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2021-07-29 科学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如何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如何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让孩子乖乖睡觉(幼儿入学准备)。
前言:小宝宝们初上幼儿园,难免有孩子的习惯不与幼儿园的相一致,那么如何才能培养他们有一个好的习惯呢?就让我们拿睡午觉来说起吧,以下就来详细看一篇来自玫瑰的日志吧!
孩子在幼儿园一般都要午睡,可是我们班就有那么几个孩子总是睡不着,这令我很头疼!我们就绞尽脑汁的寻找一些方法,效果是有,但总不是很理想。有一次,我从一本书上看到,上面的教师用做梦的方法让班里的孩子睡觉,说这一招很管用。我何不试一下,于是,等孩子躺下后,我给他们讲了一个童话故事《白雪公主》,并告诉他们,只要睡觉,梦姐姐也会把最美的故事托给你,你就会梦到。这时,孩子急了,“老师,我想做梦。”“只要你们闭上眼睛,不要乱动,就能睡着,就会做个美梦。”我耐心的给他们讲着。这时候,孩子们一个个都闭上了眼睛,不一会儿,班里已静悄悄了。午睡醒来后,孩子们争先恐后地给我讲他们自己的梦,还有的孩子告诉我:“老师,梦姐姐今天太忙了,她忘了把梦托给我了。”“没关系,那是因为听话的孩子越来越多了,明天她会记着的!”我一本正经的说,孩子听到后高兴的跑开了。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捆扰,还就试试这个办法吧!
本网站小编总结:睡午觉可以使小朋友下午更有精神,但是常常有个别的的小孩子不爱午睡,那么怎样让他们能够好好睡觉呢,这就需要老师来想一些技巧,你有没有别的好办法呢?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下吧!
精选阅读
怎样能让宝宝乖乖的去幼儿园
时间一去不复返,新学期的号角已经吹响,学生们也要为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做好准备,做好准备工作才能保证我们开学后身心健康并且顺利地适应这个变化,那么你还有了解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怎样能让宝宝乖乖的去幼儿园”,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有些孩子一送到幼儿园,就大哭大闹起来,父母怎么哄也不管用,使父母感到没办法。
其实,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往往是由于父母的教育方法和态度欠妥引起的。
那么,父母怎样才能做到高高兴兴地引导孩子入园呢?
下面列举四个方面,供年轻父母参考:
1.注意消除幼儿对幼儿园和老师的反感与恐惧心理。例如,请入了园的小朋友到家来玩,听他们讲幼儿园里的生活和游戏;讲述小朋友的趣事;讲述老师的可亲可爱;讲述幼儿园里的各种各样好玩具;从而使孩子对幼儿园产生好感和兴趣。
2.父母要理智地对待孩子入园时的哭闹。孩子初到幼儿园,难免会哭一阵的,只要父母不把这种情况看得很严重而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那么,经过几次后,孩子看到哭也没用了,以后就不再哭了,并逐渐对幼儿园的生活习惯起来。
3.应从小培养孩子学会和小朋友交往;经常邀请别的小朋友共同游戏,这就会使孩子养成愿意到小朋友中去的习惯。当他(她)看到别的孩子进了幼儿园后,他(她)也想进幼儿园了。
4.父母应该相信,把孩子送入幼儿园,对孩子的成长是很有好处的,能使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既长身体,又长知识,并树立集体生活的观念,以免总是担心顾虑。尤其孩子是看着父母态度的,只要父母有决心,孩子就会有信心了。
5.为了使孩子高兴入园,父母还可预先教唱热爱幼儿园的儿歌,使孩子边唱边入园,那就更好了。
附:《幼儿园在花园里》
小鸟的幼儿园,
在那森林里,
小马的幼儿园,
在那草原里,
小鱼的幼儿园,
在郡大海里,
我们的幼儿园,
在这花园里。
麻麻烦心事:该怎么让“熊孩子”乖乖上学
伴着清脆而熟悉的铃声,又迎来了一个新学期,同学们都会去做好迎接新学期的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快速的让孩子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高效做好入学准备的知识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麻麻烦心事:该怎么让“熊孩子”乖乖上学”,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孩子一直都是在大人的保护下成长了,所以当踏上了上学的道路,他就要学会独立去面对生活和接触不同的人。可能很多孩子刚开始都会有些不适应,如果这时候孩子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情,就会不愿意继续上学了,这可怎么办才好呢?
一、孩子不愿意上学的原因
1.孩子的能力比其他的孩子稍微弱了点,所以孩子的自信心受到伤害,觉得自己不如其他的孩子那么聪明,所以就选择了逃避的方法。
2.孩子在上学期间与其他的同学发生了矛盾纠纷,所以不想继续上学了。
3.孩子在学校受到老师或者同学的批评,觉得没面子,不想上学。
4.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感觉上学很无聊,很难去适应学校生活,所以不愿意去上学了。
5.孩子的学习压力大,导致孩子对学习感到很厌恶,因此不想上学。
二、孩子常用什么办法来逃避上学
1.装病,因为孩子知道如果身体实在不舒服是不适宜继续上学的,所以就会想办法装病,试图逃避上学。
2.哭闹。有些孩子不肯上学,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去拒绝上学,所以就采取了哭闹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3.逃课,这是比较极端的做法。
三、孩子不愿意上学,家长该怎么做
1.首先,孩子不愿意上学,家长要了解一下孩子的内心世界,和孩子沟通下,看看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不肯上学的。
2.孩子不愿意上学,家长不要一味地逼孩子去上学,而是应该找出问题后帮孩子解决问题。
3.如果是孩子受到批评或者嘲笑讽刺,所以不肯上学的,家长要辅助孩子的心理调节正常,必要的时候跟老师沟通下,让老师多关注下孩子的情绪变化。
4.因为学习能力差而不肯上学的,家长要和孩子说清楚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告诉孩子勤能补挫的道理,让孩子懂得无论聪不聪明,只要够勤劳,就一定可以变得优秀的。
让孩子变“乖”就让他再等等
要让宝宝学会等待
众所周知,美国人酷爱教育类书籍,特别是父母如何养育儿女的书籍,但美国妈妈却发现,自己并没有因为这些育儿书籍里的众多知识而使养育孩子变得更省力,相反,她们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在育儿上。
而法国的家长就轻松的多。孩子出生3个月还没有睡整夜的觉,这就是父母的失职;宝宝四个月就正常一天四餐,没有零食,这被认为是常识;四个月还在喂母乳就会被看不起;断奶之后就可以申请入日托中心,法国妈妈就可以有时间干自己想干的事情等等,这些在我们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在法国是再平常不过了。
人生开始时的重要一课:“学会等待”
法国人非常重视对孩子耐心的培养,常常有意让他们处在等待的状态。几乎是从出生不久开始,法国父母在孩子啼哭要抱抱时,都会有意识地等上五六分钟,让孩子习惯等待。
法国妈妈从孩子会坐开始,就会在每个周末带他们一起烤蛋糕。法国甚至有一种专为孩子设计生产的酸奶蛋糕,可以让孩子用空的酸奶杯子用来度量材料,自己制作蛋糕,从中让孩子学习自我控制,严格遵照程序。当然,在蛋糕烤熟之后,妈妈也不会马上给孩子吃,而是要等到喝下午茶的时候才能吃,孩子必须在这段时间内学习等待。
正是因为这样从小的等待培养,法国孩子更为理性和能够自我控制,很少会因为不能马上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尖叫发飙,不像要求一直都能够得到父母即时满足的美国孩子那样没有耐心。
如何让不同年龄的宝宝学会等待
0~1岁的宝宝
策略:婴儿从出生开始就会期望他人响应自己的需求,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让别人注意他们的需要,所以0-1岁阶段,父母要尽量满足他们的生理及心理的需要,让宝宝等待的时间要控制在以秒计算的时间内,最好不超过1分钟。
操作: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喜欢扔东西。一件小玩具,宝宝扔出去了,却又够不到时,宝宝大喊大叫,让父母帮忙。你可以尝试这样做:“宝宝,等一等。”一边说话,一边去捡玩具,这样可以分散宝宝的注意力,然后停顿几秒后再递给宝宝。
1~2岁的宝宝
策略:这个时期的宝宝,还不能用语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往往采取哭、闹等举动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时候,父母可以边说边做,而且要用简短的语言告诉他们为什么。
操作:宝宝想喝奶,但奶是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太凉,他却有些迫不及待。你可以尝试着这样做:“宝宝,你摸摸,奶太凉了,喝了会肚子疼,你等一等,温热了再喝。”在日常游戏和生活中,多设置一些让宝宝等待,延时满足的机会。比如“躲猫猫”“我们都是木头人”的游戏,可以慢慢增加“静止不动”的时间;在吃水果的时候,让宝宝分发水果,他最后一个吃,或者将水果用纸包住,让宝宝打开后才能吃到水果等延迟满足宝宝的满足时间;告诉宝宝,妈妈要换件衣服,请宝宝等2分钟,妈妈数到1、2、3、4、5就好了等等。
2~3岁的宝宝
策略:随着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2-3岁的宝宝已经能够理解“等一等”的含义了,但因为他们自我调节能力有限,所以遇到需要等待的情况时经常会表现出不耐烦。这时父母要有意识地让他多体验,让宝宝等待的时间也可以从几分钟延长至一两天。
操作:带上宝宝去超市。当宝宝看到里面那么多好吃的时,禁不住拿起来想吃。你可以试着这样做:“宝宝,在超市里面不让吃,只有妈妈付过钱,你才能打开包装吃的。你看这里面穿制服的叔叔,就是管着不让人随便吃的。”虽然宝宝还小,但对宝宝讲清道理,宝宝逐渐就会变得懂事,学会等待。带宝宝到公园游乐场玩,宝宝喜欢玩秋千,而秋千那里已经有一个小朋友在玩。你可以尝试这样做:“等那个小朋友玩够了,你再去玩,好不好。”不要因为有人玩就阻止孩子去等。因为这会使他明白耐心等候的结果,最终会让他满足自己的愿望。
3岁以上的宝宝
一般宝宝3岁以后很多道理已经非常明白了,这时候就可以适当延长延迟满足时间。比如宝宝想要某样东西,可以让他等待一个星期再给予,或者等到宝宝生日或某个节日那天。这样宝宝就会对礼物更加珍惜,也会体会到得到礼物的满足感。
如何教孩子学会等待?
让宝宝学会等待的训练课程
0岁—18个月
哭是婴儿寻求帮助的一种必要信号,但是即使是新生婴儿有时也必须让他学会等待一会儿,鼓励婴儿等待是从简单地告诉他开始的。当几个月的婴儿听到你的说话声,他就会停止烦躁,以此表明他已经懂得你的说话声,并且是他得到满足的一种前兆。
训练1:“吃苹果”的等待
对于1岁的孩子,当他提出想去楼下散步时,妈妈可以拿出一个苹果说:“请等一下,等妈妈吃完半个苹果再下去散步。”然后邀请孩子也吃一小片苹果,同时对孩子亲切地说话,说说即将下楼见到哪些小朋友或是小动物、小食品等感兴趣的话题,会使孩子感受到等待中的小小乐趣。
对1岁半的孩子来说,当他想去动物园时,妈妈可以告诉他:“这儿有4个苹果,我们每天吃一个,吃完了就到星期六了,爸爸妈妈就可以带你去动物园了。”
这是利用视觉辅助,帮助孩子理解时间的概念。
训练2:“听歌曲”的等待
对于半岁的孩子,当他想妈妈抱的时候,妈妈不急着伸手抱他,先微笑地看着孩子,念一首孩子熟悉的童谣,然后伸手抱起他,让他感受到短暂的等待中,爱一直陪伴着自己。
对1岁左右的孩子,你可以对他说:“我们得在汽车里听完这盘磁带里所有的歌曲,然后才下车到姥姥家去。”
这是利用听觉上的辅助,帮助孩子理解时间概念,并给他一种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完成选择,而不是发脾气。
18个月—3岁
这时的孩子已经会用语言向你倾诉他的要求,但他还不大懂得通过许多能力来调整自己,而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急切愿望,迫切希望得到他需要的东西,从而常常显得毫不讲理。
训练1:“宝贝,请你等一等”
当孩子向你提出要求时,微笑着对他说:“给妈妈念一首‘小蜗牛’的儿歌,你念完‘小蜗牛’,妈妈就过来了。”或“妈妈在喝咖啡,你给妈妈唱首歌,然后我们出去买牙刷。”
你也可以使用帮助孩子判断时间推移的装置,比如说指着汉堡造型的计时器告诉孩子:“看,等计时器的铃响,妈妈就要开始给蛋糕点一枝蜡烛啦!”
你还可以用积木来教孩子计算天数,让他学会等待。
训练2:“妈妈,你好了没有啊?”
和你3岁的孩子玩一玩角色互换的游戏。比如,由你来扮演没有耐心的孩子,让孩子来扮演爸爸或妈妈。然后,在“爸爸”或“妈妈”在为你做事时,夸张地模仿孩子平日不愿意等待的焦急,比如大叫“爸爸(或妈妈),你好了没有啊?我要吃蛋糕,我不要等!我现在就要吃!”让孩子体会到模仿的幽默,并领悟到不愿等待的滑稽。
你还可以给孩子选择一些主题关于期望、忍耐和最终满足的故事书。这些都可以逐步帮助你的孩子明白:有些事情是值得等待的。每个人都需要学会如何变得有耐心。
乖乖听话的孩子更加容易成才吗?
时间弹指一挥间就已逝去,又是一个新学期,同学们都会为迎接新学期的挑战做一些准备,做好入学的准备工作可以在开学时有条不紊,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入学准备知识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乖乖听话的孩子更加容易成才吗?”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在大人的眼中,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将来就很容易成才,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之中真的是这个样子的吗?今天就让我们结合实例来详细的了解下为什么说乖乖听话的孩子并不是成才之道!
事实证明,“调皮”的孩子往往比其他孩子更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各位爸爸妈妈应该保护宝宝的“调皮”,认识“调皮”的重要,可以和宝宝一起调皮,促使宝宝在调皮中学习,在调皮中成长。
各位父母们,如果你真的爱自己的宝宝。请让孩子在生活中“乖孩子”的角色中脱离出来,不要让他们为了扮演“乖宝宝”而付出“代价”,释放他们,让他们做最真实的自己。
首先让我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吧!在一个动物园里有只的大笨象,它的生活就是日复一日在围栏里吃香蕉和草,玩玩鼻子,而困住它的仅仅是一根细细的链条。好奇的人就问饲养员:“大象那么大个,怎么只栓这么小的链条呢?它一直这样的吗不反抗吗?”饲养员解释说:“在大象还小的时候,便被一根粗锁链拴在牢固的柱子上。每天的尝试均以失败而告终,虽然小象每次都会拼命地尝试挣脱锁链逃跑。后来,小象放弃了努力,不再尝试。慢慢的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小象长成大象,可它依旧顺从地被一根细细的链条栓在笼子里,享受不到自由。”
大象怎么不想法挣脱那根链条和柱子?它明明已经拥有足够大的力气了啊!原来,大笨象在小的时候已习惯了“听话”,就算长大了它已经拥有能够挣脱链条,现在如果饲养员没有让它走,它还是会听话的不走。其实许多听话的孩子就如同这头大笨象,自己的事情不能自己去作决定,只是唯唯诺诺的听从父母的安排和老师的教导,由于长期处于这种心态中,孩子就不会相信自己的任何能力与判断,总听从别人的标准去衡量,没有自主,没有主导权,自然谈不上独立和创造了。
往往那些不听话的孩子更愿意去发挥的想象力,去独立思考去尝试,他们都会客观的看待事物不会以个别人的观点来左右自己的想法。这些孩子更具有自我、自信,也更加具有创造力和独立性。每个孩子都蕴藏着不可预知的潜能,孩子能不能不成功,关键在于最爱他们的父母和家长是否理解孩子,正确引导孩子,而不是一味的要孩子听话。这样其实是一种变相的扼杀,让许多孩子都与天才失之交臂。
俗话说“兴趣是成功的老师,好奇便是兴趣的源泉。”“调皮”是孩子好奇心、敢于动手和探索精神的体现。因而,父母要保护好孩子的“调皮”,了解孩子的“调皮”,可以和孩子们一起调皮,使孩子在调皮过程中学习进步。要求孩子绝对的听从你的安排那是不现实的,就好像要你在在大自然中寻找出一模一样的两个动物一样是不可能的。每个人的人生都需要通过自己的努才够得以实现。失败乃成功之母,没有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呢?孩子可能不听话,让父母头痛,让老师为难,让自己绕更多的弯路,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各位父母对于自己的孩子,要适当的降低对他们的要求和期盼,支持鼓励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激励他们在实践中越挫越勇,注意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这样孩子们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成功人生。
本网站小编总结:通过相关的调查我们得出,听话的孩子虽然教化的好,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孩子的成才之道,结合实例就性格与心理上来看,我们也都感觉到了听话与成才之道并不能够划等于号!
孩子入园那一天(幼儿入学准备)
时间一去不复返,新学期的号角已经吹响,学生们也要为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做好准备,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做好入学准备不会让我们手忙脚乱,你知道有哪些相关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孩子入园那一天(幼儿入学准备),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前言:孩子刚刚入园,离开家人一整天,见到家人会有“撒娇”的表现。家长在接孩子时,可以给予孩子温暖的拥抱,但仍然要注意坚持让孩子自己走路回家。
第一个月: 惶恐不安
表现:幼儿园报名前夕,爷爷奶奶就对家附近的幼儿园密锣紧鼓地进行“视察”,经过一番比较,终于选定了现在的幼儿园。
入园那天,爷爷奶奶送茵茵到幼儿园门口。奶奶的心一下子像被掏空了似的,强忍着眼泪对茵茵说:“乖孩子,以后在幼儿园身边就没有奶奶了,你渴了就问老师要水,吃饭要是不饱要叫老师添。”茵茵迷惑了:“奶奶,你不跟我一起进来?”“好孩子都是自己上幼儿园的,知道吗?”奶奶说完就挪开茵茵的手准备走。茵茵马上挣扎哭吵:“奶奶,我要奶奶!”她紧紧地抓住奶奶的手不放,老师半抱半拉地想把她带到班上。这时候,奶奶实在忍不住,紧紧地抱着茵茵也不走了,两个人都哭了好一会,爷爷吓她:“茵茵是好孩子,要听话,不然就不要你了。”说完,爷爷赶紧拉着奶奶往外走,茵茵在大哭中被老师抱进了课室。她加入了新生哭闹的行列,早餐也不吃。直到哭累了,就呆呆地坐着,两手扯着小手帕不放。
对 策:
信任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家长只有自己首先信任幼儿园和老师,孩子也才能信任幼儿园、信任老师。正确的做法是,一方面,明确告诉孩子上幼儿园的目的,并使用一些技巧跟孩子分别,以使开始的几天好过些;另一方面,通过手册或直接交流,询问孩子在园吃喝玩乐的状况,共同探讨帮助孩子尽快适应新环境的方法。
第二个月:走出困惑
表现:
国庆放假一周,一周后回园那天,与奶奶分手时,茵茵红着眼睛问奶奶:“是不是睡好觉,奶奶就来接我?”奶奶拉着她的手指说:“一言为定。”之后,茵茵哭闹的现象比其他小朋友有所减少,基本上只在早上分离及午睡前哭一会儿就收声了。虽然她每天依然拿着小手帕,但她开始愿意和班主任老师接近,留意周围的小朋友,尤其喜欢音乐活动,表现得非常开心。
对 策:
要让孩子尽快走出焦虑,家园教育的一致性非常重要。根据茵茵的表现,老师及时与家长制定计划,对她的要求在幼儿园相对放慢、放宽,在家则由家人抓紧,孩子在家的事情尽量让她自己做,不包办代替,对孩子说话注意艺术,不拿幼儿园的借口来“教育”孩子,使她对幼儿园产生好感。
第三个月:消除焦虑
两个月后,茵茵已很少哭闹,老师看她进步了,马上选她当小旗手。每天在幼儿园门口,茵茵都会高高兴兴地与爷爷奶奶说再见,回到幼儿园主动与老师打招呼。有一天她身体不舒服,爷爷想跟着她进幼儿园告诉老师,结果被她拦住:“老师说过,要自己背书包进幼儿园。”
对 策:
孩子进步后,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和嘉奖是少不得的。在家里,家长对孩子能适应幼儿园生活感到由衷的高兴,可以在休息日带孩子到户外玩,给他买些小礼品,告诉他那是因为他能在幼儿园安心上课,所以休息日就可以放松地玩,以此来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使他彻底消除新入园的焦虑。
专家小结 帮孩子顺利渡过“断奶期”
上幼儿园,是幼儿社会化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步。然而对幼儿来说,从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家庭环境中一下过渡到有一定规则的集体环境中,犹如是“第二次断奶期”,极易产生不确定感和不可控制感,自然加深他们入园的不适与焦虑感,除表现为哭闹、拒绝、发脾气,食欲变化和睡眠结构紊乱、排便习惯改变等也十分常见。
结伴入园 在参观幼儿园的过程中,家长有意与其他家长交谈,帮助自己的孩子主动与其他孩子交朋友,入园时见到有认识的小朋友,幼儿会比较容易且愉快地融入集体。
本网站小编总结:
为孩子提供机会练习生活自理技能 会自己吃饭、穿衣,自己收玩具;告诉孩子有问题而自己又不能办的,要会请求大人帮忙。
与孩子一起准备入园用具 陪孩子一起买新书包,家人赠送文具,祝贺孩子长大进入幼儿园。
为孩子提供爱心和支持 当他哭时,给以安慰,当他害怕时,消除其疑虑,设法减轻孩子的恐惧。
做好思想准备工作 告诉孩子长大了,要上幼儿园了,那里有许多小朋友陪他一起玩,有许多好玩的、好吃的,爸爸、妈妈下班了就来接他回家。
让孩子吃饭不在是难事(幼儿入学准备)
又是一年开学季,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起点,同学们都会为迎接新学期的挑战做一些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快速的让孩子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你有看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让孩子吃饭不在是难事(幼儿入学准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前言:孩子们吃饭一直都是让家长感到纠结的问题,其实孩子吃饭难,许多的时候多是父母们喂养的方法不正确,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幼儿教师是如何支招让孩子吃饭不在是难事吧!
2个标准:充分咀嚼、专心而愉快
瑞瑞吃饭时,奶奶得端着饭碗,追着他喂。一个逃,一个追,祖孙俩简直像捉迷藏一样。奶奶以为,哪怕是追着喂,只要将一碗饭全喂到小孙孙的嘴里就万事大吉了。
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虽然吃的“量”似乎够了,但“质”却非常低劣——
首先,食物必须经由牙齿充分咀嚼,一是磨碎,二是促进唾液分泌,使食物与消化酶尽可能地融合;在咀嚼的同时,胃就有时间分泌足够的胃酸,待到食糜进入小肠后就能从容地消化吸收了。入园指导
另外,如果孩子进餐时看动画片或跑来跑去,一来会不小心将食物呛到气管里,二来注意力分散,没有足够的唾液和胃酸分泌,势必加重胃的负担,所以是非常不好的习惯。
特别提醒:
对于小胖墩,尤其需要提醒其增加咀嚼的次数和时间,这样可尽早使其产生饱腹感,达到控制热量摄入的目的。
有些孩子吃饭慢,喜欢把饭长时间含在嘴里,对这样的孩子要提醒他提高咀嚼的效率,因为过度咀嚼会破坏食物中纤维素的构成。一餐饭的进餐时间应控制在30分钟之内。
6个方法,让孩子好好吃饭
神奇的7天
坏习惯的形成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因此要想矫正也绝非一日之功。所以孩子有进餐坏毛病,家长必须要作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一般来讲,习惯的培养有一个“星期定律”,即连续7天提相同的要求且严格按照要求行事,到第8天这种行为就会成为“自动化”的了。所以,对于不能好好坐在桌边吃饭的孩子,家长开始进行纠正时,必须连续7天都规定其必须坐在桌边进餐,同时关掉电视机,收起玩具。这样到第8天,孩子就会开始适应这种要求,即便不是那么情愿,他也会遵照这个要求来做,而如果在前面7天里家长中断了要求,那肯定会前功尽弃。
餐具大练兵
仔细观察那些进餐有“问题”的孩子,我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不会使用餐具,有的拿勺子如抓铁锨,用整个手掌将勺子柄抓在手里;有的以手代勺,吃的是“手抓饭”,勺子则成了“打击乐器”,专门用来敲桌打碗;有的喝起汤来“嗒嗒滴滴”,胸前总是濡湿一大片,这些都是因为家长没有及时教孩子学会使用餐具。
现在来补补课,好好操练如何正确使用餐具吧。说是“练兵”,其实是好玩的游戏,比如用勺子把绿豆或花生、乒乓球从碗里“运到”瓶里;用勺子运水;用勺子给小花浇水等等。孩子的手眼协调性发展了,自己吃饭也就不难了。
超市大采购
带孩子去买菜,最好是去购物环境比较整洁的超市。超市是非常好的教育资源,各种各样的货物分门别类地整齐摆放,每种商品都标有品名和价格。在这种环境里,孩子可以获得书本上无法学到的各种知识和经验。
找到蔬菜区,红红绿绿的各种菜蔬自然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先让他自己挑几种他想吃的,再由成人搭配几种以均衡营养。别忘了告诉孩子为什么要选配另外的菜,瞧,营养学知识就这么简单地融在了生活活动之中,这比到做熟之后在餐桌上硬塞给他效果要好得多。
厨房当“小工”
有些孩子比较挑食,靠讲道理收效甚微,那就让他来当当“小工”,参与菜肴制作的过程,比如帮忙摘菜、洗菜,像长长的豇豆、圆圆的包菜都是较容易处理的蔬菜;稍大的孩子可以教他使用一些厨具,如刨刀、餐刀等;不爱吃肉的孩子可教他一起包饺子或肉包子……待到煮熟之后香喷喷的一碗端到跟前时,再挑食的孩子对自己的劳动成果都会给几分“面子”的。入园须知
定时又定位
虽然现代营养学家提出不必一日三餐,提倡少吃多餐。但对于正餐都无法好好吃的孩子来说,保证一天三餐是最基本的。因此父母对孩子三餐的进餐时间一定要注意,一旦养成了进餐规律,切不可随意改动。
每两餐之间至少相隔3个半小时,中途如果孩子因运动量大消耗较快而感到饿时,可加食适量水果(苹果最宜),但不要吃零食尤其是油炸类的。进餐时,每次都让孩子坐在固定的位置上,最好给孩子准备一个他专属的餐椅。
气氛要温馨
情绪会影响胃口,因此在进餐时最好能聊些轻松愉快的话题,但不要讲笑话,因为孩子大笑时有可能会将饭菜呛入气管。
给孩子不爱吃的菜取个好听有趣的名字,比如把菠菜叫绿面条、茄子叫紫衣仙子,或者讲讲关于某一种菜的民间故事,比如苋菜和太阳的故事等,都有助于激发孩子“尝鲜”的心理。
另外,可备一双公筷,大家可相互夹菜,边夹边说诸如“这是猪肝(或胡萝卜),吃了可以亮眼睛。我祝你的眼睛越来越明亮”之类的话。这既可使孩子体验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爱,同时也给孩子一个关心父母的机会,如果孩子给你夹了菜,一定要开心地接受并说“谢谢”。
本网站小编总结:吃饭是人的一种先天本能,饿了自然就想吃,渴了也就知道渴水了,根本不需要父母们求着孩子吃饭,因此孩子若是进餐方面出现问题,那么父母们就要多反思下自己的做事方法了!
入小学的标准(幼儿入学准备)
伴着清脆而熟悉的铃声,又迎来了一个新学期,不少的同学都会去收心来为新学期做好准备,提前做好入学准备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克服假期综合症,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入学准备知识吧!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入小学的标准(幼儿入学准备)”,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前言:小孩子们的教育是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在入小学的这段时期家长们更是重视有佳,那么对于小孩子们上入学应该具备的能力家长们是否清楚呢?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详细的看看吧!
孩子能否入学关键看身心成熟度
上学是孩子人生的一件大事。最重要的变化是人生使命的变化:幼儿园的任务是玩,学校的任务是学习。
在义务教育的体制下,我国儿童的入学年龄都以生理年龄为标准,在6周岁到7周岁之间。单纯以生理年龄来判断孩子能否上学,其实是一刀切,上学不是比孩子的身体,而是身体加心理的成熟度。只考虑孩子生理年龄,不考虑心理水平是错误的。
孩子的身心成熟水平要达到什么程度,才能胜任小学学习呢?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如何完成孩子心理上的顺利过渡呢?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授对这个问题研究了十余年,他的课题“小学生入学准备与适应指导研究”,被列入北京“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
教授将儿童入学成熟水平分为八方面的能力,即视知觉能力、听知觉能力、知觉转换能力、运动协调能力、数学准备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学习品质。入园指导
成熟水平不同造成学习效果不同
如果孩子达到入学成熟水平,在学习知识,理解老师语言、眼神及动作暗示等方面会十分迅速,被老师表扬的机会就多一些。而老师的表扬又会影响到其他同学对孩子的评价,同时也决定着孩子对自己的评价,这样孩子的学习就会更加积极、努力。
反之,如果孩子没有达到入学成熟水平,尽管并不笨,但由于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就会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影响自身的发展,导致学力不济、学业不良,出现迟缓、多动等行为问题,不会听讲、磨蹭等学习习惯问题,紧张、焦虑、自我评价低等心理健康问题等。
听讲不专心意味着起跑失败
儿童入学成熟水平不够,会引起很多问题,本文只举一例。
孩子上学后,很多父母抱怨孩子听讲不专心,专家把这种现象称为“注意力失调”。能否专心听讲,反映了孩子听觉注意的水平。怎么判断一二年级的孩子是否有“注意力失调”的问题呢?
对于刚上学的孩子,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如果别人的孩子能坐15分钟,你的孩子连10分钟都坐不住,就叫不会听讲。
不会听讲就意味着孩子学不懂知识,意味着孩子起跑失败。一个孩子上学,如同人生一次“起飞”。如果会听讲,起飞就成功。不会听讲,起飞就失败。起飞成功,一辈子都会轻松快乐地飞,否则只能痛苦地爬!
如果是一个懂得孩子心理的资深教师,会知道如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如边拍手边说“来来来,往这儿看。我们往黑板上看”;走到一个学生身边时,看到他在玩玩具,也不批评,只是扶一下他的脑袋,让他看黑板;或者是拍拍孩子的肩,还有就是突然喊某个孩子回答问题等。这些都是教师的课堂调控,把那些开小差的孩子再给拽回课堂的方法。
如果遇到一个刚参加工作,不知如何引导孩子的老师就惨了。老师说“同学们,懂了没有”,少数几个孩子会说“听懂了”,老师以为大家都会了。这样,教学就只是为少数孩子服务的。那些听讲不好,或者说自制力差的孩子就什么也没学到。入园须知
如何判断孩子会不会听讲
孩子会不会听讲,在小学阶段很好判断。当你和孩子说话时,小孩的眼睛看你一会儿,就不看了,这就叫神散了,六神无主。这种孩子在幼儿园里眼睛就不看人,不是到小学才这样的,往往是你面对面与他讲话,他会看你一眼,然后迅速回避他人眼神,转视其他,漫不经心。
本网站小编总结:聪明的小孩子不是靠溺爱就可以得到的,其多数的原因还是需要平时父母们的多锻炼,但愿以上的几点可以为家长们提供一些有意义的信息,也希望每一个小孩子都能够顺利的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