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怎么做?首先我们要认清早教的根本目的。

早期教育实则是孩子生命体验的积累过程。在人生初期阶段,我们需要的不是智力被开发了多少,而应该是全方位的接触世界,充分感知,逐渐形成自己看待世界的观点和方式,从而树立自己的个性特点。而智力发展仅是其中一个方面,更多的应该是情商教育、语言发展、探索能力、思维能力、艺术感知等。

因此,一味追求单方面能力培养的早期教育,很可能让孩子在今后成长过程中遭遇其他方面能力的短板,最终表现为整体能力不足,个性发展片面。

那么,孩子的早期教育该怎么做呢?

1、教育内容要全面。家长们应该努力为孩子营造丰富的学习体验环境,让孩子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事物,触发孩子探索、钻研的欲望,扩大他们的视野。同时,全面的教育内容可以更好地发现孩子的兴趣和特长,从而在今后教育中,能够更加精细化和针对性。

2、教育方式要多样。家庭教育中,可以针对不同能力的培养,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如听歌曲培养乐感;亲子阅读、诗词朗诵培养语言能力和想象力;“老鹰抓小鸡”小游戏锻炼孩子的反应能力和运动能力……

3、教具选择要科学。教具是早教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喜欢玩,给孩子提供玩具就可以,其实不然。玩具也要讲究内容,生活中就有很多免费玩具,比如一张废报纸,可以教孩子折成飞机、船等,让他感受到生活中的动手小乐趣。几粒小豆子可以帮助孩子练习分类和数字逻辑。

而有条件的家长也可以选择专业的早教工具,比如小天才早教机,囊括了多种能力培养的内容,目前推出的五套内容套装中,就针对家长们关心的语言发展、英语学习、数字逻辑、情商培养等有重点的内容设置。除此之外,小天才对孩子心理的研究也很深入,通过孩子喜闻乐见的喜羊羊形象和游戏的形式来进行教育,引导孩子主动思考,主动领悟,早教的效果更加明显。

相关阅读

宝贝习惯打人,我们该怎么做?


孩子在一起嬉戏玩耍,难免会有矛盾,有了矛盾,有些孩子就爱用拳头解决问题。其实,孩子喜欢“动手”属于正常现象,并不是他们天生崇尚武力,而是因为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在他们看来,“动手”是最直接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玩具被拿走,赶紧抢回来,这是本能反应。

有些家长看到自家孩子是打人而不是被打,觉得这样不容易被欺负,甚至还鼓动还手,想着以后肯定不会吃亏。可是,真的是这样么?

孩子打人,会对孩子以后的人生造成哪些不良影响呢?

1.人际关系差,社会适应能力低

孩子在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在同伴间是否受欢迎、被排斥、被忽略,以及孩子在同伴交往中所处的地位,与孩子成年后社交发展的情况存在明显的相关。也就是说现在在群体中受欢迎的孩子,将来也会在成年人的社交中成为受欢迎的人。

2.孩子越早学会打人,将来就越难改掉

俗话说:三岁看老,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学习到的行为,往往会伴随他一生。如果孩子很小就养成了打人的坏习惯,那等他长大后就很难改掉了。

所以,当发现孩子有动不动就喜欢打人,一定要及时制止并纠正。

3.学不会处理矛盾的正确方式

有些家长,甚至教宝宝要「以牙还牙」地处理矛盾,被打了就要打回去。

这样处理,无形中给宝宝灌输了一种错误的认识,即攻击他人是处理矛盾的最佳方式。只要遇到不合自己心意的事情,宝宝就会动手出击。而对于那些生性软弱的宝宝,他们会认为自己被欺负是正常的,并因此变得更加软弱。

长期在这种教育方式熏陶下长大的孩子,无法学会正确地处理矛盾的方法,将来更有可能出现各种社交障碍。

孩子打人,家长错误的管法

1.直接粗暴型

不问清原因,直接制止孩子打架,责怪自己的孩子,以显示自己的公平,可是造成的后果就是,孩子会想,不问我为什么打别人,就知道骂我,我错在哪里,为什么不理解我,于是,孩子非但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还把愤怒的矛头转向了家长。

2.护犊子型

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打架,自己的孩子吃了亏,就吓唬对方的孩子,为自己孩子出气,造成的后果就是,孩子心里就会想:我想打谁就打谁,有爸爸/妈妈保护我,于是,孩子便学会了仗势欺人。

3.家长互吵型

自家孩子受欺负了,就与对方家长互相吵骂,大打出手。造成的后果就是孩子心里会想:爸爸/妈妈跟别人有了矛盾不也靠拳头解决吗?看来我这方法一点都没错嘛。于是,孩子接受了家长的言传身教,继续用暴力解决问题。

孩子打架时,我们该怎么做?

作为大人,我们要做的就是耐心观察,确定是否需要介入。有些情况下,孩子完全可以自己解决。你会发现,前一秒他们还在打架,下一秒就互相道歉。又成为了好朋友!

大人和孩子对于欺负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孩子,否则你只会觉得,“我家孩子太委屈了,不能忍”或者“我家孩子怎么这么暴力,要好好治”其实问题压根没你想的那么严重。

如果确实需要大人介入,家长们务必记住,被打的孩子需要安抚,打人的孩子也需要得到关注。孩子打了别人,理应先道歉。不过,家长别急着批评孩子要知道,孩子打完人后,其实心里也很害怕,也会慌张无措入自己的情绪里,根本听不进去你的批评,不妨先安抚孩子,给他的情绪降温,倾听他的想法,告诉孩子,“我认为下次你可以这样做……”事实上,你也可以什么都不说,静静地陪伴他就好。孩子是有自我成长能力的,等他情绪平复之后,他自然会明白以后该怎么做。

分析孩子打人的原因

有的孩子打人是为了引起关注,他们渴望和对方建立联系,但又不知道如何表达,所以才动手。这类孩子通常表达能力欠缺,他们在不高兴或很沮丧的时候,也会出现攻击性的行为,把打人作为一种宣泄情绪的方式。家长应当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和教育,经常和孩子游戏,多关注,多沟通,多交流,教会他们如何正确的表达情感,如何正确的与人相处。

想要让孩子趁早独立该怎么做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应该尽早的培养孩子们独立。那么问题来了,想要让孩子趁早独立该怎么做?带着疑问,一起来看看吧。

各位宝爸宝妈们大家好!我是小美医生心理部的小雪老师,很高兴能与大家一起分享心理育儿知识,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小案例是:

独立这件事得趁早

在孩子几个月大的时候,我们急着训练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精细动作、大运动,可偏偏到了孩子能跑会跳的年纪了,很多家长开始不舍得让孩子动手。

其实,最好的训练就是让他们自己去“做事”。在孩子一岁左右,就可以让他们一起参与收拾玩具。把这一项”家务”当作游戏,让孩子乐在其中,孩子不会腻烦,在游戏中得到了锻炼,在锻炼中也开始明白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喂饭是中国家长最头疼的一件事,那是因为你放不开你的手。孩子在一周半之后,手眼协调能力已经很好了,这个时候,他们完全有能力自己吃饭。

但是,很多家长担心饭粒撒得到处都是。我想问一下,是扫地让你抓狂,还

是追着喂饭让你烦躁?孩子在幼儿园自己吃,可回到家就得喂饭,这一点让很多家长头疼。可这些都是自找的,既然他们有能力自己吃,为什么要喂他们?饿了自然就会吃饭,不饿你喂饭,大人孩子都痛苦。

独立是一个习惯,越早培养孩子越好。凡事你都去伸手“帮",他们都会认

为这件事,就应该由家长去做。

儿童早教:孩子顶嘴,妈妈怎么做


孩子顶嘴,母亲如何做

1、包容看待

儿童这必须爸爸妈妈们需有充足的民主化风采,切勿以便情面和自尊,而置孩子的“憋屈”和“苦处”于不管不顾,以势镇人,以“大”压小,进而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孩子叛逆和逃避心理的产生。孩子顶嘴怎么办?

2、细心聆听

要真心诚意去聆听孩子辩驳的原因,而且多方面深入分析。不必凭以偏概全或一面之词而得出结论。孩子顶嘴怎么办?儿童

3、构建争辩气氛

因时制宜,充足让孩子申诉书,塑造她们敢想、敢说的良好的习惯,能使她们既明事理,又学口才。

4、正确引导孩子学好自我认识

从激励的视角去文化教育孩子,使她们能认清存在的不足,开足马力自信心去摆脱它。

劝阻孩子顶嘴的合理方式

1、假如一个孩子早已培养了顶嘴的习惯性,那麼就必须采用一些果断的对策来劝阻这类个人行为。

和孩子认真地谈一次,对他说不可以顶嘴。做出一些要求,一旦出現顶嘴的个人行为,将会出现哪些的惩罚。这种惩罚能够包含丧失某种权利,比如通电话,看电视剧,或是去亲戚家玩。还能够是一项附加的家务,或是尽早唾觉。

随后再聊说这种惩罚的依次顺序。“如果你第一次无礼地顶嘴时,你也就失去在那一天通电话的权利。第二次可能给你丧失夜里看电视剧的权利,第三次会……每日都是从头开始统计分析。”在此次交谈以后,理智而坚定不移地实行这种要求。孩子顶嘴怎么办?儿童

2、不论什么时候,要是孩子一顶嘴,就马上终止交谈,而且摆脱屋子,或是从孩子身旁离去。

假如孩子跟在你的后边,就理智而坚定不移地公布,你肯定不会忍受不尊的个人行为。随后,就没理这一孩子。过后,如果你平静下来以后,再为此次顶嘴做出适合的惩罚。

3、将孩子一周的零用钱分为四份,告知孩子,每一次他跟你顶嘴的情况下,他便会丧失1/4的零用钱,它是“处罚”。

他能够在每一个礼拜天获得剩余来的钱。假如孩子用完后全部的零用钱,就提升一项家务,或是夺走他的一项权利来做为对每一次顶嘴的惩罚。每星期都从头开始统计分析,这仅仅短暂性的“训炼”全过程。当难题看上去早已获得了操纵,就要孩子了解,你看到了他在管理自己不顶嘴上所做出的勤奋,因此你肯定不会再向他扣除“处罚”了。殊不知,另外也应说清晰,一旦这类个人行为再次发生,你能再度扣除那1/4的“处罚”。

4、假如一个平常都很有礼貌的孩子忽然讲出了不尊得话,就看见他的双眼,严肃认真地说:“你是在顶嘴,而它是不被容许的。”

孩子顶嘴怎么办?你能再次大家的会话,就仿佛沒有产生过不愉快一样。不必就哪个造成顶嘴的难题开展争吵,那样总是将顶嘴加重。

当宝贝行为粗暴时,家长该怎么做?


场景一

那天天气晴朗,小区里的孩子们都在沙坑里玩沙子,羽煊一眼看上秋秋的新铲子,二话不说冲过去就抢在手里。秋秋来夺,羽煊一把把他推倒,接下来孩子哭、大人喊,一场混战……

场景二

别的小朋友不愿意和羽煊玩,妈咪也怕他闯祸,干脆在家自己玩吧!可稍不顺心他就发脾气,那天他喜爱的小汽车可能是没电了,怎么也不走,他举起来就摔,妈咪说了几句,他就踢妈咪两脚……

行为解析

1.人类天性

心理学家认为,行为带有攻击性是人类天生就具备的,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使自己这个生物个体能够生存下去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慢慢地转化为攻击性倾向,潜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体之中。

由此看来,对攻击性倾向不能绝对地说是一种不好的、负面的东西,实际上它在人类克服困难,生存于自然、人类社会中起到了很大的支持作用,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力量。

2.成长的表现

孩子1岁半时,行走等动作技能日益熟练,开始走向独立。但正确地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还差得很远,是他们忍受挫折力的最低谷,坐立不安、咬人、大声尖叫哭喊等行为暗示着他们对无法诉说的一种失落。攻击性倾向作为一种行为明显表现出来:扔东西、大喊大叫、打人等,到了3岁逆反期时,他们还会故意和父母对着干。

3.模仿而来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攻击性行为是观察学习的结果。比如,幼儿在实验室看见成人攻击玩具娃娃,那么成人离开后,幼儿也会学着以同样的方式攻击玩具娃娃。

4.由“防御”中习得

攻击性行为还产生于经验习得。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性,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因为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好处。一般“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防御”,其核心是“不被伤害”,怕其他小朋友伤害自己而引起的自我保护性反应。当这种行为的结果满足了孩子“免受伤害”这一需要时,就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如果在事后又没有受到任何“惩罚”,比如对方的更厉害的攻击,大人的批评等,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的可行性。

这时“胜利”的体验比起以往的“躲避”等消极反应带来的结果要开心得多。因此,孩子会因偶然的尝试,形成这样的推理:受到别人的欺负,不一定要躲开或只是哭,可以通过武力来保护自己。而且,在“自我保护”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信息过度敏感,以致做出“假想防御”,比如对别人无意的碰撞,以为是故意的挑衅,因而做出“反抗”。有时还会由“防御”转向“进攻”。在他人眼里,这是一种“攻击性行为”,这样的孩子往往被定义为攻击性强的孩子。

5.父母教育中的失误

多数父母认为孩子打架、大喊大叫,是孩子间的小打小闹或是孩子特有的表达方式,并不加以重视。这使得孩子认为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及表示方式就是正确的。

还有一些家长怕孩子受欺负,鼓励孩子的进攻性行为,尤其是对男孩子。经常听到有些父母很自豪地宣称自己的孩子“厉害”、“别人都怕他”,孩子在这种情况下会形成只有“攻击”才能得到父母赞扬的观念。

另一些家长认为,孩子攻击性行为是将来不良行为的先兆,认为孩子一旦出现这种行为,就必须坚决制止,经常以训斥或打一顿作为惩罚。长此以往,孩子会把这种惩罚方式作为对不喜欢行为的一种正确处理方法,当他处于这种境地时,也只会采用攻击性行为。

6.挑战权威

在孩子的“攻击性行为”里,还有着他这个年龄特定的意义:一种对大人(“权威”)的不满的不正常发泄。比如因为觉得大人不公正,但他又不能或不敢直接冲大人宣泄,就把矛头指向引起纠纷的小朋友(“非权威”),把委屈发泄在他们身上。

7.寻求关注

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攻击性”的孩子人际交往不佳,或是因为打架、行为粗鲁不被大家接纳、理睬;或是因为大人怕他惹事,限制他的社交活动,当这样的孩子不甘于“寂寞”时,就干脆以“攻击性行为”寻求注意,吸引大家的“眼球”。

正确的应对方案

1.设定界限

孩子小时候难免和小朋友有肢体冲撞,不见得都是什么暴力倾向。所以,对于孩子之间偶尔的攻击行为,家长不必特别在意。如果不论大小“毛病”都要控制、惩罚,势必造成孩子的谨小慎微或逆反。但如果这类行为变成经常性侵犯行为,并带有报复性和恶意的时候,建议家长予以严教,不能护短。

2.讲究方法

如果孩子采取各种攻击性行为仅仅是为吸引你的注意,只要没有危险,家长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利用冷处理让他彻底受到冷落。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明白,他的这一招丝毫没有效果,那么他会考虑放弃。

3.创设良好的环境

针对孩子行为容易受外界影响的特点,可以为他创造一个有足够大的空间、足够多的玩具、书籍和其他娱乐器具的活动场所,让他有充裕的玩耍时间,感受良好的气氛,减少攻击性行为。对于攻击性强的孩子应尽可能避免刀枪等明显有攻击倾向的玩具。

4.增加体力运动

体力运动是发泄孩子旺盛精力的一个好方法。体力上的对抗和竞争虽说是攻击性行为的表现,但它是在一定行为规范的框架下进行,特别强调规则性。家长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这样的对抗性游戏,激发他的拼搏精神,树立他的规则意识等。

5.减少不良视觉影响

有资料表明,经常看暴力影视的孩子,容易出现攻击行为。所以父母对孩子看什么样的节目、书籍应该有所选择,要做到心中有数和正确辅导。

6.加强亲子沟通

每天抽出一些时间与孩子交流,可以准确地了解孩子的情绪;通过讲故事、聊天等方式向孩子传授正确的方法。特别是2-3岁的孩子,缺乏关注就会采取攻击性行为。

7.教孩子宣泄情绪

对于孩子来说自控力较弱,烦恼、挫折、愤怒等情绪易于引起攻击性行为。适当的哭诉、发泄可以减轻他心中的不满,只要不以暴易暴、伤害他人就行。

8.帮助孩子学会正确交往

很多时候孩子可能是想和小朋友表示友好,但由于分寸没有掌握好,比如手比较重或不管别人愿意不愿意就生拉硬拽,这样就要劝他动作“温柔”一点,表示友好多用嘴巴说就可以了,不要用手去抓或推。

9.良性的心理暗示

有的小男孩会欺负小女孩,家长可以让他知道这不是男子汉应该做的事情。可以用男子汉的品格提醒他,“男子汉是不欺负人的”这样激励的话常常挺有用。另外,还可以尝试让孩子参与角色扮演游戏,让他分别扮演父母、老师、受攻击的小朋友等,引导孩子想象受害者在受到攻击后的感觉和心情,让孩子“感同身受”。

10.问清原委

经常听到孩子抱怨:“爸妈不讲理,什么都不问就怪我!”特别是在对孩子“制裁”之前,应该问问他为什么打架?为什么摔东西?如果原因在于周围的环境或父母和其他人的失误就不能一味地只责怪孩子。

11.惩罚有度

在孩子出现好的行为时应给予及时的奖励,比如在他完成一项任务而没有带来麻烦时,一定要夸奖他。这种正强化可以使这种行为以后多次出现;出现不好的攻击性行为时要给予惩罚,比如,可以设立“惩罚角”,但不要把孩子关在封闭的小黑屋中,那样会使孩子因恐惧忽略了对自己错误的反省。

12.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他们就经常打架”,“经常打我却要我别打小朋友”。面对“无忌童言”,大人们是否也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的为人和教育方法呢?特别是对于3岁以内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解决自己表现出来的攻击性。

13.提高自控能力

如果孩子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父母在具体行为矫正时应该通过设定具体的目标,让孩子分步达到要求。比如,孩子在游戏输掉以后耍赖、打人,家长先引导他做到不打人,心情不好可以用其他方式转移;然后让他学习遵守游戏规则,友善对待同伴,每做到一步给他一步的奖励,发个小贴画或盖个小印章,积累到一定时候可以换奖品等。另外,在指导下的涂鸦活动也有助于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