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学校与家庭评价孩子的标准往往是不一样的,现在的小孩子们往往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们在家里比较的娇纵,不管做什么都愿让着孩子,因此孩子们在家中所表现的霸道行为父母们并不以为然,但是到了学校集体的生活就不一样了,以下就让我们来具体看实例吧!

我的孩子怎么了

童童是一个9岁的小男孩,正在上小学3年级。在父母眼中,他是一个健康、活泼、可爱的好孩子。爸爸童先生说:“他能准时完成作业,生活基本能做到自理,我们一家人生活的很和谐。”

可是,自从孩子进入学校以来,童童似乎并不是个“好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老师就找我们反映说童童不合群。”童先生说,“当时我们也没在意,觉得孩子还处在适应期。可是最近,老师找我们的频率很高,有时差不多每周都要找一次说,班级搞集体活动都没人愿意跟童童分到一组,嫌他自私自利什么的。”

童先生说自己没发现童童有什么问题,甚至开始烦老师,都觉得老师是在有意找童童的茬。“说实在的,家里所有的人,包括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对童童挺好的。”童先生说,“我真的不明白,家里的好孩子,怎么到了学校就变成问题学生了呢?为此,我都跟老师嚷嚷起来了!事后又觉得后悔。真的不知道是童童的性格有问题还是我们的教育出问题了?!”

家庭学校两种评判标准,是“好孩子”成“问题学生”的根源

“一般而言,家长和学校衡量孩子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海淀区某示范高中有着10年教龄的秦素老师说,“出现问题最大的可能性就是童童表现出的行为准则与集体生活的准则是不一样的。面对同一件事情,童童按照在家庭里形成的行为习惯去做,他认为是自然而然的,但是大部分孩子不会这样做,他就会受到排斥。”入园指导

秦素老师分析指出,童童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方式遭到了班级大部分人的排斥。现在的家庭,往往就一个孩子,孩子是家庭生活的中心;再加上现在生活条件比较好,即使孩子提出很多无理的要求,为了孩子高兴,家长也满足孩子。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形成什么都要先满足我的观念,在集体生活中,一点亏都不肯吃,这种孩子就会遭到班级成员的排斥。比如中午吃营养餐,尽管是份饭,营养餐公司都会准备一些饭菜预备同学添加。遇到自己喜欢吃的菜,童童就可能不顾大家的需求,把预备添的菜自己几乎包圆。做值日打扫卫生,他总是要把自己做的工作与别人的比较,唯恐自己多做,别人少做。

“童童缺乏获得师生认可的资本。”有着近十年班主任经验的秦素以自己的经验说,“童童是家长心目中的好孩子,这是天然的,不需要童童努力的。因为几乎在所有家长的心目中,自己的孩子都是天底下最好的孩子。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就告诉了人们这一点:身在外地的父亲托朋友给自己的孩子带一包糖果,朋友不认得他的孩子。这位父亲就骄傲地说:‘我的孩子是天底下最漂亮的!’结果朋友的孩子吃到了这包糖果,因为这位朋友看来看去,还是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最漂亮的。”

然而,在人群中,一个人赢得朋友是需要一定资本和努力的;在一个班级中也是如此。一个学习好、守纪律、有特长的孩子,自然比学习差、上课总影响课堂纪律的孩子更容易获得人缘。

目前,9岁的童童似乎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童童似乎用一种充满敌意的方式来吸引老师和同学的注意,这实际上是他强烈的自尊心需要。”秦素分析说,“既然一开始,他就没有在集体生活中找到位置,但是他必须要有一个位置,那好,我就和你们对着干,让你们不能小瞧我。他总是用恶作剧在告诉大家:瞧!我在这里!”

北京博凯全纳幼儿园园长、著名幼儿教育专家殷红博指出,学生在家与在校表现不同,说明家长的教育出了问题:家长没有为孩子尽早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对幼儿园或学校的规则和要求感到约束和不适应,因而回到家后,从不同的角度宣泄在校的约束和不适应;家长没有在孩子小的时候树立良好的模仿榜样,孩子在家看到的父母和在其他场合看到的父母有明显的行为差异,父母这种行为的不一致对孩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严格,使得孩子养成了任性、散漫的习惯;家长溺爱孩子,孩子养成了骄横、任性、散漫的性格;家长管教孩子缺乏尊重和耐心,简单、粗暴,也常常能引起孩子对家长的逆反心理,在家中表现出不合作或做出一些不合常规的举动。”殷红博说,“另外,家长没有尽早培养好孩子建立责任心和利他精神,孩子常常自我中心,对自己缺乏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一旦脱离了学校或幼儿园的约束条件,就会表现出对自己或他人的不负责的行为。家长也缺乏对孩子真正的理解和沟通,这也会造成孩子对家长的理解和尊重。一旦孩子缺乏了对家长的尊重,家长也就丧失了对孩子教育和榜样的权威性。”

调整对孩子的片面看法,培育孩子人际交往与融通

针对目前童童以及与童童有类似遭遇的孩子及父母的现状,秦素老师建议家长首先要调整自己眼中的孩子童童与已经上学了的学生童童,从而更全面地认识童童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不能只是一味地指责和抱怨学校,而要改变自己眼中孩子永远是好孩子的情感偏差;其次要多和老师进行沟通,观察和思考童童这些行为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找到问题的根源。

“如果是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家长一定要进行自我调整,帮助童童学会体谅和关心他人,学会融入集体生活。”秦素说,“同时要配合老师,矫正童童的行为。针对孩子自尊心比较强,同时又很自卑的特点,从孩子最喜欢的科目入手,让孩子把学习搞上去,至少有一门要很突出,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入园须知

殷红博则给正在遭遇好孩子变成问题学生的家长提出自己的建议:家长为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样,在不同的场合,家长都要表里如一,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引导孩子以自己为榜样,告诉他正确的为人处世方式;家长要尽早培养孩子的上进心,引导孩子性格开朗、大方,尤其鼓励孩子勇敢与陌生人打交道,培养孩子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家长要尽早为孩子建立行为规范,引导孩子尊重长辈,友善与同伴打交道;家长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自我服务意识,不要依赖他人,尽量不要给他人添麻烦;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情感和独立人格,不要轻易伤害孩子,不要让孩子感到学校或幼儿园与家庭过大的心理适应差异。

本网站小编总结:父母与老师看待孩子的角度不同、立场不同,往往所得到的结果也是不相同的,因此希望家长们都能够全面的认清楚孩子此方面的问题,并及时的帮助纠正与解决,使孩子尽快的适应集体的生活!

zj09.com小编推荐

早期教育变成了早期摧残?


不要把早期教育变成早期摧残

比选择早教机构更重要的是,家长应学会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适应能力和爱的能力,关注智商与情商的和谐发展。

“调查显示,七成以上的家长认为,早教就是提前学习汉字、英语(论坛)和数学。这个可怕的误区导致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厌倦上学。”沃建中说,北京某小学一年级的厌学率2年内上升了7个百分点,而厌学者大都接受过所谓的早教。

沃建中曾接待过一名“神童”。他6岁认识2000个汉字,能背110首古诗,会算100以内的加减法。上学后,课堂上他不听课,因为都会,一年之内连跳两级。到了三年级,开始听不懂了。因未养成听课习惯,成绩迅速下滑,产生挫败感,一心想退学。

“不要把早期教育变成早期摧残。”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这个“神童”的不幸并非孤例。我国的儿童、青少年乃至大学生,虽然学业成绩上不亚于发达国家的孩子,但普遍表现出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主意识,做事被动胆怯,缺乏对环境的适应和应变能力;不懂得人际交往的技巧,人际关系差;只要求别人照顾,却缺乏同情心和帮助别人的能力;在家不懂得尊敬自己的长辈,在外缺乏社会责任感。这些缺点大都源自重知识灌输、轻人格培养的育儿积习。

“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人:或滔滔不绝地高谈阔论,不顾及周围人感受;或他人讲话时,迫不及待地打断、插话。”沃建中认为,“这种交流时不会听别人说话的毛病,与婴儿期缺少一种训练有关10个月大的宝宝,应学会用眼神追踪父母的身影,学习以别人为中心。”

“关注智商和情商的和谐发展才是早教的要义。”沃建中强调,选择早教机构固然重要,但是家长都该学些发展心理学的知识,能够陪伴和指导孩子更为重要。

怎样训练儿童思维能力?沃建中举了一个例子,铺着台布的桌子上有只苹果,刚会走路的宝宝想拿到它。聪明的妈妈不会代劳,而是鼓励他想办法解决问题。宝宝试了多次够不着,妈妈就把桌布递给他,和他一起慢慢拉,苹果最后就落下来。

怎样培养健全人格?着力点是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适应环境能力、爱的能力和公民意识。比如,从1岁半起培养婴儿自我服务技能,包括系鞋带、穿衣服、洗脸、刷牙、吃饭等,增强其独立性和成功感;训练从爬到走的最佳方法是,先教孩子学会爬,而后鼓励他扶墙站起来,再沿着墙走。培养其勇敢、独立意识。

再如1岁开始抓自律。发展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糖果实验”。上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瓦特·米伽尔给一些4岁小孩子每人一颗非常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可以吃糖,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则能吃2颗。研究人员经过十几年的跟踪实验发现,那些忍住诱惑的孩子,成年后在事业上更易成功。“延迟满足”一词由此诞生。1岁多的孩子最喜欢的事是吃,“延迟满足”训练就从这里起步,“先给大人分享,然后自己吃”。

让所有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通过完善制度设计和提供公共服务,创造条件让贫困儿童获得服务,解决我国儿童早期发展过度商业化、精英化的问题。

“传统的早教提法应该用科学的'儿童早期发展'表述代替。”蔡建华介绍,“'发展'的概念更为贴切,包括营养、体格、心理、情感和社会能力等要素。”

“投资儿童早期发展是打破贫穷代际传递、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选择。”蔡建华表示,随着我国跑步进入老龄社会,20年后,65岁以上老人将占总人口的1/5。维持经济增长和赡养老人的负担,将落在当今婴儿们的身上。目前,全国每年约有1600万新生儿,0-3岁儿童约5000万人,其中61%在农村。农村儿童中,1/3的孩子是双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其情感、社会和认知发展方面越来越多地出现压抑迹象,迫切需要儿童早期发展成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方向。

然而,由于当前儿童早期发展投入低,仅占GDP的0.01%,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0.9%的水平,而且服务覆盖面不足,市场处于粗放型发展的初级阶段,商业性机构大都以赚钱为目的,不是把“培养人”作为目标,市场对象呈“精英化”趋势。贫困儿童缺少获得这方面服务的机会,成为我国儿童早期发展的突出问题。

“让所有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据蔡建华介绍,2011年,教育部、国家人口计生委、卫生部等七部委联合颁布《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将儿童早期发展工作纳入人口计生公共服务范畴。目前,相关政策、标准等制定工作正在进行。现在已完成0-6个月婴儿《入户指导方案》公开征集,《婴幼儿早期发展测评》已在中国人口网主页挂出,供大众免费使用。婴幼儿发展指导师的职业标准和培训工作正在加快推进,北京市去年已培训200人,今年计划再培训200名,通过她们入户指导,教会父母们怎么科学育儿。各地已建立的50多个试点正在探索创新服务方式,如发放服务券、开展信息化服务等。在这方面,国外的一些经验值得借鉴。

美国从1965年开始,针对所有贫困儿童实施两个计划,即开端计划和儿童照料计划。前者由政府选择一些机构,为贫困家庭入户指导,一年服务32次。后者是政府发放服务券,家长自行选择服务机构。

“通过努力,我们将提供服务半径3公里、全覆盖的儿童早期发展基本服务。”蔡建华表示,公共服务的推进将促进市场行为的规范。

“儿童早期发展任务不能完全托付给商业性机构,教育中许多东西是金钱买不来的,家长必须身体力行。”孙云晓提醒,多陪陪孩子,与孩子一起成长,亲子关系好坏决定教育成败。

市场被贴上“高价”标签

0至3岁的娃娃一堂不到一小时的课,少则百八十元,多则二三百元,内容良莠难辨。

“如果从孩子出生第三天开始教育,那就已经比别人晚两天了。”时下流行的这句早教口号,不知打动多少年轻父母的心。于是,0至3岁的娃娃越来越多地奔波在“上学”路上。

在北京市朝阳区建外大街的一家国际儿童教育中心里,5个不到一岁的小宝宝偎在妈妈怀里,跟着边做手势边唱英文歌的老师,在妈妈的帮助下刮刮鼻子、摸摸眼睛,学做一些肢体动作。

“对于80后的家长们,早教正在成为一种育儿时尚。”该中心负责人对记者说,“每天有很多父母预约试听,来上课的孩子一岁半的居多,最小的只有28天。”

“这里开设音乐、娱乐、艺术课,整套课程打完折也要1万多元。”一名带女儿来该中心上课的妈妈说。

在不断升温的早教潮中,市场被贴上“高价”的标签。

“目前,0-3岁儿童教育市场多为商业化运作。一堂不到一小时的课,少则百八十元,多则二三百元。”国家人口计生委培训中心主任蔡建华介绍,经过10多年的快速发展,国内早教机构雨后春笋般地繁荣起来,既涌现出红黄蓝、东方爱婴等本土品牌,也活跃着美吉姆、金宝贝等国际名牌,但普遍价格不菲。

据了解,东方爱婴在一线大城市每课时收费150元,整套课程(72课时)优惠价为8100元。外资品牌高端代表金宝贝,在北京12次课时的课程每小时收费280元,96次课时收费超过1.7万元。即便一些幼儿园所办的走低端路线的亲子园,每小时收费也达60-80元。

除了收费高,市场发展也呈现无序状况。根据相关规定,教育部门负责3-6岁学前幼儿园的准入和管理,对0-3岁教育机构没有监管职责。目前,各类相关机构多以“信息咨询公司”、“科技发展公司”等名义在工商部门注册,进行商业运营。而“早教”的特殊授课形式,又让工商部门很难监管。监管机构缺失,导致办学标准、师资准入、监督考核等制度处于无序状态。一些机构的老师根本没学过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培训十几天就上岗了。很多早教机构设在商务楼或商场等人流集中的地方,楼层普遍较高,基本没有幼儿专用拉手、护栏,安全隐患令人担忧。

面对良莠不齐的早教市场,于慧和丈夫起初不打算追风赶潮。“我本来不信早教机构的宣传,但我们小区的孩子几乎都在上课。儿子快2岁了,说话还不连贯,而邻居家上过课的同龄女孩早就能背唐诗。”最后,于慧沉不住气了,也给孩子报了一个班,“他们都冲出起跑线了,我们没准备好也不成!”

也有始终不为所动者。“一切顺其自然吧。咱们小时候没有早教,现在不也挺好的?”初为人父的小张认为,3岁以下的孩子还太小,早教与否无所谓。

早期经历关乎终身健康和幸福

儿童早期的激励和学习经历会影响大脑发育,进而影响生命后续阶段认知和社会情感发展。

对于0-3岁的宝宝,早教究竟有没有用?

上世纪90年代,一种传统的育儿法“沙袋喂养”,仍在山东、湖北两省部分地区流行。即将出生不久的婴儿,放入盛满细沙的袋子里喂养。用沙土代替尿布,一天换一次土。母亲只在喂奶时看看孩子。经过一段无激励的日子,婴儿变得安静了,无悲无喜,不再表达感情。学者研究发现,“沙袋儿童”的平均智商低于正常人。

“儿童健康发展不仅有赖于营养,也离不开激励。”蔡建华说,国际经验和相关研究表明,儿童的早期激励和学习经历影响大脑发育,进而影响健康生命后续阶段认知和社会情感发展。

“眼下,小学生动作不协调的多了,运动能力弱了,有的孩子甚至打球、跳绳都不会,婴儿期缺少爬行训练是一个重要原因。”北京师范大学(微博)认知发展研究室主任沃建中说,美国斯坦福大学一项为期5年的调查显示,婴儿6-8个月时,是否进行爬行训练,可使动作协调能力相差20%。

在语言发育方面,沃建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名6岁小男孩上学面试时,讲不出话,被北京一家知名精神卫生研究所诊断为孤独症。孩子的妈妈不甘心,带孩子找沃建中咨询。经过仔细了解,揭开病因的迷雾。

原来,小男孩的妈妈十分内向,很少跟他交流。孩子1岁时,父亲出国学习,家里请了一名同样少言寡语的农村保姆。在两位大人的沉默陪伴下,孩子语言发育迟缓,不会正确表达。比如,他说“妈妈,狗狗”,表达的却是“想喝水”的意思。一年后,爸爸回国见状,不仅未及时纠正,反而常模仿孩子的话语哄他。结果,在幼儿园里,孩子常自言自语,别人不知所云。

小男孩最终被确诊为语言障碍,而非孤独症。通过一年半的艰苦矫治,如今已基本恢复正常。

“一岁半至两岁是语言发育关键期。看护人的行为影响儿童语言能力。”据蔡建华介绍,美国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公布的调查数据表明,家长与婴儿说话的数量与婴儿词汇量的关系,从孩子16个月后开始显现。到36个月时,语言交流多的家庭,孩子词汇积累可达1200个。而不爱说话的家庭,孩子的词汇量不足400个,差距超过3倍。

该调查还显示,在生命最初的3年里,儿童遭遇七八次严重负面体验时,如贫困、营养不良、看护人有心理疾病、单亲家庭、受到虐待、被忽视、母亲受教育程度低等,90%以上者发育迟缓,成人阶段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是正常人的3倍。

“儿童早期经历关乎终身健康和幸福。”蔡建华表示。

家长们如果真的是为了孩子好,那就请您们“高抬贵手”,不要你自己可爱的儿女。

宝宝过份依赖原因何在呢?(元旦亲子教育专题)


前言:宝宝凡事都喜欢依赖父母,这是家长们一直都很犯愁的问题,那么宝宝们为何依赖性强呢?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原因及其应该如何才能改变过于依赖宝宝的家长吧,独立性的宝宝才更加能够立足到社会!

混乱的规则让他内心充满冲突

孩子在出生时,并没有学习与掌握这个世界的各种规则,所以,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艰巨的任务,那就是学习各种规则。

但父母或者养育者,往往用自己的习惯与孩子沟通,更让孩子感到困难的是他们对于规则并没有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或者明确的说明过程。像在大雄家中,妈妈从未对大雄明确解释“妈妈和你并不是一体的,你是独立的个体,有些事情是需要你自己面对、自己解决的。”这次妈妈帮大雄解决这件事,下一次可能就不行。

孩子就会因此而产生左右冲突的情况,他不知道如何取舍,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做。当孩子对世界间的各种规则,无法判定对错,也无法知道具体的边界,无所适从时,就会形成种种负面的情绪和攻击性的行为。亲子网

育儿建议:建立界限从家庭开始

在家庭里,我们和孩子之间,也需要建立起来一定的边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学到与他人建立良好的边界。

1、用爱和尊重树立起家庭的边界

父母往往会忽略界限问题。当孩子进入到家庭的各个区域时,觉得都是家里,没关系,并没有足够的指导。这时候,孩子就容易以为,家庭里甚至外面的每一寸地方,都属于自己的,如果父母从小就能用关爱的方式给孩子适当的指导,例如温柔地告诉宝宝:“这是宝宝的地方,这是父母的地方,要进入到父母的房间里,就不能随便翻动东西,有什么需要,要和父母说。”那么,孩子从小就知道这个世界有一块地方是不属于自己的,从而建立起清晰的边界,当与家庭之外的世界接触时,也更容易建立明确的界限。

宝宝妈妈就利用颜色来做一个有效的区分:她将宝宝可以自由活动的空间,如客厅和宝宝的房间涂成浅蓝色,在这个区域里,孩子可以自由的活动,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吃各种食物,也可以不向大人请示。而将父母的卧室,涂成黄色,意味着孩子可以进入,如果要取用什么物品,则需要向大人请示。至于各种电器开关所在位置,还有厨房,则在前面标一条红线,意味着这个区域不可以随便进入,如果要进入或动用的话,而需要大人的同意。通过严格执行,在宝宝的内心中,建立起一个清晰的界线,对于以后再建立各种规则来说,是非常好的起始方法。

2、用界限帮助孩子建立起独立自我

自我与世界的界限产生问题,不仅仅影响着各种规则的建立,也会使孩子的独立自我难以形成。当孩子与父母的界线不清时就会认为父母与自己是一体的,难以分开的,既然如此,自己所遇到的各种困难与挫折,父母也应当来一同承担。如此一来,就会将自己理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也都推向父母与家庭。这都是因为这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建立起与父母的良好边界,并由此发展出独立的自我。父母应该用行之有效的方法,为孩子建立起边界。小孩子才会鼓起足够的勇气,去应对世界上的各种挑战。由此,才能建立起独立的自我。

但孩子的心中本来是没有边界,要想建立起相应的规则,本来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现代社会里,父母与孩子的交流,越来越复杂与微妙。边界的建立也变得更加不易。在这里,有几个小方法可以参考:

方法一:父母需要以身作则,任何规则如果只是针对小孩,而父母可以置身度外,那这个规则肯定不容易被孩子所接受。例如有的父母要求孩子做作业,但自己却在一旁看电视,看得眉飞色舞,却要孩子专心。亲子教育

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这非常难以做到,也很难有好的效果,请家长们记住一个道理,要让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也要做到,身教有时候比言传更重要。

方法二:边界的内容必须清楚简单,什么是可以做,什么是不能做,如果太模糊不清的界限,最好不要与孩子分享,也不要让孩子执行。否则孩子容易迷惑,内心也容易左右为难。反而效果不好。

方法三:要保持有良好的沟通。家长总是喜欢独断专行,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这思考问题,甚至帮孩子去决断。这种不尊重孩子的方法,容易引发孩子的拒绝,很难建立起良好的界限。

本网站小编总结:在孩子小时候家长们都爱替小孩子做决定,帮助孩子做一切的事情,久而久之,小宝宝就会从思想上变得懒堕,进而越来越不愿意思考,凡事就很容易养成依赖的习惯,所以希望家长们能够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自立的习惯!

如何在游玩中教育孩子呢?


教育孩子不一定非要从书本上得到,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就可以让孩子学到许多的知识,并且还不会让孩子有厌烦的心理,反而还会让孩子乐在其中,以下就让我们结合实例来见识下吧!

我家昇仔4岁了,自从他入幼儿园后,感觉他和以前有许多不同,他的独立自主性一天天萌芽,他的任性、捣蛋又让你头疼。

昇仔每次回家上楼,他还是习惯要我们抱。

这天,我左一包右一包地拎了不少东西,昇仔还像往常一样,张开小手等着我抱他。我讲了一大堆道理,他就是不干。联想到近期昇仔喜欢与表姐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谁猜赢了,谁就可以前进一步。于是,我和昇仔玩起了“剪刀、石头、布”游戏,谁猜赢了,就上一层楼,结果是昇仔第一个走进家门,他还高兴地举起小手说:“我赢了。”原来,单纯的说教孩子是听不进去的,只有寓教于乐,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早教网

每逢上街或是去超市前,我们就约定不买零食或者只能买一件东西,如果昇仔还要吵着买东西,那么我们就钩钩小指,跟昇仔说:“昇仔和妈妈约定好的,说到要做到哦!”通常情况下,昇仔还是会遵守约定的。当然,孩子小,对于有些道理不能了解,但可以让他慢慢体会,形成正确的为人处事的规范。

如何对孩子进行早期阅读和对数学感兴趣,是每个父母都关心的话题。可是,对于刚4岁的昇仔,如何让他对数学感兴趣,理解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呢?我觉得“玩纸牌”的游戏挺不错的。通过游戏,昇仔会数数了,从1-100基本上没问题。于是,我又教他玩“钓鱼”游戏,1钓9,2钓8,3钓7……在游戏中,孩子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专家点评:

游戏是6岁前的儿童最喜欢的活动,也是他们的主要活动。所以,多和孩子玩游戏,孩子各方面发展都受益。当然,可以把数学、规则等通过游戏来让孩子学习,但是孩子也很需要玩纯游乐的游戏(如追逐、捉迷藏)、在大自然中的游戏(玩沙、玩水等)和生活中的游戏(过家家等)。早期教育

本网站小编总结:游戏是许多的小朋友都喜欢做的事情,但是如何才能将学习与游戏联系在一起这就需要看父母们的智慧了,希望以上的文章可以帮助为父母们提个醒,学会让孩子在游玩中学习!

教育好孩子父母要知晓的BB弱点


我不知道其他家长是否有过这样的尴尬:你知道孩子能做好,也希望他有所表现,但孩子偏偏来个“不给你面子”;你想尽办法鼓励他,他似乎也有了一点自信,可一遇到问题,他又“临阵脱逃”了,现实离期望总有一段距离,我着实为这一点烦恼过。

现在这样的烦恼不再困扰我,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我有了新的认识,我不再用我们成人的期望去影响孩子的发展,更确切地说,不再用成人的经验去阻碍孩子的发展。孩子就是孩子,他有成人所不能体会的恐惧,担忧,也有成人所无法体验的快乐、喜悦。你认为快乐的,孩子未必如此认为,相反,你认为痛苦的,孩子也许反而觉得有趣。我认为家长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揣摩孩子对事物的看法,判断孩子的情绪所包含的真正意思,从而寻找方法让孩子对事物的看法成熟起来,让孩子的情绪稳定起来,让孩子的性格完善起来。

我的孩子往往会有以下的情况:

害怕

从小孩子胆子就不大,害怕跟陌生的小朋友玩,害怕失败,害怕新事物,晚上睡觉不敢一个人睡一个房间。

以前,我常常告诉他,没什么可害怕的,不信你试试看。结果孩子还是,不仅如此,第二次胆子更小了。

现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总是先鼓励他把他的害怕说出来,从而判断他到底害怕在什么地方。比如,他害怕和陌生的小朋友一起玩,作为他的父母,我们首先鼓励他把自己害怕的情绪说出来,目的是:

1.从心理角度上讲,让他懂得任何想法都可以和父母交流,能说出自己最害怕的事,是克服害怕心理的重要环节。

2.父母只有在了解了孩子的想法之后,才有可能"对症下药"。

3.父母和孩子之间可以无话不谈,亲密无间。

我们了解到他是怕陌生小朋友弄坏他的玩具,对他动手动脚,他"搞不清楚他们凶不凶",我们知道后做了这样几件事:

1.请我们的朋友带了孩子到我们家来玩,事先只跟孩子说有爸爸妈妈的朋友来玩,(我们选择的朋友大多孩子都比较温和)朋友来了之后,很自然地大人在一起说话,孩子在自己房里玩。

我不时地送去他喜欢吃的东西,顺便观察他的情绪。事实上他根本没意识到这是在跟陌生小朋友玩。他们玩得很开心。--这里我们"策划"的第一场:在他熟悉的环境中接触陌生小朋友。

2.双休日经常带他去草地踢球,或去儿童乐园玩,一开始我们跟他踢球,后来借口说太累了,要不然你跟那个哥哥踢吧,等一会我们再踢。果然他"上当"了。--这是我们"策划"的第二场:在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时接触陌生小朋友。

3.带他去朋友家,把他丢给朋友的孩子(陌生小朋友)

这是我们"策划"的第三场:在陌生的环境中接触陌生小朋友。

关键:不要让孩子觉得你是有意安排的,淡化"陌生小朋友"这个词组。

现在我的孩子在与陌生小朋友的交往中不再说害怕了。

使小性子

孩子星期五从幼儿园回家大多数时间都是高高兴兴的。常常跟我们谈起幼儿园里的事情。但有时候也爱使小性子,如三个人在一起时不许我和他爸爸交谈;一不称心就大哭大闹,甚至赖在地上不起来。

有时我们非常恼火,本来一切都好好的,但孩子也会莫名其妙大发其火,弄得我们也跟着一起发火,于是难免有打骂。

我们常想,孩子为什么会使小性子呢?事后问孩子,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一次,孩子又耍脾气了,他爸爸有些不耐烦,有点要打他的样子,我跑去把他抱起,说了类似"佳佳一个星期没见到妈妈了,妈妈好好抱一抱,像抱小毛头一样地抱"之类的话。孩子还在哭,但哭声明显小了,之后再给他一个台阶下,如建议他玩一会儿电脑,看一会儿电视等,他是个机灵的孩子,一下子领悟到妈妈是在"帮"他,于是眼泪一擦,甚至会说:"刚刚我是骗你们的。"便跑去玩了。

由此我想到,也许正是由于孩子一个星期没见到父母了,才想用发脾气使小性子等手段来引起父母的注意。从那以后,我们总是用"和孩子拥抱","亲亲孩子","说一些思念的话"等举动让孩子明白,虽然一个星期没见到他,他依然是我们最亲爱的人。我们发现他耍脾气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纵他,事后的教育仍十分重要。我常常告诉他:"其实你发脾气的时候我很想揍你一顿,或者想我再也不愿见到你了,对你刚才的行为,我真的感到很生气,但是妈妈还是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了,如果一个人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他就长大了。"

我们在家中常常做各种游戏,有一种游戏就是表演:表演各种角色。通过各种角色的扮演,教育孩子什么样的人最受欢迎,什么样的人最惹人讨厌,从而培养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与人友好相处的本领。

作为家长,我深深感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多么重要,孩子的健康成长单靠学校是不够的。同样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各不相同,有的孩子很可惜,论聪明才知可以说很出色,但是由于家长不重视家庭教育,这些孩子在心理上存在着很大的障碍,行为上有着很大的缺陷,最终影响了学习,也打破了家长望子(女)成材的良好愿望。

今天的后果来自昨天的错误,当我们面对孩子的问题、缺点和困惑时,真该想一想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父母要抓好孩子的0岁教育


宝宝,3岁定终生?

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年轻妈妈从怀孕到宝宝出生,都能接受一些正规的孕期、生育知识指导。而宝宝出生后,到进幼儿园这段时间,也就是0~3岁阶段,很多的妈妈、爸爸们却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接受到系统的、正确的有关养育宝宝的知识、技能的指导,耽误了宝宝的发展。例如,年轻的爸爸、妈妈自己没有时间,只能让家里的老人隔代养育,后来却发现孩子特别任性;同一个家庭中,爸爸、妈妈对宝宝的态度、方法不同,或过于严厉,或过于溺爱,宝宝变得无所适从;还有的家长对宝宝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不予纠正、指导,或者不知如何指导、纠正等,面对这些问题,毫无经验的年轻妈妈、爸爸们要么解决方法不正确,要么束手无策。

大量研究表明:按照人的发育成长规律,0~3岁的宝宝正处于人生的开始阶段,这一时期的发展,其影响会一直延续到成年期。许多成人期的疾病和心理行为障碍,总能在婴幼儿期找到相关的因素和病因;另外,儿童的早期发展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和可塑性,会同时受到环境中正面和负面两方面的影响;而且,每月、每周,甚至每日都在发生变化,这种快速变化的过程,增加了宝宝早期对内在的和外部的环境因素的敏感。因此,不论是内部还是外部的因素有变化,都可能对宝宝今后的健康生长、发育产生影响。

宝宝的第一份人生财富

0~3岁宝宝早期的发展指导建立在对宝宝各方面的科学测评和分析的基础上,而这些分析、指导的过程都将详细地记录在宝宝的健康档案当中。在国外,健康档案非常普及,因为它可以让人们随时掌握自己的健康状况,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疾病预防。因此,父母会从孩子0岁开始就替孩子建立健康档案,每年孩子都会做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并记录在档案里。这种全面的健康检查不仅能培养孩子预防疾病的正确方法,还能教他们认识到健康对自己的重要性。这份健康档案将伴随孩子成长,成为您为孩子准备的最珍贵的人生财富之一!

所以,建议培养孩子养成每年定期体检1~2次的良好习惯,并通过专业的妇婴医院给孩子建立一份全面的、连续性的健康档案,通过动态地观察儿童生长发育趋势,早期发现并消除不利因素,早期进行干预,指导科学育儿及疾病防治,以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

聪明宝贝,怎样炼就?

0~3岁宝宝的早期发展指导,是从宝宝出生开始为宝宝建立健康档案,对宝宝进行月月跟踪--阶段评估--个性化的干预措施--再评估--再干预等早期教育指导模式。其中,跟踪的内容覆盖了喂养护理、体格测评、健康检查、心理行为发育跟踪、运动发育跟踪等等;评估包括量表评估,如智力测评、社会生活能力测评等;另外还有观察性评估如宝宝和父母的沟通、在和宝宝做游戏时的观察等。这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立体、系统的测评、干预、指导模式,能让新手妈妈、爸爸及时掌握宝贝的各种变化,发现问题的缘由所在。这些方式包括:

1.健康检查:通过系统全面的健康查体,防疾病于未然;制定个性化健康指导方案,使宝宝健康成长。

2.体格测评:生长发育曲线图,动态记录宝宝生长发育情况;利用身长体重比的数据,能衡量宝宝的生长是否均衡,指导父母及时调整喂养,及早预防肥胖及营养不良。

3.行为心理:观察游戏中的宝宝,发现他的认知、语言及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表现,对宝宝的神经系统发育做综合评价,并指导家长随时调整自身及和宝宝的交往方式,顺应宝宝心理发育需要,使宝宝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社会适应性强。

4.运动发育:通过运动中宝宝的反射、姿势以及不同体位,手及手眼协调的表现,发现是否有环境剥夺了宝宝的正常运动能力。

5.发育评估:通过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适应能力和社会行为的量表评估,及时发现宝宝发育是否均衡,并发现不足,及时调整干预措施,使宝宝平衡发展。

6.社会成熟度:通过独立生活、运动、作业操作、交往、参加集体活动及自我管理的量表评估,及时了解宝宝的社会生活能力,尊重宝宝个性发展的同时,使得宝宝获得更强的社会生存能力。

7.妈妈沙龙:别人的优秀宝宝是怎么教的?自己的宝宝应该怎么管?听更多妈妈讲育儿经验,听儿科专家的科学育儿知识,针对妈妈们关注的话题及育儿过程中的疑惑开展讲座及交流,帮助父母更好地读懂宝宝,并通过专家现场答疑解惑,给予专业指导。

8.亲子活动:儿童早期发展并非单纯知识、技能的教育,重要的是宝宝的能力培养和性格引导。让孩子多和其他宝宝交往接触,能培养宝宝对外在事物的感触能力、交流能力和审美能力。类似“宝宝交友会”这类的亲子活动,能为同龄宝宝的交流创造必要的条件和更为宽广的环境。

从这些方式来看,年轻的妈妈不难发现,其实0~3岁宝宝的早期发展指导不仅仅只针对宝宝,另外一个指导的对象就是父母自身,而且这里涉及的不仅仅是宝宝的健康问题,还有宝宝的心理、性格、交往能力、与父母及外人的沟通能力等等。这种母婴指导模式通过妇婴医院专业人员的指导,帮助孩子的同时,也为父母提供具体、精准、个性的解决方案。

总之,新手家长们对于遇到有关宝宝成长的头疼问题可以向经验的妈妈及专业的人士进行咨询。其实0~3岁宝宝早期发展同样具有规律可循的。

小学生早熟原因何在?(幼儿入园指导)


前言:据相关的调查得知,目前孩子们早熟的的现象越来越小儿化,有的甚至小学还没有毕业就谈起了恋爱,那么针对小孩子们早熟的问题应该如何如何解决呢?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原因吧!

是什么“催熟”了孩子?

“现在已经六年级了,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要分开了,真的很伤心。”稚嫩的字迹让人难以想象,这竟是一个小学生的“情书”。前不久,广州某小学开展青春期教育,将“早恋”题材话剧搬进了校园,原本属于“大孩子”的青春期,现在也逐渐成了“小不点”的困扰。

“我是小学生,已经四年级了,我们班很多人都有喜欢的人,偷偷恋爱,我发现我也有喜欢的人,怎么办呢?”20年前,“早恋”发生在高中;10年前,“早恋”发生在初中;现如今,“早恋”已经进入小学。怀着朦胧的“喜欢”,有的小学生向异性表白,并且一本正经地谈起了“恋爱”。有资料显示,现代青少年进入青春期的年龄普遍提前,大部分学生在五六年级就已经进入青春期。入园指导

是什么“催熟”了孩子?可以说,从在妈妈怀里吃奶开始,孩子就在和大人看一样的电视剧,各种内容防不胜防;上网一不留神就会蹦出美女,轻按鼠标就会迈进“陷阱”;垃圾色情短信不请自到,学生们相互转发,乐在其中。“男人不坏,有点变态;男人不流氓,发育不正常。”这是一学生家长在儿子手机上看到的短信。

饮食不当也成为一些孩子早熟的生理原因。比如蛋白粉等保健用品可能造成女孩提前发育;长期食用含催熟剂和保鲜剂的反季蔬菜水果,会导致一些孩子发育紊乱;经常吃含有激素的肉类快餐、膨化油炸食品等会使孩子性早熟。

吃着防不胜防的激素类食品,耳濡目染本不该接触的成人社会,孩子们的早熟也就不足为怪了。

友善对待胜过强烈反对

“随着青春期的发育,异性之间的交往是正常现象。”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心理学者中指出,从发展心理学来讲,幼儿园阶段是无性别差异阶段,小学低年级认识到性别差异,小学四年级后两性间的疏远期开始,比如在课桌上画“三八线”,之后懵懂的感情开始萌芽,因此“早恋”是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

青春期的孩子生长发育迅速,心理、生理处于突变阶段,是一个人行为习惯、兴趣爱好和性格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会出现叛逆、冲动、好奇、喜欢群体行动等倾向。“知心姐姐”卢勤认为,孩子“早恋”,对很多家长来说,“刑讯逼供”、围追堵截,或软磨硬泡、苦苦哀求,虽然软硬兼施,但往往效果不佳。孩子处在青春期中期时,异性对他们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这时候,如果父母强烈反对他们与异性交往,他们会抱怨父母给的自由太少,进而会在情感和行动上与父母产生强烈对立。友善的朋友式关系,会比强烈反对效果更佳。

心理学者中认为,“黄河的水是堵不住的,最好的方法是疏。遇到这样的问题不能马上下结论,父母应该给孩子自己交往朋友的空间。所以最好的方法是理性引导,这样可对两性关系起一种延缓作用,而不是阻止作用,让孩子明白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是正确的。”

“男孩女孩,男生女生,男人女人,这是一个人长大的必经过程,任何人都不可回避。认识异性,是成长中的必修课。”卢勤认为,这一课,父母应该和孩子一起上,青春期性教育知识尤其应该父母与孩子一起学。“青春的路上,我们和孩子应该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入园须知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执行主任认为:“青春期只是个放大器,成长中一直就有欢乐、痛苦、矛盾和纠结,只不过在特殊的生理、心理环境下被放大了。用什么心态面对青春期,对家长来说尤为重要。”青春期的问题就像是“假性近视”,很多问题看起来到了严重得不可收拾的地步,但其实还没有发生“器质性的病变”,及时纠正和引导,一切都能重回平静,否则弄假成真,后果不可想象。

青春期教育在青春期之前就应开始了。孩子出生后就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发现他的问题,培养他健全的人格,这样当青春期时,家长才能做到尽可能地给他时间和空间,让他经历成长的痛苦,适时给他引导,等待他从一只可爱的小青虫蜕变成美丽的蝴蝶。

本网站小编总结:是什么因素使得小孩子们变成熟年龄越来越小了呢?这是一个值得家长们深思的问题,希望看了此篇的文章,家长们都能够更多的了解相关的信息,还孩子一个天真的童年生活!

造成孩子任性的原因有哪些呢


任性是幼儿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我们放任幼儿的任性,将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因为任性的幼儿很难与同伴友好合作、分享、协商,他们往往随心所欲,很难作出利他(如关心、谦让、助人、同情等)的行为。幼儿任性还会影响成人、同伴对他们的评价,并由此影响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任性的孩子通常借助在地上打滚、不停地哭闹、乱扔东西等行为来表现他们的情绪、要求与脾气。如果这些消极行为经常发生,就会强化他们的不良个性品质。同时,幼儿任性时通常会伴随着烦躁、忿怒的情绪。一次情绪失控对身心影响不大,经常性的情绪失控,就会对健康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了。

任性的形成原因和对策

那么,造成幼儿任性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

1、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当。孩子任性时家长的态度如何,家长是否注意孩子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等等,这是关系到孩子是否任性的重要原因。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独生子女比例的增加,不少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孩子想怎么着就怎么着,缺乏行为规范和自我约束意识。还有的家长对孩子在知识方面要求严格,而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社会适应性等方面没有要求,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的教养方式必然会造成幼儿的消极创造性行为。

2、同伴交往机会缺乏。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出现了不少"高楼儿童",这些孩子很少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玩。同伴的缺乏,导致幼儿的玩伴由成人来替代。由于亲子交往常常炒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因此往往是成人造就孩子。在这种不平等的交往情景里,如不是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孩子就会缺少互助、合作的意识,缺乏谦让、自制的行为。

了解了孩子任性的原因,我们就可以运用以下方法来进行教育:

1、明确要求,预防在先。家长平时对幼儿的行为要有明确的要求,如制定一些简单、明确的规则。规则一旦制定,就要坚决执行,以此来规范孩子的行为,如待人接物的礼貌要求,作息时间的安排等。这些规则可以使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应该受到一定的约束。

2、家长教育孩子的要求、观点应保持一致。尤其在孩子任性时,家长应统一要求。如果一个严,一个宠,那么孩子的任性会越演越烈,很难得到改正。

3、采用"负强化"的方法。当孩子任性时,有的家长大声训斥、恐吓,甚至打骂,这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还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幼儿进一步用任性的行为来与家长抗争,从而使他们更任性。家长可以用"负强化"的方法,即以不予理睬的方法来对待孩子的任性。例如,孩子吵着要买玩具,甚至在地上打滚,父母可采取不劝说、不解释、不争吵的方法,让孩子感到父母并不在意他的这些行为。当孩子闹够了,从地上爬起来时,父母可以说:"我们知道你不开心,但你现在不闹了,真是一个好孩子。"并表示出高兴、满意和关心,跟他讲道理,分析他刚才的行为对不对。这种"负强化"的方法往往比较有效。

因此,家长们一定要重视的,教育孩子,让孩子养成好性格,这样对孩子的未来好处很大的。

相关推荐