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满足强烈的知识欲,大多数孩子可能成为英才和天才。为了婴幼儿智利的开发,许多父母都会给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教。早教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以及行为习惯,早教已经成为婴幼儿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额一个环节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人的早教理念”,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中华民族有着育儿的优良传统,对孩子的付出完全不求回报。

在这样一个非常有文化底蕴而且又是世界上最爱孩子的国家,觉得在中国人的育儿观里可能存在“四重四轻”的问题。

一是重孩子的智力发展,轻情绪情感的发展。曾做过一个小调查,发现家长们去接孩子的时候,有“第一句问话”。我们选取300多位家长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70%的孩子家长问的第一句话是“你今天在幼儿园学到什么本领”,认为学本领是最关键的;然后是20%的家长一样,问“今天吃了什么,吃饱了没有”;还有10%的家长什么也不问,领着孩子就走了。能够问“今天你在幼儿园开心吗”的人比较少,最近这个提问稍微多了一点。

二是重孩子的学历水平,轻实际技能的获得。做了一个研究是关于中国家长和日本家长的育儿期待。根据上海1000名家长、东京1000名家长的大样本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家长100%都希望孩子能够有大学学历,其中50%希望孩子有博士学位。日本50%的家长认为大专以上即可,还有50%的家长认为什么学历都可以。

三是重孩子的生活满足,轻精神世界的丰富。内蒙古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那里的护林人的收入大概维持在250-300元/月,但是家长可以花700多元给孩子买一个玩具,相当于不吃不喝两个月的生活费。问那位妈妈:“你买这么贵的东西,心不心疼?”她就说:“这有什么,只要孩子喜欢,我什么都不心疼。”令人很感动,因为中国的传统就是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四是重孩子的出人头地,轻人与人之间相处。我们总关心孩子在班上第几名,在全年级第几名,排名是家长关心的重要话题。而跟小朋友之间是不是相处得很好,这个问题可能就不那么重视了。

扩展阅读

我的早教理念(二)


一是育儿理论的深刻理解上,育儿理论是否被装扮的过于“神秘”。比如蒙氏,目前很些早教或幼教机构言必称“我们是蒙氏的,我们有专门的蒙氏教室”……,但有几个蒙氏教具或拥有几个蒙氏证书并不代表着汲取到了蒙氏理论的核心。蒙氏在某种程度上讲可能接近“因势利导,顺其自然”,因为蒙氏教育最强调的就是一切从孩子出发,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成长规律自由地成长,把成长的权利交给孩子,把观察、思考、实践、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自己。而教养人则是仔细地观察孩子,抓住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帮助孩子成长,所谓的“观察他,关注他,帮助他,鼓励他,等待他”,给孩子充分的爱与自由。蒙氏教育中教具操作并不是最核心的东西,如果一个蒙氏机构仅仅是扔几个木头教具给孩子摆弄,那它一定是个“蒙事儿”的机构。蒙氏非常尊重孩子,特别是尊重孩子内心的发展需求。蒙氏的教具是蒙氏的精华,但不是他的核心。只重教具操作而忽视孩子内心需求其实与应试教育是一会事。蒙氏是一种教养的态度,核心就是尊重孩子的生命与心灵。而如果有自称蒙氏的教养机构并没有吃透理论的精髓,而用教具堆砌起来的一间蒙氏教室(甚至教具都沾满灰尘)来标注自己是蒙氏的,那么对蒙氏理论就是亵渎,而且,如果孩子真的接触这样的蒙氏教育,进蒙氏教室按教具操作法体现的关怀孩子的原则来体会,出蒙氏教室则被另一番对待,那么这样的孩子则慢慢会感受到在某些环境下得心应手,在某些环境下无所适从。

由此,好象学习早教的方法走了一个圈又走回了“顺其自然”的老路,但绝对不是浪费时间,越正确的理论越是普遍的真理,越是普遍的真理就往往越朴素,我们这些早教妈妈们探讨到目前的结论是,蒙氏体现的是一种从生命之初开始的对人的关怀,一种在幼儿教育上的人文主义,自然主义。而我们做妈妈的心灵,已经升华到了另一个自觉的境界。这是亲爱的宝贝通过早教给我们的宝贵礼物。另外,虽然这些理论都被冠以国外教育家的名字,但并不代表着全是舶来品。我们的民间育儿方法里有许多很好的教育方法,是和尊重孩子这个本质相通的;民间的育儿经验中有很多是很蒙氏的东西,是蒙氏精髓的东西,只不过我们没有用理论性的语言总结出来而已。于是我们这些认可蒙氏教育理论的妈妈,开始了我们自己的收集,有着中国痕迹的蒙氏家庭教养方法。

二是在早教的取材上,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程与早期教育的结合问题。这是我们目前非常感兴趣的一个论题。在前面举蒙氏教育的例子里已经显示,早期教育理论不是全新的东西,和我们几千年培养孩子的传统方法有很多是相同的共性的。我们要做的是把它们结合起来,使我们的早期教育更加自觉和有针对性。比如我曾为当当妈提供的几个手指谣的游戏,是我太姥姥教给我的,我姥姥教给虎娃的,古老的河北地区民谣,但是非常奥尔夫的,甚至好过很多英文的手指谣:因为除了手指谣部分,它还把指任及认知和感官教育融入进去,达到了综合教育的高度。而我们运用到了活动中的效果是,很多小朋友非常喜欢并痴迷。(京豆妈妈这两天还在帖子里提到呢!)可惜,太姥姥的民谣还有曲调而姥姥只能把它说成儿歌了;可惜,姥姥已于去年底仙逝我失去了更多的收集和总结的机会。这使我们更加紧了对民间优秀的育儿经验的收集和整理,比如在2月3日,北京快乐疯妈早教会做了春节儿童音乐会主题,展示中国民间的优秀育儿传统和文化。以后我们也还会这样做下去。这部分的意义还不仅仅在此。

台湾的蒙氏教育、奥福教育(奥尔夫教育)比大陆开展早很多年,但他们目前还盛行一种教育方式:经典诵读教育(简称颂经教育),强调在儿童教育中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比重,在教养现代化社会人的同时,永远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在大陆的一些小学甚至幼儿园已经开展。甚至还有一些志愿者自己为孩子们开班颂经。关于颂经运动是否适合早期教育是一个待探讨的问题,但从这个运动中折射出在儿童教育中应该体现中华文明之光,我们的孩子不应该仅仅知道麦当劳和米老鼠,还应该融入民族文化。所以,在孩子的日常教养中,我们把很多中国文化的东西展示给孩子,在孩子的生活环境中避免出现单一文化的现象。并首先通过父母自觉地提高自身的民族文化素养,把民族文化之美展示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感受去体会去化作他生命的一部分。写到这里不禁哑然失笑,倒不知是否是早期教育了,好象更象成年人在补习教育?也是拜宝宝所赐吧,再次感谢我的虎娃。当然,本着早期教育要符合孩子的心理成长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这一最重要的原则,大家也需要一起探讨早教理论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比如前一段在坛子里有过的唐诗学习与早期教育论题。(转下文)

我的早教理念(三)

我的早教理念(四)


女儿除了撕书也特别爱撕纸,主要是卷筒纸,特别爱把卷筒纸里的纸全都拉出来,撕成一小块,我一般也让她抽出来,但是接下来的事我是要制止的那就是把纸放到小嘴巴里,津津有味地嚼。

我一般给女儿看撕不破的识字小册子,还有辨认小动物、日常用品的书,(这些书是平常的彩页书)。

我一般边翻书边教女儿,“这是小鸭子,小鸭子呷呷呷。这是衣服,文笛穿的衣服。”

“这是耳朵!”

然后自己用手抓抓自己的耳朵,

“这是妈妈的耳朵”,

再用手捏捏女儿的耳朵

“这是文笛的耳朵”

可是我这样一遍一遍地教她,她对这一切都象是不感兴趣一样,就是特别要撕书,我想是应该改变一下做法了。谢谢domino的建议。按书上的说法,13个月的孩子,她现在应该会指出自己的五官了,可是我还是没法让她明白什么是眼睛,什么是鼻子。

domino的回复:

一岁左右的孩子,喜欢把东西放到嘴里是正常的。这个时候的孩子,口腔也是他们探索世界的一条途径。他们要体会一下把东西放到嘴里的感觉:是软的还是硬的,能不能嚼一嚼,嚼起来好不好吃等等。有人把这个阶段叫做口腔期。通过这种方式,孩子的口腔肌肉也得到发展,对他以后发音吐字很有帮助。家长要做的就是要让孩子的玩具、用品保持干净,而且,孩子的玩具不得小于3公分,以免孩子吞咽发生危险。至于你的孩子喜欢的卷筒纸,到真是有点麻烦。小孩子肯定喜欢看到咕噜噜一下子跑出来很多纸,而且卷纸软软的,象毛巾,孩子可能感觉很特别。一个办法,就是把卷纸放到他够不着的地方。另外我想,您可以给他准备纯木浆原生纸,真的吃到嘴里也无妨。孩子一旦把纸放到嘴里,您不要显得很紧张,您越是紧张,他越觉得有趣。可以玩笑地看着他,皱皱眉,说:不好吃吧,吐了吧。让他吐一吐,并帮助他清理干净。还可以在他开始“品尝”卷纸之前,及时地给他一个他喜欢玩的或喜欢吃的东西,也许可以分散一下他的注意力。

另外,方便的时候,给孩子查一查锌。有些孩子缺锌就喜欢吃一些异物。但估计您的孩子不是这种情况。

小孩子认五官,真的不必照着书本认。您给他洗脸的时候,手到嘴到,可以帮助他认识五官。日常生活中手到嘴到,可以帮助孩子的认知、语言。

我的早教理念(五)

我的早教理念(三)


非常谢谢悄悄的文章,对我来说真是受益匪浅。自爱这之前我也读过好多关于早教的书。可是越看我越迷惑,就向哈佛女孩刘亦婷。我就觉得有点神化了。太神了吧。拿我儿子的成长经历和她对比,好象有好多都对不上号。有一段我就觉得有点气馁了。我儿子怎么这么苯哪。老是拿他跟周围同龄的孩子比较。为什么别的孩子会走路,会喊爸爸妈妈,而我的宝宝怎么还不会。是不是他在这方面落后又或者他在语言上`有什么缺陷。为这我烦恼了一阵。昨天和悄悄在聊天室聊过,尤其是今天看到你的贴子。让我打消了这种顾虑。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是各不相同的,用不着用一个所谓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宝宝。

早期教育并不是仅仅教孩子几首歌,几首诗。这样做我觉得并不是早教的一种方式,而只是填鸭式的教育。重要的一点是在宝宝的日常生活中,发现他的特长或兴趣、爱好,然后对他进行教育,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比如宝宝对我们买来的玩具不是特别感兴趣,而对一些奇形怪状的东西特别感兴趣。比如说开关,遥控器,电脑键盘等等。我们就在他玩的过程中教他这是什么,这个怎么玩。他就在这学习中学到了东西。又比如教他敬礼,也是我无意之中教会的。那天我无意中发现他用手挠头,那姿势很象在敬礼,我就说:敬礼。以后我每次看到他做这个动作就会说:敬礼。久而久之,在他脑中就有了记忆:哦,这就是敬礼。现在,只要我们一说:敬礼,他就会自己把手放上去。我想这比硬教他效果要好得很。又如,宝宝出去玩摸树,花。我们从来都不禁止他,让他自己摸,有个感性认识。因为他从来都不把东西往嘴里放,所以也不用担心他会拉肚,而且每天晚上都会给他洗手。他曾经在我妈家呆过一个月。那时正是菊花开的时候。一开始他弄得满地都是花瓣。有一次我妈妈就对他讲:宝宝,你看这花多漂亮呀。是给大家看的,你不能采,只能摸摸呀。我儿子听了这话,果然只用手摸了摸,没有再摘。那时他才八个月。我觉的象这种行为习惯就应该从小培养,而且可以在他玩的时候教育他。慢慢地,他就会有认识:大家看的东西能损坏。悄悄说得对,应该多带孩子出去玩,他在玩的过程当中能学到好多东西。我现在要求保姆每天带他出去玩两三个小时。小孩子也喜欢出去玩,他觉的很多事物很新奇。

我的早教理念(四)

我的早教理念(一)


现在大家越来越关注孩子的早期教育,在一些地方比如北京,甚至对0-3岁早期教育立了法,早教机构层出不穷,各类书籍报刊举不胜举,各种早教商业项目纷纷出台。我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自己的早教探索的。在朋友们的统计下,发现我曾是若干个育儿俱乐部的会员……在参加了众多俱乐部的宝宝课堂妈妈课堂后,在看了无数书本杂志网上文章后,我发现了这样的一个真理:每一个孩子都是精灵,而每一位父母都是教育自己宝贝最权威的专家。迷信书本或权威,用别人或成功或教条的经验套在自己孩子身上是行不通的,对于每一个家长来讲,都只有把所有学到的东西与自己的宝宝实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培养出健康(身心双方面的健康)快乐的宝宝。

在仔细体会了各路专家的所谓权威性的指导后,我发现目前流行着一种潮流,就是分数论。好象我们的宝宝只有被早教人士用不断变幻的玩具和项目检测过、数量化过,孩子的智力就被开发了。我至今仍记得儿子在测评室门前痛哭不止的样子,记得老公在大庭广众之下对我的痛骂:有病呀花钱花时间让别人伤害孩子!仅这一句就让我教正了自己的早教路程。什么是早教?早教就是培养一个人。培养一个人的敏锐而乐观、丰富而灵动的心灵。所以我开始调整了自己的思路,从观察孩子出发,用母亲的心去体会比较各种幼教理论,在所有各方面因素中,永远把婴幼儿的心理学,把婴幼儿的心理健康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这个,是我私下认为目前国内早教界最容易忽视的但对我们的宝宝来讲最重要的环节。

然而,当一个新妈妈面对早教,最容易被吸引的往往就是有关测评或按月的行为评估或仅仅是智能发育的一些开发游戏或方法,因为这是最商业化的东西,最容易被新妈妈接触到。当然,适当的智力开发是早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绝不是早教的全部,更不是早教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给宝宝一个健康的心灵与身体让他自信地成长,自尊地积极参与社会、自强地为自己的理想奋斗、自主而快乐地生活是每一个妈妈最深切地愿望,作为母亲,我们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就是要教会我们的孩子独立地生存。而这一切源自在孩子早期教养过程中妈妈爸爸或其他主要教养人对他的态度,对他的教育以及妈妈爸爸等主要教养人自身的示范作用。从这一点出发,我认为对宝宝的早教也是妈妈爸爸对自己的自我教育和提高,不仅仅是对一个幼小生命的启智开发,而是三个甚至更多生命在不同起点的共同成长。

从这出发,我重新调整了自己的育儿书架,那些有关智能的书籍只是小小的空间,更多的是作为教育一个人、培养一颗心灵的有关感受和观点。在这些书中,我比较认同和选择了蒙台梭利教育法、奥尔夫音乐教育法、渥德福教育法、多元智能等教育法,并且,通过

认识了一些和我持相近观点的妈妈朋友。我们一起探讨着这些理论在家庭教养中的具体方式,在尊重孩子保护孩子心灵成长的前提下讨论孩子的各种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解决方案:是共性的还是个性的,现象后面的深层原因,如果帮助孩子健康地成长,解决成长中的问题等。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理论与实践的研讨中发现这些理论的名称各异,创办人不同,具体方法不同,但本质却是相同的:尊重孩子作为独立的人的个体,尊重生活本身。而反过来,对孩子作为独立的人的个体的尊重和对生活的尊重,就是对我们父母和主要教养人自身的尊重。所以我们认同的早教,实际上就是成人与婴幼儿一起学习:尊重生命。

在与妈妈们一起探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还有几个问题是我们共同关注的,在早教中容易发生的偏颇。(转下文)

我的早教理念(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