。

三、教师应成为幼儿游戏活动的伙伴。

玩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就是在玩中学、学中玩。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当老师参与到幼儿的游戏活动中时,就能更好地了解幼儿的一些内心想法和真正需要,知道幼儿需要的是什么?这样,教师就能够根据幼儿的需要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方法,这样就可以更加增进师生情感,满足幼儿的安全感和爱的需要。

良好的情绪和情感,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所以,爱幼儿就要让幼儿知道如何爱,在幼儿学习进步时,要多给予表扬和鼓励,在幼儿跌倒时,就要及时给予帮助。这样,幼儿就能够在成功的同时,感受到喜悦和快乐,幼儿的进步,就是我们老师的欣慰!

鼓励宝宝尝试更多的生活经验


哈哈,好象女孩的妈妈们更愿意鼓励孩子去尝试哦!

pam-yu的回复:

我也觉得不必对女孩刻意要求,她要象个女孩子的样子。我小时候因为身边都是哥哥,所以也象个男孩子一样和他们打架,扔石头玩。这样使我从男孩子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所以我对丫丫也是这样,在安全前提下她怎么玩都可以。

wsam13的回复:

同意丫丫妈说的,我小时候也是爱跟男孩子玩,比较爽气,不象跟女孩子,一会儿要赖,一会儿要哭,再过一会儿要告诉老师去,实在够麻烦:)

championwu的回复:

哈哈!我也是,但是,老公老说我不够女人,我看到淑女(夏天长发飘飘不流汗的那种)也好羡慕的,所以,希望家慧也淑女。

7275的回复:

据心理学家发现,综合了男性和女性典型特征的中间型个性特征的人,他们既独立又注意与他人的关系,既注重行动又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

中间型个性的人,尤其是女孩,更容易合群,学习上取得成功,心理健康。

mickeybaby的回复:

前几天看到一则趣闻,大概意思是说:当女人心里想说“是”的时候,嘴上却说“不”;如果女人心里想说“是”,嘴上也说是,那她不是女人。

我就这样,从不扭扭捏捏地说“不”。也就是你说的这种中间型的人,这可能跟我小时候父母的教育有关。因为他们从不认为儿女有别,对我和两个兄弟在学业上、工作上以及其他方面的要求完全一样。

mickeybaby的回复:

我和老公就是这么做的。

奶奶更有趣,一碰到什么事没力气做,比如妞妞学小兔子跳,也要奶奶一起跳,奶奶就对妞妞说:妞妞是小伙子呀,奶奶是老太婆了,当然跳不动罗。

曹山的回复:

对!当然对!

现在,我女儿15个月,我对她采用无性别差异教育,什么翻跟斗、学乌龟爬、学猴子等等。其实,等孩子大了,就慢慢会从外界吸收性别的观念了,到时,不用怎么教(注意:还是要正式地教),他们也会明白的。

qcaq的回复:

我的孩子已经4岁7个月了,我让她自己在楼下玩,我在楼上干活,她饿了就回家吃东西,渴了就回家喝水。

只要告诉她注意安全就可以了。

女孩的特殊养成办法:更多理智的爱


有的家长认为男孩和女孩的教育方式是一样的,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男孩和女孩的发育规律不相同,心理和思维的发育也是有自己的特点的,在教育时我们应该抓住男孩和女孩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如何把女孩养的更好。

【原则一】教你的女孩学会爱自己

作为女孩的父母,我们会发现,女儿在很小的时候就善解人意,为了赢得我们的宠爱,她会努力地去背古诗、学画画以及去做一切让我们高兴的事情……“关系”式的思维方式,使女孩天生就具备很多优点,如善解人意、能体谅他人、能很容易地与他人和谐相处,等等。

一直在这样的思维方式下生活,即使成人都会感觉很累,对于这些内心还不是很坚强的小女孩来说,这也正是她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容易受到伤害的主要原因。所以,在女孩小的时候,父母就应告诉她们:不要无原则地奉献自己的正当利益、不要总是埋没自己不同的声音、要学会对故意侵犯你的人说“不”、要学会爱自己。当然,这并不是要女孩的父母故意去违背女孩的思维规律,去打破她们的思维方式。要知道,父母对女孩的提醒和教育,往往可以大大减少她遭遇伤害的可能,或是避免伤害的发生。所以,在女孩小的时候,父母就应该告诉她们: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好,但要学会爱自己!【原则二】给女孩更多理智的爱

在养育女孩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给予女孩更多的爱,让她时刻感觉到爱就在身边、永远都不会消失,这样,她才能成长为一个自信、坚强、乐观的优秀女性。需要提醒的是,太多的非理性之爱往往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那么,作为女孩的父母,我们如何才能让女儿在自己的爱中健康成长呢?——答案只有一个,给女孩更多理智的爱!这包括:1.疼爱但不包办、2.宠爱但不娇纵。本网站小编总结:“女人心海底针”其实这也正说明了女性性格的多变和敏感,当然小女孩也不例外了。所以在其是成长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她们的成长,心理的变化也要时刻注意。让她们更加的珍爱自己,学会在以后更好的享受生活。

教育,不能让“情感”走开


当前家庭教育中,不少做父母的,为孩子付出了许多,可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却有所忽略。

我们的教育往往只注意发展孩子的读、写、算能力,而丢掉了另一半教育,即人的情感教育。这种以牺牲人的生命情感为代价的偏向教育,越来越影响着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塑造。

以婴儿的情感为例:当一个婴儿张开手,望着大人笑的时候,这时他正在表达一种寻求快乐的期待。倘若父母在此时此刻对婴儿的笑没有任何反应,或者反应出相反情绪,这很可能会贻误他在这一敏感期内对于“快乐情绪”的开发。

情感是人与人之间最亲近的体验,它必然贯穿在全部的教育活动过程中。而现实的教育状况却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我儿子心思不在学习上、今天的孩子不知他们想干什么,他们对长辈们不礼貌,与他人交往不讲责任感,自私自利……

出现这一系列观念、情感的对立现象,如果从家庭和学校教育本身的内在原因看,毛病就出在我们往往以成人世界的眼光来要求孩子,父母自以为给了孩子许多爱,却没有得到回报。他们与孩子并没有建立真正的爱的联系。

总而言之,在孩子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当他们需要愉快、自慰、自足、憧憬、希冀的时候,我们没有相应的情感应答方式,而在他们产生厌恶、痛苦、惧怕、伤感的时候,又没能及时给予疏通和引导,以致于错过了让他们形成美好健康、丰富统一、旷达幸福的内在情感机制的某些机会。这不能不说是家庭教育的一种缺陷。

幼儿园混龄教育的益处更多


导读:混龄课堂是很多幼儿园开始尝试的教学模式,就是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汇聚一堂”,孩子们既玩得开心,也学得高兴。

对于现如今独生子女缺少玩伴的现状而言,“混龄课堂”的开设,的确给缺少兄弟姐妹的孩子们提供了互相关爱的机会和条件。那么,混龄教育是否适应幼儿园的教育需要?在这种新颖的教育模式下,我们又该注意到什么问题呢?

互帮互助孩子变“大人”

记者随机走访了几家开设混龄课堂的幼儿园,一家园内专门划分出5个区域作为混龄课堂的活动区,并根据不同的功用给每个区起了相应的名字,该幼儿园陈老师说,“你看那边的小男孩儿,”顺着她手的指向,记者看到一个小男孩儿不停地跑来跑去,“这是我们班最顽皮的孩子。别看他现在这么闹,可一会儿低年级的孩子来了,他特别懂事儿,大家都喊他小哥哥。”

不一会儿,混龄课堂开始上课,没多久,一个小女孩儿突然哭了起来,刚才那个顽皮的男孩比老师还快地跑到女孩儿身边,拿纸巾帮忙擦泪,看到笔者惊讶的表情,陈老师笑谈,这种教育方式对于帮助孩子形成关爱他人,互相帮助的意识作用还是很大的,孩子们都知道,要想玩儿到一起,带着家里那种娇生惯养的脾气一点好处都没有。

课堂上老师有点“吃力”

说到混龄教育的优点,陈老师表示有很多:“自从坚持这种模式的教育后,我欣喜地发现很多孩子会话交谈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真的都比以往进步很多。”可尽管混龄教育的模式有着诸多优点和益处,但也不可能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不存在缺点和不足。采访当天,笔者跟该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起上了堂手工课,当老师分发图片、棉布、胶水时,笔者明显感觉老师有些“吃力”,谈到此事,授课的张老师无奈地说:“的确在分发工具时要照顾到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自身情况,分组教学,对年龄大和年龄小的孩子从技术上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有时音乐课分配乐器类型也是这样,避免孩子难以理解。”

虽然老师们认为分发时比较麻烦,但能看到孩子受益,也就觉得值得了。课堂上,笔者并没有看到大孩子欺负小孩子的情况,对此,张老师回答,不让孩子有没被照顾到的感觉,他们也就没有争吵的理由了。

混龄教育重在教师“引导”

不可否认的是,混龄教育的确给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观察、模仿和学习的机会,有教育专家表示,此种教育方式对于促进幼儿认知能力发展,特别是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幼儿社会性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今,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现代教育模式似乎正在向复合型、多元化方向发展,而之前提及的群养代替圈养、寓教于乐代替填鸭刻板以及眼下的混龄代替分班,正是最好的写照。现代教育观更会注重培养幼儿身心的综合发展,而并非某种单一的技能。

混龄教育,关键在老师。而如何将老师单一的“教育者”身份与“指引者”身份巧妙地融合起来,以及是否能够敏锐地捕捉和引导孩子微妙丰富的情绪感受,便成为这种教育模式能否迸发出更多更新亮点的关键所在。

如何与宝宝培养甜蜜情感


美国心理学家哈洛曾对幼猴进行试验。他把出生不久的幼猴放在有两

个假母猴的环境里,一个是钢丝做的,手里拿着奶瓶,叫“钢丝妈妈”;另一个是用毛皮和棉花做的,可以给幼猴温暖,称“绒布妈妈”。幼猴平时总喜欢依偎在柔软、温暖的“绒布妈妈”怀里,只有肚子饿的时候才去找冰冷的“钢丝妈妈”。长期无法与“真”妈妈对话的幼猴长大以后,性格孤僻、呆板,适应能力极差,甚至生产后不会照顾自己的后代。

因此,要让今天的婴儿不再沉默,让明天的孩子聪明健康,早期的母婴交流就显得格外重要,千万不可图一时之轻松而疏忽。

专家认为,有益于婴儿发育的母婴交流方式主要有:

嗅觉交流:婴儿的嗅觉相当敏感。把浸有母乳的布片靠近婴儿鼻端,婴儿可很快止哭,并做出寻乳姿势。因此,母亲应多抱抱婴儿,头几个月尽量和他睡在一起,让孩子熟悉母亲的体味。

听觉交流:婴儿出生一周后,就对声音有强烈的需求,而且还能分辨出人声。所以,别小看母婴之间毫无意义的“对话”,这种交流可使大脑正处于急剧发育中的婴儿很快牙牙学语,并丰富其情感体验。

视觉交流:婴儿出生一个月,可见距离一般不超过40厘米,几乎只能见到眼睛正前方,但对人脸却具有天生的识别能力。母亲在哺乳时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婴儿常常边吃奶边用眼睛直视自己,这是婴儿情感发育过程中的视觉需要。所以母亲应经常对婴儿微笑,与婴儿对视,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触觉交流:母婴之间的触觉交流,最直接体现为母亲授乳。授乳不单能为婴儿提供生长发育的营养,更为其最初触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婴儿最敏感的部位是口角、唇边和脸蛋,依偎在妈妈温暖的乳房边,能在大脑中产生安全、甜蜜的信息刺激,对其智力发育可起到催化作用。此外,母亲经常抚摸、拥抱婴儿所产生的肌肤接触,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