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们一致认为,越是害羞的孩子越需要宽松安慰的家庭环境。这样的环境认可孩子安静的个性并且允许他存在和自由发展,而这种宽容是帮助孩子改变羞涩心理的最好方法。

1. 宝贝永动机

“我5岁的儿子似乎永远都坐不住——无论是在幼儿园,在电影院,甚至是在饭桌旁。”

活跃、精力旺盛、几乎没有一刻闲得住,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这是成长发育的必须。因为孩子们需要探索和了解周围的世界,也需要学习如何能够将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运用自如”。这种活跃的高峰期通常出现在2岁到3岁之间。而某些孩子则会表现得格外精力过剩。一般来说,随着孩子神经系统的逐渐成熟,他们渐渐地也就不会那么烦躁不安了。通常6岁的孩子会比4岁的时候更加能够“坐得住”,而等到8岁,他们的表现还会要好很多。

你怎么来帮助他:

良好的行为管理是关键。你需要为孩子旺盛的精力找到发泄的出口。同时,尽量避免带他去人群拥挤嘈杂的地方,以免给孩子更多的刺激。如果要带孩子去那些需要时间保持安静的地方,要尽量缩短在那里停留的时间。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尤其是要固定起床和睡觉的时间。最后一条——作为父母,你必须要习惯孩子的这种“活跃”。

需要警惕的严重问题:

如果孩子表现得特别不安静,容易冲动,而且很难集中注意力,那么你可能就需要咨询大夫了。因为这些可能预示着孩子有某种内在的疾病。

2.忧郁少年

“我儿子刚刚上学前班。他总是有那么多的忧虑和担心——担心作业,担心考试,甚至担心会地震。”

几乎所有的孩子在他成长的过程中都要经历一个事事担心的短暂时期。小一点的时候,他们担心会和父母分开,担心要去上幼儿园。再大一些,他可能会担心死亡。到了7岁左右,孩子的担心就会更“丰富”一些,而且常常还包括了对现实世界的关注。新闻报道说有大风、飞机失事等等都会引发孩子们的不安。

你怎么来帮助他:

不要对你孩子担心的事情表示蔑视,但也绝对不要夸大。帮助孩子从一种诚实但是能够带来安慰的角度来看问题:“是的,确实有的地方会地震,但是这种可能非常非常少。”同时,你还可以通过问问题的方式来帮助孩子缓解忧虑。另外,如果你自己就是一个很容易担心的人,千万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在孩子面前显露出来。你的担心在孩子那里往往会加倍严重。

需要警惕的严重问题:

孩子的忧虑情绪表现得没完没了,很长时间都不能缓解,或者是导致了一些身体反应:比如失眠或者恶心。还有就是担忧和害怕已经干扰了孩子正常的上学或者是其他一些日常活动。这些症状都表明孩子可能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

3. 小小反抗者

“我的女儿3岁。她从不肯做我让她做的任何事,她常常回嘴,没有礼貌,而且以违反我的意志为乐。”

孩子这种逆反的心理通常会在3岁左右达到顶点。这个时候,他们的语言里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我”,或者“我要……”并且事事都想占据主动权。尤其是在面对一些可能会改变孩子日常生活的事情上,你一定要做好迎接反对和挑战的心理准备——“期待”你的宝贝用各种各样的,有时往往是非常不正确的方式来解决他自己的问题。

你怎么来帮助他:

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为你的孩子提供“自己当家作主”的机会。同时,对于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不合适,你一定要划出清楚的界限。如果孩子表现得很固执,你就要帮助他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也许他是因为感觉受到强迫或者遭到挫折才变得如此固执己见。有的时候,对过分倔强的孩子你也需要给他点小小的惩戒,批评或者剥夺他的某项权利都是不错的办法。

本网站小编总结:如果你的孩子一向都很乖很合作,但突然变得不听话和好斗,那么一定是他的情绪出了什么问题。可能是有什么事情让他很不高兴。一旦问题解决了,一切都将重新恢复平静。还有一些情况需要你特别注意并且要想办法来了解孩子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这些情况包括:孩子不仅是对你,而且对包括保姆和其他成年人在内的所有人表现出逆反;在幼儿园捣乱;会突然地大发脾气等等。

精选阅读

家长不要对孩子说反话


教育孩子应该采取点怎样的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会有怎样的帮助的,不知道家长有没有发现有些方式对于孩子起到的作用不一定是好的,就像是用激将法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来了解一下吧。

善意的反语不能说吗?

幽默和讽刺是一种非常智慧的说话方式,有时候,我们说一些人木讷,大部分是因为无法融入大家的幽默气场之中,但是宝宝对待幽默话傻傻的“稚嫩和真诚”,有时反而会引来哄堂大笑;而讽刺,宝宝虽然可能会“以字取意”,但是时间长了,他们会无师自通地悟出背后的“批评和贬义”。早教网

如果是喜欢正话反说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是否就要闭上自己的嘴巴呢,幸运的是只要父母说这些话的时候不带有贬低和责备,孩子只会开始觉得有些惊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明白不仅要听懂父母说话的内容,还要听懂父母说话方式背后的态度是否为善意的。对于善意的态度,儿童心理医生金利波理解有两层意思:首先幽默是一个人平静快乐时智慧的体现,是一个人宁静坦然时灵感的结晶。如果家长心情焦虑烦闷,幽默就可能是黑色幽默,甚至含有敌意和歧视,不但一点不好笑,反而伤害了孩子;其次父母面对孩子表达幽默时需要把握的原则是善意和友好的。

幽默不是天生的

英国科学家在一项针对双胞胎的研究中发现,幽默感不是遗传的,而是后天培养的。

一岁多的孩子,妈妈有意抱其他孩子时,就会对着妈妈使劲叫,并且张开双臂抱住妈妈的腿,要求妈妈抱自己。很明显,孩子知道妈妈抱其他孩子也是在逗自己玩。

那些长期被家长说反话的孩子,自己也变得喜欢说俏皮话,他们开始尝试一些双关语,也许开始有些勉强和笨拙。

并不是所有的反语都能被理解,据调查,3岁儿童的语言障碍比例为6%,这其中一部分孩子听不懂别人的话,艰涩的词组或者反语以及双关语就更难以理解了。所以父母在对低龄儿童说反语时,如果孩子不能理解,父母需要蹲下身来告诉孩子这只是一种幽默的说法,并且,明确地告诉孩子自己想要表达的真实意思。甚至大人交谈时,有小孩在场,如果他们不理解,也要告诉他们,否则他们可能产生误会。幼儿早教

孩子不接受的绰号要改口

很多人都曾经有一个非常朴素、甚至有几分不雅的儿时昵称,还有的家长会在孩子犯一些可爱的错误时,用小坏蛋、小笨蛋、小傻瓜之类的一句带过。

如果一些外号或者评价,孩子并不接受,或者在某些特殊环境和情景下不被孩子接受,家长应该停止这样称呼孩子。对于绰号,金利波认为,孩子的理解是会变化的,小时候能够接受的昵称、绰号,并不代表他们长大以后依然能够一如既往地快乐接受。而且在不同环境和情景下,孩子的接受度也不同,金医生儿子洗澡时,在家里爸爸常说:“你把屁股洗洗干净。”然而,同样是这句话,在游泳池里,爸爸在众目睽睽之下这样说,他就会憋红了脸说:不要讲了,我知道了!

从一岁起培养孩子的幽默感

幽默感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幽默感的孩子大多开朗活泼,因而往往更讨老师的喜欢,人际关系也要比不具有幽默感的孩子好得多。幼儿早教

美国许多父母在婴儿刚刚出世才6周时便开始了他们独特的“早期幽默感训练”。 1周岁左右的孩子已对他人的脸部表情十分敏感。在他们学步摔倒时,不妨冲他们做个鬼脸以表示安抚——此时他们往往会被你扮的鬼脸引得破涕为笑。2周岁的幼儿已能从身体或物品的不和谐中发现幽默。3岁幼儿的智力已发展到能认识不和谐中潜藏的幽默感。当妈妈故意戴上爸爸粗大的男式手表时,孩子见了就会一边摇头一边大笑不止。你还可以默许孩子装模作样戴上爷爷的大礼帽,手持拐杖,行步蹒跚,他会边模仿边大笑。4岁左右的幼儿特别喜欢“做家家”,或扮卡通人物。当你发现你的儿子与邻家小女孩正在快活地扮演王子和公主角色,并演得十分投入时,你不仅不要阻拦,而且自己还可以客串进来扮演个坏蛋之类的小角色。早教网

待孩子长到5岁至6岁时,便可能开始对语言中的幽默成分十分敏感。与此同时,你也应该鼓励孩子学习猜谜,甚至由孩子自己编一些简单的文字谜语。7岁的孩子大多已上学。他们往往喜欢讲笑话、听笑话。如果此时大人们能做出引导,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粗俗、什么是幽默,那当然更是明智之举。8岁以后的孩子已初具幽默感。

幽默的孩子往往比较快活、聪明,能够轻松地完成学业,甚至拥有一个乐天、愉悦的人生。

冷嘲热讽比打孩子更要不得

从事幼儿教育已有十年之久,也经常碰到这样的现象:孩子读不好一首儿歌、算不好一道算术题、做不成一件事时,家长动不动就会破口大骂:“你怎么这么笨!这都不会!你真是个傻瓜!”语言伤害有时甚至比一顿毒打还要让人难受。然而,许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得不说一声:警惕语言暴力!现在家长的意识里都知道“不打不成才”等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经行不通了,可却逐渐演变成了冷嘲热讽!

有一次,一位爸爸到幼儿园观看孩子们的活动,看到自己的孩子没有配合老师朗读儿歌时,这位家长气不打一处来,当着全班孩子、老师和那么多家长的面劈头盖脸就是一顿羞辱:“你这个家伙,真是气死我了。我怎么生了你这个笨蛋!你再不好好跟老师一起做,以后别回来了。”在父亲的羞辱、威胁下,孩子胆怯地跟着老师读着,孩子的眼里满含着泪水,读儿歌的声音也是那样的颤抖,一首优美的儿歌此时在孩子眼里似乎是猛虎野兽。看得出,孩子并没有真心朗读,在孩子眼里,似乎也看到了孩子对诗歌的厌恶。

我再也看不下去了!把这位父亲轻轻拉出去,着实“教育”了一番。我不知道我这样做是否还来得及,也不知道这次事件会不会让这个孩子在心里留下永久的伤害!真希望,我的补救还为时不晚!

本网站小编总结 :家长要注意表达的方式,留意自己的用词是否恰当!及对孩子形成的影响,其实很多时候家长只要修正一下自己的用词,就能让孩子易于接受,使孩子不会感到被伤害,从而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父母要不要对孩子说“不”


父母要不要对孩子说“不”

细想一番,其实只有这样三种情况是绝对有必要对孩子说“不”的,其他的最好别说:

——当孩子打算做的事会伤害他自己的时候

比如:伸手够火炉上的锅,尤其是当它盛满滚烫的热水时;

——当孩子的行为可能会伤害其他人的时候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睡觉的宝宝旁大声地吵闹或是砰砰地敲打他的玩具;

——当孩子的行为会带来实际上的损失的时候

比如用蜡笔在起居室的墙上乱画。

即使你要说“不”,也不必弄得像一次正面对抗那样。最好的办法是以你所知道的孩子最感兴趣的事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举个例子,孩子要是不肯穿上外衣和套衫,你就可以在答应他外出玩耍的时候给他穿上。

在你决定说“不”之前,记住:暂停一会儿总是值得的。

你必须确信你切实知道孩子的意思,并且确信你的回答是正确的。

保持行为准则的简单性和连贯性非常重要,这样孩子才会领会你的意思,知道你是认真的,并且知道你在讲话之后总是期待他立刻作出某种行动。这样你说的“不”才真正有所作用。

离婚父母千万不要对孩子做的事


童话故事中的结局总是这样的:从此王子和公主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小时候看到这个结局就是满心的欢喜,可是现在才明白,从此以后不是完美的结局,恰恰是婚姻的开始。

没有人是抱着离婚的态度去结婚的,但是婚姻不能保证人们就此能白头到老,如果不能白头到老,到了不得不离婚的时候,那么你们千万不要这样对待孩子!否则你们会痛心你们亲手埋葬了孩子的幸福甚至生命!

你们的孩子还很小,他们并不懂事,他们的整个人生就是父母,他们幼小的心灵认为父母是他们唯一的呵护者,有了你们,他们满足又快乐。他们不知道大人的世界有很多无奈,许多辛酸,有许多自己也无法解决的事情在困扰着你们小孩子只是知道有了父母他才觉得完美,才是他们快乐幸福的源泉。

可是你们的婚姻无法进行,你们的感情危机不亚于一颗原子弹的威力,爱情变成了仇恨,当初付出了多少的爱现在就抛出更多的恨,你们互相折磨互相辱骂,甚至打架以及使用最恶劣的手段来摧残对方,恨不得杀了对方才解气才痛快!

可是你们忘了还有你们爱的结晶,你们天真可爱的孩子此时在干什么呢?他们迷惘,恐惧,孤独。这些不良的情绪象毒药一样使他们渐渐中毒!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形成顽固的不良记忆,这些记忆可以挖空他们的心,使他们在自己的生活道路上无助的徘徊甚至一错再错!心理疾病的隐患这时已经无声无息潜入血肉之躯,使他们陷入各种各样的行为。思想的怪圈,使人们将他们视为异己,严重的是更有人因此走上犯罪道路!

怎么办?

最少你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无论如何,不要让孩子知道你们太多的愤怒和仇恨,那样可以避免孩子形成焦虑,不相信他人和自卑的情绪,丧失了生活的乐趣,最让他们想不通的就是:这个世界连父母都不可信,还有什么可以值得相信?

二:不要为了你们的琐事忽略了孩子,孩子的喜怒哀乐,他们正常的心理需要,以及学校要求孩子完成某事需要家长协调你们却不与理睬,只忙着自己的事情,只沉溺于自己的私事忽视孩子的需要。这样会使孩子自卑,孤独甚至自闭!

三:不要为了发泄内心的苦闷随便对孩子发脾气,那样孩子会感到委屈,愤怒,和不公平,这样会激发他们叛逆的个性,形成反社会人格,愤世嫉俗和好斗的性格!这样的性格造成的后果不说你们也可以猜到。

四:不要向孩子互相指责对方的缺点甚至不合实际的侮辱对方人格人品,把孩子拖上成人之间的战争,那样孩子会感到世界是如此残酷,接着就会对生活的意义产生怀疑,悲观,失落,无助,无法面对人生。

五:离婚时不要各自向孩子进行教育,询问是要跟爸爸还是跟妈妈之类的话,那样他们会处于痛苦的抉择,这种问题就象有人问你:要左手还是要右手?你必须选择!你会选吗?这是不是很残酷?

六:不要让孩子参与你们的战争,这很重要,这些不愉快的经历会在他们心里留下永不磨灭的伤痕,造成他们成人后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如婚姻恐惧症,选择恐惧症,社交恐慌症,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以及不负责任的生活态度,游戏人生不计后果,还会抱着报复心理把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施用在他人身上享受快感,善良的孩子责会走上抑郁,焦虑,恐怖,疑神疑鬼,自虐,甚至自杀。

七:离婚后抚养方不要为了惩罚对方不让孩子探望非抚养方,这个艰难的任务会让孩子过早的尝到生活的辛酸,陷入艰难的选择不知所措,形成懦弱,怕事,逆来顺受的性格

八:不要因为离婚了,出于对孩子的愧疚感,对孩子过分腻爱,孩子会学得娇气,霸道,目中无人,不知天高地厚的行为,成为社交生活中不受欢迎和被排挤的人。

九:不要因为婚姻的失败教育孩子说:男人没一个好东西!或女人没一个好东西之类的话!这样容易让他们发展成同性恋!可怕的由于是不被社会包容他们容易走上不归路!

十:及时发现孩子的可疑之处,并给于正确的教育,不要说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以及不再信任孩子甚至要求学校把孩子当做不良少年来看管,那样会让孩子感到失望失落,羞耻和自暴自弃彻底放弃争当好孩子的愿望,会离你们的愿望越走越远!

以上所说绝对给想要离婚的和正在离婚,还有已经离婚的父母有所帮助!切记这些内容,就能将离婚对孩子的伤害降得低一点,小一点!不要因为一个婚姻的解体,造成一个孤独无助的小孩长大变成个痛苦的迷失者!

初入园孩子的恋物癖,家长不要太担心


新生入学,最难适应的是幼儿园的孩子,他们第一次离开父母,开始整日呆在一个新的地方吃饭睡觉玩耍,心理恐惧让他们不得不找些熟悉的东西带到幼儿园去。

这些天,记者在一家幼儿园采访发现,有的孩子抱着枕头入园,有的和洋娃娃寸步不离,还有的必须套上妈妈的衣服,一个刚满两岁的小姑娘甚至必须时刻揣着爸爸的袜子……恋物癖,在幼儿园新生中明显,于是家长们担心,这种恋物癖正常吗?怎么能改掉呢?

恋的物品五花八门

9月1日那天,家住五一广场的孙浩第一次带着女儿上幼儿园。

刚走到门口,孩子就开始哭,一直嚷嚷想回家玩“长颈鹿”,“长颈鹿”是孙浩刚给女儿买的大玩具,个头和孩子差不多一般大,考虑到携带不方便,他好不容易才把孩子哄进小班教室。

“进了教室我才发现,所有的孩子都在哭,好多家长拿着玩具在一旁哄来哄去,过一会儿,孩子就能抱着喜欢的东西自己玩了。我突然后悔,刚才回家把"长颈鹿"拿来就好了。”从那以后,女儿洋洋必须每天抱着长颈鹿上学、吃饭、睡觉、玩游戏……

幼儿园里,这种恋物癖的孩子很多,物品的种类也五花八门,记者观察发现,大多数和玩具寸步不离,其他的比如奶瓶、毛巾、妈妈的内衣、爸爸的袜子、姥姥的眼镜盒、塑料水果碗、遥控汽车……最夸张的是一个三岁半的小男孩,必须随时能看到自己的电动摩托车。记者掂量了一下,电动摩托车至少有二十多斤重,每天上学时由爸爸扛过来,放学时再由爷爷扛回去……这种恋物是寻找家的味道。

沙区幼教孙露老师说,这种恋物其实和家长有关。“比如恋毛巾和妈妈内衣的,是因为上面有孩子熟悉的味道。孩子到了幼儿园,看不到妈妈了,这些东西就成了情感替代。”有的家长害怕这些东西让孩子长期依赖,进而影响心智发育,希望立刻阻断。但幼教专家们的建议却是:慢慢来,一定不能强制。“这些不起眼的东西,却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舒适感,还会有效缓解他们离开父母、在陌生环境中的紧张焦虑情绪。其实,这是孩子把对父母的依恋情感转移到了某些物品上。”

沙区名师工作室李志霞说,自己的孩子上幼儿园时也曾遭遇恋物,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幼儿园的熟悉,很快就抛掉了这个习惯。家长和老师可以共同尝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慢慢缓解他们对一些物品的依恋度。幼儿园老师也会尽量不让孩子出现“无聊”、“恐惧”或“孤独”的感觉,让宝宝喜欢上幼儿园,才是关键。

老人带孩子,你在担心什么呢


问题来了:我是一个两岁孩子的妈妈,因为平常要上班,孩子主要是由奶奶带。奶奶只知道宠孩子,并不懂怎么跟宝宝交流,而且保护过度,什么都不让宝宝动手。我跟她说过很多次,要多跟宝宝说话,要多让他自己的事自己做。她根本听不进去,还常对我老公抱怨我苛刻。现在宝宝说话都带了奶奶的方言腔,我心里真是难受得要命。你说我该怎么办呢?

辣妈支招:我们这一代年轻妈妈,大多学了不少早教知识,但由于是职业妈妈的缘故,还是要老人帮忙带孩子,当老人达不到要求时,我们就不可避免的焦虑和紧张,很多家庭风暴也起源于此。

我们常说,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倾听和理解,但我们似乎忘了,老人同样需要倾听和理解。换位思考一下,假设你是孩子的奶奶,每天辛辛苦苦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不但没有人感激,反而天天有人来挑错,挑出来的错还都是你不理解的,你会不会觉得委曲?一个人一旦有了委曲的情绪,就很难客观地看待问题,更难听得进他人的意见,这是人的心理本能。

所以,要想让奶奶有所改变,不妨先从感谢她开始,每天说一些暖人心的话,常常给她买点小礼物。在她高兴的时候,跟她一起带着宝宝出去走走,向她示范一下怎样培养宝宝的独立能力,告诉她:“可能这样做会更好。”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只有你真心认可她的劳动,并努力经营好你和她的关系,她才有可能听得进你的意见。

另外,或许很多人告诉你,孩子的早期发展很关键,这当然没错,但他们没告诉你的是,儿童大脑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只要你这个妈妈做好孩子的定海神针,多给宝宝一些时间,陪他共同成长,就不必太担心老人对他有多大的影响。

不管怎样,你都要记住,一个温暖平和的家,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任何时候,都不要为了所谓正确的教育方式,破坏了家庭的安宁。

因此,家长们应该重视的,应该给宝宝一个好的生活环境,这样对宝宝的发育更好。

隔代教育,你担心吗?


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家长因为工作繁忙,不得不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托付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隔代教育”,成为我们不得不密切关注的话题,下面的四个方面,尤其需要父母和祖辈共同关注。

1.喂养:追着孩子喂饭

临床发现,由祖父母喂养的幼儿,更易出现挑食、偏食等不良习惯。这可能是因为老人更加心软、慈善,以至于逾越了“关爱”与“溺爱”的边界。

但事实上,老人由于经验丰富、有耐心,可能更明白哪些食物最适合孩子的成长、哪些东西孩子喜欢吃。因此,家长们最好统一思想认识,共同商讨。对于给孩子选什么食物、怎么去烹饪,可以多征求老人的意见;而看见老人有追着孩子喂饭、吃一口饭奖一颗糖果等宠溺行为时,父母则要及时制止,让老人明白放任孩子的不良行为,只会害了他们。

2.管教:过严或过松

不少老人管教孩子都倾向于两种极端,过严或者过松。前者以过去的“军事化管理”为标准,喜欢什么事情都要订个标准;而后者则看到孩子撒娇就心软,什么事情都依着孩子。

事实上,孩子也需要尊重和理解,更要有适当的自由空间。面对这种问题,年轻的父母首先要端正态度,不管多么忙,都要抽时间多在家里,不要把对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完全交给祖辈家长;此外两代人要协商建立可行的家规,出现问题有章可循。

3.早教:只教孩子认字、念书

不同的时代对教育的理念大不相同。在很多老人眼里,早期教育无非就是“智力开发”,早点教孩子认字、念书。事实上,新的观点是“会玩的孩子最聪明”,家长更重要的是要开发孩子的天性和特长。可以让老人看一看这方面的书籍,和父母一起带领幼小的孩子触摸真实多彩的世界、参加户外运动等,在孩子开心的笑颜中,让老人逐渐接受全新的教育理念。

4.安全:眼睛腿脚不灵带来隐患

在隔代育儿各种矛盾中,安全隐患是最致命的。老人由于上了岁数,可能眼睛不够灵光、腿脚不够灵便,导致了各种安全隐患。对此,一方面,年轻父母要尽量抽出时间陪孩子活动。有条件的情况下,找个有精力确保孩子安全的人,陪同祖辈一起照看孩子。另一方面,不能打消老人的热情和积极性,而要和他们一起想办法,把隐患降到最低。比如,给家里安上防撞角、安全锁、安全餐椅等,让老人照顾孩子更方便、更顺手。

孩子幼升小 这些事情不要忘


从幼儿园步入小学之后,孩子用于玩耍的时间就比较少了,更多的时间会用在于学习之上。所以,家长不可以把对待幼儿园孩子的那套方法继续用在已经上小学的孩子身上。那么,孩子上小学,家长要做些什么呢?此外,有哪些注意事项是需要家长去遵循的呢?

一、孩子上小学家长要做些什么

1.耐心对待

孩子处于幼儿阶段,可能会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玩耍上,但是,一旦进入小学阶段,就要把生活重心转移到学习上了,此时孩子需要一段时间来慢慢适应。所以家长不应该对孩子太大的压力,而是应该耐心等待孩子的学习成长。

2.关心陪伴

孩子进入小学之后,心理变化可能会比较大,家长就应该多关心和陪伴孩子,多和他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学习情况,正确引导孩子学习成长。

3.鼓励激励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可以经常批评指责孩子,而是应该多鼓励激励孩子,这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培养兴趣

做事情的态度,取决于对这件事情的兴趣。家长多培养孩子对于学习的兴趣,而不是强迫孩子进行学习,这样才能使得孩子的学习成绩提高。

5.养成习惯

要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预习、学习、复习。平时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遇到孩子不懂的地方,家长应该配合引导孩子的思路学习。

二、孩子上小学家长注意事项

孩子上小学,家长要注意不要给孩子施加太大的学习压力,也不要对孩子的要求太高,这样极其不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的。此外,应该适当给予孩子鼓励和肯定,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家长应该及时指正和引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