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能否认,“早教”对于促进孩子智力发育的确有不可忽视的效果。但是不恰当的早教也等于早跌跤。比如非常典型的中国父母对“早教”的观念——就是把教育与学习相提并论,认为学习的成绩就是教育的效果。让孩子们在一岁以内开始认字,三岁以内开始学外语,3~6岁的孩子85%以上参加各种早教培训班。个人认为这种盲目早教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我们来借鉴一下外国的那些成功人士的早教经验,看看他们是如何早教的。

世界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卢梭的父亲是个钟表匠,每当他在工作时,就会同时教导三岁的卢梭读普鲁塔克的《古希腊罗马英雄传》。在他的督导下,卢梭在七岁前已经读了了勒苏厄尔的《教会与帝国历史》、丰得奈尔的《世界通史讲话》以及莫里哀的戏剧。

居里夫人在女儿牙牙学语时就对她们进行观察,发现大女儿性格文静、朴实、专注,这些正是科学家所应具备的素质;小女儿思维跳跃、充满梦幻、情绪多变,具有艺术家的特质。于是她针对所发掘出孩子的天生特质给予不同的的家庭早教,最终使大女儿因“新放射性元素的合成”于1993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小女儿则成为一位优秀的音乐教育家和人物传记作家。

连任三届英国首相,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撒切尔夫人才5岁时,她的父亲罗伯茨就教导女儿: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见,用自己的大脑来判断事物的是非,千万不要人云亦云。并在日常生活中,着重培养女儿“严谨、准确、注重细节,对正确与错误严格区分”的独立人格。

相关知识

早教:孩子“耳边风”是惯出来的


丁总喜爱把东西乱扔,他常常找不着自身必须的东西,早晨起床,他会冲着妈妈大喊:“我的棉袜不见了!”中午玩耍又喊:“我的小飞侠呢?”妈妈一边忙着替孩子找东西,一边责怪:“让你讲过几回了,自身应整理自身的东西,如何当耳边风?下一次我再也不替你找了。”但下一次的情况下,一切如顾,丁依然找不到要找的东西,妈妈依然一边替孩子清除,一边恼怒地责怪着孩子。孩子“耳边风”是谁惯出来的?

孩子“耳边风”是谁惯出来的?父母总期待孩子聪明、听话,也常常给孩子制订一些老规矩,但孩子好像不理解父母的呕心沥血。在对孩子频繁毁坏老规矩的个人行为心寒后,父母便从此禁不住自身的恼怒,高声斥责孩子:“你和我讲过几回了,你为什么听不进去……”实际上,孩子并不明白应当怎么做,她们大多数拥有自身的原因。

丁十分掌握妈妈的思绪,他数次听见妈妈的警示,但她这类不断申明仍未见行動,不管何时,妈妈都是来替自身收拾残局,尽管妈妈的絮叨也十分反感,但丁并沒有后顾之优,他知道,要是自身必须的东西,妈妈一定会替自身找出去。因而他对妈妈的规定熟视无睹。孩子“耳边风”是谁惯出来的?

父母们经常埋怨孩子对自身的规定满不在乎,实际上很多情况下,是父母自身有令不行导致的。“你为什么不听?”这话应问一问父母自身。你对孩子的规定和警示是实际行得通的吗?你是不是确实按你的规定去干了?如果我们压根不容易推行大家的警示,那麼就不必对孩子说。有令不行的結果只有使孩子对你的话的信任感减少,觉得你仅仅耸人听闻。拥有那样的念头,孩子当然把父母得话当耳边风了。

自然,父母的斥责与劝诫将会一时镇压孩子,但“我告诉你过是多少遍了……”除开表述对孩子以及个人行为的心寒心态外,对推动孩子遵守纪律沒有一切协助。

孩子“耳边风”是谁惯出来的?假如父母要想孩子听得进自身得话,应选用公平民主化的方法与孩子商议标准,一旦达到共议就坚决贯彻。非常在孩子违背了要求时,应坚决付诸行动,让孩子理所应当地感受到父母的规定是认真细致的,自身要对自身的个人行为承担。

早教知识:孩子“胆小”多半是吓出来的


一些父母在文化教育孩子安全提示时,习惯性用风险恶性事件吓唬孩子,却不知道,这会使孩子变得胆怯,乃至厌学心理。这是为什么呢?

最先,孩子儿时以自我为中心,他会认为产生的一切事儿都和自身相关。

父母对风险的忧虑传送到孩子那边,孩子就会认为例如飞机事故这种风险与自身相关,会认为例如那样的风险有一天也会来到自身和亲人的身上。

次之,孩子信念权威性,大人说的话即便不对,也会被小孩子誉为诏书。

大人假如在孩子有一些探索行为时,以便他的安全性有意吓唬他,孩子不容易认为大人说的不对,而会觉得是自身不对,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已不勇于探索世界有多大,变得小心谨慎和内向。

第三,父母把自己的缺乏安全感传送给孩子,孩子就会整盘消化吸收,进而会变得缺乏安全感,畏首畏尾,退缩不前,乃至会厌学心理或是产生院校恐怖症。

第四,有的孩子会把很不经意的事当做基本规律,把想象当做实际,用自身的念头来吓唬自身。

例如父亲今日下班了晚了,临时又联络不上他,孩子会想:父亲是不是碰到了哪些难测?习惯性用自身的心理状态猜想来替代实际的认知能力,自身吓唬自身,进而胆量愈来愈小。

早教咨询:外国家长原来是这样教育孩子的


古今中外,孩子能够出人头地是所有父母们的一致的愿望,让还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是国内外各个地区教育孩子的方法都是不同的。那外国父母是怎么教育孩子的,今天就然给我们来学习学习,特别是有的还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光溺爱会毁了孩子,请继续往下看吧。

外国家长原来是这样教育孩子的,美国:逆境中塑造独立性。美国最为突出的教育孩子的方式是独立培养。美国的儿童自两三岁起便开始独居,如果孩子出现了恐惧的心理,大人便在孩子的卧室中安一种专门的灯,为孩子连夜亮着灯来驱逐黑暗。爸爸妈妈在临睡前到房间里和孩子道一声晚安就走了,也可以让孩子抱着自己喜欢的玩具入睡,稍有自理能力的孩子便会开始要布置、整理自己的房间。美国的大多数孩子一岁多都能自己吃饭,父母将孩子固定在椅子上,将食物放在小桌上,然后就让孩子用刀叉自己吃饭。几个月大的孩子都不用人喂奶,独自喝,2岁以上的孩子全部用刀叉吃饭。

中国的父母就是比外国太疼爱自己的孩子,照顾孩子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无微不至,表面看上去是好事,事实上是害了孩子。据调查表明,孩子在中国长大后,孩子独立处事的能力比国外的要差一些,外国孩子的自理能力要早5-6年。

有一家别具一格的欧洲奥地利幼儿园名叫“想象幼儿园”。顾名思义,其目的在与培养幼儿丰富的想象力为主。步入这所幼儿园中的一个教室,就像走进了童话般的世界。在教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尽情张开想象的翅膀,把孩子们装扮成丑小鸭,或是美丽的白雪公主,孩子可以在“太空世界”的教室里,模拟驾驶太空船遨游浩瀚的宇宙,想象着除地球外的与其他星球的外星人交流。孩子在手工间使用特制的小型刨子、锯子,切割不同形状的小木块,并涂上颜料,最终制成一套积木;在缝纫间里,孩子们学着穿针引线,为玩具熊或洋娃娃缝制自行设计的新衣。

玩耍中的孩子是自发产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最佳时机。孩子通过这些“玩耍”,还能够让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语言能力有着充分的发展。英国家庭向来都有着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孩子从第一天上餐桌起,家庭便就开始对孩子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了,孩子一般时就开始学习系的用餐礼仪。英国人杜绝孩子偏食、挑食,如果孩子只是一个劲地只吃某种菜时,而对其他菜不屑一顾,家长便那道菜收起来。在餐桌上家长认为不应该迁就孩子,不仅会影响孩子摄入全面、充分的营养,而且会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难以自控等人见人厌的性格。

英国实行“餐桌教育”是为了让孩子学习良好的用餐习惯,养成良好的进餐礼仪,让孩子具备各方面都优秀的素质或性格,孩子通过掌握了对自我服务技能,一方面可以减轻家长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孩子的独立性。

亲子早教网早教中心提醒您:国外家长们教育孩子们的方式是不是都很有心意呀,我们中国父母目前最重要要做的就是要增加知识,增加远见,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爱孩子的方式要得当,否则就等于是害了孩子。我们要做一个懂得如何爱的家长,这样的爱从容自然。

了解加盟信息尽请关注亲子早教网早教加盟网。

外国趣味早教大盘点


外国人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教育理念也会有很大差异,他们教育幼儿的方式是很有趣的,一起来看看各个国家的幼儿园都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吧。

法国:婴幼儿室外午睡更健康

法国巴黎有一所幼儿园,寄托的都是两个半月到一岁的婴幼儿,所有的孩子每天中午都要在一个室外的大阳台上睡午觉,而且不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天天如此。

巴黎的冬天,气温会降到零下10摄氏度,而孩子们仍然在阳台上照睡不误。他们不仅没有冻着,而且身体越来越健康,抵抗力也越来越强了。当然,冬天午睡的时候,幼儿园老师会把孩子包裹得好好的,只露出一张小脸。

澳大利亚:再富也要“穷”孩子

富裕的澳大利亚人的育儿经是信奉“再富也要‘穷’孩子”。在最冷的月份,早晚很少见到哪位澳大利亚的孩子穿棉衣和防寒服,最多只是在“短打扮”外面罩一套绒衣,便若无其事地行进在寒风中。太阳一出来,他们便将绒衣除去,只穿短衣、短裤、短裙。在澳大利亚,还常见家长陪着光头、赤脚、只穿背心短裤的孩子从学校出来,尽管寒气逼人,但没有一个家长大惊小怪的。

美国:小婴儿只穿一件衣服

美国医院的产科病房室温最多保持在24摄氏度,刚出生的小婴儿一般只穿一件衣服,再包一条毛巾。出院后,家长会每天给孩子洗几次澡,虽然家里的温度会比医院低,但婴儿照样穿着单薄的衣服,

美国法律规定:婴儿乘车必须使用安全座,6个月以下的婴儿要面朝车窗,半躺半坐。也就是说,小婴儿在外出时都要自己坐车,不能用被裹着、抱着。

美国:幼儿园第一课是分辨厕所

美国所有幼儿托管机构里,厕所是分男女的。幼儿到园的第一课便是认识厕所。孩子上厕所时老师就会提醒他们别走错了。在一个扎着小辫子女孩坐厕姿势图案和一个男孩坐厕姿势图案的标志下,幼儿们分门进出。厕所里的设施完全按正规男女厕所设计,只不过是小尺寸的而已。不仅如此,有的女厕所的墙、瓷砖还用粉红色,男厕所则用浅灰色。但孩子是好奇的,如男孩跑到女厕所探个究竟,老师一般不批评,只是问他们看清了有什么不一样。

新加坡:性别教育从内衣分男女开始

在新加坡的幼儿园,厕所也是分男女的。和美国一样,厕所的设施也是按正规男女厕所而设,只是缩小版的而已。但新加坡的性别教育更侧重生活,尤其是内衣。从婴幼儿开始,无论是内衣还是外装,都是分男女装的,很多裹着尿布的男婴儿,已经穿着非常正规的男装三角裤,目的是让他们从小就知道自己是男孩。而对咿呀学语的孩子,妈妈们会不厌其烦地说着“你是男孩不是女孩”,“你是女孩不是男孩”。

日本:利用游泳课教育性别

在日本,幼儿园通常要开设游泳课,男孩女孩都在一起,老师们会在此时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通常会问:“男孩子与女孩子什么地方不一样?”孩子的回答也是五花八门,“尿尿的地方不一样”,“男的有小鸡鸡,女的没有”。老师会抓住这些时机,让孩子适当地理解男女性别的不同,学会尊重对方的身体,获得充实感和安定感。这些对孩子健康性意识的形成至关重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