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标定得太高。在家长们的心中,都给孩子设计了美好的未来,许多家长们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要是晚认了几天字,少学了几个单词是天大的失误。更有一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现在并不出色,以后也不会有大出息。其实人生的起跑线不止一条,人生随时都有不同的起跑点。

2、把教育当成备考。专家们的调查显示:有90%以上的家庭把教育与学习相提并论,认为学习的成绩就是教育的效果。于是,孩子们在一岁以内开始认字,三岁以内开始学外语,3~6岁的孩子85%以上参加各种培训班。专家指出,教育是能力的培养,不是成绩的取得。教育包括的内容很多,健康的心理、愉快的情绪、合作的精神、思维的方式、动手的能力、语言的表达等等,都不是能用成绩来衡量的。它是要让儿童养成良好习惯,而不是逼迫孩子掌握一项专门技能。

3、盼孩子是神童。调查发现,希望孩子“正常发展”的只有三成,大多数家长希望孩子是“超常”的,最好是位神童。其实,超常和低智力的儿童所占的比例都非常少,90%以上的儿童都是正常孩子。如果家长非要给正常的孩子定一个超常的标准,那结果只能等于拔苗助长。

4、把婴儿当成病人。调查发现,有80%以上的家庭认为婴儿是脆弱的小生命,要像对待病人一样照顾得无微不至。婴儿不是病人,他们从还是胎儿的时候就有了各种能力,一出生则有72种潜能,有惊人的适应能力。婴儿对环境的要求,除了照顾以外,还需要运动、交流,甚至是“冒险”,以挖掘自己身体里的潜能。如果把他们当成病人一样地照顾,他们的潜能就会一个个消失。

延伸阅读

宝宝成长的早教误区


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幼儿园老师,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手,要求心里记。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心理学家认为,2~5岁幼儿的数字概念发展,通常是由口头数数开始,然后是点着实物数,接下来孩子能够推算出总数,最后,才是根据抽象的语言数字拿取相等的实物。

幼儿掌握初步的数概念,需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是幼儿对周围事物形成各种概念的一般认识过程。所以在教的幼儿数概念时,要从具体出发。从具体出发,就是要从接触具体的事物开始,从亲自摆弄、接触、看具体事物中获得有关物体数量方面的感性经验开始。这种对数量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幼儿形成抽象数概念。

正确做法:数数时不妨让他们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

过分溺爱

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比如,有些父母,总怕宝宝走着会摔倒,会累着,于是喜欢用车推着宝宝或是抱着宝宝。这样一来,宝宝活动量小,协调能力、大肌肉的锻炼都不够,活动能力就特别差。宝宝吃饭、穿衣、收拾玩具,家人总是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差;宝宝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父母挺身而出,为宝宝讨公道,这种看似对宝宝的爱,会使宝宝今后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差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

其实,孩子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他们需要运动和交流,甚至稍微还要有一点冒险,这样才能充分发掘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

正确做法: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自己爬起来,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

宝宝早教的三大误区


误区一:以知识学习为重,忽略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开发。

有关权威调查显示:有70%的家庭把早教与知识灌输相提并论。科学研究早已证实,3岁以前的孩子虽然能靠鹦鹉学舌的方式将内容死记硬背下来,但记住的内容并不能帮助他们提升心智水平,也无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甚至反倒给儿童带来心理压力,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早教贻害不小。

学龄前儿童的发育特点决定,他们的早期教育的着眼点应该是培养健康的心理、愉快的情绪、合作的精神、思维的方式、动手的能力、语言的表达等等,而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主要依赖于孩子的体验,换言之,硬性灌输的知识难以转化成孩子的能力,这是家长尤其要了解的。针对“重知识灌输轻智力开发”的早教误区,有关专家建议家长能够科学认识孩子的发育阶段和特点,选择一些趣味、体验式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在游戏、娱乐中进行基本的能力培养和知识体验,“寓教于乐”是0-5岁宝宝最佳的学习方式。目前,国内以金宝贝为代表的智力和学习兴趣开发为重的早教正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认可,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宝宝给与针对性的早教课程,从促进手脑并用到学习兴趣的培养,从语言能力到社交能力的开发,在快乐的体验中学习,已经成为时下受到家长和早教界一致推崇的早教理念。

误区二:把早教的责任完全推给早教学校,忽略家长在早教中的角色。

许多家长虽然接受了早教的理念,但实际上并没有尊崇早教的理念。比如一些家长,只管每次带孩子去上课,一周一两次,陪着上课就算完成了“早教”任务,就期待孩子能真的得到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提升。但实际上,效果微乎其微,究其原因不是早教学校的问题,而是家长忽略了早教学校和家庭早教的衔接关系:一方面,孩子在早教学校学习的内容需要家长在生活中给与必要的重复和强化,这是由孩子的认知特点决定的;另一方面,早教学校的教学理念也需要家长在生活中给与贯彻,以统一的标准让孩子接受持续的教育,而非学校一套,回家就变成另一套,这样的双轨早教成效可想而知。

正如国内顶尖早教专家夏弘禹博士所说的那样,很多家长不知道怎么去爱孩子,还是用传统的方式教育孩子,即使上早教课,也是把早教推给学校,自己却缺乏与孩子进行互动。其实对于0-6岁的幼儿,关键是学习兴趣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这需要家长和早教学校同步去做。比如学钢琴的问题,金宝贝这样的早教学校会通过音乐课程让孩子先享受弹钢琴的乐趣,一旦他们发现的自己对钢琴有兴趣,家长就无须强制他们,他们会自觉自愿地去学,但回到家,家长仍然需要让孩子去享受,而不能像以前那样继续用强迫的方式逼孩子去学琴,这种贯彻对于早教的成效至关重要。由于中国的早教理念还不太成熟,家长们需要更多引导,了解更多的早教理念,所以除了课后贯彻早教课上的内容,家长也应该和孩子一起在早教中体验学习的过程,感受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

误区三:不顾及孩子的个体差异,用单一指标来评价孩子的成就。

许多家长在一起谈论孩子的时候,总是习惯性的会相互比较,即使有时候表面应承,内心总会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家,一旦听到人家同龄的孩子会了什么或者自己的孩子有什么比不过,家长就立刻心急如焚的希望早教班能帮助孩子“拔苗助长”。正如十个手指都不一样长,一胎多胞胎的个性脾气都有差异一样的道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不能以同一个标准去要求每一个孩子,并动不动就给孩子贴上“笨”“比不过人家孩子”的标签,这样对孩子的自信心也将产生不可挽回的伤害,而正确的早教方式是“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目前,国内已经有不少早教机构开始“因材施教”的探索,比如金宝贝,他们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理念都以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性与个别差异性为前提,让孩子在鼓励和引导中做“最好的自己”。正如夏弘禹博士倡导的那样,正确的早教不是拔苗助长,不是掩盖差异,而是让每个孩子都有获得充分发展的权利,每个孩子都应该在一个充满欢乐、鼓励和专业的环境中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这不仅早教学校应当贯彻的做法,更是家长在孩子日常生活中就要树立的意识。

当早教越来越多的进入我们的生活,对照这些常见的误区,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观念是不是真的与早教的正确理念相符,其实早教不仅是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更是培养一个合格家长的必修课。

早教知识:正确早教,避免误区


现在家长都知道“早教”这个当下社会的热词。那么早教应该什么时候开始,叫孩子些什么呢?还有,孩子的不同阶段是不是需要不同的方式方法来早教呢?由于许多错误的理解和认识,早教的道路很容易走进误区,影响孩子正常的接受教育。所以,那什么是正确的早教呢?在早期孩子的成长阶段怎么早教呢?专家指出,2-6岁的孩子的思维成长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教育都不同,要避开误区,正确早教。

2岁前后的探索阶段

正确早教、宝宝在2岁前后身心发育的都不成熟,这个阶段主要是锻炼孩子的五感,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感觉来认识事物,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和观察力。

误区、现在孩子都是家长的心头肉,生怕孩子会摔跤、会碰着,时时刻刻跟在身边 ,宝宝要拿什么东西都送到宝宝手里,这样宝宝的一切都被家长安排好了,抹杀了宝宝的发展空间,使宝宝对新事物的探索失去兴趣。

3岁前后的表现阶段

正确早教、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表现欲也逐渐增强,同时也需要家长给予认可,这时,家长要鼓励宝宝把自己的想法大胆的表现出来,自己理所能力的事情让宝宝自己完成,锻炼的宝宝的动手能力和自信心。

误区、宝宝到了这个年龄,很多家长都会让宝宝背古诗,学英文等,只限制于这一方面的发展,同时也使孩子其他认知方面得不到发展,压制了孩子的天性。

4-5岁前后的理解阶段

正确早教、这是宝宝的身心都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有时一些问题自己都能给自己答案。这时家长要注意,要让宝宝从以前对五感的锻炼转移到认知和思考能力上的锻炼。让宝宝能动静结合,对一些以前不感兴趣的食物也要有一定的认识,逐步锻炼宝宝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误区、现在的孩子多少也能懂事了,有时对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做,甚至闹脾气,这时很多家长就会放任自己的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要引导孩子对自己不喜欢的事物感兴趣,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学龄前一年内的逻辑阶段

正确早教、孩子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会在学校接触各种形式的教育,这时要让孩子全面发展,不能偏科。一些艺术课能陶冶孩子的情操,锻炼孩子的表现力和动手能力。

误区、孩子上学了,家长往往最注重的还是孩子的考试成绩,从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有时什么埋没了孩子的一些特长。让孩子得不到全面发展。

亲子早教网早教网(www.zj09.com)提醒您:在宝宝2岁开始到上学小学的过程中,家长是孩子的老师,家长们也要经常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正确科学的早教,避免误区,以免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

了解加盟信息尽请关注亲子早教网早教加盟网。

早教误区最害宝宝成长的


1、不准掰手指数数:有些父母、幼儿园老师,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手,要求心里记。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心理学家认为,2~5岁幼儿的数字概念发展,通常是由口头数数开始,然后是点着实物数,接下来孩子能够推算出总数,最后,才是根据抽象的语言数字拿取相等的实物。

幼儿掌握初步的数概念,需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是幼儿对周围事物形成各种概念的一般认识过程。所以在教的幼儿数概念时,要从具体出发。从具体出发,就是要从接触具体的事物开始,从亲自摆弄、接触、看具体事物中获得有关物体数量方面的感性经验开始。这种对数量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幼儿形成抽象数概念。

正确做法:数数时不妨让他们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

2、过分溺爱: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比如,有些父母,总怕宝宝走着会摔倒,会累着,于是喜欢用车推着宝宝或是抱着宝宝。这样一来,宝宝活动量小,协调能力、大肌肉的锻炼都不够,活动能力就特别差。宝宝吃饭、穿衣、收拾玩具,家人总是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差;宝宝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父母挺身而出,为宝宝讨公道,这种看似对宝宝的爱,会使宝宝今后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差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

其实,孩子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他们需要运动和交流,甚至稍微还要有一点冒险,这样才能充分发掘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

正确做法: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自己爬起来,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