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对于鼓励孩子的话语,看起来都一样,认为只要对孩子的肯定就是积极的。但是夸奖孩子虽然简单,却是有着不同的技巧,看看你是否会夸奖自己的孩子?家长要注意避免用千篇一律的夸奖,不要过分的表达赞扬,注重表扬孩子的行为过程,多鼓励孩子。

一、夸奖不能千篇一律

家长经常夸自己的孩子,多用千篇一律的话语,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听够了,比如一些“你是最优秀的”,“最棒”的等等之类的话语,孩子可能会认为不够细致,不知道自己值得夸奖的地方在哪里了。

二、赞扬不能过分表达

家长对孩子的赞扬要适当的表达出来,不能太过于夸张,比如“为你感到骄傲”等夸奖方式要分场合使用,家长一定要考虑孩子的真实情景和感受。

三、重视孩子的行为过程

家长还要注意多赞扬孩子做正确事情的具体过程,不要过分的只强调结果。因为过分强调结果会导致孩子有结果为行为的导向,认为只要失败了,那么做的事情就没有价值了,这样会对孩子有经不起失败的影响,很容易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

四、鼓励和赞扬要选用

赞扬和鼓励是不同的概念,家长要选择使用。正确的事情对对了要给与赞扬,但是更要给予鼓励。鼓励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和信任,是对孩子极大的肯定,家长在生活要少赞扬,多鼓励。比如孩子画画不错,可以对孩子说,“这里面的人物色彩搭配非常好”,具体化的鼓励是尊重。鼓励能够有力与孩子自我意识的培养。

五、其他注意的问题

1、家长要鼓励孩子要弱化不足,强调优点。比如在画画上,色彩不好,但是可以称赞孩子构图非常好。

2、及时发现孩子的优秀行为,及时鼓励。ZJ09.com

3、肯定孩子所做的事情,鼓励孩子提高。

4、多采用肯定的语言,少用否定的语言。

总结:看看你是否会夸自己的孩子?家长要注意的是夸奖不能千篇一律,赞扬不能过分表达,重视孩子的行为过程,要多用鼓励的方式,此外,家长还可以家长要鼓励孩子要弱化不足,强调优点,及时发现孩子的优秀行为,肯定孩子所做的事情,多采用肯定的语言,少用否定的语言。

扩展阅读

看看你的孩子是哪种“颜色”


色彩偏好与性格有很大关系。孩子对色彩的选择,甚至可以透露出他当时的情绪是快乐还是忧伤。

“黄色孩子”

具有直觉的外向性格,最有创作倾向。在幼年时,“黄色孩子”喜欢一个人玩,他丰富的想象力会把玩具赋予任何角色。长大后,这种孩子适合做各种有趣的工作。

“紫色孩子”

生活在丰富的内心世界里,他总是疲于应付情感中和愿望里的矛盾。他很敏感,容易激动。他极力给周围人留下好印象,同时能够从另一面看自己。他很容易受到伤害,更需要他人的支持、鼓励和激发。

“红色孩子”

最直爽和积极,他们通常是自己圈子里的领袖。当要求或者吩咐这些孩子做某事时,他们通常会“故意”拧着劲做。要激发孩子自己的意愿,消除逆反心理,还需要父母的很大耐心与策略。

是实用主义者,但是,这类孩子凡事都要身体力行,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绿色孩子”很容易情绪失衡,变得具有挑衅性。他们气量狭小,容易受伤害,但是不记仇。如果您承认自己的错误,主动表示好感和让步,他很快就会忘记。

“褐色孩子”

经常处在自相矛盾中。一方面,他想获得好处,与周围人交往;而另一方面他又自我封闭、自私、任性,处在抑郁状态,情绪落差极大。“褐色孩子”不愿意融入人群,他很可能成为“红色孩子”命令的执行者。他在伙伴中间被孤立的另一原因是因为他们的障碍才智。他们博学,却经常感到信息匮乏,于是大量的报纸、杂志、书籍,哪怕是普通的指南、百科辞典都成为他们填充大脑的至宝。因此“褐色孩子”确实有理由骄傲。

“蓝色孩子”

他们的性格平静、沉着,喜欢有条不紊,喜欢思考。“蓝色孩子”很少成为同龄人的领袖。不过,因为他们坚毅、平易近人的性格会得到孩子的尊重。他们天生不自私,只要有人请求帮助,他们便会伸出援助之手。而他自己,哪怕是在最困难的情况下也不愿求助别人,坚强地承受任何不幸。

“粉红色孩子”

同龄的孩子都喜欢“粉红色孩子”的忠诚与友谊、宽厚和随和,依据原则行事。他们总是同意别人的观点或者许诺做某事——不过,“粉红色孩子”可以马上改变自己的观点并忘记自己的承诺。他们非常懒,更愿意关注事态发展,而不是去做事。他们的心灵易受伤害而敏感,不过,他们总是努力隐藏委屈。这种孩子是优秀的协调家,他们可以很好地感受到周围人的不满情绪,并能努力改善它。它们自己也容易抑郁,但是,如果他们感觉到由此影响到与他人的关系时,便会迅速而轻易地摆脱抑郁。经常可以在伤心的、任性的、好斗的和不服管教的孩子中看到“粉红色男孩”的身影。这种反差更显“红色孩子”的英勇,而“粉红色孩子”则可以降低这群具有挑衅倾向的孩子们的火气。

“灰色孩子”

最不引人注意。在伙伴中间他们不显山不露水,既不想当领袖,也不表现热情。通常,他们很善良,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这种孩子很严肃、听话。他们非常喜欢手工劳动,劳动中仔细而谨慎,很少给父母惹事。“灰色孩子”不像星星那么耀眼,但他们绝不落后。他们善于自我控制,但容易情绪沮丧、心胸狭隘,易受伤害,经常抑制自我需求。

早教启蒙:规矩教育会不会是害了孩子


“沒有规矩不成方圆”,这话早已被诸多家长铭记于心,变成家中教育的格言。但是,在众多一成不变的规矩教育之中,孩子们确实可以幸福快乐、身体健康的成才吗?彻底的规矩教育,是家长对孩子恰当的爱吗?规矩教育会不会是害了孩子?

写完工作再玩儿;考試要勤奋考入前三名;家务无需你干,不必参与;男孩子学习什么打毛衣,不能学······规矩教育会不会是害了孩子?

这种,全是实际生活中,许多 家长给孩子们定好的规矩,并为此为规范作为家中规律,来管束孩子的行为习惯。家长觉得,这种规矩,会协助孩子事半功倍,会让孩子的发展前途更为光辉。因此,把这种规矩清理成爱的化身为,清理成对孩子無限的关爱。

以便表述自身对孩子刻骨铭心的情意,家长们还开拓创新地拆换新的规矩,并常常严肃认真地提示孩子,这种规矩果断不可违犯,不然会遭受严格的处罚。在孩子眼中,家长得话,便是诏书,便是指令。孩子认为,家长是最喜欢她们的。因此,孩子不容易抵抗,不容易回绝,她们挑选了听从,挑选墨守陈规的生活学习培训,干了家长眼中的最乖最聪明的孩子。

实际上,过多的规矩教育,是害并不是爱。

孩子会根据一直以来的经典条件反射,产生一定的生活习惯性,导致惯性思维,做事不明白自主创新,不容易独立思考,乃至还会继续培养忍气吞声,听命于人,怯弱的性格特征。对这些处在青春期叛逆的孩子,过多的规矩教育,会让她们心里的不满意无从发泄,比较严重的还会继续导致亲子沟通的疏远。因此,规矩教育,要掌握掌握分寸,物极必反。规矩教育会不会是害了孩子?

日本国有一个叫凉子的女生,由于出世在离异家庭里,因此她的的身上承重着母亲挺大的期待,她的卧房里悬架着母亲签订的各类规律,內容也是牵涉到生活、学习培训、个人行为、观念等许多 层面,基本上包揽了人生道路的全部。尽管历经两年的磨炼,但凉子最后還是难以忍受,挑选了用极端化的方法坚强不屈地抵御。直至凉子被救治回来的情况下,口中,念着的仍是:“母亲,帮我点室内空间,我要一点随意。”实际上,在凉子自尽前的画中,我可以真实的感受到,那份对随意的憧憬,对无拘束生活的期待。

规矩教育有好有坏,尽管能够 开展实际操作,但一定要掌握掌握分寸。

规矩教育会不会是害了孩子?过多的规矩教育,总是害了孩子。适度的用激励等积极主动的方式,或许比这些一成不变,到来更具体,实际效果更明显。 “沒有规矩不成方圆”,这话早已被诸多家长铭记于心,变成家中教育的格言。但是,在众多一成不变的规矩教育之中,孩子们确实可以幸福快乐、身体健康的成才吗?彻底的规矩教育,是家长对孩子恰当的爱吗?

早教知识:夸孩子聪明不如夸他勤奋


常听一些父母斥责孩子:“你真笨,那么简易的题都不容易!”也总听爸爸妈妈那样夸自己的孩子:“你真聪慧,一会儿就把工作做完了。”这全是不正确的教育理念,前面一种是把孩子看去世了,非常容易伤害到孩子的感情,破灭孩子的聪明智慧。后面一种把原本是努力的成效称作是天资的贡献,长此以往,孩子会培养心浮气躁的工作作风。

大家说孩子天资聪慧,说的是天赋,实际上孩子的考试成绩主要是努力劳动者获得,不可以都得益于天资。有句老话叫“勤能补拙”,事实上它是一句勉励得话,让后代了解反了。

笨鸟先飞的鸟,它不害怕风险性,具备挑戰精神实质,刚好是大家的孩子应当具备的。人的智商原本相差不多,“笨”,大多数是父母强加于给孩子的。据悉,纽约市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专家们挑选412名十一岁的少年儿童开展了六次试验发觉:这些被称作聪慧的孩子刚好过度高度重视考试分数,将好的成绩都看比全都关键,一遇挫败就垂头丧气,不肯再勤奋挑选新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而这些被赞美学习培训勤奋和勤奋好学的孩子,则富有长久的进取心和自学能力,她们觉得智力及工作能力是能够 通过学习来提升的,进而更想要承担责任和具备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在点评孩子时,绝不允许用先天性来否认后天性。要搞清楚,肯勤奋是一个最宝贵的个人素质,拥有它,所造成的驱动力便会数不胜数。教會孩子奋发图强,教會孩子不屈不挠地刻苦钻研,这才算是亲子教育的关键每日任务。

孩子会不会有社交障碍


友:我的儿子四岁了,在幼儿园上小班,他有两个好朋友,他们总是在一起玩并且儿子大部分时候做主角,由于他们玩的时候,有时不听老师的指挥,老师把他们分开,最后还是到一起,我希望儿子的好朋友很多,交往比较广泛,具有合作精神,请问这样会不会造成以后社交障碍?并且和更多的小朋友成为好朋友?

茅于燕:孩子才四岁,在社会化过程中,还只在开始不久的阶段。从现在他只有两个好朋友,就担心以后造成社交障碍,是过分了。

儿童出生时是一个自然实体,在社会环境中逐渐成长,也逐渐社会化,成为一个社会人。人从小到大,有各种生活经验,为许多人效,在不同阶段就会有不同朋友。当然,有些朋友的关系延续时间比较长,一直是好朋友,但绝不会从小到大只有一两个好朋友。

你的孩子有两个要好的朋友,常在一起玩,这两个孩子愿意服从他,这并没有什么不好,但不听老师指挥,就不好了。平时你可以多和他讲讲道理,老师的话如果说得对,就应该听。

另外,也和他谈谈不要老想当主角。很可能他想当别的小朋友的“头”,别的小朋友不愿听他的,只有这两个小朋友一直愿意当他的“兵”,所以他们才是好朋友,要和他讲,有时候可以当“头”,有时候也可以当“兵”,不能一个人老是当“头”。他很少当“兵”,很可能当别的小朋友的“兵”时,一定会有许多新的、有趣的经验。这样,他的生活就会有更多的乐趣,朋友也会愈来愈多了。

至于说老师把他们分开,这个做法不太恰当,只要看他们最后还是到一起,就可以说明了。

比较好的办法是老师让几个小朋友和他们一块玩需要合作的游戏。比如在沙箱边玩沙,造动物园,有的垒房子、有的堆熊猫、有的堆大象、有的做成小松鼠、有的摆食槽。五、六个小朋友一块儿玩。漂亮的动物园造好了,他的喜悦心情一定比只有两三个小朋友在一起玩高兴。因为人少时,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完成这么庞大、漂亮的动物园的。

儿童的集体意识是要在集体中形成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