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只重结果,用可见知识量衡量早教效果。

“家长们都很重视孩子的早教,不惜路程遥远,也不惜花时间,专程送孩子来上课。”早教中心的老师表示,家长们是热情的,但也很心急。正是由于心急,很多家长犯了“只重结果”的误区,用可见的知识量来衡量早教学习效果。

劳老师表示,这是家长在早教误区中最为严重的一点,家长们不知道如何判断、鉴定孩子的早教学习学到了什么。劳老师分析,这主要与家长的认识观有关。首先是长期以来教育孩子“只重视结果”的观念影响家长对早教的认识,不少家长只重视孩子在培训学习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比如今天学习到了几个词语,今天背诵了几首唐诗,今天学到了几个舞蹈动作,经过补习后写作能力、算数能力是否分数提高了等。但是许多家长未能看到学的学习过程,孩子是否掌握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技能和思维能力,也就是说孩子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得不到重视。

劳老师指出,孩子的潜能是巨大的,他们的大脑在6岁前,不断吸取大量的信息,包括学习能力和思维习惯等技能,都是慢慢地培养和渗透的,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孩子的大脑是一张白纸,你给他什么,他就吸收什么,所以,家长们应该看到这一点,在让孩子参加早教的过程中,要给孩子带来正确的信息,不要一味追求他在可见的“量”上的收获,更要注意他是否在学习能力、性格形成上得到了帮助。

超常和低智力的儿童所占的比例都非常少,九成以上的儿童都是“正常”孩子。但是,在家长中,希望孩子“正常发展”的却只有三成,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神童化”,将孩子是否拥有高智商与早期教育挂钩。一些教育机构打出类似“培养超常儿童”的口号,对家长们最有吸引力,但结果只能是拔苗助长。

同时,还有的家长误认为早教就是单纯的智力开发,因而忽略了孩子全面素质的教育。早教的含义包括感知、动作、语言、认知的训练,也包括生活习惯、自理能力、性格、品德的培养。同时,家长们恨不得一下子将所有的知识全部教给孩子,犯了贪多求全的错误。他们将特长教育等同于早期教育,认为学得越多越好,盲目攀比跟风,让孩子处于心智发展时期,疲于奔命,这往往是事倍功半的。wWw.ZJ09.com

2、企望“神童化”,片面强调智力开发。

3、越早越好,恨不得在娘胎里就学习。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恨不得孩子一夜之间成名、成才。于是,早教之风越刮越烈,小小年纪的孩子,整日被逼着学这学那。盲目超前往往使幼儿学得快忘得也快,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厌倦。现在很多人对于早教的认识存在明显的误区,甚至片面地认为早教是让孩子早点开始学习。其实,早教不是让孩子“早学习”,而是有选择性地让孩子学习适合他的项目。家长过多地关注和强调知识性,而忽略了孩子成长的健康性。

早教不是越早越好,正确的做法是,在孩子0-3岁时和3-6岁时,分别选择适合自己孩子发展的早教学习。那么,何时给孩子进行早教合适。

教育专家指出,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永远不要担心开发过度,适得其反的原因是方法不对,想想即便是要求大人学不喜欢的东西,都会有抵触情绪,更何况孩子。所以要多费点脑筋,把学习变为游戏,让他开心学习。

4、只重效果,家长热衷让孩子考级考证。

当孩子到了幼儿园阶段,各种兴趣班就出现了,在这个时候,家长们往往根据自己的意愿或者目前在社会上比较具有竞争力的特长给孩子报班培训。并且,在报了兴趣班后,家长还会压制孩子过量练习,让他们去考各种技能的等级证书。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成才。

家长们认为,学习的成绩就是教育的效果。于是,孩子无论参加什么培训班,目的就是“拿成绩”,考级考证是有必要的。其实,教育是方法、能力、习惯的培养,不是成绩的取得。

劳老师指出,首先,在兴趣班的选择上,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来选择。其次,选择了之后,孩子往往会在几天后出现兴趣班的厌倦期,这是正常的。这个时候家长千万不可以给孩子断掉课程,认为“孩子都不愿意学了,就是没兴趣了”,这是错误的。家长不可以给孩子带来这样一个信息:这个东西可以不学了。这个中断信息发出后,后来再想让他去学习这个东西,就非常难了。

5、负面引导,孩子受到不良行为习惯影响。

劳老师表示,很多家长都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让孩子从小就受到了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给早教带来了负面的引导作用。例如,在带孩子来参加早教学习时,迟到了,家长往往都不以为然,这就给孩子带来一个信息:可以迟到。以后就会养成拖拉的不良生活习惯。还有就是,在早教过程中,经常因为私人事情给孩子请假,又会给孩子带来一个错误的信息:不想去学校了,可以请假。

劳老师说,别以为孩子小,他就不知道大人的行为是表示什么,其实孩子对外界的一些信息,是很快吸收和模仿的,所以家长们一定要在这方面引起重视。

在语言学习上,家长的语言习惯也要注意。例如,不少家长喜欢给孩子说话用叠字,如“吃饭饭”“喝水水”,家长以为这样说话,孩子更容易理解。这也是错误的,其实世界上本没有儿童语言,是很多家长在给孩子交流时低估了他们的理解能力,反而不利于孩子语言学习。该怎么说就怎么说,无论是说高科技的计算机,还是说路边的一朵直观的小花,对于孩子的认知难度其实是一致的。

6、教育是学校的事,一些早教事宜由老师搞定。

有部分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我给孩子报了最好的早教机构。其实,早教教育应该包括家长在内,不少在早教机构学习过的孩子回到家后,如果有父母的配合,效果将会更加明显。

早教其实是由家长为主体,为孩子创造一个适合身心发展的教育环境,所以在早教之中,父母的教育是关键环节,因此面对这种客观现状,几乎可以说早教对于家长的教育要大于对孩子的教育。教育不应该在学校由教师开始,而应该在家庭里由母亲开始。“学校不是培养孩子的唯一场地,学校是学习书本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家庭是施行早期智能开发,培养兴趣点、引发求知欲,培养良好行为道德习惯、健康人格等的场所。学龄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劳老师说。

在早教中,更多的家长让孩子诵读国学经典。

相关知识

谨记:早教三大误区不能犯


钢琴、绘画、跳舞越来越多家长不惜重金让孩子早早参加各种培训班,相反,碰到孩子发呆、多动、内向等状况,家长们却认为只是小问题。专家指出,由于家长缺乏对宝宝学习能力的正确理解,往往用社会上统一的成才标准去强制孩子学习,结果衍生出很多不利于宝宝成长的错误做法。

误区一:孩子发呆就是有问题

如果妈妈看到孩子一个人坐在房间里,什么都没做,只是看着窗外的天空发呆,一般都会认为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或者是在浪费时间。对此,邹小兵认为,孩子发呆也是一种学习,尽管可能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干什么,但也是处于一种学习状态中。

学习分为外显性学习和内隐性学习,前者表现为学习英语课程,学习某项技能等,后者则是一种无意识学习。他还说,在我们觉得什么都没想时,大脑也是在储存、整理和加工一些信息,只是不是用意识去努力地实行而已。

误区二:迷信智力测试

圆圆快3岁了,在说话、运动、背儿歌、数数等许多方面与同龄宝宝比起来,似乎差一些。妈妈带着圆圆去智力测试。面对着很低的测试分数,妈妈就难过不已。

智力测验只能了解到孩子某些方面的能力,如果根据这个分数而贴上笨孩子的标签,那么就会因此而忽略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对这些孩子的成长发展造成伤害。目前很多智力测验已经落后于心理学的实际发展,只能测出孩子的一部分能力,很可能因此而抹杀了孩子在其他能力方面的发展。

误区三:慢孩子就是笨孩子

学一件事情比别的孩子速度慢,到了一个新环境很长时间不适应等,这些行为都容易被家长和老师认为是笨孩子的表现。邹小兵教授介绍说,这些都是适应性低的表现,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孩子的能力不行,只是这类孩子的一种行为方式。

慢孩子可能学一首诗的速度比较慢,但他们一般相应地会记得比较牢、比较久,这是他们学习事物的一种习惯方式。

宝宝英文早教的五大误区


误区一:过于重视英文,期望值过高。

美国著名的早教机构金宝贝在中国居然不开设专门的“英文课”,但是所有课程却又都用英文教学,着实让不少家长费解。国内有教育专家指出,这样做,其实是对中国爸妈们的一种理念辅导。其实,任何一门语言只是工具,没有必要将学习英文当做孩子的头等大事,相比之下,提高孩子的情商,先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才是最重要的事。所以,中国宝宝们学英文的第一个误区就在于家长过分重视英文的作用,更对宝宝的英文启蒙期望过高。

针对这一误区,早教专家建议:宝宝从小开始接触英文固然没错,但不应该成为家长对孩子的主要要求,更不应该期望值过高。学会玩、学会创造、学会找到自己的快乐、学会尊重自己和别人比学英文更难也更重要。所以在金宝贝的早教课上,即便是全英文环境,也不会刻意给孩子制造“学习英文”的压力,也是这层意义。

误区二:过早让宝宝读写英文和双语翻译。

很多家长都会觉得自己的英文很不好,主要问题就在“哑巴英语”和词汇量太少。因此,一些爸爸妈妈错误的认为,找一些单词卡片,让孩子尽早认识这些单词,反复诵读,学会字母、单词、句型,会背了就能更快的学会英语,为了帮孩子甚至要求从小开始逐字逐句的让孩子自己“翻译”,岂知,这样做大错特错。

语言学家早已发现,学习外语的最佳途径其实非常类似于母语的学习过程,让宝宝先从“听”“说”开始,不必逐字逐句解释,当宝宝“耳熟能详”之后的小学阶段再逐步过渡到“读”“写”,才能避免“哑巴英语”。比如在金宝贝的课堂上你也许就会发现,老师全程英文,而且从来不会停下来具体教“comeon”“goodbye”“turnaround”“shakehands”这些词的中文含义,只是通过不同的情境、动作再现这些内容,宝宝们完全可以在几次课程后就明白老师所说的内容,如母语一般自然而然的做出反应!一段时间下来,很多家长惊喜的发现宝宝虽然没有专门参加英文课,没有逐个学单词字母,更不会有活人字典随时充当中文翻译,但很多常用英文他们完全听得懂而且说得出!

误区三:用大人的方法学习“背诵”英文。

误区二的衍生便是错误的学习方法。爸妈们小时候学英文往往就是靠背单词,背句型、背课文,加上隔三差五的考核,压力很大,效果也很差,而且很容易反感,学习外语反倒成了一种负担,这也是许多家长英文学不好的主要原因。比如RED这个单词,过往的学习方法是“RED”背字母捎带着中文意思一起背,于是出现“红色RED、黄色YELLOW”这样的学英文方式。许多爸妈正襟危坐地拿着字母表或者单词表,有板有眼地教孩子“苹果念apple,笔念pen”,用中文做中介教孩子学英语,非常不妥。

宝宝的启蒙学习中,英文对他们来说不应该是一种新的技能,需要克服重重困难刻苦学习到,反倒应该是在轻松有趣的氛围里自然而然掌握,就如同掌握家乡的方言。比如金宝贝的育乐课程,每个环节都是英文,甚至还有英文故事,但通过老师的形体语言和故事绘本的形象表达,在各种游戏、课程、场合中自然而然的接触到英文,通过体验潜移默化的掌握英文,这才是最好的方法。比如,一个2岁的宝宝可能不知道恐龙这个词英文怎么写,但是他会在金宝贝的不同课程中接触到“dinosaur”,看见恐龙的形象他们已经可以脱口而出Dinosaur,甚至学会了“Roar”这个单词来表示恐龙的叫声。

误区四:过于追求“数量”效果。

“我儿子已经会200个英文单词了;我女儿已经学会10种句型。”在很多培训中,数量常常成为家长们的主要追求,仿佛这样就值得了学费。一些针对宝宝的培训课程,脱离宝宝的成长实际,让宝宝们学习背诵一些完全没有体验的单词,因为用数量来衡量仿佛比较合理。

实际上,通过营造不同的氛围情景,自然而然的让宝宝们从小接触到这些情境中的英文,即使他们不是100%都理解,但对于他们将来的学校英文学习已经非常有帮助。比如,在金宝贝的课中,各种游戏、美术创意甚至运动、扮家家都会有不同的英文出现,而和日常生活相关的词汇、句子更是在每节课都能有不同的呈现,久而久之,孩子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生活英语和课程相关的英文句子,能够表达自己,甚至知道“Beetles”的涵义,因为在音乐课环节中会有专题,不用教这个词的含义孩子们就知道甲壳虫乐队和他们的著名歌曲,虽然宝宝们看见单词了可能还是不太知道,但对于这些词的真正意思理解甚至比大人还要深刻,还会唱出大人也望尘莫及的英文歌曲,这些完全不是依靠老师拿着单词表、歌谱教授的,反倒是宝宝们在反复的游戏、体验中真正掌握了的,寓教于乐学英文意义也在于此。

误区五:宝宝学英文依赖老师、学校。

很多家长觉得自己英文不好,所以宝宝的启蒙阶段只好依赖专门的课程,其实,每周一、二次的课程毕竟时间有限,指望老师一手教会是不现实的。实际上,无论水平如何,家长都可以借助早教课程的机会和宝宝同步学习,并借助一些工具配合老师在家中练习,通过重复、情景再现、角色扮演、不限时间地点的帮助宝宝们巩固,而除了金宝贝课堂的内容,一些CD、英文卡通同样可以扮演启蒙老师的作用,家长需要一起参与进去,真正和宝宝互动起来,才能营造轻松有趣自然而然的学习氛围。

无论如何,3岁左右的宝宝甚至6岁的儿童,在启蒙英文学习的过程中避开以上五大误区,家长首先要调整心态,不功利不急躁不攀比,用体验+游戏的方式,自然而然潜移默化的在重复中巩固掌握英文,用学习母语的先听说为主,不以学习成效考核来评判、压迫宝宝,营造寓教于乐的英文环境,才是宝宝英文早教的上上策。

早教相关知识:早教的三大误区要规避


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孩子的早教。早教中心如雨后春笋不断兴起,早教教材版本众多,早教的观念得到家长的认可,家长不断追求更好的早教。但,只了解早教的重要性是不够的,家长谨防进入早教的误区。我国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早教问题大多存在三大误区,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三大误区。

第一、让给老人和学校来担任第一任老师的角色。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产假一般为六个月,大多数母亲在休完产假后就回到工作岗位,照顾孩子的任务不得不落在老人或保姆身上。老人的教育方式,往往是过分溺爱,凡事以包办代替为主,这导致孩子缺乏生活能力。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生活范围局限性很大,导致在入园后表现出缺乏社交能力、不喜欢和别的小朋友一起游戏的现象。专家提示,在孩子幼年时期,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是任何一位好老师、好学校都无法替代的。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所以父母必须积极参与孩子的早教,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第二、认为灌输知识和技能培训就是早期教育。

目前,我国的早教中心常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宣传口号,家长在潜意识中受其影响,往往对孩子的成长望值过高。家长将孩子的早期教育简单化为早期的智力开发,将背诵、计算、识字等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为孩子能力的表现,以此做为孩子聪明与否的评判标准。专家提醒,对幼儿来说,健康成长不只是识字和计算,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乐观的性格、与人相处的能力是健康成长更重要的表现,而后者是幼儿更加需要的。游戏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方式,生活是孩子最好的学习内容。

第三、认为最好的老师和幼儿园就等于最好的早教。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家长认为最好的早教就是让孩子进入最好的幼儿园和找最好的老师。早教的关键在于在孩子智力发展的萌芽阶段,很多家长四处奔波为孩子寻找一位好老师和好的幼儿园。专家提示,培养优秀的孩子,不能只靠好的愿望,家长应该有正确的早教意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每位老师和教育机构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父母要做的是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适合的才是好的。

总结: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但家长往往不知道什么是合适的早教,早教的最应该注重的是哪方面的内容,受以往教育理念的影响,只一味地听信早教中心的口号,因此,很多家长容易走人早教的误区。事实上,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游戏才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方式,生活才是孩子最好的学习内容,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早教方法。

警惕12大早教误区伤害宝宝


1.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幼儿园老师,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手,要求心里记。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心理学家认为,2~5岁幼儿的数字概念发展,通常是由口头数数开始,然后是点着实物数,接下来孩子能够推算出总数,最后,才是根据抽象的语言数字拿取相等的实物。

幼儿掌握初步的数概念,需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是幼儿对周围事物形成各种概念的一般认识过程。所以在教的幼儿数概念时,要从具体出发。从具体出发,就是要从接触具体的事物开始,从亲自摆弄、接触、看具体事物中获得有关物体数量方面的感性经验开始。这种对数量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幼儿形成抽象数概念。

正确做法:

数数时不妨让他们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

2.过分溺爱

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比如,有些父母,总怕宝宝走着会摔倒,会累着,于是喜欢用车推着宝宝或是抱着宝宝。这样一来,宝宝活动量小,协调能力、大肌肉的锻炼都不够,活动能力就特别差。宝宝吃饭、穿衣、收拾玩具,家人总是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差;宝宝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父母挺身而出,为宝宝讨公道,这种看似对宝宝的爱,会使宝宝今后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差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

其实,孩子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他们需要运动和交流,甚至稍微还要有一点冒险,这样才能充分发掘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

正确做法:

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自己爬起来,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

3.过分专制

有的父母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宝宝想要红色的玩具,妈妈却认为绿色的好看,于是买下绿的。宝宝想看天线宝宝,妈妈却认为另外的历史故事更有意义,一切都是家长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不听话就会挨批评。日久天长,宝宝就会变得畏畏缩缩,心里总是处于被压制状态,从而局限了宝宝的智力发展,宝宝变得胆小、怕事。

正确做法:

假如宝宝提出的要求合理,尽量尊重宝宝的选择,而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宝宝。

4.拔苗助长

有的家长对宝宝的智力发展和成长期望值太高,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不遵循宝宝身心发展和智力成长的规律,“拔苗助长”,却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宝宝负担过重,难以适应压力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比如,有的家长让2岁的宝宝学英语,让3岁的宝宝背唐诗、做数学题,这种方法不值得推广。

正确做法:

对孩子来说,学就是玩,玩皮球锻炼宝宝的眼、手、脚协调能力,玩积木锻炼宝宝的创造力,玩插片锻炼宝宝的动手、动脑能力。这些能力都有利于今后的知识学习。

5.完全照书本养孩子

许多年轻父母多数以书为标准喂养孩子,有的过分认真地执行书本上的要求,认为这样才是科学的。比如书上说8个月会爬、1岁半会串珠子,如果自家的宝宝不会,就异常着急,以为是宝宝的智力发育有问题。其实,书本上的知识和要求不一定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有的可能说话早些,有的可能走路早些,每个宝宝的成长路线都是不一样的。

正确做法:

把书作为参考,一旦觉得宝宝与书上说的哪点不一样时,不要着急,综合考虑宝宝的发展,比如不会爬是不是因为穿得多啦,不会说话是不是因为没给他说话的机会。

6.以孩子为中心

有些父母在吃饭时,有好吃的要先给宝宝,宝宝要爱吃哪样,父母就不能动。这样一来,宝宝觉得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如果哪天父母吃了他爱吃的东西,他会哭闹,而且宝宝会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也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只有自己重要。这样的宝宝会变得不懂分享,不懂爱。

正确做法:

把宝宝看成是家庭成员之一,吃东西时,无论父母爱吃与否,也要让宝宝分给每人一份,让宝宝学会分享,懂得关爱。

7.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

宝宝想要某个玩具,想吃麦当劳,父母一定要满足他吗?不一定。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会让宝宝觉得一切太顺利,而太容易获得的东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从中获得的乐趣也没了。

正确做法:

宝宝想要买某个玩具,可以对他说,假如坚持一周都去幼儿园,妈妈就买给你。要是宝宝想吃麦当劳,可以告诉他生日的时候在这里开生日PARTY。这样让宝宝有一种期待,有一种追求的愿望。父母要注意一定要实现自己的承诺,不能骗宝宝。

8.父母替宝宝道歉

二三岁的宝宝一起玩时,宝宝把别人打哭,这时有些父母会挺身而出,替宝宝道歉。这样一来,宝宝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而且也没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他长大后不会自己承担责任。

正确做法:

做错的事情,父母要及时纠正宝宝,因为宝宝不知道哪样做是正确的,哪样做是错误的,正误都需要父母指引。告诉宝宝打人是不对的,要向人道歉,让他自己承担后果,这样才能让他记住,明白对与错。

9.与出生不久的宝宝说话没必要

父母是孩子学习语言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语言发展有深刻影响。婴儿听觉研究专家发现,婴儿脑内的“听觉地图”大概到1岁左右完成,在此期间,给零岁婴儿输送越多的有意义的声音,越能促进婴儿脑内主管听觉的神经元的敏感性。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婴儿获得的词汇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对婴儿说话的数量。

正确做法:

当给宝宝穿衣服时,当给宝宝喂奶、换尿布时,要和宝宝说话,告诉他:“妈妈在给你换衣服,凉不凉啊?伸伸小胳膊、抬起头”等等。也就是说尽可能地与孩子多说话,这是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所必不可少的。当到了一定时候宝宝的语言会突然爆发,于是很多话都会说了。

10.你唱红脸我唱白脸

有些父母总是在教育宝宝上不能达成一致,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常有分歧。总是出现妈妈惩罚孩子,爸爸替他说情;或者爸爸对孩子发火,妈妈为孩子辩护。有的父母因为教育宝宝的问题,还会互相指责,长此以往,孩子对父母不尊重,并且孩子产生投机心理,谁护着他就找谁。

正确做法:

作为夫妻双方,在教育宝宝上要一致,私下多沟通,不要当着宝宝的面争吵。当一个人教育宝宝时,即使说的不对,另一方也不要当着宝宝的面指责。

11.父母的冲突不会影响婴儿

大多数爸爸妈妈都知道,夫妻当着学龄期孩子的面吵架是一件令孩子紧张的事。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知道,当着初生婴儿或尚不会说话的婴儿争吵,也会影响到婴幼儿的思想或情绪。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当家庭中父母冲突升级时,8个月至2岁间的孩子都会变得非常着急,并懂得要努力去阻止父母间的冲突。2岁以上的孩子,在目睹父母之间或陌生人之间的吵架场面后,会很快地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模仿大人气势汹汹地说话和争斗,行为举止变得非常粗野。由此可见,父母应尽量避免在任何年龄的孩子面前争吵。

正确做法:

当在宝宝面前时,父母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如果觉得克制不住,索性走出家门,当情绪平静了再回来。不要当着宝宝的面大吵大闹。

12.物质奖励

奖励孩子本质上并不是坏事,但是,你必须明智地去选择何时何地用何种奖励。如果孩子做什么事都期望获得物质奖励,那么没有得到物质奖励的时候,孩子就会变得灰心丧气,他们甚至会认为没有物质奖励的事情不值得去做。物质刺激的确能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孩子有高度的积极性,可是产生的效力却是短暂的。家长只考虑物质刺激给幼儿带来的短期效应,而未考虑给幼儿造成的危害。从长远来看,这种手段注定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当幼儿受到多次物质刺激后,就会变得越来越依赖于物质刺激,甚至做一点普通的事也是如此。因此,家长应当慎用物质刺激,而多用精神鼓励的方法,给幼儿以精神上的激励。

正确做法:

当宝宝能按时起床,自己穿衣服时,父母要及时表扬,夸他:“你真棒!”或是亲一亲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