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孩子在幼儿期经历还浅,但也会遇到挫折,这时家长的态度如何,教育方式如何,将直接影响孩子对挫折的认识和适应能力。因而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正确引导和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对孩子的一生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那么父母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呢?

幼儿在遭受挫折后,很难像成人那样用言语去表达,不能自我调节控制,因而父母主动了解孩子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显得尤为重要。

幼儿挫折教育的具体方法

很多人主张在日常生活中创设挫折情境来对孩子进行教育,其实这完全没有必要。用不着兴师动众跋山涉水,在家就可以实施挫折教育。假日的郊游远足,适当的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都可以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父母要做的只是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利用身边点滴小事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发挥榜样作用,引导孩子正确对待挫折

幼儿善于模仿,可塑性强。如果父母受挫惊慌失措的话,孩子是不可能沉着冷静的。因而父母应以身示教,时时处处做好孩子的榜样,在自己遇到挫折时,应积极应对,通过言传身教告诉幼儿如何应对。父母还要注意把身边的好榜样及时介绍给孩子,使他们从鲜活的生活事例中受到教益,获得如何应对挫折的经验。

善于与孩子沟通,共同战胜挫折

父母平常还应注意观察,当发现孩子遇到挫折时,首先要与幼儿沟通,鼓励孩子倾诉,像朋友般耐心地倾听;然后帮助其正确归纳原因,分析为什么会受挫,怎样才能不受挫,引导他们敢于正视自己,客观地给自己合理定位,

及时改变策略。

以支持者的身份,帮助孩子重树信心,疏解受挫后的不良情绪,引导其体验或回忆成功的经历,从而使他们坦然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成功与挫折,真正做到在顺境中不盲目得意,在逆境中不唉声叹气,形成坚强的意志、持之以恒的精神,提高抗挫折的能力。

劳动和体育锻炼是最好的挫折教育途径

挫折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独立生存能力。所以,利用生活中自然产生的情境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网站小编总结:父母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挫折教育观念。父母只有正确理解挫折教育,才能有效地对孩子施加影响,避免误入歧途。

精选阅读

如何对婴幼儿进行挫折教育


有识之士提出,应当从小就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其良好的挫折耐受力,以防长大后种种不幸事件的发生。

儿童心理学的知识表明,在0到6岁之间,儿童的心理呈现出阶段性的连续变化。每一阶段儿童都会获得突破性的发展,只有抓住这些突出特征才能对症下药,对婴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挫折教育。

0~1岁无须挫折教育

儿童的行为多是无意识的,成人的悉心照顾会使他们获得一种安全感,从而使它能够以成人为“安全基地”进行各种对外部世界的探索,这种探索还无所谓成功和失败,所以不会使儿童产生挫折感,也就无须进行挫折教育了。

1~3岁遇到困难才鼓励

这一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期,因为出现了许多对人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事件:语言形成、思维萌芽、自我意识的萌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儿童“自我意识的萌芽”,因为一但儿童开始意识到“我”的存在,就开始“闹独立”,在行动上什么都要“自己来”!而对成人的话很少听从。

家长们对此常伤脑筋。这个时候,您必须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孩子“自己”遇到困难,然后再进行鼓励。比如,这个阶段孩子的动作能力刚刚发展,尤其是在初期,走路还不够稳,却常要去走一些不平的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摔倒之后就放声大哭,这时您不要去扶她,而应鼓励她“自己站起来”。

3~6岁寓教于游戏

儿童之所以喜欢游戏是因为在游戏中儿童可以什么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少了成人的很多约束。而对于成人来说,游戏也正可以作为了解自己孩子心理的绝好工具。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儿童常会把在平时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在游戏中加以发泄,和孩子一起游戏,您常可以找到平时找不到的症结所在,这时您就可以用“角色语言”鼓励她,您会发现这比在平时的劝解更加有效。比如有一个内向的孩子,平时无论干什么都显得很没信心,别人鼓励她却常常是无功而返。她的父母费了很大力气也找不出原因。在一次游戏中,她的妈妈以一个她喜爱的小动物的“角色”和她对话,才发现原来以前有小朋友说她笨。以后,这位妈妈就注意让孩子做一些她胜任的事情,慢慢培养起了这个孩子的自信心。这里有一点提醒您一定要注意:前一阶段的鼓励收效不大,滥用没有实际内容的鼓励反而会事倍功半。

在幼儿园里发生意外之后


关键词:

导读:4月的一个下午,孩子们午睡起床,我照例在各班进行巡检。走到小班时,我停了下来,观察孩子们的情况。按照要求,这个学期小班的孩子已经完成了自己穿脱衣服、鞋袜等生活基本技能的学习,进入了练习巩固阶段。看着孩子们积极愉快地做着自己能做的事情,享受着由此带

4月的一个下午,孩子们午睡起床,我照例在各班进行巡检。走到小班时,我停了下来,观察孩子们的情况。按照要求,这个学期小班的孩子已经完成了自己穿脱衣服、鞋袜等生活基本技能的学习,进入了练习巩固阶段。看着孩子们积极愉快地做着自己能做的事情,享受着由此带来的满足感,我的心情也特别轻松。

就在我刚刚离开小班,来到婴班时,保健大夫急匆匆地赶来说,小班一名幼儿在用力穿鞋的时候,不小心侧身摔下了座椅,造成了耳部擦伤。为了不耽误伤情,我们立即安排保健大夫和班里的老师驱车将孩子送往医院,与此同时,迅速通知了孩子的家长。

不一会儿,孩子的爸爸、妈妈、姑姑、奶奶都赶到了幼儿园,对发生这样的事情表示难以接受,甚至训斥起教师。这个班的师生关系一直很融洽,班里的几个老师都特别爱孩子。这次孩子意外摔伤,几个老师都心疼得流下了眼泪,可这时候,她们的流泪也许更多是因为委屈。

此时,作为园长的我该怎样面对与处理这个意外事件呢?应该讲,我能理解家长的心情。您想,孩子早晨去幼儿园的时候还是好好的,现在成了这个样子,家长肯定特别心疼,说些过头的话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另一方面,幼儿园里的孩子出了这样的事情,也是幼儿园的老师所不愿看到的。但既然意外已经出现,我们更应考虑的是怎样解决问题,将对儿童产生的消极影响降低到最低。因此,抱着什么样的心态来解决问题成了问题处理的关键所在。作为园长,我首先代表园方向家长致歉,表示此次事故虽不是由幼儿园设施存在安全隐患或教师玩忽职守而造成的,但客观上还是给儿童带来了伤害,我们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建议,双方都应该采取相互理解的态度积极解决问题。但现在首当其冲的任务是对孩子进行积极的治疗与护理。我们表示,如果家中看护、照料孩子有困难,幼儿园可以安排教师在园内对孩子进行护理。

之后的几天里,我们一直与孩子的家长进行积极沟通。在事件处理中我们发现,这个小朋友因为家境优越,家中长辈又特别疼爱他,平时不允许他有一点点的磕碰,从出生开始,就是几个人轮流陪伴、看护他。因此,孩子的运动能力与自我保护能力都明显弱于同龄儿童。应该看到,每一个这样的偶然事件背后都蕴藏着必然因素。为此,我们向家长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如今后在家中要减少过多保护,加强身体运动能力的锻炼,注意减少消极不良暗示等。并向家长表示:孩子来园后,我们也将为其制定专门的训练计划,提高其反应的灵敏性与自我保护能力。最终,双方本着真诚解决问题的态度,取得了谅解,达成了一致。

故事发展到这里似乎应该结束了,客观、公平、真诚等这些关键词似乎都可以成为我们解决此次事件的真实写照。但这次事件的背后还有没有什么值得挖掘的东西呢?有过幼儿园从业经历的人应该知道,这样的事情每天在不同的幼儿园都有可能发生。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发生这样的事情虽然有一定偶然性,但更有其必然性。那些容易出意外的孩子身上似乎具有某些共性的东西:他们大都来自于“过度”保护的家庭,平日里家人对孩子百般呵护,这些孩子的基本动作发展明显弱于同龄儿童。出了问题之后,家庭成员也往往难以用冷静、客观的态度面对问题。可以这样说,这类儿童问题的出现与家长不正确的教养方式有着一定的关联。

我想向读者朋友讲述一个发生在澳大利亚一座小岛上的故事:网球馆里,一个满脸歉意的工作人员在安慰一个大约4岁的小孩儿,小孩儿已经哭得筋疲力尽。问明原因后才知道,那天工作人员一时疏忽,在儿童俱乐部的网球课结束后,少算了一个孩子。等她发现人数不够马上赶回来的时候,小孩儿因为受到惊吓,哭得非常伤心。一会儿,孩子的妈妈来了,看到的是自己哭得惨兮兮的孩子……故事讲到这儿,我问一些家长:“要是你们碰到这样的事会怎么办?”家长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痛骂那个工作人员一顿,她做得太过分了;有的说直接向主管提出抗议,要求制裁那名工作人员;也有的说,什么也不说,直接将孩子带走,再也不参加这个“儿童俱乐部”了。那么故事中的妈妈是如何处理的呢,她蹲下来告诉孩子:“已经没事了,那个姐姐因为找不到你而非常紧张、难过,她不是故意的,现在你要亲亲那个姐姐,安慰她一下。”只见那个4岁的小孩儿踮起脚尖,亲了亲那个工作人员的脸颊,并且轻轻地告诉她:“不要害怕,已经没事了。” 因为妈妈知道,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宽容、体贴的孩子。

其实,冲突、挫折、甚至摔打与磨炼都能成为儿童成长最有价值的东西,好孩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炼成”的;年轻教师作为一个成长中的社会角色,需要家长的支持与鼓励,这些支持与鼓励往往能够诱发年轻教师积极的教育行为,而后固化为持久而稳定的观念;即使在已经出现了问题的时候,用什么样的态度解决问题,不仅仅反映了家长的价值观与行为水平,更多地会对儿童一生产生影响。

看到这里,也许您和我一样长长地松了一口气。看来,无论什么事情,也不论问题有多严重,只要认真思考、用心沟通、选择合适的方法,一样可以“坏事”变“好事”!

父母如何避免儿童遭受性侵犯


儿童性侵犯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但是许多父母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专家指出,这是父母需要认真承担起的责任,父母必须知道在家中怎样才能保证孩子的安全。

除了要了解你的孩子之外,熟悉性侵犯迹象也是很有帮助的。虽然每个小孩对外伤都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作出反应,但经历过性侵犯的儿童会表现出一些常见的举止。因为这些迹象中有些可能是其他原因引起的,如抑郁、不合群等,专家们告诫父母不能对孩子的任何一个举止作出草率的判断。也就是说,父母应当始终牢记下面这些预示着可能产生问题的性侵犯信号。

性侵犯十大迹象

1.突然出现带有性特征的行为。当出现这种行为的孩子年纪越小,越有可能表示其遭受了性侵犯。这些带有性特征的行为包括突然出现想要触摸自己的或其他孩子甚至成年人的身体,或想要父母触摸自己身体的欲望。孩子出现这种行为常常是为了试图使他们曾经经历的受虐行为正常化。有时候也可能是孩子曾接触过色情资料的信号。

2.突然出现恐惧感。这一信号表现为害怕来访的某个人或者害怕参加他们通常期望参加的一项定期活动。或是有一种强烈的不愿被人打扰、不愿与人交朋友,也不愿被某个人关注的倾向,因为这样的关注可能会让人察觉到曾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不幸。

3.性格突然发生变化。从特别安静到非常好斗或者从非常喜欢外出到变得孤僻、安静。

4.在行为上,明显表现出对他人的愤怒和侵犯。年纪较小的孩子可能会在玩玩具或与同伴玩耍时,突然变成操场上的欺凌弱小者。年纪大点的孩子会将这种愤怒表现为对某种物质的滥用,尤其是酒。

5.睡眠失调。例如,比平常睡得更多或者更难入睡。专家指出,孩子们可能会为秘密或隐私所困扰,例如,锁上卧室的门。

6.纵火或突然喜欢玩火。突然喜欢玩火和遭受性侵犯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这可能与孩子受过度虐待有关。对年纪很小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这种入迷会表现为画有火的画,或者在画画时使用很多红色。

7.如果孩子在他们的绘画中展现他们在强有力人物面前显得毫无意义的话,就可能说明孩子们遭受了性侵犯,并因此变得消沉。

8.饮食突然变得没有规律。如吃得过多或吃得太少。阿玛兰斯表示,频繁受到性侵犯的花季少女们会产生厌食症,或迅速发胖,她们希望自己对施虐者不再具有吸引力。

9.留意任何性侵犯造成的生理上的变化。例如不正常的阴茎或阴道分泌物,生殖器区域的疼痛、瘀伤,无法解释的伤口或擦伤,身体上不寻常的痕迹,尿频或排尿困难。如果父母确实看见了这些体征,要立即带孩子去找医生。

10.任何反常的重要的举止变化。这包括改变个性、习惯、举止、喜好和厌恶,还有明显改变对待以前喜欢的事物的态度,如运动项目、舞蹈课等。

发现孩子可能遭受性侵犯后

没有比自己的孩子正受到伤害更能让父母感到揪心的了。发现以致怀疑孩子可能遭受过性侵犯,会让任何一个父母陷入恐慌之中。然而,专家们表示,恰恰在这个时候,父母们需要保持冷静。这一点很重要,父母保持冷静,不要让自己的情绪感染到孩子,不要盘问孩子每个细节或惊慌失措地让孩子感到惊恐万分。

相反,父母们应该立即采取措施,切断一切与可疑施虐者的接触,保护孩子不再受到任何将面临的伤害。专家们表示,最初父母往往会将一切责任归于自己,但这不是正确的方法。如果你发现孩子受过性侵犯,尤其当孩子亲口告诉你时,你首先应该报警,或与儿童维护中心联系。在这儿,你能找到相关的专家们,他们不仅能给曾受过性侵犯的孩子们出主意,还能为父母们提供他们想要从孩子身上知道的信息,包括孩子的判断能力。

父母应与孩子建立保护纽带

父母保护孩子免受性虐待伤害的最佳方式之一就是早期干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在性虐待真正发生前,便采取措施将其消灭于萌芽状态。为达到这一目的,父母必须采用与孩子年龄相适应的方法,引导他们了解性虐待概念,教导他们一旦性虐待的苗头显现出来,如何做出回应。

通过经常与孩子探讨这一话题,你轻而易举就能让他们理解确实发生在他们生活周围的危险。他们会感到十分宽慰,毫不忌讳地向你讲述他们对此的看法,不会感到害怕或尴尬。对于孩子而言,同样重要的是,了解性虐待概念以及清楚这永远不是他们的过错。孩子需要完全了解将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清楚有些事情无论他们怎样做,照样也会发生。

家长应怎样同孩子讨论这种难以启齿的话题?儿童教育专家表示,家长应该在孩子年龄很小时,利用“善意接触”、“有害接触”和“秘密接触”等概念向他们灌输性虐待的危害。家长在解释“善意”接触时,以拥抱、轻拍背部或亲吻脸颊为例说明这一点,而在谈到“恶意”接触时,则以有人撞你或推你为例说明。至于“秘密”接触,就是有人想触摸你时,他们会警告你保守这个秘密。要让孩子知道,如果有人想要与他们“秘密”接触,他们应该直接拒绝,同时立即告诉父母。

此外,父母还可以采用“泳衣类推法”,进一步帮助孩子解释“秘密接触”部位。你可以告诉他们,泳衣盖着的地方都是隐私部位,这些部位绝对不能让别人碰。随着孩子年龄越来越大,家长可以向他们讲述更多有关性虐待的细节。此外,父母必须经常同孩子就这一话题展开交流,最好将此作为家庭交流的一部分。如果孩子从学校回来,你应该询问他们是否碰到过“善意接触”,接着再向他们询问有关“恶意接触”和“秘密接触”的问题。如果孩子渐渐对这些词汇习以为常,他们就会更加坦然地同你就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另外,专家还提醒,家长应经常提醒孩子,尽量选择安全途径出入,避免晚上一个人在室外玩,不走僻静的路线。避免单独与陌生男子乘电梯。教育孩子学会识别他人的行为,发现有人心怀不轨,立即躲避。与朋友家人、邻居多照应,让他人知道自己孩子的行踪。小心门户,拒绝让陌生人入室。避免与陌生人独处,或服食药物与饮用不知名饮品。明确以“不”表达不愿意态度。遇事保持冷静,随机应变,求助他人。记住犯案者特征。

当孩子看了色情光盘之后


目前研究发现,学龄期青少年获得性健康知识的途径主要是老师(39%)、健康课(28%)、父母(16%)和电视(11%)等。学校和家庭是学生获取性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家长在孩子性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当孩子看了色情光盘之后

心理访谈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花季女孩出于好奇偷看了家人买的色情光盘,被母亲无意中发现,她非常担心孩子看了这些东西会影响她的正常发育和成长,很想与孩子谈这件事情,可又不知从何开口,陷入紧张、恐慌之中。而孩子认为自己看完那些东西后就不是好孩子了,陷入自责、罪恶感的痛苦之中……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历史,长期受到封闭的性观念和传统文化的束缚,“性”的话题即使在成人间也是难以启齿。但当真正面对孩子出现问题时,害怕、恐惧、回避无益于问题的解决。此时为人父母者最明智、最有效的方法,是学习有关学生的性健康知识或请教专家,在生活中寻找恰当的时机,很自然地与孩子交流有关青春期发育的一些问题,并适当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给孩子以正面指导。这既满足孩子对性健康知识的渴求,解决对性发育的好奇、神秘心理,又能促进孩子对自身一些现象的理解。否则,就会如节目中少女那样出现负罪感。心理专家分析,这种负罪感很可能会对孩子今后身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孩子的性好奇是性意识和性心理发展的正常表现,是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家长不但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还要关注孩子生理上、心理上的变化。因为这些变化反映了孩子对性知识的渴求,如果这种需求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和正确的引导,很容易使他们对自身急剧的身心变化产生困惑,甚至因过度压抑而产生性心理障碍,或因过度放纵而导致性犯罪。家长学习一些有关学生性健康教育的知识,不但可以改善家长对性健康的认识、态度,还能正确理解性发育过程中所出现的生理和心理现象,改善家长的性观念和性态度,为孩子树立模仿和学习的榜样,从而通过自我教育,提高婚姻生活质量和教育孩子的能力。

目前研究发现,学龄期青少年获得性健康知识的途径主要是老师(39%)、健康课(28%)、父母(16%)和电视(11%)等。学校和家庭是学生获取性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家长在孩子性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不可替代。21世纪的家长应该承担起这些责任和义务,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科学健康的帮助。这不但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且还能与孩子成为知心朋友,拉近相互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孩子健康地发展,帮助孩子走好青春期性发育这段人生关键之路。

孩子性格孤僻的表现?(春季幼儿健康指导)


前言:目前据相关的调查,我国患有孤独症或是孤僻性格的孩子不在少数,那么做为家长应该如何的早发现早治疗呢?以下就让我们来具体的关注下吧,希望家长们都能够帮助孩子使其健康的成长!

1.言语及认识方面异常。

表现为2岁以后不爱讲话,不爱与其他人接近、交往,对别人的呼喊没有反应,也不跟人打招呼。针对这种表现,家长应引导孩子多与小朋友一起学习和玩耍,培养孩子与集体相处的能力。幼儿疾病

2.社会交往能力和行为异常。

表现为对亲友无亲近感,缺乏社会交往方面的兴趣和反应,不爱与伙伴一起玩耍。为纠正这一行为,父母平时要经常在适当场合,培养孩子多发言,让孩子为客人唱唱儿歌,跳跳舞等节目,为孩子广泛地接触各种人创造条件。

3.不关心别人。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个性的发展和社会化过程的实现,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让孩子学会关心别人,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体验人和人之间的正常关系,有利于良好个性的形成,有利于克服孤僻性情。

另外,心理学家的试验结果表明,运动刺激对儿童心理发展是很重要的。因此,对于性格孤僻,不合群的儿童,要多让孩子和其他儿童一起锻炼,一起做游戏,共同活动以培养孩子热爱集体和良好性格。儿童疾病预防

本网站小编总结:孩子们性格上的缺陷有好多种,其最常见的也就是孤独症与孤僻症,因此平时父母们要学会观察与发出孩子的异常表现,并且及早的采取措施,以纠正孩子性格上的缺陷!

春节之后应该如何调整宝宝的睡眠呢?(元宵节幼儿健康指导)


前言:春节时期小孩子们的睡觉往往就没有了规律,一旦春季过了,家长们还要重新调整孩子的睡眠习惯,但是我们都知道,好习惯难养成,坏习惯难改变,以下就由育儿专家来为家长们推荐几个技巧吧!

一、宝宝也患“节日症”

闹闹腾腾的长假过去,可很多妈妈说自己的宝宝们似乎对过去的长假还“意犹未尽”,每天都表现得很兴奋,晚上也不肯按照平时的睡眠时间入睡,怎么哄都哄不睡,以往良好的睡眠规律也都被打破了。

这可能与孩子在节日期间隐隐产生的心理压力有关。“节日期间孩子会接触很多陌生人,如果孩子安全感不高,这种接触就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心理压力,会影响孩子的睡眠,表现为宝宝难以入睡,多梦,或者半夜哭醒。”幼儿疾病

专家也表示,由于过节期间家长比较频繁地带孩子走亲串戚接触陌生环境,宝宝因不适应这些陌生环境,容易产生一些烦躁的表现;如果陌生环境中还包含了一些不良的因素,如过强的光线、过大的噪音、异常的气味等,就会直接对小孩产生不良刺激,这些都可能影响到孩子的睡眠,表现为睡眠不安稳、时间不足,惊醒、睡眠过程的惊吓等。

二、如何恢复良好生活习惯

节假日,大人们难得聚在一起娱乐,因此有时会无暇顾及宝宝的生活规律,宝宝的作息习惯可能被打乱,饮食和睡觉都难以保证。

长期这样,有损宝宝的健康。

1、节后,家里的环境要尽量从嘈杂恢复安静,确保宝宝有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和秩序。

2、多和宝宝一起做些能平静情绪的游戏,比如给他讲故事,和他一起拼拼图,画画等,尽量少从事一些让宝宝兴奋激动的活动。

3、调整作息时间,让宝宝早睡早起,让他慢慢适应以前有规律的或者幼儿园的作息时间表,这样才能保证他有充沛的精力学习和玩耍。

4、多带宝宝进行户外散步,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能消耗体力,有助宝宝提升睡眠质量。

三、循序渐进调整睡眠

专家指出,每年的春节过后,很多父母都要面临这样的问题。孩子年纪小,自我控制能力差,而且有的时候不那么“讲道理”,因此父母要让孩子收心,也要讲方法,而最主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循序渐进。

春节期间孩子往往是狂玩狂睡、能吃能喝,如今要调整,也不能一下就把孩子从这种生活里拉出来,否则欲速则不达。

在春节的喧嚣逐渐安静下来后,要帮孩子恢复到日常的生活作息,可以试着从今天起一点点提前孩子的睡觉时间,但不能一下就要求孩子比往日早睡一两个小时。

而且在孩子准备睡觉前,家长应尽量保持家里环境安静,让孩子有安全感,这需要家里所有人的配合。不要让孩子看电视或者玩游戏,否则孩子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不利于尽快入睡。建议给孩子念念小故事,让孩子洗澡等,在这个过程中尽量让孩子信任的人陪伴,让孩子感受充分的安全感。睡前播放舒缓的音乐,给宝宝做按摩,或者轻拍宝宝,哼一些宝宝熟悉的歌谣,这些都能帮助孩子比较自然地进入睡眠。为了保证宝宝的睡眠质量,家长睡前应给宝宝穿上吸湿能力强的纸尿裤,减少宝宝受尿液的干扰。儿童疾病预防

四、如何纠正宝宝睡眠颠倒

1、为宝宝制定生活作息表,并确实执行。

2、白天尽量让宝宝玩耍,减少午睡的时间或不要让宝宝太晚睡午觉。

3、沐浴时间最好改在睡前的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前,如此可使宝宝放松心情,易于入睡。

另外要提醒父母的是,在您要调整宝宝睡眠时也要注意宝宝是否吃饱了?尿布是否干爽?身体是否有任何不适?再排除这些状况之后,才能开始为宝宝进行睡眠调整计划。

要吃夜奶也是宝宝晚上醒来的原因,因此调整孩子喝奶的时间。其方法是:将宝宝睡前的奶量增加。

半夜宝宝吵着要喝奶时,可以用白开水代替牛奶,慢慢戒除宝宝半夜喝奶的习惯。

本网站小编总结:节后睡眠失调综合证指的是节日过后宝宝们睡不好、吃不好,精神也到影响,甚至连脾气也见长了,在此建议家长们把宝宝睡前工作准备好,重建宝宝的睡眠规律!

孩子学习受挫时,家长怎么说


即使是不会说话的宝宝,他也能听懂你所说的话,从你的语气里感受到你对他是关心、爱护还是不满,千万别因为孩子还小对他说话时就不注意,爸爸妈妈的话对宝宝的影响可大着呢。下面就是几种常见的“对话情景”,爸爸妈妈可要好好学习怎么和宝宝“说话”哦。

情景

小英一心想将数十个积木重叠堆起来,但她真的还比较小,手部协调动作没有发育完全,积木总是只叠了几块就倒下来,这让小英又烦恼又生气。

宝宝思维剖析

由于孩子一心想做好的事无法完成,因此他的内心是十分沮丧的,他可能会哭闹,或将积木推落在地面上,自己则在一旁生闷气。

专家说法

孩子在一切都还懵懂的状态下就开始学习,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受挫,也无法将事情处理得很好。所以家长要培养孩子正面的学习态度,让他不会因为受挫就放弃,除了需引导他们,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避免用责备、取笑的方式,让孩子有信心及更积极地去面对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爸爸妈妈这样说

1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什么积木不能堆起来呢?(和孩子一起寻找原因)

2没关系,你要不要再试一次,把积木拿下来一些,说不定就可以了。(寻求改善之道)

3不要难过,你上次拼拼图也是拼了很久才成功的,再试试看!(鼓励再尝试)

4再试一次就会成功了,不可以放弃的。(鼓励再尝试)

5这样就可以了(一边自己示范完成),来,我把它弄下来你再试试看,一定可以跟我做得一样好。(鼓励寻找学习模仿的对象)

爸爸妈妈不该这样说

1有什么好哭的、爱哭鬼,你不会就是因为笨呀!(暗示他不好)

2这个不行就玩别的,不要老是玩同一样东西啊!(暗示遇挫折就放弃)

3你看别的小朋友都可以叠起来,你怎么不会?(暗示他比较差)

4(直接把玩具都推倒在地)不要玩了,不要玩了!(暗示遇挫折就放弃)

5这哪会很难,你真笨。(暗示他不好)

贴心话:

亲子对话是从沟通的开始,若亲子间平时就沟通默契,照顾者也能通过与孩子的互动,累积正确的教养经验,就能逐步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